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讀后感(通用2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集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文集讀后感 篇1
暑假,我閱讀了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很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季老散文的風格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只心愛的貓,是一只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非常真摯,細膩。他的文章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點。
季老執著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性情、一種風范、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偽劣的東西,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總之一句話,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讀季老的書,我領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散文集讀后感 篇2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許多書,每一本都很不錯,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細細地品味,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媽媽不小心給我買了兩本不同的散文集。這兩本書雖然是同一個人寫的,但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應該就是“一千支銀針”了。 在這篇文章里講了一個童話,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七個女兒,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來整理頭發的扣針。一天,大公主發現她的針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開了二公主的針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針。二公主也因為少了一支針而從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類推。最后被連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國王有貴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著侍女找銀針,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樹枝、冰、銀線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間里。那貴客竟是一位王子,王子的手里有一支銀針,他說:“淘氣的小鳥在我的帽子里筑了巢,我發現里面有一支雕有貴城花紋的發針,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知道,那是自己掉的針,可她們的頭發都好好的梳在腦后。七公主聽到后,連忙跑出來,王子和公主一見鐘情,最后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蘊含著許多的道理。林清玄在結尾的一段話我非常喜歡。他說:“這樣想時,對生命的事,對情愛的觀點,也就能云淡風輕處之泰然。每個人設若有一千支銀針,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傷悲,因為我們還有九百九十九支銀針,它們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萬盞,有時雨天少了一顆,其他的還是為我們放光。” 他說得這種樂觀的心態,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擁有的。
這一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背后總有它的韻味,要我們去好好的品讀。
散文集讀后感 篇3
我記得在讀魯迅這篇"頹敗線的顫動"的時候,讀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讀下去。
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歡的一篇,通過一個夢,兩個夢境,寥寥幾句的對話,寥寥幾句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把一個感人至深悲苦無助隱忍的偉大母親形象鮮活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讓讀者發自內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間的忘恩負義,給予讀者的是回味無窮的暇想。
在這兩個夢境中,這個母親有過兩次“顫動”,這兩次不同的顫動,濃縮了這個母親幾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顫動,是在多年前,她為了要養活兩歲的女兒,被迫去身賺錢,“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識的披毛的強悍的`肉塊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軀,為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而顫動。”
她對餓著的兩歲女兒說,“我們今天有吃的了。等一會有賣燒餅的來,媽就買給你。”她欣慰地更加緊捏著掌中的小銀片,聲音低微、悲涼地發抖,默默地抬眼看著破舊屋頂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顫動,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個垂老的女人,她的兩歲的女兒,已長大成*人,結了婚,還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是在那個小屋內,可是,他們都怨 恨鄙夷地看著她。因為他們認為是她讓他們沒臉見人,還以為是養大了女兒,其實是害苦了她,讓她委屈一世,還要帶累了他們的孩子。
她聽到這一切,她一怔,接著便平靜,她開開板門,邁步在深夜中走出,遺棄了背后一切的冷罵和毒笑。在深夜中,在無邊的荒野,在沒有蟲鳥飛過的 高天,她想著她這幾十年的人生,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她于是舉兩手盡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 語。當她說出無詞的言語時,她那偉大如石像,然而已經荒廢的,頹敗的身軀全面都顫動了。這顫動點點如魚鱗,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
這個女人,這個母親,一輩子的人生,就濃縮在這顫動中,無比地凄涼絕決,從而更讓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義的焰火越燒越烈。
散文集讀后感 篇4
我最近讀完了梁衡的兩部散文集《覓渡》與《洗塵》,不禁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語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歷史散文構成。其中《把欄桿拍遍》與《亂世中的美神》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把欄桿拍遍》化用了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詩句,散文中評論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辛棄疾年輕時曾起義抗金,南下歸宋后,本想為國出力,卻終生不受重用。盡管報國無門,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顆藏于鄉間的愛國之心仍跳動不止。《亂世中的美神》則是以李清照為主題,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來的喪夫、亡國之痛給了她沉重的打擊。盡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復返,李清照卻未對生活失去希望,這幾乎致命的`打擊反而讓她登上了古典詩詞的巔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組成部分便是游記散文了。這些散文不僅有著鮮明生動的語言,它們所表達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如《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中,就以烏海當年湖中躍起的魚兒如“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的生動景象與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黃中帶黑,像一條剛翻起的犁溝”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此感到的痛惜與無奈,呼吁人們保護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而《一顆懷抱炸彈的老樟樹》中,描繪了那棵接住炸彈的老樟樹旺盛的生命力:“簡直就是火山噴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許這段描寫不僅是為了表現樹的頑強生命力,更是象征著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比如《人與石頭的廝磨》,從描寫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種內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統治者想借石鞏固統治,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銘記恩情……
這兩部散文集,不僅體現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顯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散文集讀后感 篇5
讀散文的時候,便記得林清玄,這位優秀的臺灣作家。
第一次讀它的散文,是在高一的時候,那時候已多少懂得一些南山之意了,看到林的散文,就仿佛撿到了一個大好的香果,感嘆道世間還有如此文章,一定能洗滌世間一切浮躁之人和浮躁人的一切吧!現在想來,雖說夸張了一些,但在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林的散文我還是非常喜。
喜歡林清玄的散文,是因為他那種超歡凡脫俗的文章意念和感人至深卻又清淡的語言,每次讀它的文章,總能找到浮華時的安逸,寧靜時的超然!這好似在外流浪的孩子心中總還有一個家,即使風高浪傲也還盼著避風港灣的守護。
淡淡的感覺,悄悄的愉悅,這就是讀林的散文時的感受。
就算你小小的心靈受傷了,它也能給你一種安撫,正如在《清凈之蓮》中所說:在人間尋求智慧也不是那樣難的。
最重要的是,使我們自己的柔軟的心,柔軟到我們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們動容顫抖,如悉它的意義。
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
這,就為那些喜愛傷感的人找到了合適的理由,柔軟的心也傷的`優柔燦美了。
林清玄是這樣一個作家,他有他自己完善的人生追求和獨特的寫作能力,在文壇面前,不拘泥于某一家之特色,而積眾家之所長,他把別人的文章融進了自己的風格,又把自己內心的感受用他獨有的方式展現給世人,于是讀林的文章,便看的是他內心世界,而讀的是眾家之筆。
文人所追求藝術,想必不過如此了。
散文集讀后感 篇6
林清玄是中國一代文學大師,他為后人留下了無數文學著作。書中飽含著書墨的韻味,從生活、見聞、佛教等方面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的點點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見到的東西,陽光、燈光、目光、霞光、月光。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間種種的現象。有多少人因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陽光下展示出一副虛假的外殼;從古至今,所有的詩卻從未有過寫過正陽的,也許是因為人在正陽下會感到害怕吧。現在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把真實埋藏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現在,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差,一塊塊珍貴的土地被人們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蓋樓房、蓋商鋪、做景點,失去了土地原來的價值——生長植物。城市里再也難覓土地的蹤影,才會引發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總喜歡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殊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買到的,例如你不能買一點感恩,只能買一些禮物作為感恩。俗話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認為是不對的,我也這么認為。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買、能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真情流露,懷著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說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對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品茶,但沒有人去嘗試新的品種,滿足于現狀,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創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實驗把烏龍和鐵觀音合成一味,想做出“烏鐵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著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鷹爪茶”;在深更半夜提著探照燈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創新,才能做出這么多新品種——我們不也要有這種精神嗎?
也許我們還可以從書中領悟到其他的道理,這也許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了。
散文集讀后感 篇7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著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游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仿佛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于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里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說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錢能干什么呢?
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說,時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幾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之后什么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著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散文集讀后感 篇8
這是一本多么富有詩意,蘊含哲理的文章啊!每一個字多是那么具有韻味,細嚼慢咽,細細品味,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故事應有盡有,它深深吸引著你。它如同一個幻想王國,有著無窮的魅力,使你留戀往返,通過事情告訴了我們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她把每個讀者當作筆友,互相訴說心中的波動,思考到什么,聯系到什么,就傾瀉在字里行間,用心靈的飛鴿傳書來讓大家分享心中的另一篇天地。
每個人都有色彩斑斕的童年,那是人生中最深刻最美妙的時段。冰心的童年沒有任何的玩具陪伴玩耍,總是勤奮刻苦的學習。養成了她敏而好學的習慣,這種執著的求學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更是我們終身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一些細節的描述,給我們描述了一位善良慈愛,和藹可親的奶奶形象。
在一個春夜,冰心奶奶正專心致志地看書,一只小老鼠從一個小洞鉆進她的房間,在邊上偷偷吃地上的餅屑,由于安靜老鼠變得大模大樣用力啃著發出很大聲音驚醒到她,隨著聲音她發現了老鼠,便用書蓋住了小老鼠,奇怪的它沒有溜走,漸漸地,汪汪幾聲小狗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逮住了小老鼠,把它咬死了。
冰心奶奶因此十分懺悔,她想:小老鼠初次覓食,卻遭遇生命的代價,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一條小生命卻因自己的一個玩笑就結束了,她十分后悔,如果再有一次,她一定會保護它的。冰心為了這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感概萬千,足以顯示她高尚的人格和大度的博愛。
冰心奶奶——-您的文學作品令人稱贊,我不禁對您仰慕,但我覺得您的品德更值得我們尊敬,您的作品和品德將事我們終身學習的榜樣。
散文集讀后感 篇9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散文集讀后感 篇10
畢淑敏,這個人離我很遙遠卻又好似就在我的身邊。當我讀完她的這本詩集后,我才發現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
雖然我在她的文章中并沒有找到太多華麗的詞句,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燦爛的生活美景。她總能抓住人在生活中發現不到的鏡頭,他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充滿遐想與佩服。
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她總能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細節。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或許這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我們來說,她教會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道理,文章都是取決于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成為你筆下的素材,只要你觀察入微,同樣能寫出好文章。
而《畢淑敏散文集》就是解讀這最好的老師。它是畢淑敏多年精品散文的集選,閱讀她的每一段文字都會有新奇感。讓你讀來佩服于她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她語言的鏈接是那樣的清新自然,沒有一點酸澀與沉重。
在這本詩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像煙灰一樣散去》。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是像是有一股定力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因為“煙灰”在生活中是一件實在不能喚起人們任何記憶與幻想的事物,而現在竟有將它拿來做文章的,我驚嘆作者的標新立異。細細品味全文原文之后,才發現其言辭獨到透徹,深邃厚重。
“醫生+作家+心理學者”是畢淑敏的公式。有限的生命對于她卻活出了幾倍的人生。而在這背后一定有常人所不知的艱辛與心血。
讀完整本書后我覺得她的文章就像她的個性一般堅強韌性。在她的筆下展現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優美的詞句在他的筆尖下翩翩起舞,平淡而又高雅,離奇而又生動。
我很喜歡這本書,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和我一起來分享這本書。
散文集讀后感 篇11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里,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后,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復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代歷史過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著桃紅柳綠、莼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復雜。
我覺得,憑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占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散文集讀后感 篇12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
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在有暇之余,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發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丑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丑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于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郁,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后,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散文集讀后感 篇13
窗外,依舊車水馬龍,窗內,我輕輕將這本《畢淑敏散文集》合上,小心翼翼地放回書架。
畢淑敏,一個多么柔和雅致的名字,連帶她筆下的文章,也如她的名字、本人一樣,睿智不失柔雅,多思不失理性。沒有太過華麗的點綴,只有將對人生、生活的感悟融進文中,打開人們的心靈窗戶,于是,在她的筆下,我看見了一位深思的智者。
她的文章,如同春日里和煦的'春風,雜著人生百味,真、善、美,便隱在了這字里行間中,描繪成燦爛的人生百觀,她曾說:“優等的心,不必華麗,但必須堅固。”她的話,十分樸素,但它所發出的美麗卻是如此的安詳,柔婉,如果一定要給她這本散文集做出評價的話,請允許讓我將它比作一盞上好的人參烏龍茶吧,它清香撲鼻,令人受益無窮,在我的眼中,大多女性作家的文風無非是多愁善感、風花雪月,我不斥責也不認可,而畢淑敏女士的文章,詮釋了世間最美好的愛,我敬佩她所對幸福的感悟:幸福不是金錢,是人世間那些微不足道的所給予你的。
閱遍全書,我最喜歡的便是《讓我們傾聽》,畢淑敏女士捕捉到了生活中一個十分弱小,甚至并沒有很多人注意的美德,便是“傾聽”,她以她娟秀的文筆娓娓道來——傾聽,在他人語速不滿時,你有沒有認真的傾聽呢?她從一個實驗——認真與不認真傾聽帶給他人的感受從而感嘆道:要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讓別人聽懂了你的話,讓你聽懂了別人的話,并且在兩顆頭腦之間產生碰撞,這就變成了心靈的碰撞,令我深深明白;在你的朋友遭受挫折時,請一定要認真的理解、傾聽你的朋友。
外面忽的下起雨來,打斷了我的思酌,不由自主把視線轉至那本一直在靜默的《畢淑敏散文集》上,我不禁沖著它莞爾一笑:是啊,讓我們一起,去感悟畢淑敏所提倡的“人性的愛撫”吧,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去關愛身邊的那些人!
散文集讀后感 篇14
“所謂的父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這個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著這一線演變而歸于的過程。龍應臺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
正像蘇格拉底所說,“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當我們對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散文集讀后感 篇15
初看蕭紅的散文集是兩年前,感動于她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跟著一無所有的蕭軍四處漂泊,身患重疾沒錢看病,饑腸轆轆風餐露宿。但最終蕭軍沒有忠于愛情,她英年早逝,為她感到惋惜。欣賞她的灑脫和坦然,不拘于現實的條條框框,忠于內心,活出真正的自我。當我看著她的散文,特別心疼她,越看越難受,越難受越想看,因為她的文字很純凈。干干凈凈真真實實的文字跟她這個人很像,沒有華麗文字的堆積,文字如行云流水,流暢又給人啟發。
《歐羅巴旅館》中描述他們租住的旅館,連個喝水的杯子也沒有,就用臉盆。實際上從小生活在大院的蕭紅沒有受過這般苦痛,但她堅信真愛可以戰勝一切。雖然每天忍受饑餓,但她內心還是幸福的.。冬天租住旅館,他們連被褥都租不起,愛情的力量真是偉大的。
《家庭教師》中蕭軍為了維持生計,當家庭教師,他們靠著微薄的收入活著。生而為人活著不易,當冬天蕭紅在屋里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就在想人的一生所經歷的每次磨難跟性格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蕭紅不懷孕,不遇見蕭軍... ...可能她的人生又會重新譜寫。和她相比,我的人生完全是在我母親的安排下,有條不紊進行的,和什么人相親,什么人合適結婚,都在母親的安排下。我覺得我的人生缺少說走就走的勇氣,母親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如果再不聽取她的意見,就以死相威脅。最后我沒有掙扎,一畢業就催著我從鄭州收拾行李回到許昌。在鄭州上大學的四年是我最開心的四年,那四年過得無拘無束,真的為自己而活。考好考壞也沒有人嘮叨,但我總拿獎學金。想學就學也沒有人說你狀態不好,但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背單詞,十點跑步,生活過得充實而開心。結婚了離爸媽比較近,步行三分鐘的路程。基于此我一直欣賞蕭紅,喜歡她的灑脫,她的敢愛敢恨。
但在最后的特別心疼她,生病沒錢看病,肺結核一直咳,沒錢吃飯。無法體會她的孤獨和無助,說她孤獨,是因為最后蕭軍把她一人放在農村養病,說她無助因為無人支援。最喜歡看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小時候學的她的《火燒云》記憶深刻。
蕭紅的命運是不幸的:孤寂痛苦的童年,漂泊無定的流浪生涯,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貧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都使她備受煎熬;蕭紅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學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奮力攀登之時就得到了新文學旗手魯迅的親自提攜與栽培,其后左翼文壇對她一直關懷有加,使她的創作在短短的幾年間獲得了長足的進展。蕭紅的文學之旅即使從1932年起步時算起,總共也不過短短的9年,但她的成就和影響卻使許多在這塊園地上辛勤勞作數十年的耕耘者自愧不如。蕭紅作品的藝術光彩至今熠熠生輝。從這一點來說,她甚至是值得自豪的。
散文集讀后感 篇16
第一次接觸到你時,應該是那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句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話語,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經典。也許是從這時開始,我才開始認識你,才想要去了解你。
再有一篇,就是你的《背影》了,雖然沒有多少華麗優美的.語言,但那份平淡與樸實卻讓人更加感到感動,為那份偉大而深沉的父愛而感動。讀著讀著,竟會有一種想哭的沖動。
你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輕輕吐出一個又一個字,仔細品嘗著其間的美妙時,我也意識到了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謝謝你。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你像個孩子似的說給我聽。我第一次感到尋常的雨竟是這樣的美麗,是它讓我偏愛你寫景抒情的散文,因為我總能從中看到你的灑脫與淡泊,讀到你悲傷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說它“清麗”,有人說它“清秀”,也有人說它“清幽”,但始終離不開一個“清”字,你的“清”。炎炎夏日,我樂意坐在安靜的書吧里,喝著咖啡,和著優美的古典樂輕聲細讀你的文字,細細品味著字里行間的韻味,細細地讀你。
散文集讀后感 篇17
書似一盞明燈,照亮人生前進的道路;書又似一座小橋,連通了心與靈的兩岸;書更似一葉帆,推進著一艘優揚的小船不斷前進。
讀書,人生變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眾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細膩,語句朗朗上口,生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動力,這就是脫穎而出的文法。
讀過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歡。風景的《又是一年芳草綠》、《大明湖之春》讓人們感到祖國的美麗,讓人進入勝地,麻木的《耍猴》讓人氣憤,人們太愚昧無知了,諷刺的《鬼與狐》讓人發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來。在這些故事中,可能是因為他的筆力觸及深刻,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險惡的可悲,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緣故吧,散文中有隱匿著某種獨特的神秘,不斷滲進入心,讓人讀后覺得其中有血有淚,有哭有鬧,愛恨兩境界。
《書》,學習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雖然愛學,但卻不喜歡古文。讀書時,像老舍小時讀法不同,他讀書不按先后,書中愛看看,不愛就不看了,跳過幾頁,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學習方法,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方法便漸漸不用了,我們越來越愛讀書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讓人感到悲。不知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歡。使人不解,但又讓人知前時的事,讓人心歡。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紅墻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會有。一片落葉,水動了,一圈圈水波,隨著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筆下,只喜歡它流出的小溪。但隨著走,發現了,我也明白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綠的樹,只要,人們打起小地攤,那美,就不復存在了。地上有了雜物,無言可說,能干什么?雖亂,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贊嘆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賞》讓我感到了祖國的美麗,感到當時社會的可惡,甚至把我帶入那些陳年舊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覺中,觸到了一顆濕潤的心。興許,老舍當時,也為祖國而嘆息,想 讓祖國走向光明吧!不然,他為何為國而悲呢?
人世間當年有眾壞人打扮入黨,讓他寫出《鬼與狐》。
隨頁飛,大明湖也乃濟南一絕,美麗動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濟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麗的,是濟南一絕,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從不胡說。從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愛國的。無論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發現了水泥沙石,田地讓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嘆氣,人們心中的大明湖,在哪兒呢?大明湖之春,不在了,不在了!
老舍筆下的散文,太凄太凄,心中不僅有悲了,無可奈何,誰?老舍說心悲嘆息。
散文集讀后感 篇18
“愿你生命中有足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我合上這本《冰心散文集》,回憶起剛剛閃爍金輝的字里行間,品韻著受益匪淺的哲理,那是無盡的遐想與使人陶醉的畫卷,這是我愛不釋手的散文集,每次品讀,都能被冰心奶奶生花的妙筆所吸引。
讀散文,尤其是冰心的散文,是種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優越享受。
“就這樣,這清空而又堅實的木屐聲音,一夜又一夜地,從我的亂世嶙峋的思路上踏過;一聲聲、一步步地替我踏出一條堅實平坦的大道,把我從黑夜送到黎明!”這是《一只木屐》作者離開日本回國時,在碼頭的見聞。借木屐暗喻日本勞動人民,深表自己內心的珍重與留念卻得回國的復雜心情。每當讀到這里,我總是浮想聯翩:一只孤帆在偌大的海洋中四處泊行,在黑魆魆的長夜里,隨著船一同飄蕩的是一只木屐,它也是無依無靠,砥礪著狂風駭浪,堅強前行。讓人挽傷又懷念。
這本我所喜愛的散文集,如同附著魔力的珍寶又似溫柔的仙子,翻開書頁,她便用那纖纖的雙手朝你伸展,輕撫你的雙頰。啊!這是無數感動瞬間所凝聚的精華,是仙露瓊漿,是溢香佳肴,每次品讀,都能有所收獲。這便是與密友的邂逅,彼此聆聽,傾情共勉。
“走呵!即或走不到,人生不過是這么一回事。”寥寥幾筆卻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冰心奶奶是在告誡我們年輕人,若要成功必須朝著夢想努力追逐,即使追不到,那也能有所收獲,但總比從未努力過的結果好的'多,這便是人生。冰心奶奶的文筆,意境總是很美,倘若用心去神會這至高的美感,心境自然升華,靈魂也會被蕩滌得純凈。這是一種自然的美,幾字卻能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這也便是我愛不釋手的原因!
我不知已領會了多少《冰心散文集》中的心情與懷想,但我已滿足于她的文字給我寧靜的心境,她的細雨給我的清靈開闊。讀著她寫的文字,就想聽著一曲飄渺又動人的情歌,那種神會的感覺,就像添了潔白的雙翅,在蔚藍的深袤的天空中自由飛翔而永不知疲倦。
“為著后來的回憶,小心著意地描繪你現在的圖畫。”隔著窗紗,一縷光輝透進屋里,悄匿地灑在紙頁上,我毫不知意,早已被散文里一幅幅動人的情節所癡迷,陶醉在這靜謐的世界中,恬靜得讓人昏昏欲睡。世界安靜了,只有一簇光輝還縈繞此處。
冰心奶奶總會帶著那份執著的夢絮去說每一句話,并在每一句中系上小小的燈籠夢,讓他們在夜風中,皎月下輕輕地搖蕩。那蕩出漣漪細紋,就有了美麗的詩意,并譜出蘊含無盡人生哲理的小夜曲。
讀完這本書,我仍有灑脫的神態,深深迷戀著這融集于自然、清秀、深遠、夢幻的文字......
散文集讀后感 篇19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像是走進了一片森林,頭上的天空被樹陰遮的嚴嚴實實,但森林里卻散著慵懶而自然和諧的光芒,不是華麗的采光燈,卻是映照了作者內心情感的柔和顏色。紅、粉、橙、藍、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個不同的世界。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
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里擺脫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寫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
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里,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仿佛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
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么地溫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美
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么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
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著輕風流水應和著。”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里
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
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著春天,迎接
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征。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
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斗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可以說,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么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散文集讀后感 篇20
經常聽到父母對我們說:“出門注意安全,天冷多穿點衣服,別凍感冒了!”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提醒,看得見的恐懼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讀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感觸。
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候,它出現的頻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少。幸福其實隨處可見,它就在我們身邊,回到家后香噴噴的飯菜、衣柜里洗干凈并疊好的衣服、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這都是樸素的幸福啊!
當我們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應當對自我說:“我很幸福”!因為至少父母還留在我們的身邊,父母給我們的愛就多一天。
當我們擁有許多知心朋友的時候,應當對自我說:“我很幸福”因為友誼是最珍貴的,我們的任何歡樂和悲傷都會與好朋友分享。
常常提醒自我注意幸福,就像寒冬里的一縷陽光,讓人感到無比溫暖!
散文集讀后感 篇21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于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里,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臺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里,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著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么品味都別有情趣。
散文集讀后感 篇22
我們的一生中會作出無數充滿痛苦的選擇,這些決定會讓我們悲痛,流淚……而今日,我讀了畢淑敏的《我的五樣》這篇文章,對人生中的選擇又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教師讓我們在紙上寫出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而“我”卻猶豫了很長時間,在片刻的斟酌之后,我寫下了水、空氣、陽光、鮮花和筆這五樣東西。之后,教師要求我們劃掉其中不那么重要的一樣,我劃掉的'鮮花,在劃掉的那一刻,我頓覺四周慘失顏色。
然后,教師要求在劃掉一樣,之后在劃一樣……直到最終,我只剩下了一樣:筆。我在做這道題的時候異常的艱難,每劃掉一種對自我很重要的事物后內心就會很痛苦,可是劃到了最終,我的內心也漸漸的平靜了下來。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決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內心就會有一番痛苦的掙扎,可是當我們作出了選擇后,內心會在一瞬間平靜下來。這個痛苦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清楚的明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的是什么。
我們的一生總是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央,此時的我們會感到無比的迷茫、無助。可是,當我們找到了那個正確的方向,明白了自我的航向和終點,就會變得清醒,會用自我無限的力量戰勝困難,迎接風浪,直至找到自我的意志終點。
一本好書能夠讓人受用一生,同樣,一篇好的文章也會讓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一齊翱游在書的海洋中吧!
散文集讀后感 篇23
好久不讀書,或者說好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讀完過一本書。終于,我把周國平的《安靜》讀完了,并且還想再讀一遍。讀過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歡《安靜》。
序言中,周國平表示了對世俗名利的拒絕。他說:“我不是一個脫俗到了拒絕名聲的人,但是,比名聲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個意識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當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國平是中國社科院的哲學教授,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哲理的思考。《安靜》里既有讀書筆記、游記,又有講演稿、隨感錄等,看似雜蕪卻是一片純靜。
作者通過《安靜》給我們講述人生的真諦,講愛與關懷,講他對社會、對生活的種種思考。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沒有一個安字和靜字,卻給讀者構筑了一個寧靜的世界。
周國平說:“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占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現實的確太熱鬧,我們早已習慣了在現實中奔忙,從不曾擁有這樣一份安靜和從容。人們的`行為往往受利益驅動,對物質的欲望高于一切。連學術界這樣本應成為凈土的地方也變成了名利場。要遠離人群中的歡樂和瘋狂,遠離燈紅酒綠的確不易。可見,安靜多么珍貴,守得住安靜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國平是一位崇尚簡單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內心田園的人。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身居鬧市而不為所擾,內心平靜,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安靜。有內在精神世界的飽滿,才是豐富篤實的人生。
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周國平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和突破。
這本集哲學與文學于一身,融理性與感性于一體的散文集,是那么質實,讓我在安靜中品味人生……
散文集讀后感 篇24
畢淑敏——侑人樣評價她:在熱鬧而浮躁的文壇,畢淑敏似乎自立門戶,不能把她歸屬于任何一派別;她不以學問見長,也不以前衛的語言標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的黑駿馬,她似乎是從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走,但又不全是傳統文化的回歸。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作為審美客體,把人人都經歷的事情寫得妙趣橫生。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很侑一點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畢淑敏《愛怕什么》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愛”是世界最侑記憶的金屬,她是那么具侑奪目的光澤,是那么具侑多艷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侑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地投入。愛一人,就斬釘截鐵地追求。愛一民族,就挫骨揚灰地獻身。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從畢淑敏對“愛”的詮釋中,不難看出她對“愛”那種獨侑釋懷。閱讀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個性具侑生活的氣息,個性具侑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侑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棱兩可,“愛”怕沙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畢淑敏在散文中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侑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潛力、勇氣、智慧、才干、友誼、關懷……。保侑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散文集讀后感 篇25
讀了畢淑敏的散文,感慨頗深。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布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凡人的糊口,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潤飾,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布衣糊口,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輝煌的糊口美景。她總能捉住人在糊口中發現不到的鏡頭,她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布滿遙想與佩服。讀完以后,感到自己的文學境界也加深了良多,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的熟悉的理解。
記得讀過畢老師《混入北圖》,這篇文章把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實在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聞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愛而又可愛的母親。
在那時,北京藏書樓是最大的藏書樓,哪里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里卻有劃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布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欲。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伙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知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愿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復雜心情。在好不輕易進去后,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舍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想,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是官(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同心用心只讀圣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碩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由于那是貴賓的通道!”
還讀過一篇《風不能把陽光打敗》這篇文章圍繞這“但是”一詞展開了描述。
在我們的糊口中,常常會說用“但是”這個連詞,比方說:你這次的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這女孩身材不錯,但是——皮膚黑了些,等等。
不知“但是”這個詞剛發明的時候,它向誰?在后來的長期使用中,堆積了多少褒詞,“但是”一出,記住的老是貶意,沒來得及喘口勻氣,“但是”就不由分說把你推下了谷底。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廢棄“但是”,改用“同時”。好比我們形容天色的時候,說:今天的太陽很好,但是風很大。現在是:“今天的太陽很好,同時風很大。”看這兩句話的時候,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你不要急,輕聲地多念幾遍,那分量和語氣的韻味,就體會出來了。
“但是”風很大——會把人的留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覺著太陽好就是值得興奮的事情,風大才是樞紐。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同時”風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觀,中庸之道,合理而平整,一詞背后,潛藏著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鮮花和綠色,一并存在。我們的視線降落在哪里?都會把眼光會萃在鮮花上,“但是”,是一副偏光鏡,讓我們聚焦在葉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濃黑碩大,“同時”,是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視整體。既看見漂亮的綠色,也看見無數搖曳的鮮花。
嘗試著用“同時”代替“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多了勇氣,由于情緒得到保養和庇護。你會發現擁有了寬容和慈悲,由于更細致地發現了他人的優異。……
用不同的觀念,可以使我們的糊口布滿陽光,使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快樂中渡過。
總之,畢淑敏以一個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散文中表達了她對人生的感悟,闡述了她的人生觀、女性觀。表現出真、善、美的執著追乞降對生命的打動、對人生的追求。她的創作風格是筆觸細膩有味,抒懷感人,文章洋溢哲理,行文幽默,情節跌宕放誕放誕起伏。從平凡小事中表現深刻的糊口哲理。令人思考----
散文集讀后感 篇26
寒假我讀了冰心散文集一書,其中包括了《寄小讀者》。《寄小讀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間寫給小讀者的通訊,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期間寫成的,主要記述了海外的風光和奇聞異事,同時也抒發了她對祖國、對故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寄小讀者》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較早的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主題自然、童真。這樣的主題恰好顯現了冰心女士創作的思想內核:愛的哲學。這也正是我最大的感悟。冰心在這本書中對于愛的描寫,非常讓人感動,回味無窮。
首先就是對于孩子的愛,是寄小讀者的主題。在寄小讀者的自序中,冰心寫道“小朋友,冰心應許你在這一春中,再你們幼稚的快樂,天真的眼睛,雖然她也怕在生命花刺漸漸握滿之后,歡笑不成,眼淚不落……”她教導小朋友愛惜生命,做個好孩子。冰心要求孩子監督她的行為,這也是從另外的一面孩子要像她所說的那樣做人。其中也有很多話語是冰心把自己融入小朋友中,成為小朋友而說出來的,其中不乏可愛的言語,像我的話完了,小朋友拍雙手贊成等,顯得更加親切。當然也介紹了很多的海外景色和穿插可很多小詩。
其次是對于兄弟姐妹的愛,文中也有涉及,在冰心的.媽媽逝去前后,她始終沒告訴海外的弟弟們這消息,怕他們在海外傷心,沒人照顧。再者是和丈夫的愛,簡樸的愛,在舉手投足之間表現了近代的愛情。
最后是對母親的愛,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在這本書中描寫的最深刻。在往事一中冰心就自比是紅蓮,母親是荷葉,表現出了母親對冰心的呵護和冰心對母親的愛。她喜歡常常挨著母親,要求母親講冰心孩時的。在冰心離開故園時,母親和冰心都是非常的傷心。最后在南歸中寫了母親病逝前后的故事,這也是他寫給在國外的弟弟的。母親病逝之前依然很關心家人,而冰心也每時每刻守在母親身旁,這里是我看得最感動的地方,這里我就沒法表達給大家聽了,大家想要感受的話看就借書或上網看看吧。
母親為我們付出太多,而我們要學會回報,這里就和我們寒假的作業相呼應了。讀完這本書我得到最深刻的就是要理解父母的愛,關心父母,回報父母,有空沒空也要多給父母打打電話,不要等他們給你打,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太多太多,我們看到的已是很多,看不到的就更多
【散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周國平散文集摘抄07-25
散文集讀后感01-03
林清玄散文集摘抄賞析08-15
林清玄散文集的讀后感01-31
季羨林散文集讀后感03-10
朱自清散文集的讀后感02-28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05-04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09-20
《畢淑敏散文集》讀后感12-05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