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而純粹的問題散文
一、死去
我夢見自己即將要死去,是死在家鄉最為熟悉的下川地里。
死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種責任。當一個人沒有做完一件自己想要去做的事,那的確是一種遺憾。
喃喃呀語中的楚痛,即將死去的心里那種可怕的陰影,害怕、驚恐、憂慮、難過……
堂而荒之的詛咒與憎恨,還有心際尚且茍殘的奇跡的出現。掙扎,逃奔,畏懼,竭盡全力所要沖破厄制思想,穿越時空和環境的束縛與感性的未知力量。這一切都壓抑著一個靈魂的重生,罪孽的反復。
“死去何所道,托體共山阿”,死亦死也,逝者并沒有多大的悲凄,與一個生命的結束并不代表一個過程的結束,生只是一個經歷,活著也不過是展示一個軀體的存在,死只能代表一種過程,一種結果的最終完成。
死去,其實很好。
當一個過程所要演繹,蛻變的使命于不經意間摻雜入本性中原本不該存在的叛逆,或者說在經歷一個過程的時間復雜度中留不下一點對事物最終的思考,呼吸著越是深沉,殘喘著就越是嚴重,交替著也就越是失敗。
于是,我又想到了活著,想到了時間。
因為任何活著的象征,不得不去用時間的尺寸和量度,來衡量它所具有的最初價值。
活著與死去,這是一個非哲理性的范疇。
活著,也就預示著時間浪費的開始,雖然在生命的自始至終,我們都在竭力的挽回,并且努力的爭取和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和節約時間,但是從一開始,我們便忽略了其原有的內在本質價值,其實任何一個生命的開始,注定便是痛苦的開始,不管他的過程在怎樣的變化,到了最后,都是要以花費或多或少的時間來度量權衡,作為善終唯一的結局。
有開始自然就少不了結果,在此之間無非是所要經歷時間長短的問題。過程越是反復曲折、綿亙錯雜,結果的表現方式就越是強烈有度,激情澎湃。至此,我也不敢再想下去,也不敢再想的太多,說實在的話,因為我也是個害怕結果的人。
死了,死了,該是時候了,因為我分明不能夠再進行任何的創造,我成了一個廢人,一個不中用的人了。時間注定要我沉默,沉默也就恰恰代表我的死亡。
對我來說,做夢是可恥的,尤其是做死去的夢。
而我分明感覺到自己胸口有千斤的重荷,好幾次在深眠中,我都嘶啞竭力的想去移開壓在我胸口的重重沉痛,夜已深了,我沒有清醒,手并沒有足蹈。
我害怕死去,我是個懦夫;艁y中我不能夠自己,所以我只能死去。
頭有點隱隱的作痛,死去的夢不再變的可恥,可恥只是一個概念,可恥只配作個詞語。
我終于醒了,醒的很不光彩。死去,我才明白原來茍且偷生的這么怕死。
我真是卑鄙,我這么想著,其實活著的我,更應該敬仰死去的自己,這是沒有一叮點理由的肯定邏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而我卻我真的怕死!因為一夜之內,我的手始終都在胸間無形的壓著。
沒有思想的靈魂失去創造和勞動的信念,在現實與行動中又不能左右自己的意識,夢幻恰好證明死去的軀殼,只能是時間的見證。
我不再咒罵自己,我也不再詛咒自己了,因為突然間我感到自己很偉大,因為夢幻中的死去和死去過的我,使我這才真真的體會到了活著的美麗,活著的可愛和活著對于生命的珍惜。正因為死去,我才認識到自己原本失去了些什么,沒有失去些什么,還剩余多少沒有死去的生命價值。
我的心里從沒有停止過矛盾。
我還活著。
人心不準。
這個世界變的越來越虛偽,虛偽的有時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
當一個社會在大談特談誠信、道德、素質的時候,而這個世界卻正是在這種輿論的遮掩下演繹的越發浮夸和虛假時,這只能說是一種社會畸形墮落的表現,換句話說,這其實正是一個時代對于社會和良知的荒謬悖論。
我不能妄談人們所嬗變認知的仁義道德,倫理素養到底象征和表示著什么,然而人心在世風日益變味的社會,蠱惑促使社會只能以商業化的利益形式去衡量價值觀、道德觀。于是,人心不準自然而然的,便成為了一個人們不必大驚小怪,見怪不怪的普遍事情。
說實在的話,這個社會真的特別缺少“誠信”,因此大力倡導誠信、素養、素質,呼吁人心所向,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至今,我都不知道該怎樣的去評價這個涵義。是用一種褒揚的方式去刻意的贊美呢,還是用一種貶斥的態度去橫眉冷對呢?
有時候我也感覺人心的可愛,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卻是一種無奈,我只能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多彩的時代,這個社會是一個多樣的社會。我不能因為自己內心的感受,就替代現實的美麗和豐富。看來,我純屬是一個無聊透頂的人。
如今,人心不準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書面語言,他是有深刻內涵的,里面藏著包羅萬象的復雜理解。正如像現在漫天飛舞的廣告詞一樣,語言華麗,優美迭蕩,悅耳動聽。但是當真正的去尋求它本身內在固有的真實性和價值性時,它所能夠承載的原本信息量到底能有多少呢,無怪乎人們彼此間都需要心懷警戒,這也怨不了任何人的孰是孰非。
所謂是: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你不吃虧該誰吃虧。正是人心間報著這種私利性的雜念,于是你騙我,我騙你,你不騙我,我也騙你,吹牛撒謊,坑蒙拐騙,勾心斗角,明槍暗箭。如此周而復始,循環鏈制,層層下去,人心不準那才怪哩!
社會在變,人的思想和觀念在變,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心向善。我們的一生原本很簡單,只是真正懂得了珍惜、知足、感恩、奉獻的人又有多少呢?
人類曾今憑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史,并以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是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人們卻常常迷失了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和人性的荒誕。
人心不準,不準的是一種心態;人心不準,不準的更是一種良知。
呼喚愛心,追求美好,闡釋向善,倡導誠信,弘揚正義。
奮斗著總是美好的!
二、情感世界
在任何以感情作為誘餌,或者任何以感情作為籌碼、代價、目的、方法的一切行為都是卑鄙的、可恥的。
愛一個人是要在任何時候都能發現他(她)的發光之處,如果在彼此的情感世界里,始終都沒有以一種寬慰的眼光去看待對方,認識對方;或者是始終沒有一種以諒解的心情去理解對方,審視對方,那么這種感情便是沒有保障、基礎和時間觀念的。
如今,情感之類的東西,又往往與金錢的多寡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首飾、項鏈、鮮花,在帶有嚴重的以物質為載體的物質世界里,情感便顯得十分變味和虛偽。
這一切都只是最初的一個淺顯得寫照,在其后的日子里,別墅、汽車、洋房、信用卡,還有精神世界里極度膨脹的大量物質產物,以及各種心理無節制的滿足欲望、情錢交易、權錢交易、情權交易等等。
在愛情由純潔、珍貴、幸福、美滿逐漸向虛無、奢靡、變質的方向層層過度演繹時,情感已不再是情感,生活已不再是生活,這只能是稱之為十足地“罪孽”。
在此,我不敢過多的胡亂理解什么,但我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和一刻都不能停息地內心世界,一直壓抑著一股讓我長時間不能喘息的楚痛,以一種極為強烈地意識,茫然驅使著我,只能漫無邊際的胡亂思考和野性拓展。
人生,生活,他們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呢?難道他真的是有規律性,或者是正像迷信所說的,其間有一種混沌、無形的力量,隱隱間驅使或者主宰我們的命運。我一時一刻都不能停止思考。
情感世界,一個多么充滿詩意和浪漫色彩的詞語,他在人們幸福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內心無法磨滅的憂傷、痛苦,和一種極為深刻的血淚代價。
至此,我是應該長歌當哭呢,還是低眉沉默呢?我的心在隱隱的作痛,很疼,很疼。
情感世界,情感隨筆,演繹著詩人內心對物化世界的極大悲痛,一個滿目蒼涼的秋意,把整個夏日的熾熱都融化在記憶永恒的情感角落。
人們都說秋天預示著收獲,預示著成熟,但對我來說,秋天更是孕育著凄涼和悲愴,我的目光和意識只能給予我認識大自然的心態,只能是帶著一種情緒化的思想去看待問題,尋求解脫。
我的內心和靈魂無時無刻,不在發出痛苦的呻吟和萬般無奈的吶喊與悲痛。
物化世界,讓我如歌如泣。情感世界,讓我如狂如癡。
我的靈魂,我的心魄。上蒼了,請賜予我無形的力量吧。
誠然之,生存著,就是一種幸福,我們有理由選擇快樂的生活。
三、哲理思考
中國人向來崇尚哲學,并且對此是情有獨鐘。中國哲學實際上是某種強調實踐、策略思考的經驗主義,往往帶有超強的哲學思考。
從古代中國的《老子》、《列子》、《論語》開始,歷經數千年的滄桑,哲學思考一直在華夏大地上從沒有停止過劇烈地思考。
真理、邏輯、知識、自由、人性、公正、因果、民主、平等。哲學問題,往往又是建立在對社會、對生活的理性思考上。
近年來德國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也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柏拉圖對話語》、《周易》,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里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這一切無不閃耀著人性世界里偉大的思想光芒。
每年11月第3個星期四是“世界哲學日”,2005年中國的哲學日在吉林大學舉行,在事先進行的調查中表明,中國古代的《老子》,《列子》名列前兩位,其后是柏拉圖、孔子、蘇格拉第等三位哲學家。從中我們可以品味出,真正地偉大哲學家應該是被人們廣為認可,并且被社會大眾廣泛閱讀、用心接受者。其中古典哲學從古到今一直是被人們公認的,并且是影響最大的哲學。
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大都比較感性、注重直覺,中國的詩詞、字畫都講求意境,但西方人的思維是理性的、現實的,他們更注重邏輯、寫實。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有進步的意義,但是過于注重人對自然的感覺和人對自然的順從,必然減少了人對自然的好奇和征服欲望,“形而上學”的文化傳統,只能讓我們的文化比較“虛”。
“物質與精神”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哲學命題,古代中國把這個現象描述為“利”與“義”的矛盾。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是重仁不言利,儒家思想的大同社會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價值實現的方法,這個“道”其實就是儒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是對“利”的一種理性評判。
從中國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必然是物質決定意識的。而西方經濟學建立的基礎是“人都是理性的,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西方毫不回避個人的貢獻以及對個人的物質回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君子不言利”的,道德高于利益,但道德準則在當今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中國社會為什么近代科技落后、文化乏力,與我們的文化忽略了人的本性是有關的,這其實也就是中西文化差異中最大、最明顯的哲理思考。
社會在變,人的思想觀念也隨之在變,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浮沉演繹史,唯獨哲理思考根深蒂固在社會和人的思想中始終不變,人類渴求和平、和諧、幸福、自由的愿望和期盼將隨著人類前進的腳步愈演愈烈,經久不變。
哲理思考,這始終是人類尋求進步與發展的一個永恒思考和偉大話題。
【小而純粹的問題散文】相關文章:
關于愛到純粹散文05-06
純粹的愛情是什么散文05-02
純粹理論的純粹性05-01
純粹的作文11-11
純粹作文05-06
純粹教育04-27
糾結的寫作問題散文05-01
純粹的友情作文04-26
純粹初中作文05-01
純粹哲學芻議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