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讀竇桂梅有感

時間:2022-11-23 08:55:11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竇桂梅有感(精選1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竇桂梅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竇桂梅有感 篇1

  在網上,提到玫瑰就會想到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她可是當代小語界這座大花園中開得最艷的一朵玫瑰花。

  在竇老師的課堂上,你會看到她豐富的表情、聽到她那特有感染力的語言;你還會看到孩子們渴望的眼神、聽到孩子們精彩的讀書聲、發言聲。孩子們就如同散落于磁石周圍的鐵屑兒,感情和意志瞬間依順于她,依順于他的一顰一笑,一語一字,一動一靜,一展一屈。她有時扮演著父親的角色、有時扮演著母親的角色、有時扮演著朋友的角色……無論什么角色,都能讓大家感受到她的儒雅、睿智,聽了她的課你會覺得每個孩子都是可琢之玉。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竇桂梅是天生為小學語文課堂而存在的教師。”看了《小學語文教師——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藝術專輯》,我才真正看到了這句話背后的酸甜苦辣。

  翻開《小學語文教師——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學藝術專輯》,從“課堂,我的生活世界”中,看到竇老師在一次次教學設計,一次次試講,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來……在家里試講,為了找“課感”,她讓愛人和孩子當學生。放學后試講,她對著空桌椅練,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當成可愛的學生,講得入神了,常常忘了去只相隔幾十米遠的托兒所接孩子。托兒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來,她就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粉筆繼續練……我讀懂了竇老師的話:“每一個幸福的背后,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從“尋找語文家園的路”中我看到了竇老師刻苦鉆研、攀登高峰的歷程,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從“做兒童的語言醫生”“于細微處見精神”“好課是怎樣煉成的”“游園路上的精神相遇”“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無風格何以立身”中我知道了“當你把教學當作一種信仰時,就會發現你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為教學做準備”、“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自己的.一樣多”、“生活給每一個人留有出路,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讀書,最長遠的備課” ……翻到最后一篇文章,是“看云”老師寫的“竇桂梅的一天”,我才看到了竇老師那飽滿的聲音、挺拔的身姿、閃爍的目光、燦爛的笑容背后的沙啞、疲憊、蒼老、匆忙。

  我總以為老天偏向于她,多給了她時間,多給了她靈感,多給了她精力……我錯了,竇老師是靠“韌”勁學習,靠“闖”勁實踐,靠“恒”勁積累,讓我們感受到語文的燦爛、美麗和芬芳的。她是憑著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才登上了事業的一個又一個臺階。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標兵”……這一大串耀眼的光環籠罩著竇桂梅,但她卻沒有為盛名所累,依然執著地行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上。

  玫瑰,美麗的玫瑰,我真的太佩服你了!

  讀竇桂梅有感 篇2

  昨天看了北京特級教師竇桂梅幾年前的講話,感慨頗深。從年齡上講,我們大概同齡人吧,都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同是從事教育,但是從成就上說,她是當今中國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顆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

  竇桂梅雖然取得了成就,仍然執著追求激情與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今天讀竇桂梅,很受啟發。一時找不到自己,自己太渺小了。平時目光太淺,追求不高,人浮于事,隨社會的喧囂而躁動,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閱讀大綱、備課、寫教案、傳授知識,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一屆一屆,如此循環往復。在教學工作中偶然出現的成績,自己又感到滿足。教之未思,思之未深,思之輕浮,行之不堅,堅之不恒。有時靈感沖動,但在實行之前,又煙消云散。

  近一個月來,自己騰云駕霧一般,找不到北:為一個新的目標(喜憂未卜)空想(現剛有眉目),為應酬教委布置的一大堆工作而空忙碌(尚未結束),為學生在最后一個月的關頭沖刺鼓勵加油(正在進行),為在十萬火急中突來的一節全市公開課臨時抱佛腳(結果慘敗)······想象中很美,猶如一場美夢,醒來帶著十分滿足,依然老套地就輕駕熟,反正大家都如此。悲哀!

  近期接觸孤獨的美麗(陳老師),他是一個豪爽的漢子,一位善思考、有理想、有恒力的同行,說話直言不諱。總是手不離書、本子、筆。天天看書,天天做筆記,一有感悟馬上寫下,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寫教學日志。在三槐居井噴式地發表獨到的體會。有孤獨,但賞其美麗;有寂寞,但觀之如花;有失意,但更富理想。張大嘴巴奔跑,還不時吶喊,嚴責當今教育之病。我想這樣一位年輕善思有志之人終有大成。

  提起筆來,我思緒奔涌,但筆力艱澀,不能表達內心。原因我清楚。想的多了,懶于寫了,心與手失協了,心靈曾經關閉過,筆頭閑置生銹了。

  也許明天,不,今天,找到自己,拋卻美麗的空想的幻影,踏踏實實,多讀一本書,多批判自己,多思考一些應該思考的有價值的東西。

  讀竇桂梅有感 篇3

  假期里我選擇了《聽竇桂梅老師講新課》一書,我認真拜讀了此書,真是受益匪淺,感想頗多。

  縱觀此書,收錄了竇老師的講課實錄共12次及專家點評。教學內容分為單篇經典主題教學、群文主題教學、整本書主題教學、主題實踐活動四大板塊。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書的自序——《教人語文,莫如以語文教人》。竇老師在自序中寫到,“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取決于今天我們培育怎樣的兒童。語文,作為母語學科,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有更深的情懷與更大的擔當,必須成為永遠的思想者與終身的學習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師生涯,盡管成就與遺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屆天命,仍有研究的熱情與成長的動力。‘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以語文教人的。’”的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用心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用心去創造孩子發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施展教學的智慧,在課堂上用寬嚴相濟的愛去尊重、去理解、去激勵、去引領、去期待、相信每一朵花都會嫣然綻放,相信每一片葉都會綠意盎然。

  在這本書所收錄的課堂實錄中,比較特別的是,它是按照主題教學的四種不同實踐樣態進行編排的。其中“群文主題教學”中的第一篇《游園不值》讓我印象深刻。

  竇老師以“不遇中有遇”為主題,按照“與文字相遇、與文學相遇、與文化相遇”的步驟,教授《游園不值》一詩,讓人耳目一新。首先,竇老師根據古詩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如:開課伊始,請學生回憶學過的古詩《題李凝幽居》,說說詩人賈島靜心苦吟?推敲的故事;接著指導學生讀了賈島的另一首詩《尋隱者不遇》;然后出示了幾個含有“不遇”的詩題,引導學生比較發現。這些詩與詩題的出現看似與教學內容《游園不值》沒有關系,實際上,老師運用創設情境、啟發思考、比較品評的方法悄然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品讀推敲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魅力,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

  接下來進入情境后,竇老師通過對重點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引導學生與文學相遇,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比如:在學生基本理解詩意后,教師緊扣一個“憐”字,啟發學生。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憐蒼苔,憐柴扉,憐紅杏。教學有了明確的目標,各句之間建立了有機的聯系,提高了教學效率,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就是這個道理吧!

  竇老師倡導“主題教學”的'理念,認為學習母語,決不能僅僅關注語言形式,而應從內容或“人文”著手帶動對形式的領悟。本課就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比如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迅速進入角色。比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了《雪夜訪戴不遇》。“人生啊,就是如此,在‘不遇’中有‘遇’,在‘不可能’中?‘可能’,這就是人生!”這就是在教學生做人,教學生正確看待人生啊!

  捧讀這本書,我發現內里竇老師自己寫的東西很少,更多的是她的課堂實錄和專家點評。但最令我震撼的是:從這十二個課堂實錄中,我發現竇老師在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始終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注重引導學生自信表達、個性表達,讓課堂氣氛極其活躍,課堂效果十分出彩。這不禁讓我想到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有的時候為了讓教學效果好,往往對一些問題的設計不夠充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見解,當學生出現有與教師不同的想法或預設時,往往手足無措,有時會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不正確的否定,有時會不加判斷。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損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否每個學生都在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上是否真正發過言?是否存在著熱鬧的看客?就此忽略了這些最重要的東西。而竇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問學生:“還有嗎?別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誰沒有發過言?”這些話語在學生心靈深處炸響,從而走進文本,品讀課文語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廣闊空間,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其實,我們學校以“愛己,愛人,愛家,愛校”為核心的四愛校訓與竇老師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課堂上都能真正做到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達,我們的課堂又怎會不精彩呢?

  最后,還是用竇老師的話結語,“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愿與所有同行者共勉。”

  讀竇桂梅有感 篇4

  竇老師來自東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中等師范學校畢業,不到30歲就被評為了全國特級模范教師,這里面有多少汗水。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竇老師講的課,每一次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那她教學的底氣,特別是洋溢在課堂上的新意與靈感。 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這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在小學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聽課者嘆為觀止。下課后大家請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的。這句話正道出了教師備課的境界。比如竇老師上《秋天的雨》一課,僅一個導入環節,就讓人聯想到了,在那楓葉飄落的秋天,一場秋雨沐浴著大地,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著感覺到課本內容是那樣的接近。這些除了竇老師課前辛勤的備課外,肯定還有許多平日生活中的備課,比如,讀書、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等等。而竇老師就是這樣,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在為教學做準備。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竇老師這種精神,這種永無止境追求教育事業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百年育人的神圣職業。

  讀竇桂梅有感 篇5

  語文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不僅要在日復一日的課堂行走中,有意識地自我修煉、積累經驗,更要注意為自己的專業發展積淀來自根部的力量——文學素養的提升。讀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須的生命方式。從這樣的意義和高度上講,教師就必須讀書。名家說得對:一個不讀書的學校就是一所沒有希望的學校。讀書就是最高級的精神美容,讀書最長遠的備課、最好的教學準備。因此根據名師工作室的要求,我讀了很多書目,對教學最有感觸的還是《竇桂梅教學實錄》。讀后感受就是竇老師的課堂就是綠意濃濃的語文課堂。

  你們看竇老師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閃現著智慧的光芒。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興趣,從而形成了敢思、敢說、敢辯的創新精神和探索品格。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身心潛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產生,學生創新的火苗在碰撞中點燃;互動中,教師和學生不是簡單地復制文化,而是共同去創造文化。多數學生的發言,不是簡單重復,而是相互補充。學生在討論中同中求異,是中求非,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倡導爭鳴精神,發展個性創造。

  再看竇老師的課堂更是言與意的融合,演繹語文的精彩。她的課堂不滿足于匆匆忙忙得出問題答案,而是把提出的問題當作誘餌,去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氣韻,還語言以畫面、聲音、旋律。賦予語言文字呼喚、心跳、體溫。讓語言充分撞擊學生的心靈,“悟”得語言內在的真意,然后通過朗讀、口述、寫作等方式表達出來。教師不僅追求的是“瞬間的震撼”,更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不斷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持續動態發展的言意融合的過程,使教學不斷地蕩溢出濃濃的意蘊,演繹語文的精彩。

  總之,看了竇老師的教學實錄,讓我感受到這才是真正的綠意濃濃的語文課堂。是心與心的呼喚,情與情的相牽,思與思的碰撞,神與神的交融。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一幅五彩斑斕的畫,一曲動人心弦的歌。

  讀竇桂梅有感 篇6

  作為老師,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備課,批改作業,白天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潛心閱讀書籍。忙完一天的事,在愛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沒有了白天的喧囂和繁忙,夜靜靜的,只有臺燈散發出潔白無暇的光陪伴我度過這一天中最為愜意的讀書時光。沉湎于竇桂梅的精辟見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勞和煩心都消失了。原來專家的見解和自己的教學有這么多的不謀而合,教學中的許多困惑在這里得到了解決。自己確實有一種充電的感覺。頭腦變得充實了,生活變得豐盈了。雖然自己是美術教師,但是有機會看一看其它學科的文章,有利于課堂的整和,看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感覺竇老師的語文課“小心地”呵護、培養著孩子們精神的成長。她的課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課堂教學的種種嫻熟技藝,也是她以一個普通人的姿態,同時有時一個易于感動的,善于發現的,富有激情的學習者的姿態,陪伴、引領年幼的學習者。

  一、運用獨特的視角理解感悟文本

  細細品味竇桂梅老師的每一篇實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不同年段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竇老師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引領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以往的執教者都落腳在對帝國主義的恨和“雪我國恥,振我中華”的空洞誓言中。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這節課時,竇老師更多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該是一名有勇氣的思想者。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引導啟迪學生。這是教學的智慧,更是教師的責任。

  二、運用激情感染學生

  竇老師的'語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結束后老師深情的說“母親的好好兒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這句話讓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延展!再讀課題。在雋永深情的語境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她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極其富有活力,比如評價學生的發言情況“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課外閱讀上的話,就在這里用來評價,這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情況,“就是因為你讀的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這樣好的評價;你的幽默極富有創造,聽你的聲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個晏子的笑聲,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謝謝你的發現,真棒啊!”等等。

  三、運用淵博的知識啟迪學生智慧

  從竇老師的講課中,可以看出竇老師的知識淵博,語文功底之豐厚。她講每一篇課文都會引出與本文相關的文章。她講《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在介紹晏子的同時也介紹相關的作品,如:《二桃殺三士》、《越石父》等,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把小課堂置于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之中。講《再見了,親人》引進魏巍的《我的老師》,講《圓明園的毀滅》引進法國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萊的一封信》,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教材進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發學生去讀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

  一本好書總讓人有品不完的滋味,每當我一次次的翻看這本書總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也激勵我在教學研修中不斷成長、進步。

  讀竇桂梅有感 篇7

  在這一學期里,我閱讀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本書感受很深,我感覺不是在看書,而是感覺竇老師就在我身邊,正用她那充滿激情、嚴謹智慧而不失幽默的語言、慷慨激情地對我講述語文教學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淺。

  首先我想談談我讀這本書的初衷,在我校舉行的評教賽講活動中老師們都積極的參與了進去,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難,學校領導從活動反饋中了解到了這一情況,及時從圖書室找相關的書籍,希望老師們從名家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機智中獲得解除困惑的辦法,當我看到這本課堂實錄時,我很興奮,借來后就急不可耐的看第一課《晏子使楚》,讀時我被竇老師的幽默詼諧、旁征博引深深吸引,讀后我不僅為竇老師的上課藝術和掌控課堂的能力嘖嘖稱嘆,引人深思。所以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一、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遠

  縱覽竇老師的這節課沿著這樣一條主線來進行:楚王對晏子的尊重,走向對人的"尊重"的思考→對國家的"尊重"的思考→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我想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站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才能夠把一節課挖掘的如此深刻,才能夠引領學生進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我覺得這正是新課標中所要求的——培養學生的素養的真正體現。而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一般以順利完成品人、評事、欣文、解字等就覺得很成功了,由此可見我們站的高度還不夠高,這就提醒我們去更多的關注新課標,跟主動地去提升我們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竇老師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達成目標,竇老師恰當的引入了《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一位歷史學家的評語和一位外交家的觀點等補充材料,這些無不讓這節課錦上添花,而這些材料的妙用無不證實了竇老師的博學多才,更充分體現了竇老師站的的高度之高,以及眼光之遠,為我樹立了一個明確的榜樣。

  二、多媒體的適當利用,可以使我們的課堂異彩紛呈

  我注意到竇老師的課堂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總是運用的恰到好處,而且簡單明了又富有啟發性,可見多媒體手段是竇老師挑動學生神經,激起學生激情與只會火花的有力武器。可想想自從我們的導學案全面鋪開以來,我們的多媒體設備卻被我們冷落了,我想這也是我們實施課改的一個敗筆吧。在此我也希望老師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讓多媒體設備為我所用,相信你的課堂也一定會生機盎然。

  三、多上公開課是我們專業成長的捷徑

  在這兒我想引用竇老師在自序中的一段話來闡明這一有觀點:"想想也是,有專家高手的悉心傳授,雖屬"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鉆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教師也就逐漸從"偶像派演員"變成了"實力派演員"——毫無疑問,其進步速度,比自己一個人單打獨斗、點滴積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動申請、強烈要求上公開課。"在上公開課這方面老師們做的都很好,都能積極配合教研組長參與本組及校內的聽課、評課活動,很讓人感動,我們的教學技能一定會有突飛猛進,不久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活力課堂中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

  掩卷回顧,深深印在我腦海里的是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是她淵博的知識廣度,是她根植與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學深度。最后我要對自己說,要做一個像竇老師那樣:永保對待工作的激情,對待他人的熱情,對待生活的真情!竇桂梅老師的課總是充滿激情,如行云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覺間就流到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她的課堂總是充滿著各種可愛的細節,笑聲不斷,活而不浮,重而不澀。隨意中鑲嵌著精致,精致中蘊含著純樸,純樸的語言中還蘊含著巧妙的點撥。她的課堂,是"玫瑰課堂",彌漫著花香花色,能夠給予學生語文課上的賞心悅目,每個人都會不知不覺被吸引,心靈在激情中而放飛,而感動。她的課堂,值得我們去欣賞;她的書,值得我們去讀一讀;她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仔細揣摩、體會。這就要靠我們自己去研讀,去品味,去領略,去發現,去學習。

  讀竇桂梅有感 篇8

  我敬仰竇桂梅老師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這種敬仰源于大學時期,我的《語文課程》老師選取的一節教學視頻:那飛揚的神采、激昂的語言、自信的笑臉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因此,在選取自選讀物時,我毫不猶豫的拿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本書。在平時的工作之余,斷斷續續的讀來,真的是收獲良多,現將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點與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一、每一個幸福的背后,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

  最最感動于我的要數竇老師自序中那段頗為不易的成長經歷。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正是我剛剛踏上教師這一職業的開始,對于講課,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每次上完一節課都像是進行了一場嚴酷的戰爭,戰后還要接收紛至沓來的各種戰后賠償——評課。每天都是黑著眼圈來,暗淡著心情回家。這樣幾個周期之后,我不禁對于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我真的適合做老師嗎?我能講好課嗎?一夜一夜的失眠,無法抑制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直到我看到了竇老師在書中的這段自序,我才開始正視自己身上的不足,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長為一名合格、直至優秀的語文老師。

  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公開課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苦,但是在竇老師的身上,我知道了公開課絕對是一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的有力的鞭策。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推敲教學環節,研究教學語言,精心教學預設只有通過這樣近乎殘酷的千萬錘煉,我才能快速地成長、成熟。

  二、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讀竇老師的教學實錄,最最讓我感動至無法自抑的便是她對學生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對我們所提倡的大語文觀的尊重。

  在教學設計上,她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成長。她不僅僅是教授單一的語文知識,她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敬畏與尊重。在課堂上,她允許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學生的問答中,急中生智生成各種智慧性的回答,但最終總能殊途同歸,回到課的預設中去。

  回想自己的平常教學,往往對問題的設計不夠充分,當學生與我的想法或預設不同時,我就會手足無措,丟掉學生的回答,只在自己狹隘的預設上轉圈。這不僅損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加損傷了孩子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興趣性。

  因此,在竇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得到了尊重。她重視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去思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樣的課堂,成長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授課老師自身的一種成長與飛躍。因為,只有具有創造力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三、積淀多厚,語文素養就有多高

  作為“深度語文”的代表,竇老師更加提倡教師應該“多角度、多元化、創新化的深度解讀與挖掘課文;強調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深度’對話與互動;注重課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維含量’;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力求‘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而這種對于老師的要求或者說是期盼,卻是來源于教師自身語文素養的功底。從竇老師的每一堂語文課的'教學實錄上,我們都能看出,竇老師的語文課在教學素材、教學思想上都高于課本,深于課本,她要教給學生的除了基礎的語文知識,更多的是一種人文化的思考,一種道德性的探究,這源于語文,更高于語文。因此,在她的課堂上總是充滿著激情,因為,當智慧的啟迪與人生的思考相碰撞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被不知不覺被的吸引,從而使心靈在激情中放飛、感動。

  正像人們所評價的:“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仿佛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一旅,觀賞和領略到一派激情之光。”這種自內而外,自然樸實的激情,就像是一團能夠點燃學生靈魂的烈火,能將整個課堂激情四射。

  而這需要的是我們日積月累的文化積淀,日復一日的無悔付出,正像竇桂梅老師所總結的那“二十八字”心得一樣“敬畏母語、熱愛學生、鐘情讀書、深讀教材、公開課堂、提高修養、永葆激情”,要想做一名能夠真正影響學生的學生,首要前提是我們先被別人所影響。語文教育說來是人的教育,而就語言文字來說,那就是讀書和寫作。

  在我的心中,竇老師就是我行駛海上的一座燈塔,指引著我不斷向其前進、前進、再前進。只要我堅定信念,每天進步一點點,教書育人的幸福之神便會降臨于我。

  讀竇桂梅有感 篇9

  記得師范剛畢業那會兒,自己還是個半大孩子,天真地以為心中有愛就能改變一切,整天和孩子們嬉戲玩鬧在一塊兒,卻是發自內心地喜歡他們,關愛他們的點滴生活……還別說,真有那么一陣出現過奇跡,也許是農村孩子特淳樸吧,他們被我的“愛”打動了,一個個對我特別的好,為了我可以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甚至連幾乎不可能改掉的鄉音都糾正過來了……我便一度迷失在自我陶醉中……

  可美夢不久便被打醒了,由于局勢的發展,鄉村小學很快就被合并掉了,并校后,并行班級多了,也就有了對比。慢慢地我發現,即使我再努力,成績始終都無法趕上別人,這才有了疑惑,恐怕光有“愛”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些其他什么,于是便一路追尋,到處取經,但收獲卻甚微。

  前不久,高老師對我說,多看些相關的書,可從竇桂梅老師開始,于是我就去書店買了兩本回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看了起來。可一拿上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不管多忙、多累,每天我都要讀完一課,那感覺不是僅一個震撼所能比擬的,收獲自然也不小。

  我邊讀邊思,并時刻把我的課堂與竇老師的相比,仔細尋找問題所在。漸漸,第一個問題就在腦海里清晰起來: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認為朗讀還行的我怎么也教不出朗讀同樣優秀的學生,看了竇老師上的課,我知道了,原因是我只是一味地強加給他們,他們不但沒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更是不明所以,怎么可能接受呢?而竇老師就不一樣了,她完全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并用自己體會到的情感來讀,學生口讀我心,自然而然就能讀好了,竇老師只在適當時點撥一下,讓整堂課的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找了這么多年的答案,一下子解決了,“佩服”便是我對竇老師的第一層認識。

  還記得孫老師也曾幫我找過原因,她問到我在課堂上關注的群體,我思考之后回答她是優等生,她說這就是問題所在。她平常關注的是后進生,即使偶爾一堂課關注優等生,那課后也必定給后進生補上,他們才是我們該關注的群體。是啊,后進生都會了,更何況優等生呢?可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沒那么簡單了。課上我照著教案提出的問題,后進生一個也不會啊,那叫我怎么辦,課總得上下去啊,就只能……所以即便發現了問題所在,我還是沒有辦法改變。看了竇老師的課,我明白了:首先,后進生的士氣已經在我的不重視下消退不見了,即使有他們會回答的問題也不愿意舉手了;另外,我一直不愿意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后進生失去了信心……竇老師的課卻始終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的士氣都是那么地足,興趣都那么濃,效果自然不一樣。即便剛開始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氣氛沉悶,竇老師也總能扭轉局面,真不是一般的神奇啊!

  原來我的心里一直不曾裝有后進生,自然就不會替他們著想了,我的語言也沒有感染力,也就調動不起他們的積極性,難怪課堂氣氛沉悶。真是慚愧,還一直把責任推到學生頭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直到此時,我才真正領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今后的課堂,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語言。

  回想剛開始之所以能那么快認同竇老師,是因為她也是從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人成長起來的。其實有一段時間我也曾產生和竇老師一樣的想法:為什么別人成長那么快,而自己卻沒進步呢?現在我知道答案了,并不僅僅像竇老師所說的.是“公開課”的原因,我認為更是她那永不停止的進取精神,這才是她取得成功的源泉,而我最缺乏的就是這一精神,雖也曾不停地找原因,可即便找到了原因,也沒有那股子精神勁支撐著去解決問題,就此停止了尋找的腳步,當然不會有進步了。而竇老師即便取得了成功,都不曾滿足與現有的成績,依然不斷地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標。實感汗顏啊,看來我首先要改正的是自己畏首畏尾的心態,教師的使命是一切為了學生,可不能因為自己的缺陷而影響到學生的利益,即使困難再大,我也要向之努力!

  讀竇桂梅有感 篇10

  “這是一條通往課堂深處的小路,課堂的本質在枝葉的遮藏中,這是一種披沙揀金的教學研究,在對細節的梳理中,課堂顯漏真相。”拿到《梳理課堂“課堂捉蟲”手記》后,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封面上的這段介紹語,頓時覺得心靈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撞擊著,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它。翻開書稿,真令我愛不釋手,別具一格的標題,富有個性的話語,獨特而鮮活的思想。我如同迷戀大森林的孩童一般,沉迷在竇老師的魅力之中。

  細看這本書,沒有令人厭煩的大道理,也沒有太多生澀的規律和原則,但她從教學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在閱讀后得到靈魂的洗禮和升華。每一篇文章都留下她深入課堂的印記,每一篇文章都是基于課堂而又高于課堂,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每一篇文章又都向我們展示她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教學修養。這些事例、反思對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因為它實實在在來自于實踐。書中,第一篇是《課堂細節的追問與反思》,其中有竇老師對課堂現場的精美描摹,有來自課堂細節的啟發和力量,更有竇老師高屋建瓴認識到的蒙蔽課堂光輝的微塵所在,讀后使我認識到了作為一個教師真正需要面對的課堂智慧。第二篇是《探究課堂的真相》,它使教了十年學的我真正認識到了沒有“圍場”、家常味的課堂是“綠色課堂”;建立“人和自然、社會”“人和母語文化”“自我的確立”三對關系后才有“主題教學”;也知道了語文應當為學生的心靈奠基。第三篇《尋找生活中的課堂智慧》,告訴了我課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課堂,多彩的生活可以成就課堂的魅力。竇老師還用自己的成長告訴我們“讀書、思考,學習、成長”之間的辨證關系,深深的震撼著我。這本書,我從中領會到這樣幾個關鍵詞:激情、細節、底蘊。下面就這三個關鍵詞談談感受。

  一、激情——課堂的永遠追求。

  “無論我有多苦多累但只要我站在課堂上,只要有學生在,我一定情緒飽滿,那便是我的那句常話‘歲月可以使我容顏變老,激情會讓我青春依舊。’所以,課堂上,我依然釋放著我自己,我要和我的孩子們滾在一起、幸福在一起!”擲地有聲的豪語使我們認識到了一位充滿激情的竇老師。在書中她多次提到,課堂上她經常多彩朗誦,激動地拍著孩子們的小屁股,一次次深情地呼喊“親愛的同學們啊”,這些聲音這些動作,都來自于她的激情,以及對孩子,對課堂,對教學的投入。從書中可以看到,竇老師不僅要深入課堂,進行聽課,甚至于親自講課,而且還承擔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壓力不可謂不大,工作不可謂不累,事務不可謂不繁忙,然而她還能閱讀大量書籍,寫下一個個深入淺出的教學反思,并出版自己的著作,她的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激情,一種對教育不斷深入、不斷提煉、不斷創新的激情。當我每天晚上翻看其中幾篇時,總會讓我浮躁的心得到凈化,總會使我在教學迷茫的現實中得到一次梳理,也總會讓我產生一種被感染的激情投入到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我們的課堂需要老師的激情,需要用老師的激情去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用老師的激情來浸潤學生的情感。我們的竇老師已為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典范,那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情,對課堂的一種激情,對教育追求的一種激情。

  二、 細節——教學的真知灼見。

  “我該以怎樣的姿勢站立在講臺上?”這是竇桂梅老師常常自問的一個問題。也正是她的自問和多思,使她發現了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個細節問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是這些教育細節,使我們可以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面對課堂,你準備好了嗎》,這是竇老師聽了本校幾節課后所引發的深思,一針見血地提出現實課堂中存在的弊病;《為什么不敢咬文嚼字》一文,大膽指出了當前語文教學中一些隨波逐流的不良趨勢;《對待教材的兩種基本方法》,能夠在實際教學之中,向教材本身提出質疑,讓我們認識到在我們無權選擇課本時,必須清楚自己有權力怎樣使用教材等等。每一顆火花,每一份靈感,都是讀書之后的積累,實踐之后的升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課堂,就是由若干細節組成的實踐,“如同由字詞組成篇章,由音符組成樂曲一樣。沒有字詞就沒有美文,沒有音符就不會有樂章,同樣,忽視細節的教育實踐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實踐。”竇老師就是在細節中記錄著教育的真知,在細節中展示著自己的偉大。

  三、底蘊——自我的內心修煉。

  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敏銳的發現,常常成為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并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亮點。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學修養。竇桂梅老師的自我描述中這樣寫到:“讀書明理,非朝夕之功,而需寂寞的潤澤;邊行邊思,記錄著生活,亦書寫著人生。”是啊,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教育的作用。“教師每天上課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來不及修改,是一次‘快照’,永遠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將永遠定格在學生成長歷史圖景中”——這無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就是理性;想:就是思考;把‘理’和‘想’加起來,就有了理性的思考,那就是理想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或許永遠都不能實現,但追求理想的課堂卻能使我們無限趨近于她,使理想的課堂成為現實課堂的‘極限’。”多好的詮釋!她是竇老師對“理想”的獨特解讀。“對于教材,教師應該有鉆進去的力量,又要有飛出來的底氣。”如果沒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沒有精湛的業務能力,一句話,沒有厚實的功底,怎么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但是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呢?竇老師告訴我們她的做法:“每天都要讀書,每天都要記錄。”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積累,自己才會慢慢成長起來。“吸納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也許年輕的我們要牢記:讀書很重要,學習很重要!

  “以真情奉獻杏壇,以課堂享受生命,以讀書強健精神,以寫作錘煉思想,以網絡溝通同行”,竇老師在自己的教育五線譜中譜出了屬于自己的教育交響曲,也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了一條陽光大道。讓我們向竇老師學習,做一位有著厚實的底蘊,與孩子一起分享課堂收獲的教師!做一位善于反思,為主動分享充足“電”、備足“糧”的學者!做一個隨時積累,快樂記錄,幸福成長的讀書人!

  讀竇桂梅有感 篇11

  在新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旗幟下,學校購買了一批各學科特級教師名著。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方面被大部頭的書嚇倒,這么厚,怎樣才能讀完。一直沉浸在單篇文章的閱讀中,現在越來越覺得應去閱讀整本書。

  前幾天看白老師文章,說他一天能讀一本書,我覺得這不可能實現,那么厚,怎么讀。上網看看,有許多閱讀達人的快速閱讀經驗。

  細想想,確實是應該有這樣的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不會有專業的成長。

  以前做過一段時間的高效閱讀教學研究,其中許多方法確實是可借鑒的。一本書不一定像讀一篇文章一樣要精讀細讀,可以先瀏覽,然后抓住重要的精彩部分,有價值的部分,進行精讀細讀,我想這樣,速度就會加快。讀書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完整系統的了解作者寫了什么。而是看作者的哪些經驗能夠為我所有,改變自己的工作。所以那種認為讀整本書就是把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吸收掉消化掉的想法,是不必要的,實質上,無論讀得再細,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認識,永遠無法達到作者認識的深度。老是抱著把一本書徹底讀懂讀細的想法去讀書,那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博覽群書的,實質上這樣去做也沒有必要。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為我所用,應該抱著得意而忘書的目的去讀,有選擇的讀,這樣去讀,一天讀一本書,是能夠實現的。讀完以后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有這樣的知識,我想閱讀整本書可以實現的。前兩天對某個問題有興趣,從網上買了一本書,300多頁,拿到書后用了三個小時,就讀完了。而且畫出了關鍵的詞語,對其意思理解比較好。讀書的關鍵是有興趣,有知識背景,精力集中。

  于是開始做,讀整本書的嘗試。先讀第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午休起來3點開始,讀到6點,完成了對這本書閱讀的一大半,先瀏覽了一遍,掌握了大概內容,找到有價值的部分,然后有選擇的精讀。如果再有一天時間應該能夠讀得差不多了。可見,快速讀整本書也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注意方法。

  對竇桂梅的大名,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也簡單的看過幾篇文章,今天在讀完他的這本書以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位學者型的教師,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最強音。

  首先他是一名教師,他立足于日常繁忙的教學。雖然后來做了教學管理,但是依然深入課堂。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理想和對人生的定位。

  但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是一個平凡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對自己的定位可能有不同,但都是卓越的,優秀的。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的超越自己,達到高峰。在上學時很優秀,被留校,然后去追求做一名教師打造優質課堂,后來有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再后來參與學校教學管理,教學主張達到高層次。現在雖然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最強音,但是依然走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

  他是一名學者。在大學里,著作等身,廣泛閱讀,知識淵博,是學者。他雖然是一名教師,工作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里,但是她的閱讀量,思考的問題,她的著作,絲毫不遜于學者。

  從他對主題教學的思考可以看出博覽群書,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的幾個觀點,都是那么深刻。他提出的一些問題,大多數我也思考過,但是他往往能一語中的,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見識,一源于他的博覽群書,視野的廣闊,更源于他深入的實踐,對事業的追求。

  看他的一些對語文教學的論述,自己的心仿佛也亮堂起來了。

  他提出的主題教學與新教育提倡的兒童課程,十分接近。他提倡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大閱讀量和語文的實踐活動,與新教育中的理想課堂和晨誦、午讀、暮省和各種各樣的行動高度相似。可見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一個相同的認識和思想,因為人們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方法不同,但是它的內容可能完全是相同的。對閱讀誦讀和反省的認識,新教育用了那樣一套表達系統,他用主題教學這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讀完以后,馬上發現他們兩個講的`是一回事。

  第2個觀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認識。這個是語文教學的老話題。他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有些想法以前我也有認識,但不敢堅持,不能深入。他的主題教學主張中,這個認識是根源之一。

  第3個觀點,他提到了專業自尊和專業自我,一個教師不能人云亦云,必須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張,才能創造最佳的業績。

  第4點,他對于語文備課過程的認識,有些確實是非常有深度,有個性,有自己的獨特主張。

  這相當于新教育研發卓越課程中講的,對國家課程的二次研發。竇桂梅,他站得更高更遠,從更本質的角度進行二次研發,他的主題教學無疑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二次研發,甚至可以說,他的研發,遠遠超過了教材和課程標準本身的深度。這可能又是他所提的三個超越的一個含義,要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在小學和初中要全面鋪開使用的部頒語文教材,全國幾千萬語文老師,他們拿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每個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采用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二次研發的獨特方式。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很多的層次。比如說,有工具訓練派,還有人文為主派,有二者融合派,還有核心素養派,還有應試派,有情智派,詩意派,城市派,農村派,朗讀派,海量讀寫派,題海戰術派,導讀派等等,沒有哪一種派別是絕對優秀的,因為語文教學的極端復雜性,都要根據自己對人生和職業的定位,根據現實的條件,只要扎扎實實的去做,做出成效,對于自己來說都是好的。但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主張,并且能夠深入開拓堅持下去,效率最低的肯定是沒有派別和主張,人云亦云隨風倒的教學。

  新教育有一套他的語言和表達系統和工作形式,比如說理想課堂這一塊,有六度和三重境界,當然他的觀點應該學習,但這僅僅是一個提綱,是一個大概的主張,是一個導向。新教育更加提倡教師的專業學習,他希望站在專家的肩膀上走得更遠,他提的專家范圍,絕不僅僅限于新教育的專家。對于學科教學來說,只抓住理想課堂的幾條是不夠的,必須廣泛的涉獵有關教育名家的著作,所以學校購買各科特級教師專著是恰當和正確。專業的領域,需要有更加專業和具體的知識,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比如竇桂梅,他的專業定位很明確,就是小學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學主張更加明確,他在學校教學管理中主管的也是語文教學,對其他學科涉及很少。

  在新教育實驗中,要把新教育的工作形式,工作內容,與日常工作融合起來,要把新教育做為一個主導思想,與其他學派其他教學思想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新教育落地生根,源遠流長,兼收并蓄,發揚光大。

  讀竇桂梅有感 篇12

  新教育實驗,是為了彌補原有學校教育的不足,立足于實際的行動。在國家課程這一塊上,新教育認為,原有的課程改革已經做得比較充分了。所以在新教育中,對理想課堂這一部分只占一章。相對而言,在新教育提倡的其他行動中,資料較為豐富。

  這很容易造成一種假象,新教育實驗對國家課程理想課堂關注不夠。但在實際的狀況是其他的行動,都是為了理想課堂服務,為了國家課程服務。所以進行新教育實驗,必須牢牢抓住理想課堂國家課程,這個大頭不放松,抓住這個根基不放松。忽略了這一點,最后可能就是鬧了一個笑話,而一無所獲。

  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國家課程的教育質量,而不是為了進行新教育而進行新教育。

  所以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主線是以理想課堂為主,其他行動都是理想課堂的分解,自覺的為理想課堂服務。在時間空間,權衡分量上要依據這個原則來劃分。

  國家課程和學科教學,不能畫等號,當然,在現代的科學體系中,都是以學科來劃分的,每個學科沿著自己的隧道往前挖掘。國家課程,立足于學科,但不局限于學科,他又有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所以在國家課程中已經潛在包含了新教育所列舉的其他各種行動。把國家課程等同于學科教學,這樣的觀點也是錯誤的,但主體上還是學科教學。

  在新教育中,高度重視書香校園建設,在所有的行動中,讀寫交流的因素都占了主要地位。雖然實踐活動比較重要,但是作為人類學習以前經驗的主要途徑,還是通過閱讀交流和書寫進行。

  無論把實踐活動提到再重要的位置,學科教學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以學科教學為唯一的目的。學科教學與學生發展之間的矛盾,可能是近些年學校課程改革力求解決的主要問題。

  從人類知識和能力的發展過程來看,不可否認精英人才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任何時代,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在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方面不會絕對的平均,都要由多到少分成一定的層次,有精英人才,有平凡的人。

  近幾年在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多元智力理論,各種閃光點啊,各種表揚啊,不準進行成績排名啊。這些教育行動的實質是一種進步,他是為了給那些在學科學習方面不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一部分人,指明一條發展的道路,雖然他們資質平平,不能在學科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但也要給他們一條發展的道路,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素質和天賦,快快樂樂的向前發展。這種改革僅此而已,絕對不是把中等天賦以下的人,都發展成像精英人才一樣。所以絕對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養。

  一些教改經驗十分成功的學校,因為教育者的經驗特別豐富,愿力宏大,所以創造出了優異的教學成績,這是和其他學校相對而言,用社會公開承認的升學分數線來衡量的。但是在他們的學校內部,班級內部,學生的精英、平凡的差別依然存在。

  無論是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實驗,都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養,不能忽略高深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教育。

  在新教育實驗中,同樣是這樣,不能因為行動的繁多,忽略了國家課程的學科教學,忽略了精英人才的培養,否則就要走彎路。

  新教育實施的兩條道路,以學科和國家課程教學為主題,其他行動為他們服務這樣的道路,第2個是每月一事的時空提綱。這兩條道路,實質上,第一條道路與學科為綱的道路是主線,是靈魂。每月一事的綱目,是具體實施的方法,兩個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

  實質上就是一條,學科教學與其他行動的關系問題。無論新教育的理論多么的完善和充分,無論他提供的資料多么的豐富和充足,但是在實際做的時候,必須要一點一點的做,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行動思路,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中心。要不然材料越豐富,彎路就走的越多,內容越詳盡,浪費的時間就越多。就像南轅北轍的成語一樣,盤纏越多,馬兒跑得越快,車子越好,離目的地就越遠。在新教育實驗中,提綱路線極為重要。

  以國家課程為綱,其他行動看作是國家課程的分解,為國家課程服務,這樣的思路是正確的。

  在關注國家課程中,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中。從教師個人層面和學校層面,以一種怎樣的行動策略,來不斷的提高水平,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學習優秀學校的經驗如洋思等等,僅僅學一個靜態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他們動態形成的過程,或者是動態的工作過程。

  在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中,就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一個教師在進入教育行業之前,經過了充分的選拔,在師范院校進行了專業的學習。這是教師工作的底線,具備了初步的學科知識和專業能力。然后進入工作崗位以后,不斷的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當然這其中也有教研室,中心校,學校組織的教研聽課活動。

  要想有長足的發展,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竇桂梅反復強調了讀書和思考的重要性。在讀書和思考的前面,強調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教學主張,有獨立思考精神,長期堅持積累的精神。在這種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廣泛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和實踐。

  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獨立的`思考精神,不能長期的積累。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專業思想,當做別人的跑馬場,人云亦云,不加辨析思考,無論如何,專業精神是無法發展起來的。沒有這樣的精神,讀的書越多,只不過是兩條腿的書櫥。寫的文章再多,也不過是歌功頌德應景的文章。所以科學的精神,認真的精神,專業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教師的專業成長,主要在于個人的努力,各級管理部門也只能在基本方面,主要的方面,做一些引導檢查評比。如果眼中只有各級部門的檢查評比,那么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從學校的教學管理上來說,應提倡老師的獨立精神,為這方面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條件,比如購買較為充分的專業書籍,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只能引導,無法進行檢查和評比。其他工作方面要立足于把握好教學的基本工作,基本的管理,基本的制度,不可管的過多和過細。因為這種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一般水平上的作用。但也一定要把這種一般作用發揮好,如果不認真去做,這種一般作用也不能體現出來。從這里要認清教學管理的本質,不要有太多的妄想,否則只能天天沉浸在夢里,天天忍受著無法實現的痛苦。

  關于這個方向,在新教育實驗中,有卓越完美理想崇高等等這樣的表達,但這種獨立的思考精神教學主張,在新教育中,并沒有表示的特別充分,所以說這一點認識很有新意,確實是有特別重要。

  關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這種提法實質上和竇桂梅的提法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用的語言可能不一樣。從而可以看出閱讀寫作和交流合作,吉祥三寶是教師發展的主要模式。那么這應該也是教研的主要內容。從教學管理上來說,要關注教師的專業閱讀,關注教師的專業寫作,關注教師的專業合作。

  竇桂梅,有一點我覺得講得特別好,教師的備課。備課不僅僅是把教案寫出來,在上課前去把課本讀一讀,想一想怎樣講。也不是集體備課進行交流。更重要的備課,在讀書和寫作中完成,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在廣泛的學科專業閱讀中實現。而不是僅僅備課前讀的那一小會兒。對教學方法和學生思想規律的了解,在廣泛的閱讀教育專著和教育寫作中完成,而不是僅僅在備課前,就把它完成了。專業的合作,是在廣泛的專業交流,專業協作中完成,而不是備課前完成一次集體備課就可以了。沒有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的備課,是一種膚淺的備課,有一點作用,但是往往流于平凡和形式。更深刻的教研,是那種深入的專業知識的閱讀和對教學方法的閱讀,深入的專業合作和交流。這兩點合起來可以叫做教研工作的深淺模式。

  以前在讀新教育的時候,有一個疑問,新教育對教學日常工作,為什么沒有提呢?實質上,教師的三專發展模式就是正宗的教研活動。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要減少以前的那種膚淺的要求,集體備課和聽課的活動可以減少,但是要增加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的內容,這才是更深厚的備課。既然有專業寫作,那么每一課教案后面的反思,可以集中進行專業寫作,內容要圍繞學科教學。

  教師有專業的追求,廣泛的閱讀名家的著作,而且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有深入的實踐,這樣,教學效果一定是優秀的。

  教師的閱讀,一定不要局限于新教育的一些個別材料和書籍,而是廣泛的涉獵專業名家的著作,這才是真正的專業閱讀。教師的反思,一定不能僅僅局限于圍繞新教育的一些項目和理念進行了反思,一定是注重對學科教學的深刻認識。

  讀竇桂梅有感 篇13

  每每看到身邊優秀的老師,我都羨慕不已。他們的課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穩干練,我也想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看書、備課、上課,但至今,我似乎還沒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看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我找到了癥結所在:無論備課,還是上課,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專業尊嚴。

  竇老師認為要想擁有專業尊嚴,就要擁有專業自信,專業技能,專業自我。有些老師走的是成功的“快車道”——上公開課“一炮走紅”,繼而被重點培養;而更多的老師靠的是堅持讀書、寫作、實踐、反思,來提升專業素養,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獨特風格的專業特色。

  幸運的是,我也經歷過公開課的磨礪。每次磨課都讓我刻骨銘心。有的名師上課之前會把課文爛熟于心,上課時才能信手拈來。我自知資質太淺,名師都這樣做了,我不更要爛熟于心嗎?于是,備課的第一步便是背誦課文,無論長短。課文背會后,感覺理解的還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閱教參。教參解釋的確實詳細、深刻。看了之后,對文本的理解自然深了一個層次。但是,“閱讀”不等同于“閱讀教學”,我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教參上的理解照搬到課堂上,那樣的課堂我都覺得索然無味,更何況學生呢?再加上是公開課,我更是想讓課堂教學高于平時的家常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有亮點,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一難題困擾著我。在一次次的試講中嘗試著,探索著,再加上學校有經驗的老師也給我出謀劃策,我的公開課才有所長進。但是,正是因為對文本的理解靠的.是教參,不是自己;對難點的突破靠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開課雖然都是一次蛻變,但回到家常課時,卻覺得怎么還是濤聲依舊。如果說有改變,估計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沒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才會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應對課堂上出現的措手不及的問題,才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抉擇,才能擁有鮮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須沿著讀書、寫作、教學、反思這條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也許,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但走著走著,或許你會發現教學風格已悄無聲息地定格在你的課堂上了。

【讀竇桂梅有感】相關文章:

反思-自省常新( 竇桂梅)04-16

竇桂梅語文教學實錄——《秋天的懷念》03-13

《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讀后感(精選10篇)10-03

學習竇桂梅老師心得體會(精選6篇)12-18

讀《竊讀記》有感01-08

讀《竊讀記》有感06-28

讀竊讀記有感01-11

讀《竊讀記》有感09-07

讀《竊讀記》有感集合12-13

讀《竊讀記》有感【精】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