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通用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通用12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但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2
就我而言,父親為了賺錢養家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與爺爺奶奶分別,來到南京,每年也就只能回家一次,留給爺爺奶奶的只剩下一間孤獨的老房子。曾經的父母有我們在身邊,即使一天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一起坐在沙發上閑聊家常,也足以溫暖他們的心靈。而今我和哥哥上了大學,家里就只剩下父母二人。他們則只能用工作化解自己的孤獨。勞累了一天之后,他們卻會堅持每天晚上準時坐在電話機前等待我的電話,如果我因為忙碌而忘卻,他們則會等到忘記了睡覺的時間。
我的家現在也好似只剩下了一間空洞的房子,因為我們都離開了,父母也就離開了,因為見不到我們的地方對他們而言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從上大學以來,父母就總是來到我的學校看望我,而我卻總是很忙,雖然相見的時間真的很短,但是哪怕十分鐘,也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慰藉。“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完《目送》,我流淚了,被這種父女、母女之情、對孩子的不舍卻依然狠心放手的親情和對親人去世的無可奈何深深地觸動。
《目送》讀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了龍應臺的《目送》,被開篇的這段話吸引,看到她描寫的目送父親遠去,目送孩子成長,我潸然淚下,人生匆匆幾十年,要告別的東西太多,所以珍惜當下!
今年兒子就要讀幼兒園了,想象著他走出家門,返身向我招手,說:“再見!”心中就好不舍,那些襁褓中的.記憶,那些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時光這么快就過去了,我多想像從前一樣,再多抱抱他,但是他的生命中,會有越來越多我不能陪伴的時光,母子一場,他終究會去過屬于他的人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想象著那個小小的背影離我遠去,簡直心如刀割。
我想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某天早晨,我要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為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
我把他交給馬路,告訴他遵守規矩沿著人行道而行,過馬路左顧右盼,看清楚了再走,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我把他交給學校,告訴他聽老師的話,但我不能掌控他到底收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某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會接觸網絡,了解新聞、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么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義、善良,還是學會圓滑、詭詐?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他對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將幫他建立什么樣的價值觀?
一切的擔心,恐懼都只是這個只具備三年媽媽經驗的我的想法,禪語說:“片片雪花不落旁處。”解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好吧,就這樣吧,作為媽媽的我,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目送你遠去,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向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盼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期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但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此刻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后感5
看這本書的時候,淚忍不住從眼睛里流下來。龍應臺的文字不僅優美,還富有情操,如晨光中的那一抹微云,夕陽下的露珠;是火紅的朝霞,黑暗中的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命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她寫了自己的孩子從一直圍著她團團轉,到與她疏遠,直到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她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子父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聽了杜鵑那仿佛哭得一嘴濕淋淋的鮮血似的啼聲,讓這個心思細膩的女人從心里體會出了那份孤寂、凄涼。她寫出了人生百態,也寫出了世態苦痛。
從《雨兒》和《胭脂》中我讀出了她對母親的愛,從《寒色》和《回家》中讀出了她對一個完整的家的渴望與追求;從《憂郁》中我讀出了她對這孤寂的體會與對杜鵑的憐惜。
印象最深,也是哭得最深的是她回答家是什么的那一段,她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卻被這種小學作文題目給難住了,突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家,是兒女在的地方,是父母親都在的地方,是一個溫暖而又安心的世界。那,才是家。這是她的回答,可是這種世界對于我們家這種單親家庭來說,我可能是感受不到了。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后感6
《目送》這本書,龍應臺用平實的詞匯描寫出母親同時也是女兒在面對親情時的無奈,同時又敢于直面生活帶來的無奈。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近乎詩句的意景寫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學,有點像《論語》,用對話而且
只用對話,只不過龍應臺將對話換成了描寫,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的描寫。昨天有讀者把龍應臺與季羨林比較,我更提高到與孔子比較。
另外,我覺得龍應臺的文字不太適合男性閱讀,文字太過細膩。我注意到發言的女性產生共鳴的比較多,而男性發言比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覺得這是因為龍應臺是女的,這是必然的,我感覺散文是不是會分性別。
目送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龍送兒子的離別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與冷漠的兒子形成了對比,深情的“目送”沒有換來不舍的“回頭”,而作為女兒的她對待父母我個人認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誤差,我認為這是男女之間的“結構”不同所造成的。兒子可能更喜歡對外界的探索、冒險,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決絕,女人則多愁善感。
文章描寫的龍應臺就像現在被人詬病的.“直升機媽媽”,整天徘徊在兒子的頭頂,其中還涵蓋中西之間的文化沖突,因此作為龍應臺來說包容的不僅包括男女之間的差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別外,而且還中西文化的差
別,這就讓龍作為跨國母親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讀后感7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銳氣,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溫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說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目送》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因為書中的一句,曾經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說的是父母送子女時,那種無力追隨而又期望陪伴的心情。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也許不久后的某一天,我也會成為這些父母中的一員,我只希望那一天,來的晚一點,再晚一點。
《目送》是作者醮著深情的筆墨書寫的文字,她寫了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她寫了和兒子的離別;寫了朋友間的牽掛。生活在世間的她,有著諸多的'情感,比如快樂,脆弱和失意。許多文字,透露著薄涼和無奈,因為,不管身邊有誰,有些路,也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這篇文章講述了大多父母的心聲,其中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句子,里面字里行間都包含著濃濃的感情。仔細讀這本書而,你會發現這本書講述的更多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一個母親的心路歷程。仔細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來自心靈的震撼。
我很喜歡這本書,其中也有許多讓人感觸很深的句子,值得大家花費時間去細細的讀品味。
《目送》讀后感9
作為同樣描寫親情的文章,讀龍應臺的《目送》時常讓我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總是在目送我們的背影,從離開家鄉去異地讀大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也就脫離了父母的懷抱,每一次開學時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進火車站,向爸媽揮一揮手,到假期和同學一起旅游時,在機場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在外注意安全,去外地實習時看到媽媽偷偷抹去眼角的淚水,正式開始工作后每次離家,家人的擔心。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漸漸多了朋友、老師、同事等等。所追求的夢想,想過的生活,在事業上的渴望,都讓我們來不及多看父母一眼,然而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大半個世界,他們總是默默目送著我們,一邊有對孩子長大成人的'欣慰,一邊卻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大概這就是父母的愛,不求回報,只求看到你開心、幸福。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終究有一天,我們長成了頂天立地的大人,而人生的路,多半也是要自己慢慢走。只是走的時候,別忘了回頭看看爸爸媽媽。也許就是在看到他們目送自己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感受到,自己長大的同時,他們也在變老。作文
《目送》讀后感10
《目送》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目送》這本書籍共寫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讓我感動到不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干事,“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后感11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發。在光陰的故事里,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里,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變烏絲,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后感12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現原來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賴,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
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可以也應該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么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05-03
目送作文_關于目送的作文03-01
《目送》讀后感: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05-06
目送的作文07-29
作文:目送09-24
《目送》有感05-06
目送作文06-24
目送_讀龍應臺《目送》有感_1100字10-25
目送優秀作文11-08
關于目送的作文(精選)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