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例1,做一做和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數對,掌握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2)引導學生經歷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探索過程,體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簡潔性,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正確地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同學們還記得嗎?在20xx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成功發射,10月16日6時28分返回艙在內蒙古大草原安全著陸,圓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但是你們知道在茫茫無邊的大草原上,我們的科學家是怎樣迅速地找到返回艙著陸的'位置的嗎?這全依賴于“GPS——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大家一定覺得很神奇吧!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認識列、行的含義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們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請第一列的學生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第一行在哪里,(請第一行的同學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數一數,咱們班一共有幾列幾行
(2)多媒體課件把全班同學的座位轉換為座位示意圖
師:哪位同學上來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問:數列數和行數的時候,你們分別從哪邊數起?
教師小結: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數列數的時候是從左往右數,數行數的時候是從前往后數。
(3)誰能說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讓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誰。學生交流反饋。
剛才同學們都用了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同學的位置,那么在書面上應該怎樣記錄位置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2、認識數對,會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師提問:剛才同學位都能說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幾列第幾行)
師:其實在數學上有一種統一的方法,既簡單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結:用一個括號表示位置,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我們把物體的位置用這個簡單的方法表示,稱為數對表示法(板書)
那么反過來,數對(5,3)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小組探究,交流匯報。
(2)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的位置數對。寫后與同桌互換檢查。
(3)數對闖關活動。
第一關:下面兩個數對是表示哪位同學的位置的,就請這位同學站起來。
(4,3)、(3,4)
這兩個數對有什么區別。
(2,3)、(3,1)、(1,3)、(3,3)。請坐在這幾個位置的同學逐一站起來。
第二關:誰能給這些數對分類。
(3,4)、(3,3)、(2,3)、(4,3)、(3,1)、(1,3)
第三關:在坐標軸上確定上面這幾個數對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這里的話。(如下圖),其他數對的位置分別在哪里?讓學生思考并完成。
3、確定方格中的位置。
師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出圖中幾個場館的位置數對,再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其他場館的位置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介紹“地球上經緯線知識”
2、現在同學門應該知道科學家們怎樣迅速的找到反回艙了吧,GPS-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就是監測出“神舟五號的降落的位置的經度和緯度,從而幫助科學家們快速的找到英雄楊利偉叔叔了。
3、“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思想”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四、全課總結。
(1)同學們今堂課你收獲了什么?
(2)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2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及圓環的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圓的外切正方形和內接正方形與圓之間部分面積的計算方法,由于圓的半徑與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內接正方形的邊長的特殊關系,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注意以下兩點:
1.注重畫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知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畫圖策略是眾多的解題策略中的基本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形成解題的思路。
2.提倡算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設計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嘗試運用多種方法來算出兩種圖形之間的面積差,使學生在不同的計算過程中感受到兩種圖形面積之間的變量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紙卡圓規彩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圖形世界是美麗的、奇妙的,世界因為有了五彩的圖案而更加美麗。誰來說一說你知道哪些美麗的圖案?它們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課件出示教材69頁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然后提問:
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外方內圓和外圓內方的物體嗎?外方內圓的圖形我們稱它為圓外切正方形,外圓內方的圖形我們稱它為圓內接正方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怎樣求這兩種圖形的面積。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3
課題:《買書》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
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統計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調查統計,體驗統計的必要性。“我知道我們班的同學都愛看課外書,老師想買些書來豐富我們的圖書角,你們說老師要買什么書好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最后老師總結。
二、問題探究
1、進行調查,收集數據。
“你們認為怎樣調查?”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后, 確定一種方法進行。
2、整理數據:
活動1——涂一涂。
活動2——填一填。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和統計表,比較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優劣。
3、分析統計數據,說一說“從統計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認為買什么書好呢?”讓學生體驗到統計是為做決策服務的。
三、體驗感悟
我們初步學會了如何進行調查,如何進行數據的整理并能夠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同學們學得都很棒!每人得一個“調查小明星”的獎章。
四、實踐應用
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活動——說一說。
2、小組活動——小調查。
3、調查小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調查完后,要對你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五、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調查一下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多長時間嗎?明天把你的調查結果告訴大學。
六、布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買書
出示統計表,讓學生獨立填寫:
類別
故事書
漫畫書
連環畫
人數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采取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學生分組調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并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說學生已具備了關于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形象思維為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說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為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為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并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5
教學目標知識能力:
1、鞏固除法法則、估算及驗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使學生經歷筆算除法計算的過程,鞏固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重點商的位置。
教學難點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個70
3)()÷()=20……19,除數最小是()
3、說說怎樣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復習除法有關知識,為下面練習做準備]
二、練習內容
1、計算
346÷42171÷571674÷93
2、計算并驗算
4814÷838445÷333243÷47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適當的數字,再計算。
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
()25÷38()76÷27
4、解決問題;
1)一個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買幾個排球?
2)一部電話機94元,一部掃描機846元,掃描機的單價是電話機的幾倍?
3)探究題
小英做一道除法題時,把除數48看成84,結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確的商是多少?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計算法則,掌握靈活試商的技巧,提高計算的.能力。]
三、總結
通過這幾節課的學習,你學會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了嗎?說說怎樣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課后反思:
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中不提倡出現計算法則,但是我們教學過程中不能無法而教,而應始終把法則隱含于整個計算過程之中,把無形之法植入學生的思維之中。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多進行合作交流,進行探討學習,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再經過練習鞏固,使他們不但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能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試商方法,正所謂——教書,不死教書,教死書。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6
設計說明
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直接影響著對新知的理解與掌握,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是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針對每個例題的學習都安排了相關的操作活動,以涂一涂、說一說、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幾分之幾含義的理解,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1.鼓勵學生用分數表達操作結果,以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通過動手折一折,使學生在鞏固四分之一的基礎上,理解四分之幾的含義,同時引導學生獨立嘗試、合作探討,借鑒前面的學習經驗用分數來表達操作結果,加深對幾分之幾含義的.理解。
2.關注經歷和體驗,啟發多角度思考。
在比較幾分之一時,學生積累了借助直觀模型進行比較的經驗,隨著對簡單分數的逐步熟悉,在教學例6時,引導學生通過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觀模型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分數的含義進行比較,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正方形紙、長方形紙、圓形紙、彩筆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
1.復習導入。
(1)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
( ) ( ) ( )
(2)比較分數的大小。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分數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引出新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為學習后面的內容奠定基礎。
⊙實踐探究
1.教學教材92頁例4:認識四分之幾。
(1)學生把同樣大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給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涂上顏色。
(2)請你用分數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說一說為什么用這個分數來表示。
(3)再說一說沒有涂色的部分用哪個分數來表示。(說出理由)
(4)師小結:這些正方形紙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幾,就用四分之幾來表示。四分之幾就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四分之幾與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數不同。
2.教學教材92頁例5:認識十分之幾。
(1)課件出示一條1分米長的彩帶,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學生討論: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個分數來表示?7份呢?(教師板書)
(3)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圓形紙任意對折,選其中的幾份涂上顏色,然后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結:像、、、這樣的數,也都是分數。
3.加深對分數各部分含義的理解。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幾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組內交流每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含義。
(3)師小結: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的份數就是這個分數的分母,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就是分子。
(4)課件出示教材92頁“做一做”1題,指名回答。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8
設計說明
為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主要采取動手操作與計算周長緊密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1.閱讀理解,明確要求。
在組織學生操作探究之前,讓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弄清題中的要求和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探究活動,為學生的探究明確了目標。
2.分析解答,指導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明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進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時,鼓勵學生選用不同方法進行探究,或擺或畫,幫助學生拓展想象空間,發展空間觀念。
3.回顧反思,總結規律。
通過課堂活動卡的設計,引導學生觀察幾個不同圖形的長、寬、長與寬的差及周長的變化規律,從而發現并總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規律,提高了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
學生準備 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方格紙、直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完成學情檢測卡,并展示拼圖方法和周長計算結果,討論拼成的圖形的區別。
(1)展示拼圖方法和周長計算結果。
方法一
周長:(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長:2×4=8(厘米)
(2)討論兩個圖形的區別,全班交流。
區別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長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區別二 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比正方形的周長長2厘米。
2.揭示課題:剛才同學們的拼圖完成得非常好,周長計算得也十分準確,尤其是我們發現用同樣的4個小正方形拼成的兩個圖形,不僅形狀不同,周長也不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拼圖、計算周長和比較不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下一步學習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礎。
⊙閱讀理解,明確要求
(課件出示教材86頁例5)
1.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數學信息及要解決的問題。
2.匯報交流。
數學信息:要用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拼長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決的問題:怎樣拼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
⊙分析解答,指導方法
1.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提示:先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進行操作。
2.課件展示學生的拼圖結果,討論是否還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確沒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圖形的周長,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對應每個圖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組織學生討論,比較三個圖形形狀與周長的不同,全班交流。
區別一 第一個圖形和第二個圖形都是長方形,第三個圖形是正方形。
區別二 第一個圖形的周長最長,第三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回顧反思,總結規律
1.小組合作,完成課堂活動卡。
2.引導學生從左往右觀察課堂活動卡上的數據,思考、討論,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3.匯報交流。
發現一 這三個圖形的長越來越短,寬越來越長。
發現二 長與寬的差越來越小。
發現三 周長也越來越短。
4.總結規律:用相同個數的正方形拼圖,拼成圖形的長與寬的差越小,周長就越短。
設計意圖: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合作交流、比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決“用相同個數的正方形怎樣拼圖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問題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9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用加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解決問題,根據本課的教學任務和特點,作如下設計:
1.關注課前復習。
為了使新知的學習順利進行,在課前要安排復習題,為學生掃清計算方面的.障礙,實現知識的自然遷移。
2.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每列出一個算式都要提出“算式中的數各表示什么”“為什么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并讓學生說出理由,引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復習鋪墊
1.學校運動會正在進行中,這些是為參加100米賽跑的運動員準備的題卡,你們也算一算吧!
課件出示題卡:(師指名口算)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2.主席臺兩邊擺了不少鮮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復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口算,為本節課解決實際問題掃清計算的障礙;重現用加法解決問題的情境。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0
設計說明
本課時復習的是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復習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統計規律性,并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問題,從“量化”的'角度來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進行比較,體會游戲中的公平原則。
1.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隨機現象。
教材114頁5題是對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復習與鞏固,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學會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分組活動后,把游戲結果填在表格中,通過觀察、統計游戲結果,體會游戲活動的隨機性,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戲的公平性。
2.內容充實、訓練扎實、應用求實。
本節課涉及了“石頭、剪子、布”“拋硬幣”“轉盤實驗”等游戲,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地歸類,活動安排上有老師提出可質疑問題、學生修改方案、學生自主設計游戲規則等內容,多方位訓練學生,力求學生在學習后具備隨機觀念,從而能明智地應付變化和不確定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硬幣轉盤
學生準備
兩枚硬幣轉盤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復習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陽從西邊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會死的。
④三十歲的爸爸媽媽變成一歲的小寶寶。
⑤世界上350個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飄過一片云彩,馬上就會下雨。
⑦去商場的人,都買了商品。
2.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1)同桌玩5次“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誰贏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樣把兩人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記錄下來?(有序地羅列)結果怎樣?
女孩
男孩
(3)課件出示教材117頁12題。
師:小紅和小明在玩拋硬幣的游戲,他們的游戲規則公平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兩枚硬幣拋下后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以下四種情況,如下表。
第一枚硬幣
第二枚硬幣
結果
1正
正
小紅贏
2正
反
小明贏
3反
正
小明贏
4反
反
小紅贏
小紅和小明獲勝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戲規則公平。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1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的規律,安排了一道例題。教科書第48頁的例題著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發現相應的規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根據間隔排列的手帕與夾子圖、蘑菇與兔子圖、籬笆與木樁圖分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別感受兩者個數之間的關系,感知這些事物之間的共同特點。接著讓學生思考、歸納,發現其中的規律。因此,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后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多數班級缺乏良好的學習風氣。班內學生的上進心不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有一種想要放棄但父母與老師盯著又不敢放手的狀態。只要老師與父母一松,他們就不想學。因此,整個年級段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2、作業質量不高。作業是訓練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力武器,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成績。由于本年級段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所欠缺,他們或是不懂教學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識,或是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家庭作業存在著嚴重的拖拉現象,作業的質量也無法保證。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很高,卻又缺乏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對教師的壓力增大。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生缺乏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計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審題失誤,答題技巧不高;部分學生答題時間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找這樣的數學規律:1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這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2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拓展: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課上、課后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49頁“比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除法、分數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明白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復習鋪墊
1、某車間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幾分之幾?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的幾倍?
2、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
設計意圖:在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復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1、教學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兩面旗的長和寬的關系?(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求長是寬的幾倍,或求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②用比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引入比的概念:兩面旗的長和寬的倍數關系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長÷寬=15÷10,寬÷長=10÷15,也可以說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b、簡介同類量的比:不論是長和寬的比還是寬和長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是同類的量,所以兩面旗的長和寬的比屬于同類量的比。
(2)教學非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k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這種關系,我們也可以說: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42252比90,因為這里的42252km與90分鐘是兩個非同類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3)歸納、理解比的意義。
①什么是比?結合上面兩個例子說一說。(學生試說,教師總結:兩個數的比就是表示兩個數相除)
②判斷,下面數量間的關系表示的是兩個數的比嗎?
a、甲數是3,乙數是4,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比4;乙數和甲數的比是4比3。(是)
b、張師傅20分鐘制作了7個零件,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賽,甲隊和乙隊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為足球比賽的比分不表示兩個數相除)
2、教學比的讀、寫和比的各部分名稱。
(1)簡介比的`寫法。
15比10記作15∶10;
10比15記作10∶15;
42252比90記作42252∶90。
(2)簡介比的讀法。
兩種形式的比都讀作幾比幾。15∶10讀作:15比10;表示比時,讀作:15比10。
(3)簡介比的各部分名稱。
“∶”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書)
(4)明確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項÷比的后項,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3、教學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1)比與除法的關系。
①觀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項相當于被除數,比號相當于除號,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比值相當于商。
②比的后項能不能是0?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是0。因為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除數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項也不能是0)
(2)比與分數的關系。
①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想一想,比與分數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回答:比的前項相當于分子,比號相當于分數線,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值)
②舉例說一說,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嗎?怎樣寫?(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寫成,讀作:15比10)
4、小結。
比的概念實質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非同類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設計意圖:循序漸進,先由倍數關系引出兩個同類量之間的比及非同類量之間的比,使學生理解比的本質;然后再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明確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數之間的關系,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為學習比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1、教材49頁1、2題。
2、教材52頁1題。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52頁2題。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在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問題。
3、通過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教學重點:有關人民幣的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統一單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教學掛圖;學生:模擬人民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上兩節課所認識的人民幣學生辨認。
2、填空:
1元=()角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6。
(1)出示1張1元的紙幣或1每1元的硬幣和2格1角的硬幣,請學生說出是多少錢。學生動手在自己的桌上擺出1元2角錢。
(2)教師提問:“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學生先借助自己擺的學具“1元2角”進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學生演示操作過程。
(3)教師進一步提問:“不擺學具,怎樣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引導學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讓學生理解10角是1元,還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5)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第1題。
2、學習例6。
(1)教師出示例6中的4種物品,醒目地標出4種物品的單價。提問:“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這幾種物品的什么?它們各表示幾元幾角錢?”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上臺說討論的'結果。
(3)引導學生概括認識物品單價的方法: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幾元,小數點右邊的第一個數表示幾角,第二個數表示幾分。
(4)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第2題。
3、學習例7。
(1)創設童話情境:小豬幫小兔蓋好了房子。小兔除了買蘋果、蘿卜招待小豬外,還準備買2個漂亮的氣球送給小豬。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氣球有3種(出示例7中的氣球圖,并將這3種氣球編號,分別為1、2、3號)。買哪兩個好呢?小兔猶豫不決。小朋友,你能幫小兔選購氣球嗎?
(2)學生和小兔一起認識每種氣球的價錢。
(3)引導學生由無序選擇信息到學習有序選擇信息。
①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幫小兔選購氣球。能選幾種就選幾種,并寫出每種選法的算式和結果。
②各小組展示自己的選擇方案和結果。每小組的選擇方案和結果基本上是無序的。對方案多的小組加以鼓勵,讓學生由成功感。
③引導學生將無序的選擇過程引入有序。教學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慮所選兩個氣球是不一樣的,這樣有3種選法。
出示:
每種選法的結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慮所選兩個氣球是一樣的,這樣也有3種選法。每種選法結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讓學生討論:怎樣有規律地選擇氣球。強化上述有序選擇信息的過程,讓學生在討論中培養思維的有序性。
(4)完成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名板演訂正。
三、練習:
練習九第9題:學生獨立完成,訂正。
四、小調查:
回家后調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價格,每人至少調查3種:①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標價的?②它們各表示多少錢?
五、小結:
這些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什么新東西?
作業布置:把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簡單的計算
12角=1元2角
0.50元=5角1.20元=1元2角0.80元=8角
課后小記:
課題四簡單的計算
課型:練習課授課時間:第周第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52頁,練習九10、11題。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所學有關認識人民幣的知識。
2、通過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綜合應用人民幣的知識和100以內數的組成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減法計算問題。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庭的購物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點:學會用所學人民幣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教師:例8教學掛圖,學生:模擬人民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2元+9元=()6角+9角=()角=()元()角
4元9角=()角78角=()元()角
二、學習新知:
1、教師出示例8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上都畫了什么?引導學生說一說圖上物品的價錢及小朋友的購物活動。
2、學生參與購物活動。教師創設情景:現在你就在這個商店里,如果你有10元錢,你會買什么?(買1個皮球或1個乒乓球拍)提出數學問題:還剩多少錢?或應找回多少錢?學生列算式計算。
3、如果你手中只有20元錢,想買一架小飛機,還差多少錢?學生列算式解答。
4、求一個玩具比另一個玩具貴(或便宜)多少元?
(1)學生在小組中提具體一些的問題,如乒乓球拍比小皮球貴多少錢?
(2)學生根據同伴提出的問題列算式解答。
(3)鼓勵學生提出其它問題。
(4)列算式解答。
三、練習:完成練習九的10、11題。
1、學生看圖明確題意。
2、根據問題列算式解答。
3、訂正答案。
四、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2、希望小朋友們在以后的日子了,做好小當家,幫爸爸媽媽理財。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簡單的計算
課后小記: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4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認識米、認識線段和解決問題。
測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需求,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長度的量化把握離不開長度單位。同時,長度單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測量”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開始。
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地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度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備內容
長度單位
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1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米(1課時)→認識米及米與厘米的關系
認識線段(1課時)→線段的特征及測量;畫線段
解決問題(1課時)→恰當選擇長度單位的方法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4、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建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嘗試估算物體的長度。
2、經歷探索用尺子測量線段長度的過程,會按給定長度畫線段(限整厘米)。
3、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養成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習慣。
2、在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活動中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活動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備重難點
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并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15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于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都與本節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后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了解方程的意義,并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系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匯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于這個游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游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杠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并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志。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范: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里倒水,你發現天平怎么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范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并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系,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后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后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匯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么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什么都不講,對于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借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系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七、作業:
利用課余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00字】相關文章: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05-02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9篇11-07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9篇)11-07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5篇)11-14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精選5篇)11-14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合集9篇)11-07
精彩的瞬間初中作文(通用41篇)01-16
瞬間的精彩作文08-10
精彩的瞬間的作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