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師的建議》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里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里,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圣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盡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范,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于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2
人類進入21世紀,書籍——這一古老的傳媒似乎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越來越不喜歡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來越強,為考試而讀,為作文而讀,為娛樂而讀,我們已越來越欣賞“快餐式”的文化,而我們的文化底蘊也變得越來越淺薄。
我利用近兩年的時間,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該書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即使在今天,對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實生動。讀完之后,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么實在又是那么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談淡教師的教育素養》等,因為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戳撕螅瑢ξ規椭艽蟆T谶@里我談一談自己讀后的感受與啟發。
一、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體諒學生的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問題。你只有去體諒學生,以他的苦為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作為提高你教育業績的工具。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盡力去除那些能導致他苦衷的'方法。這些方法因為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或不藝術的。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被學生從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著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其中這句話最值得我們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寬容是精神,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凡事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見解、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與任何獨立獨行或標新立異的人無法溝通,那么我們沒有學會寬容。我們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要具有寬容精神。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師要學會敬畏
我們教師敬畏什么?要敬畏真理。學校是傳達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師生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變為現實。教師要敬畏權威。一所學校里有多個權威代表一所學校的實力。敬畏權威很重要,敬畏權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賢,意味著對權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寬容。學校應有權威的氛圍,才能催生出眾多權威。教師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生命體,即使你看到的學生再厭惡,你也應把他視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愛每個孩子。學會敬畏的人,格外謙遜,格外自足。
四、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我們往往通過外部手段讓學生讀書,這些外部手段合起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懲罰的辦法來逼,或用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的方法來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卻沒有長效。最持久的辦法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力量。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
我認為學校要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特色。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態。在許多方面,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作為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則師生同時面對知識,才可能平等起來。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氛圍。教師和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會激發起很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教學才會更有效。師生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師生的共同學習對教師課堂控制方式是個挑戰。
六、教師應當與書籍結下“終生之緣”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天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些問題。我尋找答案。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弊x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創造、自我提高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3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于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走向成功的典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格的典范,一個普通教師開發自己資源的典范,一種站立在教師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典范。當我們乘著新課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歲月的風塵,輕輕地靠近他時,我們驚喜地發現歷史的重現,對于今天的時髦話題均有了簡單明了的答案。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制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網絡學習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為工作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時時想到肩上的責任,制訂出周密的工作學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主動地做好一切積累,包括在什么時間讀哪些書都要規定在計劃之中,這樣才會覺得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志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
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些感想,其實它里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杰出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出生于烏克蘭一個貧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師。19xx年,年僅17歲的他踏上了光榮的教育之路。衛國戰爭期間,他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殘暴的殺害,他也在浴血奮戰中負了重傷,傷愈后,仍從事教育工作。19xx年,他當上烏克蘭巴普雷什中學的校長,這一當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一、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知識
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條就是“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苯處熞岣咦约旱慕逃仞B,就是要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睍梢蚤_拓我們的視野,帶領我們走出平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每天讀書,那些知識就會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們思想的江河,讀經典的書就如同是在與大師面對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困難。
二、教會學生學習
我們所帶的班級中往往有很多后進生,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幫助他們也能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老師可以針對性地挑選一些內容豐富而有生動活潑的書籍,讓這些后進生得到思維上的鍛煉。但是,閱讀不是死記硬背,應該是有理解的閱讀,有理解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書刊的興趣。
但是,現在的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閱讀似乎越來越成了一種奢望。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才有工夫去閱讀書籍,才有工夫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一些課堂上來不及思考的問題。相反“學生的.學習日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么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彼,閱讀不僅不會干擾正常的教學,而且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知道的越多,他學習起來就越輕松”。表面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知識,往往在經過大量主動閱讀后“死的知識”也會變活,然后再通過教師的教導,同學之間的交流,所有的困難都會變得簡單。
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5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也深深感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處,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老師要不斷的學習,獲取新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教好學生。以前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后來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對于老師的每一條建議,都是充滿教育智慧的,我經常細細品讀,仔細琢磨,從中領悟到許多,也總結了許多。
對我觸動最深刻的是,終于理解小學教師身上所承載的使命和責任是多么的重大!小學低年級和中高年級息息相關,打好基礎對于以后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在任何一個年級掉鏈子,都會影響后面的繼續學習。書中提到“學生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能否順利地學習,還有賴于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以及這種技能怎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小學教師提出一個努力的目標,到四年級結束時,一定要使兒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的能力。那么這就要求作為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理解學習不是灌輸式的,不是死記硬背用來應付考試的,小學的重要性,小學是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基地,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到后面就會出現很多所謂的“差生”,因為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思考。平時我在學校與家長溝通時,一定給家長強調學生回家課外多閱讀,多看書,多讀書,同時要求學生在校時學習時,低年級教師的任務是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使閱讀能夠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學習上能夠達到自我思考的行為。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就要設法使每一個兒童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創造、游戲的光芒來照亮兒童的學習,那么學習對兒童來說是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勝的事情的”。這應該就是小學教師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小學的孩子在活潑開朗的年齡階段,充滿童趣,同時,孩子們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作為一名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度,也應該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經?梢园l現,有趣的課堂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學習積極性高,參與度高,能夠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可以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學習也更加輕松,還可以讓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弊鳛橐幻W教育工作者,對于自身的素質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說過,人生就是不斷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蘊的轉化,教師的底蘊是靠書籍堆起來的,教師平時對于知識的積累會反映在課堂上,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時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志。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 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通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回顧幾年的教育工作,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發現自身還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會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作為奮斗的目標,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6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薄督o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睍兴e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么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后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后,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于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钡臉藴,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后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于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苯處熯@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于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于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边@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磥砦覀兊搅瞬环羾L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7
1.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好比是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币粋叫費佳的學生由令人頭疼的學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他的成長經歷使蘇霍姆林斯基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笔茄,閱讀能啟迪人的心靈,但對于給后進生閱讀的指導是我教育教學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無非是:花時間與后進生磨,然而多數時間是雙方兩敗俱傷。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后進生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用驚奇、贊嘆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边@是給我努力方向的鑰匙,我要想辦法讓書籍成為我的學生的精神食糧,伴隨他們健康成長。
2.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從中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秘訣——讀書!敖處熞嘧x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晌矣袝r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周而復始,使得我不閱讀也心安理得。無意中,我在網上看了一段對特級教師李鎮西的視頻訪談,他說:我們每天的吃飯、刷牙、洗臉需不需要毅力?不,這是習慣。我讀書、寫日記就像每天吃飯、刷牙、洗臉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習慣。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現在忽視了讀書,忽視這習慣的養成,等于現在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也等于現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機會。
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征博引,學生身臨其境,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領會以及再發揮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于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閱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說“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恒,貴在養成習慣。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8
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一文,讓我感觸頗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老師的話來說:“看來,這孩子沒有能力掌握知識”。教他識字的女教師給他的鑒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在一節植物課上,學生們在學習用各種方法把果樹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實驗,并且在試驗中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校。許多孩子都想用同樣的方法培育樹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師自己,據他本人承認,連一根樹枝都沒有種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師在校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說:“這個五年級生會做的事,是有經驗的園藝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從這件事情上開始了巴甫里克的“轉變”。巴甫里克身上那種害怕、拘束、猶豫的表現消失了,F在,當他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已經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書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說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著,從他所看到和觀察過的東西里引出結論來。巴甫里克現在帶著那么強烈的求知欲聽著教師們講課,使一些教師感到有些意外。
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數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記憶能力差、不會解答數學題的孩子,就算你不斷的補習也是個“反應遲鈍、無可救藥”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五年級開設了他特感興趣的“植物學”這門課程,因為“那位植物學教師善于安排課堂教學,他不僅要求學生像平常所說的那樣“掌握教材”,而且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痹谶@里他的思維覺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現的舞臺。經過努力,他最終成了農藝師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動著我,正是這樣刺眼的字眼兒映入我的眼簾,讓我再次打開電腦,搜索到《少年中國強》其中一期節目,專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給媽媽帶來了喜悅,他的出生讓媽媽真正認識到自己長大了,他的出生讓媽媽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何不凡的世界。
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謂的差生,但就像節目當中說的那樣,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只是極度的喜歡和極度的不喜歡,喜歡的全身心投入、專心致志地學,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地想,付諸實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歡的則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學校六年級6班的何鈺杰同學特別喜歡古文,他的風采我們已在校園晨會上一睹為快,他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背完了《國學》教材的上下冊32篇文言文和32首詩,已經讀完郭校長送他的《后漢書》,而且他已經能寫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給老師及同學寫傳記了,其中已經寫了28個同學和3位老師,在傳記中,他把每個人物的外貌、性格、愛好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沒有雷同,沒有編造,沒有抄襲,完全原汁原味兒。自從喜歡上《國學》這本書開始,一個有點木納、從不善于主動表達的他,讓所有的老師同學對他刮目相看-——何鈺杰,他有著自己美麗的夢想,長大后當一名作家。喜歡上《國學》的那一刻,就是何鈺杰思維覺醒的成長歷程,而郭校長就是幫助何鈺杰思維覺醒的那個關鍵人。在我們的教學生涯當中,也許還會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這樣的若干個孩子,但此時的我已學會不再生氣憤怒,因為我有了學習目標,我要像何不凡媽媽一樣堅定自己的信念,像郭校長一樣擁有一雙慧眼努力地呼喚孩子思維的覺醒。
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善于發現、開掘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孩子的個性及興趣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形成陽光般的心態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成為我們祖國的建設者,只是領域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對任何孩子放棄希望!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9
以往都是自己為學生布置暑假作業,今年暑假我也被布置了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就是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說句實話,剛聽到這個作業心中還真有點小疑問:這是本“老”書了,它還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步伐嗎?這本書的背景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它能解決多少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帶著疑問我開始擠時間完成作業。
剛開始真的是艱難的,漸漸地書中一些事例和體會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恒不變的教育規律,這些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的體現 ,很多都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莫過于:到底怎樣教育好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當然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就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于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
“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由此我想到師德這個問題,我想教師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應該也是導致一些教師師德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龐雜體系,其表現形式只能通過對行為觀察窺測其內在的東西。然而他卻可以左右人的行為,。 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們關注。原因是他的周圍是一群同樣值得關注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孩子們除了知識以外的另一種食糧。教師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陳曉冰老師的文章中我讀到過讓我深有感觸的一段話:這種精神世界的營造應該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為基座的,是以讀書與專業修為作材料建筑起來的一座精神大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兩種定位:一方面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孵化器,被當作標桿推至“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寶座。至高的'社會要求被道德的光環包裹得完美燦爛.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不自覺地固守著一種近似于頑固的“傳統認識”,教師似乎總是與長衫、瘦弱、深夜窗的燈光捆綁在一起,與迂腐、清貧聯系在一塊。雖然我們處于一個生活日漸改善的良性發展時代,但不可否認.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物質待遇并不匹配的生活狀態,使得教師在精神與物質的兩端均處于“亞健康”的狀態。
我想正是這種“亞健康”讓一些老師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爭斗中選擇了妥協,甚至是淪落。選擇了服從于權威和偽善,選擇了追逐于名利和虛榮,選擇了對師德的漠然。
那么如何充盈教師的精神世界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不研究事實,就沒有預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豐富而豐滿的精神生活,也就沒有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他還闡明,創造性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教師發現并研究了教育過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個方面,而且在于這種研究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勞動的看法,創造性研究能使教師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單調乏味的重復,看作每天在各個年級里千篇一律地講課和復習,而是看作永遠常新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它還能夠“驅散教師當中對工作的冷漠態度和惰性,點燃起創造精神的火花”。而且,當教師感到自己是教育現象的創造者,“這種情感是他渴求知識、熱愛讀書、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內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說,創造性勞動是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預防教師職業倦怠、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
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到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境界。以古鑒今,更何況我們今天的教者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要想在師德問題上不走彎路,教師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養,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從教師的內心滋長出來,這要取決于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師的文化底蘊,教師的學識修養。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心性修養和精神世界吧。為自己更為了身邊那些純潔的心靈!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0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處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么具體。我從今年的讀書節開始讀這本書,已經讀了六周了。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逼綍r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边@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作為老師,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點燃學生心靈中“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愛護好這點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燒。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1
英語閱讀是提高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剛接觸這門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興趣都是很濃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要想學好這門語言,必須有豐富的詞匯量,所以有許多學習者往往會覺得記憶單詞很困難,甚至有部分人會產生厭學情緒。那么隨著課程的改革,怎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通過仔細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學方法來展開自己的教學,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我會首先教會學生應該記住的一些簡單的日常實際用語,剛學英語時,每個學生都會感到好玩,都想盡量多說點英語,每個學生想說英語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選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際用語,然后盡快地教會學生,這樣能很大的激發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謝謝你。生日快樂。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際用語。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語言的興趣,這樣才能產生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從內心中充滿自信心,他們會感覺到原來學習英語也沒有什么困難,自己一定能把這門語言學好。
充分利用小組活動有助于學生掌握詞匯,詞匯量豐富了,學會便會感覺到學習英語就不困難了。學習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詞匯量大,要求學習者記憶的內容太多。通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教讀,然后同學們跟讀,一連讀了許多遍,然后讓學生去背,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很差,學生經過不斷地機械地記憶,才能背上幾個單詞,有點甚至還不會讀,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沒了興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組活動的方法,就有助于學生掌握詞匯了。在小組的幫助下,會讀的幫助不會讀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詞匯。
多創造展示的機會,在課本中有許多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到班級前面展示出來,鼓勵學生到講臺上說英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學生產生自信心,一旦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對英語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通過平時的仔細觀察,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種靈活的放法保持學生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其實學習英語和語文意義昂,他們都是語言學習,語文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所以英語也要讓學生大聲朗讀,甚至比語文還要加強朗讀。平時還要及時地復習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的快,忘記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復習這個重要環節,就無法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那么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所以這個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語閱讀后的心得體會,今后我將更加注重英語的閱讀,吸取更大的啟發,使它用到教學中去。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2
蘇氏給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于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xx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和要求,這對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同一種體力勞動有的孩子能一口氣順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幾步才能達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則無法按要求做到。這是因為人的體質是有差別的。同樣道理,"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所以蘇氏認為"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在日常教育中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對待,這一點大多教師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師都是這樣去做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是做到這一點,估計就有點難了。其他原因且不說,單就學生人數來講,就能讓教師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數地區推行"小班教學",大部分地區,特別在農村學校,班級人數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級人數都在80人以上。在這樣"臃腫"的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談何容易!個別對待學生,這是一條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學思路,關鍵要看執行的條件是否可行。當然,不是說條件允許就不個別對待學生了,而是我們要盡量去達成條件。嚴格限制班級人數,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這一點,再去談什么提高教學質量,那不是笑話嗎本人帶兩個初三班級的英語,160多人,每天光改作業就把我忙得焦頭爛額,哪還有時間去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呀。況且我帶的兩個班是普通班,學生原始的英語成績及格率是20%,說得通俗一點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學生連初一的'內容都不會,別說沒法給他們補課,就是補也不知該從哪補起。況且,教師的精力能來得了嗎
提高教學質量,不從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入手,僅僅是一味地靠擠榨教師的能量,能搞到教學嗎一旦老師們都累倒了,學校也就垮臺了!這和部隊作戰一樣,沒有強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線的士兵是不能打勝仗的。讓士兵餓著肚子,拿著落后的武器裝備去打贏一場現代化戰役,這不是拿他們的生命開玩笑嗎學生是人,教師也是人。學生受到教育的呵護,教師也應該受到尊重。在要求他們積極工作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要努力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須去做而且必須做好的。否則,提高教學質量,只能是一句空頭支票,讓教師個別對待學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3
今年暑假又從書架上去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建議》這本書,雖然是第二次拜讀,依然是耳目一新。它言辭犀利,站在一線教師的立場上,敘說著我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讓我不斷反思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反思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對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于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教育活動的起點永遠都是備課,只有做好這個環節我們才能談得上以后。時代變了,教材變了,考察的內容和方式變了,學生也變了。我們教師的工作好像是年復一年的重復,本質上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間斷的學習,跟書籍結下終身之緣,才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節拍。在河大培訓的座談會上,我曾以“教師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作為主題發言,發自內心的談到教師的學習、終身學習對于教學工作的重要性,用網絡的一句話來說——你要是沒微信,那就真的沒威信了。
“在后進生所讀的書籍里,他從周圍的世界里所遇到的事務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作為教師,始終繞不過后進生這個特殊群體。我們一直為他們的愚鈍而困擾,一直為他們的頑劣而苦惱,一直為他們的屢教不改而筋疲力竭。可是我們關注過他們的內心嗎?考慮過把他們拉入到我們正常的軌道嗎?是的.,我們努力過,我們堅持過,我們甚至比他的父母更加用心過。然而效果呢?錯誤的不是你,不是我,更不是學生自己,錯誤的是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分數,正正關注學生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怎么可以培養這樣的一個人。為人父之后,我對管理學生的認識有了一個翻天覆地變化——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長大,我們就撈回來成本,剩下的全部是利潤。有沒有覺得,當我們放下分數時,那些后進生其實還蠻可愛的?
“一個孩子能提5桶已筋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擔20桶,學生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往往卻要求他們每個人都做的一樣完美,不可避免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不論是我們還是學生自己。因材施教、有教無類,20xx年的教育經驗,我們往往會選擇性的忽視。什么是好學生,只要自己盡心努力,只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只要能有成己達人的思維,就是一個完美的學生。我們不妨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善待學生,善待他們的不完美,靜等花開,反而會花開滿園。
臺灣作家張曉風在送兒子上學的第一天,向學校發出追問:“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我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人呢?”作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4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著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三年級的體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采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說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我覺得要想成為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鑒,但決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會為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5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確實很少,然而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這本書里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也使我感受頗深。
首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需要終身學習,堅持閱讀。
“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現在看來,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學生需要自來水。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終身學習,堅持閱讀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其次,我覺得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就要學會傾聽。
“傾聽”與“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是入耳,一種生理游戲,但不一定入心,別人說話你聽到了,僅僅是一種聲波和信號,是人的一種本能而已。而傾聽呢,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更是一種美德。教師當然需要傾聽,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教師善于傾聽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傾聽又會讓你交到知心朋友,擁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因此,學會傾聽真的很重要,通過它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會讓你得到許多東西。
第三,永不放棄是信念。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薄罢樟翆W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只有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只有本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我們才能收獲為人師的感動,才能獲得從教的幸福感。
以上只是我讀了本書后的點滴想法,讀著著作中的每個建議,就像正在一步步登上新的臺階,也使感受到了教師職業的幸福,同時對自己的職業也有了更新的認識。我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書是必不可少的。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吧!成長吧!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01-01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5-07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1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06
讀《給教師建議》有感10-16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27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29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7-23
讀《給教師建議》有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