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散文1
到點上班了,我迅速蹬上鞋推開房門,看到門口有一袋要扔掉的垃圾,順手拎了起來急匆匆地跑下樓,習慣性地將垃圾袋放到摩托車的腳踏板上,準備帶到前面的垃圾箱扔掉。
“滴滴……”手機響了,接完電話我立刻騎車就向學校駛去。剛接到的是領導電話,要我務必在1:30分準時到位,查老師的到崗情況。
到了單位停車場,下車準備鎖車時,猛然發現這一袋子垃圾竟然陪著我到單位“上班”來了。我鎖了車,拎起垃圾準備扔掉,可是前后瞟了一遍,周圍50米竟然沒有垃圾箱。
扔哪里呢?看到校園里干凈整潔的路面,實在舍不得下手。時間眼看快到了,咋辦啊!還是放車腳踏板上吧!忙完再處理它。我又放回腳踏板,剛邁開步突然感覺不對勁,猛一回頭,發現那垃圾袋里的西瓜皮、玉米芯引來的蒼蠅迅速來“聯歡”了,還圍著我漂亮干凈的摩托車嗡嗡 “歡歌熱舞”,我頓時渾身發麻,仿佛無數蚊蟲在叮咬著我的全身,惡心死了。我猛地拎起了垃圾袋,一下子撇到旁邊的'角落里,心想:扔那里吧!反正誰也不注意,再說了誰知道是誰扔的……先這樣!
我如釋重負般地快步向前走,突然感覺有雙眼睛在看著我。我轉頭一看,天哪!兩個剛出宿舍門的同學朝我這邊走來。糟糕!我被發現了!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天天教育學生不能隨手亂扔垃圾保護環境,怎么能做這樣的事情呢?我唰一下臉紅了!趕緊回頭吧!我再次掉轉回頭撿起那袋子垃圾。一看表,距離查崗時間還有2分鐘,我拎著垃圾袋向教學樓跑去……
“喂!孫老師,你這氣喘吁吁的跑啥啊?”兩位趕來上班的同事問道:“這干嘛啊?還帶著禮物來上班啊!”
“哈哈,對啊!我這是送禮來了,從家里一直帶到了這里,你說這禮物我能舍得隨便扔掉嗎?”
經典散文2
雨,悄悄地來了。雨點連在一起像美麗的珠簾,掛在我的眼前;微風吹過,雨簾斜了,像一根根細絲奔向草木,墻壁。
我站在屋檐下,靜靜地望著,仿佛自己也成了一顆雨滴:我跟著我的伙伴來到了果園,你看,果園里的水果娃娃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接受我們的洗禮呢!我和我的伙伴們又飛到了田野里,有人般高的玉米爺爺們正捋著胡子歡迎我們呢;麥子阿姨們也弓著腰給我們打招呼呢!我們嬉戲著,不知不覺,又來到了大都市,在大都市里,車輛川流不息,人們撐著花花綠綠的傘,走在馬路兩旁,這時,早已沒有了喇叭奏出的和諧之聲,只有“沙啦啦,沙啦啦“的`雨聲。
不知不覺中,雨停了,我又回過神來,凝望著這雨后的美景,一切都是那么煥然一新:泛黃的樹葉上殘留的雨珠正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發出異常清脆的音響:
叮咚,叮咚一只麻雀也“啾啾,啾啾”地唱著歌兒。
不一會兒,一道彩虹便橫掛在空中,我又想著,想著:什么時候我可以在和小雨滴再遨游一番呀!
經典散文3
連綿不斷的秋雨依然淅淅瀝瀝的流淌著,氣溫也在隨著雨水的流淌而降低,尤其是晚上更為明顯,剛剛上班的路上碰到一位值夜班的女工,竟然穿上了棉衣,實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啊!前幾天去太原送女兒上學的途中,看到路邊已經堆積了許多枯葉,空中也有幾片枯葉在飛舞,秋來了,不知不覺中來到我們身邊已經月余了,不是有這么一句彥語嗎:年怕中秋月怕半,意識就是說,只要一過中秋,這一年的時間就快完了,秋涼了!清涼中略帶些許寒意,使得一些人留戀起炎炎的夏日了。 “秋高氣爽”是人們經常用來形容秋天的詞語,而“秋雨連綿”卻牽帶出我的許多愁思,那些被積壓在記憶深處的不快,就會想一條長長的絲帶,扯也扯不完,把一度歡愉的心情裹得緊緊地,整個人都沉浸在往事的追憶之中,一件件,一樁樁,接二連三順著秋雨流淌,侵蝕著那顆脆弱的心,一種惆悵也與這不堪回首的往事相伴而來,就如這漫天的陰云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盡管我試圖找些愉悅的事來沖淡這屢憂愁,可眼前的一切又告訴我是徒勞,于是,終日悶悶不樂,郁郁寡歡,耳邊的歡聲笑語,似乎與自己相隔萬里,自己身處鬧市,卻會感到一種重重的孤獨,我不知道自己將走向何方,更不知道前方的路會有多少坎坷與荊棘,望著空曠的`原野,猶如站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偶爾刮來的陣陣秋風,掀起我那單薄的襯衫的一角,襲遍我的全身,把僅存的一點體溫趕出了我的身體,我仿佛掉進了一窟寒冷的冰窖,顫抖著摸索前行,此時的我多么的希望能看到一顆啟明星,使我認清前行的方向。
經典散文4
什么是鄉土散文,鄉土散文該怎么寫?很多的評論家從理論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見,眾說紛紜,從事散文寫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條獨屬于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一直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
在散文這個文學創作的大花園里,鄉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跡象,可它依然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一大批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說,我們對于鄉土散文的生存現狀和前景,不必過于悲觀,縱覽當下的鄉土散文,我們確實發現鄉土散文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這個文學創作的大花園里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 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寫出變化著的鄉土,是否寫出了過去的鄉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發自內心的愛與感恩。筆下的鄉土風情、鄉村人物,無不充滿感情色彩的,或嘆,或哀,或贊,或喜,帶著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實上,有著漫長歷史和悠久傳統的鄉土散文,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該怎么展開它的敘述?究竟該寫什么,怎么寫,寫了有沒有意義?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鄉土散文的立足點,寫山水,寫村寨,寫人情,寫鄉情,寫親情,寫綠樹,寫青草,寫莊稼,寫衣食住行,信手拈來,有鼻子有眼,一寫就能娓娓道來。這酣暢淋漓的寫法,讓我們確實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風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鄉間,不僅有了濕漉漉的線條分明的輪廓,還有了那么一點隱隱綽綽的魂魄,于字里行間流水一樣淙淙流淌,涌動著濃濃的留戀和淡淡的鄉愁,很柔和,很細膩,很溫暖,很質樸,有局部的精細,也有整體的豁達。讀起來像酒一樣讓人醉,極像漫步在落著細雨的江南。
鄉土散文也是區域散文,區域的獨特憑著這里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其發展理應得到在別處不可預見的效果,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但后來走出去的人,他們或許更具代表性,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前后兩種變化或許更具說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學創作以及一切藝術創作,都缺少不得反觀生活這一環節。如果缺少了這一環節,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說來,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同樣適用于藝術創作。忠實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創作原則,但需要在此基礎上,將這種生活擺放到更為廣闊的生活舞臺里去打量和審視,并對此作出自己獨特的判斷和思考。這是鄉土散文的視野問題。
鄉土散文語言表述獨樹一幟。土生土長的語言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要拒絕拿來主義,不能全篇都是土話。當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話而把文章寫得相當漂亮,與之相匹配的語言也應該是越樸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動人。彭學明的長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體現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俗,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優美的湘西風情畫。
鄉土散文的寫作,應該向沈從文、黃永玉、彭學明等大家們學習。他們寫出了對故鄉的熱愛和對鄉村生命的敬重,寫到了故鄉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現的是故鄉人豁達、快樂的人生觀,表達的是作家對故鄉人骨子里的堅韌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鄉人安貧樂道的生存哲學;敘述的是故鄉人的質樸、真誠、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們對故鄉語言的依賴和固執的堅守,這看似一種傳統的思維,卻見出了作家對鄉村之文脈的留戀,字里行間飽含著對鄉土的熱愛、依戀,甚至還夾雜著些許無可奈何的慨嘆,以及對在經濟大潮中即將變得似是而非的淳樸鄉土人情的極力挽留。通過他們描繪或講述與之有關的人或事來展示故鄉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讓讀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話,以散文記錄心靈的軌跡來感悟生命的同時,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革,使他們的散文創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面,證明他們的散文創作已經超越了樸素的敘述和追求靈動中見深沉的創作風格。
真正的鄉土散文,是讓我們在閱讀之時就能強烈地感覺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體會得到鄉村生活的那種咀不盡嚼不爛的韻味,那種隱忍、寬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劇性的鄉土精神。這就需要作家本人對鄉土生活有著切膚般痛楚的體驗,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有著見微知著的思考。寫起來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實處,沒有一句一字是多余的。通過敘述,把鄉土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表現艱辛的幸福與難以抑制的痛苦,當然也可以表現迥異于城市喧鬧的自然寧靜。寫出鄉土散文的溝壑與裂紋,寫出鄉土散文的掙扎與抗拒,寫出鄉土散文的希冀與憧憬。
寫鄉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鉆死胡同一鉆到底,寫別人沒有寫過的,寫別人不可能寫的,認識自身的優劣,揚長避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敘述方法和創作風格,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要寫好鄉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讀著名散文作家彭學明在《XX日報》發表的一篇批評文章,他說:“當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當專家學者、當導師牧師、當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當散文家。把自己當專家學者的,總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學術知識和信息量,比如歷史、人文等,好像這樣才既顯得自己博學多才,顯得作品厚重。結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剝。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內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虛又假。寫自然風光的,往往賣的是導游圖;寫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課;寫歷史文化的,往往開的是文史館;寫日常生活的,往往記的是流水賬;而寫時代現實的,往往喊的是大口號。把自己當導師牧師的,總把讀者當學生和教徒。他們總想在散文里給你傳經布道。于是,他變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談。想把人的一生都難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給你講完。遺憾的是,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卻試圖給讀者灌輸,灌輸的結果是,讀者被灌暈了。把自己當思想家的,總會在散文里談黑格爾、談孔夫子,談宗教、談禪意,談天文、談地理,談哲學、談人生。其知識無所不包,其思想無處不在。問題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沒有思想,他們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彭學明的觀點指出很多散文不是靈魂的情感的文字,而變成了知識拼貼或文化拼盤,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說假,一句話,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真切的人生經驗和真誠的情感。
我是一個從鄉村里走出來的鄉里人,鄉下有我的鄉里鄉親,當年從鄉里走出來的時候,鄉親們一再對我說,走出了鄉下別忘你的根永遠在這里。這些年來,因為鄉情的萌動,讓我也來學寫鄉土散文,就寫我熟悉的,我體驗的,我感受的,我參與的,我回味的,我經歷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寫我的鄉里鄉親豁達質樸大度的情懷,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來敘述鄉親們的激情如火的追求與向往,他們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記憶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對于他們的真善美的贊頌,字里行間傾注著我的真情實感。
共勉吧,這就是我對鄉土散文的幾點感悟!
經典散文5
不是每件事情都能被你經歷,它也許發生在別人身上;不是每個經歷都能被你牢記,他也許對你毫無意義;不是每段記憶都能被你想起,它也許早已憑空消失……而我,迄今為止,只有一件事令我難忘,且,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上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鳥兒在樹上高歌,綠葉在風中舞蹈,蝴蝶在花叢中嬉戲……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吸引著我踏出家門,享受這美好的春日。我坐在長椅上,沐浴著陽光,任憑風拂過我的臉頰,吹亂我的`頭發……直至,領居家的一個小男孩跑過來:“姐姐,你告訴我媽媽下午你陪我做作業好嗎?”他那漂亮的大眼睛撲朔著,十分喜人。我微笑著點點頭,他笑了,笑得很開心。我,也笑了,卻與他的天真純潔不堪比較。
下午,我便到他的家里,教他寫作業。與其說是教,不如說是看,他那小腦袋瓜可聰明了,一看題就會寫了。寫著寫著,又畫起畫來,我靜靜地看他畫著,沒有打斷。不一會兒,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從他的筆尖落下。我看著,簡直不敢相信,一個五歲的小孩,竟然……“你很喜歡蝴蝶嗎?”我問他,“這很漂亮呢!”他微笑著,望向窗外,不語。我隨著他的目光望去,終于,停留在一簇花叢上,那里百花爭艷。只是,最顯眼的,還是那些五顏六色的蝴蝶。在風中,飛舞著,追逐著,嬉戲著,自由自在的……許久,他回過頭來問我:“姐姐,人死了能變成蝴蝶嗎?”我笑問:“為什么要變成蝴蝶呢?”“因為蝴蝶可以無憂無慮地飛啊!”聽罷,想起,早就聽說他每天要上很多課,要練舞,練琴,還要寫字。心難免會有一絲酸楚,是同情,是憐憫,還是嘆息……
幾天后,他搬走了,去了城里,我也很久沒看到他。
幾個月后,才從街坊鄰里得知:他,死了,是自殺,原因就是,他想變成蝴蝶。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很震撼,也很寒心……
這件事給我觸動很大,我不明白他從前的感受,想法。但我知道,現在的他一定很快樂,很快樂。我永遠都忘不了這件事情,忘不了那個天真的小男孩,忘不了他讓人羨慕的,歡笑……
經典散文6
曾經見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一個人在路上走著,是散文;一個人在路上走著,掉進了溝里,是小說;一個人在路上走著,忽然飛上了天,是詩歌。”這段話非常形象地指出了不同文體的特點。小說靠情節,詩歌在于想象,而散文貴在平實而富有情感。或者說情感自然真摯地抒發,是散文的靈魂所在。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道:“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認為,文章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是文章的根本,語言是為表情達意服務的。一篇沒有真摯情感的文章,就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文字是沒有價值可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我們常常困惑于散文的寫作水平無法提高,就下功夫在語言上進行雕琢,在文章的形式上進行結構,或者追求文章內容的新奇刺激。其實,當我們嘗試散文的寫作時,當我們的文字足以恰當地表情達意,我們的語言就足以勝任散文的創作了;當我們用純熟的語言把想要表達的東西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語言組織能力,具備了寫好一篇散文的基礎。如果寫出來的文章還不能令人滿意,可能就不單單是技巧問題,說明文章并沒有把作者的真情實感表現出來,或者是文章缺少最真摯的情感,而沒有真情實感的文字就如同沒有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文字又如何打動讀者呢?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當我們動筆寫一篇散文的時候,我們是否傾注了最真摯的情感?如果我們的文字連我們自己都打動不了,我們又如何希望我們的文字打動讀者呢?自己沒有傾注真摯的情感,就自然無法獲得贊許,這樣的文字又如何提升品質,成為文字中的精華之作呢?
散文是需要技巧的,但所有的技巧都是為抒發情感服務的。如果我們不能明了這一層,我們就會陷入散文寫作的誤區。讀過很多這樣的文字,有非常高的表達技巧,語言的運用可以說已經出神入化,爐火純青了。可文章就是無法打動讀者,讓人感覺像是一片浮萍,飄在水面,看起來很美,卻缺少內涵,不夠厚重,感情蒼白,沒有靈魂。
曾經喜歡一個人的文字,他的語言很美,文章的內容也很感人。隨著對作者了解的多了,發現他的作品大多存在虛假的編造,用虛構的人物和編造的情節來欺騙讀者,違背了散文的創作原則。散文不能真摯地抒發情感,盡管文字的技巧很高,終究還是沒有生命力的。散文不是小說,應該時刻記得有一個真我在。
一個人沒有了靈魂,就是行尸走肉;一篇文章沒有靈魂,無異于一堆毫無生氣亂碼。
用手中的筆,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抒發內心最為真摯的情感,這才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們可以寄情山水,我們可以托物抒懷,我們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我們可以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無論我們寫什么,那種感受都是自我而獨特的,那種情感的抒發都是自然而真摯的,這樣的文字就自然會有新意,有真情,有靈魂。
我們不妨去讀一讀那些讓我們過目難忘,刻骨銘心的文字,讓我們明白文章的靈魂源于情感的真摯,文章的生命得益于文章的`靈魂。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是這樣抒發內心的悲憤的:“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通其狂惑。”滿懷的悲憤娓娓道出,讀來不禁感慨系之矣。
韓愈在《祭十二郎文》是這樣抒發失去親人的痛惜之情的:“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這樣的文字讀來,誰又不為之動容呢?又有誰不被文字中那真摯的情感所感動?又有誰懷疑作者情感的真實自然呢?《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明代茅坤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古人所言想來當不謬也。
還有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哪一篇不是情真意切,讀來潸然淚下呢?所以南宋謝枋得在其《文章軌范》中引用安子順的話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真摯的情感是一篇文字的靈魂,只有有了這樣的靈魂,你的散文有可能達到最高境界。
只滿足于熟練掌握了散文寫作的技巧是不夠的,只有我們在寫一篇文字的時候傾注了我們真摯的情感,我們才能創作出高品位的作品。動手寫文章之前是否問一問自己,所抒發的情感是否發自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的情感是否真摯?否則,我們不要去寫。因為每一篇文字要想打動讀者,首先要感動作者,自己要感動,就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最真摯的情感,否則是難以做到的。蘊含了真摯情感的文章就有了靈魂,有靈魂的文字是會獲得讀者的認可和喜愛的。
不要用華麗的辭藻來掩蓋情感的蒼白,不要靠結構的技巧來替代情感的傾注,不要讓我們的散文失去應該有的靈魂。否則,我們將無法提高我們的散文創作水平;否則,我們那些技巧純熟的散文將流為無病呻吟之作。
有優美的文筆,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這樣的散文才是上乘之作。
經典散文7
飄雪,我更喜歡叫她雪兒!
“兩座山永遠都不會靠近,兩個人總會有遇見”這話說的是一個緣字。是呀,熱愛生活的人們,就一定會有一個值得你熱愛的人兒等在你的前面,這是一種際遇,還是一道風景,我作如此想!
雪兒,首先是位已過不惑之年的女子,一位常年工作在鄉村中學的特級地理女教師;她是一位詩者,一位縱橫于華夏大地,穿越于時空,飛揚熱情與遐想的詩人。她是在父母的嚴厲與苛求中長大,所以在責任與擔當中成長,她用與大地一樣博愛的胸懷謳歌她的生活,她的熱愛。
我感激雪兒,源于她的詩。
夏天,已經夜深了。我依然彌留于知天命的生日中,感嘆歲月流沙,感慨人生潮起潮落。所以,我撰寫了一篇散文《歲月如初,感動如潮》,發表在江山上。次日,我看見一首詩歌《八千歲的寄語》不由的好奇了,我點開,掃視、審視、珍視,繼而感動如潮。
她在詩中寫道:
生命不止,演繹愛的傳奇
博愛不止,散落思想的羽翼
思想不止,傳承文明的生生不息
運動不止,璀璨生命的輪回更替
欲窮八千里的眼神,望斷天涯路
……
這是一首贊美的詩,一份值得我珍藏的禮物。飄雪!這個陌生的網名,這位陌生的人,她對于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再也不會陌生了。
她柔聲細語,如鳥鳴,如春風,如花開,卻有著古琴一樣的穿透力,能讓人銘記。那味兒,沒有做作,也不嗲,卻會讓我萌生兄長,乃父,以至于與小孫女相處時的情愫。我好想,激情地望著她,給予她鼓勵;熱情地笑看她,給予她肯定;深情地擁抱她,給予她溫暖。
她氣定神和,既像悅過“春秋 ”那么睿智,又像“阿里巴人”那么熱情;她的臉上有著名指揮家鄭小玉那樣的剛毅,還有楊絳先生那樣的'慈目,也有小香玉飾演的花木蘭那么熱辣的眼神;她山東女漢子的身體里典藏著一顆江南女子的嬌羞之心,小橋流水般的靜怡之情。
她文如泉涌,也美如娟花。我拜讀過她許許多多的詩歌與散文,讀她的詩歌有坐日行八萬里的飛船上臨窗俯視大地的那般寬廣,它的散文娟美而又流暢,總讓我有身臨其境似的感受人性的美好,萬物的美麗。她在散文《霜露幽思,萱草長情》中這么寫道:萱草,花期較長,生命力旺盛,江南、北國到處都有她的身影。即使貧瘠的土壤,歷經雨雪風霜,她也頑強地奉獻其內在光華。或許,正是因為萱草這份難得的自然、質樸,頑強和堅韌,才會成為母愛的化身。她在文章結尾處說:“霜露幽思,思成一棵贈予母親的萱草,盈袖在暮秋的夜空,寧靜致遠……”。這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在我的心里不僅僅是好奇了!
她說期待我能為她的生日寫一篇文章,我承諾了,我卻一直在期待一場飄雪。江南飄雪,是人們難得一見的風景,“冬雨遇風便成雪”只要窗外下著雨,我便開了窗,感受是否有風,是否下雪。可是,雨總不是那么寂冷,風也不夠那么凌烈,雪也不見了。水仙花已經開了,冬天即將離去,我只能期待一場陽春白雪了。
飄雪,哦不!雪兒出生在圣誕節,我想,圣誕老人第一個送出的禮物一定是給雪兒。不日,就是雪兒的生日了,但愿她的生活就像渤海灣日出時的盛景,那么地寬闊,那么美好而又動人!
我想做一顆小草,更想是一顆大夫樹,我在我的江南張開胸懷,隨時迎候一場飄雪。
經典散文8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著有散文集《秦牧雜文》、《星下集》、《貝殼集》、《花城》、《潮汐和船》、《藝海拾貝》等,《古戰場春曉》、《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壇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點之一,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笞丑惡現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秦牧有別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題材廣泛、知識豐富、談古論今、旁證博引,顯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識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從歷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見聞侃侃談起,以土地為對象,時而展現新時代的風貌,時而追敘慘痛的歷史,時而歌頌新社會的'建設者和保衛者,時而寫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時而又將筆觸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從古到今,從草木禽獸到人情世態、到故事傳說、到現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讀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極大的歷史教材。
秦牧散文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格式,瀟灑自然,語言流暢講究,文筆游走靈活,聯想奇妙,思路開闊,感情自然流露。
經典散文9
在虛幻的世界用文字描寫著地老天荒海枯石爛,當記憶燃成灰燼,我在心里默默地對你說,對不起,打擾了。我的世界顛倒黑白,深陷是一副什么樣子,那曾攜手的天涯是不能相望的傷,魑魅魍魎的世間將你我飛短流長,總是在道別時才看到彼此眼中的淚光。——題記
如果背對著轉身能夠不流淚,又何苦為難自己。用盡一切力量想要改變、想要掙脫的最后還是回到如初。錯與對再不說得那么絕對,心亂了一切都亂了,看來只有沉默了。當要訴說的時候身邊竟沒有一個朋友。走的路多了,才知道只有一個自己。某一年的某一天,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微笑的瞬間,便只剩下哭泣。是否一個人的天空,如你所說的那樣注定黑暗。
背起所有的荒涼,如你所說的那樣,你總是可憐別人,誰可憐過你?明明是脆弱的,還要假裝堅強,偽裝如果有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沮喪。誰的對錯演繹了那場生死別離,淚眼朦朧之中才看透一切都會過去,只是一個過程。
時光不再是可以真正讓自己迷失的東西,轉身時一切都煙消云散,道別時,你說的那句,要好好照顧自己還猶在耳邊,那句再見來不及說,冷冷的夜一切都不肯再上演,失去了,把一切都當成了敷衍,早已忘記那曾深愛的人已在轉身的那瞬間消失在這個世界。
前塵往事成為了夢里唯一的控訴,總在剎那間知道,有些人說過的話永遠不可能會實現。總在驀然回首時發現你的臉,已經陌生到讓我不忍再看一眼。冷冷的街,冷冷的世界,只剩下自己對著天空想念從前。某些沉沉的思念就像風箏斷了線飛不進你的世界,也溫暖不了你的視線,我已經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劇終沒有喜悅,我始終都躲在你的夢里面細數著自己的傷悲。
有一天醒悟,看清了那糾纏的夢靨,松開了手,一切便不復存在。那些陶醉的畫面,終讓一個人的眼淚崛堤,可惜,你已消失在那一片蒼茫中,讓我無力再去找尋。
那些喜與悲都成為了過往,換一個人的平靜,你還說無悔嗎?背對著你轉身你就不會看到我那流淚的臉,編造了一千次的`謊言,在你的面前不堪一擊,我以一萬八千秒的速度穿過這座城市,只看到霓虹在閃爍。心中隱藏的遺憾,將自己出賣,能否在那一天,留住那唯一的記憶,讓你知道你生命中有我的出現。
蒼茫的天際,那些悲傷俺蓋了真實的自己,風卷起千層雪,又看到那個歇斯底里的自己,被時光剝光一切,血淋淋地站在路口。有些事只能一帶而過,有些事卻要記住一生,誰許誰一世承諾,誰把誰丟在原地。有過的幸福,有過的傷痕,在一瞬間化成灰燼,那些荒涼的旅途,只能一個人踽踽獨行。放任一回,哭泣一次,是否能夠從此遺忘?夜漫長,那一縷芳蹤游走在地平線,黎明時分不愿歸來,靈魂歸于蒼穹,一切都舍棄,如某個人所說,那些時光都被記憶打穿,我披著你送的衣服與你擦肩而過,喜歡一刀兩斷這個詞,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斷了、散了,而自己又回到如初。
在一剎那學會從容,在一夜之間看破紅塵,淚輕輕的滑落,提著僅有的行李離開,你悲涼地笑著,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就這樣從此隔絕,只是這樣做會有怎樣的結果,你這樣一個女子。落葉紛紛揚揚歸于塵土,消失的記住了,記住的消失了!
時光把一切拉長,手捧著那些斷了的記憶線,如果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一種幸運,凝望著他微笑的側臉,恍如一場夢,夢里花開花落,庸人自擾,那句再見是我看不到的彼岸,你在她的視線之外,尋找著所謂的寧靜。
幸福從來都只是擦肩而過,看著某個說過和自己一起走的人,牽著另一個女孩的手出現在我的面前,感慨萬千,時間是倉促的,有生之年,看破的,執著的,本是徒勞,我數著自己的憂傷,麻木地說著再見,只愿不再相逢、離別。這世界上的許多東西都不曾屬于我,終不再強求。一切都在命運的手中得到了平息,如果這個世界還有所謂的幸福,那該是一副怎樣的畫面我無從知曉。
若水流年,幾萬次的回眸看到有些東西就這樣一閃而過,那座離別的橋已風化成流沙,而我還在那里只為看一眼你的容顏。真假難分,情難依舊,放手轉瞬即逝。看到落花滿天,幻想自己是個殺手,一劍刺下,了斷這一切,從此相隔天涯。你說的愛與不愛,我視而不見。
經典散文10
小區通道兩旁的樹葉枯了落,落了又枯,短短幾個來回,感覺越來越接近冬天了。
今年的冬季還是來得有些遲緩,以致心里流淌的不安又增添了幾分惆悵之意。或許是上了點年紀的原因,促使面對歲月的磨嘰,不知覺間留多了幾分痕跡。
對于年景到來的喜悅之情,這幾年是越來越淡了。充斥自己內心的,是泉涌上來的一股滿滿的望鄉之情。
本以為這幾年遠離鄉村的淺居,看不見稻黃麥熟,聽不見山間小道上的潺潺流水之聲,心自然而然就會對一些舊事物慢慢轉淡,漸漸愛上小城市既舒心又安逸的生活。
孰知有一天,不經意間打翻了一本相冊,碰巧散開里面幾張取景黃土、村落的舊照片,那一刻心突然嘎的一聲,停止了幾十秒。那幾十秒我面對著這些泛黃的舊相片一再回味,當中的舊情舊景一時五味雜陳,綿綿襲來,感覺像極平生少有的被酒引子勾起的醉意,這時我才驀然懂得,鄉戀也是一種會醉人的酒。我想,今夜又得帶著一絲苦味的啞然失笑入睡了,只是不記得它是第幾回了?
是啊,故鄉,你在我夢中也待了好幾回了。如若能時常做這樣的夢,我多半也是會很滿足的,雖然那味道只是象征性地望梅止渴,但它卻能減輕心頭慢慢爬上來的一些憂愁,提供一個短暫的心靈驛站,讓我重溫、梳理一下兒時的鄉村舊夢,那些今昔或許不能再見到的一排排裊裊炊煙一直在夢里縈繞著我,追逐著故鄉的云彩,曾經是多么地喜歡它,自詡云彩的落腳點就是我可愛的家。
那時自有歡快的腳步,任我徘徊在鄉間小道,手里綹著一把雞尾草;那時自有金黃色的水稻笑彎腰向我頻頻點著頭,任我穿梭在河柳岸邊,頸上套著柳枝條扎成的圈圈。這樣的場景一多,就會讓我情不自禁地覺得自己就像一只彩色的蝴蝶彌留在一個小花園,安心享受著它平淡的供養。
雖說故鄉所能棲息之地并不大,卻依然不減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的氣勢。有時我會偷偷在想,應該給故鄉的泥土賦予什么樣的味道才最適合呢?后來,經過仔細斟酌之后,我最終選擇了香甜味。可不是呢?這一犁犁的溫土上方醞釀著五谷雜糧,奇花異果,香氣伴隨四季從不間斷,下方連接的卻是一口口甘甜冽嘴的方井,多像母親們的乳汁,幽香尚存。這很大程度促使我覺得這純樸的香甜之味,賦予給故鄉這方熱土,自然是再適合不過了。
多年之后,我才漸漸察覺到故鄉給我縈繞其身上的念想也涂上一層由淡及濃的香甜味。那味道竟然與我喝了多年的天目湖白茶所透出的'遠淡近濃的香甜味極其相似。
尚來不及品讀故鄉的秋意,村口那傘狀的榕樹,想必已經提前把秋意收割去了。在年月的深處,它應該是再也吃不消淘氣的娃娃在其身上蕩著秋千,竄上竄下了。
總覺得故鄉的秋是撩人的,散發著一股安逸的慵懶,如此氣候就連小貓小狗也很少有跑動了,我生來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季節,氣侯的。一到夜晚可以伴著高掛的皓月團團圍坐在榕樹下,豎起耳朵安靜地聽村里掉了牙的爺爺們,講起那些已經老得不能再老,純樸悠揚的鄉村故事,很多時候聽著聽著就會伴隨颯爽的秋風,跑進娘親溫暖的懷抱,娘親用雙手當搖籃,不斷搖晃著,耳邊還時不時飄來她輕柔的催眠曲。
過了秋,日子就像最后一把催熟年味的肥料,年味越近,鄉情也就越濃了。村口的養殖場里面肥碩的雞鴨仿佛也在年末的一夜之間長成,這些在平常可說是稀罕之物,更何況是成群結隊,害得讓我一連咽了好幾口口水,仿佛擺在我眼前的是誘人的肥大雞腿。
手巧的母親也是在某個冬夜(這是她提前用手指一再掰算出來的日子)點上一盞昏黃的煤油燈,拿出平時揶揄了許久,攢下的紅紙,雖說在她眉梢之間有透著一絲神彩奕奕,但她卻也不敢有絲毫怠意,畢竟這紙顯然很是珍貴的,我看著母親比劃了許久,才果斷下了手,剪起栩栩如生的窗花來。
早晨望著母親剪好的窗花,平整折疊著,靜靜躺在一個小竹籃里,還有一群群逐漸南歸的大雁,我知道最濃郁的鄉情終究伴隨著年味歸來了。
就在我無意間多望了雁群的那一眼,映入眼簾的是一只老雁護著一只小雁在無間隙地飛翔。那一刻,我的心被觸碰了一下,眼角被朦朧所遮擋住,這場景多么似曾相識,我在一片朦朧中墜入記憶的深處。
記憶一下子被拉到前幾年除夕的傍晚,我一早聽說父親要回家過年,早早就去村口溜達,玩耍得忘乎所哉,直至晚霞吞沒最后一片夕陽,天色漸漸暗淡下來,我約莫父親快要到了,就佇立起來,探著腦袋搜尋著,這條悠長村道上的所有人影,感覺過了好久,久得那會覺得自己就像站成一棵樹了,與村道原來兩排松樹連成了一片,父親最終還是在村道最后的那棵松樹探出了腦袋,笑盈盈走近我身旁,然后像捉小雞般把我放在他肩上,我在他肩膀上搖搖晃晃,漸漸離遠了身后一團一團的幕色。
年景對于父親來說應該也是欣然的事情,他竟然在歸心似箭之時,埋頭哼起了平日里不見多哼的小調。或許這刻,他可能是被故鄉頭頂上那鐮弦月吐出的充滿溫暖的桔黃色月光所融化了。
自以為這桔黃色的溫暖,一到家后就會消失,誰知祖母早已點上一盞桔黃色的燈火,那燈光發出的溫暖竟然與月光如出一轍,還微微散發著年飯的香氣。
也是那一刻我才徒然懂得,望鄉對于現在的我來說,并不是深層次的落葉歸根,而是一家人團聚一起,吃著年飯,品著故鄉的香甜味……。
經典散文11
二十天的培訓眨眼間即已收尾,告別一眾同學和各位導師,踏上歸途,有歸家的喜悅,更有無限的留戀。嘆時間匆匆!
與梅乘出租車到地鐵站,站外排滿了出租車,還有來回穿梭的行人。人頭涌動,如潮水般南來北往。高而寬闊的大廳里,我們就像滄海一粟。初次坐高鐵,對一切乘車程序均未知。一路請問,一路探行,沒有經驗的心,委實有些惴惴不安。好在兩人一起,大略抵消些不安。
我們來得早,十點多就來到車站,距離乘車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大廳等候區,座無空席,每人手中均拎著沉重的行李包,感慨頓生:此,無一不是奔波在生活前沿的人。活著不易,但只有活著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熱鬧的大廳,展現了生活繁華的一角,這個時代已不是閉塞在室、生之唯我安歟就能滿足,更多的人愿意在奔波中履踐自己的價值,不致負這一生。這里俱都是走在離家與回家的路上的人,不同的是,去向有別,心情有異。
梅去衛生間了,我一個人望著偌大的等待廳,看著一個個陌生的略帶疲憊的面孔,耳邊不時傳來某列車到站的廣播聲,記憶又回籠師大二十天學習、生活的情景。
印象中似昨日才報道,今天就已別離,可明明也清晰的記得剛來那兩天是如何慨嘆這里的時間走得好慢啊。人大抵都是如此,陌生時催時間走,熟悉后盼光陰留。想想,專家、教授們授課時那宛如天籟的罄鐘,一次次敲醒思想火花的震撼還深刻,如今卻只有細細麻麻的筆記和那一張張照片與一份份文件相伴。想想,與同學們一起探討交流時的熱度還未褪去,我們卻已各自踏上歸途,也許一輩子都無緣再見。想想,師大樓前樓后還依然芬芳,花下卻少了這一群賞花人。
最愛師大的玉蘭花,第一次看見它時,還穿著棉衣,一株玉蘭樹上,白色的花苞已然開始掙開包衣,要第一個迎接春天。白色的花瓣將舒未舒,卻已醉了一眾賞花人。興奮的來到玉蘭花下想要拍下那最大的一個花苞,想在余下的日子里見證它的成長,卻碰到了幾個相同興致的人,我沖他們笑笑,他們也熱情的回我一笑。迫不及待的將玉蘭花苞移進相冊,便匆匆奔向三樓我們學習的教室,那幾個花下相遇的人,竟然也隨我身后來到教室,原來我們是“同學”,陡然升起一種酒逢知己的感覺。從此,我們一起見證花開,一起聆聽講座碰撞火花,一起嗅聞玉蘭花香。師大的玉蘭花很多,開得最早最盛的就是E305座下這三株,大概是同我們每日聆聽專家講座的緣故吧。各位導師傾囊相授,給我們貧瘠的思維天地注入了滾滾春潮,連同窗外的玉蘭花一并芬芳。
玉蘭花次第開放,白色的優雅,粉色的迷人,淡紫色的夢幻,每一株花樹下都印著一串串熟悉的腳印,小船般的花瓣里裹藏著歡聲笑語,淡淡的香味迷醉著一眾逐夢人。手機相冊里,白色的玉蘭花仍是花期正盛,雅致美麗,花下的人兒笑容依然清晰明媚,二十天的友誼就如這玉蘭花在寒風中開出溫暖美麗的情誼,我們就如那白色的花瓣相擁在一起,唯美了這個春天。粉色的花雖也耀眼,未施脂粉便已明艷整個校園,但,我最愛的還是這白色的幾株。看著它們從小拇指般長到大拇指般,到將開未開時,含苞欲放,孕育著希望、積聚著力量的的生命勃發的狀態,羞澀中積聚著勃發的力量,終于,在春寒料峭中最早迎接春天……
記憶還在燃燒,梅已經歸來,還帶來了溫姐和娟。離開師大,能在如流的車站再相遇,竟似他鄉遇故知,生起久違的喜悅,瞬間淡化了離愁。明明才分開一個多小時啊!四人的`手又攥在一起,彼此僅僅挨著,聊著這二十天的學習,感嘆時光短暫,分析將來工作的方向,卻更多是對彼此和這段經歷的不舍。但,人各有歸處。溫姐善解心意,提議讓一個小妹妹給我們照幾張合影,我們僅僅擁在一起,留下這一刻一生回味。即使不愿別離,也終是明白殊途不同歸,這一別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見。彼此抱一抱,目送溫姐和娟走進站臺,背影消失字在人群中。
偌大的車站等候廳,如今又只剩下我與梅。梅和我來自同一縣城,我們在學習群里認識,一起去師大,同吃同住二十天,彼此已經儼然是家人。能與梅認識是緣,也是因師大之行結緣。感謝師大給我們創造了學習的機會,交流的平臺,幫我們結識遠方的朋友,開拓了我們思維的空間,讓更高的理念住進來。
如織的人流還在來去交織。檢票口突然傳來G1712列車檢票的消息,與梅互望一眼,攜上笨重的行李箱走進檢票口,我們即將踏上歸程的第一次列車。站臺上,等待區,一輛輛列車停放在軌道上,耳畔不斷傳來火車笛鳴,由遠及近,又由近到遠。終于要回去了,就要真正離開石家莊了,回望這片幫我重新燃起希望的土地,心中暗暗發誓:我必然要將今天帶走的理念和知識化成自己的創新成就,讓師大的玉蘭花遍處開花,遍地芬芳鳴!
笛聲轟響,G1712列車在軌道內漸行漸慢,停在站臺,廣播里傳來指揮乘客下車、上車的語音。回身,極目眺望,除了高高的站臺,如流的人群,停靠的火車和遠處的農田,什么也看不見。別了,石家莊;別了,師大;別了,我敬愛的導師們;別了,我親愛的學友們;別了,那一株株潔白淡雅的玉蘭花;別了……
歸處,使命在,責任在。來此是為更有意義的回去,帶回去更有意義的東西。歸去,是為開拓祖國更好的未來!
八號車廂的門開了,我轉身提著笨重的行李箱走進去,坐下,打開筆記本,寫下我綿延的思緒和這段不成行的文字。
經典散文12
我愛進網絡里去讀文章,特別愛進里去讀文章,因為里的文章多,風格各異,絕大多數的文章寫的樸實如草根。因為我始終認為,草根代表真,草根代表健康!
我開始什么文章都讀,但讀著讀著我就變得挑剔起來了,一些文字基本功就不會用的文章我一眼就給它秒殺了,一些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之類的文章我也一眼就給它秒殺了,一些霧里看花山重水重重復重的文章我也一眼就給它秒殺了,一些鉆進文字幕布里去濃妝艷抹的文章我還是把它一眼就秒殺了……漸漸地,我一眼就能看出文章有沒有真正的草根清香,我一眼就能看出文章里面有沒有靈魂和思想性,我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結構是不是嚴謹,布局是不是合理,作者寫作態度是不是端正……文章通過了我的第一眼,我才愿意把該篇文章讀下去,讀完以后,如果我發覺該篇文章很有可讀性,我就把該篇文章進行細讀、精讀、解讀,直讀到我的靈魂有了充盈,直讀到我的骨頭有了堅朗,直讀到我的皮肉有了彈性,才肯罷休。
漸漸地,我就熟悉了劍客、雨袂獨舞、春暖花開、荷塘月色、昆侖一刀、曉曉、婉約、墨妍、王鵬、從余東風、飄雪……等寫手的寫作特點和風格,并能夠透過他們的文字,解析出他們精神世界里的堅毅。
我剛開始進入里的時候,當時許多的寫手寫出來的文章和我一樣嫩稚,隨著我寫作能力的不斷進步和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很多的寫手被我逐漸的淡化,但依然還是有許多的寫手在默默的堅持,在默默的進步,在默默的提高……比如:飄雪、傲雪寒梅等寫手,就是在堅持中,在學習中,把寫詩的水平提升到了真正詩人的層次。
我剛開始進入里的時候,一下子就讀到了許多許多的精美散文,當時我就驚異,普通網絡里怎么會有如此之高水平的文章?這些高水平的寫手為什么還在網絡里寫?他們為什么就不去“云端”之上寫“神仙”文學?我把這些精美文章進行了慢讀細讀,慢慢的,我就發現,雨袂獨舞、春暖花開、荷塘月色、婉約等女寫手寫出來的文章風格近乎完全的一致,特別是經她們審批推薦出來的文章,幾乎全是文字優美的婉約類型……當時,我反復思量之后,立即就把這個問題寫成建議發表了出來。這些里的老師們,看了我提出的建議后,立即就推薦出了不同風格的好文章來。她們能虛心接受,從諫如流,如此的胸懷,里的文風怎能會不悅眼、悅心、悅神呢?
雨袂獨舞、婉約、春暖花開、荷塘月色的文章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讀起來和順、柔美、逸著淡淡的婉約, 有一股草根的清香;曉曉的文章讀起來自如、有力、有底氣;墨妍的文章文字很美、美的驚艷,可見文字功底頗深;王鵬的詩讀起來就像打太極拳,在優雅的一舉一捻之間,益健了身心!
經常讀里的文章,發覺有些編輯比較偏愛推薦自己喜歡類型的.文章,不是他們喜歡之類型文章往往被冷在一邊,這就造成被推薦的文章不夠百花齊放。
經常讀網絡里的文章,發現一些寫情感的文章,就愛情而寫愛情的,一般都沒什么點擊率,但把愛情能寫的撕心裂肺以致寫到大家都歇斯底里了,點擊率就立刻飆升;有一些文章,文字太華美,華美的如蜜糖,逗得初學者舔著喜滋滋的,經常打開,發現許多的寫手手里拿著一根“棒棒糖”,假如,某一天推薦榜里沒有出現“棒棒糖”文章,他們就生氣的大喊大鬧,甚至公開說里的“美餐”水平降低了!
讀魯迅、郭沫若、張愛玲、畢淑敏等人的文章,發現他們寫作運用上的文字其實并不華美,但他們的字詞運用地都是特別的精準,精準到重一點就肥,輕一點就瘦。每每讀這些大師們的作品,讀到的是字字句句烙著神經的深刻,是使讀者最后猛然醒悟的指導意義,這才是真正上乘的文章。
關于編輯推薦文章的問題。我要說的是:編輯愛推薦的文章,往往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是點擊率比較高的文章;編輯愛推薦什么文章,寫手往往就愛寫什么文章,這樣久而久之,網絡就愛普遍出現什么文章,最后,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學!反之,編輯不推薦或不愛推薦的文章,也就成了點擊率低的文章,實際上就是寫得“不好”或“不受歡迎”的文章,最后這些寫手就不寫這類型文章了,如果寫手還要堅持寫下去,就不得不改寫迎奉編輯或迎奉時下的文章了。
由于注重民主,因此允許每一個寫手都去參加審批,但既然是審批,就一定要盡量的把握好文章好與不好的度!有人說,我去審批不收誰一分一厘的錢,是奉獻精神,隨便隨便就是了,這樣是不對的!既然你自愿去審批,那就一定要有一個端正的工作態度,因為你把一篇確實寫得好的文章推薦上來,這一篇好文章能給該文的作者一個鼓勵的信念,這一篇好文章能豐富廣大讀者的精神世界,這一篇好文章就是里的旗幟了。反之,假如這一篇好文章被你遺漏,作者很可能就會自問?我應該怎樣寫才行?如果老是如此,這位優秀的寫手很可能寫著寫著就迷失方向了……所以,審批文章責任重大,意義非凡!
我愛,是我寫作的“練兵場”,是我學習的好園地,是我進步的階梯!就像我慈祥的母親,縱容著我的放肆,澆灌著我的渴望,耐心著我的爬行,鼓勵著我的站立,驕傲著我跳躍懸崖能竭盡全力振翅飛翔的那一剎那之驚艷!
經典散文13
現行的教育制度,高中畢業以前學校所學,可以直接的說目標明確,直奔高考登科,學歷的高低是專業化的等級標準,除了鳳毛麟角極具天賦的頂尖高手,到后或院士之類的峰頂,剩下的大都會在專業階段性完成之后,如嬰兒般呱呱落地,重生在社會生活中。
有些專業人才不離所學所知,在崗位上將學以用之,立棟梁于所在的架構,發揮著他人不易替代的位置,早些時候見過一建筑結構的專家,很讓自己咂舌的是,他畢生40年專門收集研究建筑樓梯的設計與研究,從不改變和間斷,終成業內此項的頂尖專家;而更大部分落地的時候,各種原因,無法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對口,甚至不挨邊。
而這種時候的.能力最核心的發揮點,就是所學專業給自己無形影響的思維模式,古語說: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這里也可等同于:一番專業一類人。
有些人會籠統的把文理科簡單地分成兩類思維模式:文科感性,理科理性。
其實還有一個我們常常忽視的民族文化根基的影響,幾千年中華文化細微到傳統沉淀在莘莘學子骨子里的,仍然是感性的思維占具主流,如果在求學之間姑且拋開環境所受的感性因素,回到社會的生活中間,理性的思維能量仍不敵感性拉力。
到了物質極度膨脹的年代,價值觀念日益凸顯直接,更增加了價值體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宗教因素就在二個最極端的時代體現的分量最重,一是大災大難的時代,二是盛世時代。
理性思維的鏈條是邏輯,感性的則是心靈驛動和歸屬。
專業在思維模式的理性和感性之間起到一個深究的決定作用,向內走得越久,越不能自己,就算你直入核心沒有再究的可能,最終還得有一個解脫的可能,一是投入神的存在和歸屬,達到一種完整的內心寧靜,還有一種就是一個轉身,回到原點,僅存自己原有的內心,最簡單純凈的一片空間,聽風,看雨,賞著紛亂的周遭,夢一場。
經典散文14
普通冬日的午后,沒有多余的陽光。
新鋪的柏油馬路顯露出許多經歲月敲打才有的疲態。破碎的傷痕,沒有人會想起,它的生命還曾經歷過一個大雪的冬天,于此,不禁又掠過幾分冷眼的嘲笑,轉而又突驚,剛剛一只腳邁過成年門檻的自己,是何時開始習慣了對薄涼平靜,本應熱血憧憬的年紀,卻如此消極淡漠,我該多對不起自己。
或許下一秒便會被某輛疾馳的車輪碾壓的血肉模糊,猙獰絕望的躺在馬路的中央,無人問津。又或許平安度日,只是漫漫灰暗之中尋不得一絲光亮,殘喘余生,閉目應世。相較之下,天涯的迷失與絕望是更令自己心驚的。
身邊交雜著呼嘯的風聲與尖銳的鳴笛,視線中闖進了一位摔倒在馬路中央的狼狽婦人以及她身下同樣狼狽的破舊的單車,她極力試圖掙扎著爬起,可又無力的跌下,再掙扎,又跌下,腦中充滿著的疑問——她是如何一個人在雖偷工減料卻尚算平穩的馬路上摔得如此狼狽。
一個亮黃的身影突然從身后趕超上來,在前方不遠處又急忙停下車,她試圖沖到馬路中央去,卻被一輛大型卡車擋住了去路,只是幾秒的等待,模糊的視力,卻將她的.焦急看得如此清晰,轉頭再看婦人,在看見欲上前幫助自己的女孩時,是一臉感激又略帶羞愧的笑。
我自知是個不多存善意的人,對他人亦對自己,只是一直沒有放慢車速看看女孩是如何扶起無助的婦人,以及她同樣無助的單車,甚至不敢回頭多作張望,只是明確著一個念頭,若她也被訛上,我必定不作猶豫跳出來為她作證,這是一種由羞恥支配著的膽怯,總覺得有一雙強而有力的大手從我的體內猛的掏出了一堆黏稠的腐物,并將它們逼向我的臉,以臻全身都感覺到一陣難咽的窘迫,那只強大的手,閃著亮黃色的光芒。
最終還是決定,回頭再捕捉一次女孩清晰臉,我想這是我該記住的,放大遠望的瞳孔,映著的是一條筆直寬闊的馬路,一個個不作猶豫疾馳的車影,一張張無多表情的陌生面孔,一切都浸在因天氣而深刻的灰暗里,女孩沒有再現,可就在這本以為不曾有邊際的灰暗中,分明浮現了一道鋒利的光。
經典散文15
也許你會覺得我是瘋子,因為我覺得哀樂很好聽,是的,如果拋棄一點點的情感因素的話,我必須要承認,它真的很好聽。你們不愛聽它,那是因為它總是伴隨著一個你熟悉的親人或朋友的死亡而出現的,而死亡,總不是一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
然而,這其實又有什么呢,佛陀說世界有成、住、壞、空,人類有生、老、病、死,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所以道家才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說法。
人都是怕死的,所以有多少愚蠢的人為了證明自己不怕死,而投入了死亡的懷抱。尼采說“上帝已死”,但是上帝沒死,死了的是尼采,一個瘋子。海明威創作了曠世名作《老人與海》,展現了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但是自己呢,卻最終還是折服在死亡的石榴裙下。他們都死了,聰明的人都死了,活著的都是愚者。可是,愚者竟然活著,你能說最后能存活下來的人,反而是愚鈍的嗎?
所以不妨欣賞哀樂吧,就好像欣賞一首陜北民歌那樣,然后思索一番佛陀和基督都沒有想透的問題。當殯儀館的哀樂奏響的時候,誰的心都會猛然下墜的,我們真正感懷的不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消失在了自己的眼前,而是想到,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躺在棺材里,被別人悼念。我們不哀憫其他的人,其實我們哀憫的'是我們自己。所以人才是自私的。
哀樂,這是多么神奇的音樂啊,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它是為了你自己而演奏的,但是,唯獨那一次,你聽不到這回蕩在天際的音樂,亡魂有沒有聽力,這個問題誰都沒法回答,不是嗎?
所以說,不妨在活著的時候勇敢地聽一次哀樂吧,帶著一種享受的心態,正確地面對生死,張開眼睛后,你會驚奇地發現,呀,我還活著。還有什么事情比這更令人高興嗎?
【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夕陽的散文01-12
《散文》的教案02-22
晚秋散文02-15
散文的朗誦07-17
交椅散文05-01
朗誦的散文12-14
冬藏散文05-22
嫂子的散文05-23
石榴散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