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項脊軒志》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項脊軒志》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項脊軒志》有感1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份歡樂一旦離去時,便會撕扯了孤獨的心靈,淚劃過了雙眼,心在滴血……回憶往事,如在昨日。世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就把這些家庭瑣事引進了文章——《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著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
每當我讀到“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人鳥相親相和,富有詩情,增添生活之樂。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與天地自然相往來。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當我讀到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至極,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卻是那么親切、那么溫暖、讓人懷念。再如對祖母的描寫,一見面:“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語氣親切而又詼諧,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子的親切、疼愛之情。
每當我讀到“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讀至此,心生羨慕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讀至此,替作者“淚飛頓作傾盆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看似尋常的感慨,卻包含了歲月的變遷,人之悲歡,造化之弄人,最終,淡定了,卻也不能忘卻的思念。
讀了《項脊軒志》以后,我感受到作者歷久不忘,親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是人生植樹上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讓我們細細品味,至真至誠之親情貫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溫醇,恒久。
讀《項脊軒志》有感2
百年老屋,冠以先祖居住地之名,變成了一種精神符號。項脊軒之于歸有光,正如赤壁之于蘇東坡,沅水之于沈從文,波蘭之于肖邦,草原之于契訶夫,是一種心靈寄托。
項脊軒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歸有光的一片記憶,一懷思念。
從當初“塵泥滲漉,雨澤下注”的陋室到“明月半墻,風移影動”的雅居,歸有光向項脊軒傾注了多少心血。交錯雜植的蘭桂竹木,斑駁陳舊的直欄橫檻,滿屋肆溢的書香墨色,婉轉清脆的雀鳥啁啾,無一不顯示出他的高潔品質、高尚情操。在這小軒里,他讀通了《五經》《三史》,鉆透了經學,于閑暇時練就了以足音辨人的本領。這小軒里寄托的第一味思念,便是年少讀書時光的清甜。
項脊軒里,似乎還響著母親輕輕的叩門聲,還留著祖母關門時投來的充滿期冀與慈愛的目光,還殘存著妻子伏案學書抬首發問的嬌憨情態。歸有光以老嫗之口追懷慈母,“余泣”二字盡抒少年喪母的悲傷;以祖母對他的一次再平凡不過的探訪緬懷祖母,“長號”訴不盡心中大慟;以庭中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哀悼亡妻,雖未發一字哀聲,但此中傷情已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那般,令人潸然淚下。“兒寒乎?欲食乎?”“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平平淡淡如同閑話家常的文字,勾勒出的卻是最溫暖最樸實的親情。望著昔日妻子手植的枇杷樹,看樹隙中閃爍的流年的光影,物是人非的無奈、物在人亡的滄桑已撲面而來。歸有光在這小軒里寄托的第二味思念,便是追念至愛之人的苦澀。
舉鄉試后“八上春官不第”的失意在項脊軒里悄悄沉淀,積聚成了后來得到世人推重的歸有光。在項脊軒里,歸有光年復一年地奮筆疾書,吟詠長嘯,一次又一次地洗刷掉落榜的恥辱與氣餒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同時他也看開了這些紫陌紅塵中的功名利祿,磨煉出了一身傲骨。這小軒里寄托的第三味思念,怕就是五十幾載人生經歷的百味雜陳了。
一丈見方的小小項脊軒里,承載的是歸有光一生的歲月。雖然晚年的歸有光“歲在外,不長居”,他的心靈卻未曾離開項脊軒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神家園,它可以是向日葵之于梵高,墨梅之于王冕,也可以是項脊軒之于歸有光,這里盛放的或許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卻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藏。
平淡之中見真情,成熟之后話思念,這,便是我眼中的《項脊軒志》。
【讀《項脊軒志》有感】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01-21
項脊軒志(網友來稿)01-21
項脊軒志-話題式教案01-21
項脊軒志(教師中心稿)01-21
《項脊軒志》(教師中心稿)01-21
《項脊軒志》學案(教師中心稿)01-21
《項脊軒志》精品教案設計301-21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15篇02-21
讀傷逝有感02-15
讀《傷逝》有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