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后感1
沈從文的《邊城》以老船夫、翠翠、順順、大老、二老、老馬兵等人物為主導,描寫了茶峒的秀美風光,記錄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畫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順順的慷慨、老大的帥氣、老二的倔強、老馬兵的敬業。以茶峒風景和日常生活為背景,以愛情為主線,書寫出了一首美麗的田園詩歌。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老船夫和孫女翠翠在渡口擺渡,空閑時間,他們常到茶峒城內游玩。船總順順常熱情招待他們,其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老大在提親沒有得到回應后,駕船遠行不幸身亡。老二雖然生氣,但還是在心里愛著翠翠。面對團總女兒的提婚,老二寧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團總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與父親爭吵后,負氣離家遠走,一直沒回。
因為大兒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順順對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閡,加上老船夫的語言表達較差,找順順探問老二婚姻口風時,順順當時氣惱,說出了拒絕的話。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誤導及其它的誤會,老船夫飽受打擊,不幸染病身亡。老船夫死后,順順牽頭按照當地的風俗將老船夫細心安葬,找老馬兵接替擺渡,并照看翠翠。老馬兵告訴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后,大哭一場,繼續在渡口擺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還描寫了翠翠父母的愛情。翠翠的父親是位軍人,與翠翠的母親相識,但在當時的特定條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親既不愿拋棄責任也不愿放棄愛情,服毒自殺。翠翠的母親因舍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后,故意喝涼水而死,也算自殺身亡;有一種愛情叫人生死相隨,或許是翠翠父親和母親間的這種愛情吧。記得有位男子偽造自殺現場騙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沒告訴家人,其妻子悲傷過度,帶著兩個孩子一起,三人自殺身亡。男子回來后,在妻子孩子身邊放聲大哭。對那男的來說,妻子因愛他而死,或許盡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才是最好的歸屬。
關于翠翠的愛情,盡管心中喜歡二老,但翠翠始終用羞答答的態度去面對。第一次讀邊城,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錯失了接受或表明愛情的機會,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著急,如:其祖父多次提問婚事,她裝作不答;如:見到心上人來過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頭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讀邊城,認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時代對愛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許是淳樸的本質,讓翠翠始終對愛情躲躲閃閃。
文章的最后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到底怎么樣了,她會不會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種愛情,需要等待,說的或許就是翠翠的愛情吧;蛟S,經歷過等待,翠翠的愛情才會更加美好。
冬天到了,盡管那位年輕人還沒有歸來,但白塔已經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歸來的時間還會遠嗎?
《邊城》讀后感2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里卷過,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和哀傷。
“小溪流下去,峣山岨流,約三里便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了背,山路如了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低,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風光,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無不透露出壞境優美,安靜和平之風。
在此壞境的孕育之下,人性美也頗為突出。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老船工死后,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無不顯示出當地人們的淳樸赤誠!哆叧恰冯h永的文字彌漫著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為我們展示出一副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著美麗的桃園。然而在這美麗的桃園卻發生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名為翠翠。翠翠初次與二佬邂逅,便對二老產生了朦朧的愛意,情竇初開的她并未敢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心意,包括自己至親的爺爺。每次與二佬見面都會斗嘴,不歡而散。不料大佬遇見了翠翠便也喜歡上了翠翠并向她表明心中的意思。只是翠翠心中已有人選。但是翠翠面對大佬的心意卻恐慌失措。導致大佬與二佬相互較量。結果大佬因事故溺死于湍流之中,二佬因大佬的死亡也沒有在強烈的念頭與翠翠一同生活,之后便離開了家鄉,無人知道他的去處,孤獨的翠翠再也沒有聽到在夢里將她托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一點也不之情。
后來由于翠翠的爺爺離開了人世,翠翠痛苦后開始慢慢的明白始末,哭也許因為至親的離開,也許因為那未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看完《邊城》,我不禁遐想,如果爺爺不那么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二佬沒有離開,如果翠翠可以在勇敢一點,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邊城。就像有人說道:“悲劇美就美在于它的缺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結尾似乎給了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與無奈。
在如此美和溫馨的環境,卻發生如此一曲故事,不禁讓人覺得詫異,讓人始料不及。我想《邊城》里的翠翠會一直等待著二佬的回來,完成那未來的及開花的愛情,即使機會渺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把握當時的機會,而不是等待,相信努力過的人會有所回報。
《邊城》讀后感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天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快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里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那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著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里的生活,向往端午節的到來,向往那里的風土人情。在那里,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現在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后,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斗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悅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積極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于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像《邊城》里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接受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該為之努力奮斗,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邊城》讀后感4
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有著黑黝黝的皮膚和一對清亮如水晶的眸子;她有一個樸實而又簡單的家庭——爺爺,黃狗,還有那條滿載著祖孫二人美好回憶的小船;她也懷著一顆少女心,憧憬著自己的愛情能像種子那樣萌芽生長,她,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
故事發生在風景秀美的茶峒城,這里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翠翠和她的爺爺就住在一條清澈的小溪邊靠擺渡為生,鎮上,船總順順家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天保和儺送。造化弄人,兩兄弟都愛上了活潑可愛的翠翠,于是決定賽歌決定誰來爭取翠翠的愛,大哥天保在弟弟開腔后便深知自己賽不過弟弟,于是決定成全弟弟和翠翠。當大家都以為儺送和翠翠終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天保的意外溺亡卻成了儺送何翠翠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儺送不知自己應該如何面對翠翠,遠走他鄉而失去了爺爺的翠翠卻仍守著渡船,執著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這本書想要表達出的“三美”——景美,人美,情美。
綠水青山景色美
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碧溪環抱,綠草如茵。古樸的吊腳樓,屹立的小白塔……共同構成了這個如仙境般美妙的世外桃源。這里遠離塵世喧囂,和平安寧,而這塊福地上孕育出的子孫,也如同這景色一般美好。
善良樸實人格美
天真俏皮的翠翠,忠厚老實的`船夫,善良淳樸的儺送,為愛隱忍的天保,還有許許多多厚道樸實的茶峒百姓,他們都讓我感受到了溫馨與和諧。在這個寧靜的小山村,沒有虛偽欺騙,沒有爾虞我詐,沒有逢場作戲,也沒有,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屢見不鮮的邪惡面在這里統統被溫馨的氣氛,淳樸的風俗,純真的感情,真摯的關愛所取代。我想這也就是沈爺爺心中理想的和平社會吧。
苦樂交織感情美
在對眾多的人物的描寫中,翠翠無疑是最出彩的一個,父母賦予她,如詩一般的雙眸,她也用這雙晶亮眸子看清了自己的心中所愛,雖然開始是還有著少女的羞澀,但漸漸地,她對儺送的愛意明朗起來。但在得之不易愛情即將到來之際,命運之錘無情地將這份情碾得粉碎,甚至還奪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然而翠翠沒有放棄對心愛之人的等待,依舊望眼欲穿,癡癡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這樣凄美的愛情故事怎能不讓讀者心中一陣酸一陣甜呢?
《邊城》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卻用雋永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一個深刻而又凄美的愛情故事。這樣如詩般的邊城,有一個謎一般的結局,而這個結局,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深邃而遙遠,給人以無限遐想,看似伸手可觸,但人們只能用心去觀察它真實的模樣。
《邊城》讀后感5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后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丑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蕩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
灰蒙蒙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欲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贊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愿為了心愛的女子癡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征,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里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向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么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后感6
酷夏的一個暴雨夜,那座白塔轟然倒塌,而在嚴冬的某個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個秋的光景,那少女的傷竟完全愈合了嗎?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遺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顏,她是大山的女兒,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飾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在爺爺的呵護下出落的愈加動人。倘若她就這樣懵懂下去;倘若她沒有和爺爺去看龍船;倘若平靜就此延續......然而人生不會有這么多的倘若,相反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邊邂逅了讓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儺送,從此心里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蕩著那句 “大魚咬你”......
多好啊,儺送也一眼就喜歡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續,人生完美的夫復何求。可是,上天總是在我們以為遇到幸福的時候打我們個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對她一見鐘情,并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親。
她將自己的小秘密埋在心底,連爺爺也不告訴,就連對儺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倆如何得知?他們不愿用決斗的方式贏得愛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來讓少女自己選擇。弟弟儺送擅長唱歌,決定唱浪漫的`山歌來贏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駕船遠行做生意。悲劇就從這里開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傳來,弟弟儺送認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么堅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響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卻不愿多問,而深受喪子之痛的父親與姑娘的爺爺也因天保的死來往疏遠了些,不同意這門親事。爺爺得知原委悲痛不已,為了孫女的幸福卻又不得不頂著別人的風涼話一次次賠笑,多日后,心中壓郁成疾,終于在一個暴雨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卻突然遭遇從小依靠的爺爺不在了,就像長在心底的一棵大樹,突然被連根拔起,而接踵而來的是,自己愛慕的男子突然遠行,從此杳無音信,少女頭頂的天像是塌了下來,她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淹沒在悲痛的苦海里,獨自哭成了淚人兒。爺爺是再也回不來了,可那男子呢,還會回來嗎?小說結尾說,儺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柳條吐綠,知了長聒,大雁南飛,冰凍三尺,少女就這樣癡癡等待著。
某個夏天的黃昏,我讀完了這本書,唏噓中抬頭望,夕陽已沉落地平線,幽靈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著蜷縮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覺得,少女應該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如果她早些說出自己的心意,又怎么會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還沒有開花的愛情?而如今她就像這輪夕陽,只有落幕的命運。
結局哀而不傷。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邊城,如若逃避等待,這座邊城只能是遺憾的枷鎖;假如積極尋找機會,那么這座城就將是心靈的歸宿。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們就在此中尋找機會,踽踽獨行。
那邊城是否依然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長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掛著淡淡的憂傷在溪邊癡癡等待......
《邊城》讀后感7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故事的開頭寫著翠翠在端午節塞龍舟盛會上,找不到外公。當地船總的小兒子,長相被人比做“岳云”的美少年灘送幫助翠翠順利地返回了渡口。灘送的出現使翠翠多了一件難以嚴明的心事。翠翠天真純潔在小說中表現為她的毫無心機,超出一切世俗厲害關系的愛情。然而悲劇在悄悄的醞釀之。灘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并且派人來說媒。而此時的灘送也被王團總看上,他情愿以碾坊為女兒的陪嫁把女兒嫁給灘送。但灘送執著的愛著翠翠。他不要碾坊而要渡船,他與哥哥定下了君子之約,商定唱歌讓翠翠選擇。善良的天寶知道唱歌不是弟弟的對手,也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于是駕船外出閉開競爭,卻不辛遇難身亡,哥哥之死在灘送心理留下了深深的創痛。他再也無心留戀兒女之情,也駕船出走了。留下了孤獨的翠翠,翠翠的外公由于經不起這沉重的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不幸溘然長逝,只留下了翠翠守在渡船邊,迷惘而深情的等待著他深深的愛著的心上人回來,然而結局怎樣誰也無法預料——“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者為此留下懸念。
《邊城》中的這個纏綿的愛情故事,在這愛怒悲喜的交織中,飽蘊著人性愛,人情美的內容。作著側重表現著翠翠的品性美,童真美和愛情美,翠翠是個脫離兒童期的少女,她的一舉一動帶著童稚氣,體現了她的童真。她的性格像名字一樣美麗,純潔,天真,無暇,她與清山綠水為伴,心靈上無一絲塵埃。她乖巧伶俐,又有山里女孩的純樸,天真而不嬌嫩,活潑而不輕佻,著反映出她的非同一般之處。而她在戀愛中所表現出來的愛情美更讓人感動,作者用較多的篇幅用很多細膩的筆觸,來寫翠翠的性情的'變化,來描寫她在青春時期和戀愛糾葛中可愛的思想。當天保灘送向她示愛時,她情動于中而不形于色。祖父象她說起,他故意把話題岔開,掩蓋內心的真情。這些都反應出少女被戀的真實情態。當初戀成為她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時,她變的文靜了,思想的外向轉為感情的內向。為了表現這種變化,作者通過內心的人物獨白,展示了許多夢幻般的境界。 對于這樣一個悲劇的愛情,又何止不讓人嘆息,她們選擇了愛但又不得不考慮家庭的因素,現實生活中的狀況,在面對一切現實問題她們只有相互期盼,也許結果是好的,這也只是我們的期望。而我們也正是處于這一階段的少男少女們,當面對愛情和現實時,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人為了青春美麗的愛情而不顧一切選擇了愛而有的人選擇了放棄了愛情,這兩種生活各有個道理,我們無權評論對與錯,只希望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要堅定的認識到自己當初選擇時的價值,這已足夠,做到到今生無悔。
《邊城》讀后感8
寧靜、安詳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會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歡歌激一路浪花。夕陽影里,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老人、孩子、黃狗就是生活的全部。這些與寧靜的湘西鄉間景致融為一體。淳樸的自然民風,那溫存于靈魂見的平淡生活也會繼續平淡下去嗎?歷史的車輪并沒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遠的氣息,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
像周圍山水一樣清新明凈,善良單純的翠翠在風日里成長著,純潔的靈魂在自然里抽穗拔節……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紅塵中命運多變無定,亦或兼而有之。那個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喜歡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紅色薄云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無盡的遐想……
只是盡心的,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的爺爺,很忠實的管理著渡船并忠實地在那里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喧囂鬧市的一切煩憂。船輕輕地劃破明鏡般的`水面,漣漪一圈圈地蕩漾開去,只有船槳的搖櫓聲似乎在傾訴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當閑下來時,爺爺應該會從袖子里掏出自己的土制煙斗,坐在落寞的黃昏下,輕輕地點燃煙斗,然后狠狠地吮吸一口,煙霧便畫著圈,輕舞飛揚。與此同時,必然伴隨的是一聲沉重的嘆息,接著便是對翠翠長久的凝望,這包含著太多太多復雜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渾濁的老淚從爺爺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繼續,可是仍會這樣平靜嗎?
雖然看似甜美安寧的生活,但在隱約間始終縈繞著淡淡的憂郁。從某中意義上說,翠翠雖然有爺爺無微不至的疼愛,黃狗的陪伴,生活里充滿了與動物朋友的歡聲笑語,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孤獨的,甚至有一絲的傷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那顆充滿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豐富的世界,更加希望聽到渡口飄來那些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外面的世界雖然嘈雜卻使人更加充滿幻想和與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闖入翠翠的生活,使本來平靜且無憂無慮的日子在轉眼間灰飛煙滅。
“車市車路,馬是馬路”爺爺對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話,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于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是順順,總是對爺爺的誤會,無意間卻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客觀存在的,有時它會因矛盾而升化為人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翠翠與二老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這本就是一場夢,就像當初對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長了半夜的歌,朦朧中,翠翠伴隨著歌聲張開了翅膀,飛到對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終究是一場美夢,夢醒時,心中就只剩下迷茫與失望……
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翠翠對于這一切還沒有明白什么,朦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樣,美麗但很短暫。
世緣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當去亦挽不住。
《邊城》讀后感9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黃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么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高一時學過《邊城》的選篇,老師當時給我們看那部電影,我們好像一致不怎么看好那個翠翠,演員不咋地,沒那么靈動。印象深刻的是湘西邊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來喝一口的感覺。那么清的水,那么美的姑娘,放在那兒就是誘惑。
沈從文就是這樣,誘惑著大家愛上這座古樸靜謐的湘西邊城,也給自己的文學找到了基地與根據地。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那個美麗的地方,給了他太多靈感與情感源泉,也讓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質樸,水的靈動,那么清新怡人。
應該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當時自己太小,并沒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細節都沒有注意到。翠翠對儺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預兆,令人讀了不禁會心一笑,又暗暗為他們的前途命運擔心。
覺得是因為爺爺的太過熱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閃閃,才釀成了這場悲劇(感謝老天,悲劇都這么唯美)。二老說他“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蔽矣X得也是,有話直說嘛,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干嘛非得拐彎抹角試探別人,惹得人家反感,對事情的進展還起到反作用。可是轉念一想,爺爺那“諂笑著的臉”,那貌似不經意實則急切的話語,卻也正表現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對孫女的'疼愛與擔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孫女無人照顧,便要急切地找個自己放心的,孫女中意的人托付,那么,那種古怪的行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么翠翠,十四五歲的小姑娘,面對自己的感情(有點早戀的嫌疑),卻不敢坦誠,掩飾。讓爺爺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無從得知,我覺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從不肯正面相迎。無論二老怎樣笑意盈盈含情脈脈滿懷期待地看著她。結果呢,還是誤會,二老以為她對自己沒有意思,一次次怏怏歸去,最后憤然離去!耙苍S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只留下翠翠獨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長的等待。
有點殘忍。
有點不理解,為什么不能開誠布公自己的感情,讓大家都受傷。因為太淳樸的民風?太單純幼稚害羞的心?總是有那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難道這就是邊城的風俗,沈從文小說的魅力?不敢說,我還沒讀多少呢。
不過說真的,當有這么一種感情在我心中萌發時,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將它開誠布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說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邊城》讀后感10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群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耙坏佬标栦佀,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敘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著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凈的眸子里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一個秘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說的秘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悅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說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轉折,而后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夫誤以為是天保打動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后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著遺憾去世,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么。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復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邊城,邊城04-28
沈從文邊城的讀后感邊城讀后感范04-25
邊城05-01
邊城(.)..05-01
邊城..05-02
邊城吟,邊城吟孟郊,邊城吟的意思,邊城吟賞析 -詩詞大全10-27
邊城落日,邊城落日駱賓王,邊城落日的意思,邊城落日賞析 -詩詞大全09-07
邊城作,邊城作薛能,邊城作的意思,邊城作賞析 -詩詞大全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