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后感
談美讀后感(一)
宋宏玉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朱光潛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就要求我們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凈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于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既不是太近,也不能太遠,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文末以“慢慢走,欣賞啊!”結尾,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作者的語言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本書,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作者簡介
宋宏玉,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心小學,敘事者成員。工作第三年,很享受與孩子們一起學習與成長的快樂,堅信教師最大的責任是“授之以漁”。加入敘事者團隊,把教學與思考變成文字,讓我更珍惜每一次思考,感謝每一次進步。
談美讀后感(二)
王銀芳
美是什么?經常用這個字,卻沒有深究過。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賞心悅目,帶給人愉悅感,這些都是我對美的直覺了。讀了朱光潛《談美》讓我對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是最令我驚奇的了!直到讀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潛先生開場談到的竟然是:“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過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達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這是一次對美的體驗的深刻旅程!
對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讓我明白何為美感的。他說:由于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旁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salifelink.com)一半也是人為的。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頭望向窗外,晴空萬里,一直能望到遠處的橋,橋上奔流的車,還有河對岸的高樓,生活從沒有因為誰停止過它的節奏;而眼前郁郁蔥蔥醉人的綠撲面而來,我手捧著書,輕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風徐來,享受片刻的歲月靜好!這或許就是生活之美吧!當我們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往往可以成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湯,味道非常的鮮美,乳白的湯中點綴著紅綠,煞是好看。兒子卻開玩笑說,不過就是個海腥味嗎!我說你怎么這么剎風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讀讀朱光潛《談美》你大概就能體會到了。“鮮美”呈現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還需要一顆能夠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在“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一篇中寫道: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的點。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
若生活沒有“覺得有趣味”的欣賞,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賞,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潛《談美》讓我認識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作 者 簡 介
王銀芳,臨沂第四實驗小學數學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敘事者成員。
喜歡讀書,喜歡陪伴學生成長,喜歡隨手記下所得所失,喜歡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開花落,喜歡享受歲月靜好!喜歡幫助教育上遇到困難的人!
談美讀后感(三)
美學與生活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現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現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于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著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已失。佛家經典《心經》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歷的各種過程、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系起來,都把古松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閑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并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仿佛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桿拍遍。
最后,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游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啊!”
復旦附中浦東分校 秦 臻
【談美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優秀作文03-02
談美優秀作文06-04
談美優秀作文(精選47篇)01-03
談美讀后感01-02
《談美》讀后感03-18
《談美》讀后感04-30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精選13篇)10-05
《談美書簡》讀后感01-05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01-01
談美書簡讀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