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二性讀后感
第二性讀后感(一)
@火猴
將近一個多月才讀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期間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劇,澳大利亞作家莉安·莫亞麗提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謊大事》。追完覺得不過癮,于是有買回原著讀了一遍。和《第二性》一樣,《小謊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題材作品,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才會讓好久不寫讀書筆記的我寫下這篇讀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兩部,I從生物學、精神分析學、歷史和女性神話在文學中的體現等方面來分析女性的處境;II從存在主義的哲學理論出發,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戀愛、結婚、生育到衰老各個階段,以及在農婦、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識分子等各個階層中的真實處境。大概只有女性看這本書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強烈的心理共鳴吧,而且還必須得是人格、經濟獨立的女性,只要這樣的女性才會和波伏娃一樣,面對性別歧視的種種不公,會思考到底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說身為女性是一種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為女性而感覺不到這種悲哀。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會也曾一度繁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如今女性處于劣勢的地位呢。
身體是一種處境,是我們對世界的掌握和我們計劃的草圖。從人類起源開始,生理上的優勢確立了男性是至高無上的主體,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女性生來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紅血球少,肺活量也少,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殺,但這些事實的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懷孕、分娩、月經都會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過,各個資產階級能形成聯盟的原因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與原生的家庭相連,要么與丈夫的利益相連,因此很難形成維護女性權益的共同體。女性成年后是否會人格獨立、經濟獨立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也正是因為很多父母撫養女兒只是為了讓她結婚,并不鼓勵甚至抑制她的個人發展。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女性成年后往往只會期待從Mr.Right那里獲得財富和幸福,而不是獨自嘗試困難而不一定成功的成功。這種女性在原生家庭里把一切決策權交給父親,結婚后把一切決策權交給丈夫,而自己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男性的附屬品,她的價值永遠只體現在生孩子做家務上。
幾乎所有的宗教或者遠古的神話傳說都或多或少帶有性別歧視。《圣經》中先有亞當,后有夏娃;潘多拉打開魔盒使災難來到人間。《古蘭經》中更為嚴重:“因為真主使他們比她們更優越”。而在拉丁文學作品中,女性總是得到相應的尊重。古代女性根本沒有地位可言,完全可以等同于生殖工具和女仆傭人。無論是東亞還是中歐,都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前提下要求新婚的女性必須保持貞操。男性可以從事工作,而女性工作,甚至接受教育都被認為是有傷風化。更不用穆斯林國家一味的貶低女性價值,還要求女性必須佩戴面紗,在家族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出門,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可言。弗雷澤說過;“男性創造神,女性崇拜神”。正是男性決定神話中最高地位的神是男性還是女性,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都是男性賦予的,就像葉卡捷琳娜的登基絲毫沒有改變俄國女農奴的命運一樣。不管她的地位有多高,實質上都是在依附男性。
現代的女性地位相對而言可能有所提高,但只要國際三八婦女節依然存在,就說明女性仍然是弱勢群體。說道現代女性,就要提到《小謊大事》里面的女主角之一S。在外人眼里,甚至是在S最好的朋友眼里,S擁有近乎完美的人生。她擁有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美貌和財富。一家四口居住在豪華的海景房里,結婚后S就放棄了律師的工作成為一名專職家庭主婦,丈夫每次從國外出差回來都會記得給她買昂貴的禮物。一切都看似很完美,但是S身上會隔三差五出現一些傷痕,這是她正在遭遇的家暴,可是她卻像所有人隱瞞了真相。即使是在心理醫生面前,S還在為丈夫的暴力行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試圖把錯歸于她自己為丈夫開脫。她有想過離開丈夫,帶著孩子離開,可是總是遲遲下不定決心。直到有一天,(salifelink.com)丈夫親口對她說:“我早該殺了你”,S才醍醐灌頂決定要離開。S的經歷跟現代很多女性很相似吧,起先自己有一份引以為傲的工作,不菲的工資足夠讓自己過得很好。可是最后為了婚姻,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家庭,最后卻要面臨家庭暴力,丈夫出軌的結局。
愛情里的兩個人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一方在經濟上完全依賴另一方,那就沒有平等可言了,經濟不獨立還談什么人格獨立。在愛情里根本就不應改出現“我養你”這句話,“我養你”無異于溫水煮青蛙,看似不需要自己努力付出就可以坐享其成,其實你的志向,你的激情,你的才能正在被一點點荒廢。借用波伏娃十五歲的時候寫的一段話:“我只通過自己存在,也只為自己存在”。希望女性都能“自私”一點,多為自己考慮一點,畢竟生育只會束縛女性的個人發展而不是男性。
最后,還是用偉大的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原著里的一段話做結尾:女性應該獨立的尋找人生的意義、自我價值、自己的夢想,這一切與父母、伴侶及其他任何人都無關。
第二性讀后感(二)
活出自我
李天琦
對于女性來說,《第二性》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因為它可以幫助你深入的了解女性,發現女性。本書章節太多,我在此次讀書交流會上,就書中一個內容展開討論。
作者波伏娃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了女性的處境,女性的生育和撫養幼兒等這種所謂的“內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為“他者”、“第二性”。之前一直不理解為什么會存在對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應該溫柔優雅,而男孩就應該喜歡勇敢不流淚。現在看完這本書似乎明白了那么一點,這一切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男人強調女人身上的女性氣質,并當作女人優劣的衡量標準。實際上女性氣質這個命題從開始就是偽命題,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女性氣質,這是一個由男性定義的,由處境決定的名詞。
男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鼓勵女人體現女性氣質。在男人的世界中他們愿意把女人當作仆人、伴侶,她是客體的、沒有攻擊性的,以他為中心,以他為標準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變成了一個進行設計的超越主體。而在現代女性身上,男人看到了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但男人認為,女人只能是物化的,象征著他對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排擠,打壓女人,迫使她們回到父系社會的寄生蟲這個角色上去。
從波伏娃之后的半個多世紀的情況來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預料的,女性會越來越取得平等的權利和尊重的地位。但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了這種處境,然而,她們在追求兩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擔。社會對于這部分女人的認同雖然在增加,但是總的來說依然認為這樣的女人不夠“女人”。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任何人都擁有選擇如何發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決定去做一個傳統的女孩,也可以選擇去做一個假小子,可以選擇做一個女強人,也可以選擇去做賢妻良母。所有這些都不應該被限制。但過于追求與男性的一樣與平等,會讓女性受到另外一種壓抑。記得有人說過,“女漢子”這個詞其實包含了對女性的歧視,在我看來,有時自嘲又有何不可,我們雖然柔弱,但我們有一顆強大的心,誰說女子不如男?
正如謝樂爾?桑德伯格說過的,“我認為我們世界上,半數國家和半數公司,會由女性所領導,那將會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作為女性,我們不應退縮,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來,永遠追隨自己的內心,別被一些所謂的社會框架阻礙了自己的發展。
(完)
根據李天琦老師在學校青年教師讀書分享會上演講編輯
【第二性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二性》經典語錄11-28
“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02-29
不是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讀后感啊讀后感04-25
不算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目送》的讀后感!-讀后感!04-25
別人讀后感的讀后感04-25
讀后感(寫讀后感)04-25
魯迅吶喊讀后感_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