教師讀后感[范例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后感1
心里想著,哪有老師會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在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感受頗深。剛開始看到書名,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抱怨,似乎也成為“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本書里的第一章有這么一句話:“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游蕩、饒人不安。”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悅,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孩子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么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孩子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聽話?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難教?家長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伙伴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當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著相信自己的孩子,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說說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孩子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知道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只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于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去教孩子,去感受孩子。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孩子很多東西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孩子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意義更大一些!我們給孩子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苦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笑著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教師讀后感2
寒假期間,我有幸閱讀了《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隨著閱讀的步步深入,書里的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思、回味。書中字里行間無處不滲透著陶老師對人生的豁達、從容淡定,對學生的平易親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示。
讀了《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本書,使我感悟到,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始終有一顆求知心,積極主動學習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在面對孩子時有一顆摯愛之心,真心的去愛孩子、耐心的去呵護每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愛的語言和愛的行動來換起孩子們的求知欲望,調動起他們活動的積極性,做孩子們活動中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孩子在輕松愉悅的中邊玩邊學,輕輕松松的理解與接受。
第二,我們要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發現幼兒身上的優點,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孩子看成我們最好的朋友去了解他、關心他,讓我們俯下身子,走進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體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你會發現孩子們的世界真的很精彩!真正成為一個孩子喜歡,家長放心的好老師。
第三,我們要帶著愛的'情感去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每天都有新變化、新進步;我們帶著研究的態度去工作,每天都會發現孩子有新的進展、新的收獲。幼兒教育博大精深、其樂無窮,只有以充滿感情的、審美的、創造的態度對待這份工作,我們就能體會到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幼兒教師是幸福的,更是快樂的。
通過閱讀《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了,幸福就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幸福是需要用心去營造的,讓我們去保持一顆進去的心,背起幸福的行囊上路,用陽光的心態享受教育,享受讀書,享受生活,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教師讀后感3
我想,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愛的教育》是一本書。這本書里面,有令人歡樂的,有令人悲傷的,也有令人感動的。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我覺得最令人感動的三篇,就是:《 遇險的船》、《萬里尋母》、《一個貧苦的愛國少年》。
《遇險的船》寫的兩個小孩搭船回家鄉,但因為海上的風浪很大,男孩把求生的機會讓給那個小女孩,自己卻被海水淹沒。
《萬里尋母》寫的是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踏上了尋找母親的路途,歷經了千辛萬苦,最終找到了母親。
《一個貧苦的愛國少年》講的是一個貧窮的少年要回家鄉,人們知道他的身世后,紛紛都給他錢,但愛國的他,拒絕了那些侮辱他們國家人的錢。
我覺得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愛的教育》這本書就告訴我們許多,只有善良友好的人,才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愛的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里面說到許利亞幫父親寫名冊,所以病倒了,但還是得到父母親的溫暖。
是啊!生活中,多一份心,就多一份愛,多一份給予,就多一縷溫暖的陽光。我深信,社會一定發展得更加美好,更加亮麗,我也深信,愛是金錢、地位、榮譽換不來的,只能自己去發現、去付出、去感受。讓愛去感動、感受溫暖,沒有什么比愛更加的溫暖。
2《愛的教育》一書講述了安利柯在老師、父母、同學的引導和幫助下變成了聰明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陽光男孩。讓我們體會到愛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世界上的愛如空氣,遍布著每個角落,無論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愛的情意。比如說安利柯的老師不對學生發脾氣是因為他太愛安利柯他們,想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像在家里一樣的溫馨與和諧。
親子之愛、師生之情、 朋友之誼,這一切的情與愛,讓我感覺到充滿情與愛的世界是幸福、友好的。在別人愛你的同時,可別忘記關愛別人喲!讓我們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在這愛意盈盈的環境里再多制造些愛的芬芳!
3我愛讀書,因為從書中我可以得到很多快樂、很多知識。
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一本好書,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這本《愛的教育》,它是一本流傳世界各國的兒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才完成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
愛貫穿了整篇小說,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且整部小說都是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來寫的,相信同學們都能讀懂,因為整本書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有《掃煙窗的孩子》、《班長》、《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圍的人們追求的是一個至善至美至愛的世界,難怪夏丏尊先生一邊流淚一邊翻譯這本書。他當時就許下心愿,一定要把這部小說譯出來,“不光是給孩子們讀,還要介紹給父母們和老師們讀,讓大人們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
剛剛升入三年級,老師就向我推薦了這本書。當我捧起這本書時,我立即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那一個個愛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它使我懂得了怎樣去愛伙伴、愛老師、愛父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總之,是《愛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同學們,趕快行動起來,也來讀讀這本書吧,相信你們也一定會愛上它!
4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么?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四、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個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沖,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贊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系,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咨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二、教師的“不要”:(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師讀后感4
假期,我讀完了<<會飛的教室>>丶這本書后,頓時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作家卡斯特納。<<會飛的教室>>是孩子們自編自演的一場戲。全書由排演展開了,通過一系列生動、感人的情節,塑造出了一群聰穎、活潑、天真、可爰的少年形象。其中品學兼優、才華橫溢的戴馬亭、多愁善感的姚尼、冷靜持重的塞巴修、膽小怕事的鄔理,以及魁梧好斗的馬提斯等人,都以其鮮明、獨特的形象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本書的內容,可算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校園風景錄,它所表現的同學之情、師生之愛、朋友之誼、無不喚起我們對友情親情的追憶與珍惜。 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都非十全十美,即使是品學兼優的戴馬亭,也會經受打擊,遭遇逆境。然而,正是這種缺憾,才促使我們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人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要繼續努力,不斷上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回報親人。
教師讀后感5
老師是除了父母以外,教導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的人。我自幼上學以來,接觸最多的便是老師,所以也比較熟悉。但現在當我接觸到教育技能的事候,我發現當老師不容易,老師應該具備各種能力。
當然,在學習中,我也學到了以前老師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策略。對于我這樣一個不擅長教學的學生,我認為我需要多練習,掌握教學的本質。感覺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選擇閱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現在是以一個學生的角度來看待教師,一個幸福的教師。
打開目錄,這本書包括做一個有頭腦的教師,尊重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創造,熱愛教師事業,追求自己的理想,用心呵護學生,學會做一名教師。在我看來,這不是每個老師都應該做的最基本的要求嗎?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寬容地對待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行為也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老師更應該從自身做起,寬宏大量,將平生所悟,化于言行,教與后生!說到這里,想起我以前的高中班主任,她能得到全班同學的信任,不僅因為她學識淵博,更因為她內外都一樣,改正了我們的錯誤,獎懲分明。
記得有個平時比較愛搗蛋的男同學跟我說他很喜歡這位班主任,因為她平等對待每一個同學,平時也會關心我們的心理問題,大家都感受到她的關愛,也正因如此我們班變得越來越團結。老師也會經常感慨,一年又一年,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可以想象,畢業十多二十年還保持著聯系,該是懷著多大的感恩之心啊!
讀完整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對這個職業充滿激情,熱愛它,所以我們將對此負責。我們老師跟我們說,教師是最辛苦的,尤其是對學生負責教師,所以說沒有滿腔熱情是很難堅持做好的。
我想,當我們把每一節課都準備好,把每一節課教好,對學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也收獲了幸福,這就是老師的幸福。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追求一種幸福。許多年后,學生們回憶起,老師的一句話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這對老師來說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xx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四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就按現在的我來說,我也想當這樣一個學生,學習就應該是快樂的,我們應該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將心比心,老師就應該堅守自己的本分,帶著執著與熱情,用心感化每位學生,用行動影響每位學生…….
從今天起,憧憬著、努力著、追求著……
教師讀后感6
我在學校圖書室里借了一本由作家劉月樵翻譯的意大利名著《愛的教育》這本書,《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撰寫的.是意大利人必讀的10本小說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的讀物.閱讀本書最大收獲是懂得愛的真諦,學會愛的能力.而且這本書是易中天教授特別推薦的.
《愛的教育》這本書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由《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愛是什么 意大利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書中的科萊蒂一邊忙著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復習功課,學著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么開朗樂觀.當他"替母親在背后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為一個勤勞能干,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這是多么難得的品質啊 科萊蒂所做的一切,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家長和教師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據華西都市報4月26日報道:4月23日上午11時35分許,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甲子第一中學,因制止考試中不守紀律的學生,該校語文教師被數名學生和家長群毆導致昏迷,左眼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據廣州日報XX年04月16報道:珠海一對彪悍師生課堂掄凳互毆,同班同學起哄旁觀.我們知道,師生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上述媒體中報道的那樣,真的令人深思,教育事業是個神圣的事業,被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教師則被喻為"靈魂的工程師",而學生則被喻為"祖國的花朵"等.無論是老師打學生還是學生打老師,問題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師生間的關系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深愛著他的老師.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師重教的學生的道德觀念也是缺少的, 怎么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尊師和愛生這一傳統觀念,"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只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愛才會產生出更大的力量,給每個學生的道德心靈帶來有益的影響.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以上的事件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么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卻很少和父母親交流,溝通.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樸實的.愛,深厚的愛.
那教師對學生的愛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解呢 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優化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教師讀后感7
每一個教師的心中都有一個愿望,希望成為一名好教師,在服務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讓自己獲得更好的成長。正如條條道路通羅馬,成為好教師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可借鑒的經驗。劉波老師透過《教師成長力修煉》一書,向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向好教師的目標邁進的經歷和體會,相信會給大家很多的啟發。
一、要有成長的緊迫感
教師的教學生涯,既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成長的過程。剛畢業的大學生,走向教師崗位時的差距是很小的,隨著從事教學工作時間的延長,差距會越來越大。為什么會如此?這與教師在自身成長方面是否有緊迫感直接相關。
在我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學校為了激勵我們這些青年教師,除了配備帶教的老教師之外,還常讓我們走出校門,到一些名校去參觀學習。在某所名校,一位教導主任的本領讓我非常欽佩:他能夠勝任多門學科的教學,學校里某些老師因病或者因事臨時有事,他自己拿起課本就進教室了,而且常贏得學生的交口稱贊。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本領?是因為學校教育環境相對比較穩定,教材的變化不大,教學內容相對固定。
但今天教育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很難再有類似這樣有本領的教導主任出現在校園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教育無論是辦學理念、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還是教育評價、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等,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調整、不斷發生著變化。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以及以3D打印為代表的高科技產品逐漸融入到學校的課程和教學,倒逼著學校和教師必須發生改變,以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重塑教育的引領之責。
這是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變革,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強音,也是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而且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讓人目不暇接、氣喘吁吁。電子書包的實驗才剛剛開始探索,翻轉課堂、微課程、創新實驗室、STEAM課程……等一系列和未來發展直接有關的新課程、新技術、新的教學方式,又在一波又一波地激蕩起教育改革的浪花,讓人們對教育的發展充滿著期待。
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自然充滿著挑戰。出生在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比教師自己更適應當下的環境,這讓教師處在先天的劣勢上;在應試的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教師,要改變自己受教育時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首先要對自己固有的習慣加以顛覆;缺少課程建設和評價經驗的教師,卻被要求開設校本課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撐,這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果教師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不能及時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短板和問題,并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加以彌補,時間長了自然就和別人拉開差距。
有緊迫感的教師,每天都會關注教育的新發展、新趨勢,關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思考這些新變化會對教育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改變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來應對這些新情況。而那些缺少緊迫感的教師,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對教育發展的新情況新進展充耳不聞,對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也是得過且過。他們看上去也很努力,但這種努力僅僅局限于完成既定的任務,很少與自身的成長建立關聯。慢慢地,教師之間的差距就出來了。
二、要有成長的內驅力
教師每天都在成長,這種成長由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一是外因。專業部門組織的`教師培訓、學校對教師提出的各種要求、家長和學生對教師教學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在督促著教師改變自己。二是內因。面對教育綜合改革的新形勢,教師自身希望能夠積極投入到這改革的洪流之中,通過自我的不斷完善和提升,來適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滿足學生成長的新期盼。
被人逼著去做某件事情,是很難做得好的。前幾年有一篇博文很流行,說二戰期間,一位瑞士的鐘表匠被關押在牢中,他非常努力地去工作,但總也造不出高精度的鐘表來。文章的作者由此聯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并斷言金字塔一定是一批自由的、有著強烈內驅力的人們創造出來的,絕不是被迫勞作的奴隸的作品。
我們都清楚農作物的成長歷程。每粒種子都有渴望成長的內在驅動力,它們所需要的只是合適的土壤和氣候。在適宜的環境中,種子積蓄力量,突破自身的屏障破土而出,近情接納土壤、陽光、水分等提供的滋養,在綻放自己生命的同時,也為人類奉獻累累碩果。我們常說教育就像種莊稼,強調教師沒有必要去做揠苗助長的事情,只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剩下的事情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教育孩子如此,教師自身的成長也是如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教師成長方面所能做的就是營造適宜的環境,能夠給教師的自我成長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學校能夠建立起呵護教師成長的文化生態,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受到他人的無端妒忌和閑言碎語。在教師培訓課程的設置上,要少一點大一統的講座,多一些基于實踐智慧的課堂現場觀察和思考,讓教師在教學現場感受到成長的力量和智慧。
內驅力是指個體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比如說我們感到饑餓的時候,會產生進食的需要,內驅力就會驅使著我們去尋找或者烹制中意的食物,解決自我的需要。要讓教師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始終保持內驅力,就必須不斷給教師創設誘因,激發教師的內在需求。我們常說的動機,其實就是由誘因和內驅力這兩個基本的要素所組成的。誘因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教師存在的精神饑渴、文化饑渴,就是一種很強烈的內在誘因。外在的誘因與教師培訓有關,教師培訓不能總是請一些專家將所謂的理念和學說灌輸給教師,更重要的是為教師創設誘因,激起教師的內驅力,讓其產生自我成長的內在動機。
內驅力是教師成長的一種動力機制,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了,教師的成長就會更加順暢。劉波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成長,能夠在五年的時間里出版三本教育著作,發表多篇教育論文,在自身的工作上也有很突出的成績,就與他自身成長的動機機制有很大關系。
三、要有成長的自覺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養成習慣之后就好辦了。很多人問我,你是怎么做到每周讀一本書并寫出一篇讀后感的?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難,但我不斷地鼓勵自己,要堅持!一段時間之后,逐漸養成了見縫插針閱讀的習慣,以及與書中的人和事“對話”的習慣,“話”多了,書寫和表達的時候文字就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這一切,都因為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所謂成長的自覺性,其實就是養成自覺成長的良好習慣。《教育時報》首席編輯代修鵬為劉波的這本書所寫的推薦語說:“劉波老師的成長力來自哪里?一是善讀,讀教育書、教育報刊不停歇;二是勤寫,寫稿寫書不停筆;三是實在,思考與實踐接地氣不浮夸。”代勞師所說的這三點,揭示了一個教師自我成長的三個要素。劉波正是因為在這三個方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讀書,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關鍵,也是讓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教師自己不讀書,培養不出會讀書的學生來。在功利主義、升學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很多學校已經成為分數的加工廠,師生都成了升學的機器,教師不讀書的現象非常普遍,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這是教育的一場災難,它對整個國民素質的影響將是長遠的。國家已經看到了這一問題,明確將全民閱讀寫進了十八大的報告。作為閱讀的主要推動者,教師肩負的責任重大。而讓自己養成閱讀的習慣,是每一個教師的首要職責。
寫作,是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一個人能夠用流利的話語和別人進行交流,能夠用流暢的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他的思維的連貫的、健全的。學生說話時磕磕絆絆、寫出的作業文不對題,說明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想明白這件事情,思維是有問題的。如果教師善于發現學生在口語表達和文字書寫背后存在的思維障礙,就能夠聯想到自身的以身示范。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自己思維的跳躍,導致了學生理解上的障礙。葉圣陶先生說:“一個人若不能運用文字把自己所知所想的東西寫的明白而有條理,他就算不得一個合格的公民。”教師如果不能用文字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怎么為人師表呢?
養成讀書和寫作的習慣,是為了更好地推動自己的工作,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思考的更加深刻。在學校中,不乏這樣的教師,他們在學術研究上很有造詣,經常有論文發表在高級別的刊物上,但課堂教學卻表現不佳;也不乏這樣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水平很高,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但因為從來不讀書,不進行教學反思和寫作,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不出來,遇到職稱評定等事情時屢屢受阻。這樣的教師,都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學科教學、讀書、寫作之間的內在關系,將它們看成了互不相干的事情。
教育工作是一項高度復雜的工作,每天都會面對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只有養成自我成長的自覺性,才能從容應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感受成長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悅己又達人。
教師讀后感8
初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是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對文中所表達的思想不甚解,只覺得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老漁夫圣地亞哥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了一只巨大的大馬哈魚,通過三天三夜的較量,他捕獲了這只大魚并將它綁在船頭,但是卻吸引了一只兇殘的鯊魚,它和鯊魚展開殊死搏斗,最后戰勝了鯊魚,但那只大馬哈魚卻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瑞典文學院院士霍爾斯陶穆是這樣贊頌這本著作的:“《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但曾經的我卻未能感受它的美,甚至在書的最后,看見老漁夫帶著魚頭魚尾和那條光禿禿的脊骨,蹣跚的走回窩棚時,心里滿滿的都是不解。
之后再讀這本書,是我已經參加工作的半年之后了。從學校畢業到現在的這一段時光,就像給植物播撒下了催長劑,催促我這棵從校園象牙塔里走出的小嫩芽長出自己的枝椏,萌生自己的對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看法。這時當我再讀《老人與海》,才明白那蒼涼深刻的文字下表達得是一種這樣的精神,才明白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贊譽來源于何處。
我工作的地方很遠,需要坐很久的車,經過滿是灰塵的鄉間公路,走過崎嶇泥濘的階梯,遠遠的離開繁華的城市與熱鬧的人群。我工作的地方很舊,坐落的監房和宿舍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年代的舊屋,頂樓的活動板房搭成的辦公室被太陽一曬就像烤箱。
但是現在的我在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決定快樂而滿足,富有希望和動力。
我也不清楚這份所謂的正能量是因為讀了《老人與海》而懂得了在這里工作的人所產生的,還是看見了在這里工作的人而懂得了《老人與海》一書所產生的,但是我卻真實的被這樣一種精神而感動與鼓舞著。
單位的同事們年齡都比我大很多,有的甚至差不多與我的父母同歲,他們每天和我一起搭乘公務車來上班,會閑話家里,也會討論日常瑣事,時而滿足,時而抱怨,不會幾國外語,也不能通曉古今,簡單而平凡的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但是在工作中,他們卻認真的感動著我,在艱苦的條件下,恪盡職守的完成工作,從朝陽初升一直忙到日落西山,在平凡的'崗位上卻敬業的奮斗著奉獻著,就好像那位在茫茫的大海里與大馬哈魚較著勁的老漁夫,都一言不發,卻感染著別人。
書中的大海蘊藏著可以食用的鮮美的大馬哈魚,也藏匿著尖銳牙齒的鯊,就好像我們所在的社會,有財富也有危險,還有狂風暴雨,潛伏在看不到的前方。而我們都要行駛好唯一的小船,在一望無涯的海中邊走邊摸索,可能會被顏色美麗的魚所吸引,也可能被一陣大浪打翻在海中。單位里的前輩們在他們工作與生活的歲月里,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和風雨大浪,堅定的駕駛著人生的小船,不為誘惑所駐足,不為風雨所畏懼。
也許我們都沒有那么幸運,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帶回肥美而完整大馬哈魚,但是在平凡的工作里敬業奉獻,認真努力,面對象征邪惡與欲望的鯊魚,勇敢的揮舞拳頭,去和它做斗爭,這樣在我們要離開工作崗位的那一天,默默回顧,有過捕捉鮮美魚兒的興奮與快樂,也有過打擊鯊魚,拒絕誘惑的勇氣與堅韌,那么這樣的一生也是有意義的快樂的一生,就算最后帶回家的是魚頭魚尾和那條脊骨,但是也會像老漁夫一樣在心里默默為自己喝彩。
時值初夏之際,一天午休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我回不了宿舍,便索性在窗前看起雨來,雨水如注,拍打在窗外的梧桐樹葉上,在葉片洗得一身新綠,在雨中油油的泛著光,監區的大院里沒有人走動,遠遠的可以看見對面辦公室還有幾個人在忙,我閉上眼睛,雨水滴在房頂上,像巨大的心跳聲盈在耳際,隨著我的呼吸,默默的鼓勵著我。
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也愿如老漁人圣地亞哥,把青春和激情獻給這份事業,在人生的大海里用心駕駛我的小船,用快樂認真的態度換得大馬哈魚,用堅決勇敢的面孔面對來犯的鯊魚,敬業奉獻,努力工作,做一片大雨之后的綠葉
教師讀后感9
鄉村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在我國西北部的一個偏遠山區,有著一個明知自己身患食道癌卻不治得以轉移肝部的鄉村老師,只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在幾萬光年之外,卻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星際戰爭!這就是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寫的鄉村教師一書。
這位鄉村教師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帶好了最后一屆小學畢業班,講述了牛頓的三大定理。這區區三個定義卻拯救了全人類。
老師的這種奉獻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將自己的東西奉獻出去,有誰會在無報酬的情況下,無私奉獻自己?答案只有一個:老師。在為了阻止銀河系外圍硅基生命帝國的入侵,銀河系碳基生命聯邦組織,出于無賴才將銀河系第一條旋臂直徑500光年,的一條隔離在與所有恒星摧毀,防止硅基生命帝國進行恒星蛙跳。如果存在3C以上文明,他們所在的主恒星,就不會毀滅。這位鄉村教師說的三個力學定理,成功的讓地球達到了3C級文明,并且鑒定了地球的實際文明為5B級。這讓我知道:科學非常重要,在未來的科學斗爭中,只有強者存,弱者亡的道理。所以,現在我們要好好學習,未來才能強大國家、強大全人類!
暢游在科幻的世界里,想象著神奇的東西。讀書,是對我們心靈的一種滋養,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之中,我愛讀書!
教師讀后感10
談到教師,人們會說教師這個工作好,輕松、待遇也高;朋友們會說: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很多時候,大家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都是過于神圣化。
暑假里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書中第一輯中這樣寫到:"教師歸結為神圣,會過于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扎根于現實的堅實基礎。"讀完這句話,我的心里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欲。
記得自己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侯,我們有同學做了銷售行業,在商城與人侃侃而談、唯利必爭,我是自卑的;有同學在服務行業混的風聲水起,職位攀升,我是自卑的。但在我的陣地上,在那三尺講臺上,我是自信的。面對臺下三四十個孩子,我侃侃而談,娓娓道、輕松自如的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我很驕傲,我是開心的。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里,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與自己的關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自教育,于我的學生。當一個學習不積極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在堂上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堂活動時,我的內心是幸福的,當一個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我的關心、教導下能懂禮、感恩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滿庫同學是我們班較靦腆的一個孩子,爸媽在北京做生意,平時和爺爺在家,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我對他會格外關注一些,這個孩子的脾胃不是太好,有時常會胃疼。記的'有一次他胃疼,在征求了他家長的意見下,我帶他去醫院看了看,開了藥吃了之后,還用熱毛巾給他敷敷了肚子,直到他睡著,我才離開宿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注意在平時吃飯時會經常提醒他,先喝湯,要細嚼慢咽,平時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這孩子胃疼的毛病很少出現,人也胖了些。每次給家長溝通都是滿滿的感激。靦腆的小男孩也開始主動和我說話,我打掃衛時會主動幫我,我改作業時會湊到跟前和我聊天,甚會至心疼我不愿給我添麻煩。被學生信任,被學生親近,被學生感恩。作為老師這是我的幸福。
還有一個已經畢業六年的學生,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記得給我打電話或發短信,祝我節日快樂。我是感動的,幸福的。我的幸福自于孩子們健康的成長,自于孩子們優異的成績,自于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自于孩子們偶爾給我帶的小驚喜,記的我生日那一天,同學們秘密布置黑板,每人一句祝福的話,同學們的賀卡,同學們的畫,使我感動滿滿,我想我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幸福感了。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圣神。我們的幸福很簡單——也許是今天哪個學生堂上表現出色;也許是哪個學生有了進步,也許是哪個學生改正了錯誤,也許是自己取得了進步,也許是她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做一名教師不易,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也許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堅持,會讓我收獲很多。
教師讀后感11
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他給的不是建議,而是在把他智慧的結晶傳授予我們。教育素養的第一重要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所以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識。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師的教育素養只能取決于讀書,讀書,再讀書。那么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教育素養呢?下面我就教師素養方面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首先,我們教師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經常聽到學生在背地里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老師,聽課興致高;不喜歡某位老師,聽課的時候昏昏欲睡。事實上,能否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不是單方面因素決定的,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情、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起人格,這是一名老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具備這些條件的老師不但在教育教學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處理、協調與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利于獲得事業的成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善良和慈愛,他們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善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對事業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并能從中享受到認識的.樂趣……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親和力。在學生評價教師中,我們不難發現,學術能力、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滿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師,其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處在年級前茅,個人教育教學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別強,但是學生對其滿意率卻不是很高,這是何種原因呢?我想:這類教師之所以不受學生歡迎,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親和力。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因此,某個教師可能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但學生卻能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知識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講課最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因此,我覺得親和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
再次,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教師的語言要規范、科學、有師范性,要力求準確、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優美、科學的語言能給學生語言的營養、智慧的啟迪。教師一句精辟的話語,能縈繞于學生的腦海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能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
總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養,就需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所謂"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我們就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以上是自己較粗淺的感受,有待于進一步攻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自己能盡快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師。
教師讀后感12
這段時間讀了吳菲先生先的一本書《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兩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
讀完這本書,讓我對教師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他那一個個精彩動人,樸實無華的故事,讓我從中學會了很多。教師的言行舉止一定會影響學生,所以教師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用真情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特別喜歡聽老師講他們的真實故事,那不僅是經驗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無形中都牽動著我們的心。作為一名老師,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我們有思想,有情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比起語言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也許就是真實的袒露教師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感染學生。
二、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陰暗。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會向老師學習,包括教師身上的不足也一并吸收,給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心理,很重要。這是一種生活的氛圍,當我們身邊人總是處于一種憂郁的狀態,我們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影響,更何況是學生,他們還不具備完全判別好壞的能力,更應該給他們一個優良的環境。。
三、說學生聽得懂的話。說學生聽得懂的話在教學上尤為重要,當我發現一個問題提出后,很多學生沒反應,這時我會想到我的教學語言是否有問題?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的耐心和勇氣去實現,如果我們每次和學生接觸,都能考慮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考慮到他們人格的養成,關系到他們個人的生命價值,我們可能會更加注重我們的語言表達,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教師讀后感13
西奇弗的故事中,一直以來都在鼓勵人們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挫折與不幸。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讀了西奇弗的故事,我也在想當我們自身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否像西奇弗那樣一如既往。把困難當做是一種希望來對待.當我們遇到逆境時,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本篇的故事很短。但是卻教了我們在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一步成功時,用怎樣的心態和行為來做接下來的事。我覺得失敗不算是真正的失敗。真正的失敗是在失敗之后如何讓自己獲得良好的驅動力去繼續以后的生活。失敗的不是一件事或者是一個人。重要的失敗之后你如何讓自己獲得成功。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失敗,挫折和挑戰。我們然不能像西奇弗那樣倍受打擊卻希望永存。但是我們依然能像他那樣把使命轉化為命運!
我相信生活中沒有永遠的強者,沒有誰會像神仙一樣要什么有什么。在獲得成功的路上,總是擺滿了荊棘。重在堅持。能夠堅持不懈的勇往直前!
可惜,畢竟是凡人,畢竟不是西奇弗那樣的神。在工作里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猶如泥牛入海,責任廣闊如海,任你奮勇如牛,仍然依舊。一般的奮斗史書格言上無不鼓勵人凡是已盡力,不可急于求功。要是知道付出的努力全部積累不來,只不過是自欺的寄望哪?在通往遠方的道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未能跨越的障礙,許多人甚至永遠無法超越童年或青少年期的心理癥結,這時我們需要的是悅愉自己,包容自己的局限,制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期望是幸福進入無限循環的內驅力。
所以說失敗不算什么。真正的失敗是在你失敗之后如何選擇,如何做!
教師讀后感14
作為一名剛剛畢業便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工作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全新的環境,全新的人際關系,最初的新鮮過后,應對工作,總感覺自我在學校里學的那點理論知識怎樣也不夠用。我們的工作應對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教育對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師也務必“活”起來,怎樣才能使我在應對幼兒時如魚得水怎樣才能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怎樣才能使自我勝任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樣才能更好的成長這些疑問嘗嘗縈繞心頭。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每當我疑惑時,除了向同事、領導請教,我還從書中尋找答案。
工作后接觸的第一本關于教育的書籍,是《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經別人推薦便買了一本回來看,看后受益匪淺。
本書作者站在幼兒教師的角度,以一個幼兒教師的視角去看待幼兒教育工作中出現的種種關系和問題,是幼兒教師的教育實踐策略匯集。資料包括:教師與兒童、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三部分,用52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展示了當前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教育技能,個性是書的第二部分:教師與家長,其中就怎樣做好家訪怎樣進行有效的家長約談怎樣組織召開家長會怎樣與家長一齊處理幼兒在園的意外事件等問題進行了事例分析與理論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鑒的。
書中舉了超多的案例,其實這些案例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也是經常會碰到的,所以看著就很能引起共鳴,當我們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是怎樣在想的,怎樣在做的,而書中的作者又向我們傳達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著看著總能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比如案例《依揚又笑了》,主要的資料是這樣的:依揚是大班的一個女孩子,平時十分開朗,可是在國慶節之后教師便發現她的情緒十分低落,并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會出現的行為,比如在和小朋友鬧矛盾時打了小朋友,教師也所以批評了她,依揚的情緒所以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無意間教師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起因是家長之間鬧矛盾,教師就頓感自我對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關心,于是就想了一些辦法讓依揚的臉上再次綻放笑容。這樣的事例再尋常可是了,很多教師也都會碰到,忽然發現班上的某個孩子有了一些異樣的行為和表現,我們也許也會關注,給孩子一些安撫,過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對孩子這一表現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導,暫時的安撫能給孩子帶來一些歡樂,但僅有深入溝通和引導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現狀。書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個“分析和提示”,就是對這個案例的剖析,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分析孩子之所以產生這一行為的原因。
接下來一個資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們教師能夠怎樣做,采取一些什么樣的教育策略幫忙孩子改變這一現狀,很具體,比如就這個《依揚又笑了》的案例。
書中給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納和識別幼兒的各種情緒;
2、幫忙幼兒擺脫不愉快的情緒;
3、幫忙幼兒學會控制情緒;
4、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看了這些推薦后茅塞頓開,明白自我今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樣處理了。
還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個教師,在我耳畔娓娓道來,使我在不斷有共鳴的狀況下看完這本書,它也成了我的一個“智囊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去問它。
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前方的路還很長,要打開的門還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斷去尋找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教師讀后感15
要培養卓越的學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師。如何做卓越的教師?
首先,“做幸福的教師”。作者用輕松活潑的筆調,生動流暢的語言,巧妙地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融入其中,告訴我們如何進行心理健康的調適,如何學做幸福的教師。如作者說:“不是你面對的東西決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對的方式決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給我們的方法有:學會陽光思考,學會人際交往,學會開心工作,學會開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學會開心地工作對我們的指導意義重大。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重復著許多相同的工作,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難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們將本職工作當做一門藝術去研究,去追求,我們就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樂!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承受冷落,學會歷經磨難,學會創新工作,我們就能體會“工作著是快樂的!”的內涵。
其次,“做好讀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精神及其豐富的人,他們才能成為幸福的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活中除了適當的休閑和積極的運動以外,恐怕只有讀書能使我們最開心和最充實了。作者告訴我們:“讀一本好書,是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夠的,我們要在優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讀書使我們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我們的境界提高了,我們的胸懷寬廣了,我們能不開心和幸福嗎?
再次,“做有愛的老師”。彭興順老師在書中反復強調,“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沒有愛,便沒有教育”。這并不是創新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魯迅的“教育根植于愛”,從羅素的“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活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愛兒童”。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學思想雖不盡相同,教育風格也各有千秋,但對學生的情感都離不開一個“愛”字。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于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我們應該去努力爭取卓越,而不是要求別人來肯定我們的卓越,因為當我們桃李滿天下時,誰也不能否認我們做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卓越可以是很平民的“卓越”,可以是沒有“豐功偉績”的卓越,但當我們回首自己走過的這條教師的路時,應當是問心無愧的,若做到如此,誰能說你不卓越?
【教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讀后感02-07
教師讀后感04-29
教師的讀后感04-12
教師讀后感06-01
教師讀后感04-25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讀后感04-25
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讀后感10-21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01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8-21
教師成長讀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