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集錦11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結合,把自卑與超越自卑進行深度的剖析。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于心態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于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發展。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自卑與超越相互影響相互轉換,構成生活意義的理解。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2
最初知道《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因為一篇公眾號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薦大家去看。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特別好奇,對于一個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開了這厚厚的200多頁。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復雜,但是思想還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真讀下來,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不會再糾結于一點不放。這于我的確是有幫助的。
但要說超越,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整本書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較松散。我在讀每一個方面的時候會將書中的理論往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套,似乎如書中所說,似乎又不完全是這樣。
比如說童年記憶,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義的童年記憶。或許有部分人童年記憶深刻,很有參考意義,可是對于記憶沒那么深刻的人又該如何解析呢?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被慣壞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親戚家不愿讀書不愿出門的孩子。父母的嬌慣和放縱,學校老師的忽視,使得孩子的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極度缺乏,從而變得不那么正常。當然,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并不僅僅只有這些,阿德勒還列舉了青春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由于年代久遠,阿德勒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異,但是把這本書當成現代某些雞湯文的集錦是萬萬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愛的觀點來說,這在現代也是不過時的。
其實總體看來,阿德勒是想把自卑當作一個核心,然后用設法去補償,但書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對一些個體的分析也不是那么嚴謹。不過整本書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方*也總是積極向上的,應當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3
阿德勒一生著作豐富 ,而此書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 1 9 3 2年 ,書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 ,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 ,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 ,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因此 ,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 :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正確的 ,因為 “意義 ”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屬于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
對于個體的人來說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于職業 、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 。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作出的反應 ,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 ,在于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
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錯誤 ,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 。
心理學的領域是 :探討個人各種表情中的意義 ,找尋了解其目標的方法 ,并以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 。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 ,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個體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 :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了解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 ,是統一的心靈 。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 ,他們的目標 ,他們努力的方向 ,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 。迄至目前 ,我們所擁有的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 ,就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我們說過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 ,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 ,并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系 。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 ,并將它們修正 ,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結束時 ,他的人格已經成形 。他賦予生活的意義 、他追求的目標 、他趨近目標的方式 、他的情緒傾向等等 ,也都已經固定 。以后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 ,但在改變它們之前 ,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 。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 ,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 。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確定的 。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 ,我們不得不懷疑 :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 ,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 ,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 ,全身發抖地說道 : “我要回家 。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 ,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 : “我一點都不怕 。 ”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 ,并問他的媽媽 :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 ”事實上 ,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 ,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樣式 ,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即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 ,即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處境 ,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 ,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 ,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不能對他有所助益 。他的目標仍然是 “凌駕于困難之上 ” ,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 ,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時 ,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 ,因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 ,問題也依舊存在 。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 ,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 。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 ,而不設法予以了解 ,我們會以為他是漫無目標的 。他給我們的印象里 ,并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 。我們所看到的是 :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 ,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 ,他所有的舉動都帶有此種色彩 。如果他覺得軟弱 ,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里去 。他不是把自己鍛煉得更強壯 、更有適應能力 ,而是訓練自己 ,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 。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覺得無法應付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 ,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 ,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 ,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 。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的自卑感 ,它們會變成他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便能稱之為 “自卑情結 ” 。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 ,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 :憤怒 、眼淚和道歉一樣 ,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 。由于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 ,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 ,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 ,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范圍 ,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 ,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 、彷徨 ,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癥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 。這種病征表現出一種信念 : “我不能走得太遠 。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里 。生活中充滿了危險 ,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 。 ”
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最佳武器的孩子 ,會變成愛哭的娃娃 ,而愛哭的娃娃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郁癥的成人 。眼淚和抱怨 — —這些方法我稱之為 “水性的力量 ” ( w a t e r p o w e r ) — —是破壞合作并將他人貶為奴仆的有效武器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 ,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 :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凈盡 ,但是我們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 。有個在家里非常聽話 ,可是卻顯得相當愚笨的男孩子 ,他在學校總是落于人后 ,在家中也顯得平庸無奇 。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 ,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樣式卻和他迥然不同 。他哥哥又聰明又活躍 ,可是生性魯莽 ,不斷惹麻煩 。有一天 ,人家聽到這個弟弟對他的哥哥說道 : “我寧可笨一點 ,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魯 !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他的目標是在避免麻煩 ,那么他的愚蠢實在是非常明智之舉 。由于他的愚蠢 ,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比較少 ,如果他犯了錯誤 ,他也不會因此受到責備 。從他的目標看來 ,他不是愚笨 ,他是在裝傻 。
沒有學會如何了解兒童的人 ,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
除非實情被認為富有危險性 ,否則謊言便毫無意義 。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
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 ,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 ,是個人的記憶 。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 。只要他的生活樣式發生了改變 ,他的記憶也會隨之改變 。他會記住不同的事情 ,否則他便會對他記得的事件給予不同的解釋 。記憶的正確與否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它們最大的價值在于它們代表了個人的判斷 : “早在兒童時代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 。 ”或 : “在兒童時代 ,我便已經發現世界是這個樣子了 。 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啟發性的 ,是他開始述說故事的方式 ,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 。
我們大多數人應付生活的方式 。我們得到一種印象后 ,總是喜歡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 。我們經常發現 :當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物 ,而要找出這種厭惡的理由時 ,他通常會從他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為解釋 。
當我們聽到懶散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有某個人習慣于幫他收拾東西 。當我們聽到怕黑暗和怕孤單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某一個經常在注意他 、撫慰他的人 。
每個自殺案件都是一種譴責 。
假如下雨了 ,你該怎么辦 ?你只能打把雨傘或坐出租車 ,想要和雨反抗或壓過它都是沒有用的 。
據我所知 ,解釋夢的理論只有兩種是容易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學的 。這兩種聲稱要了解夢并解釋夢的學派 ,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 。在這兩者之中 ,可能只有個體心理學者才敢說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 ,并提供解決之道 。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 ,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 。在其中 ,我們會看到和個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 。此外 ,我們還會看到他在心靈的工作中 ,仿佛正準備著他將在白天運用的各種感覺 。
很少有人沒有做過由高處摔下的夢 。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它表示這個人的心靈保守并擔心遭受失敗 ,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難 。
當然 ,有些危險是真實的 ,但是把一個人弄得膽小如鼠 ,是不能幫助他應付危險的. 。
決定孩子行為的 ,并不是他的經驗 ,而是他從經驗中獲得的結論 。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不再關心著要找出害怕的原因 ,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
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 ,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被糾正過來 ,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持有悲觀的看法 。即使是在成年之后 ,他們也會覺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
沒有人喜歡受批評 ,但是假如一個人把逃避批評作為生活的中心點 ,那他跟社會的各種關系都會受到干擾 。
在金錢方面 ,我們應該特別強調 ,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 ,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 。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舍 ,其他人則在收受 。在理想的婚姻中 ,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經濟來源只不過是家庭成員間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 。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家政的方法 。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 ,應設法避免每一個能造成不平等感覺的機會 。每一位父親都應該了解 ,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 ,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后 ,便深怕自己會受到貶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 。他不能只因為他的妻子是女性 ,不會像他一樣賺錢養家 ,便以為妻子不如自己 。無論妻子對支持家庭的經濟來源是否出過一臂之力 ,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 ,那么由誰賺錢養家或誰來承擔做家務 ,都不應成為問題 。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
有許多婦女仍然利用 “告訴爸爸 ”作為強迫孩子們服從的手段 ,這些孩子對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會作何感想 ?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之中 ,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讓他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 ,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類和朋友 。
爭執是無法使人心悅誠服的 。
大部分的兒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學期間 ,大致會保持相同的名次 。他們總是名列第一 ,或排在中間 ,或居于人后 。這顯示出他們為自己訂下的限制 ,他們的樂觀程度 ,以及他們的活動范圍 。
孩子會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 ,他會依照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來限制自己的發展 。
現在 ,有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認為性格中有遺傳成分的信念只能稱為迷信而已 。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后面 ,我們所看到的 ,并不是異乎尋常的遺傳 ,而是長期的興趣和訓練 。
還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領袖的位置 ,他們總是希望找一個領袖來跟隨 ,這個領袖就是肯收留他作為下屬的兒童或成人 。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傾向 ,假如我們能降低這種卑順傾向的話 ,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高興 。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它 ,這種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將不能居于領袖的地位 ,依照他們的意愿 ,他們會選擇小職員的職位 ,從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經被人預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
憂郁癥患者還有以自殺作為報復手段的傾向 ,因此醫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 ,就是避免給他們自殺的借口 。我自己解除這種緊張的方法是向他們建議治療中最重要的規則 : “不要做你不喜歡做的任何事情 。 ”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我相信它牽涉到整個問題的基礎 。
我們對于一個 “人 ”的所有要求 ,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 ,就是他必須身為良好的工作者 ,所有其他人的朋友 ,和愛情與婚姻中的真正伴侶 。一言以蔽之 ,他必須證明他是人類的一個良好的同伴 。
“愛情 ,以及其結果的婚姻 ,都是對異性的伴侶最親密的奉獻 ,它表現在心心相印 、身體的吸引 ,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中 。我們很容易看出 ,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 ,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 ,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 ”應把愛情和婚姻當做是一種社會工作 ,當做和天堂一樣是錯誤的 ,把結婚當做是戀愛史詩的終結也是錯誤的 。
沒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 。伴侶們必須是平等的 ,人們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難的方法 。
我們在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于結婚時 ,經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經在正常的家庭中受過訓練 ,以及看他對待父母 、兄弟姐妹的態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處得到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準備的 。當然 ,我們知道 ,決定一個人的并不是他的環境 ,而是他對環境的估計 。他的估計是很有用的 。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 ,但這也會刺激他設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為美滿 。他可能努力讓自己為結婚做好準備 。我們不能只因為一個人有過不幸的家庭生活 ,便判斷他可能會失敗而拒絕他 。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4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來我了解到,這里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序員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說,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后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癥,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后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后,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于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后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說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沖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后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著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系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著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后還需繼續努力。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5
這本書始終圍繞著人生的三大基本問題,即:職業,人際關系,婚姻。
我們始終要與社會產生聯結,而職業,人際關系和婚姻正是我們與社會產生聯結的一條紐帶。可以說,我們的人生也是圍繞著這三條主線來奮斗的,當我們完全解決好這些事情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充分的學會了與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將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講: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社會!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學會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當某個人面對某個事情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時候,這便是自卑情結。可以說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奮斗都是在尋求優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從而超越了自卑。
我們都在追求優越感,正確追求優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類人把犯罪當成優越感的追求方式,他們想凸顯出自己的勇敢和強大,但是又不想與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盜、搶,或者以*使別人屈服方式,來使自己獲得優越感。
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導致每個人的行為模式,生活態度也都截然不同。總的來說,自卑是一件好事兒,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我們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縮,單打獨斗和自私自利。
毫無疑問我就是逃避和退縮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對一些使我自卑的問題時,我會變得無所適從,所以就采取了逃避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這恰恰證明了我沒有學會合作,所以我恐懼必須要面對的事情,逃避問題。
所以向各位強烈推薦這本曠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6
初次看到書名就是吸引我翻開此書的動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遞進式的書名讓我有十分有興趣去閱讀并且學習怎么克服自卑情緒,從而進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長。
毫無疑問,本書主要通過分章節闡述兩部分的內容:認識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書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相結合,以自卑和超越這兩個核心詞組貫穿全書。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領讀者去認識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義,身——心——靈的簡單探討,第三章對本書核心詞組自卑和超越進行細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領域分階段將個體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術詞語融入進實際例子和實物中探究深化闡述。
本書雖然存在心理學科理論,相對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許會有一點難度,但由于自身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涉獵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因此基本能夠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閱讀完本書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的寫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當看完一章都會有所啟發,是一本真正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長的好書。
自卑感其實每個人都會存在且不可消除,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當面對自我的不足與他人的優點相比較時必然會產生落差感,從而形成自卑情緒。自卑本身而言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至于自卑帶來的影響在于個人和環境,尤其在于個人。于心態樂觀積極的人,自卑讓其認識自身的短板從而激發其潛力,挖掘局限的潛能,從而完善自身,揚長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長處;而于消極彷徨的人,自卑自然會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實承認,意識形態不利于個人和家庭社會的發展。
本書對我的另一個啟發便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和合作的重要性。個人追求發展,橫向的聯系是交際圈行業圈的發展,縱向的聯系便是個人身心靈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發展,而無論兩者中的`哪一方面的發展,終究離不開社會,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人,具有社會性,通過社會聯結人脈,資源,大自然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社會,而兩者的關系則可細化到合作,我與世界,我與社會,我與他的聯系。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明燈,并且學習發揮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度,能夠讀懂作者的作品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于己而言有啟發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作者的作品《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7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現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
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get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
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
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
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
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
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設限。
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
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
早期養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現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
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培養孩子是長期的過程。
沒有目標,我們就會在這條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們自己的迷失可能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會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錯了路。
前幾年開始流行的一句話: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我覺得需要重新省視。
這句話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結果與目標混起來了,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們在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通過讀《自卑與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標永遠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標,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實施,階段性回顧,調整方案。
結果與目標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現在的結果,對標目標,調整方案,繼續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8
好久沒有靜心讀書了,當《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寫起,尊重個體心理學觀點,向讀者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曾經,我以為老爸重男輕女,因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盡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擾著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為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為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斗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蛻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煉。如果老鷹不進行蛻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后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著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蛻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9
對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在我讀的過程中,重點思考了本書的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確的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在個人心理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自卑感。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他的行為模式。許多精神病理現象的發生與對自卑感處理不當有關。
同時,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達形式,阿德勒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三個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動物園去,他們站在獅虎山前,被獅子的威嚴嚇壞了。一個小朋友躲在媽媽的背后說”我要回家。“另外一個小朋友臉色蒼白全身發抖,但他站在原地仰著頭說:”我一點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惡狠狠地蹬著獅子,問媽媽說:”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嗎?”這三個小朋友的行為其實都是自卑感的表現,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達形式千萬種,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便可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會使自己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進他的情景,他仍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他們,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是不能使他有所進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于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在設法克服障礙,反倒是一種優越感來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
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感的人呢?如果我們認為認清: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行,那么這件事情便不難。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便能設身處境,同情他們的掙扎。他們所犯得唯一錯誤時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后,都隱藏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著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然而,真正能夠應付并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斗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如果我們依這種正確的方向來對待人,我們便會發現:要他們悔悟并不困難。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后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征的各種要求,都是他們應該有助于人類的合作。天才是人類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為和態度的某些方面,我們或許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們卻能從其生命的整個歷程中看出來他的合作和奉獻精神
一個人如果能夠有效地補償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如果補償失敗,便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意志消沉、沮喪、壓抑,甚至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認同阿德勒對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時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兒童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一切實際行動來補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論是模仿大人,還是獨立創造,在兒童時期就有了自己應對自卑的一套機制克服自卑,這種處世態度和方式決定和影響著每個人日后的成長方向。怎樣面對自卑,怎樣形成好的處理自卑的.方式,是一個人成長階段重要的經歷。
我認為,在一個人自出生就與社會建立起了一種聯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對社會的認識和感知,另一方面,他會對自己有了認識,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結”,重要的是,在這個成長經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老師,同學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的引導會讓一個人對自我有更積極的認識,幫助教導孩子有更好的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確教育下會形成正確的應對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師,同學等周圍的人與父母一樣,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方式,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消極的自卑情緒,甚至更不利于發展的影響。
自卑感在兒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怎樣面對這個現實,怎樣處理好這個問題,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長老師等角色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我認為自卑感是有兩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這種自卑情緒會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這時由身體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尋求合作,從而超越自卑,補償弱點。然而,若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好的引導,這種自卑情緒就會成為摧毀一個人的原因,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致使自己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沒有正確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壞,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優越”的天性,不同的補償方式,造就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格特性,也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生活風格,這些個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現實的獨特性與創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類傳遞的社會文化的同時,并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人與人間差異的原因。人們的自卑感(有意或無意)不斷的補償,而又不斷的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斷,終其一生,這也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價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們上進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內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實我說的這些只是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中所講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圖書館借,我覺得,真的對自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幫助,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到底為什么會這么做,為什么會這樣,怎么樣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現在感覺,對每一個人來說,沒有所謂的錯事,因為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來說,他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只不過那件傻事,是從一個錯誤的意義中產生,而改正那個意義,才是正途。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0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生活的意義;
二、心靈與肉體;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
四、早期的記憶;
五、夢;
六、家庭的影響;
七、學校的影響;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預防;
十、職業;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于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說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說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動范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后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系并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范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系,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了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并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系,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閱讀,借助這樣的書籍了解和幫助學生。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1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后就不斷地跟她說,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里,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于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干”,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么他們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游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并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須擴大并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并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30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2-14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1-02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9-14
[讀書]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11-08
《自卑與超越》讀后收獲心得06-28
論自卑與超越12-11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17篇)06-14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03-15
讀《自卑與超越》心得體會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