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1
調成泛黃色調,溫火熱煮青蔥歲月,《中國合伙人》里有舊時代熱血青春;三個青年從一無所有到身家萬貫,這是一部勵志大片;橫跨幾個年代,里面有時代的斷截面;還有始亂終棄的愛情,有始至終的友情陳可辛想說的東西很多,但什么都沒講徹底。或許,其實是這樣,他并不想說這么多,他只是覺得要堆砌這么多,因為這些對票房可能有益。經過《武俠》和《血滴子》(監制)或小或大的失敗教訓,他對失敗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迫不及待想找個機會消除挫敗感。
陳可辛擅長刻畫情感,收集整理以及更大一點的群體情懷,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圍著情感打轉,即便在嘗試拍攝中國式大片時,類型電影的框架也壓制不住他對情感的突出關注。這是陳可辛最大的優點,他懂得人性的復雜,情感的美好與哀愁。可惜在《中國合伙人》里,他并沒發揮出上好狀態,成冬青、孟曉駿和王小陽三人的性格和關系變化,包括他們各自的愛情,除了偶現的動人妙筆,幾乎全靠旁白幫忙。在講述方式上,我沒見過這么笨、這么匆忙的陳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厭煩,簡直退化到早期作品《雙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濫。設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僅借助于畫面和情節,他們三人的性格和情誼差不多會坍塌。過于依賴旁白,就像強行灌輸的評述,生硬地為觀者構建對主角們的印象。
作為北上拍片的港區導演,對于影片營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代質感,當給予一些表揚,這也是陳可辛從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別的香港導演到了內地,港味與陸味倉促雜交,如蹩腳的國語配音一樣令人難受,陳可辛的《如果·愛》、《武俠》,包括這部《中國合伙人》,并沒出現不自然的怪異問題。當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內核精神。王小陽是個文青,留著長發,有觀眾向陳可辛提問,王小陽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詩人海子是誰。這個無關緊要的事實,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釋三個人物沒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陳可辛終究對人物的外在和內在設定有距離感,他做了功課,但視野和經驗不夠。王小陽的文青范,孟曉駿的世家子弟樣貌,成冬青艱難求學的漫畫式描述,均流于類型片的套路化,盡管他們的`形象借鑒了現實人物。
校園、創業、泡妞、決裂,自從預告片曝光,就可推斷《中國合伙人》可能和大衛·芬奇講述Facebook創始人故事的《社交網絡》有關聯。出來的成品,果然證實了這個猜測,《中國合伙人》偷了《社交網絡》不少東西,這真令人尷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師對峙的戲及對整個電影的牽引作用,和《社交網絡》如出一轍。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斷,《中國合伙人》的誕生,就是《社交網絡》催生的產品。主創照著《社交網絡》的樣子,找適合的故事,左轉右拐到了新東方俞敏洪他們的頭上。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2
近幾年來,“屌絲”一詞躥紅網絡,大意是指那些貧窮,碌碌無為,或者正在努力中卻沒太大收獲的人。有人說:沒有一個有錢的爹,屌絲永遠也成不了高富帥;也有人說:屌絲是一輩子的,永遠都不可能改變。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在告訴我們:屌絲永遠都沒有翻身的機會。人們認為,屌絲沒錢沒房沒車;如果在北京北漂每個月交完房租根本所剩無幾。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很多人便會因為自己是“屌絲”而選擇放棄拼搏,為此而奔波一生,勞累一生。而這部影片讓我們明白:屌絲也能夠夢想成真。如此看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都需要一份足夠的勇氣。
影片中的成東青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兩次高考失敗后下跪央求,求母親和全村的人讓他再考一次,母親沒有多說什么,她向鄉親們借錢繼續供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最終,考上了燕京大學,之后選擇自己創業。設想如果他就此放棄了繼續考大學,沒有那個勇氣承受世俗的目光,也許他只是成天面對著稻谷和大豆說英語。或許他最初也沒有立志要選擇自己去創業,而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為了能夠吃飽飯。只不過他跟別人有所不同的是:他選擇了在生存中找辦法來贏得更大的生存。在因為自己私自辦班失敗后,他沒有失去信心。是的,那時的他是個失敗者,但是他沒有成為懦夫,而是勇敢地在失敗中尋求希望。他找場地,改變自己死板的教學方法,貼小廣告,甚至為了教學跑到肯德基去買份雞塊,一坐就是一天,忍受著服務員的白眼,每一步小心地摸索著。在教學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下決心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上。
所以說,失敗不要緊,要緊的是,在失敗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拼搏的勇氣。成功,一次就夠了。這一次成功的到來或許就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奮起,學會自強,勇敢地生活于世的結果。這種自強不是盲目更不是自我夸大,吹噓。自強不是逞能,自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靠頭腦,靠堅持,靠勇氣來尋求出路。汗水淚水,都只是成功前的歷練。
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往往面對不公正時,選擇以逃避,甚至是自暴自棄。情緒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卻從來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通過行動起來解決問題上。其實說白了,人有時候還是不夠堅強,如果面對問題就只會退縮的話,要實現夢想,簡直是天方夜譚
夢想,往往觸手可及,卻又是那么遙不可及,而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是勇氣,一種審視自我,堅持奮斗的勇氣。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3
這似乎是一個不老的問題,從小到大不知聽過多少遍了,從最初的懵懂孩童到如今的青澀少年,夢想隨著時間而改變,童年時代的高瞻遠矚被歲月寸寸消磨,不是因為斗志消沉,動力低弱,僅僅只是因為,我們變得現實了。媽媽曾不止一次對我說:“總有一天,你會被世界磨平棱角,對著你討厭的人微笑,沒有人是獨立的存在,他們都必須融入集體,物競天擇,環境不會遷就你,只有你學著融入環境。”是的,世界太大,也許終有一天,我同樣也會掛上那一成不變的厭惡微笑,夢想是什么?那時怕是已經忘記了吧。虛無縹緲的夢想,于我而言,不過是幾個熟悉的名詞,甚至只是兩個稍微熟悉些的字眼。
下午因為實在閑的無趣,在網上隨便點了一個以前聽過,卻沒時間看的電影來打發時間,然而一個多小時過去后,眼睛莫名的有些酸澀,不是撕心裂肺的悲傷與熱淚盈眶的感動,只是有一種微妙的震撼,在不經意中擊中了我的心房。
一個默默無聞的土鱉,一個年輕氣盛的知識分子,一個浪漫的憤青,三個性格迥然不同的陌生人,被命運的網交織在了一起。在時代激流中,成東青與王x的美國夢被無情的現實破碎,孟曉俊在美國受盡欺辱,輾轉數年僅換來美國夢的破碎,齊力創辦英語培訓學校的`新夢想,將三人僅僅的綁在了一起,本以為苦盡甘來,卻又是一番苦難。以前便看過許多以青春,夢想為主題的電影,《致青春》,《匆匆那年》……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前,我一向將電影定位于娛樂消遣,偶爾從其中領悟一些道理,然而卻沒有一部關于夢想的電影能讓我對夢想產生新的認識。
記得電影里有句話:“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真正能將夢想堅持到最后人很少很少,我也從未如此理解這個問題,小學到初中的素質報告冊上,夢想一欄永遠填著一些顯而易見,但人們頗為贊譽的職業,不高不低,中庸到遣散了我對夢想最后的熱情。很多人皆是如此,太過艱難的夢想接觸不到,索性放棄,但其實根本不是觸碰不著,只是擔心同學會笑自己好高騖遠;而太過低俗的夢想又不想觸碰,害怕大家對自己夢想的否定甚至鄙夷,久而久之,他們在蒼茫世間沉沉浮浮,早已忘記了幼時最珍貴,最誠實的夢想。
一紙素箋,一筆淡墨,將夢想寫在光陰盡頭,任時間流逝,看夢想在流年中綻放成花。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4
調成泛黃色調,溫火熱煮青蔥歲月,《中國合伙人》里有舊時代熱血青春;三個青年從一無所有到身家萬貫,這是一部勵志大片;橫跨幾個年代,里面有時代的斷截面;還有始亂終棄的感情,有始至終的友情陳可辛想說的東西很多,但什么都沒講徹底。或許,其實是這樣,他并不想說這么多,他只是覺得要堆砌這么多,因為這些對票房可能有益。經過《武俠》和《血滴子》(監制)或小或大的失敗教訓,他對失敗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迫不及待想找個機會消除挫敗感。
陳可辛擅長刻畫情感,收集整理以及更大一點的群體情懷,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圍著情感打轉,即便在嘗試拍攝中國式大片時,類型電影的框架也壓制不住他對情感的突出關注。這是陳可辛最大的優點,他懂得人性的復雜,情感的完美與哀愁。可惜在《中國合伙人》里,他并沒發揮出上好狀態,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三人的性格和關系變化,包括他們各自的感情,除了偶現的動人妙筆,幾乎全靠旁白幫忙。在講述方式上,我沒見過這么笨、這么匆忙的陳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厭煩,簡直退化到早期作品《雙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濫。設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僅借助于畫面和情節,他們三人的性格和情誼差不多會坍塌。過于依靠旁白,就像強行灌輸的評述,生硬地為觀者構建對主角們的印象。
作為北上拍片的港區導演,對于影片營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代質感,當給予一些表揚,這也是陳可辛從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別的香港導演到了內地,港味與陸味倉促雜交,如蹩腳的國語配音一樣令人難受,陳可辛的《如果·愛》、《武俠》,包括這部《中國合伙人》,并沒出現不自然的怪異問題。當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內核精神。王陽是個文青,留著長發,有觀眾向陳可辛提問,王陽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明白詩人海子是誰。這個無關緊要的事實,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釋三個人物沒有人格(不必須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陳可辛終究對人物的外在和內在設定有距離感,他做了功課,但視野和經驗不夠。王陽的文青范,孟曉駿的世家子弟樣貌,成冬青艱難求學的漫畫式描述,均流于類型片的套路化,盡管他們的形象借鑒了現實人物。
學校、創業、泡妞、決裂,自從預告片曝光,就可推斷《中國合伙人》可能和大衛·芬奇講述Facebook創始人故事的《社交網絡》有關聯。出來的成品,果然證實了這個猜測,《中國合伙人》偷了《社交網絡》不少東西,這真令人尷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師對峙的戲及對整個電影的牽引作用,和《社交網絡》如出一轍。甚至能夠再一步推斷,《中國合伙人》的誕生,就是《社交網絡》催生的產品。主創照著《社交網絡》的樣貌,找適合的故事,左轉右拐到了新東方俞敏洪他們的頭上。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09-28
《中國合伙人》電影觀后感(精選14篇)06-02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06-27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02-28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09-09
《中國合伙人》的觀后感09-26
中國合伙人觀后感11-23
中國合伙人有感作文1000字10-13
中國電影的價值坐標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