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熱]
家鄉的風俗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忙把新桃換舊符。”古時候的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春節的到來。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各種各樣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當我想起家鄉的春節,心中的漣漪還在微微蕩漾,仿佛還在為春節的熱鬧歡呼雀躍著。
在每年的小年,人們就準備春節的來臨了。在這幾天中,家家戶戶都會要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籺”。”籺”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籺分為甜與香兩種味道,甜的餡料是用椰絲,芝麻與砂糖做的,而香的則是在甜的基礎上加上蔥白和豬油。剛出爐的籺要趁熱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韌綿與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織,吃在嘴里,美在心里,味道絕對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除夕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與門神,以示來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品有很多,有雞、有豬,但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余。全家人都要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凌晨十二點到了,人們都會在自家門前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一夜下來,鞭炮聲不絕于耳,直到東方欲曉,才回復了原本的平靜。小孩子們在新年是很歡喜的,因為他們會收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真正含義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錢"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和希望。
在過完年之后,就迎來了我們家鄉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這個年例并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粵西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屆時以各村各街為單位,從農歷正月初二開始,一直到二月底。他們會在定好的那一日舉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游神,大擺宴席,煙花競放等等。到那時候,各家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們三五成群地聊天,小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年例的菜品也豐富多彩,下至雞鴨魚豬,上至各種山珍海味;各種菜品被廚師們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頻頻交錯,人們都為這些精美的菜品稱贊著,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最后一天到了,街道上到處張燈結彩,廣場燃放煙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廣場上升起,隨著一聲爆炸聲,光點變成了漫天盛開的禮花,大地和天空被滿天煙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轉瞬即逝,但給了人們的驚喜還在蔓延……
雖然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但是這些習俗,緊緊地扣在家鄉的人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家鄉的風俗2
在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習俗,如同一座美麗的大花園,絢麗多彩。而我今天要向你介紹的是家鄉的婚禮習俗,就從我舅舅的婚禮說起吧!
舅舅結婚的前一天晚上,請了一個嗩吶團來吹奏,一直吹奏到夜間十二點。這樣做,會為婚禮增添熱鬧、喜慶的氣氛。
第二天一大早,嗩吶團跟隨婚車去接新娘子了。我在姥姥家戴了一朵大紅花,準備迎接新娘子的到來。大約九點鐘,第一輛婚車緩緩開來,只見車窗上貼上喜字,扎著紅色的氣球和絲帶,車頭上還粘上了一對“新婚佳人”,被擺放的愛心型的鮮花簇擁著。這輛車里正坐著舅舅和新娘子——我的妗子。我正出神地看著,媽媽不知什么時候走了過來,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才反應過來,連忙去迎接新娘子。我不經意間往后看了一眼,天,這也太隆重了,一共八輛婚車,一字排開,一眼望不到尾。
下面就是最熱鬧的場面了!在眾多賓客的簇擁下,新娘和新郎一步步走上了婚禮臺,我則在后面托著新娘的婚紗。婚禮主持人先說了很多祝福吉祥的話。到新娘和新郎給父母敬酒了。舅舅的朋友端上來兩杯酒,這時主持人發話了:“新娘,現在坐在你面前的人馬上就成為你的爸媽了,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爸、媽,請喝酒!“當時我就坐在姥姥的旁邊,聽著新娘子這樣說,我的`臉不經意間紅了。底下的賓客亂起哄,都在大聲說:”喝一個!喝一個!“姥姥和外爺端起酒杯把酒喝下,主持人問他們這酒香不香、甜不甜,并讓他們給紅包。只見姥姥和外爺樂呵呵地掏出紅包,遞給了舅舅和妗子。
緊接著就到拜天地的時候了。”一拜天地!“他們面向賓客聚了一躬;”二拜高堂!“兩人面向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夫妻對拜!“一對新人互相鞠躬;”共入洞房!“人群在這時激動起來,大喊道。主持人說:”別慌,還沒喝交杯酒呢!“兩人顯得不好意思,沒辦法,這一定要做的。等他們喝完交杯酒,賓客還不放過他們兩。不知誰喊了一聲:”親一個!“”親一個!“人們都跟著起哄。我聽了以后,連忙捂住了眼睛,少兒不宜呀!
等沒有聲音了,我才睜開眼睛,天!人們都散光了。大多跟著新娘去了新房,去鬧洞房了……
到了晚上,媽媽讓我和妹妹去洞房,說是讓我兩個在新床上滾來滾去,我們極不情愿地照做了。后來我才知道,這叫壓床、滾床單。就是讓他們早生貴子。呵呵,真是太搞笑了。
每次一想起這件事來,我都會覺得有趣。這就是我家鄉的婚禮習俗,這一場婚禮格外地喜慶、熱鬧。
家鄉的風俗3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瑯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后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里各大超市商場里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著……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里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后,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后后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著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么在外面玩著鞭炮,要么在里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說著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后,還要進行祭灶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初一,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初二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著過去一年的收獲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著紅包,互相玩耍著,好不熱鬧!
正月初一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著燈籠,人們吃著元宵預示著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家鄉的風俗4
我的家鄉就這樣被喻為“天津的后花園”的美麗縣城--天津薊縣,她依山傍水,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她風景如畫,美不勝收,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小城里,我愛我的家鄉!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歡和媽媽出去散步,吃完晚飯,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兩旁都這樣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兒一種比一種美,草兒一種比一種綠,真這樣漂亮!我們常常一邊走一邊討論身邊的新變化,城邊新開發的居民小區啦,那里樓房整齊排列,四周環境優雅整潔;縣城中心鼓樓那里修建了文化廣場啦,古香古色的,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美倫美奐,吸引了小朋友去那里玩耍,吸引了大人們到那里納涼,如果你走到那里,必須會被悠閑的人群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還有街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為了緩解交通擁擠,縣政府又拓寬了馬路,修建了環城路,六車道的環城路平坦又寬敞,此時路兩邊的綠化帶設計得桃紅柳綠,讓人賞心閱目,不僅僅疏通了車流,還為人們帶給了休閑散步的好去處。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也要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樂呵呵扭著秧歌的爺爺奶奶們,看路上方帶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們,看廣場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們,他們都在提醒我們,生活多完美!
媽媽常對我講,十幾年前她和爸爸從學校畢業剛來那里工作的時候,街上還沒有這么多的樓房和商鋪,更沒有這么多的汽車嘍,人們早出晚歸,為一家老少的生計奔波,哪有誰沒事走在大街上閑逛呢,兜里沒有錢,進商店買什么呀?此刻,當然不用說了,光看就明白,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僅縣城面積就往外擴大了好多!城里新開發的住宅小區一個比一個高檔,路上跑的汽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人們的穿著打扮越來越美,越來越時尚!
如果你十年前來過那里,此時歡迎你再來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須驚嘆,這絕對稱得上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像我一樣一向生活在那里,隨著這些改變一塊成長,那么你必須會和我一樣,自豪又深切的愛著這個小城――薊縣,不這樣嗎?
家鄉的風俗5
說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春節。而在過春節時,我們一定會履行許多傳統習俗。那么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還是做生意的,都會趕回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在貼春聯時,一般都有左聯、右聯和橫批。人們往往都會在春聯上寫上吉利的'話語,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門前還掛上了大紅燈籠,非常喜慶。
晚飯,擺上好酒好菜,非常豐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平常,大人們不準小孩子這個那個的,這一天例外,我們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吃完飯,就開始發紅包了。我最喜歡這個了,爺爺奶奶發紅包,爸爸媽媽發紅包,哥哥姐姐也會發紅包。我的癟口袋,一下子就鼓起來了。有了紅包,我可以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還要留點慢慢用。
除夕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我們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煙花,大人們看電視、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由此可見,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
在夜晚,那爆竹聲噼里啪啦,那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藍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增添了許多節日氣氛。但現在許多人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給我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而且燃放的煙花爆竹還會污染空氣,所以這一習俗已經被“禁止”。
初一,是村里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每家都準備茶水、糕點、煙,招待來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戶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這一天,我都會準備一個袋子,裝水果、零食和煙等,每到一家拜年,都會見人都給零食,都給遞煙。都知道小孩不抽煙,也發煙,拿回家給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里裝得滿滿的,真是小百貨店呀!
接著幾天,是去親戚家拜年,每個親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飯。
到了十五,過元宵,吃湯圓。湯圓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來,試問哪個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饞呢?真甜,真香!
過了元宵,春節就過完了。大人們開始干活,我們小孩子開始上學了。
家鄉的風俗6
大年初一,春節之際。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遙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氣息。可是,小區里,除了門口的對聯、紅燈,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寂靜,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開門炮仗”。
開門炮仗,是中國春節的傳統風俗。記得那時,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誰也不會賴床。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過香噴噴的餃子,就開始準備放開門炮仗。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么要放開門炮仗呀?”爸爸笑著說:“開門炮仗,就是開門大吉,驅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來如此。怪不得,家家戶戶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開門炮仗呢!還說要比一比:看誰家的炮仗品種多,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
我們家準備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幾十響,最多的幾萬響,一捆一捆的,用紅紙包著,還有很多成盒的禮花。一個人拿不動,我們就兩個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們誰都不敢放,大人們也不讓我們放。爸爸出來了,把一捆炮仗打開,我們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幾米。“要放開門炮仗了!”在爸爸的喊聲中,姐姐趕緊拉著我,跑得遠遠的,姐姐還用雙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連串的響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詩句,就是這樣來的吧?接著,我們小孩上陣了,放小鞭的,放禮花的,放竄天猴的,放二踢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頃刻之間,滿地都是紅色的外殼紙,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爸爸說這叫“滿堂紅”,預示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紅紅火火。
后來,我上網查閱才知道:開門炮仗,上古時代,就有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用以驅逐瘟神的傳說。煙花鞭炮,起始于隋朝,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現在,中國的煙花鞭炮,花樣各異,品種繁多,質量過硬,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遠銷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呢!成捆的、幾萬響的開門炮仗,氣勢雄偉,響聲震天,更是搶手貨。如今的開門炮仗,已不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仗”,意為喜慶,以圖吉利。
隨著環保的呼聲,煙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已經禁放。但是,這并不會阻擋我們對新年充滿美好的祈愿,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熱鬧的開門炮仗聲,永遠一聲聲地響在街頭,響在胡同,響在我心,響在你心,響在我們童年時美好的回憶中
家鄉的風俗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融城,那兒至今還流傳著許多獨特的元宵習俗。
每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媽媽總會煮起一鍋湯圓。白白胖胖的小湯圓,懶洋洋地躺在碗里,撈上一個,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滿口香甜。
吃完湯圓,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看花燈、猜燈謎了。爸爸帶著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千姿百態的花燈相互照映。忽然,廣場上的一個巨大的寶葫蘆吸引了我的注意。寶葫蘆花燈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旁邊還靠著一個財神爺。“葫蘆”與“福祿”音同,又是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還有財神爺相助。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紛紛上前與它們合影。
看了花燈,免不了要猜燈謎。我看準一個小燈籠,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燈謎,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狀如蘑菇一珍寶,當年白蛇將它盜,其實是味好藥草,滋補健身價值高(打一植物)”。剛看到謎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株植物浮現在我的腦海,“靈芝!”我脫口而出,隨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靈芝嗎!”狀如出蘑”“白蛇將它盜”,一聯想,不是靈芝還能是什么!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卻又喜滋滋地拿著謎條去領獎了。
好不容易猜出燈謎,一陣喧鬧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頭望去,許多人圍在那邊,時不時傳來歡呼聲,排在外圍的人們踮起腳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么這么引人注目?好奇心驅使著我,想一探究竟。會不會是……想到這,我也顧不得什么了,抱著獎品就朝人群跑去。
一陣推擠過后,我憑借著孩子的優勢擠到了人群中間,透過大人間的縫隙,我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龍!一條條用一塊塊凳板串連而成的游動的.龍燈,被人們架著,游走在廣場中間。在人們的演繹之下,板凳龍栩栩如生,它在這一刻仿佛化身為條條真龍,直入人們的心田。伴隨著音樂聲,它時而直入云霄,時而俯沖直下,時而蜿蜒盤旋......它,板凳龍,在這個元宵佳節,已然成為全場的主角。歡呼聲、驚叫聲、音樂聲,響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望著天上的明月,意猶未盡的我久久不愿離去。滿天星光,滿場燈光,人生何如,總有無盡的美好。
家鄉的風俗8
我的故鄉是清豐,各地過年的習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門,但都有幸福美滿的歡樂寓意。
農歷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氣,我故鄉的臘八節差不多就算是春節的開始,也就是說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了。特別是故鄉的農會,商店的老板會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來,給客人們選購。故鄉的臘八節標志著春節的慢慢到來,同時故鄉還有說這樣一種說法“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一天還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臘八粥,胃里熱熱的,心里暖暖的。在這個粥里放入了各種豆、米,足足有八種以上的谷類進行熬制,這不僅是粥,而是小型農業展覽會。
現在農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們最喜歡的卻是那甜甜糖果兒,有的晶瑩剔透,有的“紅紅火火”,這也是春節必備之一。再有就是買花炮了,那包裝精致的柳葉鞭,更是我們男孩子的最愛。還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這是故鄉的孩子所盼望的,穿著新衣服,心里那個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熱鬧,孩子們成幫結隊的在大街上放花炮,無憂無慮的跟朋友們走街串巷。特別是各家各戶都做著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個味道,那真是香味撲鼻呀!下午黃昏時,火紅的對聯開始上門了,喜氣洋洋的對聯迎接著祝福,迎接著春天,迎接著各路大神的到來。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餃子了,我們在家門口放鞭炮,而奶奶們卻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燒香拜神,燒元寶,拜五神,企求他們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吃著香香的餃子,看著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快要睡覺的時候,長輩們會在我們的'枕頭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點鐘,老家還有起五更的習俗,我就跟在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后面就開始先給?爺爺們?奶奶們磕頭,然后再給爺爺、奶奶磕頭,哈哈哈,小孩子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去逛廟會、走親戚了,我們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買好吃的東西,在親戚家還可以掙到壓歲錢,呵呵,心里那個美呀!真希望天天過大年!晚上的節目就是放煙花了,看著那一朵朵綻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這就是我農村老家的春節,是不是很美呀!
家鄉的風俗9
領略歷史悠久的中華各地文化,驚嘆世界各地的民族風俗。但是最美的,最別具一格的還數家鄉的風俗習慣——清明,我們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前后,下雨時最尋常的,然而這場清明雨暗示清明的.來臨,也蘊含著一種濃厚的家鄉氣息。那場雨所散發出家鄉獨有的味道。正所謂“落葉歸根”,祖墳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為此,掃墓時,大多都要“翻山越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要逢雨,就得踏著泥,頂著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陣辛勤,一把汗水后,來祭拜祖宗,真可謂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一個嚴肅而莊重的日子,人們自然而然不會在大街上隨心所欲地喧鬧。馬路上,只看見汽車在緩緩行駛,行人撐傘走過。只聽見籟籟雨聲,閑敲細談聲。一切都放慢了,都靜止了。這難道不是對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種尊重與追悼嗎?
借問酒家何處有
掃墓時,我們是要帶貢品的來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準備的話,在祭拜那天準會手忙腳亂,甚至找不到貢品。家鄉的清明,人們都帶好多東西:飯團、燒豬、雞、紙幣、香……把其都擺放在祖墳前,要工工整整,有條有理的,然后跪下祭拜,最后把紙幣往火盆里送,要一張張的,輕輕的往火盆子里放。
牧童遙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當然不急著走,先到村子里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貢品,帶回村子里吃。吃東西,小孩子最喜歡了,擺上桌的食物,村里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干凈。但,即使再餓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一口一口的,這也不是為了表示對老祖宗的尊敬?盡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詩豈能傾訴家鄉的風俗一一坦露。掃墓時,我們還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鋤子掘一窩草,倒蓋在墳尖上;把墳的周圍都清掃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莊莊,嚴嚴肅肅,不留一絲馬虎。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年一次的清明,豈能草率?
風俗,之所以被人稱風俗,是因為它獨具一地方特色。而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清明時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10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家鄉的風俗11
爸爸媽媽是湖北天門人,而我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擔心我水土不服,并不經常回老家,上學后又由于學業繁重,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不管爸媽工作多么繁忙,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卻是雷打不動地回外公外婆家過年。
在外婆家過年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團圓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貿市場選購食材,有魚、豬肉、牛肉、各類蔬菜、水果……采購回來后外婆和舅媽就到廚房開始準備團圓飯了,外公負責打掃房間,我負責寫對聯,舅舅和爸爸媽媽負責掛燈籠、張貼對聯。等一切準備就緒,廚房里已經飄來濃濃的飯菜香,這時候表姐和表弟會被安排去叫大姥爺(外公的哥哥)一家來團圓。
開飯前,外公總會放一架超大的鞭炮,聽說鞭炮響的時間越久,代表你來年的日子過得越紅火。
這么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準備兩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里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來可以照顧小朋友,二來方便隨時添菜、添飯。團圓飯一般準備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門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魚、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條紅燒魚每年都不會缺席,但是每次紅燒魚上桌后媽媽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湯,寓意甜甜蜜蜜。
席間,外婆會準備一些酥餅,酥餅內芯包有紅糖,表面會撒上一層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層一層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點類似千層酥。做酥餅是一門技術活,要有一位面點師傅提前準備好酥餅皮、酥、糖材料,一切準備就緒后,師傅負責搟皮,其余人員分別負責搟酥、包糖、壓平、烘烤,一般五六個人流水線作業,大半天時間就能準備一大筐酥餅。由于外公熟通酥餅的做法,從臘月中旬起,會被親戚朋友輪流約到家里幫忙做酥餅,很少呆在家。
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糍粑。老家臘月里,家家戶戶都會打糍粑,純手工的`,煎熟后,沾一點紅糖,輕輕咬一口,軟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轉,咽下去,回味會送到你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久久不會散去。
吃完團圓飯,我們會祭祖,按照舊日的說法,成年男性和兒童要去祖先的墳前點一盞長明燈,告慰祖先,我們一切安好。
爸爸媽媽小時候對過年有一種偏執的期盼,與其說是對年的期盼,不如說是對新衣和各種糖果的期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回老家過年已不再關心能吃什么,更多的是對團圓的期盼,是對親情的守護。
家鄉的風俗12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早早的,街上“展覽”的對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貨給我帶來了一絲絲“年味”。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開始,大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我們小孩饞的總想先嘗嘗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總要等到奶奶先到廚房的灶王爺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喲。據說,這樣灶王爺才能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戶掃房子。媽媽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靜,這是為了新年有一個新氣象。過了二十四大人們忙著殺魚、肫肉、蒸花饃,準備年貨。
每當二十九,每家每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把節日的氣氛裝點的更加濃厚。吃過午飯后,端出香噴噴的肉餡,一家人就包起了餃子,男同志搟皮、小孩們當運輸員,媽媽們就負責制作精美的水餃。奶奶還要在餃子里放進硬幣,看誰最有福氣。當一盤盤挺著肚子的水餃端上桌時,大家找到自己滿意的餃子,張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運。最后,那個帶有福氣的餃子還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戶吃的都是餃子,我們早早的.吃晚飯,守在電視前看春晚,也是“守歲”。
初一到初六這幾天,就是我們小孩子“掙錢”的最好時機。天天不是呆在爺爺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媽媽的話說,就是“整天不著家”,但我們仍然樂呵呵的東跑西竄。
我們這的春節一般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告一段落。雖然濮陽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與許多大城市一樣,熱熱鬧鬧的迎來春節,又熱熱鬧鬧的把它送走。
家鄉的風俗13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地大物博,民俗文化可謂是包羅萬象。不過要說最隆重喜慶的,那就非春節莫屬了。
因為奶奶是北方人,我們家還是保留了除夕夜里吃餃子的習慣。還記得除夕那天,小孩子們一邊吃著零食,一邊隨心所欲地看會兒春晚,玩會兒游戲;大孩子們難得聚在一起,互相聊聊天,喝喝茶;老孩子們一起打牌,嘆氣聲,歡笑聲不時在耳邊響起。
十一點左右,長輩們就很自覺的起身去了廚房和餐桌。我和妹妹去看時,只見他們正熱火朝天地忙著準備做餃子。爸爸正在大碗里和面,先往面粉里加水,再用手細細的和勻和開來,和好的面又白又軟。奶奶在做餃子餡,把剁好的`肉末,白菜和著蔥花,醬油等調料朝著同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完成后色香雙全。看著大人們忙這忙那,我也忍不住自告奮勇地參與了包餃子的行列。爺爺包的餃子個個精神抖擻,排成方陣站在桌子上,而我包的餃子卻像泄了氣似的,只好甘拜下風。接下來就是最后一步——煮餃子,在奶奶的指揮下,餃子們像一個個游泳健將似的排著隊撲通撲通地跳入沸騰的開水中,不一會兒便煮好了。
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我們一家圍坐在餐桌前吃餃子。在舊社會,普通百姓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而現在我們雖然每天都可以吃上餃子了,但是在除夕夜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不僅僅是食欲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能讓我們感受到春節的風俗,年的味道和家的溫暖。
家鄉的風俗14
“五月五,是端午”。在我的記憶里,端午節,是從婆婆端出那盤香氣撲鼻的粽子開始的。
端午節的準備,往往從一個星期以前就開始了:婆婆每次出門買菜,都不忘看看哪里有好的粽葉、糯米以及紅豆、肉之類,提前挑選到最滿意的食材,做好充足的準備。端午節的前一天,還要淘糯米、泡糯米、腌肉、靜置,一應準備,半點馬虎不得。
去年端午那天,正好周末,在家里閑得無聊的我突然有了一個絕妙的想法——去婆婆家學包粽子。
“你要學?怕是要把粽子做成了糯米稀飯了喲!”婆婆聽說我要來學包粽子,立馬開始打趣我。
“怎么會呢?不有婆婆你在旁邊指導嘛。”
“那行,婆婆教你包。”婆婆笑著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就開始手把手地教我包起了粽子。
“其實這個包粽子啊,說簡單也很簡單: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往里面加上七分滿的糯米…”婆婆邊說邊做,把粽葉想裹紙筒那樣卷成了漏斗,裝上了米,再把粽葉折下來,纏上線。這兩步切記要捏緊了,不然會散架…,一個小角就出來了。把粽葉沿線折下來,另外三個角也出來了。最后纏上線,粽子完成。
看著婆婆三下兩下就包好了一個粽子,我也迫不及待地上手操練了:“這個好簡單哦,我學會了!你看……”說著就照著婆婆的樣子把粽葉卷成漏斗狀,往里面裝上了米。正當我準備開始下一步的時候婆婆把我叫住了:“哎哎,莫忙,你看你的粽子下面有洞的`嘛。”
“哦?好像是這樣,那婆婆你說啷個辦嘛。”
婆婆看了看我包的粽子,悄悄地給我說了一個小訣竅:先把粽葉往里折了一點,再卷成漏斗的形狀,。照著婆婆給的小竅門,我把粽子拆散了重來:嘿,還真沒有洞洞了!我怎么沒想到呢?
繼續往下:壓粽葉,纏線……雖然順利包好了,但這包的是個什么玩意兒啊?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甚至粽葉都破了。算了,再來!我就不信我包不出來。
反反復復,嘀嘀咕咕,吵吵鬧鬧,好不容易花了小半個小時,才包好了我第一個勉強像樣的粽子,我不禁深深地感嘆起這小粽子的制作艱難:古人是把祭祀看得有多重要?這祭品的置辦這么費工夫!反正我是沒這個技術了,那就負責吃好了。
粽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了我的手拿了一個剛出鍋的粽子,品嘗到第一口端午節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15
記憶中,端午節是最令人愉悅的節日。它沒有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喧囂,沒有清明“路上行人斷魂”的悲涼;也沒有中秋“月有陰晴圓缺”的悵然。
端午未至,但街角的粽子鋪早已開張,粽香縈繞,我不禁憶起了曾經的端陽……
外婆家,一個木盆,盆中盛清水,水中是碧綠的粽葉,粽葉新鮮,顏色嫩綠誘人,嫩得能掐出水來。每當我看到木盆中碧綠的粽葉,心中便是一陣清涼和滿足。
外婆麻利地取兩片粽葉又在一起,卷成一個漏斗狀,放入糯米、蜜棗、卷好,用繩子系好。很快,一個個青翠可愛的粽子便從外婆手中完成,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外婆包粽子時,我便坐在一旁,偷偷拿一顆蜜棗丟進嘴里,甜蜜在舌間綻開。外婆總會嗔怪我:“看你個饞蟲,蜜棗都要給你吃光咯!”我依舊往嘴中送蜜棗,我擋不住這甜蜜的滋味。
我最愛的是煮粽子,雖然很慢,但煮好后就可以聽吃粽子了,我看著粽子靜靜躺在水中,水在翻滾,氤氳的熱氣從灶臺向上爬,粽香溢出,鉆進我的鼻子中,和著糯米清香。粽葉悄悄變黃,粽香起來越濃。
好一會兒,粽子才煮熟,從水中撈出一顆粽子,剛剛剝開,粽香四溢,嘗一口糯米,軟而糯,還夾雜粽香。煮熟后蜜棗融糯米中,粽子清香甜蜜。濃濃的棗汁與清香的`糯米再和著粽葉的香氣,記憶中端午的味道總是忘不掉的。
我大塊朵頤,外婆剛坐在一旁一臉滿足地看著我。滿屋粽香四溢,熱氣縈繞。我看著鍋中熱氣騰騰的粽子,恨不得一口氣全部吃進肚中。鍋中的水已微微泛綠,充斥著端午的味道。向窗外望去,家家的艾葉迎風起舞。家家的煙囪熱氣氤氳,是否都已品嘗到了可口的粽子?
多年已過,外婆身體欠佳,端午也不再包粽子了。我吃著買回來的粽子,仔細品味,卻怎么也不如外婆親手包的粽子好聽懂。似乎粽葉沒有那新鮮,蜜棗沒有那么新鮮,蜜棗沒有那么甜,糯米沒有那么軟,粽香也沒有那么濃了。
端午將至,我看見粽子鋪前排滿了長隊,他們看鍋中的粽子,卻沒有了那種期待的目光。
粽香縈繞,熱氣氤氳,卻少了家和親情的味道。曾幾何時,我還能在端陽吃上外婆親手包的粽子?
又是一年端陽至,真正的粽香只悄悄地藏在我的記憶深處……
【家鄉的風俗】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02-24
(集合)家鄉的風俗08-03
家鄉的風俗[精華]07-23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07-05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09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11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07-16
家鄉的風俗[推薦]07-17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07-21
家鄉的風俗作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