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么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獲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并強壯起來。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么就吸收什么,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什么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說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2
偶然在手機晚報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習這事給我留下來的基本上全是恥辱”,我不知道說這話的是什么人,但無論如何走出校門的人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習生活,確實令老師尷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應該給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學校教育如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生發展奠基?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 坦率地說,這些問題我們(所有教育相關人士)都思考了幾十年,但我們真的沒有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師和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錢學森之問使“教育人”無言以對……
最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很舒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教育。書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淺顯易懂的道理,能啟迪人們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書作者李希貴先生現在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我就稱他李校長。這本書有三條線索:一條是教學線,回顧李校長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重點記述了李校長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介紹了做中學校長、縣教育局長和地級市教育局長時的思考和實踐。作為校長,在讀這本書時,格外認真地“研讀”了李校長在任高密四中校長時的經歷。
選取這一段還有特別的考慮:這是李希貴初做校長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現在也剛剛做了四年多的校長;時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貴仍然充滿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實踐仍然鮮活。
1990年,高密四中歷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個學校沉浸在壓抑之中”,不滿30歲的李希貴“受命于危難之中”,成為校長。在這所學校工作了20xx年、從語文教師到教務主任直至教學副校長,李校長對這所學校可謂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師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頭三腳”踢得很準: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統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換一心”、確實發揮教代會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桿公平秤”、“分層聘任、雙向選擇”的聘任機制及“安全軟著陸”的實施過程、符合學校的實際和所處環境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等舉措都顯示了李校長高超的管理藝術,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校長,經營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組學習時我們曾研讀過李校長為領導班子起草的《領導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領導干部修養要則》,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覺得受益匪淺。
通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自始至終有這樣的感受,李希貴從做老師、校長到局長,很好地詮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長對“管理”一詞的解釋既簡單有實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師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喚醒人們的愛校愛崗的工作熱情;“從熱愛水井到熱愛學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勛四中人”這些小故事讀來很溫馨,李校長“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從心靈和精神層面培養四中人的責任意識,激勵不同崗位上的人為學校做好本職工作。
學校管理中經銷“希望”是李校長的過人之處。把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職工的“個人愿景”結緣,具體講就是把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和老師的專業化成長結緣,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同時制定一份個人學年發展目標,教師在幫助學生成才的同時規劃自身的成長,這在目前關注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的大環境下,已經屬于常規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這是需要智慧和膽量的舉動。回憶一下那個時候校長主任們一味地都是用在帶領、督促老師們提高中高考成績,學校的各項制度特別是評價獎勵制度都是“以分數論英雄”,校長、教師在社會輿論的`重壓之下苦不堪言,“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師的命根子,是學校的榮譽,更是校長的政績。李校長認為“一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成就自我”、“不贊成把教師僅僅看做蠟燭、春蠶、鋪路石一類的角色”而那時我們總是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的。 教育家的遠見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長領導的四中人“在塑造學生的同時也在主動積極地塑造自我-師生共同成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時教學成績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長只是李希貴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樂章”,但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字里行間充滿著智慧,李希貴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老師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于他對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把孩子們當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復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們去品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4
這個寒假不尋常,一本《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
這本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著述的,李校長是我們山東人,他以教學線、教育線、管理線三條線為線索,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敘寫展現了自己的成長歷程,闡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張。雖然書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愛書的爺爺”不懂教育,卻把熱愛讀書、熱愛文化的種子種在了李校長的心中;母親的講效率、父親的沉穩淡泊在李校長的心中種下了幸福的種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長最適宜的土壤;上學時老師的信任,不經意間的賞識都讓李校長感受到了尊重,自覺開啟了心智,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李校長的成長經歷正是“孟母三遷”故事的最好詮釋,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為種子的成長提供最適時的養分。李校長是幸運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圍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動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李校長那般幸運,不幸運的成長氛圍必定會讓天真的孩子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班級的明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大班時父母就離異了,孩子跟著爸爸和爺爺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紀大了,閑賦在村里,爸爸腿有殘疾,在一家工廠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覺得孩子很可憐,所以格外慣著他,明想要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因為老人“不想讓別人瞧不起這個沒媽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機中,從不完成作業,也是班級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說話的那一個。雖然在學校里我采取了各種激勵的措施,但明從不為所動;雖然我多次走進明的家,但爺爺奶奶的觀點就是“我的`孫子不用別人管,他想怎樣就怎樣”。對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蒼白而無力的。
最終我不再執著于他的學業,而更多的去關注他的快樂。家訪時,為老人帶上一箱奶,為孩子帶去一本書,問問家里有什么困難;在校時,關注孩子每天的吃飯情況,鼓勵與小伙伴之間的融洽交往……沒有批評、沒有說教,也沒有期望。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讓爺爺奶奶著了急,“老師,孩子總玩手機怎么辦?作業不完成怎么辦?”我的“不教育”也讓明有了改變,“老師,我能不能也找一個小老師?”
教育真的應該是潤物無聲的。正如李校長在工地上因為少年意氣的“輕狂”,僅僅是參與與體驗,感同身受中丟棄了自己對工人的嫌棄,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如果他僅僅是把我教訓一頓,換來的可能只是我內心的抵觸和不滿。”雖然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時我們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發心靈的震撼,激起自覺成長的愿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5
一個多月前,學校為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著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著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采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并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周折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斷地閱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蘊。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后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為教師必須善于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于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戶,關乎國家未來,作為老師我責任在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6
最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很舒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教育。書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淺顯易懂的道理,能啟迪人們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這本書里,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夸夸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敘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閱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后,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里行間涌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恒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蕩,從而生發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沖動和欲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于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應證。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么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獲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并強壯起來。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么就吸收什么,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什么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欣賞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斗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里。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建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里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7
讀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觸頗深,特別是書中寫到“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這個篇章時,使我認識到在我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下處理好了這件事情。他在書中寫到“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綱上線’,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
平時我們一直強調對學生民主、平等,其實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現在面對著應試的氛圍,時常我們就會用成績去判斷學生在各方面的優劣。大致的'觀點是,成績好的學生一般不會犯錯誤,因為他們勤奮好學,沒有時間精力去犯錯誤;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則往往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惹事生非,搗亂出錯的往往都是他們。于是,我們看學生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也許我們不但不會去責罵,有時老師還為他們開脫責任。可是,如果是成績差的學生犯了錯誤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不但要寫檢查,還要順便教育幾句:你看你,為什么成績差?就是因為沒有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調皮搗蛋。成績好的學生不僅從老師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成績差的學生恐怕就只能領略一下寒風般的凜冽,不把過去所犯的錯一并算總帳就已經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賞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斗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里。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
“建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里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8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輕松愉快的書,是一部教育智慧積厚流廣的書。它很豐盈,內容上到處洋溢著教育的美和對教育的反思,濃濃的教育美學與教育哲學兩者一同把這本書滋養得豐富厚實。翻開它、心頭涌起暖流、有如沐春風之感,這部書明晰了我頭腦中活躍而紛亂的教育思想。它摒棄了我對教育硬傷所在的錯誤看法,讓對教育生活充滿理想之美,產生一種新的體驗、想象,與追問。透過那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結構,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回歸,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靜地召喚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動發生的地方。是它、讓我重新想起并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遺忘的一切。
李希貴老師之點睛妙語:
1、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2、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情感的種子總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4、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依舊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5、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讀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錯過了這個閱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閱讀的愿望,而且也難以收到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
6、把教師當作學校的主人。
7、可見,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并不是基于課程本身的什么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8、其實,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同齡的伙伴互相影響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兩位亦師亦友的長者,用他們的人格,用他們的精神智慧,用他們寬闊的胸襟,用他們對后生真誠的欣賞和尊重,來引領年輕人開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對一個成長中的生命來說,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先生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書中,李希貴先生曾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如此睿智的'分析,真讓人愛不釋手!與此書作伴,從閱讀中我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心里好象開啟了一扇朝向原野的窗戶。閱讀的同時自己也享受著良好的教育,感受人性光輝的沐浴。心靈因細膩而偉大。
要多讀書,不僅要讓學生多讀書,作為老師更應多讀書。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閱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閱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閱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是啊,一個老師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那么他的課一定非常的乏味,那如何去吸引他的學生?讀到這,不禁想起自己,上學的時候,還經常讀讀小說,散文。自從畢業工作后,每天忙于工作,即使有些時間,也只是翻翻報紙,雜志,再無心去認真讀書了。因為所教的科目是體育,有時也自認為讀不讀書無所謂。讀了李希貴老師的書,想
想現在的體育教學,其實很多的考題并不只是局限于書本。體育教學的很多方面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文化思想密切相關。而要及時的全面的了解這些,就需要我們多讀書,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在上課時,老師就不用總是枯燥的講知識點,這其實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好方法。
感謝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它讓我更好地領會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和教育之詩!作為教師,一定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上,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多讀書,多研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和干勁,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長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9
在閱讀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希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以時間為序,以樸實無華的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從鄉村中學普通教師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學校長、縣級市的教委主任、地級市教育局局長,最后成為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詮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他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讀書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于他對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一)閱讀豐富自我
李老師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到拿破侖的《成功的策略》……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其它各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書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于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 “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李老師走到哪里,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讀李老師,收獲的不僅僅是對作者那種原生態的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為他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說而感動。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讀這一本書,我幾乎是一口氣一次性讀完的,讀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節、某些語句上做了些許標記。
(二)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
李老師的一句話讀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不重復自己,需要可貴的自醒;不重復別人,則更需要自信。”
(三)“終點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師又說:“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他講到,我們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干什么,再推想50歲、40歲直到今天。他特別舉到了一個鮮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視名主持人楊瀾,在她最紅的時候,突然從央視節目中消失,到國外進修去了。今天的楊瀾以內涵和氣質贏得了觀眾,靠得是自身修養,從戰略的角度講,是“終點思考”的人生韜略幫了楊瀾的忙。我們的老師沒有進行“終點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樣,遲遲不發,或者是出發之后又猶豫不決,瞪眼看著時機與自己交臂而過。這也驗證了一句哲理:成功總是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試想我們今天的教師,如果我們每天埋頭于煩瑣的工作,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們抑或就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教師、教育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缺乏“終點思考”。
(四)原生態教育語言摘錄
讀李老師的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為。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
老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
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就越多。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須從細節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細節的學生。
不占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征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征是生態化、多元化。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應當是著眼于孩子一生發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恒。
……
(五)博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尚教師,更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并不意味著遷就放松,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盡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后真誠地慷慨地去贊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曾記得一位優秀教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打著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來觀查學生的“閃光點”,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教師一味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而自居,到頭來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活潑好動,雖有些毛病,但渾身上下充滿靈氣的學生被一些“嚴師”訓教之后,“效果”顯著,這些學生變得溫順安靜了,由“敢想敢說敢做”變得“叫我說什么就說什么,不讓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讓你知道”。有些教師把這種轉變效果視為成績,至于學生們的將來如何,他們則很少考慮。像這樣,教師只是把活潑變得安靜,把學生個性的東西“壓榨”成共性的東西還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創新人才的產生。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巴甫里克的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是一個活潑的、好動的、好奇心強的孩子,而過了不久,他就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師經常憤怒和過分地嚴格,并把他定為“思維遲鈍的兒童”廣為宣傳,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學四年級畢業時也沒有什么好轉。到了中學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學老師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發揮出來,后來巴甫里克成為一位農藝師。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從一入學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師,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潛能得到開發,也許他還有可能成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學家呢。
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發展。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吧!做一個閱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教育的發展;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民族的崛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0
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最近,我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這本書里,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夸夸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敘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閱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后,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里行間涌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恒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蕩,從而生發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沖動和欲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于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應證。
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著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閱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癡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閱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著我的心靈,影響著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 他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于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復。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不會落后,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復,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1
捧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細細品味,反復思量,只覺如春風撲面,又覺如醍醐灌頂。李老師以不加粉飾卻飽含智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幅幅真實動人的教育圖景。讀來平實而親切,如友人促膝談心,細嚼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李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認真思考。第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介紹了他進行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李老師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講述了他自己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到教育家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變化與實踐。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教育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捧讀此書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關于他的語文教改觀的思考
李老師指出,“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認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學中,他從履行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做起,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托,開始了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藍圖。他在語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閱讀,在他看來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源泉,讀書,能給人智慧和力量,能開闊人的視野和博大的襟懷,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應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學生每天閱讀十分鐘: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可閱讀的材料,歸類整理,加上閱讀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時發到學生手中。材料的內容多樣,獲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選擇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這項活動進行了好多年,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這一改革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
為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項改革就是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閱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說你想說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著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改革中他發現,一些課堂中充斥“假問題‘以求熱鬧,卻沒有注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只顧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健康的,正因為他有了這一發現,才有了他的語文教學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顯示了閃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關于他的學生觀的思考
李老師認為,教師心中不應該有“壞孩子”,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能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高一男生,從失修的磚墻縫里向學校女廁所偷窺。這樣的行為,按照常規肯定被認為問題嚴重。但是,李希貴老師沒有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沒有盲目批評教育,而是從關注學生心靈出發,實施了保密、充實校園生活、調動家長的教育力量、安排優秀教師和他們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了危險的河流。這個案例正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多么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語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寫的是一個雙休日,作者在公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帶領上高一的兒子逛公園的朋友,感到非常驚奇。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家長是用逛公園的方式獎勵自己的孩子。作者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想到了我們的評價問題,想到了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這就是考試成績。返校后,作者和老師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問題。這一年,在作者的堅持下,高密一中破格錄取了一個叫賀明的學習成績很落后的學生,錄取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國畫畫得特別好。進入一中以后,老師們發現,賀明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有的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師并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找賀明拉家常,幫助他樹立學習信心,并讓賀明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國畫懸掛在校園的顯眼處。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從次,他加強了自我約束,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被評為“百優中學生”。后來,他考取了一所美術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過人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人人都是最好的,個個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揚的武器,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堅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師的心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能從一開始就著眼于失敗去做工作,應當把預期的失敗轉化為成功,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說“我能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2
這兩周學校要我們到網上下載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于是我就拜讀了李老師的書,原以為和其它的教育學專著一樣講一些大道理、說一些空話而已,我一開始只不過是抱著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誰曾想看著看著,卻怎么也不想放下它,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智慧,李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幾年來的教學經歷,感慨頗多。
回到書中讀李老師的文章,在受啟發的同時,都會有一些很深的感觸。他的文章中沒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在跟讀者侃侃而談,有什么說什么,直來直去,親切自然,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復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我佩服李老師,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我想能成為李老師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老師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我不禁自問,我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了嗎?下學期我要在學生課外閱讀上動動腦筋,完全可以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當看到李老師引用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時,我更增強了教學改革的信心。
書中的內容讓我的大腦進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從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貴老師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會從狹隘走向廣闊。
書看到一大半,我已經被李局長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嘆了。在拿到這本書之前,還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熱情所鼓舞,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闊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緣于一顆誠摯地熱愛教育的心靈。
這段時間來,我在讀書實踐中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也嘗試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實現或擁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會繼續為自由呼吸的教育貢獻一份微薄之力。現在,讓我們懷著夢想,付諸實踐,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實踐吧。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后,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3
最近閱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當老師這么多年,經常會思考一些關于教育的問題,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著。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么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4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
有幸拜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一股清風撲面而來,是那么的清新。這本書是他多年來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潛心實踐的結果,是他理論和實踐的結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體現。他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間充滿著智慧,他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
讀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為。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是春雨無聲滋潤了物——教育
無痕,是不動聲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呼喚原生態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復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云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而阿鵬接下來說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么拿走了這么高的分數,他憑什么打動全國這么多聽眾的心?
因為他覺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樂的事,這就是他的動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多數與道德品質并沒有多大關系。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是一種享受。
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征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征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應當是著眼于孩子一生發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恒。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愿我們能為“把這個簡單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賞孩子們,放開手腳,讓孩子們自由、快樂、幸福的學習吧!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5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本書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調,而在于我們心中的回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復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么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 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獲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并強壯起來。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么就吸收什么,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說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 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并不是基于課程本身的什么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 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11-21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體會05-24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09-2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09-19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0-10
關于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08-22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09-28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11-24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