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史》讀后感(精選2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史》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史》讀后感 1
最近一段時間,我花兩天時間認真閱讀了《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這本書。這使得我對數學的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過這本書的內容,我了解到了數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和一些為數學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集體或個人。從這本書里,我知道了,數學是從古代中東地區發展起來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之后便在古希臘,印度,之后再是伊斯蘭帝國成長和發揚光大,后來再在歐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本書還告訴了我,數學不是男性的天下,因為書里還提及了一些十分杰出的女性數學家,她們也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數學史是一個龐大的內容,可以說,自從文明開始,就有了人去研究和在生活之中使用數學,數學為人們的生活帶去了巨大的便利。這本書在做表述數學史這一龐大的內容時,還將其盡量簡化,簡化成了幾個板塊并且還是用十分生動的有趣的語言,但這樣也有缺點,就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沒有介紹到,同時對于中國的數學,作者可能是沒能找到太多相關的資料,所以并沒有介紹太多。
《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這本書先是說了數學在各個古代文明中的發展,之后又講了其中世界上有名的.數學科目,并分別介紹了在這些方面出名的數學家,在后面又講到了現代數學,通過這兒我知道了,我們現在所學的數學是非常古老的,幾千年前的東西了,我們甚至連中世紀的水平都沒達到,也由此可以看出數學的發展之快。數學在一次次的個性與進步當中,變得越來越深奧,難以理解。
從千年前的1+1=2再到函數,再到微積分,再到現代數學,數學也開始運用在更多地方,像航天,工程等,所以說,只有學好數學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數學史》讀后感 2
讀完《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之后,我最想表達的就是對數學悠長的歷史的感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從3.7萬年前到現在21世紀的數學的發展與進步,也明白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將介紹幾點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在書中第一章:開端中介紹了四大文明古國的數學文化,包括當時的人們用什么材質的東西來記錄數學,用數學干什么以及保存情況如何。在這一章講述古巴比倫的數學是寫了他們數學中幾個特征,包括以60的冪表示數字,所以接近4000年后的今天為什么仍然把一小時分成60分,把一分鐘分成60秒。在這一章中也講了我國古代的數學文化,在書中介紹了《算經十書》《九章算術》等中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當時的數學文化的損失,但作者實事求是,沒有寫一些沒有歷史根據的東西,再一次讓我感受到這本書的嚴謹。
書中是按國家的順序進行安排的,因為如果按時間順序安排的話,很容易弄混淆,作者按照時間線上在某個時間點上最重要的事情的國家來安排,體現了本書“好讀”的.特點。
在書中有一個細節讓我注意,每一章最后都會有一段來推薦一些關于本章內容更詳細的講解的書目,甚至詳細到了具體在哪一章,在書的最后把對應的書名寫了出來(雖然是英語的,我看不懂)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待數學的嚴謹和細致。
我非常喜歡在書中的一句話“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人一樣,你對他(她)的過去了解的越多,你現在和將來就能越理解他(她),并與其互動。”這句話感覺就像說中了我的感受,我認為閱讀完之后,自己不僅會對數學更有興趣,而且在以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更加認真對待。
《數學史》讀后感 3
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一本名叫《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這本書叫這個名字確實是名副其實,他為人們介紹了最全面的數學史,以及名人與數學之前的故事,還有各國數學的起源到發展。
數學的形狀和名稱以及關于計數和算數運算的基本概念似乎是人類的遺產。早在公元前500年,數學就出現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就需要一些方法來統計拖款欠稅的數額等等,這時候數學就開始出現了。那時候的古埃及人用墨水在紙草上書寫這種,這種材料是不易保存數千年的。大多數埃考古家挖掘的石頭都是在神廟和陵墓附近,而不是在古城遺址。因此我們只能通過少量的資料來考察古埃及的數學發展史。
許多古代文化發展了各式各樣的數學,但是希臘數學家們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將邏輯推理和證明擺在數學的中心位置。希臘數學傳統的保持和發展一直延續到公元400年。我們了解的希臘數學最早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可我們也只了解這一本著名的書。希臘數學的優勢便是幾何,盡管希臘人也研究了整數,天文學,力學。但是根據古希臘幾何學史學家的說法,最早的'希臘數學家是600年前的泰勒斯,畢達哥拉斯都要比他晚一個世紀,當記錄歷史時,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都成為了遠古時期的神話級人物。
又在20世紀初,希伯爾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問題,又在21世紀開始在克萊數學學院的帶領下,選擇7個數學課題,并且提供的100萬美金來解決每一個問題數論則是另一個發展方向。正如我們的數學概念小史中解釋的,費馬的最后定理在1994年得到了證明。
在今天的數學中涉及了許多不同的領域,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數學,并且多看有關數學的書,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
《數學史》讀后感 4
在任何起點上要想學好數學,我們需要先理解相關問題,然后才能賦予答案的意義 ——引言
數學, 似乎是一個枯燥的學科,但卻是我們生活里最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學生物的搖籃,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市場里的公平稱,是我們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數學是一個“工具箱”!那么,前人是怎么樣把這個工具弄得更為人性化,更能讓我們好好地使用呢?看完《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后,我知道了許多。
《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介紹了數學從有記載的源頭,到最初的'算數,再到代數、幾何等領域不斷地深入化發展的歷史過程。本書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先后介紹了數學的開端,古希臘的數學,古印度的數學,古阿拉伯的數學,中世紀歐洲的數學,十五和十六世紀的代數學。
在人類對于數學漫漫求索之路上,誕生了許多古代文化,而這些古代文化發展了各種各樣的數學 。其中,古代伊拉克的歷史跨越了數千年,它包括了許多文明,如蘇美爾,巴比倫,亞述,波斯和希臘文明。所偶有這些文明都了解并使用數學,但有很多變化。在這兒不得不提到的是古希臘數學。在此之前,各個文明運用數學僅僅是用來協助、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有時不就此滿足的人們也會有簡單的探索,但希臘的數學家們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將邏輯推理和證明作為數學中心,也是正因如此,他們永遠改變了運用數學的意義。
數學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如今的數學在生活中被廣泛的運用,一起熱愛數學吧!向為數學做出巨大奉獻的前人們致敬!
《數學史》讀后感 5
今年的寒假出奇的漫長,在這漫長的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我不怎么喜歡的書——《數學史》,為什么不喜歡呢?是因為我很多不懂,但是讀著讀著我就喜歡上了,《數學史》記錄著人類數學歷史發展的進程,讀了它,我有一點膚淺的體會。
體會一:數學源自于與生活的需要與發展。
書中寫到:人類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具有識辨多寡的能力,從這種原始的數學到抽象的“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人們為了方便于生活便有了算術,于是開始用手指頭去“計算”,手指頭計數不夠就開始用石頭,結繩,刻痕去計計數。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數字;巴比倫的楔形數字;中國的甲骨文數字;希臘的'阿提卡數字;中國籌算術碼等等。雖然每種數字的誕生都有不同的背景與用途,以及運算法則,但都同樣在人類歷史發展和數學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進。
體會二:河谷文明和早期數學在歷史的長河一樣璀璨奪目。
歷史學家往往把興起于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和印度等地域的古文明稱為“河谷文明”,早期的數學,就是在尼羅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黃河與長江,印度河與恒河等河谷地帶首先發展起來的。埃及人留下來的兩部草紙書——萊茵徳紙草書和莫斯科紙草書,還有經歷幾千年不倒的神秘金字塔,給后人詮釋了古埃及人在代數幾何的偉大成就,也給后人留下了輝煌的文化歷史,而美索不達米亞在代數計算方面更是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三次方程,畢達哥拉斯都是它創造的不朽的歷史,在數學史上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讀了《數學史》讓我明白: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數學史》讀后感 6
在這個寒假里,我接觸到了《數學史》這本書。這本書介紹了數學從有記載的源頭向最初的算術、幾何、統計學、運籌學等領域不斷深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如今數學的發展。
這本書分為兩篇,上篇是數學簡史,下篇是數學概念小史。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數學家就是費馬。皮埃爾·德·費馬是屬于文藝復興時期傳統的人,他處于重新發掘古希臘知識的中心,但是他卻問了一個希臘人沒有想到過要問的問題—費馬大定理。這個問題困惑了世人358年,直到1994年的9月19日安德魯·懷爾斯才宣布解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起源于古希臘時代,它聯系著畢達哥拉斯所建立的數學的基礎和現代數學中各種最復雜的思想。費馬大定理的故事和數學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對于“是什么推動著數學發展”,或者是“是什么激勵著數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見解。費馬大定理是一個充滿勇氣、欺詐、狡猾和悲慘的英雄傳奇的核心,牽涉到數學王國中所有最偉大的英雄。巴里·梅休爾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在研究費馬問題,但只是零星地而沒有把它作為目標,因為這個證明需要把現代數學的整個力量聚集起來才能完全解答。安德魯所做的就是再一次把似乎是相隔很遠的一些數學領域結合在一起。因而,他的工作似乎證明了自費馬問題提出以來數學所經歷的多元化過程是合理的。
讀了數學史后,我認為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學好數學,學會應用數學,我們才能在這個正在向數字化發展的社會穩穩地站住腳跟。
《數學史》讀后感 7
從小到大,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大量的數學題,但卻對數學的歷史很少提及。《數學史》,是一本專門研究數學的歷史,娓娓道來數學從古代到先代的發展史,滿足了我的好奇,把數學的發展過程展示出來。
本書于1958年出版,作者是J.F.斯科特。書中主要闡述西方數學的發展歷史,但也專門用-章講述印度和中國的數學發展。沿著時間軸,數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初等到高等的過程。
數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奇妙的科目,它不僅僅是一堆數字和符號連接在一起的`公式,更是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這本書讓我明白數學的起源與發展,隨著歷史的長河不斷向過往延伸,我熱愛數學,并不是因為它帶給我較高的成績,而是我本身在解出一道難題時的自豪與它帶給我的成就感,我享受解題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心卻在題海中慢慢放松,變得平靜。而在對數學史了解之后,你就像身在一張地圖,但你卻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尋找方向就愈加容易。
這本書很好的幫我更上一層樓,讓我懷著對數學的熱愛不斷探索,即便自己只不過是浩瀚星河中一粒塵埃,卻不顯得十足渺小。
學習數學,最好能夠先了解它的歷史與背景,這樣才能明白自己在學著什么,對它產生興趣而不是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所以我也極力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數學史》讀后感 8
《數學史》這本書從希臘數學講到了現代數學。我所感興趣的部分有幾個,一是關于以前的技術系統。我不知搭配人們是從何時開始計數的,但是當時的以十的冪為基數的計數系統以及六十進制的分數表示雖然不及現在的阿拉伯數字方便,但仍值得我們稱贊。第二是希臘數學。雖然希臘人并不太在意應用數學,但是我覺得他們所研究的幾何也是需要來源于生活的,是要從生活中去尋找,發現和提取的。也就是那個時候,歐幾里得編出了影響深遠的《幾何原本》。我們現在所學的幾何就與《幾何原本》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說這么看來的話,到現在我們也不過只是學到了數學的皮毛而已,許多的知識還是希臘數學。且其中的平行公設到了十九世紀仍然被研究。所以用影響深遠來描述《幾何原本》,應該不為過吧。同時,他們也對Π有了一些認識。由此可見,他們不僅從生活中提煉出了數學思想,而且還在上面添加了許多華麗的色彩,使得整個數學系統更加龐大,也讓數學漸漸成為我們不敢仰望的.存在。最后一個令我感興趣的部分是代數。步入初中學習后,我們開始接觸代數,但讀了《數學史》我才知道代數竟然是十六、十七世紀所產生的,過了幾個世紀,代數又成為了讓人頭疼的部分。并且在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研究一些復雜的代數問題了。
《數學史》向我們完整地展示了數學各個枝節細致的發展過程,這種過程被描寫的也還算有趣(至少讓我看得下去),雖然專業術語很多,閱讀有障礙,但我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好讀的數學史。
《數學史》讀后感 9
數學是歷史的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明珠,閃閃發光。生活中離不開數學,處處都能看到數學的影子。這個寒假老師叫我們讀了一本叫做《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的書。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數學發展歷史。讓我從中對數學有了不同的理解。
我們在學校也一直在學習數學,卻從來沒有學過數學的發展歷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也明白了,從古至今的數學發展是很漫長的但卻十分有意義。就像現在我們所學的數學,其實背后都有著數學家們探索的故事。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數學家不斷追求真理的那種執著。這本書不僅講了中國的.數學發展,也還講了許多國家的數學發展。我們也看到了數學的遼闊,現在我們學的只是皮毛。
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光輝一直不掉的數學家們,他們推進了數學的發展,真正的印刻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但是在探索數學的道路上,在他們的背后還有許多一直默默探索的人,而能夠支持他們一直走下去的理由,我想只能是熱愛吧。因為熱愛,所以想探索更多。
對于數學的探索。并不是只屬于某一個國家,而是屬于全人類的。就像古希臘數學的中心是幾何,他們也探索出了許多關于幾何的真理。但這些真理最后也被全世界所使用,所以在探究數學這條路上全人類都是一致的。雖然在公元五世紀標志著古希臘數學的終結,但是,古希臘的數學也給了人們許多真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了解到了數學的發展歷史,也明白了數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具有創新,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數學史》讀后感 10
數學是神秘的,古老而明亮,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我讀了數學史后,知道了數學的起源,發展與未來的走向,其中,《微積分與應用數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6世紀到17世紀,可以說是一個數學史路上一個里程碑,在16世紀早期,學者們創造了代數,他們被稱為“未知數計算家”,在那個時期,代數占據了數學史的中心位置,而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人類開始了新的探索,代數與幾何共存,以此來研究天文,工程,航海,甚至是政治上的一些問題:開勒普用希臘圓錐描述太陽系,托馬斯·哈里奧特則發展代數,笛卡爾把代數和幾何結合,從而開始理解彗星,光等現象,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各種數學成就在此出生,但最出名的,還是微積分,當時人們無法用數字表現出天體的運動,無法表現一些抽象的物體,于是牛頓與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但微積分始終還是較為抽象,不就后,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歐拉也做出了一系列成就:三角形中的幾何學,多面體的基本定理,有趣的是,歐拉甚至將數應用于船舶,中彩票或是過橋,歐拉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往數學上想,在他的世界中,數學無處不在。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數學家的發明的確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他們掌握了探索世界的鑰匙——數學,將數學應用到方方面面,我們現代生活不也是如此,處處是數學,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熱愛數學。
《數學史》讀后感 11
有關數學的故事跨越了幾千年。本書分為數學簡史和數學概念小史兩部分,在介紹數學的知識的同時又講述了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數學歷史與發展,并且解決了很多的`數學題目。
數學簡史這部分介紹了許多地區的數學歷史與發展。數學的開端、希臘數學、印度數學、阿拉伯數學等等。數學概念小史這部分則通過事例,介紹了數學界許多重要人物的成果和相關題目。數字“0”的故事就很有趣。四世紀的時候,巴比倫人用一個小點來避免楔形文字記數混淆,“0”作為占位開始了它的生命。但這時候,它還只是一個跳過某些東西的符號。公元九世紀的印度開始把0作為一個數字來對待。當時在東方國家數學是以運算為主,而西方是以幾何為主,所以當阿拉伯數學家阿爾.花剌子模初引入0這個符號和概念到西方時,曾經引起西方人的困惑,把0本身作為一個數字看待的想法花了很長時間才確立。
讀完這本書,我對古人先輩的智慧感到敬佩,對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感到驚嘆,更對數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數學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如今,數學在生活中被廣泛的運用,很多事情都離不開數學。所以,我們不說對數學進行什么更深層次的研究,而是應該更加熱愛它。并且我們要學習前人那種對未知事物的堅定、執著的探索精神,對當下學習的數學知識學懂、吃透。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數學史》讀后感 12
數學,一根串著文明歷史發展的閃耀金繩,它與文學物理學藝術經濟學或音樂一樣,是人類不斷發展,努力的結果。
對數學不太敏感的我,拿起這本數學史,一開始是不愿意翻開的,認為它語言生澀,一定有很多的生僻又陌生的專有名詞,幾乎滿篇皆是,所以從收到這本書之后2天內都沒有看過。但是為了完成劉老師的作業,我硬著頭皮翻開了這本陌生的書。這本書是以時間發展為主線進行編布的。
讀 開端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本書很不一樣語言是親切、嚴謹的觀點是新穎的。作者“從歷史開始學數學”的觀點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變得愿意與他一起跟隨數學的腳步,一頁一頁翻下去,讀下去。在書本中,有許多我認識的老朋友,他們曾經在小學或是初中課本上出現過。像歐幾里得、笛卡爾。他們是數學的奠基人,為數學之路鋪上卵石。在這本書中也出現過一些我不熟悉的偉大數學家,他們在認真探究,證明的場景一幕幕浮現在腦海,令人心生敬畏。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打破了“數學家都是男性”觀念的法國優秀女數學家———索菲.熱爾曼!
她在所謂的“啟蒙運動”中成長,懷揣著熾熱的想成為數學家的愿望,在困難重重克服了社會對女性知識分子的偏見,在彈性理論上取得重要結果。實在令人佩服!
當今社會,數學在多領域工作,在工地、廣場、車站、實驗室......
我們需要數學,今天需要數學,未來也一樣需要數學,因為“數學不是被發現出來的,而是被發明出來的!”
學好數學就是走好未來的一大步!
《數學史》讀后感 13
最近,我讀了《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一書的上半部分。讀完后我十分感慨,原來數學是一門如此有趣且有豐富內涵的學科。
這本書記載了數學從有記載的源頭再向代數、幾何(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統計學、運籌學等領域不斷深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全書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先后介紹了古希臘、古印度、古巴比倫、古代中國、中世紀歐洲在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數學在順應社會實踐需要的基礎上出現的深化、突破。
在介紹數學發展的基礎上,這本書還以歷史的視角對三十種有關基礎數學的普通概念進行了獨立精彩的敘述,再現了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歐拉等數學大師的風采,還特地的穿插了女性數學家在數學發展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從各方面為讀者還原了真實、有趣的`數學史。
數學與文學、物理學、藝術、經濟學或音樂一樣,是人類不斷發展和努力的結果。它既有過去的歷史,又有未來的發展,更有今天的廣泛應用。我們今天學習和使用的數學,在許多方面都與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數學有很大不同。在21世紀,數學無疑會進一步發展。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人一樣,你對他的過去了解的越多,你現在和將來就越能理解他并與其互動。
在任何起點上想學好數學,我們需要先理解相關問題,然后才能賦予題目有意義的答案。理解一個問題往往取決于了解這個概念的理解,所以想理解數學,就來讀《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
《數學史》讀后感 14
數學也許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門枯燥且乏味的科目,但在學習數學這門科目的時候,誰又曾想過數學是從何而來的,數學的發展歷程又是怎么樣的……
本來我并不知道這些,或者用詞恰當一些,數學對于我來說是熟悉卻陌生的:說熟悉,從最初的小學一年級接觸數學,可以說到現在時間已經蠻久了;說陌生,從最初接觸數學以來,我并不了解關于數學的發展經過以及數學的由來。
《數學史》這本書概括了數學的出現以及發展,將數學發展的幾千年的歷史寫以書的'形式,讓人們更加容易理解。同時,《數學史》也在講述發展史的同時,將數學概念本身講解的十分清楚。
從希臘人到哥德爾,在數學的發展中一直人才輩出。數學的發展雖追蹤歐洲數學的發展,但也不失中國,印度和阿拉伯文明。《數學史》將世界上的數學文明都總結在了書中,十分經典。
在書中,我了解到:在早期人類社會中,數學史抽象的科學,恩格斯指出:“數學在一門科學中的應用程度,標志著這門科學的成熟程度。”到現如今,數學對科學和社會提供著不可缺的技術與理論支持。
數學也是一門累積性強的學科,重大的數學理論總是在繼承和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不僅不會推翻原有理論,反而總是包容它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做更多的鉆研。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數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也讓我從更深層次了解到了數學的魅力與偉大以及對前輩的深深崇敬。《數學史》這本書是一本十分難得的記錄數學發展史的書,它不僅條理清晰且易讀,實為優秀的數學史教材。
《數學史》讀后感 15
從小到大,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觸大量的數學題,對數學的歷史很少提及。《數學史》,一本專門研究數學的歷史,娓娓道來,滿足了我的好奇,把數學的發展過程展示出來。
本書于1958年出版,作者J.F.斯科特。書中主要闡述西方數學的發展歷史,但也專門用一章講述印度和中國的數學發展。沿著時間軸,數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初等到高等的過程。
上古時代的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在平時的生產勞作中運用到了數學知識。
古希臘人繼承這些數學知識并不斷拓展,成為數學史上一個“黃金時代”,涌現出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阿基米德,丟番圖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
在黑暗的中世紀,數學發展處于停滯狀態,而斐波那契的出現把數學帶上復興。
文藝復興,數學又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對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三角學、數學符號、記數方法的研究沒有停步。“+”、“-”、“=”、“”、“>”的符號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同時出了一名數學家韋達——韋達定理的發明者。
7世紀,解析幾何出現、力學興起、小數和對數發明。這些都為微積分的發明奠定了基礎。牛頓和萊布尼茲兩位大師的研究,在數學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8世紀,為完善微積分中的概念,各路數學家在數學分析方法上有所發展。歐拉、拉格朗日,柯西等大師采用極限、級數等方法讓微積分更加嚴謹。同時,非歐幾何的理論開始萌芽。
縱觀全書,數學的'發展是由一群人搭建起來的。前人的工作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后人在前人的工作上不斷突破和創新。另外,數學中也有哲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當看到歐拉時,想到歐拉公式;看到韋達,想到韋達定理。公式很簡潔,但把規律說清楚了。數學愛好者可以試著解里面的數學題,看看古人在當時是如何研究的,有的方法很笨拙,有的方法很巧妙。讀完后,發現學習數學,會解幾道數學題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去培養自己的思維。畢竟數學家的思維也會受到歷史的局限。比如負數開根號,當時被人看來是無法接受,后來發明了虛數。
歷史是在不斷地前進,數學的發展亦然。想知道數學和歷史的跨界,那就來看《數學史》。
《數學史》讀后感 16
《數學史》把數學幾千年的發展濃縮為這本編年史中。從希臘人到哥德爾,數學一直輝煌燦爛,名人輩出,觀念的潮漲潮落到處清晰可見。而且,盡管追蹤的是歐洲數學的發展,但并沒有忽視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貢獻,是一部經典的關于數學及創造這門學科的數學家們的單卷本歷史著作。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數學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也讓我更深層次的了解到數學的魅力和偉大,以及對前人的崇敬。
數學源于人類的生活與發展。書中說,“人類在蒙昧時代就已具有識別事物多寡的能力,從這種原始的‘數覺’到抽象的‘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人類為了便于生活生產的需要,開始以手指頭計數,手指數不夠了,開始用石頭計數,結繩計數,刻痕計數。又經過幾萬年的發展,隨著幾種文明的誕生與發展,記數系統在各種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古埃及的`象形數字,巴比倫楔形數字,中國甲骨文數字,中國籌算數碼等等。
但是,為什么時至今日我們最習慣和擅長使用的是十進制計數的方式呢,難道就是因為老師們一代一代這樣教出來的嗎?很多人可能就是這樣認為的,或者根本并未思考過。書里寫到:“十進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過是解剖學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結果而已: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生來就有10個手指、10個腳趾。”經歷過扳著手指頭數數的過程,可能十進制早已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這就是一個知識的自然形成。
通過對書中一些知識的閱讀與思考,可以感覺到許多知識并不是那些先驅者憑空亂想出來的,是根據某種需要而研究出來的規律,而且是一些自然存在的規律,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正是這些已經總結出來的規律。“坐標系”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并不陌生,即使他的數學知識已經“還給老師”很多年了,他也許還知道什么是“經度緯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也許是因為后者在生活中出現的更多一些,但其實兩者的實質都是一樣的。一個小故事說:“笛卡爾小時候在一次晨思時看見天花板上有一只蒼蠅在爬,他的頭腦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如果知道蒼蠅和相臨兩個墻壁的距離之間的關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位置與運動路線。”這個故事可能是編造的,但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笛卡爾坐標系”。這樣的思想廣泛的應用在天文,地理,物理等許多的學科中。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是否思考過這個知識是由何而來的呢?是否注意到了在知識體系這張大網中,每個知識在什么位置上呢?難道我們真的可以單純的認為每個知識都是孤立的考試對象嗎?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也將服務生活,運用于生活。在一般人看來,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因而很多人視其為畏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許是由于我們的數學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數學內容,如果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內容而讓數學活起來,這樣也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認識的深化,讓更多的學生懂得數學。
《數學史》讀后感 17
又這樣過了一個月了,盡管也就那么的幾節數學史的課,可是,依然讓我聽得津津入味。認識數學歷史,重溫數學的發展道路。
數學,似乎是一個枯燥的學科,但是,卻是我們生活當中,最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學生物的搖籃,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市場里的公平秤,是我們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數學,就是這么的一個“工具箱”,前人用萬分的.努力汗水,把這個工具弄得更為人性化,更能讓我們好好地使用。《數學史概論》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數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下面,我說說從《數學史概論》這本書,我又學到了什么。
古希臘第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泰勒斯,曾利用太陽影子成功地計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實際上利用的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看吧,利用數學簡單的思維,就能把本不可能完成的計算,就這樣輕松解決了。在泰勒斯之后,以畢達哥拉斯為首的一批學者,對數學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發現“勾股定理”,是他們最出色的成就之一,因此直到現在,西方人仍然把勾股定理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正是這個定理,導致了無理數的發現。勾股定理,我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具體的得來過程呢,從這條定理的證明,到后來導致了無理數的發現,我也相信未來,也一定有不少的理論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被發現,被證明。在畢達哥拉斯之后,就是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是人類科學發展史上最博學的人物之一,正是他所創立的邏輯學,對古希臘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歐幾里德時代,幾何學已經成為一門相當完整的學科了。歐幾里德的名著《幾何原本》,是世界數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時至今日,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平面幾何,大部分知識依然來源于古老的《幾何原本》。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亞里士多德在哲學方面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也不可否認,在幾何方面他也對數學界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研究數學發展歷史的學科,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科學史研究下屬的一個重要分支。數學史研究的任務在于,弄清數學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史實,再現其本來面貌,同時透過這些歷史現象對數學成就、理論體系與發展模式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說明與評價,進而探究數學科學發展的規律與文化本質。作為數學史研究的基該方法與手段,常有歷史考證、數理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可以說,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況。正是我們不斷地為數學這座高樓添磚加瓦,它才能越立越高,越來越扎實,我也為可以這樣學習和認識數學而感到滿足!
《數學史》讀后感 18
我閱讀《數學史通論》,完全在一種休閑的、輕松的,也是舒坦的、愉快的狀況之中。碰到繁復的數學公式、定理及其證明等,我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一如我讀大部頭的小說,往往常規地跳過向來不太在意的大段心理描寫一樣。讀《數學史通論》,我卻十分留意它行云流水的敘述、縝密思維的演繹、多姿多彩的話語、宏大緊密的結構。有時,我按圖索驥,對著目錄,找準其中的某一篇章,仔細揣摩;有時,我隨意打開其中的某頁,順勢而讀,總能做到樂在其中。我不求透徹的理解、不求系統的把握,《數學史通論》讓我與牛頓、高斯這些巨人親密接觸,也讓我循著代數、幾何、算術、三角學發展的脈絡,靠近(還不能說走進)數學。在我來說,只是追求閱讀視野的擴大、知識背景的重構。
數學是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而不單純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果;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數學科學及數學教育,在他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矛盾運動的特點,而且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一般人類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它的內容涉及到從上古時代到19世紀初的這段時期。為了跟蹤過去2000年當中主要數學概念的發展,作者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與運用。在介紹重要數學家的工作時,大量從他們的原著中引用材料。在不列顛博物館、英國皇家學會和劍橋三一學院的幫助下,引用了比較多的史料,使人們對原始的情況獲得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作者還注意到數學知識的繼承性和積累性,并不把重大的發現和發明完全歸功于某一個人。例如對歐幾里得和牛頓這樣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說明他們的成就的淵源,從而勾畫出數學科學本身發展的規律。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對數學史的駕馭自如的能力寫出了這本富有激勵性的好書。
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并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學科。對此恩格斯指出:“數學在一門科學中
《數學史》讀后感 19
《數學史》一直是我最想讀的一本書教學中我越來越覺得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數學史對我們有多少重要!于是我拜讀了數學史。
我知道了,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并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便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工具。而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我知道了,第一次數學危機——你知道根號2嗎?你知道平時的一塊錢兩塊糖之中是怎么迸濺出無理數的火花的嗎?正是他——希帕蘇斯,是他首先發現了無理數,是他開始質疑藏在有理數的背后的神奇數字。從那時起無理數成為數字大家庭中的一員,推理和證明戰勝了直覺和經驗,一片廣闊的天地出現在眼前。但是,希帕蘇斯卻被無情地拋進了大海。不過,歷史卻絕對不會忘記他,縱然海浪早已淹沒了他的身軀,我們今天還保留著他的名字——希帕蘇斯!
第二次數學危機——知道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頓,曾經站在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前面,用顫抖的嗓音述說者自己的觀點,沒有人相信他,沒有人支持他,即便他的觀點著實是今天的正解!數學分析被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數學分析才真正成為數學發展的主流。
第三次數學危機——我們聽過這個名字——羅素,但是緊跟在他的身后的兩個字卻是那么刺眼——“悖論”。“羅素悖論”的出現使數學的確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戰,徹底動搖了整個數學的`基礎。與此同時,歌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卻使希爾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數學形式化體系、解決數學基礎的工作完全破滅。數學似乎是再也站不起來了。是的,羅素的觀點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危機產生后,數學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比如ZF公理系統。這一問題的解決到現在還在進行中。羅素悖論的根源在于集合論里沒有對集合的限制,以至于讓羅素能構造一切集合的集合這樣“過大”的集合,對集合的構造的限制至今仍然是數學界里一個巨大的難題!不過,我們不能蔑視“羅素悖論”,換種說法,不正是這個“悖論”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嗎?不正是這個“悖論”使我們更有創造精神嗎?
我知道了,我們中國在數學上的成就也絕對不能忽視,從《九章算術》到《周髀算經》,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展途徑。它持續不斷,長期發達,成就輝煌,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數學”色彩,對于世界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數學史》讀后感 20
首先,看到這本書后,第一個感覺是這本書太厚了,肯定無聊。而第二個印象是在每一個概念后的“見數學概念小史某某頁”,然后這最重要的事是這書講了這我不曾了解的事。
從過去到現在,先是古埃及人,他們的方法對于現代太不實用了,但是他們還是聰明,知道用符號,用兩個符號來表示1()和10(),這東西就是冪,在生活中肯定很少用,而且我還發現這數學呢我一直認為是想從簡單到復雜,但是并不是如此,可以說是相反的。
比巴倫的數學家們特別有趣,造的題目也有趣,不實用,但是很好玩,在本書的15頁,有這原題,這大概就是用一根蘆葦去測量田有多大,其實就是二元一次方程,但是看完頭都大了,不知到底在講什么。
繼續讀著,誒!看見了老熟人——歐幾里得,從小學周圍的人都在談論著他,給我講他的曠世巨作《幾何原本》,過去經常說“好,好,好,《幾何原本》好。”但是我并不知道這書居然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寫的,我一直認為他是希臘人,但是他居然是埃及人,這好奇怪,據書中說有很多的希臘數學家都不是希臘人。
繼續讀,數學也和天文學有關,從天文學中又出現了三角學,原來三角學是從天文學出來的,在讀阿拉伯數學時,看見了“楊輝”三角形,但是這書中的是“帕斯卡三角形”,其實也是“楊輝”三角形,所以后者好記些。
微積分里面看見了伽利略,但是似乎不是他的主場,所以不管他,微積分這里知道了流數和微分基本上都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導數。他們的發明者分別是牛頓和萊布尼茨。牛頓這特別熟悉了,這萊布尼茨是個律師和數學家,他最可以的是他的公式幾乎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寫下。在各個學科每每留下了著作。
還有一個人讓我記住了,叫做歐拉,不光名字好記,他自己也是一個喜歡記的'人,據書上所說,他可以說是一個論文天才也是數學天才,因為只要他有一個好的方法,自己馬上就寫一篇論文,來記下自己的觀念。
這便是這《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上篇的讀后感,不是特別無聊,反而還有一些有趣,整體的布局也不錯,讓讀者一步步深入,有特別強的吸引力,可能因人而異吧,下篇就是純數學了,所以這便是我的讀后感了。
《數學史》讀后感 21
在我閱讀數學史之前,數學在我的腦子里,就是一個很難很難的學科。數學漂浮在我的腦海里,像一只枯萎的蝴蝶,死板而又無味。
但是在閱讀數學史之后我知道了,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并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便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工具。而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就像書中所寫的一樣,或許在數學課上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興趣,然后引入課堂。
可能是由于我見識短淺(?)我一直認為中國數學是非常高深,深不可測的那種,認為中國數學在世界有最高的影響力和地位。但其實中數是非常具有影響力(九九乘法表,11的兩邊一拉中間相加)但希臘數學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在現在的數學之中,希臘數學家的邏輯推理和證明都是擺在數學中心的。數學家或許有許多不同,但他們絕對擁有財力·時間和數學天賦。他們的嚴謹性和專業精神恐怕是我畢生難以追求的吧。
總的來說,數學是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而不單純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果;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數學科學及數學教育,在他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矛盾運動的特點,而且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一般人類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這些聯系就像龍須酥一樣香濃醇厚,萬般絲滑,密不可分,是不能夠輕易斬斷的關系!
數學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成就的編年記錄。數學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跟讀的情況下是充滿猶豫、徘徊,要經歷艱難曲折,甚至會面臨困難和戰盛危機的斗爭記錄。無理量的發現、微積分和非歐幾何的創立…這些例子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數學創造的真實過程,而這種真實的過程是在教科書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裝起來的。對這種創造過程的了解則可以使人們探索與奮斗中汲取教益,獲得鼓舞和增強信心。
我相信在未來,數學史帶給我的影響,會影響到我的一生,我也希望中國數學能夠源遠流長,從《九章算術》到《周髀算經》呈現出更多的”東方數學“的色彩!
《數學史》讀后感 22
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而通過這本書我對數學的歷史有了基礎的了解。讓我初步了解了數學這門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家們的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總而言之《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從數學的源頭寫起,分別介紹了古希臘,古印度,古巴比倫,古代中國,以及中世紀歐洲,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每個國家的數學發展,同時聯系了地理,將數學在世界版圖上鏈接起來。
其中在阿拉伯數學中,提到了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楊輝三角,讓我更加了解了楊輝三角,以及阿拉伯人在幾何學和三角學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
一說起π,就想到了3.1415926……這一個無限不循環的數。可π最初并不是表示一個數,而是希臘字母對應英文字母的P。可見π的歷史悠久。書中也舉例了從約公元前1650年到2002年,人們從只能計算圓的周長的近似值到可以用現代計算器計算沒有誤差。可見數學家們對數學的執著。
這本書結合歷史地理為我們講述了與眾不同且吸引人的數學史,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數學獨一無二的魅力。
《數學史》讀后感 23
本書上篇 數學簡史共12章節,以時間順序講述。從3.7萬年到如今,人類在不斷進步,而數學也隨著人類的進步而進步。在這本書中,強調了數學的抽象性與神秘性。
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都是先輩們經過漫長探索、研究、討論總結出的。書中出現的故事和公式使人眼前一新。比如古埃及人求圓的面積時,實際上是求圓的近似值。如今大家都知道π·r,古埃及人卻是用(8/9·d)求S圓的近似值。可以發現古埃及人在這個公式里并沒有使用到“π”,這樣反而要方便些。
我注意到的一個故事是:21世紀開始,克萊學院決定在克萊的領導下,選擇7個數學課題,并予每個課題100萬美金的獎金,而那7個數學課題是關于“千禧年問題”書中并沒有提到7個問題分別是什么,于是便上網查了查。分別是:戴雅猜想、霍奇猜想、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P與NP問題、龐家萊猜想、黎曼假設、楊-米爾斯理論。這7個問題是真的難,連題目都看不懂的那種難.
有一個問題與開普勒猜想有關:如何將最大數量的球體放置在最小的'空間中,我認為這和奇點有些相似,但看起來不成立的樣子。但在那些數學家的眼里,這仿佛是一個十分有趣,又值得思考的問題。托馬斯·黑爾斯最終證明了它。
數學是抽象的,也是無限的,他們的出現大概是我們的祖先為了方便生活而發明出來的。到如今,數學在不斷的進步,但還是有許多十分困難的問題在等著我們去解答。數學不僅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還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數學史》讀后感 24
什么是數學?在我的印象中數學無非就是符號數字不停的計算與難記的公式,但這本《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讓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從小就聽大人們講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本子的形狀為長方形,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這看似非 常簡單,可他為什么會被設計為長方形?平常裝東西使用的籃子也是包含了數學元素,最早新人們為生生活的'需求, 數學便誕生了。沒有人知道數學究竟是多久開始的?在蒙昧的時代,人們便有了數覺,然后慢慢形成了數的概念。
早在早期人們便研究圓周率,但無法研究出圓周率真正準確的數字,從約公元前1650年至今,人們研究圓周率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可為什么人類會花這么多經歷去研究圓周率,圓周率為無理數,數字也是隨機性的,如同一個 蟲洞,十分令人著迷。而圓在我們生活中也很重要,如同望遠鏡,碗,車輪,碗為圓形吃飯用時更加方便,并且不像 方形碗那樣處理四角,圓形清理也更加方便。輪胎為圓形,因為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阻力更小。圓為我們生活提 供了許多方便。
數字計算機也是人類一大發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艾倫圖靈設設計了幾臺電子機器來幫助進行密碼分析,他帶 領英國成功破解德國潛艇司令部的所謂謎碼,數字也可為戰爭的一部分(密碼戰)。數字計算機可以很快讀取數字與 形成數字,2002年金田康正教授的團隊也是通過使用數字計算機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2位,比原始探究方法不知快 了多少倍,這不禁令人驚嘆。
數學說如同一個工具箱,前人們不斷把這個工具箱變得更人性化,好讓我們使用。數學如同一個高塔,古往今來 人們一直在建造它,正是人們不斷為這座高樓添磚加瓦,它才能越建越高,越來越扎實。
數學并非是僵硬的,而是生動形象的,只有了解好數學史,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
《數學史》讀后感 25
數學是神秘的,古老而明亮,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我讀了數學史后,知道了數學的起源,發展與未來的走向,其中,《微積分與應用數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6世紀到17世紀,可以說是一個數學史路上一個里程碑,在16世紀早期,學者們創造了代數,他們被稱為“未知數計算家”,在那個時期,代數占據了數學史的中心位置,而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人類開始了新的探索,代數與幾何共存,以此來研究天文,工程,航海,甚至是政治上的一些問題:開勒普用希臘圓錐描述太陽系,托馬斯·哈里奧特則發展代數,笛卡爾把代數和幾何結合,從而開始理解彗星,光等現象,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各種數學成就在此出生,但最出名的,還是微積分,當時人們無法用數字表現出天體的運動,無法表現一些抽象的物體,于是牛頓與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但微積分始終還是較為抽象,不就后,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歐拉也做出了一系列成就:三角形中的幾何學,多面體的.基本定理,有趣的是,歐拉甚至將數應用于船舶,中彩票或是過橋,歐拉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往數學上想,在他的世界中,數學無處不在。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數學家的發明的確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他們掌握了探索世界的鑰匙——數學,將數學應用到方方面面,我們現代生活不也是如此,處處是數學,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熱愛數學。
《數學史》讀后感 26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說過:“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科學的一個步驟。”李文林先生的《數學史概論》即為我們了解數學提供了重要途徑,本書系統全面,且一反尋常論述類著作的晦澀,理性與趣味并舉,嚴謹與生動兼備,盡顯數學的神圣與魅力。成書的初衷是為一些高等院校的數學史課程提供一個參考范本,但事實上,本書除了為數學專業師生提供參考外,也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對數學史感興趣的各類讀者的需求,自2000年8月出版第1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推崇。
初讀此書時,我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一次偶然的翻閱,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那些陌生的、新奇的領域逐漸豁然開朗。原來數學的演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從遠古到現代,它不斷發展完善著;原來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定理都承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它簡單卻厚重;原來數學是一門理性卻并不冰冷的學科,它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鮮活且生動。正如李文林先生在書中所言“數學的發展與人類的生產實踐和社會需求密切相關。對自然的探索是數學研究最豐富的源泉。但是數學的發展對于現實世界又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一門數學分支或一種數學理論已經建立。人們便可在不受外部影響的情況下,僅靠邏輯思維而將它向前推進。并由此導致新理論與新思想的產生。”它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文字符號,有自己的內在邏輯體系。它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從微小到龐大,它所經歷的每一次危機,又由此所取得的每一個重大突破,讓我為之震撼與景仰。
如今我已是一名入職兩年的數學教師,再看《數學史概論》,又能從中汲取許多教學靈感。學生對數學沒興趣,認為數學枯燥,學無所用,一方面是因為多年被數學作業支配的恐懼,另一方面也來自于他們對數學的不了解。倘若在一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就依據他的認知水平,給他講一些數學家的和數學發展中的逸聞趣事,例如,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阿基米德給國王測量王冠體積、祖沖之父子與圓周率、數學王子高斯與其卓越的數學天賦、費馬與費馬大定理、理發師悖論與芝諾悖論等等,那么,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他也許不會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在學習到相關內容時,看到一個個熟悉的人名,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親切感和興趣,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而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也可以將數學史融入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僅接觸到冷冰冰的知識,還接觸到知識背后所蘊藏的數學家的情感和意志,體味其中的數學思想,感受到數學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必修一“函數與方程”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講,從塔塔利亞到阿貝爾和伽羅瓦的`方程發展史,讓學生明白利用“函數與方程的關系”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意義。在必修二解析幾何的教學中,可以根據笛卡爾的“通用數學”思路,引導學生發現:解決幾何問題的一大途徑,是將它轉化為代數問題。
數學是一門歷史性或者說是累積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與人類認識數學的順序一致,這樣更符合我們的數學認知規律。學習數學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或許都有數學家為它絞盡腦汁過。讀數學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數學演化的真實過程,體味數學思想的誕生與發展,可以使我們從前人的探索和奮斗中汲取教訓和經驗,獲得鼓舞和增強信心。那些悠悠長河中的數學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
數學是各個時代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是推進人類文明的重要力量,數學史不僅是我們這些數學相關人士需要了解的,任何一個關心人類文明發展的人都值得了解。
【《數學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數學史的教育價值04-28
對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思考05-02
中國數學史研究范式的轉換04-30
《數學史》讀后感05-01
《數學史》讀后感05-27
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論文05-01
《數學史選講》讀后感02-20
從數學史看數學符號的重要性04-29
從數學史角度研究數學學習動機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