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通用2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
前幾天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給我的感觸頗深。作為一名老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都有被學生氣得說不出話的時候。然后就采取懲罰的手段,讓學生認識到犯錯以后,會有什么結果。其實,我覺得這樣做,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里,反而使學生覺得很委屈,不服氣,甚至從心底里有點蔑視老師,認為老師沒有什么本領,只知道懲罰。
現在實施了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對老師的要求更高,再加上現在是法制社會,在很大的程度上,禁止了老師對學生采用懲罰手段。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當然,教師也不是圣人,學生還是有調皮搗蛋的學生,老師也還會不可避免地碰到令人生氣的情況,那我們怎么辦呢?
生氣,誰都有生氣的時候。但教師是門特殊的職業,就要掌握生氣的藝術,表達生氣的尺度。
我懂得了,當我們在生氣、憤怒時,要懂得如何表達憤怒而不造成傷害。要知道生氣的`藝術在于不侮辱別人,不進行人身攻擊,不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樣有利于表現出老師的風度,也使學生更加信任你,體會到你對他的關愛,從而使他更喜歡學校,對學習更有興趣。
我想:當我們掌握了生氣的藝術,也就能體現我們對學生真誠的愛,能夠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與學生有心與心的交流,能夠培養出更多出色的學生,從中體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
讀了《老師怎樣與學生說話》,給我的啟發很大,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會有更多的收獲的,會學會怎么樣和學生進行溝通。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2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作者是海姆。吉諾特,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也是兒童心理學家。顧名思義,這本書主要談老師怎樣與自己的學生,進行有效地言語溝通,以便更好地教學。
該書全書分12個章節,從“老師的自白”開始,由一群剛剛執教不久的年輕老師的說詞開始。一部分人都灰心喪氣,想放棄老師這個職業,他們內心充滿了不滿,失望,沮喪和壓力,認為這是個“失望的主題”。一部分人是想繼續做老師,卻萌發出不愿為學生操心的心理,他們認為,得過且過,沒什么大事發生就很好了。一部分人對教學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和實踐的勇氣,他們主張改革教育制度,也許無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制度改變之前,我們作為老師應該做些什么呢?”再想一想,“我今天能做些什么來改善我的課堂呢?”這才是重點。
第二章節“最佳師表”中說到:“真正的老師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從不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們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們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沮喪的孩子需要幫助。”看到這里,我深受啟發。聯想到以往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時意識到,是時候作出某種改變了,不能將訓話作為一個必要的手段,不能想當然地對學生灌輸大堆大道理,不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了就不是好孩子了,也不能將學生作出保證的行為當成是改過的憑證。想起以前自己,偶爾也會將一件小事夸張化,以為可以殺雞警猴,誰知成了反效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學生只會暫時的收斂一些不好的行為,過后不久便會遺忘,那么,這種懲戒性的手段已經證明不是最好的方法。關鍵在于,老師是否能夠主動地了解當事人的狀況,并親自給予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學生才不會繼續無理取鬧。在這里,我了解到,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書中所說那樣,“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持,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拓,實驗才能取得成就。”其中,還談到一個核心的事實:“學習的過程不僅總是現在時的,而且總是個別的具體的。”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因教施材”有點類似。聯合時間上的處理,就顯得更全面和有效果。
在第五章節,作者提出了一個有益表揚的基本原則:“描述而不評價,敘述而不作判斷。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出對自己的評價。”這句總結性的話讓我意識到,有時我們會忘卻教書的本質區別。誰都知道,作為老師,不光要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對生活中的每件事作出判別。正如記憶英語單詞一樣,強迫學生短時間內背一些單詞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怎樣有效地去記單詞。當作者指出:“評價式的表揚是有害的,贊賞式的表揚是有益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都認為表揚只有一種,現在知道表揚有兩種。通俗來說,可以分為直接表揚和間接表揚。很多人都認為,直接表揚小孩不好嗎?如果將表揚比喻成藥物,我們就能馬上明白,藥物可以讓病人獲得暫時的舒服感覺,但也會造成病人長久以來的依靠。表揚也是同理,若它成為孩子心靈上的依賴,孩子便會靠他人來決定自己的欲望和確立自我的價值。
在第六章節的“常規管理”中,我了解到,替代責罰的辦法有很多,學生犯了錯,老師不一定非要大發雷霆處罰學生才行,也可以避開事端,或者引開話題,提倡用最短的時間去平息矛盾。我們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應努力激發孩子的自尊。關于“家庭作業”在第八章節中有說到,這也是每個老師經常頭疼的一個老問題。幾乎每個班在語數英這三科上欠交家庭作業的現象,仿佛無法根除。看到書中所提的要點,我突然明白自己以前某些過失造成的原因。“如果父母不干涉孩子的日常家庭作業的話,生活會變得簡單得多。家庭作業應當是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事務。如果父母過分熱心地干預孩子的作業和成績問題,孩子反而會十分反感并且成績下降。”反省過后,我知道,以后遇到關于家庭作業的問題,應該怎樣去更好地處理了。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察覺以往教學過程中許多的不足,使我清晰地認識到,改善教學有很多有用又有效的方法,只是看你有沒有耐心,或者責任心而已。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3
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同樣老師與學生也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老師與學生的接觸、交流中,老師的語言是尤為重要的。它可以成為師生建立良好關系的橋梁,它也可以成為師生之間的戰爭導火索。因而張校長選擇了這本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著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讓老師們進行閱讀學習。這本書中寫了有關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場景,而且都用了短劇的形式來加以描述。通過這種形象生動的案例,讓我從中領會到交流的原則。面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情況,老師都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靈活對待。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現在中國的教育正處在教育的變革之中,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家長對教師的期望也更高,學生也更需要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教師的關懷、理解都要通過語言傳達給學生,我在《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的閱讀中學習到了最佳的教師表現不是對學生訓話,他們從不對孩子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孩子需要幫助。通過關心、安慰、同情、藝術技巧等方式來表現。通過恰當的交流,孩子對教師的信任是可以逐漸激發和培養的,這樣可以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同時也可以使孩子對自身內心世界的信任建立起來。
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中表揚是經常用的方法,在這本書中介紹表揚的藝術,它建議我們教師要使用建設性的'表揚,那就是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出對自己的評價。
在教育教學中離不開常規管理,我們通常在常規管理中責罰孩子。這種處罰只會使孩子發怒并且不聽教誨,令孩子心懷怨恨,甚至產生報復的念頭。這樣孩子是沒有心情和時間去讀書的。在常規管理的實踐中,我們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努力激發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的學習有安全感,即使學習失敗了也不怕,只要消除孩子的恐懼就能引得孩子躍躍欲試,鼓勵孩子勇于學習。
總之,通過閱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我從中學到與孩子正確交流的方法。同時也使我對自己以往的教學行為進行了分析,以前我在表揚學生時經常說:“真聰明”、“你很棒”……現在我知道這樣的詞是評價性的,這意味著回答問題的學生是聰明的、優秀的,那么沒有回答出問題的學生就是笨的、差的。因而針對與學生交流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進行改正。老師和學生說話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份良心的考驗。辛勤的園丁,讓我們在教育的沃土上努力耕耘,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愛的陽光,讓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讓愛的花園芬芳迷人!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4
我們每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因此掌握和學生說話的技巧,跟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就顯得十分必要。但事實上,有些時候我們會被學生的情緒所左右,而說一些不得體的話語,引起學生的反感。事后靜下心來,覺得自己很幼稚,不夠成熟。但如何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始終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就在今年暑假,校長推薦了一本不錯的書,名字叫《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我從中找到了答案。這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闡述每個觀點。有些故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讀起來很親切,有些觀點也很新穎,很實用。
就拿書中的這段話來說,“老師有得天獨厚的機會來消除學生在幼年時代所受的不良影響。他們可以影響到孩子的人生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成長的經歷鑄就了孩子的性格和命運,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老師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和父母一樣,也能夠打開或者關閉孩子的心靈之門。”可見,老師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作為教師,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用冰冷的言語踐踏孩子的自尊,泯滅孩子的心靈,那將是無法饒恕的錯誤。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樣做呢?
我們要像陽光、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他們以溫暖、關懷、同情、理解、尊重,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枉“教師”這一光榮稱號。
書中的一些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方法,使問題的解決更科學、更有實效性。就拿兩個學生打鬧一事來說吧。有天課下,張家續和韓繼開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起爭執,互相指責。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要調查個水落石出,然后批評教育一番。估計要一兩節課才能解決問題。而這一兩節課卻能做一些更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于是,我把他們分開教育,對他們分別說了同樣的話:“今天老師不想追究是他先和你鬧,還是你先和他鬧,總之,你倆這樣無休止的`指責是不對的。我們要做的是管好自己,和同學和睦相處。你說對嗎?”他們認同了我的觀點,事情就這樣輕松解決了。就像書中所說,只要不影響學生的品行與修養,就“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地”。我們要藝術的處理發生在教室里的瑣碎事件。
恰當的溝通是直達孩子內心最快捷的方式,能使孩子信任的將手交給我們扶持。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5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我們做得如何?我們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書中通過很多小事例告訴我們“最佳師表”與“最差師表”會對同一個學生、同一件事情說出什么不同的話,取得什么不同的效果。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原則: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請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對他們持有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再次,課堂魅力是師生之間最好的紐帶。教師在課堂上的激情則是上好一節課的靈魂,一句精彩的導語,一句幽默的插入語,一句風趣的笑談,往往會使學生精神倍增,興趣盎然,聽起來聚精會神,學起來津津有味,那么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為一名好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學習,所以我每節課都盡力做到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清晰。課堂語言是教學的“佐料”,教學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重復使用,正如山珍海味人人都喜歡,但每天都讓你吃,恐怕也食之無味。我們的語言也是課堂的催化劑,恰到好處地的應用肢體語言,也能形成我們獨特的“臺風”和高超的“演技”。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6
這幾天拜讀了湯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生動而幽默的情景對話,鮮活的事例,讓每一個看過此書的教師深感敬佩,更不禁惶恐,原來自己的言行決定著學生的一切,正如作者在當老師時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名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度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高聲吟唱愛心對于教師多么重要,也沒有反復強調責任之于教師的重要,相反,作者甚至有些不厭其煩地告知我們:什么是最佳師表,怎樣做是最差師表;平時如何與學生交流,沖突時應該怎樣;表揚、管理、鼓勵等都應該注意什么。下面我就從2個方面來談談我看完此書后所理解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
首先,我覺得老師在和犯錯的學生說話時應該準確掌握批評的技巧。相信每個教師都知道學生是需要理解和接納的,可是實際上我們老師卻很少能真正做到遇事心平氣和。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首先經常做的就是發泄內心的憤怒,而憤怒之下,我們往往會失去原本的理智。但事后靜下心來細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話不僅不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會導致更多的學生注意到學習之外的事,得不償失,不僅折磨自己,也傷害學生。更糟的是,如果我們的言行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那么,當他走出辦公室后,錯誤還會繼續發生。
吉諾特說:老師和藹的態度勝過一切爭論與指責。既然令人生氣的事情已經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輕事情發生所帶來的后果。“無論如何,盡可能不要把輕微的過失看成是故意違犯,讓孩子有保全面子的余地。”只要有積極的態度,再大的裂縫也是可以解決的。唯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方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另外,鼓勵也是老師在和學生交談時必須要用到的技巧之一,它也是一門藝術。現實社會中,學校的重視、父母的期盼、繁重的課業負擔都極易影響孩子們學習的熱情與信心,有不少的孩子為此產生了厭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老師就應該經常地鼓勵學生,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安全感、意識到即使學習失敗了也不用怕。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師應當做到:激勵孩子學習、鼓勵孩子自治、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增強孩子的信心、緩解孩子的焦慮、消除孩子的恐懼、減少孩子的挫折、平息孩子的怒火、化解孩子的沖突??做好恰當的交流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書中有一位老師是這么說的:“我過去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們的未來。現在,我卻有了更為切實的目標,我只關心孩子們現在的情緒和主要的需要。我不再去構想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地處理好教室現時發生的各種問題。”是的,我們不需要時時將孩子的未來當作自己指責與憤怒的幌子,重要的是,現在我們能否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我想作為幼兒園老師——孩子的啟蒙老師,在這方面更需要加強。
從這本書中,我領悟到了教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這本書使我了解了不少教育的方法,也掌握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技巧與藝術。最后我想說:雖然這本書題目是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其實,書中還談到了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家長和老師的對峙,所以它也是一本值得所有家長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7
說話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用說話來交流思想、表達意志,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因為我們需要表達,需要交流,需要傾訴。但是話不是想說就可以說,也不是想怎樣說就可以怎樣說。作為小學老師,面對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該怎樣和他們說話,簡直就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我們去思考,學習以及體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吉諾特博士通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來來告訴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通過心理學來具備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通過如何和學生對話及心理治療等各種技巧的介紹,為所有的老師提供具體的建議和實用的解決方法,幫助我們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問題和意外情況。
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喧鬧的課堂,學生無休止的提問,還有突發的危機,老師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令人生氣的情況,在這個時候該怎么和學生交流?在"恰當的交流"這一章節中提到聰明的老師通過運用"我"的語言來保護自己和學生。例如:"我很生氣""這太讓我生氣了""我對此非常憤怒"等等。這些言語要安全得多,遠勝于說"你簡直是只害蟲""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真是愚蠢極了""你以為你是誰"。由此看來,恰當的交流不僅能夠改善教學,而且是教學的關鍵。
聰明的老師不僅要會和學生交流,還要會表揚。在品讀"表揚的藝術"這一章節之后,我才發現平時我們所普遍采用的表揚都是評價式的,而且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凡是表揚,都是有益的,往往忽視了這種表揚背后的傷害。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年輕的老師想鼓勵孩子們進行抽象思維。她向愛麗絲展示了一個蘋果,然后問道:"蘋果是屬于哪一類?"愛麗絲的臉紅了,她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師于是又去問卡羅,卡羅馬上就回答出:"蘋果是屬于水果類。""好孩子,好孩子。"老師表揚道。老師繼續上課,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傷害了孩子。如果卡羅因為知道答案就是一個好孩子,那么愛麗絲呢?她不知道答案,難道就是一個壞孩子了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要將形容詞與孩子的品性聯系起來進行表揚。在"表揚的藝術"這一章節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子,它告訴我們,要使你的表揚有建設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受,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性。有益表揚的基本原則在于:描述而不評價,敘述而不作判斷。我們應當對孩子表達我們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歡和贊賞,然后由孩子本人對自己做出判斷。如果我們把孩子值得贊揚的事連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達出來,孩子就會對他們自己形成積極而有建設性的印象。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與失敗,更讓我深深體會到:教育是身教,用生命影響生命。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8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吉諾特博士。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他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是世界上著名的暢銷書,他為全世界數百萬父母提供了與孩子交流、正確溝通的方法與途徑。也為我們教師提供了與學生怎樣交流、怎樣溝通的方法與途徑。整本書中處處都洋溢著博士的愛與關懷,是一本難得的書,是一本了不起的書,也是一本教師必讀書。
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封面下方幾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內容是這樣的:“老師和父母一樣,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它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它能夠敏銳地感受到那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讀了這些文字,引起了我極高的興趣。接著,我翻開到目錄,“老師的自白、最佳師表、最差師表、表揚的.藝術、常規管理、家庭作業、鼓勵的故事等十二章內容躍然紙上。我此時此刻被這些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從”老師的自白“開始,由一群剛剛執教不久的年輕老師的自白開始。年輕的教師中,有一部分人都灰心喪氣,想放棄老師這個職業,他們內心充滿了不滿,失望,沮喪和壓力。一部分人是想繼續做老師,卻不愿意再為學生操心,他們認為,得過且過,只要不發生什么大事就已經很好了。這和我們在自己教育學生遇到困難或有困惑時的想法不謀而合。一部分人對教學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和實踐的勇氣,他們主張改革教育制度,也許無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制度改變之前,我們作為老師應該做些什么呢?“再想一想,我今天能做些什么來改善我的課堂呢?這才是重點。
第二章節”最佳師表“中說到:”真正的老師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從不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們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們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沮喪的孩子需要幫助。“看到這里,我深受啟發。聯想到以往自己的教育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時意識到,是我們作出改變的時候了,我們再不能將訓話作為一中教育學生的必要的手段,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就想當然地給學生灌輸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不能讓學生認為偶爾自己做錯了什么就不是好孩子。更不能將學生有時作出保證的行為當成是改過的憑證。
讀到這里,使我想起以前自己偶爾也會將一件小事來夸大,以為可以殺雞警猴,誰知學生只會暫時的收斂一些,過后時間不長,便會遺忘。那么,這種懲戒性的手段已經證明不是最好的方法。關鍵在于,我們老師是否能夠主動地了解每一件事情發生的當時的狀況,并換角度去思考,諒解孩子,親自給予孩子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學生才不會繼續無理取鬧。在這里,我了解到,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書中所說那樣,”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持,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拓,實驗才能取得成就。“
這一章節中還談到:”學習的過程不僅總是現在時的,而且總是個別的具體的。“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因教施材“有點像。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做。當我讀到一個名為”不需要解釋的撫慰“時,我被感動了。一個三年級的老師,一個叫8歲的小男孩,他們的溝通行動超過了語言。當一個八歲的學生受了委屈,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的老師。這時候不用問其緣由,只需用心去感受他當時的心情,然后拍拍他的頭或抱抱他,這些表示理解的動作相信可以令他停止哭泣。跟著說些同情的話,他便會很快忘記整件事。如果刨根究底,大肆懲罰,就會令學生之間的矛盾更加深化。另外一個名為”集中關注孩子的感受“的事例,也是闡述同樣的道理。足以看出,往往化解危機的是老師簡潔而富有同情心的態度。這其中包含了各種方式的愛,有溫暖,有關心,有安慰,有同情,有溫柔,有藝術技巧等等,顯然需要我們老師日積月累的理論和經驗去創設更好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情景。
讀了前兩章的內容,我已經被深深地震撼了,好好反省過后。我知道,以后遇到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我得首先學會付出,付出愛心、同情、溫柔、關心,還要學會教育的藝術技巧,總之,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察覺以往教學過程中許多的不足,使我清晰地認識到,改善教學有很多有用又有效的方法,只是看你有沒有耐心,或者責任心而已。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負責!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會做得很好。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9
人類語言的誕生使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動物相比,顯得更文明,更有智慧。對從事教育的老師來說,出色的口才和流暢的表達能力更是必備素質和能力之一。這本書,沒有單純的說教,沒有羅列一些如何與學生說話的方法;這本書,滲透了作者強烈的人本主義情感:關注孩子,關愛孩子,要從說話的細節做起。這并不僅僅因為我們是教師,職業的責任感并不是來自我們對法令的畏懼,而應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孩子的愛!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教師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作者在“難忘的教師”一節中自然而然的寫到:“老師有得天獨厚的機會來消除學生在幼年時代所受的不良影響。他們可以影響到孩子的人生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成長的經歷鑄就了孩子的性格和命運,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老師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和父母一樣,也能夠打開或者關閉孩子的心靈之門。”這種敘述方式,很直白的告訴我們老師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它既沒有象一些世俗一樣抹煞教師的'巨大作用:教師只是一個飯碗;也不像有的人那樣,把教育抬上萬能的神壇: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要清醒的看到自己的獨特功能,但也不要成功則喜,失利則痛,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愛的傳遞,沒有萬能的方法保證這種傳遞沒有風險,職業的責任感是保證這種傳遞有效的最基本措施。他們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從不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們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們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沮喪的孩子。多么貼心的老師,盡力呵護著孩子脆弱的心靈。反觀那些在父母和老師中間普遍流行的所謂“正常”語言,如責備羞辱、道德說教、命令指揮、嘲諷奚落、訓誡指責、威脅利誘、評價預測等等,都足以讓孩子發瘋,逐漸變得冷漠、粗俗和喪失人性。這樣的環境,怎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呢?健康的成長來自于孩子對自身內心世界的信任,通過恰當的交流,這種信任是可以逐漸激發和培養的。
怎樣有效地表揚學生?作者對此的論述是非常獨特、非常全面、非常有指導意義的。認為評價式的表揚是有害的,它實際上暗示著一種地位差別,表揚者爬到了價值判斷的高處,常被看作是種威脅。要使你的表揚有建設性,那就盡量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只有不判斷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表揚,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有益表揚的基本原則在于:描述而不評價,敘述而不作判斷。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的表揚,雙方是平等的。從中,可以再次感受到作者對學生的關注與尊重。反觀實踐,教師習慣于站在講臺前當著全班同學對某學生進行表揚,可否想過這樣的表揚不夠真誠、還讓人感覺到這是為其他同學樹立表率?當我們習慣用說“好”、“太棒了”之類的語言進行隨意表揚時,是否想過這樣的表揚有沒有效果,還有沒有更生動積極地表示肯定的語言呢?
我們看到,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高聲吟唱愛心對于教師多么重要,也沒有看到作者反復強調責任之于教師的重要,只是通過各種實例和方法,不厭其煩的告知我們:怎樣做是最佳師表,怎樣做是最差師表;平時如何與學生交流,沖突時應該怎樣?表揚、管理、鼓勵等都應該注意些什么。這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更是打開了反思的一扇扇窗戶,感受著心靈的震撼。孩子們需要的是教育素質的提高和人格尊嚴的平等,我們與孩子們的交流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在不經意間,我們的言語是否傷害了孩子?
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只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自覺的探討如何與孩子說話,自覺的提高自身修養,從而增強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責任感。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0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我們做得如何?我們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嗎?海姆·G·吉諾特所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度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防止暴力
語言暴力,是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到的景象。
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最常見的表現。一些老師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不由分說地將學生訓斥一通,把和這件小事有關的、和這件小事無關的所有事件都聯系在一起,傾盆大雨般的罵過來。最讓學生難堪的是,老師為了自己“爽”,常聯系學生的人品進行一番諷刺和挖苦,讓學生感到無地自容。罵人是教師的一大忌諱,這只能讓學生也學會罵人,并引起學生的憎恨。嘲諷就像砒霜一樣,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會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
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老師看到一位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安靜地坐在那里沉思,就走過去問他怎么了。孩子說沒什么,教師還不罷休,說“你可以告訴我,我能理解你的心事,你究竟因為什么而煩惱?”孩子說沒有為了什么而煩惱,教師繼續說:“聽著,對我來說,你就是一本打開的書。我了解你的性格,也知道你的情緒。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對嗎?”……老師可能是出于好意,但對孩子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有品位的人從不刺探別人的隱私,保持禮貌就是要保持距離。喧囂、冗長而且多嘴多舌地提供所謂的幫助只會讓人覺得尷尬,只能導致抵制和怨恨。
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一個孩子向老師哭訴,說自己站在大廳里,一個高年級的`孩子走過來,打了自己頭。老師聽了之后說:“他只是走過來然后就打了你,是這樣嗎?”孩子說是的。老師又問:“我不相信,你一定做了什么了。”孩子說,我真的什么也沒做。老師說:“我每天都會站在大廳里,怎么沒有人來打我?”孩子聽了之后更加大哭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本該做的事情是傾聽而不是指責,是同情而不是否認事實。教師總是站在自己的推理上去想問題,而不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遭遇,是質問這種語言暴力產生的根源。
語言暴力的形式還有很多。
2.鼓勵孩子
要鼓勵孩子學習,最基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的學習有安全感,即使學習失敗了也不用害怕。學習的主要障礙是對失敗、批評和出乖露丑的恐懼。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首先就要在班級中營造減少恐懼的氛圍。一位老師在這方面很有心得。在開學之初,老師給每個同學發了一份信,信中寫道:“我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幫忙。我想鼓勵所有的同學都來積極回答問題。但是,我發現有的同學害怕這樣做,因為他們怕答錯了被其他同學取笑。我希望大家幫個忙,如果有人答錯了問題,其他人請不要對他取消逗樂。我不允許我們的班上有同學用語言或者手勢暗示別人‘你是傻瓜’,這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從而阻礙了學習上的進步。請大家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說‘我有不同的答案’,切忌攻擊別人。”這位老師是對他的學生說的,也是對所有的家長和其他教師說的。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期望。比如,在面對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會竭盡所能,爭取取得好的成績。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和家長給孩子一些貌似仁慈的話語,說不定會打擊孩子奮斗的信心。比如說“你只要盡力就可以了,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會滿意的。”孩子在聽了這樣的話語之后,會認為家長和教師已經不再看好自己,認為自己“連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自作聰明地認為,還是不要努力比較保險。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避免過于夸張的誘導。當孩子在某一學科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你對他說:“試試看,很簡單的”,那他可能會做類似的推論:“即使我用盡全力去學,也只能證明我會做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失敗了,就說明我連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推論的結果是,只要去做就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做就不會丟臉。
鼓勵是一門藝術。用來鼓勵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不管那種方法,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羞辱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培育孩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喜歡學習的關鍵。
3.學會傾聽
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說和聽是同時進行的。對學生成長有益的話語,并不一定都能讓學生明白和理解。這需要學校和教師再聽這一環節上做文章。為了教導孩子學會傾聽,某學校規定了討論式的學習必須遵循的規則: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復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容,直到對方滿意為止。這條規則并不像聽起來那樣簡單,它所揭示的正好是恰當交流的核心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奇妙的變化:他們都變得說得少,聽得多,而且從設身處地的領會中受益匪淺。
4.拒絕偽善
為人師表者既要做到使自己的教育卓有成效,又要防止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偽善。沒有什么比虛情假意更能使一個人身敗名裂的了。沒有人能夠裝得關懷體貼、尊重他人而最終不被察覺。只有做老師的技巧,卻沒有做人的真誠,遲早都會被人識破。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除了表里一致外,別無他法。
巴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對私塾老師我很少講真話。因為一,他們經常用板子打學生;二,他們只要聽他們愛聽的話。你要聽什么,我們就講什么。編造假話容易討老師喜歡,討好老師容易得到表揚。對不懂事的孩子來說,這樣混日子比較輕松愉快。我不斷地探索講假話的根源,根據個人的經驗,假話就是從板子下面出來的。”
巴金描述的私塾,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給學生打板子的事情也是嚴禁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用虛假的話語欺騙學生的現象卻絲毫沒有改善。一個孩子因為起床晚了遲到,教師堅決不相信孩子的話語,非要他說出個子丑寅卯來,沒有辦法,孩子就開始編假話哄騙老師開心。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教育時,說起話來一套一套,但事情出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那就是另外一幅模樣。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基本上都做不到,“為人師表”的話語成了極大的諷刺。
當教育不是發自內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著教人為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偽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所感受到。學生就會想法設法迎合教師的心思,以讓自己在學校能夠輕松愉快。為什么在各個行業之中,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如此之高,就是因為教師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我的請求是: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永遠不要用你們的辛勤勞動,去栽培孕育出學識淵博的怪獸,身懷絕技的瘋子,或者是受過教育的納粹。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1
終于讀完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我被震撼了。這本書中,滲透了作者強烈的情感:要關注孩子,關愛孩子,從說話的細節做起,要尊重人性,我們教師責任感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孩子的愛。
“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度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回想我們曾經因為學生拖欠作業而火冒三丈,回想自己平時也許不經意的話語曾傷害過學生,而我們卻毫不知覺……回想起考試前班上一個小東西調皮地跟我說:“老師,我喜歡看見你的酒窩,要是你能像從前一樣多點smile,那就太好了!”我汗顏!
書中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訴我們,老師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獨特功能,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愛的傳遞,職業的責任感是保證這種傳遞最有效的基本措施。這讓我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大家來到校園后,校長說:“怎么樣?都準備好了嗎?這次可是又坐火車又坐船呢?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走丟啦!好,出發!”
校長就這么輕松的說了幾句就讓學生出發了,而且路上顯得特別的安靜,不像我們平時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時候,需要這個領導講,那個領導講,還要幾個老師包一個班級等等。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巴學園的同學們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什么”走路上要整整齊齊排成一行“,”什么是在電車里要安靜“,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隨便亂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風,例如:見到比自己小或者體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負人家是可恥的;看到不整潔的地方就要隨手打掃干凈,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中滲入孩子們心靈中去的。”
看來對孩子們的好習慣養成真的不是用“說叫”和“管教”能奏效的。我們平時除了大堆的說叫,讓孩子們煩透了,就是用強制的手段——卡學生。把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限制得和木頭人似的。我們看到現在的報紙上又不斷的出現了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就如:某某學校的學生又把老師給殺了,某某學校的學生把退休的反聘的老教師羞辱了一番……這些都是上了報紙的,而那些還沒有透露出來的就更多了。我們的教師是不是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子方法了?
當然從大環境看,這不是某一個學校的問題,更不是社會上所說的教師素質底下等等簡單問題所能解釋得了的,我們要反思我們的'整個教育,反思我們的教育觀念。
我現在越來越懷疑學生的思想品德是不是靠每周上兩節“品德與生活”課就行了呢?或者讓每一科的老師在教他們的課時都給學生們滲透“思想教育”就可以教育好學生了?教數學的我們經常在為難,怎么了?因為1+1=2、什么是三角形和學生的思想品德很難掛起鉤來啊!既是這樣能教育好,那學生們天天在“矛盾”教育的環境中,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什么是“矛盾”教育呢?這是我暫且用的一個說法,實際就是:我們的報紙廣播電視,天天在喊“要給學生減輕負擔,不允許給學生補課”,規定了一二年級學生不允許留書面作業,可我們又是怎么做呢?學校在查我們的作業完成情況,而我們得給學生講了很多無奈:兩套書即使是在選做,光在校的時間也還是不能完成的,這樣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教育學生,我真的在擔心我們的孩子們是在接受“教育”還是在接受“教唆”?怪老師嗎?老師喊冤枉。那是要怪誰呢?答曰:不知道。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傳道,授業,解惑都需要教師運用“說話”去實現。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說話”的職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因此,作為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來說,掌握說話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閱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并發現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腦子一直出現了這樣幾個詞:尊重、激勵、期待、耐心。
尊重:
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同樣如此。教師與學生談話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質來說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因此,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應該采取平等、關心、愛護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甚至諷刺、嘲笑、訓斥、體罰。教師氣量如海、大度待人,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還會隨時間的推移,去改變對方的態度。
激勵:
“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需要”。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目標。
期待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愿望終于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期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期望,那么,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耐心:
愛好學生容易,愛差學生難。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后進生身上費盡心思卻老是出現反復或者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學生散失信心。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樣,能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面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學會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我們老師的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美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我們都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為!
雖然《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讀完了,但是我覺得我還沒有讀完,里面鮮明的案例,還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讓我一輩子去讀,去體會,也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的問自己,該怎樣和學生說話?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3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孩子意味著他們對美好明天的希望。而要讓孩子達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為為人師表的老師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長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知識,作為教師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過得難過或者歡樂。他們可以成為打擊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在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退步,老師的態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既然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呢?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啟發。
一、老師應該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持、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懷,實驗并取得成就。
二、老師應該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
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能對孩子們采取疏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以及其他各種傷害。
三、要和孩子們恰當的`交流
老師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心。要把孩子看作是會憎、會愛,有矛盾、情感的復雜人類之一。為了減輕他們的敵意,老師應該盡可能的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獨立的滋味。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們的敵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獨立,他們對比別人的怨恨也越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做到和孩子恰當的交流,交流不僅能夠改善教學,而且是教學的關鍵。
四、要學會表揚孩子
老師當對孩子表達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贊賞,然后由孩子本人對自己做出判斷。要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性,只有不判斷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表揚,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讓孩子沒有顧慮的進步。要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同學生交談是一門學問與藝術。這種學問和藝術來源于日常和學生們相處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積累,而這種積累體現在平時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流。
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一個好的老師不但要看專業書,也要看更多的關于心理方面的書。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掌握了學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和學生共同,塑造一個合格的人。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傾聽。老師在和學生打交道時,缺乏傾聽學生的聲音。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期,思想和言行雖然還不成熟,可是并不是說他們說的都不對,教師在這方面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讓學生做件事,而學生有時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及時表達了也會被老師否決,反而無法很好的完成。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有時要把孩子以成人對待,這樣才能更好得了解孩子想什么,對待問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彎腰。在教育學生時,我們已經習慣于站著說話,站著發號施令,站著做我們習慣的一切,學生們接受的是老師的思維和主觀愿望,而老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內心想法。尤其是當我們的想法和學生的想法沖突時,總會強加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令學生大失所望,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如果你彎下腰來和學生一樣高時,再去和學生交流,試試會有什么結果?當你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于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彎下腰,這一步很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后,才可能教育孩子……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不斷學習。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情,老師更要不斷的學習。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生的接受能力成倍提高,教師會發現如果不學習,對于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對于師生交往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現象,教師會無從下手,無法解決。教師只有更多地去學習,才能走向學生教育的細膩化,走向自我知識的更新化,自我素質的完善化。
當我們用太多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時,我們的學生從小變成了“小大人”。我們把準點定位于“成人”——孩子終歸要成長為大人,這樣被我們所忽視的恰恰是“孩子——他們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沒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以我們的目光和要求為準則,這也許就是我所期待和努力的,也正是我們所忽視和喪失的。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4
作為一名新教師,從工作之初內心就充斥著焦躁與不安,其中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急欲學會與小朋友們相處,于是,我看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沒有大堆的理論,只有眾多鮮活的事例。書中每一個小片段都讓我看到我在學校的每時每分每秒。其中,許多教師的言行讓我看到了困惑中的自己。書中的教師與我一樣經歷著心理上的轉變與煎熬。“起飛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飛往一個熱帶的島嶼,卻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極。我們本來期待著燦爛的陽光,卻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極漫長而嚴寒的冬天······”看見《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老師的自白,我的內心也深深發出共鳴,是啊,現在的我們正處在嚴寒的冬天。而能將我們從此種窘境中解救出來的大約唯有正確與學生相處一途。
怎樣正確與學生相處呢?身為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除了要做到“其身正”,這樣的榜樣示范,在每天的學校生活中,占有更大比重的是教師言語的教化。
“這是一個美妙的`東西,這是一個丑陋的東西。世界上美妙的東西,或許是嬌艷欲滴,引得無數彩蝶飛舞的鮮花,或許是奔騰不息,一望無垠的大海,或許是那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的美人一笑。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世上最美秒的東西就是語言。世界上最丑陋的事物,或許是某些骯臟靈魂下做出的不堪事,或許是權欲利熏下達成的政治妥協。或許,在某些程度上,世上最丑陋的,也是語言。”這段話深刻揭示了語言的力量,揭示我們教師每一個措辭背后的可能產生的力量與影響。
這個影響也許是另一個飽受挫折的孩子重拾信心的契機,也可能是使一個有潛力的孩子從此一蹶不振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很汗顏,我雖然深知語言的重要性,也深知語言的影響力,我卻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語言、斟酌自己的語言,與此相反,我經常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左右,而脫口而出許多我認為無法給學生正面影響的話。書中,“格瑞絲說:每天我對自己說:‘今天是平安無事的一天。我不會被卷進任何事端。我不會被激怒,不會大發脾氣從而損害自己的健康。”但是,一到了教室我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回到家里的時候,我既覺得沮喪,又覺得對自己不滿。我就像一臺電腦機械地服從著程序指令:“把你的心喊出來吧!歇斯底里地發瘋吧!” 我也是。在走向教室的時候,都會不斷地告誡自己。今天一定可以愉快。我可以很和藹地對待他們,我們相處一定和睦……
我有個習慣,走到教室門口,會習慣性地掃一眼放垃圾桶和掃把的地方,地面是否有紙片,黑板和講臺有沒有擦干凈。 當看到掃把沒有擺放整齊,我會皺眉頭。看到地面上的紙屑還在若無其事地躺著,我的臉開始陰沉。若再看到黑板和講臺沒有擦干凈,所有的好心情便都不翼而飛。然后,把書本重重地放在講臺上,不滿地看著他們。如果班級這時候還沒有安靜下來,我對自己的告誡便都不在了。那時,憤怒的情緒會充滿著我。這是常態。’”以上種種也是我的常態。而這種語言常態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教師心理上臨近崩潰,孩子心理上引起反彈,而我真正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卻打了一個大大地折扣。
反復遭遇失敗之后,我也進行自我的心理建設——更寬容地對待孩子。對孩子說教是沒有太大的用處的。我班小朋友在開學之初對我說,以前的老師不知道為什么總要來講一堆道理。于是,我嘗試給他們講故事,講事例,孩子們很敏感,立即說,老師你還是在講大道理啊。他們是反感的空洞的大道理的,他們也是機智聰明的,能發現你以不同的方式來給他們灌輸大道理。尤其是三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似懂非懂一些道理,似乎覺得不能再如此輕易受老師與家長的擺布,開始出現一些愛答不理的樣貌。我班就有這樣的例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覺得自己成績很好,并不受制于你老師。對于班級獎勵制度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站沒站相,坐沒坐相。
道理似乎他不想聽,嚴厲批評他也不痛不癢,甚至逆反心理。講真的,班里有這么個孩子令我很頭痛。在與其媽媽交流過后,我決定不給于他太多批評。相反,只給他正面評價,針對他每一個做的好的瞬間,及時表揚,并且感謝他為班級良好風氣做出了這么棒的榜樣作用,班級風氣在他的帶領下有了質的飛躍。他的逆反現象消失了,會第一時間配合好老師的要求,擾亂紀律現象也大大減少。往往是只要有同學表示他今天不夠好,他就會自持身份,自覺改正。我想,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是粗暴的語言才有力量,華麗的溢美之詞更能在潛移默化間,不費吹灰之力達到我們要的效果。而這是只有當我們調節好自身地心態,能夠給孩子們盡可能多的寬容和包含之后才能做到的。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5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教學時時常會感到自己教育的無力和遭受挫折的無奈。看到這本《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的書,立刻被吸引住,在空閑時慢慢品讀起來。
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只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自覺的探討如何與孩子說話,自覺提高自身修養,從而增強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責任感。
在讀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之后,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師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吉諾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變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告訴老師應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了如何應用語言交流來創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例如,在《最佳師表》和《最差師表》的兩個章節中,作者列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教育方式和態度的若干真實的小故事,鮮明而生動的`指出:在理論上,任何老師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處理班級里的各種瑣碎事務-孩子之間言語的觸犯,日常的沖突,以及突發的危機等等的時候,最佳師表的老師們會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然而最差師表的老師們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采取疏遠冷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來跟孩子們進行本來可以避免的爭斗、沖突甚至戰爭。
老師與學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光有理解還不夠,還需要說話的技巧和有效地溝通。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的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的教學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曾經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的內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我覺得以后在與學生交流中,應該注意這幾點:尊重孩子,不能對孩子采取疏遠冷漠的態度;關心孩子的感受,聆聽他們的心聲;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橫加干涉……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6
他們深信言傳身教的力量。他們經常與孩子們進行深入的溝通,向他們講述偉大的道理,激發他們的內心良知,并且要求他們承擔責任。他們注重對教室里日常事務的追究,同時也關注著孩子們的過去和未來。他們時刻牽掛著孩子們,希望能夠幫助那些沮喪的孩子走出困境。
恰當的交流
在家長和教師之間,通常流行一種被認為“正常”的語言方式。這種語言方式包括責備、羞辱、道德說教、命令指揮、嘲諷奚落、訓誡指責、威脅利誘、評價預測等等。然而,這些方式足以讓孩子們感到瘋狂,并逐漸變得冷漠、粗俗和失去人性。健康的成長需要孩子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信任,而通過恰當的交流,這種信任是可以逐漸激發和培養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贊揚的藝術。
表揚包括兩個方面:我們對孩子的贊美和孩子對自己的肯定。為了使我們的表揚具有建設性,我們應該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受,而不是評判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有益的表揚原則是:描述而非評判,敘述而非判斷。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對自己做出評價。
鼓勵的故事
教師常常向心理學家請教如何激勵孩子學習。答案是: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安全,即使遇到失敗也無需恐懼。孩子對失敗、批評和難堪的恐懼是學習的主要障礙。優秀的教師能夠讓孩子不害怕犯錯。消除孩子的恐懼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而鼓勵他們敢于犯錯則能促使孩子勇敢地學習。
有益的方法和實例
孩子們需要的是提高教育素質和確保人格尊嚴的平等對待,而老師們能夠做的也正是這些。本章所描述的各種實例和方法都能夠促進教學生活的改善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率的提高,學校的人事和預算方面并不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這些改革可以由個別老師單獨引入,也可以由學校自行采納。所有這些改革都非常實用,并且可以隨時實施。
難忘的老師
教師擁有獨特的機會來消除學生在幼年時受到的不良影響。他們的影響可以讓孩子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或者更糟糕。孩子的成長經歷塑造了他們的性格和命運,父母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教師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和父母一樣,能夠打開或關閉孩子心靈的大門。
看完這本書,我認為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敗,無論是對學生進行表揚還是批評,都會對他們的進步和發展產生影響。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回想起來,我可能在不經意間用語言傷害了一些孩子,而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關于教育藝術的知識。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7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中,滲透了作者強烈的情感:要關注孩子,關愛孩子,從說話的細節做起,要尊重人性,我們教師責任感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孩子的愛。
書中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訴我們,老師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獨特功能,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愛的傳遞,職業的責任感是保證這種傳遞最有效的基本措施。這讓我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大家來到校園后,校長說:“怎么樣?都準備好了嗎?這次可是又坐火車又坐船呢?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走丟啦!好,出發!”
校長就這么輕松的說了幾句就讓學生出發了,而且路上顯得異常的安靜,不像我們平時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時候,需要這個領導講,那個領導講,還要幾個老師包一個班級等等。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巴學園的同學們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什么”走路上要整整齊齊排成一行“,”什么是在電車里要安靜“,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隨便亂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風,例如:見到比自己小或者體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負人家是可恥的;看到不整潔的地方就要隨手打掃干凈,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中滲入孩子們心靈中去的。”
看來對孩子們的好習慣養成真的不是用“說叫”和“管教”能奏效的。所以,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用智慧的方法去引導我們的學生。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8
拜讀了湯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作者在當老師時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文字: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名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度都著重要的影響。也許,幾十年后,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教學方法將有助于解決現在的很多教育問題,但是,無論什么時候,老師是中肩負著一項重要的職責:那就是創造出對孩子的學習有益的情感氛圍。
這段文字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回想自己曾經因為有學生總是不能完成作業、惹是生非而冷言相向,曾經因為孩子傷害了別人而不顧他的感受馬上請來了家長……這些都無不傷害了孩子。
書中還談到表揚的藝術,評價式的表揚是有害的,贊賞式的表揚是有意的。評判式的表揚只能引起孩子的焦慮、依賴和自衛。我們應當對孩子表達我們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悅和贊賞,然后由孩子本人自己做出判斷。
回想自己平時,也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才知道這些都是評判性的表揚,都是無益的,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甚至產生恐懼,它會讓孩子倍受壓力,引起反感和逃避。今后教學上應該盡量避免評價式的表揚,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以及我們的感受,不將形容詞與孩子的.品性聯系起來進行表揚,讓孩子不受外界評判的干擾,做到自我激勵和自我評價。
常規管理能使班級形成良好向上的風氣,凝聚班上每個孩子的心,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會用成人的意志來克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具有惹是生非的能力,反而會有受委屈的感受。如果這時采取處罰的方式,只會使孩子發怒且不聽教誨,令孩子心懷怨恨,甚至產生報復的念頭。這樣孩子是沒有心情和時間去讀書的。有時我們與學生一起制定了一些紀律,可自己卻經常出現一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如(1)出爾反爾。如老師吩咐學生收起拼寫試卷,拿出數學課本。學生照做了,可老師又問:“誰的拼寫得了滿分?”(2)過分啰嗦。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本可以用最經濟的方法簡明扼要地處理事情,可我卻過分的哆嗦嘮叨。(3)瑣碎的要求。全體一致一次就能做到的事,卻繁瑣地要求學生一步一步來完成。(4)“容易分心”。課堂上注重細枝末節,經常為了訓斥一個分心的學生擱下主要的活動。(5)愛打岔。經常在學生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大聲訓斥學生,任憑自己的需要隨時打斷學生的活動。(6)飄忽搖擺。經常在中途擱下一項活動而開始另一項活動。看到這些覺得挺好笑,可細一想自己有時何嘗不是這樣呢?要想更好的進行班級管理我們自己首先要自律、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做到“眼觀四面”、“注重整體”、“把我動態”,多發掘孩子的優點、保全孩子的面子。
這本書像是給我注入了一劑強行針,作為父母和老師我要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時刻謹記書中的教誨,要謹言慎行,用自己的愛和智慧去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19
這段時間看了書中的鼓勵的故事,鼓勵的故事里面有一個案例,重視解題的過程。他是這樣說的:要誘導孩子學習,就必須和重視答案一樣,重視解題的過程。我想,每位老師都知道了解題過程的重要性,但若出現一個小時候的牛頓呢,你會怎么辦啊?
六歲的牛頓是這樣做黑板上的題目的:8-4=8 7-3=7 6-2=6
看到這樣的答案,你會怎樣呢?你會生氣嗎,置之不理或一帶而過?你當時的做法會不會像牛頓的老師一樣,看了牛頓的作業一句批評的話也不說,而是問牛頓:“你是怎么解出這個答案的?我對你解題的答案很感興趣。”原來牛頓是這樣理解的:8-4中劃掉4,還剩下8;7-3中劃掉3,還剩下7;6-2中劃掉2,還剩下6。牛頓的`老師對這新鮮的解釋報以微笑,這個解釋讓她了解到:牛頓看來只是從形式上理解了算術題,他需要在算數的抽象和象征意義方面得到輔導。在解釋正確算法之前,老師謝謝了牛頓讓她分享了這樣的解題過程。
如果是我,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會非常的生氣,多么簡單的題啊!你怎么不會做,是不是上課沒注意聽講。或者,這是什么呀?亂七八糟的。你在聽嗎……這樣不著邊際的答案,一定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從來沒想過,這樣答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或許是理解的錯誤,或許他沒聽懂,或許是他的基礎所限。忙著責怪,忙著下結論,忙著生氣,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挫傷自尊。可能下課了,這道題他依然不會做。這么淺顯的道理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多么可怕的習慣。
記得我讀四年級的時候,一次上數學課,老師在講例題的過程中提問到我,我怯怯地站起來,支吾著,答不上來。老師沒說什么,就讓我坐下了。從她責怪與失望的眼神。她似在說,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很長一段時間上數學課她很少提問我,我也樂得如此。本只為一次沒有答上的問題。而那道題,直到最后,我也沒弄明白應該怎么做。現在我想說:孩子碰到這種老師,會是多么的悲哀啊!孩子求出答案時,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請傾聽孩子的想法,重視解題的過程!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20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一位培養教育孩子方面的權威所編著的,他通過這本書來告訴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通過心理學來具備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通過在兒童心理治療過程中得以發展并經過學校實驗的各種技巧的介紹,為所有的老師提供具體的建議和實用的解決方法,幫助我們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問題和意外情況。
一、避免瑣事
案例:教室里正在大聲爭論。
生1:把我的鉛筆還給我。
生2:這是我的鉛筆。
生1;你撒謊,你是個小偷。你明明知道這是我的。
老師(不高興地):我聽見了你們倆的話,我很不高興。現在,讓我來暫時保管這支有爭議的鉛筆。另外給你一支鉛筆,也給你一支鉛筆。你們倆下課以后再討論那支鉛筆是誰的,現在都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吧。
這場爭論就此結束。整個解決過程老師只花了30秒鐘。老師故意避免了毫無結果的詢問。他沒有卷入爭論的漩渦,去探究那支鉛筆究竟是誰的。他沒有讓為一支鉛筆而進行的爭論來擾亂課堂秩序。他既有技巧又不失權威地避免了要耗費時間的煩瑣過程:原告、被告、雙方求證、最后判決和執行。
這樣的事情,我在班上經常會遇到,我每次都非得查出誰撒謊了,鉛筆是誰的。每次弄班里氣氛不好,自己還生氣,孩子也委屈,更耽誤了整節課的進度。真是“虧”大了。以后我也要學習一下這種處理方式。
二、切實的目標
通過看這本書,我還明白,最佳師表的老師們都在傳達一個相同的理念:他們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從不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們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們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沮喪的孩子需要幫助。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我過去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們的未來。現在,我卻有了更為切實的目標,我只關注孩子們現在的情緒和主要的需要。我不再去構想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處理好教室里發生的各種問題。”
這樣的轉變不僅完全可能,而且非常實際。怎樣為人師表,大概是每個教師都會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不能對孩子采取疏遠冷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以及其他各種傷害,如果能做到,應該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師表了。在以上幾條中,有很多我做的不好,如對孩子訓斥等,以后要努力,盡量避免!
三、表揚的藝術
表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什么,孩子對他自己說什么。要使你的表揚有建設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有意表揚的基本原則在于:描述而不評價,敘述而不判斷。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出對自己的評價。只有不判斷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表揚,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讓孩子沒有顧慮的進步;有益的表揚總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孩子所作出的成就。
平時我表揚孩子,經常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繼續好好干”。通過看這本書知道了這些都是評判性的表揚,教學上應該盡量避免,因為這都是無益的,他只能引起孩子的焦慮、依賴和自衛。要想培養孩子這些品質,就必須讓孩子不受外界評判的干擾,讓孩子做到自我激勵和自我評價。要發展孩子的個性,就不能給予孩子評價式的表揚。
運用文字語言進行描述性的表揚無疑會促使孩子們自己去思考和推論,足以讓孩子高興的回味老師的話語并倍受鼓舞。這種風格的表揚會給孩子留下長久牢固的記憶,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
這本書中的內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教育如果閉塞孩子的思想,擾亂孩子的心靈,壓抑孩子的情感,那就注定要失敗。老師一旦掌握了同學生說話的技巧,就能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同時不引起學生的憤怒和反抗。老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21
我們新教師培訓放假前,老師要求讀一本很好的書。于是就捧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之后,才感覺到,每天和學生打交道,卻不知道該怎么和學生說話,慚愧呀!
這本《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開始就從老師的角度出發,描述了一群老師的困惑和煩惱。平易近人的語氣,似曾相識的經歷,仿佛久違了的知心朋友,一下子就走進了我的心里。
我們整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而應該怎樣和學生說話呢,我們可能并沒有認真去想過。好像天天都在和學生交流,但效果到底怎樣呢,尤其是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難以溝通的學生,有的老師常常是苦口婆心,把各種道理翻來覆去的講上n次,但學生卻不愿領情;有的老師少不了嚴厲的訓斥一番,那學生雖然低頭聆聽,但也許他已心里把老師罵得狗血淋頭。我覺得自己就陷入了這樣的矛盾之中,所以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憑借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孩子們總是會反復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擁有最先進理念的老師也無法避免這些問題。看了這段話我失衡的心理獲得少許的平衡,不僅僅我會面臨這種問題,甚至是非常優秀的教師同樣也會。沒有誰總是會碰上好學生。
書中所舉的大量的實例是我最感興趣的.。作者在每個例子后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時會展示另一種說話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有時則向我們實錄一段最常見的師生對話。其中有很多好的見解和方法,讓我感受了語言溝通技巧的獨特魅力,啟發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語言,激勵我從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記得在《最差師表》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案例:
九歲的馬特在做一道連除法算術題時被難住了,他去問老師。老師說道:“我剛才講這道題的時候你干什么去了?你從來不聽講,你總是在玩。現在你倒想要得到特殊的關照了,可是這里的學生又不止你一個人,我不能單獨給你開小灶。”馬特回到座位上,雖然他不知道怎么做題,卻找到了在剩下的課堂時間里搗亂的方法。老師再忙,也應該為他提供幫助。老師可以這樣說:“連除法并不好掌握,我希望我現在有時間來跟你解釋,但我現在太忙了,我們另外再找一個方便的時間來解釋吧。”
同樣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結果就完全不同。有多少老師在實際中是不想“結果”就貿然“出口”或“出手”的呢?面對馬特遇到的難題,老師的語言和行為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如果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還會向老師請教嗎?我想,他不會再去聆聽老師的指責和數落了。在教育教學中,當學生遇到難題和麻煩時,老師最該做的就是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而不是追究過失,嘲諷、指責學生,更不能以新賬翻舊賬,細數學生的不是,這樣做除了增加師生間的敵意外,沒有任何益處。
“一名老師就像一名外科醫生一樣,不能輕易地開刀劃傷,否則,就有可能留下永久的傷口。”對老師而言,每一次的“出手”都應該小心謹慎的,這樣才能做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不給學生的外表與心靈留下任何的疤痕。
《最差師表》中的每一個小案例都會讓我們看到“應該”和“不應該”的處理問題的不同方法,個個案例都是“現實”的再現,許多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是粗暴甚至野蠻的,也有許多老師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幫助,但“幫助”得不恰當,反而又使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為學生提供幫助也要運用智慧,講究技巧,以使“幫助”達到最佳效果。
其實,如果老師能夠充滿愛心,從尊重學生出發,不要總是高高在上,老師自然就摒棄了責難、諷刺、挖苦等語言上的暴力,用智慧和技巧恰當的處理“當下”的事,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恰當的幫助。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深深地感覺到,老師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教師教學的風格。因此,我們要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就像章后的溫馨提示說的那樣:“怎樣為人師表,大概是每個教師都會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不用說,您已經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師表了。”我會反復翻閱手中《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不斷品味,不斷實踐,不斷思索,不斷進步!我將在書中的啟發下,不斷地去努力,使自己早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佳師表。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 22
起飛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飛往一個熱帶的島嶼,卻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極。我們本來期待著燦爛的陽光,卻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極漫長而嚴寒的冬天。看見《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老師的自白,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每當教學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圖書館里的所有理論都成了毫無價值的東西,而在讀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之后,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師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吉諾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變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告訴老師應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了如何應用語言交流來創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一、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必須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存在的。
根本無法要求每一個孩子都達到你心目中的高度。然而每個孩子肯定有其長處所在。我們往往會忽視這點。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培養高分數、獲獎多的孩子,更應該充分利用教師搭建的舞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在這舞臺演出的機會。
二、只需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很多時候我會想得很遠,說得太大。
吉諾特在作品中強調必須“就事論事”然后才能解決問題,想辦法把當前存在的.問題處理好,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思索的空間,改變的機會。如果把事情扯得太遠,或許自己是好心,但孩子卻不這么想,會覺得你羅嗦,煩瑣而于事無補。
三、溫和著憤怒,每一個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都遇到這樣的事情:
某個孩子同一個錯誤連續犯,通過幾次談話絲毫沒有改變。粗暴的批評往往是火上澆油,我們確實很憤怒,但我們這個時候更需要冷靜,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但不能帶有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
四、即使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成功和進步總是讓人喜悅的。
在合適的時候不要吝嗇我們的贊美之詞,合理的贊揚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創造力。每天一點小小的進步,匯聚起來就是大成。永遠贊揚要比批評多,讓孩子在贊許的眼光里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他成長的同時積累了這點點滴滴的欣賞,還怕孩子無法面隊將來遇到的困難嗎?
《老師和學生怎樣說話》一書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常常會忽視的教育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同時我們身邊的同事也有許多好的方法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總結。把愛交給孩子,讓夢想在校園綻放。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相關文章:
怎樣吸引孩子和父母說話04-29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04-24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03-12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05-17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05-17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書心得04-25
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有感05-01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2篇04-27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3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