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物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物簡史讀后感1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作文
萬物簡史讀后感2
在初一漫長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學習就是看自己喜歡的書了,《萬物簡史》其實是媽媽自作主張給我買的,我其實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遞員都回家過年了,導致這本書一直沒有送來,媽媽倒是很著急,我卻無所謂,大年初六,快遞員終于將書送到媽媽單位了。
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翻,感覺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業或者玩游戲啊,那是父母親所不容許的,因此,我只好耐著性子看起這本《萬物簡史》來,讀著讀著,越來越喜歡了,書里面的文章涵蓋地理、天文、生物、化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總是能將很高深的問題敘述得非常簡單,文風幽默風趣讓人在閱讀中感覺特別輕松,書中,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讓我也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讓人受益匪淺,這本書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獨的行星》,看完這一章后,我感觸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為什么我沒有足夠多的錢,沒有好吃的,直到看完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貴和生命的幸運,也明白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是啊,就像書中所說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時間、優越的位置、合適的行星,我們就不能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父母親在恰當的時候結合,也一樣不可能有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對這個世界來說,其實都是一個奇跡,這實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奇跡,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幸運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暫的生命,認真的對待生命的歷程呢,這本書里還告訴了我們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險的處境,宇宙通向我們的路等等知識,曾經有人這樣評論這本書,讀完它,你講不再會害怕和恐懼,以為你已經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讀完這本書,我也基本明白了“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到那里去”、總之,這不是一本僅僅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書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啟蒙教育書籍,讀《萬物簡史》,我對生命,對人生、對自然、對當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讀后感3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萬物簡史》。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書中回溯了科學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而這本書的'作者是被稱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學作家”——比爾·布萊森。
《萬物簡史》中所講述的一切——宇宙的誕生、地球的歷史、人類的發明發現(以及對這個星球造成的種種破壞)……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現在才發現,我們所居住的這個藍色的星球竟有如此多奧妙!……而人類掌管地球后,整個生物,自然滅絕的比例一直是平均每4年消失一個物種,這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現在,人類造成的滅絕比例可能高達那個數字的12倍。
在書的最后,布萊森說,“我們知道的是,我們只有一顆可以居住的星球,我們是這顆星球上可以決定它的未來的物種。”現在,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希望大家保護好我們的地球,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應該付諸實際的行動!
萬物簡史讀后感4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開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局部: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局部?梢哉f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己有那么多知識不知道。作為一個科學迷,必須精通各種科學奧秘,但這本書有些讓我暈暈乎乎,有好多都是我看不懂的,我也沒方法,只好囫圇吞棗,那些瘋狂的科學家,為了榮譽而不擇手段,甚至拿自己做實驗,我也不敢相信牛頓也在內。畢竟這是全國著名的,特別是書背后的那些好評,讓我有信心讀下去,我想一生都看著這本書。買來時嫌它厚,沒有圖,但在看了它之后,我動心了,改變了主意,我要一輩子收藏。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以一種區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人是從地球上第一批動物演化而來的嗎?一個人的DNA有多少個億的字母?一個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軀體怎么可能包含著顆氫彈的能量?”帶著一連串疑問,我翻開了這本厚厚的《萬物簡史》。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開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用清晰明了、幽默幽默的筆法,將宇宙大到人類文明開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規律,是從北美洲的單人紙牌游戲中獲得了靈感;達爾文為蚯蚓彈起了鋼琴,是為了研究聲音和震動對它們;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科學從未如此引人入勝,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也從未如此充滿驚奇和美妙。
萬物簡史讀后感5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煽偸怯腥瞬环䦶拇笞匀坏陌才,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萬物簡史讀后感6
你聽過下面這個帶著一點點可怕的小故事嗎?
一次,一個叫小克勞奇的人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鉛這種含有劇毒的礦物質。他發現鉛添加到汽油里面不僅可以讓汽車更省油,而且跑得更快。他大量生產,而生產的結果是錢倒是賺了不少,但生產加鉛汽油的工人每年也會出現大批大批的死亡。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一個小道理:每一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只看到一面是推斷不出來它的另外一面。
你知道這個小故事是在哪里出現的嗎?答案是在一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里。這本書的作者比爾·布蘭森,就像導游一樣帶著我游覽科學的世界。
他帶著我游覽了浩大的宇宙。讓我知道宇宙的大小無法衡量,因為它太大了;宇宙也非常古老,古老得讓我們難以極難計算宇宙;宇宙還像一個巨大無比的千層蛋糕,最大的一層是宇宙,下面依次是許多銀河系,許多太陽系和許多星球。
他帶著我進入了生物世界。讓我知道生命在大約40億年前就出現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可能只是一個細小細胞,微微躁動一下,于是就有了生命。他說生物世界有三類:植物、動物和細菌。細菌非常小,數量卻極多,一個普通枕頭就可能有15萬個細菌。
他帶著我認識了很多科學家,有象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還有埃文斯、牧師霍爾丹等好多沒有聽說過的科學家。他們為探索地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比如霍爾父子,為了探索海洋,連生命危險都不曾考慮。
看完這本書,這次科學之旅就結束了,我發現原來科學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其實它并不神秘,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研究,總有新的發現。作者總是說人類是幸運的。是呀,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但在宇宙的太陽系中,目前只發現地球是最適合人類生存。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萬物簡史讀后感7
你聽過下面這個帶著一點點可怕的小故事嗎?
一次,一個叫小克勞奇的人在偶然的時機下發現了鉛這種含有劇毒的礦物質。他發現鉛添加到汽油里面不僅可以讓汽車更省油,而且跑得更快。他大量生產,而生產的結果是錢倒是賺了不少,但生產加鉛汽油的工人每年也會出現大批大批的死亡。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一個小道理:每一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只看到一面是推斷不出來它的另外一面。
你知道這個小故事是在哪里出現的嗎?答案是在一本名叫《萬物簡史》的書里。這本書的比爾·布蘭森,就像導游一樣帶著我游覽科學的世界。
他帶著我游覽了浩大的宇宙。讓我知道宇宙的'大小無法衡量,因為它太大了;宇宙也非常古老,古老得讓我們難以極難計算宇宙;宇宙還像一個巨大無比的千層蛋糕,最大的一層是宇宙,下面依次是許多銀河系,許多太陽系和許多星球。
他帶著我進入了生物世界。讓我知道生命在大約40億年前就出現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可能只是一個細小細胞,微微躁動一下,于是就有了生命。他說生物世界有三類:植物、動物和細菌。細菌非常小,數量卻極多,一個普通枕頭就可能有15萬個細菌。
他帶著我認識了很多科學家,有象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還有埃文斯、牧師霍爾丹等好多沒有聽說過的科學家。他們為探索地球做出了很多的奉獻,比方霍爾父子,為了探索海洋,連生命危險都不曾考慮。
看完這本書,這次科學之旅就結束了,我發現原來科學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其實它并不神秘,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研究,總有新的發現?偸钦f人類是幸運的。是呀,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但在宇宙的太陽系中,目前只發現地球是最適合人類生存。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最初從同事那看見這本書,我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因為根據認識,某某簡史,總是一堆的亂七八糟詞匯加深奧難解或者是屁話一堆。既然他推薦說不錯,我就拿回來看看。
吃過晚飯,翻開書目,喲,內容還很廣泛,從宏觀到微觀都有涉及。翻翻幾頁就想到頭睡覺。擱置一段時間想起來就翻翻,后來到漸漸進入的世界,覺察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從未接觸過的新奇思想世界里。
萬物簡史讀后感8
在初一漫長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學習就是看自己喜歡的書了,《萬物簡史》其實是媽媽自作主張給我買的,我其實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遞員都回家過年了,導致這本書一直沒有送來,媽媽倒是很著急,我卻無所謂,大年初六,快遞員終于將書送到媽媽單位了。
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翻,感覺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業或者玩游戲啊,那是父母親所不容許的,因此,我只好耐著性子看起這本《萬物簡史》來,讀著讀著,越來越喜歡了,書里面的文章涵蓋地理、天文、生物、化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總是能將很高深的問題敘述得非常簡單,文風幽默風趣讓人在閱讀中感覺特別輕松,書中,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讓我也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讓人受益匪淺,這本書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獨的行星》,看完這一章后,我感觸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為什么我沒有足夠多的錢,沒有好吃的,直到看完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貴和生命的`幸運,也明白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是啊,就像書中所說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時間、優越的位置、合適的行星,我們就不能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沒有父母親在恰當的時候結合,也一樣不可能有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對這個世界來說,其實都是一個奇跡,這實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奇跡,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幸運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暫的生命,認真的對待生命的歷程呢,這本書里還告訴了我們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險的處境,宇宙通向我們的路等等知識,曾經有人這樣評論這本書,讀完它,你講不再會害怕和恐懼,以為你已經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讀完這本書,我也基本明白了“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到那里去”、總之,這不是一本僅僅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書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啟蒙教育書籍,讀《萬物簡史》,我對生命,對人生、對自然、對當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萬物簡史讀后感9
讀第三部的時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會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無窮。腦門不時會熱:海森伯不是這樣子的;玻爾可沒那么說;普朗克也沒那么慘啦……
無論是誰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學的天翻地覆寫得激情澎湃,在這里比爾的`優勢不明顯了。
“科學要么是物理學,要么是集郵!北R瑟福當年這句話夠蠱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1908年他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時作何感想。
我一直認為,愛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偉大的,至少它具有偉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視野,它是在宏觀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為什么當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進地受惠于量子力學的福音,而他還在思考他的根基,還在建設統一?僅僅是不甘寂寞不服氣么?歸根結底無論是整個人類種族還是每個個體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諧的世界觀,那么這種宏大開闊的思考就是至關重要的。理論的偉大并不以衍生應用技術為唯一向度。同樣我們仰望星空,感嘆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蹤時也不妨礙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
“無法與之爭辯,也無法理解!边@與其說是對弦理論、M理論的態度,不如說是對所謂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萬物簡史讀后感10
這些天在看一本書——《萬物簡史》,萬物簡史讀后感。拿起來厚厚的書,今天看完,他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那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里去?"
這一千古命題做了精確的闡釋。讓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萬幸,準確的說是無數個萬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旁,敲打鍵盤表達獨特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謹慎的進化成就了現在相對高尚的我們。
否則也許現在的我們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潛水的兩棲動物呢!也感謝地球為我們提供了危險又賴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間!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等等,為了了解和探索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么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看似簡單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經過了那么漫長而艱苦的實驗、討論、證實才找到相對的真理!甚至是犧牲了生命換來的。同時對于科學家們遺憾的是自己的科學結論往往都是在老年或過世之后才被肯定。
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讓我在驚訝了解了萬物的存在和發展,同時也讓我感覺存在的不易、幸運與責任!
萬物簡史讀后感11
“生命是一團原子的化妝舞會”、“我們在宇宙里的存在是個奇跡”——《萬物簡史》
合上[美]比爾·布萊森的巨著《萬物簡史》,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可貴、存在的美好。心中,無限欣賞、贊嘆……這是一本為萬物寫史、為萬物立傳的書,作者用極其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著現代科學發展:從宏觀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再到幾乎難以解釋的生命及人類誕生和發展的奇跡……
在生存空間上,從地球最深的海溝底部到最高的大山頂,已知生命的幾乎全部生存范圍只有28公里左右——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上述空間有近99.5%以上,基本上——實際上是完全——對我們關上了大門。即使如此,地球對生命已經很和氣了,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要么是一團死寂,要么是一團熱寂,總之,他們對生命并不那么友好。所以說,在這個宇宙中,生命是一個奇跡,它需要一連串差不多永無休止的好運。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種存在并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
生命如此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某小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或是被老師責罵后自殺;某花季少女因感情受挫為情自殺;某中年海歸博士因工作不順,事業受挫而自殺;甚至還有人因為一點蠅頭小利殺人越貨,草菅人命,這些新聞屢上報端,讓人看了不免惋惜。他們不懂生命之可貴,不懂它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難才來到地球上,又怎樣熬過無數次滅絕的危險,才讓擁有智慧的我們出現在地球上,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自以為是世界末日,輕易放棄了希望和奮斗動力,甚至想到輕生,更甚者去殺生。對于這些人,我多希望他們能看看路邊石縫間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學習他們的堅韌,感受他們強烈的'生存欲望,再看看生命進化的歷程、人類血染的歷史,就會明白人之為人的幸運。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們努力捍衛。即使我們很幸運,但要確保一路走好,并且永無盡頭,僅有好運相伴是遠遠不夠的。如上所述,生命的家園——地球——美麗卻危險: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甚至人類自己,都潛藏著比想象中多得多的危機。戰爭、瘟疫、地震、火……我們經歷過太多災難。今后,仍有無數生存難題需要面對——溫室效應、宇宙射線、星際隕星、太陽耀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需要為“生存”而努力,而勇敢,勇做生命的捍衛者。汶川大地震中,多少志愿者為了拯救生命而奮不顧身;動車事件后,多少市民排著長隊無償鮮血;白求恩的故事我們到現在還銘記著;微博上,土耳其街頭的一只流浪貓在長達2個小時的時間里,一直竭力搶救著被汽車撞死的同伴的生命,甚至為其進行“心臟按壓”的視頻被瘋傳著……所有這一切,為的都是生命的存續。我們承載著“生”的希望與“存在”的美好,但這確實需要我們一起去捍衛、去努力。
生命短暫而燦爛,更要我們用心經營。如果把整個地球的歷史壓縮成一天,那么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是上午四點,但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人類才出現。按這個記錄,我們目前為止的全部歷史不過短短幾十秒鐘,但即使是如此短暫的存在,人類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優越的位置,成為了生命舞會中當之無愧的、最耀眼的明星。就單個人而言,我們的存在更是轉瞬即逝的一剎那,猶如煙花綻放,短暫而絢爛。每個人都愿意用激情燃燒青春,點燃生命的火花,只求在這場神奇的舞臺上,上演最炫目的一出戲。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說的是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了解到中國農村艾滋病兒童生存現狀后,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業,轉而日以繼夜、馬不停蹄地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關注農村艾滋病兒童的公益事業中。他反復向主持人強調著一句話:“時間不等人,我們在和時間賽跑。”人生短短三萬多天的旅行,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這位企業家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愛生命,傳遞愛的聲音,多為社會做貢獻。就當下而言,就是用好自己的青春,“莫惜金縷衣,惜取少年時,不待無花空折枝。”
一位朋友說,生完寶寶后,她見到護士抱到自己身邊的那個小生命,感覺無限神奇;楊瀾說,女人很偉大,因為女人孕育了生命——世間最最美好的存在。作為人類,我們確實有許多值得自豪的理由:我們不僅僅追求“生存”,更多地是追究“生活”,即靈動、活潑和快樂的存在;我們有計劃、有志向、有欲望地利用著生命賦予的整個令人陶醉的人生,去改變自己、改變世界?梢哉f,人的出現是生命最勇往直前、最雄心勃勃的壯舉。
看完《萬物簡史》,作為人類之一的我自覺十萬分地幸運——一切都那么恰好,在茫茫的宇宙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長廊里,不早不晚地趕上了這場生命的盛會;同時,我又特別、特別地感恩生命給予我的所有東西,知足、珍惜著現在擁有的一切;不論生活將給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悲傷,我都會用感激的心去擁抱它、感受它,努力過好當下,不悔此生——這,是生命的禮贊,是對生命最好的回應。
萬物簡史讀后感12
最近,讀了一本名為《萬物簡史》的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卻是我讀過最能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用深入淺出、詼諧幽默的筆法———這正是最使我迷戀的地方,帶我
穿越時空交錯的瞬間,領略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宇宙,看世界,看人類,看自己!缎瞧谌针娪崍蟆贩Q迄今為止為普通讀者所寫的有關現代科學發現的最好的書。中科院院士甘子釗也說它是一次富于智慧、風趣幽默而又大開眼界的科學之旅。
這本書一開始便使我迷上了它,因為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思考:我是極其幸運的,從生命誕生之初,我父母雙方的哪個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兒育女,都運氣好得能活到生兒育女的年齡,這些跟我有關的祖先,一個都沒有被壓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餓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傷,以使這惟一可能的遺傳組合過程持續下去,最終在極其短暫的時間里令人吃驚地——產生了我。正是這種全新的觀點讓我看下去的動力,并在后來為自己的選擇而慶幸。
在《萬物簡史》這本書里,作者并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講科學做成工藝品,賞心悅目,令我舍不得,放不下。比如他在寫哈雷這位科學家時,用幽默得近乎調皮的語氣寫到:“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每當我拿起這本書,即使隨便翻上幾頁,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感觸。講到關于太陽系時,我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所生活的星系是多么的大,即使在教科書里增加許許多多折頁,也不能按比例將它描繪出來,我們所看到過的圖片僅僅只是讓我們有個大概的了解罷了。這讓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大及生命的渺小,令我對科學充滿了渴求,對人生充滿了信念。《萬物簡史》描述的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這么一個畫面:空氣濃重,充滿了水蒸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氣,噴發的火山無處不在,原始的海洋波濤洶涌,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小簇化學物質抽動了一下,從此,生命便誕生了。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過程,再看看今天生機盎然的地球,不由得使人感嘆生命的偉大!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可以啟迪心靈,從中感悟人生。《萬物簡史》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萬物簡史讀后感13
說話,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你要是“不會”說話,那就會讓別人不“聽”你的話,不喜歡你說話。而我覺得,“說”好話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幽默。
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我感到了幽默的力量。
這個地球的過去,這個宇宙的浩瀚,如果要沒有任何修辭地寫成一本書,那將會是多么的枯燥與乏味啊。但是在《萬物簡史》這本書中,這本來應該是乏味的書一下子變得異常有趣,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這就是因為它的幽默。
其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喜歡:歡迎,歡迎!恭喜,恭喜!這很高興,你居然成功了!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不容易。實際上,我覺得這比你知道的'還要難一點兒。這段話作為這一章的開頭,不僅僅逗樂,還巧妙地引入了文章的主題。如果除去這前兩句幽默的話,那文章將會有多少人愿意去接著讀呢?
幽默在這本《萬物簡史》中可謂是無處不在,連一些無味的說明方法上都有體現。比如作者在一開頭時說:“他們(指科學家)是怎么知道的?”這話好似不怎么好笑,卻包含著深意,也能使你有種想讀下去的欲望。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一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馬克﹒吐溫的書總是十分有名,如《百萬英鎊》等。他的文筆是十分吸引人的,他總是把幽默融入他的書中。正因為幽默的刻畫,使他的書都名揚四海,在國際上有影響,被人民所認可。
幽默,是語言的一種表達,可以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友好,可以讓別人樂于聽你說話。幽默,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使所有人有同一個話題。幽默是王道!
萬物簡史讀后感14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著非常古老的傳統。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辟”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于現代科學的通俗百科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么辦法呢?人們就是更愿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后也就是可以對現代科學有個大概的了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了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夸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作者在敘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準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夸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說著名的埃德溫·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而達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么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于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么實在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一本既是關于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說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代科學史著作。
萬物簡史讀后感15
翻開書,大爆炸三個字映入眼簾。大爆炸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巨大膨脹,正因為有它,引力、電磁、核力以及質子、電子等許多粒子都從無到有出現了。緊接著,無數的氣體塵埃不斷集結,形成了太陽。地球,月亮,大氣也逐漸形成。因為有安全的宇宙環境,適應的溫度,大氣與水,生命就要在地球上起步了。
書中對于行星的定義有具體說明。首先行星必須獨立圍繞太陽運轉。第二必須有足夠的質量,引力使它大致成圓球狀。最后行星必須主宰自己的`軌道。也就是說,行星的質量必須比穿越其軌道的其他任何天體要大得多。這與八大行星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正好相吻合。
對于地球,牛頓的理論認為它并不是個標準的球形。因為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會導致它成為兩極有些扁平,赤道略鼓的扁圓形。1785年,詹姆斯·赫頓認為地球的形狀是它自身內部運動在漫長中塑造的。由此基礎,1807年,地質學會成立。
經學習得知,地質作用分為外力與內力作用。內力作用因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地表高低起伏。包括但不限于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外力作用則是由太陽輻射引起,包括了風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地表形態的塑造正是以內力作用為主,外力作用為輔。
19世紀初,地質學界圍繞地球的形成發生爭論。這取代了過去水成派與火成派之間的爭論,誕生了災變論派,均變論派。查爾斯·萊爾提出了構造板塊學說,也由此成為現代地質學之父。而地殼運動又被稱為構造運動,它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直到1953年,克萊爾。彼得森才成功測定地球的年齡為45.5億歲。
二十世紀初,魏格納提出泛大陸學說。云莓干理論與陸橋理論在當時十分流行,但都不能完美得解釋板塊漂移。直到板塊構造理論的提出,才解釋了地球的表面運動與內部活動。
正是因為年復一年不斷的研究學習,我們才會對地球,對宇宙,對這個世界有深刻認識。雖然現代人類的存在時間不到地球歷史的萬分之一,但我們依然在堅持。
【萬物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物簡史》心得04-27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02-10
萬物簡史的讀后感02-26
萬物簡史讀后感03-04
《萬物簡史》讀后感04-29
萬物簡史讀后感04-28
《萬物簡史》讀后感12-19
《萬物簡史》讀后感10-11
讀《萬物簡史》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