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病》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父親的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父親的病》讀后感1
提起魯迅先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后,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讀了《父親的病》后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該爭先于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也許醫治魯迅父親的病在當今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父還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于醫學的落后,導致魯父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寰,留下魯迅“父親!”“父親!”一聲聲悲哀的呼喚。不禁叫人潸然淚下。
從這篇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
文中,魯迅的父親因為過于迷信中醫,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學,讓西醫診治,雖然現在中醫是我們得以大國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學可依,就算沒科學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醫”所說的那么神。
同時由此讓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后,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歐洲人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不分”,延續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人難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中國人都扮演著被侵略的角色,“東亞病夫”在中國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國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舊世界舊思想宣戰;之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進過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于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后人的我們。
《父親的病》讀后感2
《父親的病》講的是魯迅為生病的父親求醫問藥,結果還是沒有救回父親的經歷。
父親生病時,魯迅為父親請了很多的醫生,這些醫生都有共同的特點。
首先,他們都自稱是名醫,其次,診金都非常的貴,還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藥引很奇怪。新方一換,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找。先買藥,再尋藥引。嚴重耽誤了病人的病情。比如第一個來的“名醫”藥方中的'““生姜”兩片,竹葉去尖,他是不用的,起碼是蘆根,須到河邊取掘;一到經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尋兩天。”這樣很耽誤時間,延誤最佳治病時間。
又例如后面來的陳蓮河先生,他的藥方是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但最后還是沒有用。最后父親的病如益惡化就請巫師,
但最后聽從衍太太,在床邊喊父親,最終還是失敗了。
從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
文中,魯迅的父親因為過于迷信中醫,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學,讓西醫診治,雖然現在中醫是我們得以大國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學可依,就算沒科學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醫”所說的那么懸。
在古時候,雖然有類似于華佗,扁鵲的神醫,但是當時還是以封建迷信來治愈疾病或躲避災禍,例如我曾在電影里看到,明朝倭寇攻打某城,那個城的老縣令,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抵御外敵,而是到寺廟吃齋念佛,希望根本不存在的佛祖來解決問題,更多的求雨,一群巫師在那里手舞足蹈,但滴雨未下,簡直是勞命傷財,最后還沒有效果。
最有代表的就是那些帝王,術士尋道成仙,成天吃一些所謂的“丹藥”或長生不老藥,其實,那些藥鉛,汞嚴重超標,又是煙熏火燎,非但沒有長壽的效果,反而讓他們更早的離開了人世。
有一邊文章說過:“有一個老和尚有一個磬,每當寺廟里的鐘敲響時,磬舊貨跟著響。老和尚以為是妖魔鬼怪在作怪。但其實這只是共振問題,只要日他們的頻率不一樣就行了,說得再簡單些就是,在磬上或鐘上磨磨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不要相信那些沒有科學依據的話,要相信科學,要以正常的,科學的,來解決疑難困惑。
看過“《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的人還看了:
《父親的病》讀后感3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并且對治病只是忙于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先生真的是很偉大。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制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里,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
魯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對于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抵制、禁止他們的發展。而且要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看穿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通過他們的相繼借故辭去,表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通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父親的病》讀后感4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并且對治病只是忙于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好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透過超多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我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么?找不到罵人的詞語。因此,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說,就是罵人不帶臟字,但是,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于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后的風塵里鞠躬了。“名醫”的貪財便如山峰般“屹立”。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超多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說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但是,這種人值得為他嘆氣么?算了。
也許,這位才是名醫。可惜,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個,個性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職責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制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那里,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于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咱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并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習并領悟揭穿丑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并呼吁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禮貌的時代進步!
《父親的病》讀后感5
收到書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到《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一氣讀完。放下書,感觸頗深。
原來父親的病不是無藥可治,而是無醫可治。幾年來可憐的小樹人墊著腳尖去當鋪里典當家里還算值錢的一些物品,然后匆匆忙忙來到醫生那兒,用祈求的目光注視著醫生,渴望著醫生把父親的病治好。然而庸醫們不但不講究醫道——治病救人,竟然為了顯示醫術高明,讓魯迅取一些稀奇古怪的藥材。比如:“蟋蟀一對,竟然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潔,續弦或再醮,連做藥的資格也喪失了。”真是可笑之極。魯迅在不惜花著“重金”的情況下,親眼目睹庸醫是如何故弄玄虛地給父親治病。看著自己的父親一天天病重,直至奄奄一息,心痛不已。
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病在魯迅幼小心靈里埋下了從醫治病,拯救百姓的想法。去日學醫幸運地遇見了藤野先生。我在魯迅紀念館看見了藤野的照片:皮膚黝黑,人體瘦弱,個子不高,戴著一副眼鏡兒,斯文而有學問的樣子。他是魯迅老師之中,最讓魯迅感激的一個,因為他對學生關愛倍加、治學嚴謹、兢兢業業、甘于奉獻。尤其對魯迅這樣的學生更是單獨批閱筆記、文章,加以輔導,直至深夜。令我這個從教30年的老教師佩服的五體投地。相比較之下,那位衍太太素質低下,經常欺騙孩子、瞞過大人、亂造謠言、為人不正,魯迅不得不走罷。
魯迅童年時的百草園其實是一塊園地,中間一片荒草,周圍幾顆楊樹,但對魯迅來說竟是他童年的快樂天地。這是因為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魯迅漸漸長大之后,生活積極向上,努力奮進,年輕的魯迅,積極幫助范愛儂,雖說最終沒能拯救范愛儂,但曾給予了他生活的希望。
魯迅的革命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但魯迅的童年卻是快樂的、美好的。是歲月的一點一滴的流逝,童年漸漸地變成了一片回憶。
看著、看著,不禁使我浮想聯翩,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時還沒實行生產責任制,百姓生活極其艱苦,僅僅能吃飽穿暖而已,物質生活極端貧乏。即便如此,快樂依然伴隨著我:踢毽子、跳格、跳皮筋、蕩秋千等。每天玩兒到天黑,滿頭大汗。
童年是甜美的,純潔的,是無拘無束的,無憂無慮的。
魯迅的童年如此,我的童年亦如此。
《父親的病》讀后感6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追憶了兒時魯迅為父親延醫治病的那段生活往事,描寫了幾位“名醫”的開藥細節,以及他們治病的前后過程。幾位“名醫”所使用的藥引是稀奇古怪,幾樣異常罕見而又充滿迷信的東西,比如什么“原配的一對蟋蟀,經霜三年的甘蔗,敗鼓皮丸”等,這些“名醫”實質是巫醫,醫道不分,故弄玄虛,草菅人命。騙人錢財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他們身上,作者清醒的洞穿了醫學、醫道的虛假乃至罪惡的本質。
文中提到紹興城的一個名醫,出診的診金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出城加倍,深夜再加倍。有一家的閨女生疾病,而這個名醫卻非一百塊不去。我想,即使是特拔,也頂多40塊,而他卻要100塊,可真是夠坑的,像個任性的大老爺們。去了后也只是草草地看上一眼,說了句“不要緊的”,開了張方就拿了100塊跑了,等第二天來時,明知道那個病人死了,卻說:"唔,這病我明白了"。取了方單,讓他付錢,而主人并不知道他的閨女已經死了,讓他把藥開重些,于是這“名醫”一會兒就坑掉了這家人200塊錢。在那個時候一元四角是很多錢,魯迅也說一元四角很難張羅,更能凸顯這個“名醫”不僅草菅人命,而且大量騙取錢財,和那個陳蓮河一樣,一個個都是庸醫,但在那時卻是大家眼里的名醫。
在魯迅的父親快要斷氣的時候,那個兩面三刀、虛偽自私的衍太太出場了,讓作者拼命的.喊“父親”,使得已經平靜下去的父親又痛苦了起來,使得魯迅的父親不能安靜地離去。雖然魯迅在表面上聽從衍太太,但他的內心卻是憎恨她的。
魯迅不只是諷刺那時的醫生,更是諷刺當時的社會,那個時候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那些封建思想太害人,我們現在需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對那些坑蒙拐騙的庸醫,我們要懂得分辨,抵制社會上的丑惡現象,提高我們的自身的素養,讓社會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父親的病》讀后感7
馬上要開學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地開始準備復習和預習新知識了。我作為新初一的學生,也有許多要忙的,就比如閱讀魯迅的名著《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有一篇《父親的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這篇文章先是以一篇故事開頭,這故事講的是有一個神奇的名醫,他只管收錢,每次收的錢都很高,但是他每次治病都能治好,無論是多嚴重的病。回到現實世界,魯迅的父親病了,他請了一個收錢很高的醫生,那個醫生開了一個奇怪的配方,傳說這位醫生什么病都能治好。魯迅交了一大筆錢,按照配方去采藥,準備給父親熬制,但喝了藥后,父親并沒有日漸變好,而是依舊病著。于是這位醫生又推薦了另一位醫生叫陳蓮河,雖然大家都很不快,但是依然將這位名醫大方地送走了。陳蓮河這位醫生的診金也是非常貴的.,但沒有辦法,魯迅一家還是付了錢,按照他的配方去找那些奇怪的藥引。在將那些奇怪的配方制成藥了以后,父親的病卻依舊沒有見好,反倒是越來越嚴重了。而在魯迅一家騙錢的名醫依舊在街上弄虛作假地看病。在父親死前那一刻,衍太太讓魯迅喊父親的名字,事后魯迅回憶這件事情感覺很愧疚。
看完這篇散文的我感到很壓抑,并且感到震撼。作者描寫了兩個名醫,但這兩個名醫都沒有把父親醫治好。他們明知父親的病無法醫治,卻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靈丹妙藥,實則就是弄虛作假,給人看病都是為了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非常的悲憤,這篇文章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整個事件的經過,其實在暗妙地諷刺那些庸醫的行醫過程,滿滿的批判和激憤。其實現在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人打著醫生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庸醫的行醫沒有用處,卻還一直蒙騙那些無辜民眾,這種行為應該有法律來制裁。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認識到了社會的殘酷與諷刺。我也明白了,將來不要做個故弄玄虛的人,而要腳踏實地,付出了多少行動就索取多少回報。這是魯迅《父親的病》教給我的道理。
《父親的病》讀后感8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父親的病讀后感。那時候魯迅的父親患了水腫,已經很長時間了,都無法康復。魯迅的家人用重金請來兩位“神醫”給魯迅的爸爸看病。第一位“神醫”開了不少的藥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
但是這些藥對魯迅父親的水腫沒有一點兒效果,結果魯迅的父親還是去世了。而且治死人的庸醫卻還在那兒坐著轎子洋洋得意呢,并且生活和健康都很好,誰聽了都會怒發沖冠。他們明明知道了病人無藥可治了還給將死之人開下看似靈丹妙藥,其實那只是濫竽充數,以此來騙取錢財。
那位“名醫”用了大量無效的藥物來醫治魯迅的父親,當他被魯迅的家人看出破綻來的時候,卻立馬改口,說自己的知識已經用盡,將醫治魯迅父親的任務推到另外一個“名醫”身上。第一位“名醫”為了名譽而不管病人的死活,而且事情過去了之后,他們就一如既往地過著生活,完全不用為自己治死人的后果負責。
另一位醫治魯迅父親的“名醫”也不是什么好東西,他的腦子里裝的不是知識,而是借口,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借口是 “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 再看看他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制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我都非常氣憤,這些要不是沒用的就是找不到的,更別說是救人了。
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這兩個庸醫一樣無能,剝奪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官兵打劫老百姓的貴重物品,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欺負中國人等事情隨處可見,可是當時的政府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見,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魯迅爸爸病的一樣重。
魯迅是一個大文豪,他巧妙地用他的文章和他的小說來反映當時的舊社會的腐 敗無能。他用他的文章來提醒后人,要像打倒庸醫一樣推翻無能的舊政府,醫治患了重病的舊社會,振興中華。
《父親的病》讀后感9
提起魯迅先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后,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
讀了《父親的病》后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該爭先于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也許醫治魯迅父親的病在當今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父還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于醫學的落后,導致魯父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寰,留下魯迅“父親!”“父親!”一聲聲悲哀的呼喚。不禁叫人潸然淚下。由此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后,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歐洲人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不分”,延續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人難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中國人都扮演著被侵略的角色,“東亞病夫”在中國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國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舊世界舊思想宣戰;之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一條巨龍終于在世界的東方開始了騰飛。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這六十年里,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進行了改革開放,第一艘載人飛船上天,成功舉辦奧運會。經濟飛速發展,正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中國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中國人,能行!現在回想起30年代的落后情形,我們只能夠引用毛主席的話:“落后就要挨打!”。
魯迅先生的一個“早”字提示我們:只有事事早,時時早,不斷進取發展,我們偉大民族才能繁榮富強。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當刻苦學習,提升素養,讓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刮目相看。這才是建國六十周年我們給祖國母親最好的賀禮!
【《父親的病》讀后感】相關文章:
父親的病讀后感01-04
“父親的病”讀后感03-21
父親的病讀后感04-28
《父親的病》讀后感04-29
父親的病讀后感11-15
讀《父親的病》有感09-28
《父親的病》讀后感(15篇)03-06
《父親的病》讀后感15篇01-14
父親的病讀后感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