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之道》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之道》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1
今年再一次拜讀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體會到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兩次的學習此書,把重點和關注放在書中介紹的學習原理和技巧上表層上,更多是想用這些原理進行實踐,更好的自我學習和幫助孩子改善和解決問題。
通過兩年的學習和實踐,運用書中的原理,雖然有一些收獲,但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改善,就像書中所說,只有當我們的技能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這句是對本書英文標題“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詮釋。
本次讀書發現作者從國際象棋和太極的學習領悟中向我們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細節自己之前沒有領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礎原理和理論自己沒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書中為什么要在一、二章,(三個無心之舉,轉敗為勝)放在前章?
這兩章向我們介紹是教育層面的問題,關于家長和師者在對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來,在對待孩子教育方面,這兩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沒有把這兩章學透,悟透,其他后面介紹的學習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實踐和應用。
對待孩子的學習,父母能否正確心態來對待,是看到孩子內心純粹的熱愛,還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誘的要求孩子學習,還是要保證孩子的熱愛,沒有抵觸情緒,慢慢的愛上學習。父母能否在孩子學習道路上真正找到專業的老師,激發和引導孩子的的內驅力,慢慢的習得到學得。能否意識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縱有多么好的學習之道,家長是否是真正的學習者,是真正的幫助孩子的人,還是孩子學習成長道路上的第一顆炸彈呢?
2、培養漸進理論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呢?
在培養漸進理論,保持成長型思維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培養一個健康的心態,面對成功和失敗能正確對待,能關注在學習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錯,能接受失敗,而不去考慮外在的別人眼光,看法,成績,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無旁騖。對于父母和師者在大環境下,能夠頂住壓力,遵循內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難,需要不時的提醒,否則就會敗下陣來。
3、如何讓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適區,愛上學習?
走出舒適區,愛上學習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難的事情,而且要嘗試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轉換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愛上學習,除了堅持,保持專注,不怕犯錯,要想愛上學習之前是否讓自己找到一個或幾個想要的動機,去想做這件事。能否制定一個目標計劃,并能通過反饋,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而信心大增,慢慢愛上學習呢。對于走出舒適區的點是否是在自己舒適區之外離得不太遠,讓挑戰蹦起來就能得到的目標呢。
4、如何在心理上準備去改變本能反應?
面對變動,缺點,問題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納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觀察他,發現他,記錄他,發現自己的心理反應和思考過程。就像面對孩子有時候大喊大叫問題,當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時,了解自己,觀察自己,不去評判和指責,記錄下來。為改變本能反應做好察覺、接納、感知、繼而做出訓練,改變。
5、畫劃小圈滿足的條件,劃的精髓所在?
劃小圈是自己這兩年實踐用的方法比較多的'方法,但這次讀書,反思在實踐運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劃的不準,方法有問題。
劃小圈關注的是事物的細節和事物的基礎技能和原理,對細節的吸收和不斷完善,不斷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廣一些。
在進行劃小圈,刻意練習之前滿足以下的條件:訓練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進行良好的計劃,目標,實現一系列的微小改變;是否發生在人的舒適區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續不斷的嘗試,剛好超出當前的能力范圍的事物;是否有反饋,監測,發現問題調整。作為家長在運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備這種能力,自己能否勝任。
例如:針對兒子的計算不準的問題,我陪兒子訓練了兩年,以為可以訓練出來,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細節上沒有精準找到孩子問題,發現問題所在,在基礎訓練上一個問題沒有挖深,就進行下一個訓練,而且在兒子舒適度之外,找到超出當前的能力范圍的訓練量不夠精準,熟練程度不夠,著急想快速訓練出來,沒考慮孩子成長的一些問題重復出現。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2
機緣巧合,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給我推薦她的書單,其中《學習之道》是我去年買的,卻一直都沒去讀過,書跟人也有緣分的,因為我們互推了書單,所以我也開始拿起這本《學習之道》,沒想到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位作者6歲的時候,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華盛頓廣場公園的國際圍棋攤上,對國際象棋一見鐘情,而且非常入迷,他7歲居然就開始參加比賽,8歲開始就長期穩居全美同年齡組別的冠軍,還參加了成人組別賽,也斬獲頗豐。
1998年他21歲時,放棄國際象棋開始學習太極,6個月后開始了太極推手的武術訓練,2000年獲得首個全美太極推手冠軍。而且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
為什么他會如此厲害?他認為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因此,他把自己的經歷梳理分解提煉,變成了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我理解是把作者學習和比賽國際象棋那部分作為知;學習太極推手作為行,而以參加世界推手大賽來合一,從而闡述知、行、合一三個階段。
我覺得中文“學習”兩個字很有表達力,學是了解和模仿,習是練習。因此,學習是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已經知曉的部分,當然人們會增加自信,但如何面對不知或者尚未掌握自如的呢?這就牽涉到學習的態度了,因為這會打擊人們的學習熱情,所以了解漸進理論,鼓勵不斷努力,多著眼于具體的學習內容,少標簽式的定論是更值得贊賞的取態。愛上學習本身,是人的終身財富。
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挑戰的時候,培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正面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干擾,專注于具體的內容或者正在從事的工作?作者都提出了“軟區域”,“走出漩渦”的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僅僅靠熱情和本能在做一件事,而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系列持續的訓練,改變本能反應,形成更有競爭力的潛意識。
學習知識本身不算難,但我們都是人,我們一定會有信心受挫,自尊受傷,情緒沮喪的時候,面對困境、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情境、自己產生憤怒的時刻,如果我們能有意識不斷練習改變我們看待問的態度,學會從失敗或者損失中學習總結,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那么我們就會因此得以成長。如果我們能夠把憤怒的情緒轉化成自己的力量,那就走上了更高層次的成功者的道路......
這一切在這本薄薄的書里都深入做了探討,這些年“態度決定一切”是深入人心的熱詞,那么這本書就是在分享如何修正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和人的態度的具體方法。包括對不公正待遇的反饋,如何把困境轉化為優勢,增強自己技能的具體方法“劃小圈”,“讓時間慢下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激發最佳狀態”。
可以說,這是一本作者親身實踐,并非常實實在在總結,大尺度分享的秘籍。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因此受惠!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3
有句俗語叫,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常常把學習掛在嘴邊,但是未必懂得學習的本質,我們每天都在學習這,學習那,但是又有幾個人懂得先學會“學習”這個最基本的規律,然后再去理解學習的本質。
整本書讀完之后,我認為有一點是非常值得來說的,就是書中講的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發散模式是放松的休息狀態。
為了更好的認識到這兩個模式,書中是這樣去描述的,我們想象有一把手電筒,當調到“專注模式”時,手電筒的光束強,集中范圍小,而調到“發散模式”時,手電筒的光束范圍廣,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們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往往會專注這個問題,專注的去找問題,為什么會發生?怎么解決?怎么避免以后的問題。把所有的專注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但始終沒發現問題。
然后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這時處于“發散模式”時,你卻在非常放松的一個狀態下,注意力渙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讓我突然明白到一點,那就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轉換。
當外在環境需要大腦切換到哪個模式?哪個模式就會出現。
無論做什么,都要先進入專注模式,集中精力去關注問題點,然后專注的.去尋找解決辦法。當你感覺在專注模式下遇到困難時,就立馬切換到發散模式,比如跳舞,開車兜風,冥想,散步,睡覺,聽音樂都可以。
《學習之道》不緊緊是講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也講了大腦記憶,心理障礙等其他方面的內容。我闡述的這部分是我對這部這本書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對這本書的一點感悟。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4
女兒步入初中階段后,有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慮不安時,好友向我推薦了《學習之道》這本書,該書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從小學到高中,數理化成績一路墊底,然而一旦步入職場,不得不學習自己頭疼的數學知識,卻反而悟到學習的精髓,并最終學成工程學博士,《學習之道》這本書給全世界的讀者帶來了很多啟發,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革命時代,學習成為孩子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想將來被淘汰,他們就一定要運用知識革命獲得更好的成長及更大的進步。因此,他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也顯而易見是比較大的。所以,我覺得要激發孩子們的個人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真正擁有學習力!
閱讀本書,我越發深刻意識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時候在家長身上一樣存在,養育孩子,也是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書中有被作者稱為小惡魔的各種學習的壞習慣比如拖延癥,我自己就一直難以克服,而書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癥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兒一次次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領域里一次次地實踐,我們一同成長。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面對失敗的正確做法。學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兒輸給了一個她不曾輸過的`閨蜜,有點兒受挫,我們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覺得除了數學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經發揮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備考過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于是我們一致認同,把錯誤點弄通透,然后投入新一輪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點瓶頸,某個指標因為上級單位修改了評價標準而大幅滑落,我沒有氣餒,抓緊對新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項解決措施,逐條攻克,最終獲得了提升。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漸進理論,面對學習,不輕易下斷言,不僅僅關注某次考試的結果,就會多一些從容、毅力和堅持。我明白了應該更多觀察和肯定女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慎用評判性語言,多鼓勵她,多找機會和她一起學習,增進了解,溝通也越來越順暢。我自己的改變之一就是愿意把書中內容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觀察自己每一天的狀態,并在每晚睡前問自己:今天我努力了嗎?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怎么承擔學習的責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對女兒來說,她數學基礎較差,相對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歡數學,碰到不會的題目就退縮,于是我們一起對考試中的錯題進行分析,并多做同類型的題目,確保下次考試不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女兒的數學成績慢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上來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懶散,總是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退而遠之。最近因為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這個弱點,勇敢承擔責任,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和女兒都從《學習之道》這本書中受益匪淺,懂得了只有我們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時,學習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讓我以愛之名,陪你一同成長!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5
初讀這本書,只為了完成任務,為找到結果而讀,所以體會不到作者對"學習”和"道"的闡述和理解。
經過一年的學習,再讀這本書有了很多和之前不一樣的感悟,加上聶老師的講解,更進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學習",什么是"道",大道至簡,順其自然的含義。
"學習”并不是痛苦的代名詞,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保護學習興趣,愛上學習,多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在意結果。這就得家長從自身先改變,在思維模式上,語言上,行動上,自己先變成一個學習者。
作者從兩個階段來闡述他自己的學習之道,一是兒童時期的無心之舉學習了象棋,二是成年后自己喜歡學習了太極。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當讀到整體理論與漸進理論時,讓我深有體會,固化的思維模式是多么可怕,直接給孩子扣帽子,“你是聰明的,你馬虎了,你愛溜號"等等,來評價自己的孩子,不深究原因,直接問怎么辦。而成長型思維模式更注重過程,把成功與努力聯系起來,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不注重眼前的結果而是長期的過程。表揚時也不要說你真聰明,你真棒,要說你在這件事上很努力,不然孩子就會很怕失敗,不愿挑戰,怕毀掉完美形象,受不了打擊。
愛上學習。作者是從過程第一,然后專注力努力,最后享受結果,這三步開始的而家長應該做到無條件的愛、支持、陪伴,讓孩子體會到純粹的.快樂,不和其他人比較。
我自己做的特別不好,經常習慣性說誰家孩子回家寫卷子,誰家孩子看什么書了等等,都會被兒子冷漠的回答"關我啥事”。
小雨喜歡打鼓,他的老師就做的很好,不是把考級,拿證放在第一位,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針對他的性格特點,進行教學,他在學習新節奏時接受的很快,瞬間記憶好耐力差坐不住。老師會要求他連續十次全對才可以休息。畫小圈做刻意練習,鍛煉他的耐心。
而作為家長的我也是通過不斷地和聶老師學習,才一點點改變自己想法,理解老師,改變自己的結果焦慮癥,允許和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快樂,健康,積極向上就可以了。
希望自己努力學習,慢慢帶動孩子愛上學習。
最后就作者說的一些練習方法,我認為我還得繼續重讀,認真體會。希望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小拐棍而不是絆腳石。加油!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6
《學習之道》這本書是參加俱樂部之后讀的第二本書,嚴格的說這也是我大學畢業以來完整讀完的第二本書。
從學生階段開始我就是個不愛讀書的人,基本沒讀過課本以外的書籍。讀《不吼不叫》的時候感覺易懂而且可操作,讀《學習之道》是感覺越來越讀不明白,期間經歷了硬著頭皮堅持讀的情況(因為必須完成任務),可以說是讀的稀里糊涂,然后開始嘗試閱讀后聽聶老師千聊上的講解,聽講解后閱讀、閱讀后聽講解再閱讀三種學習方式,感覺第三種更適合自己的學習,但直到19號讀書會我也只是有幾章是用第三種方式學的。通過閱讀和讀書會上聶老師的講解,感覺這本書真的需要反復閱讀,慢慢消化。
學習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養孩子這個問題上自己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太多了。喬希的成功與他的老師和家長是分不開的。喬希初次接觸象棋是在華盛頓廣場的公園里,周圍的觀眾有酒鬼、吸毒者,雖然他的父母也經過了一番思想斗爭,但還是同意了他在公園里學習象棋。在喬希跟布魯斯一起學習后,他的父母和布魯斯也沒有讓他馬上參加比賽,把學習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競爭排在了第二位。反觀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多東西都不可以隨便玩,怕臟怕造害東西,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聽到看到其他同齡孩子怎么樣了,就不自覺的進行對比,這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書中布魯斯通過勸誘式、幽默、輕描淡寫的教學方式,而我在上次俱樂部學習數學那次活動之前多數時候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方式,甚至有時會因為教幾遍不會就開始吼叫,想想現在孩子有時出現的不自信和那個階段的學習經歷有很大關系。
作者8歲時與自己首個全國冠軍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沒有責怪他,而是帶他進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幫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書中提到媽媽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時爸爸都會在我身邊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過學習不斷的改進自己,在孩子犯錯誤時不一味地批評指責,在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時,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這看上去很簡單,但我卻基本沒這么做過!
讀到“漸進理論”的時候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時正是重結果,不關心過程的,經常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來評價孩子。書上說:無論何時做改變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爭取做漸進型的家長來帶動和指導孩子進行漸進型成長。
讀到"旋渦效應”的時候,并沒有深刻感悟,但最近發生的兩個場景讓我深有感觸。第一次是在《學習之道》的讀書會上,讀書會一開始我也緊跟著開始進入緊張狀態,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號要認真,可越是這樣我發現自己越是思想無法集中起來,直到回答了聶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后,我才漸漸從緊張情緒中走出來。這一次我感覺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無法思考,當時也并沒意識到這就是“旋渦效應”,自己快速走出來更是無從談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給100人授課,雖然之前對講課內容進行了認真準備,但心里還是不太踏實,因為這還真是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當“老師”。在上課前的幾分鐘,我坐到了講臺前,感覺自己有一點緊張,開始有意識的深呼吸,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沒想到效果真的很好,開始講課后隨著通過對學員聽課狀態的觀察,心情更加放松,不但把課前準備的內容講解了,還臨時加入了一些自己現場的想法。課程結束的時候,旁邊一位學員大姐在耳邊對我說,你剛才講的真好,看到我們聽的都很認真了吧?說實話,上次讀書會看到與大家的差距之后,一度深深的懷疑自己。這次講課經歷使我重拾了信心,雖然這是不同領域的'兩件事,但內心還是對自己有了肯定。這次的成功得益于對旋渦效應”的及時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個沒有興趣愛好的人,孩子出生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單位家兩點一線,孩子小的時候工作也很清閑,所以沒覺得怎么樣。一年前工作調動后,經常會有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問題也跟著出現了。讀《不吼不叫》的時候,我總結出壓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沒想辦法解決。壓力大不僅帶來了吼叫,還包括吼叫后自己內心深深的自責和對自己徹頭徹尾的否定,還有遇事更容易焦慮。這次聽聶老師的講解,說到她自己釋放壓力的方法,嘗試了其中兩個已經收到成效,感覺非常好。
讀了這本書雖然自己感覺讀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獲,覺得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能把理論真正用起來。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7
本月選讀了美國傳奇人物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喬希·維茨金在他31歲的時候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書中記錄了他在6歲開始在路邊學習象棋,9歲便八度榮獲全美象棋冠軍,18歲開始學陳氏太極拳,并連續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和世界冠軍的成長經歷。通過閱讀這本書,了解喬希·維茨金的學習過程,了解他的學習之道,就像喬希·維茨金說的:"我所擅長的即不是太極,也不是象棋,而是學習之道。"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啟發,甚至會得到觸動,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根據各自的天賦和特長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喬希·維茨金在6歲的時候在華盛頓廣場公園開始學習象棋,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啟蒙老師布魯斯,布魯斯教會了他如何平衡狀態、如何約束自己、以及他參加的每一場比賽的心得體會。尤其是1993年,在他16歲的時候在印度參加的世界青年象棋大賽,當時他難以進入狀態,與比賽的節奏合不上拍,但那里突然爆發了一場地震,地震和熄滅的燈啟發了他,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在重返賽場繼續比賽時拿下了這場比賽。其實我們在遭遇重大事件的時候,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使得自己進入一種僵硬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并不能表現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我們在重要時刻會遭遇各種狀況,我們能做的并不是想辦法回避逃離,更不是暴跳如雷,我們要試著去適應這樣的環境,讓自己的思維跟著周圍或心里的節奏走下去,讓自己保持那種平和的心態,然后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才可以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
在縱橫西方棋壇十年后, 喬希·維茨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中國的《道德經》,為了更多的了解關于中國古代的各種思想,通過朋友推薦走進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太極拳師之一陳威廉的太極拳館。在與陳威廉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他了解了許多原理和技巧,比如他總結出"劃小圈"的概念,所謂劃小圈就是把復雜動作分解,然后一個個練習,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偉大的武術家不是神秘主義者,而是極度專注的藝術家。你之所以比別人厲害并不是因為有著那些華而不實的大招,而是因為你的直拳比別人更快,你的踢腿比別人更有力。當你把每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最好,那你在技能上就可以壓倒各種對手。而在其他領域也都是如此,當企業經營中把每個流程不斷細化,然后對每一個小環節不斷加固、精進,才能夠達成在產品流程與質量上的持續領先。
喬希的成功,不只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他家庭和老師的成功。因為他有一位溫柔而有決斷性的媽媽,她培養了一個倔強但思路清晰的孩子,他一直都把媽媽當作他的精神支柱,他還有一位慈愛而且值得信任的父親,他把父親當作他最親密的朋友。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斷鼓勵孩子的父母或老師,能夠讓一個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釋放,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現在好多孩子由于從小嬌身慣養,經受不了任何挫折,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要培養孩子一種健康、自由的思維方式和從容的面對失敗,培養他們一種全力以赴,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俗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其實我們的一生都處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在學習中收獲,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找到成功的鑰匙。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就需要我們保持長期的活力來完善這個過程,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的共同目標。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8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習亦如此,有道,才能應萬變而自如。閱讀《學習之道》已經一年有余,只能說相見恨晚!
那這本書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首先要有學習興趣。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我們就會從內心中有熱愛和需求!
其次,當有了學習興趣就會去觸碰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碰到阻礙,有的選擇知難而退,有的一往無前,要改變你的本能反應,你選擇的方式直接會決定你的結果。在我們的孩子面前,都希望孩子選擇后者,媽媽和爸爸的陪伴就是至關重要的,幫助孩子們排解困難,長情的陪伴。
再次就是思維方式,整體與漸進,一個是用固定的思維方式將你的孩子牢牢套住,另一個是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去看待事物,而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結果。
接下來就是怎么能持續的在這個良性的學習狀態下學習下去,那就要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要打破自己的舒適規律,才能不斷的排解到困難持續學習,但這絕不是結果和榮譽驅動的。
有良性的循環就有惡性循環,要不想在惡性循環的漩渦里一直下墜,那就必須及時叫停,停下來判斷,分析,反思,才能歸位,才能更好的進入到良性的循環當中去。
而我們在陪伴時的方法也很重要,“怒吼”“溫柔以待”,很多人都是前者,我相信你們的內心深處都是想的后者,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修煉,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應對不斷成長的孩子們的狀況!
這些思維方式、情緒都能掌控的情況下,我們就要看一下學習的技巧。你一定要判斷是否能將以上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判斷的準確。如果不夠準確不要考慮去找一些外援嘍!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應以不忘初心為標準,要允許孩子出錯,要接納真實的孩子和真實的自己。很多人認為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要一直前行,不接受“退”,而往往有的時候“退”恰巧是前進的最好途徑。所以說放平心態,好好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或許對孩子的態度就會有改變。找到孩子的問題所在,我們就著重練習,反復練習,使其增進,達到能融入你的大腦,身體,把不擅長的練習到肌肉的記憶,想想還有什么事是你做不了的。開始比較慢,經過長時間練習就會覺得越來越快,甚至時間就會變得越來卻慢!能自在從容的發揮一項技能,那這種學習方法也就一通百通了!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吧!老話兒說“生命在于運動”,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孩子的學習,飲食,而忽略了孩子的運動,運動也是最好釋放壓力的出口,壓力得到釋放,才能以最佳的狀態來應對前行的學習!
我只是淺讀了《學習之道》,而懂得了學習之道,學習任何事都會融匯貫通,有道方能衍生出其萬物,養育不是一蹴而就,任重道遠,卻沒有回頭路,我只能說我學習我收獲,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吧!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9
讀完《學習之道》的讀書筆記,你有什么想法?這本書的觀點你對是否有幫助?歡迎投稿或者給我留言。
我們常常把“學習”掛在嘴邊,可是你未必懂得學習的藝術。只有當我們的工作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
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忍耐枯燥的基礎練習,將技能練習得爐火純青,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看了《學習之道》,被作者的學習能力給震驚了。作者年紀輕輕,就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的冠軍。這是普通人一生都望塵莫及的。如果說象棋的冠軍是有天賦的原因,那推手的世界冠軍絕對是學習力的最佳體現。
喬希·維茨金學習的境界很高,但他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對學習的獨到領悟。學習力是可以遷移的,作者可以把象棋的學習力和太極拳的學習力互相遷移,融會貫通。資質平庸的我也可以學習作者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這本書是古典老師強烈推薦的,他說,如果你一生只想看一本關于學習的書籍,那就選擇《學習之道》吧。
《學習之道》的作者本身就是高手人物,喬希·維茨金從9歲起便8度榮獲全美象棋冠軍的天才神童;他的傳奇經歷被記錄成書,并改編成電影《王者之旅》;他縱橫西方棋壇10年后,改行研習太極拳,并連續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的“太極拳王”。
正如維茨金所言,“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的藝術。”本書并不是教你如何學象棋或太極拳,而是讓你掌握適用于任何領域飽嘗成功的學習之“道”。
《學習之道》是美國公認的學習第一書。世界冠軍現身說法,揭秘從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這是在任何領域都能成功的學習方法。這是任何人都適用的終身深入學習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道”是很高的境界。而作者喬希·維茨金總結出的學習的藝術確實可以稱得上“道”層面的境界。
我想起古典老師在《6堂職場發展必修課》里提到的能力的四個階段:無知無能,有知無能,有知有能,無知有能。
以騎單車為例,解釋這四個階段,最開始,不會騎單車,無知無能。爸爸告訴你騎單車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該怎么騎,但是你自己還沒有實踐。這個階段:有知無能。爸爸在后面抓著你騎,你學會了控制了平衡,轉頭一看爸爸不在扶著你,注意力轉移,摔倒了。這個階段:有知有能。可以一邊騎單車,一邊看美眉。無知有能。能夠自動化為終極核心。
《學習之道》作者融會貫通的能力非常強。他的學習步驟,也類似于古典老師提到的能力的四個階段。學習推手時,他會將動作化解為一個個很小的步驟,練到自動化的階段,再把各種技能融會貫通起來。學習圍棋時,高手都知道中路的重要性,但是,高手下棋,最后讓你看不出中路,高手們把技能練習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普通人根本就看不出高手用的是那種技能。
學習的高階境界是將各種技能融會貫通,將各種技能內化為意識的一部分,利用自身的創造力進行創新。
學習的另一個重要習慣是刻意練習。作者進步神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每天都會刻意練習某些技能,而不是僅僅是重復的練習。他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所以,學起來比一般人要快。古典老師在《6堂職場發展必修課》中也提到了刻意練習的重要性。熟能生巧并不一定帶來perfect,刻意練習才可以。不斷找新指標進行刻意練習,持續往前推進。僅僅重復,很快進入厭倦的環節。
《如何成為專家?》一文中也提到,專家類型的人會刻意練習比較難的技能,而不是僅僅練習簡單的技能。在《學習之道》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
書中,作者還提到了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一種是整體型學習,一種是漸進型學習。
屬于“整體理論”類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師影響而采取這種思維方式的小孩子,傾向于用這樣的語言:“我在這方面很聰明”,并將成敗歸結于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他們把自己的綜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個固定的、無法繼續演變的“整體”。而“漸進理論”則是一種全然不同的學習模式,權且將其稱作“學習理論”,該理論更傾向于用這樣的句子描述結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應該更努力一點才是”。采取“學習理論”的小孩子傾向于這種想法,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當遭遇挑戰時,“學習理論”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戰,而“整體理論”者則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放棄。把成功與刻苦努力聯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戰時,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方向”,而簡單地用“聰明”、“愚笨”,或者“好”、“壞”來評價自己得能力得小孩子,則傾向于采取“無助反應”。
認識到整體型學習方式和漸進型學習方式就是巨大的進步,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我覺得君子更傾向于“整體型學習理論”,當我剛開始學習新技能時,做得不好,就會用自己不適合這個技能,我在這方面沒有天賦等借口來搪塞,后面也就放棄了練習。而“漸進型學習理論”的人,會鼓勵自己只要不斷練習,至少是能達到平均水平的,會通過不斷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技能。
父母更加要認識到這兩種學習方式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漸進型學習理論”,不要用“聰明”、“笨”這樣的詞來評價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更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熟練?
首先從基礎開始,通過理解訓練的原則所在來建立扎實的基礎,然后在你個人傾向的指導下拓寬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時和你認為是藝術的必要實質的東西在抽象層面上保持聯系。結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種知識,使得這些從個人的著重點拓展開來的知識相互連接成一個網絡。
在我看來,直覺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指南針,它是無意和有意思維之間的橋梁,我們一定要和使直覺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聯系。如果我們因為沒有真正地理解直覺而忽略了直覺,那么我們就會失去跟我們自己得創造性源泉敞開心扉交流的絕好機會。
如何化情緒為力量?
在《學習之道》中,作者的媽媽是馴馬師,媽媽告訴他,馴馬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把它緊緊得綁起來,從精神上令她崩潰,最終讓它雙膝跪地,接受被人支配的`命運。第二種方式是成為馬語者,不要去破壞馬的精神,你要做的只是友善地對待它,并把你的意圖轉變成它的意圖。最后,騎馬者和被騎的馬融為一體,建立一種誰也不愿意破壞的緊密聯系。
人的情緒有時就如一匹野馬,如何馴服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高手對決時起決定作用。作者寫道,很多圍棋高手,在面對不利于自己的局勢時,往往會崩潰,不知所措,失去冷靜思考的能力。如何化情緒為力量?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必偽裝。將憤怒,生氣等情緒化為力量,融入到比賽中。
高手對決,很重要的對決部分都是心理對決,如何處理壓力,如何在壓力下思考,如何在緊張的比賽中用意念影響對方,如何將劣勢轉化為優勢?高手對決不僅僅是技術的對決,可能更多是修行的對決。
在和技藝超群且思維敏捷的對手交鋒時,心理戰變得尤其微妙。兩個人的交鋒變成了一場無聲的心理戰:你要讀懂對方的每一種呼吸節奏和每一次眼神閃爍,要在對方毫無察覺之下施展自己的操控技巧。一旦我能夠更深入細致地領悟著一系列得行為,就可以在對方不知不覺中操控了他的意念。
在書中,作者也提到了外界的名譽帶給自己的影響。有時候外界的贊譽反而會影響你對事物本身純粹的愛好。在以他為原型的《王者歸來》電影在好萊塢上映之后,喬希·維茨金名聲大噪,比賽時,很多粉絲會找他簽名,為他歡呼。而此時,名譽卻讓他無法專心下象棋,甚至影響了他對象棋的熱愛。
如何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
我們都在某些方面非常擅長,并且能在壓力下工作。但是怎樣變得比別人優秀?怎樣邁出從技術性上的嫻熟到獨特的創造力的這一步呢?只有當我們的工作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
《學習之道》摘錄
作為一個競賽者,我已經慢慢理解了輸贏之間的距離是很微小的,有很多辦法都能將勝利從失敗的手里奪回來。所有偉大的選手都深知這個道理。那些真正偉大的表演者們能夠把握住那種時刻,讓錯誤為他們所用,用那閃耀著緊迫感和生命力光輝的即興創作演出來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第二領域
讓自己從物欲橫流中轉移開去。老子注重的是內修,是內在的本質而不是外在的表現。《道德經》就在于為我們的自然洞察力解除障礙,讓我們能看到并甩開錯誤思想。
以退為進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如果一個受過訓練的學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不管是技術上還是心理上——他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我們注定要重復犯某些關鍵性錯誤,但愿是因為這些錯誤都難以逃避,并且很難準確定位的。
在剛開始學習太極的幾年中,我的任務是廣泛接收各種信息。我盡全力從每個錯誤中吸取經驗,不管是我自己的還是訓練同伴的。每次推手課都是一次領悟,幾個月后我已經可以對付大部分學習了幾年太極的人了。
回想我那充滿競爭的生活,我意識到初學者的思維和以退為進這些話題是獨具特色的。
當你還是個初學者時,要保持初學者的思維并且愿意以退為進并不是多么困難,但是當所有人都在看著你,期待你表現時,要仍然保持謙虛和樂于學習就要難得多了。
我對象棋、武術以及范圍更廣的整個學習過程這三者的核心及相互關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羅伯特·波席格《摩托車維護藝術》一書的啟發。
劃小圈
我武術成長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把大的東西分解成各個細節的東西。鑒于我在象棋學習中對“用數字擺脫數字”方法的理解,我認為這個過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實質,然后有效地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技能的內在實質。一段時間后,廣度就會慢慢縮小而力量則會逐漸增加。我把這種學習方法叫做“劃小圈”。
這個“劃小圈”的概念是我學習象棋和武術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象棋和武術中,選手會傾向于使用各種花哨的技巧而忽視細微的吸收和完善,其實它們要比學到的招式數量重要得多。
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學得更深一點而不是更廣一點,因為學得更深可以讓我們潛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極具創造力的部分挖掘出來。
化困境為優勢
亂的情況下要做到處事不驚有三個重要步驟。第一,我們要學會平靜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第二,在我們的表演訓練中,我們學習如何把不完美之處轉換成我們的優勢。而這個步驟的第三步隸屬于表演心理學,就是學習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制造出一些起伏和小的波動來激勵我們前進,所以我們要一直激勵自己,不斷外部條件是否有激勵性。
讓時間慢下來
在我看來,直覺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指南針,它是無意和有意思維之間的橋梁,我們一定要和使直覺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聯系。如果我們因為沒有真正地理解直覺而忽略了直覺,那么我們就會失去跟我們自己得創造性源泉敞開心扉交流的絕好機會。
在這本書中,我用大量篇幅描繪了我對如何做到熟練的看法——首先從基礎開始,通過理解訓練的原則所在來建立扎實的基礎,然后在你個人傾向的指導下拓寬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時和你認為是藝術的必要實質的東西在抽象層面上保持聯系。結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種知識,使得這些從個人的著重點拓展開來的知識相互連接成一個網絡。
這就是為什么技藝精湛的武術家在水平不太高的習武之人看來顯得如此神秘——他們訓練自己在各時間段內的觀察和操作能力,這些時間段太短了以致于沒有經過訓練的思維是無法意識到的。
自在從容的力量
在每一個領域,區分強者與的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危急關頭是否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冷靜,從容自如。在比賽中,對抗的態勢是相當明顯的。如果一個選手表現得從容不迫,而另一個選手已經開始被心理因素摧垮,那么比賽的結果已經不言而喻了。
每件事情都會有面臨危機的可能。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越從容,就意味著在比賽中,在董事會上,在考試中,在手術臺上,在更大的舞臺上我們就能把從容這一品質發揮得更好。
如果我們還想追求卓越,那么我們就必須適應自我激勵和控制的生活方式。從容應對所發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樣自如。
激發最佳狀態
我們不僅必須善于等待,還必要享受等待。因為等待不僅僅是等待,它還是生活。
存在本身教會了我如何生活。
化情緒為力量
憤怒。恐懼。絕望。興奮。幸福。失望。希望。情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否認人類經歷中如此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會讓我們成為傻瓜。但是,當我們完全被情緒駕馭的時候,事情會變得糟糕。
我不應該被憤怒控制或否認自己的憤怒,而是必須從某種程度上將我的憤怒引導到一種極度全神貫注的狀態。直到我進入武術行當,我才學會了這么做。
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認現實,超越現實,鼓起勇氣并善用之。
萬物合一
只有當我們的工作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10
前兩天,把《學習之道》看完了,覺得收獲到了很多東西,于是想寫下來。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這本書,挺有意思的。
前言:
Josh Waitzkin ,一個13歲就獲得國際象棋大師,一個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獲得了太極拳世界推手冠軍,在這本書里,主要是對他自己學習象棋和太極的過程描述。
必須要意識到這樣一點: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可以一直改進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摸索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
屬于“整體理論”類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師影響而采取這種思維方式的小孩子,傾向于用這樣的語言:“我在這方面很聰明”,并將成敗歸結于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他們把自己的綜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個固定的'、無法繼續演變的“整體”。 對他們來說,失敗永遠是一場危機,而不是一個成長的機遇。因為獲勝所以成了贏家,但新的失敗會讓他們成為敗將。
而“漸進理論”則是一種全然不同的學習模式,權且將其稱作“學習理論”,該理論更傾向于用這樣的句子描述結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應該更努力一點才是”。采取“學習理論”的小孩子傾向于這種想法,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這本書在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
所以,看到這里,我告訴自己: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要做的,先是承認這次失敗,同時明白我并沒有因為這次失敗就變成了一個失敗的人,然后去思考,我為什么失敗,最后慢慢的去修正。
“軟區域”:
我逐漸認識到,對這類狀況的解決方案不應是否定自己的情緒,而是將其為我所用。不去壓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將其導向高度專注。讀后感·犯了第一個錯誤并不會導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來的就像湍急旋渦一樣的第二個錯誤,第三個錯誤,甚至第四個錯誤卻會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在錯誤發生了以后,人會習慣性地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適區域,可是也會產生一種令人不安的預感,事情已經變得越來越糟糕了。
當周圍環境不是最舒適的時候,先是承認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冷靜下來后再做決定。
“劃小圈”:
我認為這個過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實質所在,然后有效地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技能的內在實質。一段時間之后,廣度就會慢慢縮小而力量則會逐漸增加。
最近在學交互,對于一些點的理解不夠,所以在做一個很廣的項目實操時,就會慌神。所以后續,會先增加自己對于深度的理解。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11
星期五的下午,于丹教授的《學習之道》節目再次展現在我的眼前,看完了之后,我受益匪淺。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體,學習生活中,最匱乏的經驗。”于是,就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智者,他一直沉默不語,這時,一個人急匆匆的跑了過來,把一個消息告訴這位智者,智者說“在說之前,首先要過三個篩子。第一:這個消息是真實的嗎?第二:這個消息是善意的嗎?第三:這個消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只有真實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我們值得去學習的。這三個篩子、三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學習和選擇知識的目標,也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最有效的,對我們的生活大大的提升了。
于丹教授說過,一個人,如果張開耳目,會發現處處皆是學問和知識,不一定是看到的,只要豎起耳朵,睜大眼睛,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思維是成人的`老師。有的時候,孩子,也會給大人們樹立一個新的坐標。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走在一起,總有自己的“老師”,有時自己缺點當中的優點!
今天下午,我學到了許許多多,我也要給自己樹立一個新的目標,讓自己張開耳目,用心發現,才會學好
《學習之道》讀后感 篇12
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三件事: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如何構建組建、怎么預防拖延
1、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我們在學習時,會獲取大量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這是工作記憶,也就是類似于CPU的緩存一樣,這是暫時存儲下來了,如果不轉化到長期記憶中,這些工作記憶講很快被大腦的垃圾清理器清理干凈。而在學習中段時間內獲取的大量知識也給我們一種錯覺“我們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其實這只是幻覺而已。只有轉化為長期記憶,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才能基于這些長期記憶快速做出判斷、決策,并發揮出創造性想法。那么如何獲得長期記憶?接下來我們就需要聊聊組塊
2、如何構建組塊
組塊是什么?你可以把大腦的記憶想象成貨架,記憶被存放在一個一個的貨架上,那么存儲了這么多記憶,你如何快速檢索、如何把記憶之間產生關聯,然后融會貫通后形成新的知識或者創造出新的東西?那么這不得不提“組塊”,他其實就是將各個記憶抽象,然后形成各個模塊,然后用記憶將這些模塊相聯,然后反復練習加深,讓組塊加深聯系,聯系越深就越容易被檢索,而且更容易進行知識重組,從而激發創新思維
所以構建強有力的組塊總共三個步驟:
1)專注構建組塊
2)加深理解,讓各個組塊鏈接起來
3)反復練習,強化聯系(在此過程中,最好用記憶回想的方式,反復回想,而不是做重復性操作)
3、如何克服拖延
先來看看習慣怎么養成的:
1)發出信號:他就像一個觸發器,讓我們著手行動,比如到了什么時間,或者發生了什么事情
2)行動:根據信號做出反應,比如放學了,這是一個觸發器,那么你可能做出的反應是先看電視,這是你的行動,而有些人的行動是先做作業
3)獲得獎勵:如果你看電視,那么獲得了暫時的逃避,在看的過程中還是很爽的,那么這個就是獲得了獎勵,有了這個對比后,再去費腦子想著怎么解決就更加痛苦了,那么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一種意識“你不適合學習,腦子太笨,不會做”,這就是習慣最厲害的`環節“形成意識”
4)當長期獲得獎勵時,慢慢的就會形成意識,這個就可能深深的固化到你的意識中,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認為你不適合學習,腦子太笨,那么這個意識就會在將要學習的時候提醒你,變成你的心魔。而如果你是先做作業,后看電視,通過做完作業,然后獎勵自己看電視,就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環。
所以可以看出習慣到底有多厲害了,有好習慣就有壞習慣。如果我們想培養好習慣,或者拋棄壞習慣,還是要從習慣的幾個流程說起:
1、信號:你可以避免某些信號的發生
2、行動:你可以改變行動方式
3、改變獎勵方式
4、循環以上步驟,尋找更適合你的方式,然后堅持一段時間,讓他變成習慣。
【《學習之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自然之道作文02-07
圍棋之道作文10-21
茶之道作文11-14
《自然之道》課文03-04
交友之道作文11-29
籃球的防守之道05-03
春之道作文08-08
自然之道的教案02-13
《自然之道》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