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

時間:2024-10-24 06:44:1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的犀利來。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癡、有憤、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1)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他的筆一轉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這一手是學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現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洋洋灑灑,談笑風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歷,一經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2)

  我在新華書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實秋閑適散文精品》一書,立即就被書中所收錄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從此,它陪伴我度過16年閑暇時光,始終讓我愛不釋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慶,令我到鐵工校工作27年來最為感動的事情是學校發放了旅游經費,鼓勵我們四處游玩,開闊眼界。

  此時此刻,重讀梁實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頗為感慨。

  散文《旅行》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對待旅行的態度。“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愿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后的權利————壽終正寢。至于席豐履厚的人更不愿輕舉妄動,墻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游’,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了‘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這絕妙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嘖嘖稱贊。

  由此聯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貴州遵義鄉間目不識丁的農婦。1955年跟著兒子來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沒走出過成都府。記得我上中學時,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親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義鄉下,原由是她說在成都死后火化會“好痛哦”。不過最終還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家鄉,葬于故鄉的青山綠水之中。

  文中對出門旅行帶行李————鋪蓋卷兒的描述,生動細膩、風趣自然。它一下子打開了我封存N多年的記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時,每學期例行公事的學農勞動。打鋪蓋卷兒可稱得上是一項技術活,好多女生的鋪蓋卷兒打得松松夸夸,從家到學校再到學農的住地,幾次折騰,早就散落一地。現在好了,不管是出門讀書還是旅行,幾樣隨身攜帶的衣物,一個旅行箱便“OK”了。

  梁實秋先生寫《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歷史,可讀來卻沒有一點時代的疏離感,反倒覺得與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例如他在散文中寫道:“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丑惡”。“家里面所能看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風箏需要舉著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鄰居沒有遮攔。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頭碰腦的不是人面獸,就是可憐蟲。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雖無勇氣披發入山,至少為什么不帶著一把牙刷捆起鋪蓋出去旅行幾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風吹雨打,然后倦飛知還,覺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變成為暫時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時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細品其中滋味,想想當下我們的生活,不正是這樣嗎?

  浮華而冷酷的鋼筋混凝土城市里,終日為生計披星戴月、拼命奔波的人們。一月到手的工資剔除房貸、必須的生活花銷,基本上就成了標準的“白領”了。看著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富人們肆無忌憚的“生活”,窮人們茍延殘喘的“活著”,我的內心自然變得焦慮、憤憤不平起來。日子一長,便對大自然的“月缺花殘”毫無知覺,身邊的人和事毫無興趣。活著,也僅僅是麻木地活著。這時,旅行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雖然我不能夠改變社會,但我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心情不好時,出門去旅行幾日,曉瞰日月山川,聆聽雨聲風嘯,同一位素未平生的人促膝談心。什么功名利祿,悲歡離合,似乎一下子看淡了。積蓄、壓抑許久的心智得到了釋放,我的心情豁然開朗,生活也因此過得舒坦了許多。

  “旅行中沒有不感覺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哈茲利特Hszlitt主張在旅行時不要伴侶,因為:‘如果你說路那邊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侶也許聞不見。如果你指著遠處的一件東西,你的伴侶也許是近視的,還得戴上眼鏡看。’一個不合意的伴侶,當然是累贅。但是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人太多了嫌鬧,沒人陪著嫌悶。耳邊嘈雜怕吵,整天咕嘟著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但是也還想拉上個伴。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受得住孤獨。”

  梁先生說得是多么精妙啊!簡單明了的幾句話將旅行者在旅行時是否要伴侶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對這一點深有同感。

  旅行是我最大的`嗜好之一。到大興安嶺旅行是我兒時的夢想,但因路途遙遠,一直排在無期的下一次計劃中。

  記得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看了一篇描寫大興安嶺的游記。書中對大興安嶺的四季做了詳盡的描述,春天的大興安嶺,滿山紅杜鵑,山嶺溝壑,處處充滿生機;夏日的大興安嶺,林莽飄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領略極晝美景的理想勝地;秋日的大興安嶺,層林盡染,極目遠眺,天高云淡。同時又是收獲都柿、榛子、山丁子及各種名貴的中草藥材的季節。冬天的大興安嶺,萬傾林海一片銀妝,讓你頓感一種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幾十年來,我常常幻想:自己乘坐著森林小火車,穿越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森林中,聆聽林海濤聲,聞著東北黑土地的芳香。那是多么的愜意啊!

  在2002年的暑假,這個夢差點就實現了。我記得那是我女兒小學畢業的假期,我帶她到天津、大連游玩。我們在玩了大連后,準備到哈爾濱、漠河去旅行。哪知她不想走了,認為太遙遠了,結果東北之行在沈陽便打住了。

  今年暑假,學校發放旅游費,又使我封存了N多年的夢想萌動起來,這次一定要到大興安嶺去。為了準備旅行,我可是做足了功課,上網查資料,到書店買地圖。在網上查到:大興安嶺位于內蒙古和黑龍江境內,內蒙古的加格達奇位于大興安嶺南麓,黑龍江的塔河位于大興安嶺的腹地,黑龍江的漠河位于大興安嶺的北麓。哈爾濱距中國最北端漠河,鐵路線1200公里。我準備先到漠河,再回頭到塔河。

  這次出行要不要伴侶?對我來說是很糾結的事。按梁先生的說法,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天馬行空,一切我說了算。但是,我又十分需要一個伴侶來分享旅行中的快樂和感悟。最后,老公與我同行。我們一路從成都到沈陽、長春還算合拍,結果在哈爾濱游玩的幾日里鬧起了矛盾,可能因為出來時間較長,他不愿再繼續北上,我準備獨自前行。結果在哈爾濱火車站購買到漠河的車票時,他的一句“你的漠河之行,便是你的死亡之旅。”的話使我一下子猶豫起來。最后,夢中的大興安嶺近在咫尺,我與它失之交臂。現在,每每想起,實在遺憾。

  由于平時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應付工作,難于靜下心來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我發現:旅行它會使你的視覺、嗅覺恢復敏銳,那怕只是看到陌生城市的一個街景,炊煙繚繞的小村莊,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當你厭倦了目前的生活,出門去走走,轉換一下生活模式。讓自己的心在旅途中慢慢沉淀、平靜,也許會對人生和世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3)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無懈可擊,趣味風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的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代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現,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行比較。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你應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

  梁實秋總是以風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濟的環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

  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就是表現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很顯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別,而“文學就是表現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不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識也正與當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但歷史的事實已經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步入了21世紀,雖然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曾有過的那段艱難歲月,但我們也決不愿再重回那段時光。讀魯迅,讓我們牢記國恥;讀梁實秋,讓我們體味歷史的美好與現時的可貴。

  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4)

  最初知道梁實秋,是在上初一那會。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課文第9自然段中作者猜測自己之所以被送到三味書屋去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據我的語文老師講,這是魯迅先生在罵人,這梁家是指文人梁實秋。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我們本地人有給人“扔磚頭”一說。這話倒也沒有錯,乾縣有在背后給人扔黑轉頭一說。那時候對老師的說法感到很好奇,心想文人還真是稀奇,罵人竟然還能說的這樣文雅。

  再次知道梁實秋的時候,大概是自己上初三的時候學到了魯迅先生的雜文,這時候老師講到了魯迅先生的論戰時,又一次提到了梁實秋——魯迅先生的論敵之一。這時候,我大概知道了這梁實秋屬于資產階級文人,是魯迅曾經批判過的敵人之一,魯迅先生有名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指的就是梁實秋。魯迅先生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敵人自然是國家的公敵,所以在建國以后,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硬是沒有選過一篇梁實秋的文章。

  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是因為梁實秋的文章《盧梭論女子教育》而引起的。在文章中梁實秋對盧梭大加攻擊,景仰盧梭的魯迅自然不答應,于是寫下了《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翌年的《語絲》周刊上,從而揭開了魯、梁論爭的序幕。這場論爭前后持續了八年之久,這場論戰還史無前例地涉及到了諸多方面的問題,如文學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學的階級性、文學批評的態度、翻譯的標準等等。除此之外,論戰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它一開始就摻進了政治斗爭的敏感因素,而這一點無疑會使論戰雙方的態度變得嚴厲甚至敵對起來。

  最后重新認識梁實秋是在參加工作之后在陜西教育學院離職進修的事了。這時候,能夠比較客觀的對待民國時期的文化人,正確評價他們的新文化運動以及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了。他們的作品也開始在國內出版發行了。但是,很多曾經的資產階級文人的.文章還是無法進入到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中去。更讓人無解的是,在2017年部編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本已經編入了一篇梁實秋的散文《鳥》,結果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最后印刷的時候讓人給拿下了,結果讓很多教材輔導書商措不及手,硬是沒來得及撤換。

  這讓我更加有興趣去學習了解一下梁實秋,看看能夠引發教材編寫這么大爭議的梁實秋。也只有自己真正的學習了,了解了梁實秋及其作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說話更有底氣。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等。

  這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文庫出版的書目之一。這套書目包括:魯迅、梁實秋、徐志摩、林語堂、周作人、胡適、梁啟超、沈從文、郁達夫、鐘敬文、廬隱、謝冰瑩、朱湘、張申府、梁遇春、朱自清、蕭紅、艾青、臧克家、李廣田、錢歌川等。

  這本書分為秋室雜憶(1969年)、西雅圖雜記(1970年)、槐園夢憶(1974年)、雅舍小品續集(1973年)、白貓王子及其他(1980年)等五部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槐園憶夢。

  通過讀這本書,我獲益匪淺。首先,我看到了梁實秋對結發妻子的殷殷深情。梁實秋晚年的時候,和原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在他71歲的時候(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日),一場意外突然奪去了程季淑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懷著對故妻程季淑女士的深切緬懷之情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足足有近一百頁,從119——211頁,其情感細膩、內容具體生動,沒有真情實感絕對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作者深情地回顧了程季淑女士由初識到相知,再到結為夫妻相敬如賓,直至相互扶攜共度人生的經歷,感謝了程季淑女士為家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這其中,有這樣幾段話,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們的恩惠在我們的欣賞是永不泯滅的,以后縱然有機會能夠報答一二,也不能磨滅我們心上的刻痕”,這說明了季淑女士心懷感恩,所以她的生活就能夠過得游刃有余。

  “假設有一天,朋比為奸坐地分贓的機會到了,你大概可以分到大股,你接受不?收則不但自己良心所不許,而且授人以柄,以后永遠被治于人。不收則同僚猜忌,唯恐被你檢舉,因不敢放手胡為而心生怨望,必將從此千方百計陷你于不義而后快”。這是季淑對于書生做官的最為精辟的分析。

  在《槐園憶夢》中,作者寫到他將莎士比亞的37本全部翻譯完畢后,1967年8月6日朋友為他舉辦的慶會上,謝冰瑩在慶祝會中的致辭“莎氏全集的翻譯之完成,應該一半歸功于梁夫人”。在此基礎上,梁實秋說出了所有專心做學問之人的心聲“她容忍我這么多年做這樣沒有急功近利可圖的工作,而且給我制造身心愉悅的環境,使我能安心的專于其事”。

  其次,我從作者的西雅圖雜記中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識的東西,用來揭示現在社會中的種種亂象,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你來摘》這其中的莊園采摘模式不是也在四五十年以后流傳進了中國,時興一時;《母親節》中我知道了母親節的由來;《超級市場》里寫到的超市也在二三十年以后進入中國,成為中國人選購商品的重要渠道,不過先生的種種擔心倒是一直沒有出現;《由廚房說到婦女解放》在中國大陸也已經實現了二三十年了;《大都會美術館》也是給我們記錄了一個真實的美國,哪里不是天堂,也絕對不是地獄;《哈佛的嬉皮士》讓我們知道了今天的乞丐服的由來,知道了犬儒和佛系青年的區別和聯系;《福德故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愛國的人一定珍視他的國家過去留下的文物遺產”。

  最后,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人物,了解了有關他們的逸聞趣事。在1923年上海浦東起航的杰克遜總統號船上我們見到了許地山、謝婉瑩。在上海小弄堂里,我看到了徐志摩的身影,他說“胡大哥請吃花酒”,也不知道胡大哥是不是胡適?想來差不多。在北碚的編譯館碰到了禮樂館的館長戴季陶,中華民國國旗歌的作詞者,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因為沈從文的緣故,張充和這人我也熟悉,因為她的三姐兆和沈從文與1933年在北京結婚。

  《雅舍小品續集》黃庭堅說的“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進一步堅定了我讀書的信心,司馬溫公“至于啟卷,必先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隨覆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讓我明白了讀書人應該怎樣去讀書。《我在小學》中“誰的筆記本子折角卷角就要受申斥”,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看到后會不會臉紅。他們的書不是卷角折角那樣,而是在書上亂涂亂畫,扯掉書頁等,讓書本變得面目猙獰。

  不足之處,就是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進度總是快不了,不能像看那些娛樂消遣的書一樣,一目十行,每每遇見攔路虎以后,我不得不搬出字典逐一查找,小心摘抄于書上,通過讀這本書我確實認識了不少的生僻字,也學習了解了很多的文言雅詞。

  乾州蕞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熱愛教育事業中年男子。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俯仰天地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無愧于我心)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我還是原來那個乾州碎娃,只不過把“碎”換成了“蕞”(乾縣人讀作suì)。寫文化散文,讓散文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讀乾州蕞娃文章的時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長知識。

【梁實秋散文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實秋散文集》讀書筆記08-07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04-27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梁實秋散文《雅舍》賞析05-01

關于梁實秋散文集的讀后感200字05-07

我眼中的梁實秋05-06

梁實秋簡介資料05-05

梁實秋美國留學故事05-11

我眼中的梁實秋作文12-13

梁實秋《下棋》讀后感05-05

散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