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落日讀后感
落日讀后感在初中時,學過一篇文章叫《落日》,當時對它并沒有多大的興趣,直到今天老師布置任務的時候,我想起了它。今天我把他找出來重新溫習了幾遍,感覺完全不同。或許人在長大,時代在前進。
我想說的話題當然不主要是這篇文章,而是它的作者——朱啟平。朱啟平是《大公報》里一位杰出的戰地記者。或許他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是他筆下記錄的一頁頁歷史風云卻時常被提起。最著名的是他的長篇通訊《落日》。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簽字投降儀式,朱啟平在場目睹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在這篇通訊里,字里行間流露著濃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打動了千萬國人。“這簽字洗凈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志不忘。”還有一段文字,我讀了感想特多,我很欽佩。“全體簽字畢,麥克阿瑟和各國首席代表離場,退入將領指揮室,看表是九時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陽事件,隨即侵占東北;一九三三年又強迫我們和偽滿通車,從關外開往北平的列車,到站時間也正好是九點十八分。現在十四年過去了,沒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這個時刻,在東京灣簽字投降了,天網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謂歟!” 我真沒有想到,朱老先生會因為這一時刻會聯想到當年的事件。或許是真的太痛恨小日本了,不由得聯想到祖國當年被蹂躪的慘況。作為一名報人,可貴在于眼光與敏銳的洞察力。
在網上我也看了一些他的文章,其中還有一篇令我印象深刻,是《偉大的平凡—科龍貝想》,敘的是參觀戴高樂的墓地。不得不說作為一個學者的見識與情懷是多么廣闊。文章里寫到“教堂周圍是一個個小小的墓地,埋葬著本村的人……戴高樂將軍的墓地,就在小徑盡頭,也是石頭砌的,高出地面不到半尺。”接著寫道:“我默默站在墓前,低頭看那樸素、簡單到感人肺腑的墓石,思潮澎湃。只覺得面前是一個新的境界:原來一個人的尊嚴,一個人的品德,是可以用這樣簡樸、平凡的安排來表現的!”語言生動優美真摯,可能報人的最基本素質就是文筆流暢。朱老先生說過“文字是第二位的,最要緊的是為讀者服務”。嗯,不管文章寫的在怎么好,關鍵要為大眾所了解。
朱老先生以前是學醫的,后來才改為學新聞,和魯迅相似,都是為了用思想拯救國人。抗戰烽火中,朱老先生耳聞目睹了敵人的殘暴和同胞的苦難,從一個熱血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新聞記者。他奉信“在戰場采訪,工作第一,生命第二”。他要把最真實的反映給大眾。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朱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戰場,此期間寫下了《硫磺地獄》、《沖繩激戰》、《塞班行》、《琉球新面目》等許多出色的戰地通訊。
從朱老先生的記者生涯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優秀記者的艱難,尤其是戰地記者的艱辛與付出。他們只有一個信念,拋頭顱灑熱血,滿腔愛國情,在所不惜。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多多借鑒前人,還要不斷創新,努力發展自己。
如果沒有當年前輩們的犧牲與付出,怎能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落日》不落,朱老先生永不落。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落日讀后感】相關文章:
落日04-28
落日05-01
落日的教案 落日教案中班04-18
落日的作文08-08
落日的作文[經典]09-23
落日的作文03-18
落日的說說06-06
《落日》教案04-25
落日黃昏……04-26
落日的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