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品《三國》有感作文
東漢末年,執(zhí)政者昏庸無能,寵幸宦臣,導(dǎo)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至何進(jìn)被殺,董卓進(jìn)京,天下大勢割據(jù),群雄并起,三國序幕就此拉開。
所謂三國,一般人皆以為是以曹操、孫權(quán)、劉備為首的魏國、吳國、蜀國,對此暫且不論,先說世人對這三位梟雄的評價,曹操自然不用說,其在世時,三國的“漢臣”與子民便稱之為曹賊,國賊,而后代的古典文學(xué)研究學(xué)者也一般視其為奸詐的代名詞,而曹操對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擊敗各路諸候,殺敗西涼軍,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卻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視”的眼睛對他的看法,他對此也只是偶爾反駁幾句,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聲便開始了,后人也以為這是曹操的奸詐(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沒有幾個人認(rèn)為這是他的智。
好,且不說這個。且說劉備謀士諸葛亮為其所謂的大漢皇叔是怎樣奪得荊州的:周瑜帶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軍損失慘重,周瑜為此也身負(fù)一箭,為其經(jīng)后身體一直虛弱直至逝世埋下了嚴(yán)重病根,此后周瑜詐死,以其人之道來還至其人之身,大敗曹仁,而正當(dāng)周瑜領(lǐng)兵去取南郡時,城樓上出現(xiàn)了趙子龍:“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敵箭射下。試想,諸葛亮此等不仁不義,無法無道之舉,那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與之相比豈不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后人竟還稱諸葛亮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奪取西涼后,知西涼貧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馬超,對自己多少都有些憤恨,于是下令三條:1、賑糧于西涼2、免稅兩年3、休戰(zhàn),論謀士曹操沒有多少有諸葛,龐統(tǒng),周瑜,魯肅之輩的,論武將,其雖多,但真正象張飛、關(guān)羽、趙云之輩的,恐怕一個也沒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贏了不少場仗,盡管濮陽攻呂布,宛城戰(zhàn)張誘,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guān)羽,割須棄袍于潼關(guān),奪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敗戰(zhàn),然而人豈無失算,失策之時,想那劉備,孫權(quán)縱有智士相扶,也不過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謀智與那不及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謀士和不及關(guān)羽張飛之勇的武將,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稱帝也豪不為過,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稱帝,所謂“三國”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現(xiàn)的,試問天下人憑何罵其是“漢賊”?
昔日劉邦不過是無名亭長,他與項羽相斗,最終獲得勝利,創(chuàng)建漢朝,怎無人說其是劉賊,國賊。怎無人認(rèn)為各擁戴秦之后人,或許有人認(rèn)為秦朝統(tǒng)治殘暴,導(dǎo)致民憤激起,應(yīng)被推翻,然而東漢末年又何嘗不是民不聊生,這一點,我在文章開頭就已提出,那為何漢就不可被推翻,或許有人說,不是還有以仁義治天下的劉皇叔嗎?可以讓他來執(zhí)政啊!那好,下面我們就來談這位所謂的仁義皇叔。劉表病危,荊襄危機(jī)四伏,劉表那年輕的嬌妻蔡氏與其弟兄對這九郡虎視眈眈,這些劉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囑托劉備,希望他能夠接下荊州,沒想到這位仁義的皇叔,仁義過了頭,連諸葛軍師的話都不聽了,堅持不肯接此委任,滿嘴的:“劉表乃吾皇叔,我豈能趁人危急時,做此不義之事,孔明休勸,我意已決。”最后呢,荊州落入曹操之手,經(jīng)過赤壁之戰(zhàn),又害諸葛亮做出不仁不義的事,設(shè)“千機(jī)萬謀”奪取了荊州,最終名義上還是借江東的,如此庸才,幸虧遇到的是諸葛亮,若是司馬懿,其命早休矣,權(quán)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奪了多久了;當(dāng)其西取西川之時,亦是滿口仁義,最后呢,并吞西川將劉璋逐于公安,這種言行不一致的人,試問何談仁義,不過是假仁假義罷了;當(dāng)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殺后,不經(jīng)大腦思考,便要直取江東,試問:就允許你自家大將誅殺,氣折人家顏良,文丑,周瑜?偷奪人荊州,就不許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殺?你三弟粗魯無禮,酒后便亂打?qū)⑹浚筒辉S其部下殺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見其心胸狹隘。此后,呂蒙已死,孫夫人日夜望回其身邊,于是派人到西川稟告,卻不想其嚴(yán)辭拒絕,試想,其當(dāng)時到東吳能夠平安回荊州,這其中孫夫人出了多少力。孫夫人當(dāng)時才18歲,,屈嫁于一個比自己大30歲的糟粕老頭,這已厚待他劉備了,當(dāng)其要回荊州之時,孫夫人忍著與母兄離別之痛,幫著他出計,一路上又為其力阻東吳戰(zhàn)將,而劉備卻絲毫不顧及往日恩情,最終逼孫夫人墜死,由此也可見劉備乃無情無義之小人,至于錯殺劉封,火燒連營七百里,徐州收呂布等蠢事更是證明了劉備乃一無能之輩。其兒“阿斗”,后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說阿斗無才無能,其實又何嘗不是因劉備的教子無方。其(劉備)頭腦簡單,目光短淺,不懂治國之道,他一心只想著自己能夠統(tǒng)一霸業(yè),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顧,卻不想自己所創(chuàng)霸業(yè),今后由誰來掌管,縱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這么個爛攤子讓是人家來接替,這種只有善始而無善終的人,怎能有資格與能力中興漢室,而操則不然,他將大任托給曹丕,并囑咐官員家人各理其事,足見其周到。
至于孫權(quán),此人乃三位梟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隨著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的一個個離去,最終也黯然,孫權(quán)是一個有謀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顧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總覺得缺少些什么,說不清也道不明。
至于諸葛亮,他乃劉備第一謀士,在《三國演義》中較為“張揚”,無可否認(rèn),他是個聰明人,自從跟隨他的主公,“興復(fù)漢室,除賊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軀殼和一個聰明的腦袋,自三顧茅廬,其效命于劉備后,他的大腦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輸入了四個字:“忠于劉備”,于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除賊復(fù)漢,而他忽略了身邊的一個巨賊----劉備,他所復(fù)的漢也絕非為漢,而是蜀漢,一個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虛偽的仁義將其欺騙利用后所創(chuàng)的名不正,言不順的政朝,而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指蜀漢的名不正,言不順,并不能被列在漢史之內(nèi))(見“武候顯圣定軍山”)。孔子說:“君子疾夫舍曰而為之辭。”而諸葛亮和他的主公卻似乎就是那樣的人。
《三國》在我今后的路上會依舊陪伴我,我也會永不厭煩地讀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將會有無數(shù)的新感慨產(chǎn)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會,脫離那紛亂的競爭,我想那時再讀到“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那心中也一定會想當(dāng)年暮年之時的曹操、劉備、孫權(quán)之想——“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江蘇省鎮(zhèn)江第一中學(xué)高一:黃蓉
【品《三國》有感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品三國作文07-30
品《三國》作文11-26
品三國作文大全(9篇)08-14
品三國作文(共5篇)08-02
品三國作文【大全12篇】09-15
(合集)品三國作文13篇11-26
品三國作文匯編[2篇]11-27
讀《品三國》有感04-27
讀《品三國》有感05-04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