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語文教學本質距離我們有多遠

時間:2023-05-01 05:13:09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本質距離我們有多遠

摘要:語文教學滲透文化元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質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加強語文實踐,注重培養創新精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本質距離我們有多遠

關鍵詞:品味;教學本質;氛圍;效果

從教已33年多了,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教齡的增加而對教學的自信也增加,反而隨著自己的教的學生增加,自己的困惑也隨之增加;這里除了學科的原因,還有我們的學生不斷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一、困惑中思考 困惑中澄明

作為語文教師我在反思:當語文老師,你不能老,你老了你的困惑會變得更多,因為你跟學生的距離似乎會越來越遠。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們的講解是否真的幫助學生提高了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是否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否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已經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養成了自學語文的習慣?近期忽然想起《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情景,頓有所悟。回顧近日來的閱讀感受,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引發了我對語文教學本質的思索。

1、平等和諧的佳境。我不想在這里討論“侍坐”一章中蘊含的儒家哲理和治世理想,我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課堂。首先,課堂的氛圍是典雅而輕松的,在悠揚的琴聲下,學生們一個個發言,沒有唇槍舌劍的爭辯,僅僅只是“各言其志”,而且發言也個性十足,絕非千篇一律,似乎類似于我們今天當堂完成的小作文所能呈現的最佳狀態。老師也沒有當面批評,只是通過“哂之”“喟然嘆曰”等簡單的神態動作傳達自己內心的細微看法,而整堂課的氛圍是和諧的。其次,老師非常善于營造氛圍,啟發學生。孔子的那段開場白“以吾一日長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則何以哉”?先自降身份,將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似乎自己優于學生的僅僅是年齡大些;再引述了學生們平時最愛談論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學生們積極發言。這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課堂效果嗎?最后,話題的討論還延長至課后。曾皙似乎意猶未盡,還要向老師尋根問底,繼續探究老師所贊賞的人生追求與學習態度,孔子也對他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老師細微的表情變化都被學生捕捉到了,從而引發了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這正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而這樣的教學氛圍與教學效果,今天卻不可避免地與我們漸行漸遠。

2、品味本質·特征 “語文”二字從字面的含義我們可以看到,“語”指語言,毫無疑問這是語文的主要形式。而關于“文”的含義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的爭論,具體說來,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等四種含義。我以為文字是語文的基礎,文章是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文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材料,也是我們希望學生達到的目標,而文化才是語文的核心內容。文化,如《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我理解為文化就是一種精神財富,一種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社會性的獨特精神內涵。真正能在精神上影響他人、感動他人的文學藝術就是我們語文所說的文化。而將這種文化傳遞下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從精神上受到其影響,就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上述所表現的課堂,不就是老師在引導學生們去展現各自的人生理想,并且與學生交流自身對理想看法的過程嗎?老師在這一過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動學生、引導學生,并且與學生進行精神交流。如果我們的課堂也能傳遞精神,也能感動學生,我想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也就完成了。

二、語文“品味”即本質特征

1、所謂“品味”(即是名詞又是動詞),就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了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品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2、所謂“品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與意理闡發、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從外延說,品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僅僅教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特點的語文教學也不一定有“品味”),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品味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1]。語文課教學出這種語文的品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換言之,語文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質上是一種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因此,品味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常有的語文的品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得到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2]。

3、所謂“品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老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3]。”   三、發現 可以讓距離縮短

我們可以發現,以上1和2均展現了“語文的品味”影響下的師生關系,其中2是對1的發展補充,并且2更加全面而詳細地闡述了“語文的品味”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效果,特別強調了學生的收獲。而3則主要闡述了“語文的品味”影響下學生的收獲。對照中我發現這三者,有一些內容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語文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個性與學科特點的統一,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體會文本背后的精神內涵,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體驗、共同完成的。這符合我們語文教學的本質的。那么如何實踐這一教學理念的呢?

首先要善于調動情緒,引導他們從日常小事,平常所見的事入手,將文章內容自然引入到文化內涵中去。但最關鍵的是,要抓住了每一課的關鍵所在,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口,使整堂課從頭至尾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我在教學中特別關注文化內涵的全新解讀。比如我歸納的六篇教例中的文化點:《荷花淀》是和諧的人文思想;《沁園春.長沙》是知識分子是年輕的革命家敢于天下擔當,敢于打碎舊世界,敢于建設新世界——凌云壯志的豪情的直接抒發;《你是我的同類》是最美好情感的體驗;《子衿》主要講解中國傳統的傳遞情感方式的含蓄美;《聽陳蕾士的琴箏》強調詩歌的表現方法就是“熟悉的內容陌生化、熟悉的句式陌生化”的一種詩歌鑒賞方法;《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明確英雄的概念。我首先注意到這個幾個點都能與傳統的美學文化聯系起來,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從而體會“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例如在《荷花淀》一課中提出“中和”之美,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審美觀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諧調關系,即教人學會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就將課文中所描繪的詩意的環境和詩意的人際關系點明,也讓人切身體會到了原作所特有的詩化魅力。而在《子衿》一課中引用《紅樓夢》塑造人物的方法,讓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情感方式的含蓄,以及這種含蓄的獨特魅力。這些都表達了一種特殊的精神內涵,也都與我們中國傳統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這使我聯想起《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中鄭桂華老師所上的《安塞腰鼓》一課,鄭老師在學生講到作品中夸張的例子時,立刻引用了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來說明“夸張是有磅礴氣勢的”。而當講到作者表達情感的強烈時,又引用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來說長句節奏緩慢,表達“雅”的感情,而短句節奏感迅捷,表達強烈的感情。鄭老師在這里同樣也通過材料對比,表現出我們漢語修辭與節奏獨特的情感魅力。同樣把文字上升至精神層面,使之具有了文化意味。兩位老師在這里有了異曲同工的妙處。

其次,要注意的是在品味中文化選點并非空中樓閣,而是直接源于對課文字句的細致解讀與剖析,要扎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思維,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氣質,還要比較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維,教學的深度就會進一步升華。如《荷花淀》一課可以用《老人與海》進行比較,我還覺得葉芝的《騎馬下海的人》同樣也是表現了人與大自然那種激烈的搏斗,也還可以比較。而《詠雪》、《子衿》中表現的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的審美意趣,是否也可以和西方知識分子的審美意趣比較一下。

第三,我覺得在課堂上滲透文化元素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如同汩汩流水,水到渠成。特別是《你是我的同類》一課,從朗讀開始導入,如同談家常一般引入話題,再來細細品味詩句中的點滴真情,再通過換詞衍生至一切美好的情感,通過換語序突出對情感的把握。一切顯得那么自然,但又深入人心。在自然的狀態中引入真情、引入文化。對照自己以前的一些課例,《記承天寺夜游》按表達方式將課文劃分為記敘、描寫、抒情三個部分,按寫作內容又將之劃分為背景、情景、月景、心境四個部分,又按記敘技巧將之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而真正表現文化的特色應當是一以貫之的,這樣才會顯得自然流暢。

倡導“品味”,就是語文要符合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征的,我在努力營造“侍坐”式的和諧課堂,只是途徑之一。它可以對語文教學的本質以及達到這一本質的途徑有著更加深切的體會。語文界片面地理解了語言和思維的關系,過高地估計了語文教學對于思維發展的促進作用,損害了語文自身的健康。如果把人文素養的豐富和提高蘊含在語言內容之中,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顯而易見了。

[參考文獻]

[1]程少堂 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 (P57)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天出版社2006-08

[2]陶成生 語文教學承載不了這樣多的重任 中學語文教學 2002年第12期

[3]陳本源 誰解其中味——談古代語文教育中關于“味”的理論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1

【語文教學本質距離我們有多遠】相關文章:

《我們距離孔子有多遠》心得體會04-25

《我們距離孔子有多遠》心得體會 高楊04-24

比較分析: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04-27

后現代離我們有多遠?05-01

發明創造離我們有多遠04-30

無抗日糧離我們有多遠04-28

生態紡織品離我們有多遠04-26

地溝油離我們的餐桌有多遠?04-26

有多遠作文09-14

新能源專用汽車離我們有多遠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