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9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1
在閱讀《教學新理念》這本書時,引起我最大關注的,是有關數學的教育。
之前從來也沒有特別地深究過,于是直到看到這本書時,才明白數學的本質竟然是“無中生有”。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從具體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謂的信息,進行抽象的加工處理成為我們所要的結果,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一個結果。那么,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通過由淺入深的學習、積累,不斷學會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識),用以解決問題。所以,數學應該是一門開放的學科,用積累的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創造性的解決社會中的數學問題。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里,完全背離課本而進行徹底的開放教學是不可能的。孩子們要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必須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具備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編排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地安排、組織,從中培養孩子們初步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搞好實踐活動呢?我思考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活動目的,寫好活動計劃
每一次實踐活動,都絕不可以是無目的無計劃的,它必須是為了配合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是為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服務的,必須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組織的。同時,每次的實踐活動之前,教師必須如同上課之前的備課一樣,為它制訂一個詳細的活動計劃,當然還要顧及計劃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二、幫助學生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
每次實踐活動,都需要學生以相關的數學知識作為活動的基礎。那么在活動之前,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把所需的數學知識理一遍。
幫助學生作相關的知識準備,可以安排在活動之前,也可以落實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要看具體的教學實際而定。
三、準備好實踐活動必須的素材
數學實踐活動,是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的活動,這必然要動用許多素材。有時是一些資料,如圖片,文字描述,數據統計表等;有時是一些實物,如彩球、細棒等等;有時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學習用具;有時也會用到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如視頻錄像等等。在討論要準備哪些必須的素材時,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思考,集齊大家的智慧,這不也是一個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機會么?為了能夠使數學實踐活動順順利利的開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準備的妥妥當當,并及時的分配到學生手里,避免手忙腳亂引起混亂。
四、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要使實踐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極高的參與熱情,作為教師還應當精心為實踐活動創造一個合適的情境,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買什么電話卡劃算”“壓歲錢怎么花”;可以說一個故事,把需要解決的難題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可以開展角色游戲,如“小小快餐店”;當然也可以把學生領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去發現簡單的數學問題,并通過觀察、測量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從而解決問題。
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一個學習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
五、做好實踐活動的組織者
學生從煩悶枯燥的課堂學習走進活潑有生趣的實踐活動中,難免他們會出現主動性過強,情緒激動的情況,也就是常說的“收不住”,那么教師就要做好活動的組織者,在實踐活動之前就應當提出相關要求,制訂一些與活動有關的規則,活動中更要加強督促和學生之間的互相督促,使學生做到張馳有度。
六、及時做出實踐活動的總結
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前,一定要及時對這次數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的表現,如學習情緒、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一定的表揚、肯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以后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要對這次數學實踐活動所解決的問題,或者是研究的結果,都要進行一個精確的概括,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總結可以由教師來說,當然教師也可以把這個機會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陳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顯然后者優于前者。
總之,實踐活動是十分重要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多少的反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實際運用。在活動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養。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2
根據教育局舉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專業知識大學習、專業技能大練兵”三大活動要求,暑假我自學了《教育新理念》一書。《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的理念上為我們作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袁振國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剖析了當前教育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他文筆簡潔流暢,全無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聯想、啟發性,可讀性很強。如: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中國學生屢屢獲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學生基礎扎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卻少有原創意義上的知識科技創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中,美國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國得了54分,俄羅斯得了25分,中國僅得了20分。……中國的孩子放學回家以后,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后,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國的孩子回來對家長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么能!”……這些事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兩種不同的問法體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國的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有沒有完成老師給的學習任務,我們老師關心的是如何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教科書就成了權威知識發布的載體。而國外的許多教育卻從能不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在沒有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沒有道路的地方開拓道路等方面來考慮學習的意義。難怪我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摘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學生基礎扎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國在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得分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在我們周圍的確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有時視而不見,懶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書中,不僅直言了我們教育面臨的現狀,還為我們教育者進行了剖析,就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挖掘背后隱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痛快。作為一位教師,我在閱讀了此書后不禁反思:我們的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因而,我,更應該是我們,要從中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已經被證實的,確信無疑的知識,而是應該為了教學生怎樣去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講課不能以讓學生回答我們的問題作為目的和方式,而應該引導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教育是什么?贊可夫曾經說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余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與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這就對培養人才的學校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提出了挑戰。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我們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說的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的確,《教育新理念》讓我認識到了對于面向未來的教育,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比解決教師給學生的問題更重要;教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3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第一章 “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其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并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是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4
作為一個教育者,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這本書也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一、做學習型的教師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和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做欣賞型的教師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是真正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學生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好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幾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問型的教師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5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6
我讀完袁振國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獲頗多!書中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有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應該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塑造他們的高尚人格,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豐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輝,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師境界。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系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采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我們用什么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于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老是想著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用什么手段去體現,往往就沒有注意到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只要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就是好課。在許多課上,正是由于我們教師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學活動變得只有形式而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卻沒有一個相稱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體現呢?衣服,我們知道只要穿得得體就會很好看。同樣,我們教學模式不管是什么樣子的,只要能使學生全面發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或進步,而不是去考慮用什么方法去體現新課程標準。
總之,如何達到一種“真正教師”的境界,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7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學十幾年,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并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后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只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丑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8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告訴我們:聽課和分析課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聽課和分析課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和發展教師的經驗,把個別教師的經驗變成集體的財富,用以豐富全校的創造性的實驗。
對課堂的有效評價與分析,有助于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正確認識自我,了解學生情況。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對課堂的反思,同時,我們要求學校領導應該經常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聽課和分析課,也提倡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與評價分析。因為領導的評價與分析(有效的課堂評價)猶如站在高臺俯瞰,可以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與創造性活動;教師的評價與分析則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提高。
課堂不是產品,而是一個制作產品的過程,教育的真正產品是學生。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課堂評價的尺度,要樹立正確的評價思想,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課堂評價的宗旨不應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定性結論,要著眼于教學的過程,著眼于教師在課堂上體現出來的教育觀念,著眼于為教師今后的教育教學指明方向。
從這些年的從教經歷中,我想對課堂評價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評價應激發起教師的探索興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興趣。
因為課堂不是產品,而是制作產品的過程,教師是工藝師。因此,我們在對課堂評價時,要以激發教師的興趣為目的,讓教師對自身工作的分析產生興趣,因為只要教師能分析自己課的優點和缺點,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系中的問題,那他的教學就可以說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評價。
1、課堂評價應關注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廣度。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該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用心教好教材,傳授知識。而在新課標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是有本質區別的,它顯示了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軌跡。傳統的教學就是“確定目標,傳授知識,完成任務”,就可以說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稱職的教師。而用教材教則不一樣,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當地情況、自身條件開發教材,發展學生的能力。
在課堂評價中,要看師生對課程相關知識的占有量,以及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程度,要看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堂學習的交流與結合,要看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對課程相關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情況,要看師生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評價時,不能斷章取義,在發表意見之前,要有對一課的教學流程有全面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一課的教學內容不可能在一堂課的時間,往往需要好幾課時,特別是當我們準備就某一個主題想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就要自始至終聽完教師對一課的教學安排,還要聽聽教師的意見,包括對課的認識、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設計。還要走到學生中間去,聽聽學生的反饋信息,主要了解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與培養。這樣才能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指導性的評價。
2、關注師生合作學習的對話與交流
新課標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提出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這就明確了教師的角色與地位——教師是學生的大朋友。在課堂評價中要看這一思想的落實情況,就要關注幾個要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具體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第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對文本的朗讀與欣賞。特別是學生對文本有感情地朗讀情況,因為從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分析,他們之所以理解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本內容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無法正確流利地朗讀,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本內容,因為學生如果對朗讀都非常吃力,他還有什么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學生不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與思考,當然也就無法完成對話與交流。在課堂評價中要把學生對文本的朗讀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因素,要看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的情況,要看學生在朗讀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學生在朗讀中的理解與思考,要看學生在朗讀中學習與提高。
第二,關注師生之間的討論合作學習情況。現在有些教師為了趕時髦,每堂課必有討論,但對討論的內容卻是泛泛而談,走形式。課堂上轟轟烈烈,下課后學生一無所獲。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忌諱的。因此,我們在聽課時,不要做一個居高臨下的旁聽者,只看形式,不重內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學們的討論中去,關注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是積極參與還是被動接受,對問題的認識是深入還是膚淺,是泛泛而談還是深思熟慮,是人云亦云還是獨立思考,這些都應該成為對課堂進行有效評價的重要內容。此外,還要看教師對討論的把握,是否和學生一起交流,既關注全局,又注意個別;是否給足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和空間;是否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等等。
3、關注課堂上學生情感的發展
在許多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講臺上煞費苦心地講解、表演,學生毫無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抽一名學生畫畫后,教師表揚他“畫得好”,全班同學就豎起大姆指說兩遍“XX,你真棒!”課后,我問同學們你覺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嗎?有的同學說:“教師說好,就是好吧。”我又問另一位同學:“你能畫得比他更好嗎?”那個同學回答我:“當然能”。“那你為什么還贊揚他呢?”“教師是這樣要求的。”可見,學生的表揚是言不由衷的,只是為了表演給教師看的。如此課堂,如何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
有效的課堂評價是對課堂教學的指導與督促。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評價時,要把學生內心情感的調動作為一個重要的尺度。要著重考察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是否真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學生情感的變化作為自己教學的內容;是否根據學生感情的發展確立教學進度;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師的語言是否對學生心靈產生震撼。
4、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我們在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考察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忽略語文的工具性。課堂上,對文章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以及文學的語修邏文仍然是我們課堂評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文學習關系到其它自然學科的理解,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學欣賞,圍繞文本大談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那不成為一堂德育課了嗎?我認為這無疑是丟了西瓜撿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課堂評價應采取領導、教師、學生相結合的方式。
課堂評價的宗旨是激發教師的探索興趣,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評價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在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時,不能搞一言堂,要樹立對話與交流的思想,包括領導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課堂的得失,分析教學方法的運用,幫助教師完成自我反思與提高。還包括領導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主要是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心理接納程度,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學生對課堂的認識與評價。
三、課堂評價應采取評語導向的發展性評價,杜絕定性定量的結論式評價。
現在有許多學校在制定教師的過程管理中都有課堂評價一欄,這是對教師教學的檢查與督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與有效的課堂評價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學校領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多數情況是集中聽一堂課,然后評定分數,就算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考查與考核,這是極其片面的。我們對教師的課堂進行聽課與分析要成為領導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為了某種競賽的目的而設。對教師進行聽課與分析要成為教學常規工作,但不能以一抵十,以偏概全。對課堂評價應注重與教師的交流,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激發教師興趣為宗旨,怎么能以一次聽課就能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出定性定量的結論呢?課堂評價應更多的是為教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建議,評價應盡可能地采用發展性的評語,讓教師樹立信心,明確努力的方向。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9
袁振國教授編撰的《教育新理念》一書從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全書包括五部分,宏觀教育理念部分從理論上較詳細地論述了當今教育領域的兩大宏觀理念: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它是其他層次教育理念的基礎,對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對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構主義教育等教育理念進行了介紹,較好地體現了當今時代的特點;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怎樣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內化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在實際工作中實施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終身學習。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學生。當然,沒有成功的教師,成功的學生也就無從談起。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真正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斷根據時代的特點調節我們的思想、發展我們的觀點才能成為教育改革的主動者。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關鍵在于要有自己對教育獨立的理解,有自己對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對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總之,面對新課程,我們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多領域涉獵知識,而且具有多層次、多角度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建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其核心是師生平等。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于向教師挑戰,教師要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與學生共同探討。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橋梁,是通向文明的階梯;教育事業是一項激動人心的事業,它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理想、激發智慧的宏大舞臺;為實現師生雙方的生命價值、獲得內在的幸福提供了無限空間。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08-28
教育新理念學習心得03-19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04-20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09-29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12-16
教育新理念的心得體會09-09
《尊重教育新理念》讀書報告08-27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8篇02-19
《教育新理念》讀書心得(8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