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坪之行散文
去年過完中秋節不久,記得是農歷八月二十左右吧,受市文聯、市科協召喚和邀請,去武都黃坪參加科技文藝采風活動,就是到隴南康神苦蕎酒業公司的原料基地,了解苦蕎麥的科學種植,欣賞秋天里漫山遍野開放的苦蕎花。接到通知,十分欣喜。我想,趁著周末,走一趟此前尚沒有去過的黃坪鄉,主題活動之外,順便感受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體驗一把山鄉季節的變換,還能夠多一次向文藝前輩們交流學習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啊。
可這天天公不作美,傾盆大雨陪伴了我們一天,也影響了活動的開展。剛出城的時候,天陰沉著臉,沒有要下雨的樣子。翻過米倉山,車窗外的雨刮器就一個勁兒地奔忙起來,輪胎下面的雨水也聽著刷刷刷山響。等到拐進到黃坪溝,已然是大雨滂沱了。而且,整整一天,大雨綿延不斷,幾乎無法進行戶外活動。可我們心有不甘,還是打著雨傘來到了野外的田地里,拍照,攝像,采摘苦蕎葉子。果然,這里山前山后,村莊周圍,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苦蕎麥地,青翠蔥蘢,長勢喜人。仔細看上去,苦蕎麥秸稈上,有的正在開花,有的已經掛果,果實細小青綠,密密麻麻,很有規律極有層次地排列著,一小簇一小簇地,在風雨中微微蕩漾。但經受著秋風秋雨考驗的苦蕎花,儼然失去了陽光下的妖嬈和美麗,面對我們的熱情洋溢和一相情愿,一點也不動聲色,不予理睬。我們只好躲進農家避雨,跟糧農們聊起關于苦蕎麥這種老糧食的話題。
在距離黃坪鄉政府不遠的一個村子里,我們跟該村苦蕎麥種植協會的馬會長,聊得更多。他家就在公路旁邊,一座新修的二層線膠小洋樓,十分敞亮和惹眼,屋里的陳設和電器,非常時興,裝潢也一點不亞于城里人的布局和設計。這個馬會長,正當中年,一看就是個勤勞樸實的人,能干事情的人。就是他,帶頭帶動村民們進行著大規模的苦蕎麥種植。他說,黃坪這個地方,高寒陰濕,土地貧瘠,沒有啥出產,古來就是洋芋蛋,苦蕎面。如今,我們這兒生長出來的苦蕎麥,人人都愛吃,烤出來的苦蕎酒,人人都愛喝。當年饑不擇食的糧食,苦得難以下咽的糧食,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寶中寶,吃香嬌貴得不得了,做夢都沒有想到啊。在馬會長家里,我們一行十幾個人,品苦蕎茶,喝苦蕎酒,說苦蕎話,其樂融融,笑語聲聲。山里人待人熱情,真摯,還煮了土雞,洋芋,青玉米,端出鮮葵花子,新核桃招待我們,我們磕著,吃著,喝著,品著,早已忘卻屋外的風雨交加了。
海拔1500米以上的黃坪鄉,是武都相對偏遠的鄉鎮之一,這里的滯后不僅僅取決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還取決于古來種植結構的單調,以及朝天一把籽的耕種方式,一點也沒有科技含量。這里的農民群眾,祖輩都是廣種薄收,入不敷出,即使已經步入二十一世,尚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同行的半個黃坪人夏青主席,曾在這里支教的王瑞玉老師,都深有體會。他們敘說著,多少次出入黃坪踏著泥濘艱難跋涉的情形,他們感嘆著,黃坪人世世代代靠種植洋芋蛋維持生計的艱辛。其實,高寒陰濕,秋雨綿綿,就是黃坪的地域特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也是對黃坪最為貼切的描述。也正是這個地域特色,成就了黃坪的大面積苦蕎麥種植,成就了我們的黃坪之行。
如今的黃坪人,在進行了更多的種植結構調整和嘗試之后,已經驀然回首,清一色大面積種植著苦蕎麥。這主意,全然出自一個女人的構想和鼓舞!這是一個身寬體胖的女人,年過不惑,卻激情蕩漾,敢說敢干。這也是一個很有鼓動性的女人,她竟然鼓動了黃坪一溝數千人,心安理得的為她種植苦蕎麥,數量還高達3000畝!這樣一個可觀數字的后面,是多少綠色健康產品,是多少受益的糧農啊。而且,武都30多個鄉鎮當中,有26個都在這個女人的鼓動下,種植著苦蕎麥這種古老的糧食。無法想象,瑟瑟秋風中,綿綿秋雨里,燦爛陽光下,武都更多高寒陰濕的土地上,處處開放著苦蕎花的情景。要說,這個女人多少還有點夸夸其談,雖然她的言談往往語無倫次,不切主題,可她還是在創造一個奇跡,也在創造著一個神話,她要把苦蕎產業做大做強,她要把苦蕎產品打出隴南,打出甘肅,走向更大的國內國際市場,她要把更多人的健康掛在心上……
這個女人就是康神苦蕎酒業公司的經理孫小燕,人送外號“孫二娘”。一個名不副實的名姓,一個名副其實的綽號,想想她的脾性和為人,想想梁山好漢的種種作派,“孫二娘”這個綽號,實在太絕妙了。其實,這就是她的品牌啊,獨一無二,別具特色,喜聞樂見。同行的文藝工作者們甚至建議,把她目前已經經營得具備一定規模的苦蕎酒系列產品,苦蕎茶產品,就命名為“孫二娘”牌,絕對能打得響,叫得亮!個性就是品牌,需求就是市場,這個人人皆知的“孫二娘”,大智若愚,很有經濟頭腦,她把地域特色和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完美的結合了起來,優先搶占了市場和人氣,已經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許,她四處奔波,艱苦創業,追求的只是利益的最大化,可她在經營的同時,卻創造了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形成了種植+生產+銷售的理念,不僅促進了企業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的特色產業開發,幫助農民調整了產業結構,增加了科技含量。孫二娘此舉,功莫大焉。而且,以這樣高寒陰濕的原產地出產的苦蕎麥為原料,生產出來的綠色無公害酒類和食品,著眼人類健康,有著無限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難以想象的美好未來。
說起蕎麥或者苦蕎麥,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隴南人,對它們并不陌生。隴南各縣的高半山地區,都能生長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小時候,我就別無選擇地品嘗過苦蕎麥的滋味,還跟著大人們種植,收割過。收割苦蕎麥的季節,一般就在陰雨綿綿的中秋前后,割倒了晾在地頭的苦蕎麥捆子,就像站在地頭的草人,我們都叫它“喬老爺”。打場時,就在田間地頭臨時選個場地,把那滿山滿坡的“喬老爺”集中起來,兩個人各自拿著木棍,一上一下地拍打。別看這打法簡單,也還需要技巧。一棍子打下去后,不能立即收起來,而是要趕緊把那打實了的“喬老爺”往起挑一挑,對方打下來才有效果。不會打苦蕎麥的人,往往就忘了那至關重要的一挑,有時還有點忙亂,想去彌補,反而適得其反。真正的老手,打起場來,一打一挑,你上我下,此起彼伏,很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打場看場都舒暢,這也是勞動中伴隨的一點點快樂。
那年月,隴南廣大的農村人,總是以高粱玉米苦蕎麥這些粗糧為主食,而且往往青黃不接,食不果腹,大人孩子天天渴望的就是飽飽地吃一頓白米白面。人們對吃苦蕎麥飯,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好印象,反正我一旦回想起來就覺著苦不堪言。而且,蕎麥也好,苦蕎麥也好,最怕綿綿無期的秋雨,成熟了的苦蕎麥果實,如果在雨里浸泡三天,就會出芽,出了芽的苦蕎麥飯,苦得更是難以下咽。我倒覺著苦蕎地里伴生的一種老菜葉子,老菜根,清香可口,別有風味。前些年,當我也加入三高患者的隊伍,大夫囑咐我多吃苦蕎麥食物時,我才開始很不情愿地回望苦蕎麥。然而,好多能夠出產的地方,都不再愿意種植這種收成要受氣候極大影響的老糧食了。近年來,市場需求劇增,人們也逐漸認識到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才把它視為至寶,苦蕎食品也一躍成了更多美食家和富裕人家餐桌上的珍饈佳肴了。
苦蕎麥其實不同于普通蕎麥,它不屬于禾本科,而屬于蓼科,跟何首烏,大黃是親兄弟,是國際糧農組織公認的優秀糧藥兼用糧種,是我國藥食同源文化的典型體現。苦蕎麥有七大保健特點,被譽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出產于中國西南及晉北一帶的高寒山區,綠色天然,純凈無污染,且因產地不同而營養殊異。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在《千金方》、《中藥大辭典》及相關文獻中,苦蕎麥具有安神補氣活血、清熱止痛、降氣寬腸、祛積化滯、清腸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減肥美容等功效。苦蕎麥擁有獨特、全面、豐富的營養成份,而且藥用特性好,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營養成份,所以被世界營養學家譽為人類的“天然黃金搭檔”!國家谷物研究所研究表明,蕎麥特別是苦蕎麥,其營養價值居所有糧食作物之首,并且含有其他糧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種微量元素及藥用成分(生物類黃酮、硒、鉻、錳),對現代“文明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及幾乎所有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均有預防和治療功能。
關于苦蕎麥,還有更多溢美之詞,更是聞所未聞。想想,更加佩服這個孫二娘的敏銳。苦蕎麥種植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考古發現,在漢代時關中地區已經開始種植了。如今,孫二娘讓這種古老拙樸的糧食跟現代人的健康長壽結緣,并大規模進行科學種植和開發利用,目前已經申報獲得了酒類生產專利,的確很有超前意識,時代意識,開拓意識。交流中,她還暢談了自己致力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許多構想,盡管,她的一些想法還很幼稚,還無力實現,但她能夠有這種認識,能夠體會到文化建設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還真出人意外,令人刮目相看。是啊,小到企業經營,商品生產,大到所有的經濟社會建設,一旦少卻了文化底蘊,沒有了文化支撐,也就失去了長足發展的基本動力和應有的堅強后盾。其實,人類的一切活動,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最終都要歸結到文化上來,至少也要以文化的形態呈現出來,存活下去。
從中午到下午,淅淅瀝瀝的秋雨一直繼續著,關于老糧食的閑談,也一直沒有停息。孫經理和她的會員們,同行的文藝和科技工作者們,說者津津樂道,聽者津津有味,彼此都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不說苦蕎麥的無盡的好處了,單是德國人稱之為“東方神草”,日本人稱之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韓國人稱之為“神仙的糧食”等等這些美譽,就令村農民們眉開眼笑起來。這些閑談,一定會鼓舞他們的種植信心,讓他們扎根家鄉,建設家園。
最后,當我告別他們,即將離開,悄然回首車窗外雨霧中的土地,土地上濕漉漉的苦蕎麥禾苗時,禁不住十分感慨。在這樣高寒貧瘠的土地上,卻能茁壯成長著苦蕎麥這種樸實無華的“黃金”作物,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啊。想來,我們腳下的這方土地,才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多少年以來,無論人們親近或者疏遠它,愛惜或者踐踏它,它依然那樣默默無聞地生長出綠色和希望,饋贈給耕耘者們豐碩的果實和收獲;多少年過去,江山易改秉性難易的,依然是這方土地,辛勤的耕耘者們憧憬的一切美好和未來,都要在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也許,只有深沉地熱愛這一方土地,熱愛這些質樸的老糧食,才是呵護生命,呵護健康的唯一途徑,才是我們真正應當贊美的主題。
【黃坪之行散文】相關文章:
游黃桷坪_550字08-25
黃沖閘散文12-11
父母的山城之行優美散文04-27
成都之行散文隨筆04-27
普陀山之行寫景散文04-27
登黃崖關長城散文04-28
田坪04-29
散文閱讀訓練:且說“黃肥綠瘦”04-30
銀杏葉黃散文(通用24篇)05-21
莎蘿坪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