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虛實實的散文
虛乃指名譽地位稱號等,實則是本事大小業績甚或鈔票多少。然事業有成者多宜虛實結合,以實帶虛,以虛促實。
比如學術界,總是既要看實的,也要看虛的,往往是實確定了虛。沒相當的學術權威和影響,院士是當不上的。若是院士,不用問其總在某個領域必是國際名人。學術界總是虛實相結合的。比如藝術界,要想成名成家,總要有實的成就,比如得了國際或全國的大獎,才能有虛的名號。仍然是先有實后有虛的。
而商界則有些紛亂了,先不提皮包公司的老總,也不談吹牛蒙人的項目,單交錢評獎交錢認證交錢封個什么家就讓人感到虛實不分了。有時走進一家企業,總是耀眼的許多牌標讓人敬畏,好似多年以前已加入了國際經濟大舞臺的競爭,早已跨出國門賺了外國人的票子了。總之虛的成分多,讓人疑竇叢生。許多中介機構也許受利益驅動而忙著不停地頒發各種證牌,多了就讓人膩味了。一個企業的狀況取決于產品的創新;產品的自身的質量和售后服務質量,取決于市場的占有份額,取決于企業凈利率等這些實的東西,過多的虛不補實,無濟于事。
比如一個人,有著一大串空泛的職務和頭銜,但總有一個是實的。可能初次相見,客人還被那長串的空名給鎮住了,但稍加接觸實的便被人看見了。可矛盾的是人們普遍先看重虛,虛是敲門磚。比如應聘,先看到的是相貌、氣色、文憑、服飾、言談等,只要這些虛的東西被人認可了,才能談得上留下來發揮和表現你的實。即使你學富五車文韜武略也得人家同意讓你試試,給你一個顯山露水的`機會。所以說從個人角度講,不但要擴充真正的實力,還要取得證明實績的文憑、職稱、資格證書、作品匯集等這些東西。有時候有一種現象,會干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表演的。這也不怪,第一印象是重要的。當然人們追求實也罷虛也罷都無可厚非,但宜于實際接近。比如新聞界有許多打工者,可能僅有一張文憑,沒有正規的記者證,更沒有職稱等,能長期在媒體呆下來靠的是實干,勤奮,作品的數量和質量。而許多有正式身份的人在新聞界也呆的有滋有味,可能是虛的那部分起了實的作用,比如事業單位的身份、職稱和分房等。可見虛實結合相得益彰要妥貼些。
【虛虛實實的散文】相關文章:
《影響世界500強的68堂課》第25課:虛虛實實,將對方引入迷宮 -管理資料01-01
回家過年的散文_經典散文01-25
散文橋的隨想散文11-16
周國平散文論周國平散文論周國平散文01-17
散文01-09
散文04-22
散文05-19
席慕蓉散文池畔經典散文05-29
散文小記的抒情散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