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河南十二五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豫政辦 〔2011〕8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要階段。謀劃我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效2006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牢牢抓住農業農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啟動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深入調整農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實現了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2010年全省糧食產量達到543.7億公斤,連續5年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畜牧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638.38萬噸,禽蛋產量達到388.6萬噸,奶產量達到290.9萬噸,均居全國前列。特色經濟作物產量實現快速增長,油料、蔬菜、水果、水產品總
產量分別達到540.72萬噸、6624.26萬噸、767.33萬噸、99.4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20.3%、18.7%、38.1%和92.3%。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195.88萬千瓦,比2005年增長28.5%。
2.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2010年全省優質糧食比重顯著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占糧食種植面積的70%以上,其中小麥、玉米、水稻的優質化率分別達到71%、82%和94%,分別比2005年增長9.6個、14.6個和18.2個百分點。畜牧業規模化生產快速發展,生豬、肉雞、蛋雞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69%、97%、75%。特色農業主導產業進一步壯大,優勢特色農作物加快向適宜地區集中,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556.1萬畝,比2005年增加162.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590萬畝;果園、茶園、花卉、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82.9萬畝、97.7萬畝、125.9萬畝和182.8萬畝,分別比2005年增長9.3%、96.9%、14.5%和35.4%。
3.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面提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迅速,2010年年底全省各級龍頭企業達到624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9家、省級龍頭企業562家,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企業594家、超30億元的企業1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12家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3萬家,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的農產品總值148.6億元,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農產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效益顯著提高,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萬家,面粉、肉類、乳品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55多億公斤、70多億公斤和30多億公斤,火腿腸、味精、面粉、方便面、掛面、面制速凍食品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全線開工,燕山水庫建成并發揮效益,河口村水庫開工建設,出山店水庫前期工程有望近期開工,沙潁河、渦河、小洪河治理基本完成,378座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預計全部完成,遠超我省“十一五”規劃確定的90座建設目標。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完成中低產田改造885萬畝,建成高產穩產田207萬畝,實施了38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550萬畝。林業建設取得長足進步,5年內造林2275萬畝,建成林業生態縣102個,森林覆蓋率達到
22.19%,比2005年增長4.42個百分點。
5.農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建設成效顯著,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發展到281個,交易總額817億元。其中,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市場19個、超1億元的市場146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建成了18個省轄市和122個縣(市、區)的農產品質檢中心,在198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建立了檢測機構,初步形成了“三級四層”(省、市、縣三級,省、市、縣、基地四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農業信息服務能力增強,建成了18個省轄市和133個農業縣(市、區)的信息網站及1686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覆蓋省、省轄市、縣(市、區)、鄉鎮、村、戶的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已經初具規模。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和防控能力顯著提高,中、短期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了75%和90%以上。
6.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順利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積極推進了林權制度和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明晰集體林產權5770萬畝,占總面積的85%。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分別在信陽市和新鄉市設立了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和河南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在土地流轉、金融創新、合作組織、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鶴壁、濟源、舞鋼等7個市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7.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度穩定增長,2006—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由3261.03元增長至5523.73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10%,超過“十一五”期間確定的年均增長6%的預期目標。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45.4%下降到2010年的37.2%。農村社會服務和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在21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4.2%,全面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解決了1736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發展農村戶用沼氣244萬戶,完成426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二)“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將面臨深刻變化,我省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點。總
體判斷,今后5年我省處于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的關鍵階段,處于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1.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緊張與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功能進一步拓展,政府和企業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隨著我國財力的不斷增強,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將不斷加大。 二是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實力明顯增強。
三是沿海產業加速向內地轉移,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農民就業水平和增收能力。四是消費結構加速升級,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五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為糧食增產和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和裝備支撐。隨著信息化在農業中的應用步伐加快,將進一步提升農業內在素質。
特別是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總體戰略決策,要在國內率先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這是在全國區域經濟競爭大格局中對我省基本省情的清醒認識,是對中原地區比較優勢的準確把握,也是對國家和民族長遠根本利益的高度負責,表明了我省堅定不移建設現代農業大省的堅強決心。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為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必須把農業和糧食作為首要任務,在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的前提下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探索不同于東部地區的發展道路,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范,將中原經濟區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
2.面臨的重大挑戰和突出矛盾:
一是農業經營管理體制不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農業經營主體缺位,規模化、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從業人員素質較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全省仍有6490萬畝中低產田需要改造,近
3000萬畝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情況嚴重,農業減災抗災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
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亟需提高,農資銷售和農畜生產投入品控制不嚴,工業污染逐步向農村擴散,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威脅越來越大。
四是農業外向度低,出口創匯型企業少,農產品生產與國際市場對接能力弱,與山東等東部省份出口額度的差距擴大。
五是農村整體面貌落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村的水電路氣等基本生活設施還不完善,農民人均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6元,城鄉差距大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
六是農區內生發展能力不足,農業大縣財力緊張,糧食生產核心區的95個縣(市、區)人均財政支出水平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傳統農區發展難度仍然較大。
七是一些地方輕視農業的現象依然存在,農業科技支撐作用不突出,貢獻率仍然較低。
二、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總體戰略,把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基礎和重要任務,堅持以糧為基、統籌“三農”、推動全局,依據“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理念,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規模穩健增長、質量加快提升,積極構建集良種繁育、規模生產、精深加工、物流銷售和循環利用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布局,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新農村建設,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努力探索一條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的發展道路,將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穩定增長核心區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二)主要目標
1.農業總體發展再上新水平。
(1)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3.5%。
(2)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力爭達到600億公斤。
(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9%以上,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2.現代農業發展跨越新臺階。
(1)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
(2)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比達到2.5∶1。
(3)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3%—55%。
(4)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75%,其中秋糧機械化收獲水平達到50%。
(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50萬畝。
3.農村民生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新突破。
(1)森林覆蓋率達到24%。
(2)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
(3)解決2999.7萬農村居民和630.3萬農村中小學在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
(4)完成5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完成354個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任務。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提高農業整體實力將穩定提高農業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目標,努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動種植業加快向果蔬、花卉園藝調整,大農業向畜牧業調整,農村經濟向農產品加工業調整。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提升和安全保障,加快發展生態綠色農業,不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糧食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畜牧產業和優質特色農業,以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為核心,重點打造優質肉類、乳品、花卉園藝、林產品、蔬菜、棉
花、油料、水產、中藥材、茶葉十大高效農業產業鏈條。運用現代科技、物質裝備和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1.切實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積極貫徹落實《全國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認真組織實施《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2008—2020年)》,進一步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培育涵蓋良種開發、糧食生產、糧食收儲、糧食加工、食品加工、物流銷售、循環利用等環節的完整糧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通過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45億畝以上。在糧食主產區的95個縣(市、區),實施水利設施、基本農田、防災減災、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生態、糧食物流、農業機械化等八大工程,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改造中低產田1000萬畝,建設高產穩產田1000萬畝,實施土地整理1000萬畝,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50萬畝;以建設“噸糧田”為目標,力爭每個縣(市、區)建設1—2個萬畝高產示范方。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秋糧機械化收獲水平達到50%,實現糧食耕種收一體化、標準化作業。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糧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大力發展糧食加工產業,提高糧食轉化增值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面業,依托三全公司、思念公司、白象集團、金苑公司、海嘉公司、蓮花集團、天冠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推進主食工業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約化水平,大力發展終端面制品,拓寬玉米、雜糧的開發利用渠道,壯大速凍食品加工產業。振興豫酒,以宋河、杜康、金星等知名品牌為重點,擴大優勢中高端白酒、啤酒生產規模。加快發展飼料產業,加強小麥型配合飼料、新型飼料酶制劑、熱敏性飼料添加劑等的研究開發,重點把鄭汴飼料主產區打造成為全國高科技飼料生產基地,努力把我省打造成為全國首要的糧食加工強省。
完善糧食物流體系。充分發揮我省靠近國內主要糧食消費區的優勢,大力建設連接東西南北的便捷糧食物流通道,大幅度提高糧食及制成品輸出能力。培育一批年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大型糧食流通企業,建成5個產值超20億元,具有糧食收購、倉儲、運輸、交易、精深加工等綜合功能的
大型糧食現代物流園區,建設12個市級糧食物流中心、109個散糧汽車運輸物流節點和周口市5000萬公斤散裝碼頭,將全省糧食物流散化量占總糧食流通量的比重提升至80%,確立我省在黃淮海地區小麥輸出通道上的主導地位和鄭州在國家糧食物流體系中的中心樞紐地位。
2.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認真組織實施現代畜牧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信息化發展方向,大力調整畜禽結構,堅持“提豬、擴牛、壯禽”的方針,重點提高生豬產業競爭力,擴大奶牛、肉牛等優勢產品的規模,進一步壯大禽類生產。大力調整畜牧業空間結構,加快發展相對集中的畜產品優勢集聚區和畜產品加工企業集群。重點打造優質肉類產品4000億元產業鏈條和優質乳品500億元產業鏈條。到2015年,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40萬噸、460萬噸和620萬噸以上,確立我省全國優質畜產品生產核心區的地位,推動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跨越。
優化畜禽養殖結構和生產布局,重點提高生豬產業競爭力,擴大奶牛、肉牛等優勢產品的規模。大力發展優質安全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集群。鞏固提高京廣鐵路沿線、南陽盆地和豫東平原的傳統生豬產區生產能力,擴大豫西、豫南淺山丘陵區的生豬養殖規模。繼續抓好沿黃地區和豫東、豫西南“一帶兩片”奶業基地建設,加快良種奶牛推廣改良步伐,鼓勵發展牧場式生態養殖,建設奶牛專用牧草生產基地。支持建設良種肉牛規模養殖場,重點發展豫西南和豫東平原兩大肉牛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豫北、豫東肉禽和豫南水禽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集約化規模養殖場。實施畜禽良種繁育推廣工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造工程和動物防疫體系、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和追溯體系建設項目,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擴大畜產品加工業規模。實施一批大型畜產品加工項目,提升全省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擴大肉類加工規模,推進傳統中式肉制品現代化改造和工業化生產,大力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導產品,積極開發新型高端肉制品,新增生豬加工能力1500萬頭,肉牛加工能力150萬頭,肉禽加工能力5億只,肉羊加工能力500
萬只。提升奶類加工水平,大力發展嬰幼兒配方奶粉,加快提高奶酪、黃油為主的奶制品精深加工能力,重點建設年加工能力50-100萬噸的乳制品生產項目。提高蛋品深度加工能力,重點發展液態蛋、蛋白粉、蛋黃粉、核黃素、卵鱗脂等加工產品。鼓勵龍頭企業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重點開發符合消費結構變化、市場潛力大的新產品,推進全省畜產品加工業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轉變。
大力發展畜產品冷鏈物流。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城鎮體系建設布局一批生鮮畜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配備節能、環保的長短途冷鏈運輸車輛,推廣使用全程溫度監控設備;建立全程“無斷鏈”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重點發展豬肉冷鏈物流,減少生豬活體的跨區域運輸。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到2015年,力爭新建冷庫270萬立方米以上,肉類的冷鏈利用率達到40%以上,發展壯大2—3家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冷鏈物流領軍企業,初步確立鄭州全國重要冷鏈物流中心的地位。
3.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積極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花卉園藝、林果、蔬菜、茶葉、中藥材、油料、棉花等高效經濟作物。重點打造優質蔬菜、優質棉花2000億元產業鏈條,優質林產品1000億元產業鏈條,優質油料、優質茶葉500億元產業鏈條,優質水產、優質中藥材、花卉園藝產業200億元產業鏈條。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將特色高效農業打造成為我省現代農業的先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著力建設標準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花卉、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設施化生產。充分發揮花卉苗木產業的先導作用,擴大花卉種植規模,建設鄭州、許昌、洛陽、豫東開封商丘、豫南南陽信陽、豫北濮陽安陽六大花卉核心產區。重點扶持30個花卉產業強縣,加快發展高檔花卉和鮮切花,壯大觀賞苗木產業,支持省農科院建設花卉研發平臺,創新開發我省傳統名花切花,力爭2015年全省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250萬畝。建設鄭州航空港區花卉綜合物流園區和八大區域性花卉交易中心,擴大花卉外銷規模。切實抓好“菜籃子”工程,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在優勢區域
和重要交通干線沿線地區建設2600萬畝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重點在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完善蔬菜冷鏈物流網絡,提高“菜籃子”保障能力。加快發展花生、芝麻等優質特色油料作物,建設2400萬畝優質油料生產基地。積極發展優質茶產業,重點建設大別桐柏和伏牛丹江兩大茶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綠茶產業,大力開發紅茶新產品,培育豫茶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加快推進林果業發展,建設豫西、豫南高標準林果種植基地和沿黃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支持發展生物質能源林,建成800萬畝標準化林果種植基地和100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大力開發林果加工產品。實施水產良種工程,積極發展特色高效水產新品種。建設400萬畝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培育一批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質棉花、煙草、食用菌、蠶絲等特色農產品,培育一批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
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油料加工在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等傳統產品的同時,鼓勵開發山茶油、米糠油、小麥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檔新品種,提高精制油和專用油比重,使油料精深加工能力達到280萬噸以上。棉花加工以純棉針織產品為重點,積極發展色紡紗等高附加值品種,擴大中高檔服裝、家用紡織品生產規模。林業加工以林板家具和林漿紙為主,實現年生產人造板1800萬立方米、家具160萬套、竹藤柳條編織8000萬套。果蔬加工在加快發展濃縮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和輕糖型罐頭等傳統產品的同時,擴大低溫脫水蔬菜、速凍菜等產品生產規模,積極開發果蔬功能產品、方便食品和休閑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產品。提高花卉精深加工能力,促進花卉天然藥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產。
高度重視特色農產品物流銷售網絡建設。以創建品牌為重點,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冷鏈配送+連鎖零售”等形式自建銷售網絡,同時積極促進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與終端銷售商共贏合作,發揮國際零售商和本地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對生鮮農產品生產的帶動作用。在鄭州航空港區建設集冷鏈物流、國際中轉、多式聯運、區域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花卉綜合物流園區,改造鄭州陳砦花卉交易市場和鄢陵北方花木交易中心,建設
八大市級花卉分銷、轉運及交易中心,促進花卉產業跨越式發展。 專欄1 “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提升工程
1.糧食產業萬億工程。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田灌排體系,改造中低產田1000萬畝,建設高產穩產田1000萬畝,實施土地整理1000萬畝,建設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100萬畝。加快發展小麥、玉米、水稻精深加工,進一步擴大專用面粉、速凍食品、多口味餅干等大眾食品的生產規模和飼料、釀酒產業規模,大力發展變性淀粉、淀粉糖等高附加值產品和特色食品,力爭使糧食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
2.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萬億工程。
(1)優質肉類產品全鏈產業工程。建設5000萬頭生豬、1000萬頭肉牛、8億只肉禽規模化養殖基地。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新增生豬加工能力1500萬頭、肉牛加工能力150萬頭、肉禽加工能力5億只。優質肉類產品生產加工產值突破4000億元。
(2)優質蔬菜全鏈產業工程。建設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26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生產基地1000萬畝。大力開發速凍蔬菜、鮮切蔬菜、脫水蔬菜、蔬菜飲料、大蒜油等精深加工產品,完善蔬菜冷鏈物流網絡。蔬菜總產量達到8000萬噸以上,精深加工能力達到560萬噸以上。優質蔬菜生產加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
(3)優質棉花全鏈產業工程。建設一批高標準優質棉花基地縣。以純棉針織產品加工為重點,發展色紡紗等高附加值品種,為發展中高檔服裝、家用紡織品提供支撐。培育一批現代化先進棉紡骨干企業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優質棉花生產加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
(4)優質林產品全鏈產業工程。建設100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800萬畝標準化林果種植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板家具產業,加快發展林紙產業,大力開發濃縮果汁、果肉原汁、果酒、果醋和輕糖型罐頭產品。優質林產品生產加工產值突破1000億元。
(5)優質油料全鏈產業工程。建設40個優質油料生產基地縣。進一步壯大花生、菜籽油、芝麻精深加工產業,鼓勵開發山茶油、米糠油、小麥和玉米胚芽油等高檔新品種,提高精制油和專用油比重,使油料精深加工
能力達到280萬噸以上。優質油料生產加工產值突破500億元。
(6)優質乳品全鏈產業工程。建設130萬頭奶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和奶牛專用飼料基地。在沿黃地區、豫東和豫西南地區擴大高產奶牛養殖規模,鼓勵發展牧場式生態養殖。重點支持日處理原料乳300噸以上的大型乳品企業,鼓勵開發乳清粉、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產品。優質乳品生產加工產值突破500億元。
(7)優質茶葉全鏈產業工程。發展210萬畝標準化茶葉種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茶葉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建設鄭州、信陽、南陽市3個省級茶葉展銷展示中心。優質茶葉生產加工產值突破500億元。
(8)花卉園藝全鏈產業工程。建設250萬畝花卉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花卉精深加工,擴大花卉天然藥物、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生產規模。建設鄭州航空港區花卉綜合物流園區和八大區域性花卉交易中心。花卉園藝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
(9)優質水產全鏈產業工程。大力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積極發展特色高效水產新品種。建設沿黃、沿淮、沿淇河水產優勢集聚區。支持名貴魚種的引種開發和加工出口。培育一批特色水產品牌。優質水產品生產加工產值突破200億元。
(10)優質中藥材全鏈產業工程。建設400萬畝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做大做強焦作四大懷藥、西峽山茱萸、方城裕丹參、封丘金銀花、濟源冬凌草等中藥材品牌。培育一批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優質中藥材生產加工產值突破200億元。
(二)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發展保障能力
1.加快水利網絡體系建設。堅持興利除害并重,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為主體,由水庫、灌區、河道及城市生態水系組成的復合型、多功能的水利網絡體系。
加強防洪控制工程建設。加快重大洪水控制工程、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蓄洪區等防洪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減災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建成沁河河口村水庫,開工建設出山店水庫,加快前坪水庫前期工作,完成268座小(Ⅰ)
型以上病險水庫和212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提高水庫的防洪蓄水能力。實施千里河道治理工程,加快賈魯河等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淮河干流堤防標準化建設,爭取完成淮河流域滯洪區和海河流域7處滯洪區一期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淮河灘區移民遷建。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完成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加快灌排體系建設。繼續實施38處大型灌區和119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積200萬畝。建設趙口二期和小浪底南、北岸灌區;完成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利用外資項目,開始治理淮河流域其余重點平原洼地;積極開展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渠系配套。建立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
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及沿線城市受水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移民工作。充分利用黃河水資源,統籌城市生態水系用水、工業及產業集聚區用水、城鄉供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建設一批引黃調蓄工程,實現“豐蓄枯用、常蓄急用”。加快國家規劃的中型水庫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干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建立較為完善的供水網絡及城市生態水系。
加快水生環境工程建設。實施水土保持、地表水污染治理、地下水保護、城市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等工程;全面推進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到2015年,力爭完成縣城以上的城區河道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良好的水環境生態體系。
專欄2 “十二五”時期重大水利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干線工程。全面建成河南段731公里總干渠,完成丹江口庫區移民16.5萬人任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配套工程。向我省11個省轄市的43座城市、48個受水目標提供生活、工業用水,新增城市年供水量29.94億立方米。 河口村水庫。位于濟源市沁河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控制流域面積9223平方公里,總庫容3.17億立方米,建成后可使沁河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
出山店水庫。位于信陽市境內浉河區淮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積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74億立方米,建成后可使安徽省王家壩以上淮河干流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保護下游220萬畝土地及170萬人口的安全。
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對38處大型灌區和119處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可新增灌溉面積126.4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02.18萬畝,新增節水能力60239萬立方米。
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治理。治理淮河流域洼地面積8636平方公里,包括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和維修加固及新建擴建橋梁、涵閘、提排站等建設內容。
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對268座存在隱患的中型和小(Ⅰ)型、小(Ⅱ)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提高水庫的防洪能力。
中小河流治理。實施賈魯河等14條重要支流和236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進一步完善我省防洪除澇體系。
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完成13座大型、199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提高防洪除澇能力。
2.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機械裝備發展。以秋糧機械化為突破口,走農機農藝相結合的道路,重點建設秋糧生產機械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集成與示范、高效低碳農業機械裝備技術集成與示范、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等項目。2年內完成89個縣(市、區)的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農機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建設農機跨區作業信息網絡設施和智能調度管理服務平臺,提高農機信息化服務水平。到2015年,力爭全省農業機械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努力增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河南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御工程,完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保障系統、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系統、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人工增雨消雹系統、氣象信息處理及保障系統,建設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氣象監測預警系統、河南省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發布系統。建成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工程。新建氣候變化應對
決策支撐系統工程和基層氣象臺站工程。到2015年,基本建成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共同構成的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使人工增雨(雪)消雹有效控制面積增加15%,年均增雨量達到12億立方米。
(三)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教育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1.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圍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等,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努力破解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技術,提升產業整體核心競爭力。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發平臺,打造國內外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10個重點實驗室和5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使農業科技裝備水平達到全國前列。培養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扶持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科技領軍人物和30個農業科技技術創新團隊,將省農科院和河南農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農業科研院校。建立省、市、縣級農業院、校、所協作的科研、推廣體系,集合我省高校涉農重點學科科研力量,加強農業科技攻關與創新,在種植業、養殖業、林業、農業微生物、農副產品加工、農業裝備、循環農業、農村民生科技等領域,力爭研發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工程,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集成一批技術成熟度高、風險小、易操作、成本低的技術,通過科技富民強縣和科技示范鄉(鎮)、村建設以及農村科技培訓等途徑,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到“十二五”末,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農業科研強省。
2.重點實現種業發展新突破。做大做強、做精做優種業產業,確立我省良種選育在全國的主導地位,鞏固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堅持“資源保護、良種創新、引進培育、產業化開發”的方針,盡快將我省的科研與品種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珍稀品種保存和地方品種標準樣品保藏體系。加快小麥、玉米超高產新品種選育及超級水稻、特色農作物的新品種開發,建設高科技生物技術育種園區1個、農作物種子南繁科技園區1個,培育小麥、玉米主導新品種各5—6個,力爭在近2—3年內完成
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一遍,持續增強我省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種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種業科研資源,依托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以及周口、商丘、漯河、駐馬店、信陽、南陽、新鄉、鶴壁、溫縣等具有典型區域代表性的市、縣農科院(所)、種業公司等,組建產學研結合的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十二五”期間,新建農作物品種區域技術創新中心8個,使我省農作物品種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總量達到12個。建立新品種產業化開發體系。加快國有種子企業改革步伐,鼓勵種子企業間進行收購、兼并、重組,加強與中央企業合作,著力打造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種子企業。提升種子質量監督監控和信息化服務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的種子質量監督檢測體系。
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抓好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制(修)訂一批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生產標準,加快農業標準的推廣應用。逐步建立“生產有記錄、出場有證明、產品有標識、部門有監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強化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監管制度。建立生產基地速測室,確保基地售出的農產品質量;推進使用包裝標識,落實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培育一批農資連鎖企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確保及時發現、有效控制、快速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建設完善以省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中心為龍頭,以省轄市檢測服務中心為骨干,以縣級檢測服務站為基礎,鄉鎮或區域農技推廣機構農產品質量檢測室配合,以基地、超市檢測員速測為補充的功能齊全、管理規范、布局合理、服務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制度,逐步擴大檢測品種和檢測數量。
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以稻區為重點,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建設15個縣級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站,實施30個縣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強化對農業生產投入品的控制,大力發展節藥、節肥農業,加大沃土工程投入力度,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成熟的病蟲害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實現清潔農業生產,達到高效率低消耗、低投入高產出的目的,到“十二五”末,使農業面源污染得到顯著減緩。
專欄3 “十二五”時期重大農業科技專項
農作物轉基因育種研究。通過抗旱基因、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的轉化,獲得在抗病蟲、抗環境脅迫等重要性狀上具有突破性的優異育種材料,育成具有重大突破的抗逆性農作物新品種。
主要農作物超高產新品種選育研究。發揮育種技術優勢,強化平臺建設,加大攻關力度,開展種質資源創新、育種技術創新、超高產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的專項研究,使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良種在近2—3年內更新換代一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開展農作物超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體系聯合攻關研究,每個作物組裝集成適應不同生態區、不同種植制度的配套栽培技術體系2—3套,在基層農科院(所)建設農作物栽培技術實驗室和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重大畜禽疫病防控檢疫技術研究。按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針對我省重大病蟲致害成災和防控的關鍵環節,開展生物防治、物理http://salifelink.com/News/55869E6758535935.html誘控等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
耕地分區保育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體系研究;開展耕地質量分等定級與生產潛力評估;實時監測耕地質量和數量,建立數據庫;研究集成耕地質量定向培育技術體系;建設示范工程并大面積推廣。
(四)加快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
積極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需要的新型農民、農村科技骨干和實用人才,重點加強對農業合作組織領辦人、農業企業經理人、農民經紀人、農村產業工人的培訓。
1.實施職業農民培訓計劃。按照發展高效種植業、規模化養殖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的要求,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現代農業生產能力和轉崗就業能力,力爭5年內培訓新型農民14萬人,新獲得綠色證書的技術骨干農民50萬人。
2.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圍繞農業農村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促進農
民創業、規范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加工開展培訓,同時適應各地特色產業發展實際開展特色職業農民培訓,圍繞提高農民就業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開展引導性培訓,力爭5年內培訓農民100萬人。
3.繼續實施“雨露計劃”。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建設一批全免費培訓試點基地和一批辦學規模大、培訓質量好、社會信譽度高的培訓學校。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重點抓好對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后未升學“兩后生”的職業技能培訓。5年內完成培訓100萬人的任務,其中20萬人接受2年以上的“金藍領”職業技能培訓,40萬人接受半年以上的專業技能培訓,40萬人接受引導性就業培訓。
4.實施信息惠農工程。充分開發省農業廳、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三農”信息資源,積極利用科技、氣象、糧食等涉農服務網絡,搭建省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發農業生產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農資市場信息服務系統、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等應用系統,推廣電視、電話、電腦“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建立以省、市、縣三級信息網絡平臺為主體,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信息服務站為服務窗口的信息服務體系。到2015年,力爭使我省農業信息服務實現覆蓋最大化、政務網絡化、應用平民化、效果最優化,切實解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五)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循環利用,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積極發展生物農業。以生物育種、綠色農用生物制造業為重點方向,加大生物農業技術研發力度,加快生物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大力發展生物育種。重點推進分子、雜交制種,加快培育糧食和經濟作物新品種;積極培育肉牛、豬等畜禽新品種;大力培育優質高產木本糧油品種,重點對以菊芋、黃連木、油桐等為對象的生物能源品種進行研發和規模化生產。力爭將我省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糧食、油料、生物能源等品種的種業中心。
加快發展綠色農用生物制造業。圍繞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大力開發推廣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飼料和新型動物疫苗。重點推進復合微生物
肥料、生物有機復合肥和有機肥料生產。大力推進生物源農藥、生物合成農藥和仿生物合成農藥發展。重點發展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動物用生物技術農藥等綠色農用產品和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與飼料添加劑。大力發展新型動物疫苗和診斷試劑。
建立生物農業創新開發體系。支持建設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新擴建一批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快速提升農業生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扶持一批生物農業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服務中心,提高生物農業的技術轉移與集成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效益顯著、市場影響力大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培育20家市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現代生物農業企業,力爭使鄭州生物農業產業基地產值超50億元,將我省建設成為我國生物農業的核心區,積極爭取國家將我省設立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國家級示范區。
2.加快發展高效循環農業。以提高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為核心,推廣畜禽集中養殖、生態觀光農業兩類特色園區發展模式,抓好農業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工作,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林業剩余物的資源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
積極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充分發揮沼氣在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種養業發展和優勢農產品生產有機結合,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促進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推出一批適合農業特點的便于使用的沼肥產品和技術,試點發展沼肥利用專業公司,延長沼氣產業鏈條。到2015年,力爭全省畜禽糞便資源化率達到95%以上,90%以上的沼渣、沼液實現綜合利用。
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為主攻方向,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項目帶動和效益拉動,優化秸稈“五料”(肥料、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工業原料)利用結構。大力推進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不斷提高秸稈利用率。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步伐,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設一批大型生物質綜合利用工程,通過產氣、積肥同步和種植、養殖并舉,延長秸稈綜合利用鏈條,促進農村新型能源和循環
農業發展,到2015年,力爭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3.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加強水資源保護。統籌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保證河流生態徑流,促進水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優化配置水資源,堅持全面節約用水,推廣農田灌溉節水技術,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制度,重點加強對丹江口庫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沿線、承擔城市供水任務的大中型水庫的保護。實施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加快河流生態修復、雨洪利用、地下水補源和替代水源工程建設,遏制平原漏斗區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積擴大的趨勢。搞好水生態信息體系建設,完成淮河、海河流域主要水功能區實時監控系統建設。選擇5個以上地方開展農村水污染治理試點。
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從嚴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通過積極推進農用地和農村居民點整理、工礦廢棄地復墾、適度開發宜耕后備土地資源等途徑加大耕地的補充力度。進一步優化基本農田布局,使基本農田由小塊變大塊、零星變整體、低產變高產。定期開展基本農田質量普查與分等定級,及時對基本農田土壤地力和環境質量變化狀況、發展趨勢進行動態監測和評價。加強對被占用和補充耕地的質量評價,確保不因建設占用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4.穩步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加快建設林業生態省,推進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太行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建設,建設沿黃河、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 加強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加強淮河源頭、大別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實施千里河道治理工程,推進賈魯河鄭州段、惠濟河開封段、衛河河南段、北汝河平頂山許昌段等重點河段綜合治理。實施濕地保護工程,開展退耕還澤,恢復濕地植被和水禽棲息地。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深入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成果,嚴格林地保護管理,全面加快山區生態體系、農田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生態廊道、森林撫育改造等省級重點生態工程建設,5年內新增森林7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以上。實施礦區生態
恢復治理工程,推進礦區農田復耕、新村建設、生態恢復同步。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民生工程建設,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1.分類指導新農村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就業為本、農民自愿、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鄉鎮村莊規劃管理,合理安排鄉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統籌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在城市郊區、產業集聚區和城市新區,加快推進村莊整合,通過城市和產業輻射帶動,建設新型居住社區。在人口密度較大、經濟較發達地方,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中心村鎮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經濟相對落后地方,有步驟地推進中心村鎮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鎮集聚。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加快推動垃圾集中處理,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成354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任務。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力爭到2015年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加快縣鄉路及配套大中橋建設,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網,實現“鄉鄉聯、縣縣暢”。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擴大集中供氣規模。積極發展太陽能、小水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
3.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重點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農村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健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統籌農村便民服務設施建設。
4.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加強以工代賑工作,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對偏遠山區、生態脆弱區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有序開
展易地搬遷扶貧。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加大對革命老區縣、貧困縣、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縣的扶持力度,在交通、教育、民生、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5年內力爭完成5000個左右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整村推進扶貧任務,再解決5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問題。
專欄4 “十二五”時期農村基礎設施工程項目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2999.7萬農村居民和630.3萬農村中小學在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力爭將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0%左右。
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提高農村公路建設標準,加快縣鄉路及配套大中橋建設,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網,實現“鄉鄉聯、縣縣暢”。
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在適宜地區新發展農村戶用沼氣100萬戶,建設大中型沼氣示范工程1000處、農村沼氣服務網點1000處。
農村電網改造工程。2012年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現有37萬戶危房改造任務,國有林場職工危房改造5866戶。
農村清潔工程。推行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現代農業發展布局
結合中原城市群、黃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區的不同特點和資源優勢,積極拓展農業的供給保障、生態防護、景觀美化、休閑觀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農業區、規模高效農業區、生態綠色農業區為增長極,以現代農業先導示范區為增長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不同特色的“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
(一)圍繞中心城市建設都市農業區
拓展農業衍生服務功能,大力發展具有觀光、休閑、旅游、生態、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務型農業,實現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推進。圍繞城市發展定位,對都市農業進行分層布局。在城市市區,以優化環境、改善生態、美化城市、服務城市為目的,重點發展城市景觀農業、會展農業、
森林公園等。在城市郊區,以生產、生態和生活休閑功能為重點,重點發展綠色蔬菜、高檔花卉苗木等精準設施農業,結合農業科技的創新轉化,建設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積極發展集自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大力發展都市型鮮活、半成品等食品產業和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重點建設鄭州食品產業基地和雨潤鄭州國際農產品采購中心等項目,進一步擴大漯河“中國食品名城”的產業規模。
(二)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規模高效農業區
這一區域以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與工業精深加工鏈條的無縫對接為目標,重點提升大宗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全力拓展產品加工深度和資源利用深度,強化保障性基本農產品生產功能,建設成為農業現代化與工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示范區。“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糧食、棉花、油料、肉類、乳品等大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打造95個糧食主產縣、51個棉花大縣、40個油料大縣、69個生豬大縣、52個奶業大縣、30個肉禽大縣、20個蛋禽大縣、15個水禽大縣,并吸引糧食、油料、肉類、禽蛋、飼料、釀酒、棉紡等方面的精深加工能力向該區域集聚,努力把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成為國家糧食穩定增長核心區、大宗農畜產品生產供應保障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示范區。
(三)在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區建設生態綠色農業區
按生態規律和綠色農產品標準要求,在這一區域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突出優勢農產品的區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設成為農業現代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點區域。從編制生態綠色農業區建設的專項規劃入手,重點發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業和林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煙葉、桑蠶等優勢特色農產品以及綠色糧油等的生產。突出抓好優質水果、道地中藥材、優質茶葉等標準化生產基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重點打造30個肉牛養殖重點縣、47個肉羊養殖重點縣、54個優質林果重點縣、23個茶葉重點縣、20個中藥材重點縣、20個食用菌重點縣、24個桑蠶重點縣,積極引進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優勢綠色農產品品牌,加快生產加工基地與國內外知名物流商和物流網絡的結合,促進特色農產品出口外銷,實現農業增效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先導示范區
依托已批準建設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聚區,圍繞十大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建設50個左右現代農業先導示范區。加快建設鄭州新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盡快發揮其對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在先導示范區內,通過整合投資和產業融合,建立以規模化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節點為主的全鏈條、全循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并結合城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產業、人口、土地、村鎮逐步集聚,到2015年,力爭使先導示范區的產業規模均達到200億元左右,成為我省“三化”協調發展的先導試驗區和示范區。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1.推動規模經營發展。優化農業經營組織模式,根據畜禽養殖、經濟林果、花卉苗木、水產養殖、休閑觀光等不同農業形態的特點,重點推廣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聯動發展、龍頭企業主導、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三類農業經營組織模式,逐步形成適應工業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格局。加快發展農業合作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土地、資金、技術、裝備和勞動力的聯合和合作,擴大基本生產經營單元的生產規模,提高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確立農業合作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幫助建立民主管理和風險防范機制。到2015年,逐步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現代農業企業和專業化生產大戶培育成為全省特色農業產業的經營主體。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占全省農戶的比重提高到60%。
2.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本地龍頭企業,大力推動農業企業優化組合、兼并重組,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我省,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在我省建立總部或區域性總部,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營銷策劃中心,推進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到2015年,培育年營業收入超1億元的龍頭企業600家、超10億元的50家、超100億元的5家、超500億元的2家、超1000億元的1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4000億元,顯著縮小與
山東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上的差距。
3.全面發展多種類型的農產品市場流通業態。推進物流業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加快完善糧食、冷鏈食品、花卉物流體系。大力發展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區域農產品物流中心、現代農產品交易公共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積極發展覆蓋城鄉的便民連鎖超市,推動“農超對接”,鼓勵國際大型零售商和本地大型連鎖零售企業與農產品產地建立直接合作關系。充分發揮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影響力,做大做強現有期貨品種,積極推進新品種上市步伐,強化鄭州的全國農產品價格、交易和信息中心地位。
(二)著力推動制度創新,改善現代農業發展體制環境
1.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積極發展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土地銀行、農村土地交易所,重點解決流轉中的信息對接、價格評估、利益保障等問題。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所,探索農村資產資本化的有效途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提高征地補償標準,逐步實現農村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鼓勵林地、林木依法規范流轉。
2.創新金融支農機制。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政策。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支農主力軍的作用,增加涉農信貸投放。通過創新擔保機制、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提高涉農信貸資金使用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加快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全省縣域的全覆蓋。推動鄭州商品交易所開發更多農業產品交易品種。探索建設農畜產品中遠期交易現貨市場,推動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生豬、大棗、玉米、山藥進行中遠期現貨交易。
3.建立農業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機制。加大宣傳和指導力度,引導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首發上市和發行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方式籌集資金。推動已上市涉農企業通過吸收合并、增發、配股及發行公司債、可轉債等形式,進一步提升再融資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適時滿足不同發展階段農業企業的資金需求。指導龍頭企業利用融資租賃工具,促進融資結構多元化。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鼓勵信托公司針對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項目發行信托產品。
4.創新農業風險防范機制。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業保險體系,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的品種并擴大覆蓋范圍,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引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5.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勢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全面開展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財政獎補工作,協調推進水利投融資體制、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供銷社和農墾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鄉村債務清理化解等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和河南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建設,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完善落實被征地農民補償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
(三)擴大對外開放,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充分利用我省資源、市場、勞動力和區位優勢,強力推動農業招商引資,與世界知名食品企業、物流企業加強合作,大力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努力爭取更多的國內外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落戶我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積極擴大農產品出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支持龍頭企業開發精深加工產品,開拓國際市場。鞏固以畜禽產品為主的傳統大宗農產品出口,擴大名特優新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生產與出口,進一步提升我省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輸出技術、管理、品牌和資金,到國內外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和加工、流通項目,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我省農業產業化又好又
快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省食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30億美元,年均增長35%。
(四)加強投入和項目管理,強化資金保障
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結構,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力度,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和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加大惠農補貼力度,逐步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加大對農業大縣的獎勵補助力度和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農業大縣的人均財力水平。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依托項目主體,打造投融資平臺,吸納銀行貸款和其他社會資金。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率,逐步建立協調高效、權責一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支農投資管理體制。按照“存量優化、增量集中、預算內外統籌、跨部門整合”的要求,對現有支農專項資金進行整合,歸并一些范圍類似、性質相同的零散資金,增設一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具有帶動作用的項目資金。按照“統籌考慮、渠道不亂、性質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圍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統籌協調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投入。統籌安排項目,集中投放資金,使不同來源、不同渠道的資金和項目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五)加強領導和監督考核,強化組織保障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農村政策落到實處。各級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建立任務明確、分工協調、分級負責的工作機制。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不斷提高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能力和駕馭水平。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貫徹落實本規劃的具體措施。要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考核體系,對指標進行分解量化,責任分工明確到位。要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總結交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做法,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快的縣(市、區)、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
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河南十二五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相關文章:
個人十二五發展規劃04-29
學習“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心得體會04-26
農村旅游發展規劃07-11
河南農村勞動力的出路何在04-30
謀劃十二五04-26
健康村莊建設納入農村發展規劃方案06-20
農村產業發展規劃方案(通用5篇)05-14
河南方言研究的歷史和現狀05-01
農村產業發展規劃方案范文(通用5篇)05-14
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方案(精選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