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范文(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1
xx縣城鄉一體化推進區是__市推進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68平方公里,涉及尚集、蘇橋、小召3個鄉鎮37個行政村,5.5萬人,6.6萬畝耕地。三年來,該縣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目的,大力實施全民創業、環境創優工程,扎實推進農民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項目向園區集中,穩步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就業市場、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使推進區在項目建設、基礎設施配套、村莊改造、生態綠化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全市總體規劃,堅持立足長遠、突出特色、適度超前、現實可行原則,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推進區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類專業規劃,切實做好推進區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生態建設和單項工作規劃,突出做好新城區分區、尚集組團分區和新城行政區控制性詳規及祿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莊規劃等,形成了城鄉一體、定位科學、銜接協調的高標準規劃體系。
二是堅持功能配套。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推進的要求,從完善推進區路網、水網、電網、通信網、垃圾處理、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入手,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累計投入資金3。4億元,建成許長城際道路、創業大道等14條道路建設,完善了推進區配套功能。同時,以村莊改造為載體,加快推進區水、路、氣、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設飲水安全、能源清潔、村莊綠化、街道明亮、環境整潔、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
三是堅持產業支撐。堅持從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出發,按照節約發展、突出效益的原則,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和項目帶動,著力抓好瑞貝卡化纖發絲、萬向錢潮三期、遠東公司等速傳動軸等重大項目建設。三年來,在推進區新建規模以上項目112個,初步形成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物流、紡織、檔發等特色優勢產業帶。
四是堅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檔次、培育精品、打造亮點的思路,建設“4個精品園、4個景觀帶、4條綠化隔離帶”,完成花木種植面積4.2萬畝,全縣建成花木基地12萬畝。同時,按照生態旅游區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進區內三國曹魏文化價值、花卉產業開發價值、文化書畫價值,實行政府引導,統一規劃,業主開發,以尚集書畫村、小江南國際度假村建設為重點,在推進區形成林水一體,生態、文化、旅游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堅持體制創新。以土地流轉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按照村企合作、業主運作、土地入股、協商轉包、委托租賃、“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土地向經營大戶、種植能手和龍頭企業集中,提高土地綜合效益。積極探索投融資體制改革、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大大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六是堅持環境創優。啟動推進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通道綠化、亮化工程以及整體規劃等基礎工作,努力塑造推進區新形象。同時,制訂完善相關優惠政策,落實重點企業、項目推進機制,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切實解決項目入駐和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創業基地。
二、存在問題
一是土地因素制約。中央執行嚴格的土地政策,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還存在農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問題,減緩了統籌城鄉發展進程。
二是融資渠道不暢。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一方面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緩慢;另一方面民間資本、社會資金投入不暢,涉農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發展方面也存在職責不明、效果不顯等問題。
三是社會保障亟待加強。失地農民在就業、養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著力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須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按照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的要求,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統一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分區功能定位,統一規劃居民生活區、工業區、商貿區、休閑區等,使城鄉發展能夠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二是著力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堅持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的原則,促進城鄉三次產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突出發展工業經濟,加快第三產業提檔升級,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畜牧養殖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優勢,推進土地流轉,搞好規模經營,發展觀光農業。按照生態旅游區的'定位,充分發掘推進區內三國曹魏文化價值、花卉產業開發價值、風味飲食價值、文藝書畫價值,促進文化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堅持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著眼強化城鄉設施銜接、互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切實加大對農村道路、水、電、通信和垃圾處理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入,努力完善服務功能,并與城市有關設施統籌考慮,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
四是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按照有利
于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等方面轉移,在大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注重從體制機制上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為了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必須從現在起就做好規劃、留好接口、逐步靠攏,一待條件成熟,就真正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運作。
五是著力推進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人勞、農業等部門要逐步把對城鎮失業人員在就業和培訓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落實到農村富余勞動力身上,促其到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的計劃生育、子女教育、勞動就業、婦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關部門和相關社區的管理范圍,將相應的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六是著力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建立健全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政府管理體系,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做法,充分發揮政府在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建立相關制度方面的作用。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改革農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場機制并完善法規,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2
一、引言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整合城鄉資源相互融合,使城鄉居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過程,建立城鄉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大民政順應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摒除了傳統的民政工作理念、體制機制和工作格局,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機制來統籌、整合各種資源,共同解決民生問題,以適應社會建設大發展的需求。
二、北京市推進民政服務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情況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政工作,已經非常重視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城鄉差別近些年有所減少,但距離城鄉一體化的最終目標,還有待進一步努力。具體表現在:
思想認識正在不斷統一
(1)北京城鄉二元結構下“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傳統觀念正在不斷轉變
經過充分實踐,我們認識到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現和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是靠城鄉兩方面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依賴來共同完成的,特別是在當前北京郊區總體發展水平還較低的情況下,要在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對郊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特別是要深刻認識“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首都的現代化”,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關于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上來。
(2)認識到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不是要消滅鄉村,而是城鄉共同繁榮
警惕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旗號下城市新的擴張和對鄉村新的掠奪。在制定北京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相關政策時,必須要突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工業論工業、就城市論城市的固有模式,應以城鄉統籌考慮,做到城鄉協調發展。
(3)首都農村改革發展面臨著許多新情況
清醒地看到,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首都農村改革發展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正如《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的那樣:“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城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依然較大,農民持續增收困難依然較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顯現”。可以說,全市的城市化水平、農村民政結構、城鎮建設和環境面貌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很不相稱。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北京郊區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農村未形成完整的自主民政系統,對城市的依賴性較強,投入不足,城鎮民政設施建設落后于形勢發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受城鄉二元結構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缺乏對城鄉統籌的整體謀劃和統一指導,在制度和政策上,執行的基本是城鄉與農村、居民與農民兩種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在資源配置上,偏重城市而對農村有所忽略。目前,北京郊區小城鎮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式的發展只能使少數企業成長為大工業,而絕大多數鄉鎮企業只能在“散、小、低、污”上徘徊。
(4)進一步明確北京城鄉的準確定位
加快北京郊區城市化的關鍵是搞好城市的民政功能向郊區的延伸與擴散。北京的基本功能是首都功能,但長期以來北京的城市功能缺乏適當的分解,功能覆蓋的范圍沒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城市建設存在缺乏整體規劃的“攤大餅”現象,而且北京郊區衛星城及鄉鎮在首都功能中的定位,始終沒有被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郊區發展相對滯后、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狀況。近十幾年來,北京城區的工業企業向郊區搬遷,確實推動了郊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區的人口疏散,但必須看到其牽動作用是有限的。首都的城市性質決定了北京的主要產業是圍繞“兩個中心”的功能定位展開的,從而體現首都特點、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如以政府機關為主要對象的各類服務業和與文化中心相關的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卻缺乏向郊區的轉移。
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在20xx年郊區廣大干部群眾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要求,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舉措,真抓實干,共克時艱,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歷史上少有的快速發展。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7.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0.8%,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33.1%,山區農民收入增長17.9%,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15.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7倍。從去年開始,山區沒有勞動能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標準的人員,可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標準城鄉低保水平。據20xx年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市城鎮人均家庭總收入為16697.25元,同比增長8.7%;鄉村人均家庭收入為7873.71元,同比增長11.3%。雖然三年來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態勢良好,城鄉差距依然明顯,仍需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上堅持努力。
圍繞城鄉一體化,各級區縣、各部門態度積極、行動迅速,在城鄉結合部改革、農村產業發展、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制度、農村公共服務、民主政治建設等各個方面,研究制定新的政策舉措,創造性地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形成了一批新的成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北京具備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現實條件
(1)首都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20xx年全市經濟總量超過11000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全市財政收入達到20xx.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58.4億元左右。為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是具備了實踐基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各部門形成了“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工作機制。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區縣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城鄉規劃逐步走向一體化。在20xx年以來實現“區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以軌道交通為重點的“大交通”加快建設,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大范圍推進,“農村亮起來、農民暖起來、農業資源循環起來”工程成效顯著。養老保險、勞動就業、老年補助、喪葬補貼等政策實現了城鄉統一,“大社保”、“大民政”加快形成,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從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3)是積累了寶貴的奧運財富
落實“新北京、新奧運”戰略,確保奧運核心區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首都鮮活農產品市場穩定,確保重大動植物疫情“零發生”,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和諧的環境,不僅為實現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殘奧會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創造和積累了新的工作機制、工作經驗。這些都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利條件。
三、北京市推進民政服務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經驗分析
目前,要推進“城鄉一體”發展,首先要擺脫出兩個誤區
第一,擺脫“以城市工業擴展為中心”論。西方經濟學家在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地區發展的倒u型曲線規律,認為經濟發展初期,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會加劇,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這種差距將不斷趨于縮小,最終進入平衡發展階段。國際發展的一般經驗也告訴我們,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產業結構中的農業產值會下降到10%左右,工業產值達到40%左右,服務業產值上升到50%左右,城鄉結構中的城市人口比中將上升到70%左右。這種見解無非是建立在工業規模擴展、農業勞動力被大量轉移的假設之上。但是對于工業化起步較早的中國而言,這種論斷卻遭遇著太多現實的挑戰。推進中國城市化,單純局促在城市里依靠工業擴展,這是不現實的。
第二,擺脫“以保障農村發展為本位”論。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肯定不是農村。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很大程度上是在“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發展瓶頸,城鄉差距擴大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中提出的。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農業勞動力結構、農村社會結構、農業對外開放局面發生深刻變化,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因此要“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過于強調“以保障農村發展為本位”,就會落入“唯農村發展論”的誤區,片面追求城鄉公平和扶持農業都威脅著城鄉一體的全局性,消解了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最終延緩一體化的形成。
城鄉一體發展不但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歷史難題的有效途徑,亦是控制自由市場“兩極分化沖動”的基本抓手,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支點。要做城鄉一體發展的示范區,就要將城市發展和鄉村發展一同納入到現代化布局中來,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兩翼來不斷建設。
四、北京市推進民政服務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城鄉規劃統一
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目前,北京的規劃是以城區以及城市發展區為主體制定的,對鄉村發展規劃考慮得相對較少,不少鄉鎮雖然也做了總體規劃,但還缺乏可以具體實施的詳細規劃。有關部門應站在北京率先實現現代化和創建國際化大都市的高度,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做好城鄉統一規劃的各項工作。北京城鄉一體化,是城市文明不斷向郊區擴散和郊區被日益賦予城市功能的過程,是鄉村城市化和郊區城市化兩個過程的合二為一。其最終目標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共享完善的民政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共享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條件。當前尤其要搞好統籌規劃和推進城鎮化步伐。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大都市圈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京津冀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必將對北京郊區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因此,要按照“大北京、大民政”的思路來思考和規劃,要把北京郊區看作大北京城市圈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區域發展之中。
城鄉建設統一
這里主要是指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發達、高效的民政基礎設施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如:先進的民政低保系統,可以有效的保證遠郊區域的社會安定,為農村城市化提供一個安逸的溫床;景色宜人環境優美的敬老系統,可以吸引大量市中心退休人員,他們帶頭“走出來”,會刺激遠郊經濟發展,加速鄉村城市化的步驟;經營良好的社會福利站,可以有效的收容鄉村孤寡老人兒童,減少乞討、偷盜,維護鄉村的良好風氣,為文明的傳播鋪下堅實的道路;在“大民政”思想指導下的新型殯葬政策系統,于20xx年1月1日后死亡的本市戶籍、無喪葬補助待遇的居民,尤其是農民和城鎮無業人員,實行一次性喪葬補貼,補貼標準與本市職工一致,確定為5000元的標準,財政年共投入1億多元,惠及城鄉無喪葬補助居民約524萬人,其中農民284.3萬人,為農民解決了“辦喪難、下葬難”的最實際問題,被百姓評為最惠民的政策,以最直接、最實惠的方式減少了城鄉差距,使鄉村人民發自內心的產生自豪的歸屬感。以往北京市區之所以比郊區能更多地獲得發展機會,民政基礎設施發達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北京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首先要把城鄉統一建設高效、發達的民政基礎設施作為一項重要的緊迫任務來優先完成。
城鄉管理統一
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證。隨著城鄉社會一體化的推進,城鄉二元結構下形成的北京城鄉民政管理自成體系的管理體制必然會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特別是在城鄉交融相互滲透比較激烈的城鄉結合部,兩套管理體制的沖突就更為突出,這些都給人口、就業、社會保障、社區等方面的管理帶來許多矛盾。因此,北京應建立統一的城鄉民政管理機構,制定有籌資渠道要多樣籌集民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渠道要多樣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極爭取市、縣、鄉三級財政的投入
民政基礎設施都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和社會性等特點,屬于公眾設施(公共產品),財政投入是籌措民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渠道。要爭取全市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民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并建立隨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增長機制。
(2)要爭取上級民政專項資金的投入
民政專項資金是民政設施建設的重要來源之一。要加強與省民政廳協調、主動匯報和溝通,必要時向國家民政部專題匯報,努力爭取上級更多的專項民政資金的投入。
(3)要吸納社會資金投入
目前,我國居民的儲蓄額具大,民間閑散資金較多,特別是最近幾年來,我市一大批民營企事業家對養老服務事業都有強烈的投資愿望,有關部門要盡快研究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入福利事業,盤活存量資產,激活福利市場,擴大投資效果。
(4)整合民政自身資源投入
通過大力發行福利彩票、挖掘“紅色資源”,做大做強福利企事業等方式,增強民政部門自身的市場競爭實力。
建設重點要突出
一方面,要突出民政基礎設施的重點,集中財力、物力,保障重點工程的建設。嚴格把好立項關,將立項重點放在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工程的改擴建上,放在優撫事業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區服務項目設施建設上,放在弱勢群體呼聲高,反應最強烈的項目上,著力改變農村福利設施少、標準低、分布不均等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管理重點,認真執行工程招投標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和財政監督制度,實行陽光作業,規范運行,把農村民政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基層民政的形象。
五、結語
在目前“大北京、大民政”、“十一五”、“十二五”各個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推進城鄉一體化已成為我們的戰略任務,而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到來,城鄉一體化又成為了度過危機轉“危”為“機”的橋梁,民政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堅實基礎,是把握此次際遇的必然選擇,是平凡但卻嚴肅的歷史使命,就像牛有成市長在09年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工作會議上的所說的“直接受益的是農民,最終受益的是全體市民。”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3
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小城鎮規劃滯后。我縣小城鎮規劃編制工作是由19xx年開始的,到20xx年已完成了5個鄉鎮的修編,雖然有了規劃,都沒有詳規。規劃超期的有17個鄉鎮。按照20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目標要求,我們的規劃明顯滯后,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道路欠帳太多。除大虎山鎮較好以外,其它三個老鎮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鎮為例,只有一條通往鎮上的路,暨胡新線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損不堪,雨天處處積水,晴天道道車轍,嚴重影響了行人和車輛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個老鎮基本上都是靠土溝自然排水。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經常出現溢水現象。八道壕鎮,雨量超過40毫米,主路兩邊積水超過50毫米,雨水進屋。大虎山有的開發樓,靠沉井排水,由于樓基高,雨季雨量超過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進水。
供水、供熱問題凸顯。自來水管網急需改造。新立屯鎮自來水管網使用30年已經嚴重老化,有7000多延長米的老化管網急需更新改造,鎮區周邊村屯自來水網底鋪設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鎮供水系統形成于1980年,管網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個時間段保證3個小時的供水。供熱雖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熱站,但覆蓋面不全,新立屯鎮仍有很大一部分樓房還在沿用以前陳舊的取暖模式。室內達不到溫度,住戶與供熱矛盾突出。大虎山鎮有供熱面積87萬平方米,取暖期室內平均溫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戶上訪。
美化、綠化、亮化遠遠不夠。先進小城鎮的綠化率達到了50%以上,而我們小城鎮的綠化率還不到16%。路兩旁栽的樹特別少,有的鎮上千米的一條街看不到一棵樹。安裝的路燈只限于主要節日亮幾天,有的還沒有獨立的燈柱,安裝在高壓電線桿上。路兩邊的大部分空間被個體商戶擺攤占去。中心鎮沒有一處公益活動廣場。
衛生環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沒有垃圾箱,垃圾到處可見。縣級財政撥款少,每年8萬元(新立屯環衛所職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運垃圾還是原始的拖拉機、鐵鍬。沒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場,臨時就地填坑,大風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市場建設水平低。全縣有39個市場,其中全封閉式1個,(黑山城內綜合市場),半封閉式5個(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無梁殿、勵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場,任意擺攤,秩序混亂。有關部門對市場管理力度不夠,存在無序競爭,降低收費標準等現象。
房地產開發緩慢。據統計,20xx年至20xx年黑山共開發建設樓房270棟,面積427.51萬平方米。20xx年到20xx三年間,共開發面積為282.13萬平方米,其中黑山鎮267.021萬平方米,大虎山鎮13.550萬平方米,八道壕鎮10855平方米,新立屯鎮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鎮開發了5萬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沒有開發。
小城鎮特色不明顯。特色農業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科技支撐力不強。工業項目少,名牌產品不多,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三產業發展不快,專業產業化優勢不明顯。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建設緩慢,景觀風格等特點沒有顯現。
二、主要原因
一是對小城鎮建設缺乏高度認識,重視不夠,抓的不力。
二是受財力所限,縣級、鎮級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很少,爭取上級小城鎮建設的資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改革意識,市場運作、多元化投資渠道還沒有建立起來。四是政府對房地產開發的有關稅費政策沒有放開。
三、幾點建議
1、科學調整小城鎮規劃布局
規劃是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一個好的規劃,就不可能實現快速的發展。我縣已由中國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總體規劃修編,要在總體規劃的柜架內修編完成小城鎮規劃。調整行政區劃,撤鄉并鎮,撤點并村,實行合理的.區域空間調整,集中資金與力量扶持中心鎮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長點。結合新農村建設,制定主導產業定位、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農民新村、人文、生態環境等詳規。規劃要創新理念,以縣域和重點鎮為基礎,功能互補,規模等級結構合理,空間布局有序,通過規劃促進城鎮用地相對集中,公益設施相對完善,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鎮建設新格局。要依照"經濟與生態并重,自然與人文交匯,商貿與休閑娛樂一體"的規劃原則,將功能區劃,使小城鎮發展優勢得以體現。
加強規劃建設領導,把小城鎮建設納入領導班子目標管理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做到換人不換目標,按照規劃積極穩妥推進小城鎮建設。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是資金。要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市場籌資功能,推進小城鎮土地資源經營和基礎設施市場化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吸引、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個人以及外商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建設。允許單位和個人投資經營供、排水、道路、橋涵等基礎設施及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會資金建設小城鎮的軌道。
創新信貸方式。研究建立地方政府、采用和中小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的信用擔保機構。借貸城市建設開發模式,拿基礎設施建設作抵押,向企業提供中長期貸款,發揮國家商業化投資,對小城鎮建設發揮的拉動作用,使企業性投資主體、商業性投資方式更有基礎。
爭取上級資金,認真解讀國家有關政策,抓住國家拉動內需,向小城鎮建設投放資金的機遇,制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詳規,做好可研報告,建好項目儲備庫,爭取省、國家發改委的立項支持,申請亞行貸款,爭取財政貼息貸款,取得對教育、文化、公益事業的投資,加快小城鎮水、電、路、氣、郵電等建設。
更新改造供熱、供水管線,政府應出臺《黑山縣供熱管理辦法》,加大監管力度。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同城鎮居民供水工程結合起來,一同設計改造,解決群眾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治理臟、亂、差,加大對環境衛生的綜合整治力度,修改完善《黑山縣物業管理辦法》,垃圾要有處理場,路兩邊要增設垃圾箱,環境衛生要實行門前三包。健全環衛隊伍,縣級財政要增加對環衛的投資力度,盡快改變衛生環境。搞好綠化、美化、亮化建設,提高小城鎮綠化率,中心鎮要建設一個標準的群眾性公益活動廣場。在治理環境的同時,堅決制止亂批亂建。
應從全縣角度統籌考慮,將我縣已形成的雜糧、建材、水果、蔬菜、小食品、鮮蛋、生豬、牲畜交易八大市場,進行資源整合,共同建設區域市場。利用招商引資來建設市場,完善功能,促進農民和投資商到小城鎮從事農副產品經營和商品交流。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大城市中許多中小型建筑企業的開發商到縣級的中心鎮來搞建設,要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招商引資,搞好小城鎮房地產開發,推動居民棚戶區改造。
3、發揮優勢,建設特色小城鎮
充分發揮各鄉鎮的產業優勢,抓住并放大其特色,通過產業集聚實現產業集群。建設農業特色型小城鎮;工業資源主導型小城鎮;商貿物流中心型小城鎮;人文、生態、旅游型小城鎮。
確立發展重點,在形成棚菜、養殖、花生三大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包裝項目,打造花生、肉牛、禽蛋、棚桃、西瓜、兩梨、雜糧等品牌。組建農產品商貿有限服務公司,在農業部互聯網上宣傳、推薦、銷售黑山農業特色產品,提高附加值。搞好品種改良,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著力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農產品加工業體系,建設農業特色型小城鎮。
把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機械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黑山鎮有規模企業20家,鎮安滿族鄉16家,八道壕有大小企業46家,規模企業16家,工業基礎好,又由礦產資源,應建立工業資源主導型小城鎮。
大虎山鎮市場歷史悠久,比較繁榮。新立屯鎮地處遼西走廊東口,位于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四市縣結合部,鐵路交通發達,過去有北部明珠之稱。自清乾隆年間建鎮立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商貿業著稱,應加快建立發展商貿物流中心型小城鎮。鑒于新立屯背靠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回族、滿族多的特點,還可建立蒙、滿、回、維一條街,把服裝、瑪瑙、飲食等行業做大做強。
充分挖掘縣內自然、人文等各類旅游資源,合理規劃、統籌開發。南湖公園,是省內面積最大的縣級公園,也是人們休閑的好場所,應加強維修和保護。發展以黑山阻擊戰紀念館為核心的紅色旅游。恢復姜屯蓮花湖,到太極宗師張三豐的故居,是我們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到龍灣水庫、蛇盤山,觀賞風力發電,恢復繞陽河濕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旅游。
推廣以秸桿氣化、沼氣、太陽能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能源綜合開發建設,建連戶大型沼氣池和秸桿氣化集中供熱,推廣生態養豬,環保養豬,治理環境污染,實現資源化利用,建設綠色生態家園,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和良好地創業環境。
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按屬地和職業劃分戶口類別,以身份證為合法證件的自由遷移和登記的有效政策。農民在任何一個小城鎮,只要有固定場所,有比較穩定職業,有生活來源,就允許落戶,落戶城鎮后,可根據本人的意愿,保留其原有的土地經營權,也允許依法有償轉讓。并且要在子女入學、就業、參軍、社會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鎮居民的同等權利。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小城鎮建設中的工業園區,市場、房地產開發、建農民新居等,都需要土地。要開發整合現有閑置的工廠、學校、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廢墟地等土地資源,集中連片,耕地可以貨幣化,土地可以入股,合作經營。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直接進入工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土地劃撥土地一級市場直接進入二級市場,實現流轉和經營,實現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使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以流轉方式同國有土地一樣,可以按同等條件進行出租、出讓、轉讓,轉租和低押。
實行農民宅基地置換。以縣為單位,統一掌握使用部分農民住宅地指標,允許入鎮農民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標準置換城鎮住宅用地。遷入小城鎮后,農民原有的宅基地統一組織整理復耕,實行占補平衡。新民市在建設新農村中就采用了這個辦法,加大村屯改造力度,整合土地資源,預留發展空間,使有的村集體搬遷,全市村屯改造可騰出30萬畝土地,用于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農民新居等建設。
調整稅費政策。房地產開發中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所有稅費,都應留給開發的鄉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改變面貌。免除農民入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費、落戶費等費用,入鎮農民除了依法納稅外,不得向他們收取以外費用,使他們輕裝上陣,安居樂業。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緊迫課題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十多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諱言,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則是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說,離開了法治文化,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進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基于揚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實需要。
產生于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治”文化,是與現代法治觀念相悖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重禮輕法,重德輕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輕民,重義務,輕權利等等。這些傳統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仍然在阻礙著我國法治的現代化進程,特別對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產生著阻礙作用。要消除傳統法律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并借鑒國外現代法治經驗和整個人類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
(三)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說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其價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間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沖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于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于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于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當前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后,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進程、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造成了人們畏法息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由于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地區至今還缺乏現代商品社會所具有的那種民主政治的傳統,有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范。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視尋求司法訴訟為畏途,每遇糾紛和沖突,往往依憑“鄉下事鄉下了”的傳統,尋求“私了”或糾纏于行政解決的途徑,還不習慣也不善于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干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復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于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一味以不擴大事態為目的,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被人們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形態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構成,兩者息息相關。作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所在地,其社會文化環境對法治氛圍的影響十分明顯。局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造成鄉村文化生活貧乏蒼白。在一些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的地方,文化設施還較為缺少,文化活動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的書刊、音像泛濫,并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因而嚴重地毒害了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
我鎮總面積4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500戶,1.9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人均年收入萬余元。近幾年,我鎮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總攬全局,致力于抓機遇、強基礎、增實力,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事業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被評為“長沙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快鄉鎮”,城鄉一體化具備初步條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啟動鎮村規劃。
今年以來,為搞好集鎮規劃工作,我鎮聘請中機國際、深圳藝壽公司對集鎮擴容提質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聘請大尚傳媒公司、湘潭大學設計院對集鎮開發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和全程策劃包裝推介,同時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鎮即將啟動鎮域村鎮布局規劃編制工作。
2、快速推進“三點一線”。
3、高效開發集鎮用地。
今年,我鎮在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多方爭取領導支持,批準集鎮統征開發地25畝。為搞好集鎮開發,我鎮積極向聯點領導及職能科局負責人匯報,為集鎮開發解決了許多困難和問題,目前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報名購地的商戶十分踴躍,前景十分可觀。另外,我鎮將農村商貿綜合體項目一并納入集鎮統征開發建設,力爭創造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繼續夯實農業基礎。
一是堅持發展葡萄特色產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葡萄之鄉”。我鎮的葡萄產業已有一定的基礎,但仍需進一步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我鎮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重要載體。我鎮將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龍頭企業為代表,大力發展集旅游休閑、體驗式采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
二是大力發展集農業科研、推廣應用、生態種養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項目,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繼續發展壯大興嘉天華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濟類水產養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種植模式,積極扶植深遠蛋雞養殖合作社。
三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繼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落實,形成以梅數、洪河等村的高產糧食基地,推進糧食生產“良種、良法、良制”,實現大面積、大范圍平衡高產目標。繼續推進湖南農大農富種業公司的優湘型雜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廣,確保糧食生產的提質增效。
5、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我鎮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集市。
一是以少奇天華調查紀念館為平臺,天華八景為載體,整合歷史印記和“十個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華村為中心的紅色旅游紀念地。
二是各村和社區均成立了文藝隊,定期開展群眾文藝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群眾文化氛圍,豐富了人民群眾生活。
三是結合恒暉天華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園產業基地等開發項目,發展狀大觀光旅游農業。
6、切實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勵農民建房向規劃的居民點集中。切實加強鄉村的精細化治理,以農民集中居住點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整體推進。建設文化廣場,實現有線電視、網絡全覆蓋,進一步為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范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氣,保護生態環境。
三、困難和請求
1、請求參照長縣政辦發10號文件,明確我鎮與第一批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享受同等的優先發展政策。
2、我鎮集鎮開發項目用地報卷已與其它四個鄉鎮一起報至省廳,目前已將近兩個月時間仍沒有批下來,因此集鎮開發項目只能進行前期工作,實質性開展要待土地批下來后才能進行。懇請縣里統一協調,促進項目推進。
3、請求依據發展要求,參照其他鄉鎮作法,適當增加我鎮建設用地指標。
4、我鎮小城鎮建設涉及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工程量大,所需資金巨大,而我鎮屬北部農業鄉鎮,自有財源嚴重不足,資金壓力較大,懇請安排專項扶持資金。
5、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多,急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請求補充解決。
6、建議根據我鎮區位特色,把鎮作為縣里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綠色健康休閑服務基地重點打造,相關企業和項目優先引進和落戶。
【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鎮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08-09
中心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調研報告范文05-03
錦江城鄉統籌的調研報告04-27
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建設經驗做法07-07
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建設經驗做法05-07
社區建設的調研報告05-28
道路建設調研報告10-14
地鐵建設調研報告07-04
關于城鄉規劃管理調研報告09-09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