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死亡詩社》觀后感15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撰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死亡詩社》觀后感1
在我對這部電影一無所知的時候,“死亡”“詩社”這些具有魅影般的字眼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內心。當然導演并未辜負我的期望。當下媒體以及大眾在關于一部電影的討論涉及到最多的字眼多為票房,明星演員等等,對此,我頗為不屑。大眾審美的庸俗和低級使得當下電影的精神含量日趨直下,淪落為販賣眼淚和滿足大眾視覺獵奇心理的娛樂消遣。但總有一些電影,它們沒有刻意營造的華麗,沒有故弄玄虛的劇情,但是他們樸實無華。用最坦率的鏡頭講述不平凡的“世界”。影片中的英語老師就是這么一個人,他貌不驚人、風趣幽默、平易近人。他叫“基廷”學生們親切地喊他“船長”——“哦,船長,我的船長”,這是華特惠特曼(一個詩人)為亞伯拉罕林肯先生所寫的。基延自比為船長,一個為學生們導航的人。相比之下“威爾頓學院”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學生們稱之為“地獄學院”這里管理森嚴,刻板,學生們被抹殺了個性,成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容器。
成為失去了生命真諦的可悲的存在物。影片伊始的開學典禮上,學生們一色著裝,邁著整齊的步伐,共同喊著學院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口號。這是個性的毀滅,對生命真諦的褻瀆,即使如此它們也無法抑制生命本能,這種強大的力量潛藏在學生們的內心中。他們叛逆,抵抗,宿舍是他們的另一凡天地,他們自有他們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頹廢、污穢!但他們又不得不面對著強大的來自學校和父母壓力,尼爾便是一個有著很高藝術潛力的孩子,他內心激情澎湃,生命的原始力量擊打著脆弱而憂郁的他。他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他的父親想要他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他試圖和父親反抗但都被無情地壓制了,最后他不得不如步兵對司令般言聽計從。到這里的每個孩子都一樣,他們的父母都對他們寄予厚望,工程師、科學家、銀行家或者其他。他們要為此犧牲生存的真正意義。犧牲來自于詩的原始動力。他們失去了航向,直到基延來到這里。
第一堂課,他是吹著口哨晃悠著進來的。習慣了板著黑臉“至高無上”的學院老師的學生們突然間無所適從了,他們驚訝,竊喜以及不安。他把他們帶到一間房間內,他指著墻壁上的老照片對學生說,這些照片上的年輕人和你們一樣,青春,不可一世,認為整個世界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他們現在全化為灰燼,這是很早年前的照片。他讓學生們讀書本中的章節——“及時行樂”“花開堪折直需直”。這在理性主義者看來是荒唐的,另人發指的。但是基延看來,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必須面對死亡,僵硬與衰老——CARPEDIEM,基延反復地重復著這個詞。“及時行樂”這個詞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理解上的誤區,這也可能是翻譯帶來的意義曲解。“及時行樂”不是縱欲,不是欲望的泛濫。
看完這部片子后你可能才會理解,此“樂”非彼“樂”,此“樂”的真正解讀應該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精髓”“愛”“一花一草一木”“叢林”“大自然”“詩歌”——(為什么我總找不到省略號)就像“紅樓夢”中“寶玉”的“淫”而非“蕩”。基延要讓學生們去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生命,讓他們在心中自問生命的意義,自問“在戴運無信者的綿延車廂中,在充滿愚人的城市之中,身處其中的意義為何?”他跳上桌子,讓學生們體驗換一種視角看待問題的不同感受,他讓學生讀課本序言21頁“普查利”“了解詩”的愚蠢序言,然后歇斯底里地叫他們把這一頁撕掉,愚蠢的論斷,詩歌不是數學公式,不是可以靠計算得到的一種結果。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技巧,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詩——美麗、浪漫還有愛,他告訴學生們,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啊,我,這個問題不斷重演的生命”去品嘗文字,文字與思想能改變世界!他告訴學生們一個叫“古詩社”的地方,一個致力于“吸取生命精髓”的社團,它在叢林,在山洞里,他們在篝火下輪流朗讀梭羅、惠特曼、雪萊的詩歌。“我到森林里,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實,汲取生命中的精髓,揚棄一切與生命無關的事物,當我死時,才不至于發現我白活一場”
尼爾和同學們在夜幕下,從學校森嚴機械的精神地獄中逃了出來,他們像鬼魅一般奔向叢林,本向生命,他們或許不可能成為詩人,但他們找到了生命的真諦。一個人在內心缺乏詩意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他擁有一切,但是精神枯槁,行同走肉,直到最后他發現自己白活一場。納克斯勇敢地去追求他的女孩克利斯,雖然遭到拒絕,但他做到了。尼爾爭取到“仲夏夜之夢”的角色,他興奮異常,安德森超越了自己的恐懼,他學會了表達自己而不是逃避。就在一切都按照美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愚蠢的壓力把一切都沖垮了。尼爾沒有從父親那里爭取到自己打算從事演員的愿望,雖然每個人都看出來他有這方面的天賦。他絕望了,他自殺了。學校就此事展開對“古詩社”的調查,其實他們真正針對的是基延,他們的四大信念與基延的理念格格不入,所以他們必須把他排擠出去。
諾倫接管了基延的課程,他問學生什么是詩?他要學生們打開課本序言21頁普查利“了解詩”序言的時候,和前面的撕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愚人如何懂得詩?但基延面對諾倫的羞辱卻無能為力,我們有熱情,我們是凡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詩”。基延飽含淚水,他舍不得這群孩子們,他舍不得任愚人去踐踏孩子們純真的靈魂,所以他不舍離開,而面對強大的霸權壓力,他無能為力,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心里非常糾結,孩子們是弱勢群體,他們無力反抗。但最后孩子們還是在那個膽怯而憂郁的孩子安德森的帶領下站在桌子上向老師公然致敬,我哭了,我和他們一起站起來,為了基延,為了生命的真諦。
《死亡詩社》觀后感2
現在無比后悔沒有把用來寫影評的小本本帶回來!!!
今天看的是林師兄之前跟我推薦的一部電影,記得他剛給我推薦的時候我也點開過,不過15min就被枯燥的情節打敗了…但是這次我堅持看下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無聊,越看越起勁……
做學生的時候能遇到一個像Keating這樣的老師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身邊不僅不能遇到這樣好的老師,而且還會遇到Neil爸爸那樣的家長。他們總是以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就是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好像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規劃去走就什么困難也沒有,就能迎來光明的未來,不過那是他們眼里的罷了。Neil喜歡演話劇,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這所學校來讀書,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會同意,所以他會想要每一門都拿到A,以此告訴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學習,希望換來爸爸對他參演話劇的允許…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個希望罷了。Neil自殺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確,他在話劇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親之外的每一個觀眾都嘆為觀止,他真的很適合演話劇!同時,在父親的眼里,他也扮演著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不敢和爸爸講自己的想法,連爭執都不敢…
我很喜歡Keating老師 也感到惋惜 失去這個老師是學校的遺憾也是眾多學生的遺憾
O captain, my captain !
《死亡詩社》觀后感3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并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適宜的學科和不適宜的對象。坦率地說,影片的杯具結局基丁老師就應是負有必須職責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就應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但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那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卻沒有潛質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十分反對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主角,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之后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杯具發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于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4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圣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執愿,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并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借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于古人來說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后感5
閑來無事將《死亡詩社》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看完,伴著夜深的安靜,自己的內心越發的難以平靜……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威爾頓(Welton)的學校里,此學校因其畢業生高比例的被常青藤錄取而聞名。學校里學生都很優秀,但優秀的背后是學校的“傳統Tradition、榮譽Honor、紀律Discipline、卓越Excellence(當然,到了學生那兒就變成了‘模仿Travesty、恐怖Horror、頹廢Decadence、污穢Excrement’了)”。
四大信條對其思想的束縛和行為的規范,是被父母全權安排的無奈。新來的英語教師約翰。基廷(JohnKeating)用其無與倫比的詩人氣質和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孩子們逐漸去找尋真正的自我,盡管最終基廷離開了威爾頓,但其在孩子們心中所播種下的那顆渴望尋求真我的種子,將會伴隨孩子們成長一生。
在NealPerry帶領下,新的“死亡詩社”成立了,這也標志著孩子們對傳統觀念、學校權威進行挑戰的第一次嘗試,也是踏上尋找真我道路的第一步。孩子們半夜偷偷溜出學校尋找詩社聚會的山洞,期間他們不斷的在濃霧縈繞的樹林里穿梭,內心既興奮又害怕。其實真我就如這山洞一般,要找尋到它,也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會迷茫,會害怕,但卻會讓人越來越興奮!正如NealPerry在聚會前讀出傳統開幕詞所說的那般“我到森林來,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實,汲取生命中的精華”,孩子們正在做的就是在找尋自己內心森林深處的那個山洞,去汲取生命的精華!
在基廷老師的引導下,Neal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愛表演、KnoxOverstreet勇敢且執著的追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Charlie(Nuwanda)瀟灑而瘋狂的挑戰學校權威、ToddAnderson戰勝了自卑,那個活在哥哥陰影下的Anderson終于勇敢起來了,在找尋真我的道路上,我們都會變得勇敢……孩子們越來越知道自己所要的,越來越渴望去找到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他們勇敢的付諸行動了!
盡管Neal以死作為對父母、學校以及這個世界的反抗有點過于極端,但,詩人是最自傲的,即使死,也不肯向這個世界低頭,Neal在找尋真我的道路上書寫了最壯烈的詩章!
死亡詩社最終被學校扼殺了,但請相信,孩子們心中的詩社永遠不會被扼殺,而且,死亡詩社也一定會再次出現!
一個約翰。基廷離開了,但將會有更多的.約翰。基廷出現!
其實認真靜下來好好想想,假如自己的一切都被別人安排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計劃活下去,那么,我們這樣還算是活著嗎?
我們總是瞻前顧后,總是活在他人的或期許、或不屑的眼光中,我們總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努力去扮演好那個特定的角色,縱使身心力竭,也仍“孜孜不倦”!我們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慮所有人的感受,卻唯獨很少去考慮自己的感受:這是真我自己想要(做、學……)的嗎?我是要成為一個人,還是僅僅只是去扮演好一個一個不是自己的角色?
我并不是說要大家都去做一個自私的人,但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有怎么能夠有能力去愛別人呢?一個連自己都不是的人,又何來的對他人的真誠?上帝讓人擁有自己的思維,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們讓自己活得快樂與充實,讓自己獨立人格得以完善,我們就可以心無旁騖,更加高效的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人類的文明將會會因你的不同而更加的豐富而美麗!
《死亡詩社》觀后感6
在社團團長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認真觀看了《死亡詩社》。看完之后,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眶中流出來。心里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里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于家里的關系,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身上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然后上大學,對于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告訴父親自己心里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知道講了也白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后面的悲劇的發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并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松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并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7
沒有想到電影的結局會是悲慘的,不過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過去理想主義,夢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現實。也就是說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當基丁老師對學生說出這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特別感動,感受到這個老師是在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會而不是一味地知識灌溉。填鴨式教學,已經過時了!!!可為什么我們還在會說現在的中小學教育依舊是填鴨式呢?
不時會看到現在所謂的減負是越減越重,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從前是背包現在書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桿了。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許我應該更加深入地去探討。
過去很多個日子里,我總會問自己:為什么選擇小學教育專業?為什么要想要當老師?一開始答案特別偉大:我要去“拯救”現在的小學生!用我學習到的先進的理論為現在的孩子帶去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不再經歷我曾經經歷過得不美好。在后來的教師技能訓練中,我不斷受挫不斷發現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別人的夸耀,我也不斷地被提醒:現在的教育體制還不允許你“創新”、“特立獨行”,會有學業成績、家長、學校等等要求著你。我開始忘記了自己要當教師的初心,可是連自己都覺得那些話是遙不可及的,我怎么會有愛學生的心?怎么會有要幫助學生的心?怎么會真心地想要幫助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講課講的如何天花亂墜如何征服評委老師,我怎么會記得其實我最開始是想要幫助學生呢?
再回到電影,基丁老師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學生都站起來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站起來。我很敬佩那些站起來的學生,同時尊重那些沒有站起來的學生。這個社會,正是因為有各色各樣的人才會豐富,人之所為人是因為我們會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探討教育的意義的人越來越多,思考如何實現中國教育改革的人越來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愛,有問題可想,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都加油吧!
這本來是一篇要上交的作業,我不想去隨意百度一下然后東拼西湊成一篇觀后感,所以選擇來豆瓣寫下自己的感受,記錄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給老師。
真實比起優秀更可愛。
《死亡詩社》觀后感8
初聽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一部恐怖片,還頻頻猜測劇情。帶著猜測和疑問觀看了這部影片。
這是發生在美國大學里的事情,這所大學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這位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最后的結果也是令我們出乎意料的,學生死了,老師走了,詩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從前。
在這部影片里,我比較欣賞基廷老師,他通過詩歌解放了他們的思想,教會他們如何思考,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規,教條死板的書本“奴隸”!遺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卻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是以一個忍氣吞聲的形象出現,被校長和尼爾父親訓斥得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有著浪漫主義的思想,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失敗的。但他同時又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他的學生,讓他們敢于背著學校成立自己的社團,敢于在校刊上發表文章要求放女生進學校,敢于冒著被打的危險大膽地追求自己喜愛的女孩。當原本最為膽小怕事,最為循規蹈矩的托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高喊著“船長,我的船長”并帶動其他人一起為基廷送行時,他事實上已經成功地教育了這幫學生!
同是作為教師,這部影片的教師形象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和迷惑,自由、開放、融和與意外的結果給人很壓抑的感覺。在同情基廷老師的同時,更多的是欣賞他的教學方式和做人原則,在這一點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雖然基廷老師最后無奈的離開了學校,但是我相信這群學生會永遠記住他的,我想作為老師就這一點也就夠了。在完美中留有遺憾,我想這就是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詩社》觀后感9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于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沖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么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么為什么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詩社》觀后感10
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電影,我看過兩遍,挺喜歡的。教師基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思想自由,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被學生們稱為“船長”。影片中一些課堂教學的場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頭腦、心靈和興趣在慢慢被開啟。
教學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事的工作就應該是提供支點、撬動無限可能。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長的認可,“船長”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了。
學生能夠秘密地重建老師年輕時組建過的“死亡詩社”,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里吟誦詩歌、創作作品。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認可。學生在校方壓力下背叛老師后的愧疚,學生送別教師時的獨特方式,都表明這是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曾經的美國,而且發生在現在的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方式發生著。
不知道有什么反映這樣問題的電影,不知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不知道人們的反思到了一種怎樣的深度。
看到問題,敢于說出問題的本質,事情才有解決的可能。萬馬齊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有些人選擇隨波逐流、從中漁利,有些人選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單打獨斗、成名成家,有的人沒有選擇,在不斷忍受中習以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這樣千奇百怪。期待“船長”出現,期待“尼爾”出現,希望這樣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走進人們的視野,沖擊人們的內心,開啟人們的變革愿望,讓人們意識到:其實學習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輕時組建的.“死亡詩社”能夠被學生自動自覺地認可和繼承;我們呢?我們有什么東西是值得下一代傳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說來說去,就變成了發牢騷。自己的事情,卻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于反抗,更加沒有抗爭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
我過于悲觀,不太相信現狀會發生什么改變——
這就注定我不是認命就是逃離。
誰又不是如此呢?當現狀必須改變而遲遲沒有變化時,當人人都覺得不對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即使站出來也未必有用時,認命和逃離就得選擇其一了。
20%的人逃離,80%的人認命,更多的人成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后,再去戕害別人。——這就是因果循環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稱為“船長”。美國有這樣的船長,是令人羨慕的事。船長也要有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期待“船長”出現在我們身邊;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船長”。
《死亡詩社》觀后感11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于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后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于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于放棄了最后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后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只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松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后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后難逃退學命運。看到托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后基丁老師終于要走了,托德終于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captain,mycaptain!”眼淚終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轉。基丁老師最后是帶著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詩社》觀后感12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藥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里,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于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于,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后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于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里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后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霧間的那幾個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里傾泄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于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兩條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里,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于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舍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死亡詩社》觀后感13
《死亡詩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勵志片,這部高評價,高口碑,高內涵的佳作除了得到業界的追捧和贊譽外,也把熱愛詩歌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了觀影人的心中,讓更多人喜歡上了詩歌,讓更多人奔赴了詩歌行業,真正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和啟發意義的好作品。
其實說到底,那所謂的詩歌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種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燒不息的自由之火,這種精神會讓人的精神得到解脫,會讓人的靈魂得到解放,會讓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傳統,沖破教條,追求自由,擺脫束縛,發掘自我,發現本我,飽含激情,充滿熱愛,這就是所謂的死亡詩社,一個永遠向往自由的,一個悠久追求自由的,一個永恒實現自由的團體。那么真正的《死亡詩社》到底是什么呢,看完電我們就會明白那是一個優秀老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優秀品質,那也是一群有志青年想要社會教條,想要打破死板教學的頑強反抗。
莊嚴肅穆、紀律嚴明、傳統壓抑的高中生活讓學生們苦不堪言,這種壓抑沉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變得越來越死板,越來越憂郁,越來越迷茫,可就在這時候,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老師出現了,這讓身處深淵的學生們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師,他一直在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激情和熱情,他也一直不厭其煩的鼓勵學生要找尋自己的聲音,要感受自由的靈魂,他甚至讓“死亡詩社”從新在學生之間活了起來,讓學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諦,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基延確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或者說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師。
而那群活在“模仿、恐怖、頹廢、污穢”這四大信仰下的學生呢,面對基延先生所傳遞的自由,針對基延先生所描繪的激情,他們像身處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樣,一直在瘋狂的汲取著這難得可貴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著這難以獲取的激情,著實是感受到了一種的幸福和解脫。
這就是《死亡詩社》,一部充滿激情,充滿自由,充滿青春的詩篇,它值得我們吟誦,也值得我們謳歌。
《死亡詩社》觀后感14
即使處在陰溝里,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的這句話應該是對《死亡詩社》最好的注解。在所有以浪漫化思想為主旨的電影中,《死亡詩社》是少有的能將理想與激情推到極致,并且沒有過于烏托邦化,依舊與社會現實相契合的電影。它以一群師生的微觀視角去折射宏觀下人們的精神訴求,用不討巧的戲劇結構卻成功將影片主題推至高潮,完美展現了以一場浪漫主義的盛宴。
與其他以師生為主要人物形象的電影中相比,基汀老師的人物性格是較為單一的,但是編劇和導演更多的是將基汀老師塑造成類似耶穌的傳道者形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行事方式賦予人物足夠的厚度,并以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故事背景給予基汀老師這個人物足夠的說服力,保持人物形象浪漫化的過程中不與現實脫節。
當一個死水般的體制內出現一個活躍的變數時,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對面。在所有表達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電影中,新思想的出現總是先面臨著受舊秩序壓迫的局面。如《搏擊俱樂部》中的泰勒,《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一樣,基汀老師就是第一個對固有權威發起挑戰的變數。但是和泰勒的暴力,馬修的被動不同,基汀通過刪減代表著傳統思維的課本化解舊體制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通過詩歌創作激發學生思想的創造力,用春雨潤無聲的方式,將浪漫主義思想滲透進這個腐朽的體制,希望在下一代的身上播種出新的活力。
承載影片主旨的道具也富含了浪漫主義氣息,從基汀老師朗誦的詩歌到尼爾熱愛的戲劇,從湖畔的草地到山洞里的燈光,電影中這一切詩意化的設置都暗示著浪漫主義就在學生們年輕的血管里涌動著。
《死亡詩社》與耶穌受難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也賦予了影片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從卡梅倫的告密與猶大背叛相似,到基汀老師被開除與耶穌之死相吻合,再到最后基汀老師出現后學生們站上課桌向固有權威反抗與耶穌復活廣布福音的象征意義一致,這一意象的`代入體現出濃烈的浪漫主義情懷,預示著這只是希望的開始而不是結局。
而尼爾作為殉道者的身份則推動著影片中后段的小高潮,他帶著戲劇中的草帽赤身站在漫天大雪前,用代表著上一輩權威的武器結束生命來呼喊出他對理想的追求,意味著他超脫了肉體的束縛如《飛越瘋人院》中的麥克墨菲一樣達到了精神層面的自由,用殉道的方式使影片主旨悲劇性的升華。尼爾殉道前的最后一笑,是對他心中浪漫思想最絢爛的闡釋。
《死亡詩社》觀后感15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取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3 尾。情節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情緒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社會發展到這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計算機及信息技術也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來,師生之間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理解關系了,學生能夠從其他渠道獲取知識,有時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師明白的還多,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威脅,不再象以往那樣直接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傳遞經驗,而是透過間接的方式實現文化傳遞,他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而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忙者等等,教師的主角越來越向多重化方向發展。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那么單一了,教師的主角也多元化了。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忙學生坦然應對自己,應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杯具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
此刻的教師的師生關系觀,要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成新型的伙伴關系、4 朋友關系。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善方案;另外,教師還要從事一些與自己的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從理論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就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構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資料選取,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善于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帶給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新課程的多樣性、選取性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新的課程,具備有多樣的選取性,在共同基礎上設量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選取。整個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資料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志趣,潛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向他們帶給側重于不同方面的學科學習資料和學科實踐活動。
這就要求教師有潛力勝任不同的課程,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教師不僅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還要求教師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忙學生按自己的潛力需要選取所學課程。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主角文化中折射出來。并透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構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死亡詩社》觀后感】相關文章:
《死亡詩社》心得體會04-15
《死亡詩社》觀后感05-08
死亡詩社觀后感03-29
《死亡詩社》觀后感11-16
死亡詩社觀后感11-17
《死亡詩社》觀后感01-01
死亡詩社觀后感01-25
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02-09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04-06
(熱門)《死亡詩社》觀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