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1
前兩天突然發現自己現在睡前習慣不太好,每天都拿著手機看朋友圈或者是訂閱號里碎片閱讀,既然睡前半小時一定要看點東西的話,那么就看會兒書吧,所以拿起了楊絳的《我們仨》。
翻看前兩章的時候,我有點恍惚,不知道她在寫什么,有點想放棄,本來想看他們的過往經歷,這一直寫夢中的東西,感覺太靈異了,總覺得不夠真實,但是我想楊絳先生是這么明白又從容的人,應該不會為了某些寫作手法而故弄玄虛的吧,所以堅持看到了最后一頁,前面洋洋灑灑的兩大章,最后一頁的時候用短短兩段文字概括了。第三章開始就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倆人1935年結婚,那時候楊絳先生24歲,錢鐘書25歲,兩人都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前者律師家庭,后者教師家庭,我想在民國時期無錫可能是個好地方,很多書香門第都出自那里。他們兩個很幸福,既一見鐘情又能門當戶對,志同道合交流無礙,結婚后就去英國留學,在楊絳先生的文字里,她應該一直處于陪讀,楊絳先生羨慕當時的留學生,寫出了自己深深的自卑。兩個人在牛津的時候愛好文學,所以唯一的娛樂項目就是出去“探險”,其實就是散步,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借各種圖書館的書看。看書對很多人來說是心靈的洗滌和休息,可以讓人足不出戶就能經歷各種生活,我很羨慕那些可以讓自己沉靜看書的人,看書可以寧靜致遠,豐富內心才能心胸開闊。楊絳先生說最開心的一段時間是在外面租了一個很舒服的房子,開始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不會做飯的她開始什么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而且這個時候阿圓沒有出生,他們有太多自己的休閑時間,這個時候就是很單純的二人世界,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是最美的時光。
1937年阿圓在牛津出生,我發現每一個出國的小姐都很吃苦耐勞,他們在國內都是有幫傭的大戶人家,但是出國后,連生孩子都沒有家人在旁邊,然后坐月子帶孩子都是自己一個人搞定,給人一種溫柔的外表而又堅強的內心的感覺,非常敬佩。楊絳先生記載她媽媽去世的消息傳到她這里的時候,她每天大聲啼哭,然后錢鐘書在旁邊安慰她,當她寫《我們仨》的時候,她后來的最愛——老公和孩子都去世了,這是常人無法理解的痛。所以描述母親這一段的.時候,她說直到現在,她才發現,面對痛苦,她可以放肆大哭,還有愛人在旁邊安慰,她自己是有多幸福。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是的,我們經常面對痛苦的時候忘記感知我們所擁有的,當一切的東西都失去之后才明白什么是哀莫大于心死。后來抗日戰爭爆發,他們留學生再也不想繼續深造,紛紛回國,鐘氏夫婦也回國了,楊絳先生說他們自己沒有這么偉大,很難去說是為了國家山河或者保衛家國,可能是某種情愫,他們漂洋過海回國了。
楊先生每次稱回婆婆家是“做媳婦”,其實很好理解,她在婆家不受待見,其實錢鐘書在自己家也是讓他爸爸很失望的人,可能希望他留學歸來有鴻鵠之志,但是他卻淡泊名利,他寧愿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看書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愿意做更多他爸爸認為的“養志”的事情。楊絳先生在錢家“做媳婦”,其實可能就是回來表演一下媳婦的角色,文藝女青年,留學回來的知識分子,多少有點清高,其實真的和市井女人聊天也沒有什么共同語言吧。他們的處境從阿圓身上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楊家阿圓是過目不忘的天才神童,一到錢家阿圓就是坐在媽媽大腿上不聲不響的呆娃娃,所以到她11歲在爺爺家的時候,爺爺一覺醒來問她是誰,楊絳先生說錢家是重男輕女的傳統,不過后來阿圓憑她是讀書的種子,榮獲爺爺心目中的第一名。想想真的是造化弄人,兩個留學歸國的人,清華大學教授,卻正值國家戰亂,居無定所,每天通過打零工賺錢養家,生活非常清苦,幸虧他們都愛好讀書,內心一直很富足。
楊絳先生真的是賢妻良母,她的強大內心,她做妻子和母親的智慧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圣經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她生阿圓的時候,住院一周左右,書呆子錢鐘書在家里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去病房都是認錯:“老婆,我今天做壞事了,然后又做壞事了,因為門被壞了,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還有把臺燈砸了”,內心強大又溫柔的楊絳先生總會說不要緊,我會處理。錢鐘書為什么會有如此成就,真的是他很幸運遇上這么一個懂事有共情力的老婆,是楊先生小心維護捧熱他對文學的赤子之心,不讓現實的生活或者柴米油鹽醬醋茶來打攪他的“藝術人生”。楊絳先生對錢鐘書有來自骨髓的崇拜,那種仰慕不會因為他是生活上的矮人或者不諳世事的低情商而消磨,兩個人非常同心地追求安貧樂道,低頭拉車拒絕抬頭看路,其實只要兩個人的心永遠在一起,或富足或貧窮,還是一樣很幸福,不是嗎?楊絳先生說自己和阿圓很像學生,錢鐘書總是這么高大,她們兩個學術上的問題只要問他總是能解決,他的工作效率很高,總是知道要領,對于錢鐘書的文學造詣,楊絳先生的贊美之詞難以言表,但是說到生活的時候,她和阿圓就把他當成孩子來照顧。其實作家和藝術家都是這個樣子。說到阿圓的時候,楊絳先生真的是滿滿的母愛,各種憐惜,各種歉意,各種驕傲,她說阿圓是她生平杰作,錢鐘書心中的可造之材,爺爺心中的讀書種子,其實阿圓的過目不忘令我也很羨慕。
還是回到開始的兩章,我知道她為什么要這么寫了,如此深愛的三個人,阿圓已經結婚了,但是她都沒有寫進去女婿,其實他們家的三個人是一個整體,任何人的介入都是一種破壞。楊絳先生晚年寫家庭自傳體懷念自己的愛人和女兒,面對最親的人去世,自己需要多大努力才能從悲傷中走出來,現在又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去回憶描述他們去世的過程。我相信如果完全真實記錄那四年來往醫院的過程,兩個人每況愈下的情景,她真的會崩潰,她雖堅強,但是不足以支撐面對死亡,寫這本回憶錄對她來說是多么得殘忍。所以她盡量以夢幻隱喻的形式巧妙避開內心最不愿意被觸及的絕望和柔弱,把故事完整寫下來。仔細想想四年的時間,至親相繼去世,夾雜著白發人送黑人,醫院—家—另一家醫院,這種模式的生活,家就是睡覺的客棧,她說:“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沒有家人的家,這不是家,如果家人都在醫院躺著,那么醫院就是家,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四年,她的腦里除了恐懼和悲苦,可能真的已經意識不到自己是這么活過來的,對于她來說那四年是做了一個很長很長又凄慘又辛苦的夢。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2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作文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3
或許,現在只要一提到世紀老人,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冰心老人。是啊,冰心老人的兒童文學確實伴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長。她的詩在字里行間無聲滋潤著我們的生活。這世界上總有這樣一群作家,他們或許出名或隱于市井,但只要你讀他們的作品,天長日久總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激發你心里向好向善的本心。讓你在紛繁雜亂的世間,留下一塊心靈的伊甸園。“我之所以寫詩做詩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為了傳世,而是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像一位哲人說的那句話一樣。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人,也是一位世紀老人,但我更想親切的稱她為百歲人瑞—楊絳先生。
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因為有幸讀完了錢鐘書寫的《圍城》,讀完之后看到楊絳先生寫的后記和錢鐘書先生創作這本書的時種種生活瑣事。他們那種生活的態度和氛圍吸引了我,事后知道楊絳先生還有一本隨筆,叫做《我們仨》,寫的是她們一家三口六十來年的生活。當時我的心中早已有所向往,想要再拜讀一下楊絳先生的這本隨筆。只可惜學業緊迫,這種想法也就一直存放于腦海深處。直到一切都結束,才想起來。就從網上買到了這本書。書十分的便宜,也可在閑暇之余一覽百年人瑞的文筆。楊絳先生博學,她翻譯的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公認的國內翻譯最好的版本,楊絳先生對知識也是一絲不茍,通常為了搞懂一個字,就要反復查三至四個字典,這種對知識的執著,是我們之間鮮有人能夠做到的。
《我們仨》這本書的封面充滿磨砂的質感,像是落在地上的楓葉。摸著這本書的封面,就像握住了奶奶粗糙的手,書中楊絳先生的娓娓道來,就像是奶奶或姥姥平時與你聊天。書中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坎坷曲折的情節,更沒有乘風破浪的快意人生。讀后感·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傷感、溫馨、有趣的故事。斷斷續續地寫的她們一家三口的'平凡且純粹單純樸素的生活。這是一本貼近生活,貼近我們這個平凡的世界的隨筆。
書中吸引我的還有那種種的生活的細節,手稿、照片和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只要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和。”
而在我們之間流傳甚廣的,就是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先生說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楊絳錢鐘書式的愛情,帶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如果你沒具備愛一個人的條件,那你就得先把自己變得優秀;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了,那你也得明白到底是珍惜喜歡,還是只是在孤單寂寞的時候找一個人來作伴,不要讓喜歡最后變作與煙酒相伴的故事。
人海茫茫,相遇已是不易,相識更是難得。最終能走到一起那更是修來的緣分。說的話有人聽,你的愛有人懂,你愛一個人就愛了一生。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4
初識楊絳先生,是因為錢鐘書先生。中學時期,我比較喜歡錢鐘書先生,利用空閑時間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由此便愛上了錢鐘書先生。然后,知道了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楊絳先生。當時,只知道楊絳先生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翻譯,翻譯代表作是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而后,學習了楊絳先生的小說《老王》,這時候才算是對楊絳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楊絳先生的代表作,如《我們仨》《澡》等等。最近,我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我們仨》可以說是楊絳先生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回憶作品。雖說是散文集,但《我們仨》并不厚,內容也不是很多,花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了。之所以這么快就能看完,除了內容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楊絳先生的文筆特別優美,而且寫作不深,文字淺顯易懂,都是生活化的'語言,特別適合休閑閱讀。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主要是對與丈夫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媛共同生活的回憶,當然,書中的回憶是片段式的生活回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丈夫和女兒離世前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平淡無奇的筆法寫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只剩下先生獨自一人生活于世。第三部分,可以說是對前兩部分的一個插敘,楊絳先生以平實感人的文字真實再現夫妻兩人留學英國、女兒出生、家庭離散的生活歷程。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百歲老人對生命看得通透,對家庭看得徹底,對人生看得明白,而一切鉛華洗盡,剩下的就是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之情。而在楊絳先生的書中,沒有慷慨激昂,沒有怨恨委屈,更沒有對人生的悲觀消極,只有對親人故去的思念如涓涓細流一般流淌,淵源流淌,靜水流深,平淡中顯現的是深情,平凡中透露的是思念。讀這本書,感受不到一絲絲波浪起伏,也感受不到一點點波濤洶涌,整本書都是風平浪靜,沒有點點起伏。可是,在這平靜之中,楊絳先生對故去丈夫和女兒的思念深深打動著讀者,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讀者征服。不得不佩服楊絳先生的文筆和功力。愿楊絳先生在天之靈安息、幸福,與家庭重聚舊歡。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5
自從知道了楊絳老師寫了一本關于她和錢鐘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的書——《我們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閱的想法。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終于在網上找到了在系閱讀。雖然一直覺得讀紙質書的感覺更好,可掌上閱讀也有它的方便之處。
《我們仨》這本書,楊老師分為三部分寫的:開篇寫的是她和錢老師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寫的是他們仨失散了,曾經的家變成了客棧;第三篇是楊老師追憶他們仨曾經共同的美好生活。
剛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對于楊老師如夢境又似描述現實的手法,我看的有些云里霧里,實在有點摸不清頭腦。可漸漸地翻閱下去的時候,卻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楊老師用夢境的方式,寫了錢老師住院治療,她在女兒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顧錢老師的“客棧”,因為醫生的要求,她們每天看望錢老師的時間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錢老師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過,難得清醒地和楊老師說上些話,尤其在談論女兒的時候,二老是那樣的疼愛。然后,就是他們所心心疼愛的女兒,卻也因為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楊老師,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個人慌忙地找尋著錢老師那條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夢中去醫院探望女兒的病情。
夢,看到楊老師和錢老師的女兒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楊先生要以這樣的夢境來回憶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夢一樣的生活。無助,堅強,年老,丈夫,女兒,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時楊老師的心境。
看楊老師寫的女兒去世的那一段,和他們來告別,錢老師讓女兒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時候,我是半躺在床上看的,已經是深夜十一點多,看著看著,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為楊老師的情感,為楊老師的文字。
楊老師的文字中沒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樣寫著,記錄著她的心境,卻讓讀者看的糾心,看的落淚。
原來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實情感時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優秀散文04-29
我們仨作文07-27
我們仨作文09-23
我們仨作文09-20
我們仨作文10-15
我們仨散文04-29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范文(精選13篇)07-28
瞧,我們仨作文10-18
《我們仨》經典語錄09-05
我們仨經典語錄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