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畫展觀后感
看畫展觀后感
詩曰
學藝多生近利風,低層愛好逐虛榮。
圈排地位權錢里;畫外功夫境界中。
厭聽同仁談鬼斧;常師造化悟神工。
無言善美參人性,獨立千秋自不同。
12月18日,我一天參觀了兩個畫展。因為是本市非名流畫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終照例舉行的文化政績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請朋友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隨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術館的《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然后出來南溪山公園門口乘11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在七星公園門口的桂林市展覽館看《桂林女子書畫研究會書畫作品展》。觀展的人不多,每一個展覽場地,走一圈也不過半個鐘頭。
《首屆桂林市十二縣美術作品聯展》獲得金獎的作品是一幅油畫《古鎮》,畫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畫面的色調有舊居情調。但是,色彩的明度、純度缺乏豐富區別,只是在筆觸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畫面就感覺不到縱深和色彩透視的對比。作者用筆畫出的石板路也沒有用油畫刀畫的那種堅硬質感,缺少響亮強烈的虛實對比。當然,這只是技術層面的觀感。至于畫面氛圍蘊涵的作者人文歷史心態,那將是更高一個層面的內涵了。對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權威專家的應時高論。
我曾經在一位愛好攝影博友的博文中發過一貼評論:寧愿相信感覺,而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常常陷于自己的感覺之中,而不能寬容并難以理解另類感覺。
這一帖評論的意思就是:學攝影(其實學什么都一樣)只能跟老師學技術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藝術處理和創作的層面和領域,就絕不能再迷信老師(特別是自我感覺永遠良好而又好為人師的所謂權威專家)的指手劃腳。老師的指導和建言,只能作為自己終生學習的參考意見之一。一定始終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感覺,才能走好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這就像我們對待家中的父母一樣,父母雖然是我們的至親至愛,但我們要想獲得比父母更成功地自立,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父母的愛,又要修正甚至背離父母教導的人生經驗,才能獲得比父輩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遠停留在嚴父、慈母和恩師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賦獨立的生命就會永無成熟之日。
學藝、為文、做人,其成長、成熟、獨立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回味我自己的學畫一生,大致上有于下幾個層次的經歷:
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畫什么像什么,能得到同學的贊賞和老師的首肯,就得到了滿足和自信。(自己當時絕對無能判斷老師的能力水平和評價動機。)
二、應時習作能入選參展,甚至獲得評獎榮譽證書,也能滿足一時的虛榮。(當然自己也并不明白辦展方之動機目的和圈子內幕、背景,以及參展者和評委的水平層次。)
三、能參加學會、協會,獲得同行認可和名家指點,心中差不多就以為自己終于成了畫家隊伍中的一員,或者感覺自己已經"自成一家"。(與歷史上的文人相輕相反,現在卻是盛行虛偽的"文人相賀"。所以,絕大多數從藝之
人,在行政化的圈子里是絕對得不到中肯的批評和平和的探討機會的--因為,這里只有同玩而沒有競爭。大師永遠是大師,領導也永遠是領導。其余人等,只是轎夫和陪襯。)
四、脫離體制,離開圈子,孤獨地獨立探索,進入市場而不是進入官場。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哲理、人文、歷史的"畫外功夫"。修棄虛榮虛名,認定大善大美,放棄藝術求"真"。主張跳出名利、傳統、派系圈子,以平民心態、哲人悟性、學者虛懷直面大千世界,涵積畫外功夫,而后進入技法、理論創新之境。
以上即是本人學藝為人生命歷程的幾個發展階段,同好可作參考,亦可一哂置之。
下面發幾張圖片供博友觀看
市美術館正門。
獲得金獎的油畫作品《古鎮》。
有美感的作品。
美術館側門。
美術館西面是南溪,東面就是漓江市內游碼頭。
南溪山的側后方向景觀。
南溪山的側面。
接近正面角度的南溪山全景。
南溪山正面左側局部山崖。
南溪山正面中部山崖。
山中部龍脊上的涼亭。
南溪山正面右側山崖。
南溪山免費公園正門入口處景觀。
《南溪茶苑》兩側掛的是對聯嗎?上聯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平",下聯的平仄是"仄仄仄仄仄平平"。但如果作為古體詩的首聯,則又是無可非議的了。
花橋展覽館入口的展牌。
女畫家的作品大多以細膩清秀為特長。更多的則只是初學者的習作。
【看畫展觀后感】相關文章:
看畫展作文10-13
描寫看畫展的日記02-07
看畫展的觀后感11-08
畫展觀后感09-20
畫展的觀后感11-08
畫展觀后感04-01
畫展觀后感01-11
看3D畫展作文11-10
(薦)看畫展作文18篇03-29
看畫展作文3篇[優]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