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傅雷家書》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讀物,是教育子女的經典名書,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著。他們嘔心瀝血的培養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成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我認為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及榜樣。
我認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我現在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獲。
傅雷說: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回報,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們心靈更加充實。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我認為只有在互相鼓勵和互相支持下,有著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傅雷說他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系啊,我覺得讀《傅雷家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內心,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都會給我們心靈的熏陶。我們在那里面吸收的養分會讓我們茁壯成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
《傅雷家書》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充分體現了作為爸爸對兒子的心意。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心里怎么想的,筆下就怎么寫,用不著擔心讀者。正因為這樣,感情才那樣的純真摯樸,沒有半點虛偽《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子女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能有幾人,因為這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博學多才,兒子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懂得了許多,我更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2
這個寒假,我再次重溫了《傅雷家書》,對于傅雷對傅聰深沉的愛,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傅雷對傅聰的諄諄教誨可謂是眾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復強調著做人總是排在首位的,學會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腳跟;若是不會做人,那么人就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財”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應出了他對待生活的嚴謹。他對兒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會去改正這方面的不足。所以從傅雷的身上,足以見得他對“言傳身教”四個字的完美詮釋!
其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千千萬萬的父親也和傅雷一樣,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便會越發顯得焦急。傅雷對大兒子傅聰傾注了畢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對傅聰的管教也是極為嚴苛,不過這對傅聰以后走上的音樂之路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多家長也開始步人后塵,在孩子不乖的時候用暴力解決問題,但這只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畢竟有些家長并沒有以身作則,所以這種做法只會加重父子之間的隔閡,讓孩子產生抗拒的心理。
在當下這個衣食無憂的社會,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開始無節制地溺愛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給孩子。這不僅僅是在無形中毀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間使孩子有了“父母對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想法,到頭來,這種孩子以后所碰見的問題都無法自主解決,最終成為一輩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終兩名兒子也獲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經大自然磨礪過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綻放,成為別人眼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陸游著名的詩句。的確,無論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家書都是無比珍貴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里,裝著的不僅僅是那一行行用親情凝成的字,更是難以丈量的,比天還高比地更厚的愛。
當你在一萬尺的高空中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微笑;當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規律的跳動。父母不僅僅是父母,他們還是我們的老師,醫生,廚師,工人,顧問……在摔倒時,我們有父母;在肚子餓時,我們有父母;在數學題不會做時,我們有父母;在青春期時,我們有父母……父母的高尚無私,領著我們上前;父母的教導鼓勵,給予我們動力。他們是動力的源泉,惟有這種動力,才給予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當人感到無奈迷惘的時候,首先想起的當然是最親,最信任的人。而這,莫過于是父母親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極星的引導,樹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極星,是樹木,是月亮,在你最無助,最無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時候,給你雪中送炭讓你發泄,送你安慰。無論你身處異國還是異在他鄉,父母的這種安慰,問候都是你心中萌發的種子。平日覺得父母的嘮叨是最厭煩的,可你在這時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樂,是超越界限,超越國界的,因為這種嘮叨是有著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無論是英語,俄語,德語,日語……無論它如何地千變萬化,可都不離其中。
就像文中一樣,當兒子消沉苦悶時,父親的勸慰,是一種莫大的幫助,這種勸慰,對于平時的我們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語言教育。可對于一個遠在他鄉,面對困難而無從入手的人來說,是最珍貴的教導,是最深刻的體悟。這種指導,領導是百聽不厭的,因為它充滿愛,令你不禁淚流滿面;也因為它語句深奧,令你從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為它是父母的話語,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萬物復蘇是因為土壤的呵護,泉水的滋潤,薄霧的籠罩以及陽光的愛撫。遠在他鄉的人們之所以幸福快樂也是因為家里人信中,郵件中,短信中的問候,安慰,幫助,更因為有永遠都傳遞不完,永遠都說不盡的愛。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一對父子之間的通信,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得到如此多的認同,這就是《傅雷家書》不同于普通家信之處。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向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并最終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涌動,閱者無不為傅雷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于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諦。傅雷家書1954年4月7號讀后感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
perfection,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葉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為他們父子關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后,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系自然只能依靠書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代替的。傅雷家書1954年4月7號讀后感傅雷家書1954年4月7號讀后感
掩卷后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于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
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著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嘆調后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后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著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為藝術的崇高而得以升華,成為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4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會首先想到老師,其實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決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書》講述的就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對他孩子的教育。全書采用書信的方式,字里行間透漏著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深深真情,既有濃濃的父愛,也有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國外求學的孩子,告訴他人生的底線和準則,教導他行為舉止,讓他銘記祖國,每一篇都讀起來真摯感人。
郭秉文曾經說過:“教育跪在熏習,風氣賴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意義重大,傅雷先生對兒子管教甚嚴,但書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關系很好,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運用得當既告訴孩子正確的人生道理,又讓他們對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斷的指導他。我最喜歡書中傅雷先生對傅聰講解“不完整與完美”的那一段,他說道:“你(指傅聰)提到的完整,其實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細細想來,的確是這理,生活中的我們都在追求完美,但我們總是忘記了正是我們的不完整才給了我們幻想的空間和前進的勇氣與動力,才讓我們欣賞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談了《傅雷家書》,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傅聰是羨慕的。生在當代中國,我們從小就無可奈何的把一切為高考讓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聽爸媽的安排,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沒有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而父母大多時候都在關心成績,也沒有跟我講過什么人生道理。當我上了大學,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學了并不是感興趣的專業,也對未來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設計師,但這個愿望也隨著時間和父母的一聲否定消失不見了。前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個性”的又有幾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說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育人,是一項不易的事,要讓大樹穩立,必先打好地基。與傅雷先生不同,現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來越走向兩個極端。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理想與興趣持否定態度,用諷刺與嘲笑擊碎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雛形。世界上沒有一種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若你認為沒有,那只是你還未曾發現罷了。不要再說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種比較比直接否定更打擊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勵的語氣說話或評價,支持他,他不會讓你失望。
除了這種情況,目前更多的是寵溺孩子的現象,計劃生育和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傳統育兒觀念,讓孩子們成為了家庭“小太陽”,家長都得圍著轉。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正常順天性發展,還會因家長“樹大自直”的觀念被寵壞。愛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給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時,你教導他、鼓勵他,然后給他自己去嘗試的機會。愛孩子不是讓他衣來什么手、飯來張口,而是讓他懂得自立自強。愛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風韓日,而是讓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愛國。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有人曾說:“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貨架遭受嚴重的損失。”的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迫切的要改的不僅是學校的教育模式,還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識。《傅雷家書》就是我們學習的范本,他把親情與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剛好,愛而不膩,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實在教育學上也有很大的造詣,他的教育方法和觀點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5
那橙黃色的封面,是父母傾注的愛。
那句句的問候,是流淌于心間的暖。
那一張張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記憶。
——題記
讓時光輪轉回上世紀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聰到波蘭留學。從此以后,傅聰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書中傳遞,來往。身為父母那濃烈的思念與期望溢于言表,身為兒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間感受。
一、教育
我覺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個嚴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個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故事。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里,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并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讀完,不禁感嘆傅聰的才氣,更贊同父親的做法。鼓勵孩子走向更寬廣的天地,這是一個家長的最可貴之處。雖然我只是一個中學生,但我覺得一個人應當追隨自己孩提時代的夢想,在夢想中奮進,并不斷在現實生活中探尋。不虛此行,不負韶華。
其實縱覽全書,最常見到的,還是關于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書信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這一切都時刻感染著我,不禁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學琴生涯。從小我就在鋼琴前,演繹著音樂的魅力。當時是挺苦的,但現在想起來彈鋼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樂,的確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沒有像傅雷這樣的家長。我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的家長,而是欽佩書中的這樣一個家庭,像書中的這樣一對父母親。但一切也未必泯滅我對音樂,對鋼琴的熱愛,還是依然。再次回到書中,傅聰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成為有名的鋼琴家,受了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贊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與他嚴厲的父親密不可分的。
書信不僅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更是親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可以看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二、愛
從書中可以得知,傅聰長大后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斗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靈的安撫。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后,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看到這里,才感到父母與兒子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在這個世界上,“人愛其子,勝于一切。”的道理誰都懂。是的,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雖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這種特殊的,傳遞情感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兒一般的處境里,仍感覺父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于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當然了,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也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可見親情的力量是多么得偉大,是多么得強烈!我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覺虧欠他們的實在很多。感激他們的同時,又聯想:“世上任何一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樣的,我們應當做的,唯有像傅聰一樣,努力讀書,回報父母,更加要熱愛祖國!”
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教育,永遠影響著我們,甚至更加深遠!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6
今天,在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傅雷家書》,讓我對這本書,對傅雷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老師著重講了《傅雷家書》及作者的背景,好讓我們更了解當時的情況,從中,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傅雷。
一如既往地,老師不像書上那樣贊揚傅雷,而是先給我們講了傅雷消極的一面——他是個渣男,還家暴。
從《傅雷家書》中,我們很難看到他這一面孔,比如我就一直認為傅雷是個好丈夫、好父親,雖然對兒子嚴厲了些,但終究是個人才,還教育出了這么厲害一個兒子。書中的內容更是充滿了父子情深,讓人感動。
但不曾想,傅雷作為“好丈夫”曾多次出軌。在和妻子朱梅馥訂婚時,傅雷愛上了法國女子瑪德琳;在妻子懷孕三個月時,傅雷和一位女演員糾纏不清;在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時,傅雷公開追求陳家鎏。這些似乎也在傅雷給兒子的信中提到的“曾做過一些對不起你媽媽的事”中可以得到印證。
作為“好父親”,傅雷更是給了傅聰和傅敏一個黑暗的童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家暴,在一次訪談中,傅聰曾指著自己鼻梁上的疤痕說,在他5歲時,傅雷曾不知為何生氣了,拿起盤子摔過來,他頓時便血流如注,立馬送進了醫院。像這樣的事不至一兩次,而是家常便飯。傅聰練琴時,只要讓傅雷聽到一個錯誤音符,他就會毆打傅聰,甚至把傅聰的頭住墻上撞,對待傅敏亦是如此。
傅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區別對待兄弟二人。傅聰從小受到高級教育,傅敏雖然也想像哥哥那樣學琴,但傅雷卻不同意,理由是他沒有精力,并且認為傅敏沒有天賦。在《傅雷家書》中,傅雷也承認自己對傅敏的不公。他曾給傅聰寫過長達七千字的信,卻從未給傅敏寫過長信。
傅雷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過多地控制。他對孩子有著各種無孔不入的要求。每天吃飯時,他都會關心孩子吃飯時的坐姿,手肘位置,吃飯不能說話,咀嚼不能發出大的聲響。由于傅聰不愛吃青菜,他就罰他只準吃白飯。傅聰長大后,父子關系仍沒有像書中描繪的那樣融洽。傅聰被問起“為什么回信比家書少得多時”他自己也說,自己不敢寫,因為隨便說一句就會引起父親源源不斷的反應。不僅如此,傅雷本身的`性格其實就很暴怒,時常發脾氣、摔東西。更離譜的是,傅雷還時常指點傅聰與彌拉的感情——這在書中也有體現——他告訴兒子要專一、不許離婚,但自己卻多次出軌。這樣的傅雷還真讓人大吃一驚啊!
那么,傅雷為何會有這樣的性格呢?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自己,這也要從他的童年談起了。在傅雷3歲時,他的父親因被誣害被捕入獄,即使他母親多方奔走,但他父親還是在出獄后去世了。在這期間,因他的母親無暇顧家,傅雷年幼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相繼夭折。也正因此,傅雷的母親就將一切希望寄托到了傅雷身上,極力培養他。傅雷的母親請來了私塾先生教書,她則在一旁監視傅雷。因為一下子失去了四個親人,傅雷的母親變得乖戾,用各種殘暴手段對待傅雷。傅雷玩久了,她就把兒子扔進水里;傅雷分神時,她就把蠟燭油滴到傅雷身上;由于傅雷不好管教,她就要上吊……這一切造就了傅雷,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讓傅需在多年后也用母親對待自己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兒子。傅雷的這種暴躁,易怒事實上是不由自主的,在發怒過后又時常懊悔地責怪自己。
毫無疑問,傅雷是個卓越的翻譯家,評論家,是難得一遇的人才,但他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傅雷家書》能成為“教育典范”也是順應了某些父母的控制欲的結果,但我身為學生,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去看這本書時,我認為《傅雷家書》更像是一本哲理書,而不是所謂的教育書,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7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擦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此刻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為他們父子的關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后,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系自然只能依靠書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透過書信一齊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代替的。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齊,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向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掩卷后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于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著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嘆調后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后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余地。
傅聰先生,當今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家,風度瀟灑,多年來蜚聲樂壇,飲譽國內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觀眾,被譽為“鋼琴詩人”,是第一個在國際性重大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的新中國音樂家,為中國人贏得了莫大的榮譽。他的優雅的舉止和付雷的家教不無關系。家中吃飯時,要求孩子食不語,不許隨意講話,咀嚼食物嘴里不許發出聲響,舀湯時不許滴灑在餐桌上,飯后要記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規矩地放回去,非凡是書,不能夠隨意亂放;對人客氣,尤其是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手要垂直放在身體旁邊,人要站直,即或堅持真理也務必注重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從人的談吐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必須的了解,有誰會喜歡和一個不修邊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過來,舉止斯文,懂得禮儀的人是受大家歡迎的。為此每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間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規矩。此刻不是幾百年前有著繁文縟節,但是最基本的禮儀人還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要傅聰明白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耕種個各樣的困難。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輕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付雷先生在付聰出國留學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極大的筆墨來指導他,不是家長教條的口吻和態度,而是平和的語氣,自身的事例來誘導兒子。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8
《傅雷家書》收錄了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間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總共186篇。傅雷和傅聰,在別的書籍,或傳記里,或許會被冠上“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等等光鮮耀目的稱號,但是在這本書,《傅雷家書》里,他們只是一對尋常的父子。傅雷在書信中和兒子論藝術,論音樂之美;聊兒子的比賽、生活;說自己的處境,講社會、國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寫在信中,父子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期望。
合上這本《傅雷家書》,我感觸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之間濃厚的父子情誼。特別是傅雷對傅聰那深切的、無微不至的父愛,讓我感觸頗深。他不僅教傅聰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財,還教他如何正確處理情感,如何處理戀愛問題,甚至細微到教他擦眼鏡;對于傅聰,傅雷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暢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完全放下了做父親的架子,體現了濃濃的父愛。
這一封封飽含著愛的書信,有許許多多細節足以讓我感動,讓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淺的是傅雷在兒子傅聰精神消沉時送來的鼓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磨難確實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圓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會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見,勇于面對挫折,正視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敗,無愧于心。有人說:“即使我堅持了又如何,我還是沒能夠成功。”我想在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句話:“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于心。”我們有時明知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努力過,熱情放肆地奔跑過,就不會留下遺憾,他日想起,也無怨無悔,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灑脫豁達,得到的未必會比期待的少。我從書中看到的感觸最深的,是關于人生的呈現:我們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屬于我們,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
傅雷在家書中,談做人、談藝術、談生活、談婚姻、談讀書,展示了傅家門風,真實生動。有一種愛叫父愛,他不同于母愛,他沒有優柔綿長。他更像是一杯溫開水,雖平淡無奇,可又讓你渾身溫暖,倍感熱血。父愛總是令人感動的,即使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來自血脈里的親切;同時它也總是嚴厲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愛來的熾熱。在大多數人眼中,父親就像一塊有溫度的石頭,永遠保護著你,呵護著你,卻又沉默寡言。
讀完《傅雷家書》,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親,記憶里還有夜晚他們在燈下為我批改作業的'身影、有每個早晨在廚房間為我忙碌早飯的身影、有大學住宿時他們為我收拾寢室時忙碌的身影,我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也用他們的愛、他們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感染著我們,從小到大陪伴我們逐漸成長。有時候我們總會提問,親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而是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溫馨提醒。父母的話,我們要用心去聽,去體會,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也是人世間最寶貴的寶藏。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9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特別是現在作為兩個兒子的媽媽來讀這本書,一邊反思自己是怎么樣的人,是否也能擁有良好的品格;一邊反思自己又是怎樣的母親,給予了孩子怎樣的教育。雖然作為幼兒教師已經習慣于用文字和來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但是只是局限于游戲和成長,讀完這本書之后,深感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母親,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太多太多。傅雷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是討論藝術;二是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是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是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
傅雷身為父親能以如此的心態和耐心來教育孩子,為傅聰走向未來做出了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傅雷先生所寫的這些書信不僅給傅聰上了精彩的人生一課,也讓我這樣的讀者受益匪淺……特別是十月二日的書信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并且沉思良久“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是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慢慢養成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容”。’
書的點點滴滴很容易就聯想到生活中的自己。雖然我沒有傅聰的成就,也沒有一個像傅雷一樣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覺到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與傅雷家書中發生碰撞。如在傅聰出國的第三天,傅雷給傅聰寫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溫了傅聰的童年,“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書中這一句話讓我想起我與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對我脾氣很好,可是他從不會贊美我,還經常打擊我,即使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很少表揚,只是說要再接再厲。當然,我有著樂天的性格,有自己的想法和堅定的信念,無論受到表揚還是批評,都能積極面對。閱讀了《傅雷家書》,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獨厚”呢?在想我的父親是否有覺得“罪過”呢?如果是的話,那我想我應該努力活的更精彩,來減少父親的愧疚。
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放開了三胎政策,同事們也討論著對于是否生三胎,是否有條件生三胎,生了孩子又對生活有哪些影響等等。很多原因是經濟問題,照顧孩子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最大問題在于教育,我們是否能成為優秀的父母去養育孩子,如今沒有養不大的孩子,父母最大的責任是要把孩子養育成人。但是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可以適用于所有人,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對于他們出現的成長問題給予正確恰當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我們新時代的父母,能積極學習如何做好一位父親(母親),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0
傅雷家書,翻開米黃扉頁,工整或雜亂的筆跡中蘊含了無數。濃情或正道,雖都是近七十年前的事了,在如今卻也看得如此真切。傅雷對兒子傅聰的諄諄教誨是最讓我無法忘懷的,在腦海揮之不去。
“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要先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傅雷
生活細節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這是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家書中的話。即使傅聰背井離鄉已經很久,但這些他曾經的生活細節卻被傅雷深刻在心。他們都明白,傅聰的這一去是代表著中國的形象,不能出差錯;所在的圈子又是有教育的圈子,更不能接受無法融入的錯誤生活習慣。傅雷認為,學會做人,是成為偉大之人以及一切的根本;而良好而融入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又是更加基礎的做人之道。因此,傅雷用大段苦口婆心的文字來改進傅聰的生活習慣,“必須”“切忌”“特別留意”“尤其不要”之類的字眼反復出現加重語氣,想必傅聰看到此處時也一定會懷著深深的感動而付諸實踐。想到我平時的生活,雖然有著來之不易的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機會,卻不想聽父母的話,有多少錯誤的習慣仍未改掉。每每看到父母無奈的眼神卻絲毫不留意,未曾想到傅雷父子雖遠隔一片大陸,但傅聰卻還是踐行著父親的建議與要求,甚至是多么細節的系圍巾、插口袋、脫外衣。我漸漸醒悟,著手決定從以后開始邊學習傅聰,將父母的話記在心間,落實行動,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開始!
愛國教育
傅雷整日與外文打交道,傅聰遠赴波蘭,但他們卻從未忘記家鄉中國,愛國也同樣是做人的一個重要部分。傅雷曾多次強調:“你如今每次登臺都與國家面子有關:個人的榮辱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得失事大!”傅聰也深刻明白:“國交給我的責任是如何重大。”新中國不過成立不到十年,還不算強大,也遠比不上發達國家,藝術在中國還得不到太大發展。傅雷叮囑傅聰要時刻關心外國音樂,吸取優點,也要發揚民族音樂,并隨時寫信給傅雷,為中國音樂做出貢獻。傅聰也不負眾望,取得無數大獎之余,還了解了波蘭的音樂;同時他的`心也緊緊地連著祖國,時刻沒有忘記過,還在波蘭參加了無數中國國慶,彈了中國民歌《牧童短笛》等,讀傅雷推薦的中國詩詞體味傳統文化,通過高超的技藝讓外國人認可了他——同時認可了他所代表的中國——“你和中國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題目了”。傅雷非常欣慰,同時向傅聰贊揚中華民族傳統,隨時介紹祖國最新發展情況,還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傅雷用大量篇幅討論李白杜甫、祖國工程建設、黃山的雄奇壯偉,讓傅聰即使身在他鄉卻時刻關心祖國,明白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親愛的祖國。我翻開微博,看到有網友正在說中國音樂不好,而其他國家歌曲怎么樣,憤怒之火瞬間席卷心房,這樣錯誤的崇洋媚外怎么對得起傅雷傅聰以及眾多為中國音樂事業付出的人,怎么對得起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好評論區一片罵聲,果然大部分人都是和傅雷傅聰一樣心系祖國的中國人,如果被他們看到,一定是欣慰的,他們對中國音樂事業的努力沒有被吹散,沒有白費,他們對祖國那樣深切的愛意也永遠名垂青史。
“中國正到了‘復旦’的黎明時期,但愿你做中國的——新中國的鐘聲,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把大家都帶著,跟你一塊到無邊無岸的音響的海洋中去吧!”——傅雷。
再次看向扉頁上傅雷傅聰對視而笑的溫馨場面,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個笑容——不僅是父子情深,也是做人之道教導與學習的感動與欣慰吧。近七十年前的話語始終在我腦海里浮現……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1
提起“家書”兩個字,我們也許會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亦或是想到“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從古至今,書信便一直是相隔兩地的親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最重要的方式,意義非凡,即使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書信的厚重、質樸感仍無法被替代,紙質、手寫,讓莊重、溫情、詩意填補了我們精神的空缺。
而在《傅雷家書》中,在“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傅雷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對其兩個兒子傅聰、傅敏(主傅聰)深沉的愛。我們亦可從其中學到傅雷對傅聰的教育之道,讓更多人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傅聰的成長
《傅雷家書》由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摘編而成,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在傅聰的教育上所花的心血。
傅聰在機遇巧合下來到波蘭進行鋼琴的深入學習,1953年他曾于羅馬尼亞演奏斯克里亞賓的作品,蘇聯的青年鋼琴選手們都為之感動的流下眼淚,他彈的肖邦也曾被波蘭的教授們認為“富有肖邦的靈魂”,甚至會說他是“一個中國籍貫的波蘭人”。
曾有教授說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藝術的意境,由此我認為傅雷對傅聰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功不可沒。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鏤刻細節的手腕,不是使我們想起中國冊頁上的畫嗎?
傅聰在音樂上的造詣(或說是天賦),我認為都與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我們更能從傅雷的言行中窺見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底蘊。
不止在藝術方面,更讓我感嘆的是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對其孩子的教誨,讓人仿佛能透過書信看到他伏案寫信的場景,愛子心切,嚴父亦良友。
熱情是火花,堅持更可貴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這句話點明了熱情似一瞬即逝的流星,劃過天際,但也只是一瞬間。
回想起我的人生,縱然正青春,過去的.十八年里,也有過不少“沖動”。比如自己又給自己立的無數個flag:這個暑假一定看完什么書,一定幾號完成作業,一定每天按計劃……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
人的熱情固然可貴,可做事貴在堅持。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便是“一萬小時定律”。
量變才會引起質變,不是嗎?大家都懂的道理,可真正做到的還是少之又少。
傅雷看到了傅聰喜愛音樂的熱情,又看到了他的堅持,即使酷暑天氣,傅聰也能堅持每天在琴上工作七八個小時,衣褲盡濕,也不稍休,傅聰對音樂的熱情+堅持,讓傅雷盡全力支持兒子的夢想,我相信,只要我們能點燃熱情的火花,再用熱情使之永恒,也可有我們自己的一片天空。
得失成敗,無愧于心
有人說:“即使我堅持了又如何,我還是沒能夠成功。”
我想在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句話:“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于心。”
我們有時明知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努力過,熱情放肆地奔跑過,就不會留下遺憾,他日想起,也無怨無悔,這很重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灑脫豁達,得到的未必會比期待的少。
我從書中看到的感觸最深的,是關于人生的呈現:我們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屬于我們,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
最后,我想表達對傅雷先生的敬意!他的教育之道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確信,我對于此書的感受只是小小的一個方面而已,但從此方面,我已感受到傅雷先生的智慧,我更從最后一封傅雷先生的遺書中看到了其氣節。
先生一直教導他的孩子“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我深以為然。
我想我們,總是該從中得出點什么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2
《傅雷家書》是我國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結果嗎?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
說到父子家信,當然,那是本教子為人處世,精研琴藝的凝血之作。記憶中是本薄薄的簡冊,清新素雅。雖屢次再版,但依舊樸實無華,簡練的近中溢露出濃濃的嚴父之愛。而手中的這本《摩根信札》,風景則大不相同。精明書尚采用了誘人的紙草色書皮,印上醒目的燙銀書名,封面,封底,扉葉多方引用了格林斯潘,韋爾奇,巴菲特等人的讀后感加以感染,富有時代特色的卡通漫畫也穿插其間,“商業忠告”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
然而剝去華彩的外衣,書內的鉛字卻顯出另一種人性化的溫存。通讀這三十二封家信,提到的問題有大有小;創新與突破;用人之道;看你的錢包,讓你的演講充滿魅力。有宏觀指導亦有不勞其累,不厭其煩的細微關懷,這豈止是一本大資本家的“商業忠告”呢?
“一個父親勝過百個教師”。老摩根諄諄教導,語重心長地從生活,工作,處世,為人,管理,經營等多個方面富有策略性的操作性地對兒子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縱然社會制度不同,但我們能從不同時代不同要求中談懂相同的渴望。不僅僅是書信,這也是一札普適性很強的睿智佳作。他雖然立足于商業投資運作理念,但絕不僅囿與此。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沒有經濟頭腦是行不通的,有經濟頭腦并非意味?“你死我活”,“爾虞我詐”。這本書在最大程度地積累財富和最大可能性地養性修身,愉悅生活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契蝦合點。
不一樣的父親,相同的父愛。盡管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閱者都與我們有幾重世紀之遙,盡管不同時代社會制度下,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實有迥異,盡管如今的出版業為其綴加了更多的商業炒作,但是今天的讀者應該做到的是摒棄這些外在的隔閡和枷鎖,靜讀字里行間的字深情,一定會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里。”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心得05-26
傅雷家書教案01-02
傅雷家書心得03-22
傅雷家書讀書感受06-08
《傅雷家書》閱讀心得07-14
閱讀傅雷家書心得09-13
傅雷家書閱讀感悟09-16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1-05
傅雷家書感悟心得02-10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