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家鄉的風俗作文

時間:2024-10-16 04:46:21 風俗習慣作文 我要投稿

家鄉的風俗作文 (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 (通用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 1

  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都有一種代表性的食物。這不馬上要到清明節了,我忍不住又在想艾葉飄香的青團。每年的清明節,我總是會跟著媽媽去老家安吉掃墓,因為那時候總會有一個保留的節目:全家動手做青團。

  往年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全家清晨就會去掃墓。一回來就會去田間采摘新鮮的艾葉。采摘回來后把它們清洗干凈,再把它揉出汁備用,這時外婆就會用溫水調和糯米粉,用力揉粉。等糯米粉變成團時,在一旁的媽媽就會把剛擠出來的艾葉汁均勻地倒入粉團中,外婆則繼續揉粉。霎那間,雪白的糯米團就變成了翠綠的糯米團,再把粉團揉成圓柱形。外婆熟練地從頂端拽下一塊塊粉團,搓成圓團,這時舅媽、阿姨都會加入進來,人人拿起一團,開始包團子。首先在中間掏個洞,兩個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再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或者咸菜筍丁放進這個洞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起來,最后把洞口封住。它的做法跟湯圓很相似,只是比湯圓大了好幾號,把封住口的'團子搓圓,再在團子的頂端做上記號,咸的在頂端做個小帽,甜的就搓成圓形。長輩們一邊包著團子一邊聊著小時候的趣事,而我們這幾個小輩則在一旁打著下手,一會兒遞給他們餡,一會兒遞給他們面團……

  不一會兒時間,一個個青團精神抖擻地站在蒸架上,看著它們一小團一小團點綴著,好像擺放著一籠子的翠綠寶石。這個時候我們這幾個小娃兒就圍著爐子轉,迫不及待地等著青團子出爐。20分鐘后,當一陣陣濃郁的艾葉香味飄出后,我們個個都睜大著眼睛等著青團子。長輩們看見我們這猴急樣發出了陣陣爽朗的笑聲。

  終于出爐了,原來翠綠色的綠寶石變成了墨綠色的寶石。待它冷卻了一會兒,我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圓的豆沙餡兒的團子,而表哥卻沖著有小帽子的青團子伸出手去。我顧不得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真好吃!我一口氣干掉了兩個,滿口艾葉的清香,合著豆沙甜糯讓我欲罷不能。當我想去抓第三個時,外婆抓住了我的手,用慈祥和藹的笑容對我說糯米團吃多了胃會難受的。我也只好舔舔嘴巴收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以前的清明節掃墓,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現在的清明節卻變成了家人團聚、祭拜祖先,教導小輩要感恩、以孝為先的傳統節日。在這個日子里,向祖先問好,并向他們述說現在的好日子,做上一回美味的傳統小吃——青團子,也成了我們向往的節日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2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家鄉的風俗作文 3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采蓮船”啦。

  “采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采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說,采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采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著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里漂來一只花花綠綠的彩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彩船。只見劃船的是一位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女子。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女子,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著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女子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里,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里坐的是觀音娘娘,劃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么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采蓮船”。

  采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扎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采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女子站立在船內,做出采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并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谷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采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彩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采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么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蓮船”哦!

家鄉的風俗作文 4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封凍的河面,肅殺的寒冷,炊煙裊裊的村舍。一張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餡料,一屋子滿滿的幸福。奶奶樸實的雙手很擅長創造驚喜,她好似掛帥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彈指之間,變換不斷,那雙手一粘、一翻、一捏,一個個可愛的湯圓便似列陣般,整整齊齊地排成方形。湯圓下鍋啦!雪白的小精靈隨著水溫的升高在鍋中蒸騰,升華,完成了徹底的脫胎換骨。一股香味,隨著朦朧的霧氣氤氳開來,浸潤心田。湯圓滑到了我的碗里還依舊蠢蠢欲動,在碗里不停滑動,很是可愛。輕輕咀嚼,芝麻餡緩緩溢出,渾厚的香甜溢滿了每一顆味蕾,好吃到連煮元宵的湯都不能放過。

  湯圓的余味久久沒有消散,夕陽向人間投下最后的驚鴻一瞥,夜幕很快籠罩了下來,此時,已經可以聽見稀疏的煙花聲。天空中,朵朵銀花綻放,五光十色,賞心悅目。煙花雖美,但依然是轉瞬即逝,在漫漫長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著煙火漸漸與黑夜融為一體,綻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獨?我的眼前景物開始變得模糊,我的思緒流轉到了兒時的元宵節我在老家拿著煙花棒,在灶臺點燃后蹦蹦跳跳地沖出家門,仿佛我就是那腳踏風火輪的小哪吒,將煙花高高舉起,我看著飛濺的火精靈,臉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經不住寒風,我打了一個噴嚏,門內傳出長輩的呼喚,我卻沉浸于這燦爛世界,兒時的'快樂是如此的簡單,心情是如此的單純,一塊偶然間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溫熱的湯圓,一朵絢麗的煙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悅好久。

  夜深了,可元宵節的重頭戲,才剛剛上演。暖暖的月光灑在人間,廣場華燈初上,一片絢爛的燈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搖曳的花燈連成一條長長的金龍,縱橫過喧囂的街頭,與霓虹燈火輝映相接,又在燈謎處結尾,為廣場平添了幾分祥和。燈火闌珊處,歡欣雀躍的稚童爭搶燈謎,拿到謎語后眉頭又皺成一線,苦苦思索后又高高躍起,眉開眼笑地跑向燈謎處。看向廣場的中心,很多人放飛了孔明燈,一盞,兩盞,點點微光,匯成星河,元宵節的一盞盞明燈,將夜空盡染,帶走的是不幸與悲涼,迎接的是美好與希望。

  一聲,兩聲,幾朵銀花在空中綻放,成團成簇的煙火倏然綻放,漆黑夜空,瞬間被錦繡上了無邊的芳華。沒有什么可以阻止明天的到來,良辰美景終會消逝如風,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煙花,用短暫的美麗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間。耳邊似乎傳來了呢喃聲。

  抱怨人世間的黑暗,我們就要更加努力的發光,以自身,溫暖無邊的黑暗。

家鄉的風俗作文 5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綺麗,布滿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說七夕這天要觀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們來做巧果了!”

  “來了,來了!”我答應著,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在我們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稱巧果。人們說做了果子的人,心靈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聰明無雙。我跑進堂屋里,食材已備好,滿屋面粉的香味。

  個個雪白的面團,娘親早已備好。這可有講究,面團好不好,全憑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長久。顏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為南京小厭蛋頭(小孩子),壓巧餅這種活兒我很是熟練。在可愛的.花葉模具里灑上薄薄的一層面粉,輕輕抹開。我小心地把一個個小面團按進里面,用力壓緊。多出來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證造型的美觀。白白的小團子臥在磨具里,乖巧溫順。可別被它們的模樣騙住了,這些小家伙們頑固著呢。

  面團變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著模具,輕輕地請小團子下來。它們傲嬌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們仍舊頑皮,不肯下來。我無可奈何,只好請娘親大人出馬。娘親在一邊看著可樂了,倒騰幾下,就把果子磕出來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沖出屋子,趕著賞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煙四起,晃晃悠悠連著大團大團的彩云,常言道“云出無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開。我自然高興,要來一個透明的紗袋,裝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趕著送巧和討巧。送巧和討巧就是街坊鄰居互贈巧果和糖果,互贈巧意。

  叫上幾個小伙伴,小厭蛋頭們在小巷里跑開了。此時已入夜,暮色長空溫柔地裹著南京,有了絲絲涼意。我們一戶一戶串門,不多久,袋里就裝滿了琳瑯滿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趙奶奶家是中國結式的,溫四娘家是蝴蝶結式的……夏夜的風,把溫熱的果子吹得恰好,隨意夾起一個,香酥在嘴里一點點融化,清涼也在身邊散開。

  夜已經深了,我們都還不想睡,半臥在竹躺椅上,看天階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燦爛,群星中一條光帶時隱時現,那便是銀河。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螢火蟲星星點點,與遠處銀河相疊,像牛郎織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阿婆說:“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從古老的歲月走來,穿過深深的夜色,來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斷地問著。

  阿婆不緊不慢地說著,雖然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聽這個故事,別有一番久遠的神韻。

  聽著聽著,耳邊恍惚有玉石之聲,是星星,還是牛郎織女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 6

  又是一陣淡淡的艾葉氣息縈繞在我的身邊,一個個綠綠胖胖的小團子展現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絲絲香味沁人心脾。

  沒錯,這就是青團。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綠,以前常用,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食品。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每當清明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記憶里,外婆是無所不能的。每當清明清晨,外婆就會去菜市場買來新鮮的艾葉,用來給糯米“上色”。

  艾葉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廣了,它是我童年時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記得每當酷暑來臨,外婆就會騎著她那早已生銹的自行車去買艾葉。回家后把艾葉洗干凈,燒一鍋水,水開后把艾葉放進去。煮好后的艾葉水摻和著洗澡水一同倒進我專屬的洗澡盆里。你可別小瞧那艾葉,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頭扎進盆里,那滋味涼絲絲,又飄著艾葉獨特的清香,令我拋去了一切的暑熱。

  我的媽媽一直被我稱之為“甜點達人”,這次她將和外婆強強聯手,制作出我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團——沒有之一。只見媽媽先把艾葉榨成汁,當然外婆也沒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攪和,就成了一個大白胖子。媽媽把艾葉汁倒進并沒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團里,并加上一點最重要的調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為了讓青團的顏色更鮮綠。

  接下來的.一步——調餡。媽媽先把黃油放入鍋內,再把肉松和咸蛋黃一同放入鍋內翻炒,炒好后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方形,餡料就調好了。

  我認為的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媽媽負責來把糯米團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外婆負責把餡包進去,我呢,只能在旁邊看著,幾次想幫著一起包,都被外婆給拒絕了,因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見心靈手巧的外婆把小劑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樣,那大拇指猶如電鉆,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薄厚適中的“小碗”。

  上鍋蒸完,我們家的門似乎快成了扇“假門”,街坊鄰里都知道我們家做青團了。隔壁王阿姨說:“喲,顧姐,又在做青團呀,人老了手藝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幾個青團分給鄰居們。

  我愛我家鄉的青團,我愛我家鄉的風俗,但我更愛我的家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 7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

  我們這里的風俗,每當一戶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里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著急。終于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并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著,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

  有一次,天剛蒙蒙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戶人家,只見院子里亮著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占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后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伙伴們也陸續趕來,并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著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著個大淘籮,有的干脆在腰間系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里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著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著:“往這里扔!往這里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里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著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群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網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干、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伙伴:有的端著大淘籮,跟著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著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著。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著腰,地毯式地搜索,這里撿幾顆糖,那里撿幾包餅,收獲也頗多。

  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著我。我大呼:“你袋子里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群中,繼續加入“戰斗”。

  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著搶來的饅頭,一邊比著收獲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里又開始盼望著下一次的“激戰”。

家鄉的風俗作文 8

  中國有著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在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習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還是寧波的元宵節。

  媽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從骨子里喜歡吃各式糯米做的點心。而元宵節的湯圓,更是不容錯過的。與現代化生產的速食湯圓不同的是,在寧波,傳統的湯圓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將上好的糯米清洗干凈,并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開工了。磨米,拌餡兒,忙得不亦樂乎。磨米時,一手推動水磨上的把手,另一只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來的米漿沿著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來用干凈的紗布把米漿包起來,讓米漿中的水流干,便形成了一個個糯米塊,再將這些糯米塊反復揉搓,就變成了柔軟的糯米坯子。

  圓子的餡兒也非同一般。將干芝麻炒熟后搗碎,加入綿白糖和小塊的豬板油攪拌,不一會兒,便散發出陣陣香味兒,就算是吃飽的人,聞到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嘗個鮮兒吧!拌著拌著,這芝麻餡兒就變得油亮油亮的了,順滑無比,煞是好看!

  開始包湯圓了!這時,灶邊總是有小孩子候著,等著吃湯圓。他們一個個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想第一個吃到湯圓。但大人們可被這幫“小饞貓”給惹急了——這樣圍著還怎么干活兒啊!

  “都出去,誰先出去,吃的湯圓就多!”

  聽了大人的這句話,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大人們也就能安心地包湯圓了。

  大人們包湯圓的手法嫻熟,雙手就像蝴蝶一樣上下舞動,不一會兒,就包好了。這包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挺著小肚腩,站在那兒,好不可愛!

  把它們放入煮沸的`水中,看著白白胖胖的它們一個個在鍋中上下浮動,頗為有趣。等熟了,將湯圓盛入碗中,輕輕咬上一口,那餡兒便會流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催促著你趕緊吃了它——這種催促又有誰會不聽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豬油餡遍布口腔的感覺;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兒,這種口感,不禁讓人想多吃幾個。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不聽父母的勸告,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摸著成了一只小皮球的肚子,癱在椅子上才肯罷嘴,可眼睛還依舊盯著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著一臉滿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這就是我的家鄉——寧波的元宵節。與家人團聚,吃著湯圓,便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家鄉的風俗作文 9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都曾用漂亮的辭藻描寫著端午節的盛況。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直至今日都在華夏大地上盛行。

  相傳,戰國的屈原特別愛國,為了不讓楚國被秦國侵略,經常勸楚王和齊國聯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把屈原流放了。被流放后的屈原,看到百姓們生活貧困,飽受戰爭的摧殘,深覺自己愧對國民,便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跳江自殺了。

  人們為了祭奠屈原,便在端午那日往汨羅江里扔下許多糧食,希望江底的屈原不愁吃喝,借此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愛戴。可有一日,一位年老的老人卻告訴大家,他夢到了消瘦的屈原,屈原還告訴老人說:百姓們給的食物全被魚吃掉了,他終日饑腸轆轆。后來,人們便改進了投食的方式,在食物外包上樹葉。這樣,就只有聰明的屈原可以解開繩索,吃到食物了。這,就是最早的粽子。

  如今,沉溺汨羅江的屈原早已化作流水,消失湖底;但是吃粽子過端午的習俗,卻仍煥發生機,流傳至今。而這粽子,也是大有講究呢。

  家里的老人告訴我:粽子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柊葉、箬葉或菰蘆葉。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的粽子。可現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路邊擺攤的,超市堆砌的粽子,還是以三角形的居多。

  粽子不僅形狀多樣,味道也各有不同:甜的紅棗粽,豆沙粽;咸的臘肉粽、蛋黃粽、板栗粽;還有最簡單的白粽子,每一種都有一大批擁護者。

  我最喜歡甜粽子,豆沙味的排首位,那豆沙餡聞起來就香噴噴的,似乎豆沙馬上就要流出來似的,一口咬下去,一股甜甜,膩膩的感覺涌上了鼻腔,讓人吃了一口,還想再吃一口。其實白粽子也不錯,雖然它外表一般,里面沒有餡,但撒上白糖,味道就好極了,糯糯的,甜甜的,純粹的米香,吃起來好極了。

  饞嘴的小孩們聞到了粽子的香氣,都會忍不住猛吸幾口氣,過過癮兒;等到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上桌,口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待到拆開粽葉,吃到嘴里,滿口都是甜甜膩膩的美味,那感覺,真是勝過人間的任何一種美食啊。

  歷史的車輪滾滾滑過,端午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就連屈原的說辭也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但是端午節的粽子卻憑借自己的誘人,在每個年代都煥發出最迷人的魅力。

家鄉的風俗作文 10

  “包餃子了!包餃子了!”正呼呼大睡的我被媽媽的河東獅吼震醒了,我晃晃頭把被子一推,穿上外套,屁顛屁顛跟了過去。春節包餃子是我家雷打不動的習俗呢!

  為什么春節要包餃子呢?我在網上一搜,原來女媧摶土造成人時,正值春節,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女媧左思右想用細線把耳朵拴住,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著,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豐功偉績,就用面捏成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用嘴咬吃,哦,原來與女媧造人有關呀。

  我像發了狂的野馬闖入餐廳,定睛一看,大家都包了好幾十個了!我心急火燎,連忙坐在一把椅子上,順手扯下一片餃子皮兒,用手捧住,又用另一只手抓起勺子,挖了一點點餡兒,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兒上,對折著卷后,捏緊餃子的邊緣。哼,我包的餃子一定能比過西施!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我仔細一看,差點頭暈眼花跌倒在地,這哪是個餃子呀,如此瘦弱,叫小白魚還差不多,我怎會甘愿服輸?開始包第二個餃子,我又拿起一張皮兒,吃一塹長一智,上一次的錯誤我絕不會犯了!我挖了滿滿一大勺餃子餡兒,倒在皮的中心,如法炮制,我開始端詳第二個戰利品,又眼冒金星,這個餃子倒不瘦,可又太胖了,它得上了肥胖癥,像個豬八戒趴在桌子上,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但我并非西楚霸王,只好厚著臉皮去包第三個餃子,這次我吸取教訓,挖了半勺餃子餡,一絲不茍地包了起來。佛祖保佑啊,可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這次千萬要成功呀,老天爺終于開恩了,我仔細一看,它不胖不瘦,帶著漂亮的花紋,像一位穿著長裙的少女。可我的意忘形,一不留神,金星就如一道流星一般飛奔而來,縱身一躍,說時遲那是快,它叼著餃子在空中做了一個完美的'180度轉身,拔腿就跑,等我反應過來時,它已與餃子一起無影無蹤,我火冒三丈,卻又無可奈何。嗚嗚嗚,寶寶好倒霉。

  包完餃子,我與爸爸一起煮餃子,不一會兒水就燒開了,我們把餃子一煮,一股濃香撲鼻而來,我的神思都恍惚了,剛剛的倒霉,窗外的鞭炮聲,客廳的談笑聲都遠去了,只有這濃濃的香氣……開飯了,我連忙坐好,夾起一個餃子,輕輕咬了一口,頓時目瞪口呆,肉汁的鮮香與面食的順滑進入我的味蕾,讓我好像身處仙境,渾身上下舒服極了。咽下去,我感到身體里好像多了一個小太陽,一股暖意四處流淌,讓我感到暖和和的,我也顧不著燙了,三口兩口把餃子吃了個精光,真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呀!

  餃子,新鮮美味;餃子,滋補祛寒。在熱鬧喜慶的春節里,它讓百姓們齊聲贊嘆:“好吃不過餃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 11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論是剛升學的小孩子,還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出一種甜膩膩的感覺呢?那擁有細膩口感的粽子,誰又不愛呢?

  據說粽子可有著大來歷呢!傳說農歷五月五日,楚國大將屈原跳河自盡,河岸邊的百姓為了防止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就乘著船往河中灑下一種糯米做的食物,這便是粽子。

  一般的粽子分為兩種——甜的和咸的。甜的加棗子、蜜餞或是豆沙。咸的要加大肉。形狀則是千奇百怪,什么錐形、長方形、圓形都不在話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沒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家都會包粽子。天剛剛亮,甚至連那層薄霧都還沒退去,爺爺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個挨一個的擺起來,活像個小型展覽會。大約吃過午飯,大家就陸續來了。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哪個遠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廳,一下子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活賽一百零八好漢在忠義堂聚義,只不過人家是討論軍事,我們是閑聊嘮嗑包粽子。差不多人都到齊了,爺爺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東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擼起袖子,連一歲大的嬰兒也照這模樣抬了抬手。先把粽葉過裹成錐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葉子合上,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啊,怎么破了!”也不知誰喊了一聲,我手一抖,粽子栽了個倒栽蔥,里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開來。“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樣,我恨不得直接把粽子砸他臉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動作,但都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一個個粽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個米團飛了過來,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當飛鏢,但畢竟過節嘛,大家都樂在其中。不一會兒,米團便像長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飛來轉去。那個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臉”,卻還麻溜的搓著圓球,朝著對面比他大幾歲的哥哥扔去,還不時扭動身子,躲避著炮轟似的攻擊,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粽子,板著臉看著面前的“小圣獸”,可誰叫“過節呢,不然又有“好戲”看嘍。

  “噗——”起鍋了。熱氣霎時間布滿了整間屋子,一股濃濃的鮮香順著空氣漫入鼻子。粽子,寓意著祥和美好,也正是在這一天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氛圍。吃著熱乎乎的粽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猶然而生,那種軟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開。也就不一會兒,大家的盤子便都空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12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肅,初一迎喜神可是件頭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據老人們說,是商朝的紂王。生前他雖然昏庸無度,卻最是知道人們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紛紛揚揚地下著大雪。在等媽媽喊我出去時,我忍不住在屋里轉來轉去,想象著迎喜神的熱鬧場景。感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才喊我出去。一出門,雪不知何時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頂,掩住了地面。兩盞大紅燈籠掛在門前,下有一副春聯,黑墨紅紙白雪,墻上還掛著幾串辣椒和玉米,相稱出一幅溫馨而熱鬧的畫面。正當我在為這幅景象著迷時,一只穿紅帶紫的驢子闖了進來,卻并不顯突兀。它兩耳邊各扎一朵大紅的布花,襯著繡了金線的'綠布葉子。身上還披著一張開著大朵鮮花的毯子。為這幅寧靜的畫面自顧自的添了濃墨重彩而又充滿生機的一筆。

  在路上,媽媽解釋說:“迎喜神,就是沾喜氣,期盼當年能夠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所以,毛驢也要去迎喜神過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們都端著盤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從盤子里拿出貢品,堆三個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個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頭,大家就各自散開了。

  村民們雖被寒風吹的臉頰通紅,卻熱鬧非凡:小孩子們奔跑著,追逐著,歡笑著;青年人們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婦女邊跺腳搓手取暖,邊互相談論著今年的收成,街坊鄰里的消息;老人們點上一袋煙,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還提了鴿籠來溜。

  幾個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點燃鞭炮的引線之后拔腿跑開,又迅速湊在一起,捂著耳朵抱住頭興奮的注視著鞭炮炸開。我在媽媽的慫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邊在心中反復回想點燃鞭炮的過程,一邊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點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傳來了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回頭一看,幾個青年人又伸出手去點一個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來,捂著耳朵躍躍欲試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幾只飛禽從樹叢中飛了起來,孩子們拍著手歡呼起來。

  看著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僅是求個合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也是為了乘此機會,好好的說幾句話吧。迎的,應該是人心的距離吧。

  鞭炮又炸了開來,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鄉親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 13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說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里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制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征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后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戶地沿村游行。在送燈游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戶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為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著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周后,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后接著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后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閑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為一種村里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記得往年我們家到了“公期”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忙著殺雞擇菜了,待飯菜準備就緒,我們會從中挑出一只個頭大一些的公雞,和一盤上好的豬肉,一盤腌好的咸魚以及酒水、茶水擺放到案子上,再由家里的老人給先祖上香祭拜。所有的儀式弄完,我家的親戚朋友也都陸陸續續地到來了,在請客人就坐完畢后,我們一家人就將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來同客人一起享用。主客在席間觥籌交錯、親密交談著一年中各種開心有趣的事情,這無形之中又加深了親戚之間的深情厚誼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風俗,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于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 14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福建安溪當然也有很多,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舉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討論要不要去舉旗;有人會給起得早的人打電話叫他幫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會很興奮得睡不著覺,這也是很正常的。

  舉旗在我們那是一個傳說: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舉旗子,因為那天菩薩會坐在轎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著菩薩坐的轎子,小孩舉旗,抬著菩薩到村里村外玩一圈,這樣整個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著旗子到了集合點,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我看見村子的入口處人山人海、行人們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頭,那隊伍中有舉旗的、有舞獅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還有舞龍的等等,豐富多彩。

  只聽哨子一響,這便是出征之時,每個人都邁開腳,跟著最前方的人走,因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見一根很長的旗子,隊伍旁有許多人在向我們揮手,那時是清晨之時,我們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樣,想閉上卻不敢閉上,走了一會兒,大家的腳步慢了下來。有人覺得是第一個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來,舉旗的.人到旁邊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隊,一個一個的表演。看表演時所有人都開懷大笑,時不時邊鼓掌邊說話,不知是不是太陽大的原因,大家臉上流著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來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歡聲笑語。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點,大家臉上都大汗淋漓的,這是上半場的最后一場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個地方趕,就是“食堂”了,每個人都像獅子看到肉一樣,兩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獅子”都很開心,臉上瞬間掛滿笑容,吃完飯可以讓你去放松一會,買買東西和小玩意兒。

  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了,大家臉上還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樣,可是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過天神好像知道我們在舉行活動,下了一會兒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們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沒表演完的節目都在這全部表演出來,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結束了,看看天空,結束之時已是“黃昏”。大家臉上都掛著比之前更開心的笑容,帶著發著亮光的汗珠,拖著疲憊的身體都回家了。這情景,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風景”了。

  在這個黃昏大家都有體會,雖然累了點,可還是很開心,心里很甜。

家鄉的風俗作文 15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瑯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后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里各大超市商場里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著……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里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后,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后后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著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么在外面玩著鞭炮,要么在里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說著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后,還要進行祭灶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初一,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初二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著過去一年的收獲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著紅包,互相玩耍著,好不熱鬧!

  正月初一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著燈籠,人們吃著元宵預示著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家鄉的風俗作文 】相關文章: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11-05

家鄉風俗的作文03-19

家鄉風俗作文(精選)04-04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0-10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10-13

【經典】家鄉的風俗作文10-22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11-27

家鄉風俗作文[經典]09-22

(精選)家鄉的風俗作文07-25

作文家鄉的風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