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說明文如何教學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說明文,說明文寫作的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那么寫這類作文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直面問題:小學說明文教學之“困境”
深入到一線教師的課堂,卻發現由于許多老師的文體意識淡化,導致小學說明文文本解讀的偏位、教學目標的錯位、內容理解的越位等現象。
1、文本解讀的偏位
以解讀《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為例,一些教師把重點放在了對埃及金字塔特點的介紹,熱衷于通過多媒體展示各類火星圖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視頻,演示火星上水的來源的動畫等,來幫助學生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這樣的解讀顯然過于狹隘。說明文文本的教學,應將重點放在說明文文本閱讀與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上。
2、教學目標的錯位
課堂該教些什么,這是課堂有效的起點,但是在這個起點上,恰恰有些老師表現得無從談起。總體來說,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常常是從重點字詞分析到挖掘課文思想內容,而輕視了文本特征的指導,以及新的教學內容的開發。筆者曾經聽過一堂課,教師在教《橋之美》的時候,將文本當成散文來教,要學生談談橋如何美麗,而關于說明文的文本特征卻毫無涉及。目標定位的錯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屢見不鮮。
3、課程意識的缺位
“教課文”成了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態。臺灣小語會會長趙鏡中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和大陸的一位老師共同執教《太陽》一課。我是用《太陽》一文來教說明文的閱讀方法,目標指向閱讀的方法、策略,而大陸老師通過《太陽》這篇課文教學生認識太陽的特點、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從他的這段話中,顯然能看出大陸老師仍然是在教課文。課文在前臺,課程在后臺。同樣的課程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課文來實現。“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分不清“課程”與“課文”,我們就可能“南轅北轍”。
4、內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許多教師執教說明文時,總是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說明文的教學目標,所以便會無度地拓展該領域的知識:講《埃及的金字塔》,教師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關的知識給學生閱讀;講《鯨》,教室成了鯨標本展覽室……結果是把語文課上成常識課。在這樣的課堂上,只關注科學知識,而忽略了語言習得。知識似乎成了說明文教學最核心的東西。
二、深入探究
(一)語用學的內涵詮釋
所謂語用學,是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語言環境、言語行為、語用規則等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現在語用學研究語言文字符號的意義及其在不同語言環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達效果,側重在語言的實用,講究語言的組織和駕馭,特別關注語言在特殊環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講究語言規律的內在探索。
(二)語用學――小學說明文教學“突圍之路”的理性分析
1、語境原則,說明文教學“突圍”的基礎
說明文教學時為什么要凸顯文體特征呢?因為說明文在表達的目的、方式和話題等方面,較其他體裁的文本相比,有著鮮明的獨特性。而在語用學中,語境通常被學者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其中“情景語境”指向言語行為發生時的諸多客觀因素,包括說話的對象、目的、方式、話題等。很明顯,這就為“說明文教學時要凸顯文體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2、語用規則,說明文教學“突圍”的依據
小學說明文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內容具體、真實”“清楚明白”“表達有條理”等,然而這些都體現了語用學的什么理論呢?簡單地說,這涉及語用學“會話含意”理論中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涉及四個范疇:一是量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應該是交際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質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應是真實的;三是關系準則,即所提供的信息要關聯或相關;四是方式準則,即提供信息時要清楚明白。我們發現,以上四條準則與說明文這種文體有極高的契合度。
3、語用目的,說明文教學“突圍”的催化
語用,即語言運用,是指交際雙方在一定的場合,為達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種方式進行的話語表達和話語理解的活動。說明文在表達上具有的一些特點,如結構的完整、語言的精練、用詞的準確、邏輯的嚴密等,是形成良好語用面貌的必備要素,對當下學生語言發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糾正作用。如果我們能從“為什么這樣寫”的角度切入教學,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對文本的閱讀理解。
三、實踐操作:語用學視野下的小學說明文教學的策略
在語用學理論的指導下,筆者認為應從說明文的特點入手,從說明文文本的語用解讀切入,精選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為目標,確立精準的學段教學目標;再通過創設各種“語用”情景,讓他們感性地“悟得”與“習得”,為說明文教學尋找“突圍之路”。
(一)指向語用的文本解讀
說明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選擇適當的說明文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在語用學理論支撐下,文本解讀應注重對具體語境的分析,注重語境對文本結構、選材及語言運用上的影響,并為這些語言要素進一步轉化為教學資源奠定基礎。
1、解讀精彩的布局結構
文本結構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現形式,文本結構的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而思路又隱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通過結構來體現。所以,準確解析文本的結構,是把握文本脈絡的重要手段,更是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有些文本,只有理順了結構、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這一科技問題表述得條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處?還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馬俑》課文以總分總的結構敘述,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一句,將全文貫穿成一個經緯分明的整體。“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便是作者要向讀者介紹的秦兵馬俑的主要特征。從語用的角度看,缺乏整體觀照,就無所謂語境的產生,也就沒有了語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讀文本的整體結構是使說明文教學“突圍”的重要做法。
2、關注文本的言語特色
說明文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其語言運用的最大特點就是準確和嚴謹。所以在說明文學習中,學生要學會把語言表達得簡潔、規范、嚴密。這是對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補充,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利機會。以《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為例,文中在準確性說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寫的手段,還大量使用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充滿情趣。如“發起脾氣”“喜怒無常”等詞句的運用,形象地擬人化地說明了海洋的特點,使得原本深奧難懂的科學語言變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據以上文本語言特點的解讀,我們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導學生利用文本說說這些語言特點;第二,背誦積累;第三,學會遷移運用。可以看到,這里的解讀直接和教學策略的選用聯系在了一起。因此語用指向的說明文文本解讀,其實就是從“文本語言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角度展開的,它為有效教學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二)確立精準的學段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不同學段的閱讀教學有著不同的要求,而且體現了訓練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崔巒先生也曾提出閱讀課必須做到“吃準目標”,即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對于學生而言,每一個學段目標的達成,說明文都有著自身的貢獻。
1、小學說明文低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在低段說明文教學的目標制訂中,不需要強化對文體特征的解讀,主要還應該以“識字寫字、學句寫句、朗讀課文、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閱讀興趣”為主要學習目標。
2、小學說明文中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標準第二學段中有這樣的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兒童語言發展又存在“語言不夠規范,表達不夠精確和邏輯性比較差”兩大問題。而說明文文本中的語言特點卻以“精確、規范、邏輯推理性較強”為主,這正好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機會。因此,在中段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語言中去,引導學生從一些數字、實例、術語、專有名詞和邏輯推理中發現、揣摩文本語言的精確之處、嚴謹之道,并通過讀寫結合等手段,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語言積累水平。
3、小學說明文高段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標準第三學段中又強調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句話對說明文的教學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能抓住要點,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同時,語言的規范、精簡、嚴密,仍然是該年段學生的語言發展方向,也應該納入到說明文教學的目標中去。
(三)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之外,還要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理解文本內容,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還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文本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說明方法,并通過實踐性學習,習得運用語言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很重要。筆者認為小學說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準確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說明文教學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讀書,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知內容,獲得知識,習得方法,發展思維。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時,師生抓住“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這句話進行品讀,一生將此句中的“146米”“40層”這兩個數字讀得很重,老師就此采用對比朗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點撥:你為什么把“146米”“40層”這兩個數字讀得很重呢?學生回答道:“因為這兩個數字準確地寫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時也說明了摩天大廈的高度,讓我們感覺到它很高。”引領學生饒有興致地去閱讀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心領神會,對說明方法有所領悟、有所習得。
2、有效說
說明文教學應時刻關注語言形式,扎實進行語言訓練,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質。因此,在語用指向下,我們必須明確“說”的目的,以此提高“說”的效率。如:在教學《麋鹿》一文時,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筆者設計了一個指向語用的“說”的環節,設計了一種假設:(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會怎樣來介紹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騎著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們介紹你的坐騎?(3)如果你是導游,你又會怎樣向來參觀的客人介紹你的麋鹿?請大家自由選擇一種角色,小組交流介紹。注意在介紹的時候要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同時嘗試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3、及時比
說明文的文字大多極為簡潔、精練,有時一字之差會導致意義的全面異化。這時,采用“比”的策略,對于培養學生語言的敏感性、準確性,就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如:在教學《恐龍》中“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這句話時,筆者先出示了改動過的一句話,即“雷龍是個龐然大物”,然后讓學生將兩句話進行比較,說說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之處,從哪些詞語能夠看出雷龍是個龐然大物,接著讓學生估算雷龍的實際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噸,雷龍的重量可達到30噸左右),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想象,模仿出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音,進一步具體感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這里進行的不僅是閱讀理解的指導,而且也滲透了語言表達的指導,體現的正是語用指向。
4、適當寫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并不只是單純地把課文知識介紹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充滿情趣地去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時進行個性化的創造。如在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時,當學習到“科學家們早就呼吁:人類應該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補寫練習:“想象一下,未來的餐桌上會出現哪些來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這樣,通過仿寫、改寫、補寫等多種“寫”的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尤其是讓學生在動筆實踐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勇于創新,我們的課堂就會靈動起來!只有靈動的說明文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越來越喜歡說明文,也才會促進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會學”向“善學”發展。
【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說明文如何教學07-18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8
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01-06
中考語文閱讀說明文04-30
小學語文教學總結05-20
小學語文的教學計劃02-22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24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02-25
小學語文趣味教學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