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通用28篇)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手上沉甸甸的,合上這本書時淡淡悲傷和壓抑久久蕩在心頭。霍達這位偉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講述了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玉與月向世人展現一幕幕哀傷的愛情悲劇。
質樸無華的'葬禮讓我認識了穆斯林,從未了解過的宗教與信仰也在這本書中緩緩展開在我的眼前,宗教的傳統,政治的交鋒,愛恨的交織。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虔誠的穆斯林老人帶著年幼的韓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緩緩的琴聲與天上的新月相交輝映著讓這命運的舞臺緩緩落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場終結了,而當我靜靜回首書中的一幕幕,‘玉王’韓子奇艱辛的創業,對玉的執著,對感情的無奈,直至死前含淚而終。
有著不同觀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為信仰毀掉了兒女的婚姻和愛情,帶著新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卻漂泊他鄉;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媽終究守候著一家人直至病死;韓天星和陳淑彥這對被命運硬拼成的夫妻帶著悲傷活著;而那個十九歲的花季聰穎美麗的少女韓新月卻因先天性心臟病早早凋謝了生命之花,那一輪新月之下,楚雁潮緩緩的拉著提親……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里只想著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溫馨的清香。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留于我心底的是對未來的一個憧憬,一個新的希望,期待著幸福與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個熱愛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
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才在腦海形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嘆于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可以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里,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歡樂,為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為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默默地,我流著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干凈,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而女人則是頭戴黑紗,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余萬字的長篇小說里,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
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后蕩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鐘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應該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棄看似重要東西。因為放棄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3
大學時就看過一遍《穆斯林的葬禮》,暑假中我又拿出當年買的書重新感受了一次主人公們的悲歡離合,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心里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一章寫當今,而后一章又開始著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說寫作的一些結構、布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蘊含著悲的意味。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著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
她哭著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后會怎樣哭叫著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
看到這里,我也為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于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著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4
很早以前聽過這本書,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國作品,卻對它的名字產生了興趣,迫切地想讀一讀。
在圖書館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覺是,夠厚,夠破,有的人不喜歡讀舊書,我倒還好,覺得圖書館的書越舊證明越多人讀過,越是好書,如果借到不好的書,往往翻幾頁就還了,書是新的,當然這只是個人理解。
剛開始看的時候,除了新月的報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貧卻安靜的日子,然而,事情開始有了各種轉折,有了沖突,有了懸念,看到最后,是滿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時候實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節的時候,心里還是堵得慌。其實就是一個悲劇,或者說是一個個的悲劇組成了這個冗長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愛情:玉兒和韓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讓人唏噓的地方,說到底是璧兒的霸道,她不容許她們每一對在一起,她總有自己的理由。
這個女人小的時候是可愛的,有靈氣的,可是越長大越變成了一個跋扈的女人,她的無知是那個年代賦予的,她沒有讀過書,沒有玉兒那樣開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層面,她只是個普通婦人,算計著她的小日子,不關心政治,只關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執著和計較。
可是無論如何,我還是理解不了玉兒的,我理解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所造成的錯亂,可是我認為,不管是怎樣的愛情,都應以不傷害另外一個家庭為底線的,否則都不會有什么好結果,那是自私的代價。作為妹妹,她搶了姐姐的丈夫;作為母親,她的離開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斷送了女兒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愛,不是白發蒼蒼在新月生日拎塊蛋糕就能彌補的,別說苦衷,所謂苦衷都是拿來在傻眼了時敘述的借口。
整個一個大悲劇,唯一讓人暖暖的是那個甚至有點木訥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馬情況,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時候,都想擁有這樣一個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風華正茂的時候離開了,可她擁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愛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愛的男人還會在她生日的時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歡的小提琴曲子,對一個女人而言,這已足夠。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5
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為背景,講訴琢玉大師韓子奇與其女兒韓新月兩代人糾葛纏繞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我讀這本書,一開始是被封面上僅小于題目字號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個字又讓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壯觀的葬禮呢?當我身臨其境時,才發現每一場葬禮,都是對讀者心靈上的一次凌遲。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欣賞它獨特的敘述方式,章節交錯,從“月夢”“玉魔”“月冷”“玉殤”到最后的“玉魂”“月別”,以月象征純潔善良的韓新月,以玉影射視玉如命的韓子奇。而層層推進的章節標題更彰顯了故事伏筆重重,跌宕起伏的敘事風格。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當你讀的越深入、越細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細微之處不易察覺卻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殘留著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濃烈。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最欣賞它在人物方面精細深微的刻畫。沒有一個角色應當是完美的,你無法用“好人”“壞人”去界定,他們是你邊恨得牙癢癢,又邊憐惜的鮮活的存在。
韓子奇,在愛與責任的較量下,他毫無懸念的選擇了后者,然而卻終究無法擺脫愛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與智慧擔當的韓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處中從未動過情念,然而當沖出束縛的牢籠,在異國他鄉戰亂流離的三年,他們卻毫無保留地相愛了。也許,愛便是在對的時間與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樣呢?愛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戰八年,作為韓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卻獨自一人帶著年幼的兒子撐起整個家。試想一下,一個女人,她要有多么強大的內心才能在國難當頭時每天懼怕著丈夫、妹妹與兒子、自己的死亡熬過八年光陰?而八年后,攜“夫”帶子回家的梁冰玉卻在親姐姐面前喊著人格尊嚴,這又是何等的殘忍?梁冰玉毅然決然地帶著自己的人格獨自離去,她是堅強的。韓子奇為著責任留下,幼小的韓新月卻從小失了親娘,受盡“新”娘的冷漠。
韓新月,似一彎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動,滌凈了每個人的心田,似一陣春風吹綠了枝椏與春天,似天邊一彎皎潔明凈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與自己老師真誠純潔的愛,讓這本悲劇的書有了明快的樂調。
然而,正因為有樂,才襯得最后的葬禮多么悲傷。她死了,連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隕落了。
她長眠于地下,穆斯林的葬禮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6
其實,我并不會寫讀后感。只是,為了擺脫這枯燥無味的假期而信手由韁的發發感慨,以減輕這種自然而然的郁悶之情罷了。
記得看這本書時,正逢我出水痘而悶在房子里,一邊是拿著鏡子看著臉上的水痘慢慢的消失,心里感覺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欣喜和期盼;另一邊是由于好幾天沒有出過房門,沒有曬過太陽,一種無形的壓抑伴隨左右。好想出去兜兜風,嗅嗅陽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但我不能,我只能披著衣服,靜靜地站在窗口默默凝望遠方,在這種活動以外的時間,我看《穆斯林的葬禮》。
回想一下,《穆斯林的葬禮》到底帶給我什么?是在為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悲劇而惋惜?還是在為韓子奇在婚姻上的懦弱而痛心呢?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我總覺得霍達帶給了我一些很現實的東西。
在書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回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禮節。當然,這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葬禮的儀式。梁亦清死了,韓新月死了,“姑媽”死了,韓子奇死了,這些人的離去,怎能不使我對“葬禮”記憶深刻呢?雖然我曾經為他們傷感過,痛惜過,感慨過,流淚過,但它也帶給了我許多的思索。
也許此時,此年齡,信口開河的談論愛情似乎讓人感覺到我的稚嫩與單純。但它卻使我不禁要問“什么樣的愛情才會幸福”?那些因為憐憫、因為同情、因為感恩而形成的婚姻是否存在真愛呢?為什么愛情在世俗、在民族差異、在宗教信仰面前竟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呢?我想誰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卻又權利去尋找自己的愛情。也許是因為生活,生活讓我們改變了太多。是生活讓愛情變成了婚姻,由婚姻組成了家庭,但也是因為生活,讓大多數人在壓力下湊合著過日子。我太年輕,不懂得什么是真愛,在現實中,人總是要生活,這也許就是韓子奇為什么割舍梁冰魚兒回到與梁君璧組成的'家庭中的原因吧。
好了,寫到這,我無法再寫下去了。因為我沒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或有什么能讓人引起思考的感慨。我看完《穆斯林的葬禮》的收獲是我還想再看一遍,至于這美其名曰的讀后感,權當我個人在這濃厚的氛圍中呼吸一點別的空氣,至于其他的意義,我覺得很寥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別見笑,本人就倍感欣慰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7
看完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我掩卷而思。我被小說引人入勝的情節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對書中描寫的每一個細節都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也被小說的精彩情節、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感動了,亦為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的愛情悲劇留下了傷感的淚水。
書中以“玉”和“月”交叉展開來寫。只看目錄:月夢、月冷、玉緣……一種十分純凈、脫離凡俗的感覺油然而生。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這里,可以看到梁亦清作為一個玉雕技藝高深的匠人,對自己事業的執著和對玉全身心的熱愛,也看到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華民族有崇玉、愛玉、敬玉的情操。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征,古時形容有德行的男子,都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文中也隱隱流露出如玉般雅致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
書中最令我難以釋懷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不附帶任何關系去愛,愛時如夏花之絢爛,結束時亦如秋葉之靜美。他們從一開始的師生情深,發展到最后的心靈盟友,乃至靈魂密友,是何等高尚純潔的感情啊!尤其是新月患了心臟病住院,再到她離世,楚雁潮給予她的關懷呵護,再到后面試墓穴的那段描寫,我內心深處也被一種深深的極為強大的情感震撼著。
人生無常,無論你是一個怎樣堅強的人,面對死亡都是那么不堪一擊。我的心情就如一片漂浮在空中的落葉,隨著主人公的心情起伏變化。說實話,我對他們的愛情既羨慕又有種揪心的疼痛,甚至向往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心靈相犀的情感,因為這樣純美的愛情在當今社會中已經極為少見了。
愛情是一種信仰,它儲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儲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它和靈魂同在。不管怎樣,緣分到來時就珍惜,把握現在,即使給不了太多的溫暖,也不要去傷害。我覺得真正的愛情是新月和楚雁潮之間的那種愛情——純潔、簡單、真摯。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剎那芳華,轉瞬即逝,可是留在心里的卻是永恒。人生就是一首歌,每一個曲調,都詮釋一種震撼。或許愛情原本就是需要想念的,讓念想在歲月中悠然綻放,凝成彼岸的遙望,緣來緣去,千般婉轉,終會羽化成蝶,妖嬈成塵世里最美的絕戀。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8
禁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終于翻開《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過去的和現在的,兩條主線并行描述,到最終匯合,揭開所有的謎底,感嘆作者的巧妙構思,令情節更加引人入勝。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讀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別說情節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書呀。
再說說劇中人物,無一例外,都是悲劇,所以看的過程,心情略顯沉重。
最大的悲劇人物是碧兒,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嚴格恪守著穆斯林的教規。早年喪父,為了家業,嫁給了父親的徒弟韓子奇,碧兒不懂愛情,她認為教規最大,祖業最大,但是現實生活卻跟她開了天大的玩笑。因為時事的變遷,韓子奇娶了玉兒,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邊,時刻提醒著她曾經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畢竟是胞妹的孩子,有著同樣的血脈,既愛又恨,復雜的情感,令新月對這個媽媽時常琢磨不定。最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卻原來嫁給了一個漢人。她最在意的兒子天星,因為她的從中作梗,拆散了一對情投意合的鴛鴦,非但沒有得到兒子的'愛,卻只有兒子的怨恨。胞妹玉兒,因為她的不寬容,遠走他鄉,唯一的親人從此天涯兩隔。祖業“奇珍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僅自己不幸,也給別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節的起因,一切因她展開。玉兒的遠走他鄉;天星沒有娶到真愛;當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孫得以抄家,抄走了韓子奇的畢生收藏,致韓子奇抱憾離開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隨著新月的離去成為最大的遺憾,令人唏噓不止。
韓子奇,天生對玉有著不解之緣,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誤打誤撞,跟隨了穆斯林教徒吐羅耶定,本以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麥加朝覲,但是自從他在“奇珍齋”見到美輪美奐的玉器,他突然意識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為玉生,為玉死,只可嘆生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書中的亮點,她是愛情的結晶,本來也將有一段浪漫動人的愛情,但是從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劇的角色,即使有著清新可人的形象,聰慧敏捷的頭腦和善良溫柔的性情,也沒能抵抗命運的安排。
玉兒,是所有角色中最讓人感到輕松的,比碧兒有文化、更多情,比韓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爭。她不隨波逐流,努力把握命運,雖然在感情上,屢受打擊,但是她沒有灰心放棄,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愛,自愛、自尊、自立讓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實、更成功!雖然她也經歷了早年喪父、中年無奈拋夫別女、晚年痛失愛女,但是她努力了,應該沒有遺憾了。
這本書圍繞穆斯林和玉展開故事情節,所有人物因對這兩個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諸多的悲劇令我懷疑,是怪對信仰太執著?還是怪世態動蕩,個人太渺小,相對國家的命運,根本無力掙脫。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傾其所有,只為到麥加朝覲,哪怕乞討著一路走過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輝煌時刻。他們內心只有,在外人看,也許他們窮困潦倒,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對信仰絕對的虔誠,內心是平靜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數的人是游離于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所以造成許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羅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精神上的困擾。
個人認為,人活著只為“體驗”和“體現”。“體驗”是指,雖然人的結局都是一樣,但是活的過程千差萬別,體驗越多,過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體現”是指個人價值的體現,“體驗”是自己的事,但是人畢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助人,影響環境、改變環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圖流芳千古,只為造福子孫,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這種“體現”可大可小,依個人的能力,盡力而為。
人生不過如此!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9
上學期看了《穆斯林的葬禮》,故事內容大概是: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于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圣路過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后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并生下女兒新月。戰后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后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于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擔子。后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透漏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是一群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溫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于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面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通過信仰療傷。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凄迷。這人間,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愿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于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悲劇的美好幻想。
而悲劇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愈合的疼痛,當面對宏大的社會悲劇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于事。悲劇,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了解,啟示后來的人,后來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0
讀完本書也有一段時間了,一方面是自己忙著到工作,還有一方面是,自己的功力不足,老實說我心中不知道給這本書一個什么地位。
這本書講述了三代人的顛沛命運,兩條線相依相成,一氣呵成,但是有時又顯得臃腫;該書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為第一代,并描寫其作為玉器作坊奇珍齋的主人,收留了同為回族的懵懂少年韓子奇,作為師傅的唯一傳人,韓子奇在師傅勞累死亡后,忍受著欺辱和辱罵,去敵家作坊學習本領和經營之道,而后回來振興了奇珍齋,才不使奇珍齋消失在莫大的京城中,作為一家的頂梁柱,他肩上有他的責任,這也包括了對小姨子的責任,與妻子梁君壁和小姨子梁冰玉發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糾葛。作為第三代的主要代表,與小姨子生的孩子,韓新月,她是那么的純潔,那么優秀,一切都那么出色,但還是抵不過疾病的惡魔。
為什么說我不知道給一個什么地位呢?首先,得承認它很吸引人,讓人很想讀下去,我也是很快得就把此書讀完了,但是,當我翻完了最后一頁,它并沒有給我多少震撼,就想一本故事會,故事很吸引人,可就是沒能引起多少反思和共鳴呢?就像是別人給我講的大道理一樣,聽的時候你狂點頭,可是下來后,你并不會銘記在心,更不會對你所犯的錯誤有任何幫助;可是回頭一想,這是一本獲得過矛盾獎的小說,是不是我的功力不夠呢?剛讀完時我不敢給一個結論,現在20天過去了,心中的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韓子奇,家中的頂梁柱,肩負著對奇珍齋的責任,個人感覺他在本書并不是一個主人公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一個做決定的徒弟、丈夫、父親罷了。他的第一個決定,是要去敵家的作坊學手藝,覺得這是一個很需要勇氣的決定,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人,也會是一大丈夫,起碼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小說中對他的心理活動描寫很少,更多也是在擺事實,以至我從他做這個決定,作為一個讀者的我,就猜到故事的情節就會是講怎么復興奇珍齋了,現實的活動過多描寫,忽略了心理活動的波動,使得讀者覺得后面的復興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沒能引起讀者的.多少敬佩之情;
后來他作為一個丈夫,所做的決定我更是不能理解。在國內發生戰爭之際,不得不轉移他的寶貝——玉。可是在妻子表示不愿意同他一起去英國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帶上他心中的寶貝離開了,當時可是還有一個兒子啊!對,這時作者的筆墨還是在擺事實,說國內多危險,玉很可能被毀掉,但我卻沒有感受到他做的決定有多么難受。后來在英國,韓子奇和小姨子玉兒好上了,并還生了一個女兒,可是這時,他們卻選擇回國!韓子奇知道,回國意味著他必須在妻子和小姨子中做選擇,可是韓子奇在出發前并沒有想清楚該選擇誰,其實到最后他也沒有想好該如何選擇。他說他對妻子并沒有感情。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他們結婚的時候并沒有多少的感情基礎,只是他對奇珍齋有責任,對師傅的家人有責任,他們也才結婚的。這也很容易明白了他為什么那么狠心拋下妻子和兒子遠走英國。
可是,在他有了愛的權利后,他沒什么還要回來,而且還選擇了一個不愛的人呢?最可恨的是,還苦苦哀求一個母親離開她的女兒,這是多么讓人可恨。
最后是他對他最愛的女兒,在給他女兒上大學等一些事中,我再也看不到作為一家之主的魄力了,因為他做完選擇了,他可以退場了,作者好像也是這么覺得的,后面就去寫下一輩的事情了,如果他能擔起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也許那么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不會那么快熄滅。
如果說剛開始韓子奇做的那個忍辱負重的決定,多少還有讓人佩服,甚至還覺得他有點可憐,因為可供他選擇的道路并不多,他還得擔起那么重的責任,可是到后面,我就越來越不能理解他,甚至有點對他不滿,很多次他是有能力讓事情使好的方向走的,可是他沒有做。
他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想想我們的社會,多少可憐之人,他們不去努力爭取不去改變,等著別人去給他們幫助,當然不能排除外界的情況確實讓他們很難改變,我這里想說的是很大的一部分,也包括我自己,有時他們是多么的可憐,多么需要別人的幫助,可是你再去看看他們平時都在做什么呢,打牌?聊天?玩?有哪一件是為了預防突發事件啊,如果你上前去跟他說,你該學習啊,他會回你說:這又沒有用,學它干嘛。是的,我也是經常這么跟我自己這么說的,讓自己麻痹,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多可恨啊!
切記,切記!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也是這樣。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1
《穆斯林的葬禮》很長很長,整整三天,我都沉浸在它的痛苦或快樂中不能自拔。初次看到他的封面,便被“葬禮”二字深深震撼,這該是何等的悲傷,才能托得起葬禮的凝重!
這篇小說中,最悲情的人物便是梁君璧。兒時的她,有愛她的父母,有親愛的妹妹,還有溫柔的子奇哥哥,就算雙親去世,還有相依為命的妹妹,韓子奇也是愛他護她的丈夫。可當丈夫從英國歸來,他手中挽著的卻是自己的妹妹,她徹底崩潰,她開始變得瘋狂。她遭遇了不幸,她便使更多的人遭遇不幸。她讓最愛的兒子錯失所愛,她讓活潑的新月含恨而終,相依為命的妹妹與她反目成仇,最愛的丈夫離她遠去,珍寶齋的百年基業因她化為灰土。他的親人子女因她人生變得一片混亂,可她又何嘗不是一個可憐人呢?
其次,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冰玉的自由奔放與新月的活潑靈動,她們是一對相似的母女,都有著新式的思潮,有敢于沖破世俗的勇氣,然而,現實卻是多么的無奈!冰玉與韓子奇在英國相依為命,找到了命中的真愛,可他們的愛卻不被世俗允許,在姐姐的逼迫之下,她只能遠走他鄉,被迫與骨肉至親分離。新月與楚雁潮愛的真誠,愛的熱烈,卻被楚雁潮的漢人身份生生阻斷,他們的愛最終也只能在新月死后無奈畫上句點。
韓子奇,終生追逐著玉,為了玉,他娶了自己師傅的女兒梁君壁,為了玉,他不惜拜偽君子蒲綬昌為師;為了玉,他不惜丟下子女獨自前往英國;為了玉,他放棄真愛;為了玉,他對妻子言聽計從,間接毀了自己和子女的幸福。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著玉,卻不知在這過程中他早已丟失了幸福。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完美,悲情的讓人想要落淚。但這本書的'可貴之處,便是讓我們在悲情之外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亮。
那一個個鮮活而又飽滿的人物,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而那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悲歌,正是對那個時代深情的控訴,韓子奇一生為玉癡狂,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如玉般的純潔明凈的追求。
小說最終以葬禮結束,我想,是否可以看作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期盼,黑暗的舊社會在葬禮中必將消失殆盡,光明的新世紀必將來臨。
月魂玉魄于百年之外悠悠而來,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感動,深深的思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2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后心里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這天才寫下這篇讀后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的感情杯具,心里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我親自看過之后,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老師之間的感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感情以及人性中完美的.東西是能夠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3
看完了,總覺得有股氣憋在心中,難以抒發。
這就是悲劇的力量吧?
一直不喜歡悲劇,這次破例看了這本以悲出名的小說。真的很震撼,我舍不得書中的人物,我茫然若失。
這本小說以父親韓子奇和女兒新月的生活為主線,兩條主線穿插其中。讓人看得那么真實。
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直接進入到那個年代,和主角對話。
一開始,我是沖著穆斯林看的。從小到大,我對少數民族總有著深厚的感情,總有著那么一份好奇。可是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開始覺得穆斯林只是一個背景,一個大前提。真正的故事是韓子奇三代的沉浮。
前半段關于描寫北京大學的生活的,讓我心生向往。那時候的北大,真的很吸引人。如果,早幾年我看到這本書,或者會對北大產生強烈的情感,或者會激發我的斗志考取北大。回來。這一部分,很清新,將一個大一新生,與一個剛為人師的'老師的感情描寫的很細膩。那種愛,但有不懂得愛,懵懂,好奇的感覺如躍紙上。我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種純潔無暇的感情。
新月的母親,準確的說是后母。從一開始她對新月的態度我就大概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我不喜歡這個人物,這個悍婦似的女人。雖然是生活使得她變成一個這樣的女人。但是,她不應該這樣子對待自己的親人。逼走兒子的愛人,害死自己的女兒。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給她幾巴掌。
新月的死,讓我很震撼。雖然一開始就知道她會死,擔我仍然無法接受。這種感覺,無疑是像是自己的親人過世。我真的無法想象一個這么美麗聰明的女孩就這樣,才活了20年,才初嘗了愛情,就無常了。她應該得到更多的,她母親的錯,不應該報應在她的身上。她是多么好的一個女孩啊!我真的很舍不得這樣一個人。
書中還有另外一個人物,便是楚老師。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一個深愛新月的人。他的才氣讓我折服,或許,所有的女孩子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吧?新月的死,對他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他還沒來得及疼愛這個女孩,還沒來得及為她做事情,她就走了,永遠的離開了自己。
新月的父親,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一個愛玉如命的人,一個屈服于老婆,不敢追求自己真愛的人。他的日子過得苦,苦到我這個旁觀者都替他難受。
書中基本每一個人物都是悲劇的,真正意義上的悲劇。這些悲劇,或是因為自己造成,或是因為他人而造成。他們永遠都無法擺脫一個結局,便是無常。
人是世間的匆匆過客,軀體是靈魂臨時的依附之所,或者只是短暫的一瞬,死后才能永生。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我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只是覺得很亂,總有一股什么東西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離去。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吧!
擁有生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請珍惜生命吧!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4
看書的時候總在想,作者寫這本書是想表達什么呢,覺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沒想明白。后來終于發現,作者不是想表達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點,各自特點決定各自命運的角色。所以讓你無法評判每個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評價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記明白,作者真的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故事,而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讀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決定命運,人的經歷也會決定命運。
韓子奇一輩子,是為了玉而活著的。從他決定不再去朝圣,決定留下來研習玉開始,他的命運就被決定了。因為愛玉,他會忍辱負重在蒲壽昌那里當學徒,偷藝,然后自己回來興辦奇珍齋;因為愛玉,他想方設法收集各種珍稀玉器,了解他們的故事,成為名噪一時的玉王;因為愛玉,他拋下妻兒和家庭,帶著玉器珍寶遠走海外,在海外也不離開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為愛玉,他忍心拋棄他的愛情,不忍放棄他的玉名,讓冰玉自己遠走,枯留自己的名聲與不能見人的珍寶;到最后,因為愛玉,變成了愛名聲,愛臉面,從精明果斷變成了猶疑不決膽小懦弱的韓子奇。欲望和愛好是人前進的動力,可當他變成執念,就會成為人的禁錮,讓你牽制于此,然后放棄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為了生活活著的。父親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為只知道財米油鹽的人,沒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愛情,她只知道一個穆斯林傳統應該遵循的東西,她的形象,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剛硬,會因為韓子奇投奔蒲壽昌而放下狠話,會獨自撐起家門養大幼妹,會在韓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會在知道冰玉和韓子奇有女后,無法容忍趕走胞妹;會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強硬從中干涉。一開始,看到韓太太,就會讓人覺得不喜歡她。開始從頭看來,她又沒什么錯,是性格,是命運,雖然她對新月一直很難有母親般的愛和關懷,很是強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禮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誠的。
梁冰玉是為自己活著的。作為受過教育,度過北大的女性,心中有著和那個舊社會完全不同的新時代的女性意識,會想要有自己的事業和價值,不是依附于別人而存在,會想要追求愛情,可是她又是像處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樣,看不懂愛情中的騙局,看不懂愛的男人的心。受過愛的打擊以后,在遠離故土,身邊只有從小扶持陪伴大的師兄來說,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情愫。他們的愛情沒錯,是陰差陽錯。她告訴女兒,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能失落自己。這其中有很強很明顯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是這些讓她離開這個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樣。
新月和楚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人物。他們有對事業共同的追求,互相愛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們也是苦命的一對,真的就像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楚老師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暫。我希望把對他們的喜愛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曉秘密卻一直保護妹妹,知道自己的愛情被母親破壞,痛苦折磨著他,可是想到家中無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選擇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韓子奇的沉默,他保護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個時候純樸,善良,勤勞,卻身負重擔的工人形象。
淑彥是個好妻子,好朋友,她對新月的好,對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個女孩子一樣渴望愛情。
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壽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學們。每個人物都是豐滿的,動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寫完這長長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達說的,他只是想把這個故事講出來,這個讓人淚流滿面,感嘆唏噓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5
茅盾文學獎還是值得一讀的,民族、信仰、愛情,親情,雖然時代遙遠,但還是感覺置身其中,引發共鳴。特別是人物內心描寫,格外細膩牽動人心。
看完書問了熟人,才印證了書中回族不與漢人通婚,除非入教,萬物非主,唯有安拉。一直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那是立身之本,做人之根。有信仰的人同樣的是可怕的,有時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超越道德法律。我并不覺得信仰就是簡單的信教,信仰是一種宏觀的追求和執著的堅守,如日月星辰,它就在天空,你抬起頭,就會看到它。
我無法理解韓子奇對玉的癡迷,癡迷到為了玉拋妻棄子,如果這算是一種信仰,那我寧愿不要。我可以想象韓子奇和玉兒的.抱團取暖,但我不認為也不接受這種所謂的愛情,愛情不能違背道義,不能抹殺親情,愛情是美好的,如楚老師和新月,它會給人帶來溫暖和力量。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悲劇不是偶然的,因果輪回,冥冥之中皆有定數。每一種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局,沒有對錯,只有你的在意。如果說小說是悲劇,那么生活每天都會有悲劇發生,想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就看自己想畫一個什么樣的妝。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6
今年第一本讓我茶不思飯不想的作品。
第一次知道這部作品的時候是在大一,一位學長帶著這本書。當時看到書名下意識的產生了偏見:這一定是本宗教的書。說不定會像追風箏的人那樣讓人讀著摸不著頭腦。所以心里也就打了退堂鼓,這種書都是豆瓣文青吹噓的,不讀也罷。
就這樣與這部杰作失之交臂!好在峰回路轉,讓我再一次有機會能夠拜讀。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書中以兩代人的生活經歷為主線,中間穿插著各種各樣的沖突,誤解。文化沖突,性別沖突,國家沖突與戰爭。
第一次葬禮是老梁的'去世。他代表的是工匠精神的葬禮。第二次葬禮是姑媽的去世。她是穆斯林勤勞勇敢的象征。第三次葬禮是新月的去世。她象征這個世界的希望同時又裹挾著誤解,偏見。
這不是一本宣揚穆斯林教義的書。相反這是一本宣揚世界和而不同的書。讀罷此書,你會發現穆斯林和漢族人沒有區別。他們中有熱忱善良的人世也有陰險狡詐之輩。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樣,并無外貌上的區別。
與其說是穆斯林的葬禮,倒不如說是時代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7
曲終掩卷,蕩氣回腸。讀完《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楚雁潮那一曲悠揚而又婉約的《梁祝》還回蕩在我的耳邊,它詮釋著多少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我們這樣懵懂而天真的年紀,還不能理解真正的愛情,但作為一個旁觀者,并不影響我對書中梁、韓家族六十多年的興衰以及書中人物之間摩擦出來的暖流和火花發出由衷的感嘆。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故事線索,卻是同樣的結局—相愛的人們最終都沒有象海子說的那終成眷屬。梁冰玉和韓子奇,因為倫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韓天星和容桂芳則因為父母的“智阻”而變的冷若冰霜;韓新月和楚雁潮,由于雙方家長的阻撓,愛情也最終隨著新月的離去而葬送。相愛的人總是分開,而不相愛的人卻在一起,貌合神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由于時代觀念的限制,對于韓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決擇并沒有錯,她也無法擺脫和沖破時代的桎梏。
二十五歲的倔小伙韓天星,不論家庭背景,無所謂“門當戶對”,執著地愛著他所愛的人,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還能接受,而在當時那樣做簡直是無法無天。桂老師,一位溫文爾雅、才學甚高的年青教授,愛上一個比自己小近十歲,且患有心臟病,隨時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顧外界壓力,毅然要愛她,這執著的追求正是愛情的'真諦,是值得贊揚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過于偏激,她認為:我愛他,他也愛我,我們就結合了,事情就這么簡單。至于是否觸及別人的家庭,影響別人的生活與我無關。無論是當時的還是現在,她的愛情觀是要受到指責和唾棄的。
隨著主人公們陸續離世,書中多次寫到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作者對生命的夭折所發出的嘆息,也是一種對黑暗社會愛情悲劇結束的注解。
哀樂長鳴,這是所有人發出的至深感嘆!曲終掩卷,蕩氣回腸,那琴聲又縈繞在我的耳旁……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8
一部葬禮,一曲悲歌,如泣如訴!
讀《穆斯林的葬禮》,感覺這是一場人間悲劇,一場跨越三代的悲劇。
梁亦清一輩子兢兢業業,苦苦守著奇珍齋的名號。有著兩個天生麗質的閨女,梁君壁、梁冰玉,人名如玉。虔心向著麥加方向朝拜,最后卻未得到真主安拉的庇護,面對功虧一簣的寶船,口吐鮮血,含恨而去!
昔日的易卜拉欣,今天的韓子奇,不辱師命,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奇珍齋,并發展到梁亦清生前所想不到的盛況。一場覽玉盛會,贏得玉王稱號,并抱得美人歸。誰知一代玉王,以后命運如此坎坷。為保住那比他生命還要重要的玉,忍受與妻兒十年分離之痛;在倫敦與梁冰玉的結合,又欠下一生無法償還的情債;婚姻不幸之恨,老年喪女之痛,對兩個女人心存內疚之苦。最終落了個玉損人亡的結果。成也玉,敗也玉!
韓新月,天生麗質,聰慧過人。雖無衣食之憂,卻有著外人無法理解的痛楚:她感受不到母親的愛,她疑惑照片上的`母親是那么溫柔可親,現實中的母親卻如此冷淡無情。雖如愿走進北大校園,徜徉于未名湖畔,還未好好享受汲取知識的快樂,卻被病魔纏身。在病中與老師楚雁潮的相戀,給了她繼續存活下去的勇氣,卻無法戰勝殘酷的命運。臨死之際,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迷:自己的母親、照片中的母親竟是梁冰玉,是自己一直認為漂流海外的小姨!十七年的疑惑終于解開,也算是一種安慰。可遺憾的是等到生身母親來找她時,她已在墳墓中安息了數十年。
梁君壁、梁冰玉、韓天星,他們的人生又怎么不是一出悲劇呢?如此多的痛楚不幸集中于這一家,卻讓人感受不到刻意做作之假,給人的只是一聲聲嘆息。一出穆斯林的葬禮,一出悲劇!相信這一不幸的穆斯林之家,定能在天園相會,那里再沒有痛苦,畢竟前生受過太多的苦,那里再沒有不幸,畢竟前生遭遇了太多不幸。天下非主,唯有安拉!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19
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讀完了一直擺在案頭的《穆斯林的葬禮》,這也是本不喜歡讀書的我,第一次完整的讀完一本書。良久,難以卸下心頭的沉重,我長長地舒了口氣,但仍然有種如噎在喉的感覺。厚厚的一本書,厚厚的一段情,有578頁,捧在手里,我仿佛能聽到她發出的吶喊聲,那是對信仰的呼喚,那是對生命的呼喚!我仿佛看到了一條長河,一條玉的長河,一條人生的長河,一條命運的長河,一條悲劇的長河!
這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嗎?要不然,怎能刻畫的如此精細,像是琢玉一般。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塊玉,一塊沾滿了鮮血的玉,她太壓抑了,讓人難受的喘不過氣來,但是她又太精彩了,對每個人物的刻畫都那么豐滿,那么有生命力。
有人說這本書是描述了新月的一生,描述了一場交錯扭曲的愛情悲劇,我覺得更贊成是在描述韓子奇的一生,他才是整個悲劇的導演。他并沒有回回血統,只是吐羅耶定巴巴收養的孤兒,之后隨著信了真主,成了穆斯林,但是他真的信奉安拉嗎?在遇到梁亦清的之后,著魔似的對玉產生濃厚的興趣,隨之放棄了到麥加圣地的朝覲。在楚雁潮向新月求愛之時,他因教規默許了君壁執意的反對,而他自己算是穆斯林嗎?不算!他和玉兒結合,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還是為了戰勝戰爭帶來的絕望與恐懼?如果不是和玉兒結合,回家之后他的良心便不會負債,苦苦等了他十年的君璧便不會那么不近人情。如果不是和玉兒結合,便不會有新月,新月便不會受那么多與生俱來的苦。君璧是一個有血性的女人,他容忍不了這一切,想讓她向對待天星一樣對待新月,那可能嗎?新月一直渴望“媽媽”的愛,卻一直被冷眼相待,她從小到大都不知道原因,或許就是因為長期的精神壓力,才會后天患上了心臟病,才會衍生出跟楚雁潮那讓人扼腕的愛情。于是新月的痛苦也是韓子奇的'痛苦……
在韓子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直在重復“我害怕,我害怕···”,是的,他害怕面對真主的拷問,他甚至害怕面對自己,他無時不刻不在懷疑自己的行為,懷疑自己的信仰,沒有信仰的人生是孤獨的,是充滿了恐懼和未知的。
這是一部沉重的書,沉重的讓我沒有勇氣去重新翻開她,我會懷念堅強美麗、懷揣理想信念的韓新月,懷念才華橫溢、富有責任感的楚雁潮,懷念面對生活的窘境勇于擔當卻因不倫之戀陷入無邊苦海的韓子奇,懷念一言不發卻很有男子漢氣概的韓天星,懷念伶牙俐齒、極富統治欲的梁君壁,懷念敢愛敢恨、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梁冰玉,懷念樸實無華、任勞任怨的姑媽,懷念熱情如火、癡情執著的奧利弗……
書讀完了,一切終將褪去,皈依歷史的塵埃,但是對信仰、對自由、對生命的呼喚,必將像寒山寺的鐘聲,穿越千年,滌蕩著我們的心靈!
大膽的追求我們的信仰吧,大膽追求我們的夢想吧,大膽追求我們的愛情吧,趁著我們還年輕!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0
曾幾何時,懵懂的我以為只有聲情并茂的電視劇才能夠讓我哭泣,只是用文字鋪陳的情節并不是催淚彈,讀完《穆斯林的葬禮》后我才發現我的觀點是那樣的浮淺。每一個跳動的旋律,每一個曲折的情節,每一個引起共鳴的描寫,都深深地讓我的心溶化了。
霍達用她那細膩的手法,豐富的情感世界勾畫出了兩代人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的詮釋。天星對新月的手足之情是那么地令人羨慕,他想時時刻刻地保護著新月,不想讓她再受苦了……韓子奇的愛女情結更是別提,新月就好像是他的精神寄托,為了她,不惜拿出了他一生的至愛——玉,去交換女兒的未來。淑彥和新月的友情也是那么的讓人感動,雖然她們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她們的友誼之果卻沒有變質,這正是我最最欣慰的,也引起了我的無限遐想。
也許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老的話題吧!新月和雁潮的愛是那么的悲壯,那么的震撼人心,也許新月是苦命的,十九歲就結束了她的美妙人生。但她卻又是幸福的。因為她得到了真愛,雁潮的愛,像火,給了她生的動力;像風,給了她無限的憧憬;像海,給了她依靠和寄托。她們兩個人“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愛得深沉,愛的.強烈,愛的長久。”真是太美好了。現在想來,也不能完全地責怪韓太太,雖然她很可惡,盡力地想要拆散他們,正如她拆散天星和小容子一樣,可是也就是由于她這樣,我才更加地能夠感受到新月和雁潮的愛的真切,愛的偉大。可是,“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雁歸有時,潮來有訊,唯有明月不再升起”太令人傷感了,太令人心碎了,唉,新月,雁潮。
另一個詮釋著愛的意義的就是韓子奇和梁冰玉的愛情。他們的愛沖破了世俗的枷鎖,打破了世俗的眼光,讓我更加地領悟到愛的力量的偉大。但是稍有瑕疵的就是韓子奇最后的退縮,也許這樣的形容他不夠準確,因為他肩上的負擔太重了,超過了他的負荷吧!唉,渺小的人呀!
我的字真是太齷齪了,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感受,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沖動,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激動。唉,我的《穆斯林的葬禮》,讓我再細細地品讀你吧!歌頌你吧!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1
合上書,心里是滿滿的悲傷,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破壞給人看,所以悲劇更加令人震撼。的確,《穆斯林的葬禮》就是如此。韓新月,那個才華卓然、聰穎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塊真正的玉,瑩瑩的散發著難以演示的光潤,卻早早地隕落了。當這個年輕、美好的生命離去的時候,留給她身邊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這是月和玉交織的一個世界,如此美好的兩件東西,他們代表著生活中的真、善、美。有韓子奇對玉藝術的孜孜以求,追逐玩思之真;有玉兒對愛情奮力爭取的情之真;有新月對人寬容待人的和善之美;有楚雁朝墓前拉小提琴的意境之美。月是虛無縹緲的,是陰晴難測的,但卻是恒久不變的、亙古長存的。玉是真實可及的,是可以擁有的,卻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個更重要,是短暫的擁有,還是永恒追求?
生活往往復雜的多,真與假、短暫與永恒、是與非并不是那么清晰地按照它本來的面目呈現在我的面前。新月的媽媽為了兒子的幸福,竟然親手拆散了兒子與其女友的美好愛情。雖然她為兒子挑中了媳婦——新月的同學,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女孩,兒子成親后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這樣的'窮盡計謀、舍近取遠的做法是正確還是錯誤?生活是不是有另一條更平坦的路可以走呢?新月的爸爸——韓子奇,那個玉石界的傳奇人物。他穆斯林的身份不容置疑,他對玉的執著追求無可否認,但是他卻完全不是什么穆斯林,令其執著一生的玉器也聚聚散散。人可以成為暫時玉器的主人,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乃至幾十年,但是玉文化,那是一條流淌的河,他不語于某個人。楚雁朝、韓新月,這兩個可愛的人,他們是師生、戀人,更是知心朋友。楚雁朝知道新月的病情,他不顧世俗的眼光、舊禮法的約束,依然決定付出自己全部的愛,給予愛人短暫的幸福與甜蜜。新月,那個純真聰慧的女孩,頑強地活著,為了親人愛人努力的與病魔戰斗,幸福和甜蜜是短暫的,年輕的生命一閃而過,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成為了永恒。
當新月年經的身體被埋入深土,似乎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抽了一下,絕望的氣息彌散在人群中,當楚雁朝幾十年孜然一身,獨自守候著愛人的墓碑,拉動小提琴,琴聲如泣如訴,某種欣慰、希望、溫暖的溫情又重新注入到每個人心中。
或許生活本來就是捉摸不定的;執著一生的東西會在某個瞬間釋然;畢生守候的東西會在霎那間放棄;煎熬中等待的東西會成為永久的紀念;痛苦中掙扎的東西會成為真正的美好。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2
我并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總覺得看書的時間還不如去看電視和看電影。強迫自己看過以后才知道,故事里的主人公們都是回回,都是穆斯林。{韓子奇除外}而每次提到葬禮時都是當主人公們死去時。尤其是韓子奇的師傅梁亦清死時,那葬禮描繪的是如此詳細和悲壯啊。每個穆斯林的葬禮都很莊嚴簡單的,葬禮不鋪張隆重但是很主義細節。真正的穆斯林走時是干干凈凈的,這體現了穆斯林的圣潔。也讓我們不得不被這個宗教感到驚嘆。
可憐的新月,死時,霍達也是濃墨描寫的。是啊,一朵圣潔的花朵就這么凋零了。說真的,梁亦清的葬禮讓我感到很悲傷,內心很壓抑,涼嗖嗖的`,一個老實本分的玉器匠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奇珍齋。這位老齋主把玉器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趕著那件讓他傾盡全部精力的鄭和航海圖。我打心底里敬重他,雖然雕刻這件玉器的價錢并不多,但是他說為了讓外國人能嘆服中國雕玉的傳統手藝,為了鄭和也是個回回,即使付出一切也值得。所以梁亦清的葬禮是悲壯的,埋葬她的同時也是對奇珍齋的打擊。每當讀到霍達關于梁亦清和韓新月的葬禮的描述時,我就覺得心寒,心痛得不得了,真是個悲劇。
我覺得自己就是主人公之一,我的感情完全和他們聯系在一起了。他們笑,我則笑;他們哭,我則哭;他們處于兩難抉擇時,我則比他們更為難;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我則想竭盡全力幫助他們。直到現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形象,音容笑貌都在我的腦海里占據著位置。如美麗,純潔,善良的新月;糾結復雜的韓子奇;城府極深,能與王熙鳳一拼的君璧;滿腹學識,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楚雁潮;苦命的小蓉子;任人擺布,有些麻木的天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的梁亦清;敢愛敢恨的冰玉……小說里每個人物都被霍達刻畫的有血有肉有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個人物的評價和看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的觀點都有個人的獨到之處,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在我眼中新月是個善良,純潔,有素養的好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我很羨慕她,她的家境不錯,為人好,又有機會再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讀書,尤其是這一點令我羨慕不已。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3
孤冷寂靜的夜空,幾顆冷艷刺眼的星星雜亂地拋撒夜空,銀色的星輝瀉滿大地,內心泛起陣陣凄涼。一輪殘月無力地垂掛夜空,朦朧的月夜忽而化為一道清脆的聲響,移步尋去,碧綠如水的玉片閃耀者攫人心魄的幽光,竟是一塊碎了的美玉。依舊是一片幽靜,天地頓失光輝,惟有殘月照著碎玉,碎玉映著殘月。幽綠與慘白,一幅多么凄涼而又令人生畏的畫面啊!穆斯林的葬禮,簡單樸素,卻總也透著無限的神圣,讓人對那一個靈魂的消失而嘆惋。葬去的不是人,是那一段纏綿凄婉的愛情。
一家兩代人的情感歷程,歷經風雨,竟也殊途同歸,走到了一起。韓子齊嗜玉如命,他對玉的癡迷甚至過于“玉魔”老先生。為了護住他的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到了英國,連同他妻子的妹妹梁冰玉。再那戰亂的年代,在納粹瘋狂的轟炸下,他與她走到了一起。是的,他愛玉,但他也清楚地知道人也許比玉要重要。戰爭結束,他回國,此時還多了一個孩子,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面對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再面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又好再說什么呢?只是梁冰玉知道這個家是容不下她的了,于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一路陪伴。她還不知道她每天叫著的媽只是她的姨。就這樣,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已經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生來就是一段悲劇。一個不甚疼愛自己的“媽”,一顆脆弱的心臟,一段曠世的師生戀。她自有傾城傾國的美貌,也有純潔高雅的志趣。天生麗質,樸素之中盡顯高雅,一腔純正的英語,一顆向往英語的`心,緊緊地將她與自己的老師—楚雁潮聯系在一起。然而她也不曾料到,一段美好的戀情才剛剛開始,她就不得不退到幕后。那顆脆弱的心,終于經受不住世事的磨折,只留下那段凄美的愛情。她向往巴西木,她卻沒有巴西木的頑強。她的一生就如此短暫,她就要離開心愛的人兒,在天國將他守望。此時她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她還不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她親生母親同樣在將她守望。韓新月,新月照雁潮,從他們相遇的那一刻開始,從他們相愛的那一刻起,冥冥之中上天似乎已經注定韓新月要到天國將楚雁潮照亮。于是她去了,一襲素衣,歸于穆斯林簡單的墳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百年滄桑,皆成座笑談。而那兩代人的哀怨情愁,卻總深深地縈繞心間,不能揮去。那本不存在的家庭因流浪漢韓子齊的到來而組建,從而上演出這感人肺腑的穆斯林的葬禮。落葉歸根,韓新月的離去,已預示著這幕劇的帷幕已經落下,而其他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玉碎,月落,潮涌,潮落。月夜幽幽,四野蒼茫。碎玉跌落潮間,潮水悄然退去,新月沉入江海,天地幽靜。高高的山岡上,穆斯林的墳墓淡淡地見證著這一切……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4
再度重相逢,細細讀過,心情格外的沉重。
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故事,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
書中的“路”坎坷復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的線團,一線繞著一線;又像是一顆洋蔥,一層剝過又露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內容,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鉆了進去,成為故事中的一員!
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以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發生在不同年代的母女二人有著不同結果卻又相互交錯的愛情悲劇。讀完此書,我感受到穆斯林們一千多年來漫長而以艱難的足跡。同時也為人們那種長期以來的民族意識,種族歧視而感到悲哀。
書中的韓子奇一生坎坷,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畢生都在為他的“玉”而奮斗,讓人欽佩讓人心疼,可是他在愛情面前卻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讓人嘆息!就如同在他死時作者對他一生的總結:他自己,只能赤條條歸于黃土,什么也不能帶走,只有一具疲憊的軀殼,一個空虛無物的靈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饒恕的深重的罪孽……韓新月,一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那樣早早的結束了,沒來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沒來得及展開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樣悄悄的走了,最讓我感動的是新月和她的老師楚雁潮的愛情,他們互相信任、崇拜,彼此理解并深愛。在他們相識兩年來,共同以頑強的毅力和病魔搏斗,執著地追求生命的價值,可最終還是逃不過疾病的魔掌。而這一切與新月的“父母”韓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關系。梁冰璧相對來說是一個讓人有點同情讓人心痛的角色,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悲劇人物。
故事的結局讓人回味無長,最后那個情節設計地很好,梁冰玉和楚雁潮兩個人在墓地相遇,這兩個都是新月愛著的人,他們也都是最愛著新月的人,那種相對無語卻是無聲勝有聲。天地之間那久久回蕩的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5
初中時讀過一本書,叫《穆斯林的葬禮》。它是我最喜歡,也是另我感動最深的一本書,至今,我還對它記憶憂心仿佛昨天還在看這本書呢!生命的挽歌總有一種愛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情讓人無言以對,韓新目一個唯美的易碎,或許從易碎種,才讓我永久的回味書中所述的純潔的愛情與無畏的生命。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無意間看了它,卻再也無法從中拔出來,一任淚流滿面,它不煽情,但卻感人,感人至深,我一口氣讀完它,但只是在想悲哀為什么總是揮不去,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它讓我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無奈,更重要的是由愛而襯托出生命的價值!這本書里,兩條軌跡穿插著前行—“月”與“玉”,兩允人,不同的人生的道路,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是悲字溢滿心頭的苦澀,或是被感動良久的悲楚,命運無情,生命也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這白紙黑字,著無盡的愛。梁冰玉,韓之奇,上一代的愛情沒有幸福,有誰能體會。看著小心越可愛而安詳的`臉龐,而斷然離去的冰玉的心情呢?
更有許多感受,當他重回故居為了女兒,卻只能面對一片連墳都難以發現的“墓地”的悲楚呢?正義,何以能讓你生,或是滅呢?正義站在新月身邊,但同時死神也降臨,正義有時候是那么脆弱連同脆弱的生命,一并離去,為什么?為什么?復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一個悲劇,一個宿命,有輪回到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人理解這樣的家庭。曾受戰火的洗禮,靈魂和呻吟毀滅的人?逃離了戰火,梁冰玉猛然的發沉:比戰爭更恐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個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興衰,那么無力地控制著人生,那么有力的詮釋著生命,人生仇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清無畏……人生從來沒有輪回度過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正如歷史,他是人的足跡,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跡的人都敢于正視自己的歷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時唱起,易人拉欣的流浪,至后來的韓志奇流浪,本來就是一種悲哀,女兒的離逝,正如那含苞帶放的花蕊。花還未開,花枝失折了。永遠不能彌補。葬禮時一切的終結,也是一切的起點。沒有人知道,葬禮的哀歌在為誰而唱,為誰而熄?一條是私怨不停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分明的死胡同,韓子琪而韓子琪,就這樣被生命捉弄,新月與子淇兒女之間無盡的愛。但也無法改變決定的事實。或許新月一開始就錯了,韓新月與楚艷潮,更是一個錯誤,在那戰火連天的年代,放不下浪漫—即使在東北大圓內未明湖畔!她的師生戀只能走向死忙,生命在宿命前是那么的無力。即使有楚老師深情的呼喊,點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變現實,冷酷的“母親”韓子琪投入仇人門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絲一毫之前也飄然入心,直到讀到新月之亡,已經不住流淚,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久久沒有為一本書感動了,是他讓我找到了一份純真的感動,哪一點希望那一份愛,以及那一縷生命,生命的挽歌為誰而唱,生命的挽歌為誰而鳴。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6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一部長篇文學小說。這本小說主要寫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幾十年的興亡盛衰,幾代人的命運以及悲慘的愛情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被霍達女士的寫作水平而驚嘆,被書中人物的命運而不由自主的感到悲哀。
《穆斯林的葬禮》生動形象的塑造了視玉如命的梁亦清、韓子奇;小氣吝嗇的梁君璧;大膽追愛的梁冰玉;純潔樸實的'韓新月;內向文靜的韓天星以及一身正氣的楚雁潮……這么多人物形象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純潔善良的韓新月。
當別人污蔑、嘲笑韓新月時,韓新月沒有受到外界影響,也沒有以毒攻毒、以牙還牙,她只是依舊做好自己,也就做一個純潔,而不被世俗所侵染的人。
韓新月在得知自己心臟有病時,她沒有對生活抱怨,沒有向死神低頭。她也沒有埋怨家人,反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想著家人的安危。她的心靈是那么純潔,那么一塵不染。
而現在正值大好年華的我呢?我被虛榮的外表所迷惑,我忘記了內心的美好,更是有時羨慕別人可愛的裝飾,和韓新月相比,我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從此以后,我也要像韓新月一樣,做一個純潔、善良、富有朝氣的小學生。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教會了我做人的真理與人生的真諦!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7
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禮悼詞
讓我們緩緩拉開故事的帷幕: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個古老滄桑的城市,一座頹舊的四合院門前,佇立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夕陽的余輝已經無力再現這座城市,這座記憶之城,一扇門,兩重天,老人無可避免進入悲劇的記憶
時光,斷層。讓我們重溫那些很久以前的愛和恨,幸福和苦難,放任和堅守。
梁亦清,一個本分低調的琢玉人,終日默默無為的勞作,將自己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低價賣給玉器行,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一輩子都在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盤剝,他象征中國廣大的任勞任怨的人民,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但卻在社會的底層掙扎。視玉為命的梁亦清,再玉作坊里苦心經營自己的生計,自己的夢想,但有一天,傾注他大量心血的寶船玉雕卻不幸碎了,玉碎,也即他命運的碎,在終身勞作的作坊里,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韓子奇,一個孤獨漂泊的孩子,無父無母。但他從穆斯林中得到了庇護,吐羅耶定收養了他,從此他們輾轉流浪,朝者圣地麥加行進。這是飽經滄桑的人們在尋找精神的'皈依。有一天,他們來到梁亦清家,受到很好的接待,因為他們都是回回,都信仰安拉。韓子奇與玉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他留下來了,放棄了朝圣。作為一個在玉器行打拼的人,子奇明顯比師父強很多,憑著對玉的苦心經營,創建了一番基業,但這一切在xxx不安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多么脆弱。韓子奇為保護玉器,遠渡英國,但命運終究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不久德對英發動猛烈攻勢,異鄉的硝煙刺痛游子漂泊的心,滿世界都是戰亂,而家國在滾滾硝煙中愈發凄迷,美玉也在異國毀壞,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下,在執拗的個人堅守也會在瞬間崩潰。漂泊無依的靈魂還在尋找皈依,無法重圓的結局卻早已埋下漂泊無依的宿命。那些痛徹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銘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卻又真實的愛情,全部要匯流成一個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
梁冰月,正如名字的釋義,冷冷的月兒,凄清孤獨,蘊著隔世的光芒,這是她的個性。戰亂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學,并很快融入了時代的大潮,時代動蕩,青年人思想更加動蕩,她有著那個時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與沖動。她最深愛的人,卻背叛了她的信仰,她陷入了絕望,最后選擇了離開,離開這個帶給她痛苦的地方,跋涉萬里,與子奇共赴英國。但命運并不因為她曾經的不幸而垂青于她,外國人瘋狂的追求,昨日夢魘的重現,一切都另她更加難受,記憶是七月的大水,氣勢洶洶找她來復仇,她站在原地,淚流滿面。追求者的猝然離去,讓她的心靈蒙上了更深的陰影,近乎崩潰的靈魂再也無法倔強的支撐,而同樣的子奇也在異鄉尋找慰藉,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混亂的年代,誰也不知道誰還活著,誰也看不到希望。子奇后來回國,冰月依舊在異鄉生活,即使回去有能怎樣,‘’物是人非事事休”,她曾經勇敢的沖破世俗,這是她一個人的化蝶,沒有人能夠理解,也不需要理解。那些人,那些事,永遠不會在那樣進行了。
韓新月,這個天真善良的女孩子,從小在復雜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母親對她有些冷淡,而父親卻總有些難言的苦衷。18歲時,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學,和她生母一個學校,命運的軌跡驚人的重合。當美麗的新月跨入這個學校,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展開,她學著自己忠愛的英語,遇見了另她心儀的楚老師,新月苦練英語,成績越來越好。同時,她和楚老師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結局方向發展,但人間終究沒有童話,一切都潛伏著危機,新月的養母強烈的反對他們的結合,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燦爛的年華猝然凋謝。當那些美好的東西被一種無形的力量一點一點毀滅,就是悲劇。楚老師為死去的新月試坑,生離死別,何等悲傷。穆斯林的葬禮,埋葬著幾代人的悲劇。當棺門關閉,世界在亡靈面前冷得干凈,那時他們曾經來過的世界,但終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將成為一段再也沒有當事人的往事,讓憂郁的遠天,落寞的季節來詮釋葬禮的背景吧!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透漏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是一群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溫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于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面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通過信仰療傷。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凄迷。這人間,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愿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于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悲劇的美好幻想。
而悲劇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愈合的疼痛,當面對宏大的社會悲劇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于事。悲劇,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了解,啟示后來的人,后來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那些往事,讓我學會回憶,那些悲劇,讓我學會流淚。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熱愛,去嘗試,去體驗!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篇28
這是我第一次讀不同于漢族文化,有著如此厚重的民族色彩的一本書。
由玉而起,由玉而滅。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韓子奇為主人公、以玉為線索,講述人如何傳承玉以及玉如何改變人的故事;另一條是以韓新月為主人公,講述她短暫一生的起起落落。書的結構非常清晰,一章講“玉”,一章講“月”,這樣不斷交替,完整的講述兩代人的人生,直至葬禮。
書中非常感人的片段是《月落》,在寒冬中的某個夜晚,看到這一章節時身為一名成年人也不禁潸然淚下。每個人都不想新月死,我也不想,她是一顆朝陽,正是處于青春活力噴薄而發的時候,她剛離開那個被自己“媽媽”冷落了十八年的家庭,她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英文系,她冰雪聰明又善良純真。她剛遇上那個她命中注定的靈魂伴侶。她與楚雁潮的相愛是不顧一切的,沖開了回漢兩族不能聯姻的世俗約定,沖破了道德禮教。楚雁潮是新月心中的涓涓而流的清泉,洗滌了她內心一直以來的煩惱,在那個文革前期的年代,師生戀是個不可言談的禁忌話題,家長的反對,世俗的約束,社會的不認可都沒有讓他們退步。像童話般的故事在現實中卻又幾時有童話般的結局,命運之神沒有眷顧他們。嬌艷的鮮花還未綻放便戛然而止,心臟病帶走了新月的生命,也帶走了楚雁潮的靈魂。二十年后楚雁潮在新月墓邊拉著他們曾經最愛的《梁祝》將天上地下的兩顆心在縹緲的琴聲中連在了一起。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
天星和陳淑彥是這個家的幸存者,也是這個家受害者,一個強行被打壓了愛情卻在發現真相后有苦不能言,一個殷殷期盼著枕邊人能多些溫柔卻再也體會不到想象中的'愛情。他們又做錯了什么呢?是不是時間的車輪一直轉,我們就可以減少這種不幸的概率,是不是我們擦亮自己的眼睛就能看清哪一份是真情實意?
整本書,梁亦清,韓子奇,梁壁玉,梁冰玉,新月,天星,姑媽,淑彥……還有楚雁潮。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特點,令人感動,令人理解,我完全感受到了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之前只是知道這個大道理,但這一次,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
引人深思的地方是韓子奇曲折的一生,原本是一個隨著吐羅耶定巴巴一起追隨朝圣,一心向著圣地麥加的虔誠的漢人,因為路上遇到了更讓自己癡迷的玉,而停下朝圣的腳步,書寫出另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成為一代玉王。覺得韓子奇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克蘭德有些相似,大概是我以為的神似。都是為了藝術放棄了一切啊。可是為什么對克蘭德沒有太多的譴責,對韓子奇卻有點看不起呢?我不知道自己是看不起他和梁冰玉的愛情還是看不起他在梁冰玉走時候對玉的難舍難棄,大概是后者更多。
《穆斯林葬禮》就和這本書名一樣,透視著民族的興亡和個人一生的困苦,訴說著對生的渴望,又必須面對著死的無奈和絕望,生得自然,死是解脫。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相關文章:
穆斯林的葬禮賞析05-16
穆斯林的葬禮經典句子03-12
讀穆斯林的葬禮后感11-10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心得07-08
《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12-13
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01-04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2000字04-26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通用38篇)04-27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4-14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