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時間:2023-09-12 15:05:22 櫻櫻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通用6篇)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1

  最近讀了葉圣陶的《如果我當教師》,葉圣陶先生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詳細的論述了如果他做教師,作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將會怎樣的工作。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作為一名老師,覺得很有啟發。

  感悟一:教育即習慣的培養

  【節錄】如果我當教師,我將特別注意,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淺的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

  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回兩回,而不能終生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游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家心思的“咿呀”聲也不宜發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了。

  ……

  【反思】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老樸實的話語中也為我們開展習慣培養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寶貴的教育財富,至少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捕捉一個個“戰機”,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復,抓落實,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龍飛鳳舞,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后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范工整,整潔漂亮。只有扎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不懂就問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鍛煉、勞動、衛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葉老說:“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學生整潔、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儀容、服裝、辦事室、寢室弄得十分整潔,我處理各種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師要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檢討自己的言行中有無不良習慣,用自己良好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教師的偉大,并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

  因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良好習慣成為一種本能,一種能力,一筆財富,伴隨終生。正像葉老所說的那樣:“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修養品德、鍛煉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葉圣陶《小學教師的工作》)

  感悟二:力當學生的良師

  【節錄】我如果是小學老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如果我當教師,小朋友頑皮的時候,或者做功課顯得很愚笨的時候,我決不舉起手來,在他們的身體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覺至多幾分鐘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們身體上起了紅腫,隔一兩天也就沒有痕跡;這似乎沒有多大關系。然而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有什么權利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呢?并且,當我打他們的時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難看,我的舉動一定顯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鏡子在前面,也許自己看了也會顯得可厭。我是一個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對他們有這種可厭的表現呢?一有這種可厭的表現,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費了嗎?以后的努力不講不產生效果嗎?這樣想的時候,我的手再也舉不起來了。他們的頑皮和愚笨,總是有一個或多個的緣由;根據我的經驗,從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癥的治療,那還會有一個頑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圍嗎?這樣想的時候,我既是感情沖動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會立刻轉到心平氣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來出氣了。

  【反思】讀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對反思咱們現在的教學,面對現在的學生我們時常都在抱怨,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也很難教育。難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嗎?還是現在的教育體制真的出現了問題?不,可能是我們的思想和教法錯了,當我們舉起手來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想到學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難看了?或許我們真應該試著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就沒有我們的世界,更談不上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孩子們的眼里,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在老師的身邊,他們都會享受到愛的呵護與滋潤。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把每一位孩子們當作愛的天使。他們總是感嘆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難糾正。對那些學習成績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討厭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諷刺、挖苦、體罰、變相體罰、心罰、變相心罰等現象屢見不鮮,司空見慣,孩子們的自尊心時刻都在被傷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教師沒有把如白紙一般純潔的孩子當做孩子看待,對那些有問題的孩子,沒有通過“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癥的治療”,而是簡單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在發育期的孩子們,說到底,是我們的有些教師缺乏愛心。沒有愛心的教師,不能稱其為教師,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師。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感悟三:愿當學生的朋友

  【節錄】如果我是老師,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學生,我至少要知道他們的性情和習慣,同時也要使他們知道我的性情和習慣。這與我的課程,假如是宋詞研究或工程設計,似乎沒有關系,可是誰能斷言確實沒有關系?我不僅在教室內與學生見面,當休閑的時候也要與他們接觸,稱心而談,絕無矜飾,像會見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如果到我家里來,我決不冷然的問:“你們來作什么?”他們如果有什么疑問,問得深一點兒的時候,我決不搖頭說:“你們要懂得這個還早呢!”問得淺一點兒的時候,我決不帶笑說:“這還要問嗎?我正要考你們呢!”他們聽了“你們來作什么”的問話,自己想想說不出來作什么,以后就再也不來了。他們見到問得深也不好,問得淺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樣問才不深不淺,剛剛合式,以后就再也不問了。這種拒人千里的語言態度,對于不相識的人也不應該有,何況對于最相親的朋友?

  【反思】讀這段話時,我腦中自然而然地出現這樣的一幅畫面:三、四十年代的大學校園里,葉老教授和一群大學生如朋友般并肩而行,或促膝而談。然后再把目光拉回現實,在小學的辦公室里,卻常常是這樣的情形:怒氣沖沖的教師旁邊站一個或幾個學生,低著頭,聽著老師的訓斥。在小學老師眼中,學生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需要時時加以管教、引導,很難達到“稱心而談”“像會見一位知心的老朋友”這樣的境界。因此,小學教師想成為學生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主動放下“長者”的架子,真正走近學生,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才能和他們進行平等的交流。這又讓我想起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一幕:主持人在和小朋友同臺時,他們總會蹲下來,甚至是跪在地板上,和小朋友保持同等的視線進行交流。我們應時刻記住這樣的畫面,放下自己,親近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教師應該放得下架子,師生之間站在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上,彼此之間尊重、體諒、合作,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獲得認可,獲得尊重,必然會激發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這同樣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種典型的民主型的師生關系。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尤其是要把這種意識帶到實踐中去。

  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師生之間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平等、民主、和諧新型的師生朋友之間的關系,必將對我們教育工作產生質的飛躍。

  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同樣要求我們要樹立這樣的觀念:教師是教育者,教師同時也是受教育者,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同樣教師也是學生的學生,我們不只是要好好的教育學生,同樣我們要好好地向學生學習。這必然就要求,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在和諧的師關系中,教師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與此同時教師又是學生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良師益友。師生之間平等、和諧關系從根本上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能夠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必將獲得巨大的收獲。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2

  葉圣陶先生《如果我當老師》一文寫于1941年,時隔七十年,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引人思考。

  葉先生此文從“我如果當小學老師”“我如果當中學老師”“我如果當大學老師”三個方面對如何當老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不難領悟葉先生“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也就是“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小學老師怎么做?葉先生認為要與小學生成為朋友,而不應該把他們稱為討厭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煩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是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就是朋友之間的關系,因為只有朋友間的關系,才有可能無話不說,朋友之間的關系,是最有利于溝通和交流的。現在我們很多老師與學生之間之所以存在著“代溝”,其實就是沒有把學生當成朋友的緣故。

  葉先生認為,做一個小學老師要“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關門、開門這樣的小小的細節,“對于開門關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擾動人家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擾動社會安寧的事嗎?”對于這樣的小小細節,我們的小學老師有多少在關注呢?好的習慣還反映在教小朋友識字讀書上,“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葉先生感覺到“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

  對于頑皮的小孩子,葉先生不主張“體罰”的,因為“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和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們身邊的后進生是怎么產生的?我想,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打罵、與老師對孩子的打罵分不開的,打罵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當回事了,也就“后進”了。面對調皮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心平氣和。

  葉先生還談到,作為小學老師,還要“作小朋友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和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葉先生覺得“做家屬的親切忠誠的朋友,我想并不難;拿出真心來,從行為、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如何與家長處理好關系?一句話,就是要與家長成為朋友。

  中學老師怎么做?葉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闡述:

  一是“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校的事情叫做‘讀書’一個樣”。葉先生認為,說成“教書”,把當教師的意義抹殺了;說成“讀書”,就把古人今人的經驗消化成自身的經驗抹殺了。怎么做?就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愛’等等抽象德目向學生的頭腦里死灌”,實在的做法是“為了使學生存心和表現切合著某種德目,而且切合得純任自然,毫不勉強,我的辦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也就是從小事做起。葉先生還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怎么做,教師首先要做到:“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簡單的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喊在嘴上的口號,而體現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強求學生去做的而教師可以違背的事情,德育必須得有教師的榜樣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學生有名無實的事情”,做事情,必須得名副其實,設立的自治組織、圖書館、種植園等一定要有名有實,不然就不足以養成學生的好習慣。放眼我們的旁邊,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開頭,也再也見不到下文的書寫了。

  四是“我不會忘記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么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我們的課堂上有多少老師在真正踐行“態度和價值觀”?為了考試,我們大多數老師看重的或者說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個高分數的解題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做講解工作”。葉先生反對“滿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后,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替他們分析和綜合。”否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好,因為“被動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罰似的感覺”。葉先生說:“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于主動的地位。”“我只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為課堂流程的必須,可是至今仍有老師持懷疑態度,認為離開了老師的講,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就足矣:作為老師,你會隨著學生一輩子么?我們總得要學生自主去學習的,總得要學生自主地與他人合作的,總得要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去探索解決的。老師們,課堂上還是少講一點為好。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這是一件多么功德無量的事。

  大學老師怎么做?葉先生還是強調“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要“幫助學生為學”,也就是重在引導。要傾其所有,向學生傳授知識,決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學生的思想和閱讀:“學生在研究之中鍛煉他們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從而得到結論,凡真是要不得的,他們必將會直指為要不得。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來得切實。”葉先生主張“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與學生“稱心非而談,絕無矜飾”。教學中,不忘教育的總目標,要以身作則,獲得學生的敬重。

  葉先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說:“我現在不是教師。如果我當教師的話,在‘教師節’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話告訴自己,策勵自己,這無非‘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葉先生關于中小學、大學教師的種種,不只是在策勵他自己,更是在策勵著今天仍在教育戰線上前行的我們以及后來人。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3

  讀了葉老的《如果我當老師》,讓我感受頗深。看了他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詮釋,對培養學生的看法,使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讓我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師,為我的教師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小學教師怎么做?葉老認為應該真心認學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說,肆無忌憚的。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園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著給孩子上課和蹲下來給孩子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蹲下來和跪著又是截然不同的。”其實這句話就是在說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你的課堂會更精彩。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了朋友關系,才能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來,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為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從點滴小事做起。這與我們學校推行的“行為習慣養成”活動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對孩子們以后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要特別注意養成孩子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發展他們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情緒。

  三、把時間留給孩子。葉老說:“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課堂上與他們共同探討,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他們處于主動的地位,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

  四、杜絕體罰。葉老說:“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永遠不會磨滅。”對于特殊的孩子,切記不能沖動,找出原因對癥下藥,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在孩子們的眼里,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孩子們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五、經常與家長溝通,待其如友。孩子們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長工作,及時溝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于孩子們好習慣的養成。與他們做朋友,,就像葉老說的:從行為、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

  葉老所處的時代逐漸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遠新潮,永遠適用,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還要虛心學習,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向著合格教師的方向前行!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4

  有一種閱讀叫含英咀華,有一種愛叫厚德載物,有一種教育叫堅持就會創造奇跡。

  ——題記

  葉圣陶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就是一本需要一讀再讀,反復推敲與琢磨的書。在晉莊中心校的推薦下,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了,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我當老師》中的文章樸質無華,卻道出了為人師的真諦。編者的意思是“重新”發現葉圣陶,而我讀起來,感覺是重溫了一下現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為什么這樣說呢?一是我們在平時讀到的教育論著中,有很多引用葉老的話語的;二來也說明葉老作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與現在課程改革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本書從“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等七個專題闡述了教育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育。雖時隔數十載,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大家拜讀。現將本書中的一些精彩內容和自己的思考感悟與大家分享交流: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認為“教育”一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而本書開篇的兩個專題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看似是獨立的,但實則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書里,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提到:“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游戲;只有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答案就在這里,就是沒有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當做常態工作來抓,沒有做到持之以恒。葉圣陶先生說從小學開始抓學生的習慣養成,一直抓到中學,歷時十年。因為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行動。用十年的漫長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開。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復,抓落實,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后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范工整,整潔漂亮。只有扎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勞動、衛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葉圣陶先生說“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其中蘊含的道理,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嗎?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東西!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勤于筆耕的教育家,葉圣陶一直在思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答疑、解惑,在這漫長而艱辛的育才過程中,少不得對學生們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蕓蕓學子們的思想品德課該怎么上?葉圣陶真誠希望這堂“大課”,不僅學校要上,而且也要“搬進”家庭、“搬進”社會,各方各面通力協作,才能“水到渠成”。葉先生創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課的內涵與外延,認為,課內所有的知識課和技術課,課外的種種校內校外活動,實際上都有培養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師教得好,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活動開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么“思想品德的尾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會受到濡染,在這種春風化雨般的精神潤澤下,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不斷得到提升,品德修養也會不斷得以增強。這樣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們既可感可知,又入腦入心,又有幾人能拒絕呢?

  今后,我也必將“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時機,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的養成。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對生活的追求。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是同讀一本書,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滿滿的收獲。很幸運地與《如果我當教師》這一書再次相遇,猶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5

  暑假期間拜讀了葉圣陶老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一書,對葉老先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葉老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眾所周知,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曾被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當中。而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卻知之甚少。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回首歷史,葉老躬身從事文化教育工作70余載,深思慎取,博采眾長,總結、提煉和積淀出豐厚珍貴的教育思想。這本書通過七個專輯分別闡述了葉老的“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是“應付生活的工具”的語文教育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的師表風范觀。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著指導意義。通過本書的閱讀,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使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深層次的認識。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培養健全的公民

  葉老認為“教育”一詞,有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怎樣才算養成好習慣了呢?他認為能使才性發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在做人做事上獲得積極的、有益的經驗,并用以指導他的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益的健全的公民。葉老還認為這種教育不是靠教師的指令來實現的。他認為要想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養成學生的好習慣,而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師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老師要做到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老師一定要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老師自己一定不做。我們常要求學生不要隨地吐痰為,要保持衛生。老師就首先要保持衛生整潔。作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學生在自習,可班級地面有不整潔的地方,不是先來訓斥學生為什么不做好值日,而是親自拿拖布把地拖好,這樣值日生下次就一定會把地面拖干凈了再自習;看到走廊地面有紙團,我會俯身去把他撿起來,這樣學生看到了也會去這樣做了,而且會注意下次不再亂扔紙團了。這些雖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教育無小事,生活無小事,將來學生走在大街上就不會亂扔垃圾,公共場所就不會隨地吐痰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必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為社會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善于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葉老認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所謂的這個“不需要教”就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我們習慣于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讓你學的你必須會,我教給你的知識你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實則我們都陷入了把“學習”當做“記誦”的誤區。在葉老的指點下我才真正意識到學習決非記誦這么簡單的事,記誦只不過是個開端,要把記誦的東西融在生活中,使它成為精神上的血肉,從而用以指導生活,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都被中考和高考的緊箍咒束縛著,只注重學生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學習的實際功效及學習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才是我們做教師的尤其應該重視的。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把握好。學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說得清的,就不必教了。而當學生想不通,說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時老師再加以指點,學生就會像久旱逢甘霖的莊稼一樣蓬勃生長。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知變、求變、善變的創新精神。

  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書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種子,確是很貼切的,種子要發芽必需要有適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溫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學生能茁壯成長,我們必需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充足的養份。但這還不足夠。種子發芽后,還要給他除草、除蟲,使他們健康的'成長,而不至于長歪了,這樣最終他們才能成為顆粒飽滿的有用之才。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單純的把學生看作是只用來裝東西的“空瓶子”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活體。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需求,要給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啟迪智慧、鍛煉能力的種種條件,讓他們能動地利用這些條件,在德智體各方面逐步發展成長,成為合格的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

  四、教師要以身作則,作為人師表的典范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各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并不是簡單的事,而應該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讓學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不讓學生說的,自己一定不說。教師要以身作則就必須要不斷修養自己的學問,修養自己的品性,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典范,才能不斷地培養出更多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知識學問無止境,品德修養無止境。”作為一名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 6

  葉圣陶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分別假設了自己作為小學、中學、大學教師時應該怎樣面對學生。讀完之后,心緒難平,感慨頗多。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應當這樣做:

  一、真心與學生做朋友

  在這一點上,我現在當然沒有做到像葉老先生那般對學生勝似親人,或者說對全部學生做到。

  來到XX已經五年多了,每帶一個班,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很喜歡小孩子,喜歡和他們在一起玩耍,加之自己年紀不大,所以很能和小孩子們打成一片,同時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現在的三年級有一名學生特別喜歡我(自信),每次見到我都會和我打招呼向我問她,我當然非常開心,其實這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我當時恰好代她寫字課,到現在她仍然稱呼我“寫字老師”。上學期她過生日,專門留了一塊蛋糕,一直等到我下晚自習,把蛋糕交給我之后就跑了。

  像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你對我好,我便對你好。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如此。與學生作朋友要出于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具體怎么做?以心換心。

  二、培養學生各種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我們總愛只掛在口頭說說,最缺乏的就是做。比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懂得孝順,而且總是“你們的父母為了你們顧不上吃飯,舍不得穿衣,所以你們一定要孝敬父母……”之類,可是學生并不能很理解,或者說只是聽聽而已。而且作為教師,你要是天天這樣苦口婆心地說并且自以為很有用的話,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的。因為他嫌你太啰嗦,我覺得可以這樣: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地去看一看那里的人是怎樣干活的;到敬老院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學生到那里親身感受一下,可能要勝過你的一卡車諄諄教導。

  再比如,我們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我們總在宣傳,但學生根本不買你的帳。怎么辦呢?讓學生勞動。學校的菜地就是非常好的訓練場。不過遺憾的是,老師和學生似乎有點反感。

  習慣的培養要具體在一件一件事情上,做總比說要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效果好。

  三、讓自己和學生同時愛上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相信每一個老師都再清楚不過。但我們還總抱怨學生不會閱讀,不喜歡閱讀。其實這病根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自己都不喜歡閱讀,我的學生怎么愛閱讀呢?所以第一得是老師喜歡閱讀,第二我們還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讀書只求記憶,沒有研究的方法,沒有實驗的機會,絲毫沒有用處。”

  四、不打罵、體罰學生

  打學生犯法!——這一點不用解釋了吧?

  閱讀文章之后個人的一點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時刻提醒自己,不敢與人共勉,文中有涉及誰人利益之不當言語,并非本人有意為之,請諒解。

【讀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有感】相關文章:

如果我是老師作文02-08

如果我是老師作文02-08

如果,我說如果作文12-15

如果我是老師作文【熱門】02-19

【精】如果我是老師作文02-18

如果我是老師初中作文04-27

如果我是老師作文【精】02-17

【薦】如果我是老師作文02-18

如果我是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