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摘 要: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很多,由于諸多因素導致很多孩子無意地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獲取不懂得付出,“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所以,家庭、教育機構應該攜起手來,讓孩子學會在享受“愛”的同時,懂得自己應該如何付出“愛”,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愛”,并且學會關心、理解、尊重、幫助他人;知道要愛護公物,愛護動植物,愛護自己的物品,具有愛心、樂于助人、德才兼備。 關鍵詞: “愛心” 日常生活 教育教學活動 家園一致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的家庭以孩子為中心,更有家長想方設法滿足孩子,溺愛孩子,只要孩子高興就行。在這樣的特殊家庭環境下,大多數獨生子女無意地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特別任性、霸道,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的心理傾向。家長在為孩子付出大量愛的同時卻忽略最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愛,學會如何愛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姨姨,愛自己的老師,愛自己周圍的人,愛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因此對他們進行“愛心”教育迫在眉睫。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心” 1.感受“愛”的存在 當一個呱呱墜地的小生命來到人世間,預示著家庭教育就開始了,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心理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是幼兒“愛心”教育的搖籃。所以,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在愛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也學會愛,讓他們感受到愛的存在,只有富有愛心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孩子時時刻刻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選擇《故事》、《兒歌》等讀物,有目的地對孩子進行“愛心”的培養教育,讓孩子懂得爸爸、媽媽愛你,你也要愛爸爸、媽媽。孩子上幼兒園后,一天中在幼兒園的時間較長,和老師接觸比較多,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讓孩子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愛”。如:早晨幼兒入園時在門口熱情地和孩子打招呼、摸摸頭、拉拉手,歡迎他們的到來;小班的孩子可以抱一抱;孩子如廁后幫助整理一下衣褲;作業間歇時,跟孩子多說話;午睡時,輕輕地為孩子蓋好被子;起床后,幫孩子們穿穿鞋;幫女孩梳梳小辮兒;特別是對帶藥的孩子,在他們服藥時說些鼓勵的話,藥片盡可能處理得小點、碎點;離園時,和孩子說再見等,讓孩子深深地體會到老師的愛。 2.引導孩子學著付出“愛” 當孩子感受到愛后,就要引導他們學會付出愛。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年齡越小就越容易引導。無論是孩子的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善于做有心人,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活動,抓住教育契機,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如看到有的幼兒扶起跌倒的小朋友,幫別人卷衣袖、提褲子、系鞋帶等,看到后都應當及時給予表揚,并教育其他小朋友向他學習,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幫助。 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愛心培養 愛心的培養和其他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一樣,都要寓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教知識、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利用文學、美術、情景表演等藝術手段對幼兒進行愛心培養,使幼兒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時,逐步凈化心靈。 1.充分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愛心”素材 幼兒教材中有一些關于“愛心”行為的教材,對此可充分利用。如:中班的語言活動《蘿卜回來了》、《三只蝴蝶》,該活動目標為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友誼。本次活動讓幼兒知道了解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愛,請小朋友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我是怎樣關心朋友的,教育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故事內容上,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感受分享的快樂,學會關心別人和感激關心過自己的朋友。 2.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愛心”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幼兒游戲自主自愿的特點,將“愛心”教育貫穿于游戲中,誘導幼兒在活動中學,在娛樂中愉快地體驗“愛心”行為。例如:《娃娃家》的游戲中,角色互換,讓幼兒在娃娃家中扮演媽媽爸爸的角色,感受照顧別人多么不容易。 3.利用大自然發展幼兒的“愛心”情感 幼兒天性喜愛大自然,大自然給了孩子們真、善、美的感受,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美的感受,獲得許許多多的歡樂。 春天,可以帶孩子們來到郊外,看看花,看看草,在感受陣陣春意的溫馨的同時,讓孩子們知道小花、小草也是有生命的。秋天,可以帶孩子們來到田野,聞著瓜果成熟的香味,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冬天,一場大雪之后,孩子們帶上小鏟子來到戶外,為小草撥開蓋在上面的積雪。盡管這種愛的情感是初級的,但是它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遷移,升華為對家鄉、對祖國、對人民的大愛。 三、創設“愛”的環境,營造“愛”的氛圍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因此,可以在環境創設上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以愛為主題的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幼兒注意關心小動物和花花草草,可以通過一些好的《動畫片》、《故事》、《情景表演》等,向幼兒進行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的教育,讓幼兒感受小動物、花花草草的可愛之處,體驗付出愛心的喜悅。教師用親切的口吻,溫柔的動作感染幼兒,讓孩子從中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激發幼兒的愛心。將教師的這些行為轉化為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在付出的同時,感受到小植物、小動物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呃印象。”因此,我們要做時刻充滿愛的老師,時刻關注、愛護孩子,營造愛的氛圍,讓愛始終盈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常用喜愛的目光去注視孩子,經常與孩子拉拉手,摸摸他們的頭,使他們在一種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將每周固定的一天定位分享日,讓孩子把家里自己喜歡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與同伴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在享受別人的愛的同時也慢慢學會主動給予別人愛。 四、家庭中“愛”的教育 家長是孩子行為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家長在注重榜樣力量的同時,還應該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如:三八節懂得為媽媽送上自己的小禮物等來表達自己的愛心,重陽節為爺爺、奶奶做一件事等。這些活動既可以開闊幼兒的眼界,又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愛心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因此,家長在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起示范作用,更好地營造愛的氛圍,感染孩子。平時應尊重和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要溫和體貼,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給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來自成人的濃濃的愛;成人之間要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急,我來幫助你”、“謝謝你為我做了這么多的事”等;在長輩面前,多表達一份尊敬和關心,比如給老人泡杯茶、讓個座、梳梳頭、洗洗腳、說句體貼的話,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或者殘疾人攙扶一下等。成人之間的體貼尊重和相互關愛恰恰是孩子愛心萌發的關鍵。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愛心”行為的電視節目,讓幼兒觀看,講述有“愛心”行為的故事給幼兒聽等,以激發幼兒的“愛心”行為。 五、家園一致,共同進行“愛”的教育 教育綱要提出:家園密切的合作,步調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許多“愛的教育”的盲區,比如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自己的孩子幫別人、愛他人,就是教自己孩子“學傻”,他們擔心如此“愛的教育”會使日后走上社會后“吃虧”。許多孩子的父母還會通過自身的行動,向孩子進行一些錯誤甚至惡劣的示范。 愛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讓孩子在被人愛中感受溫暖、快樂,并由此學會愛別人,幫助別人,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讓孩子來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讓孩子多做一些家務;公交車上讓孩子給老人讓座位;給抱小孩的乘客讓座,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照顧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反復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幫助別人,能給被幫助者和自己都帶來快樂。道德根植于生活,把德育大課堂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帶領幼兒從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德育,體驗愛帶來的幸福感。 幼兒園、家庭應攜起手來,讓孩子學會在享受愛的同時,懂得如何付出愛,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愛及學會關心、幫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動示愛;愛護公物;愛護動植物;愛護自己的物品,使其成為具有愛心、樂于助人、德才兼備的人。 一棵小樹要想長成參天大樹,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如果你想孩子具備愛心,就請你在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孩子心中的愛,離不開家長、老師的熏陶和教育。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的情感教育,從點點滴滴的小事積累培養,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應具體、直觀、形式多樣,為幼兒創造奉獻愛心的機會,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懂得這種愛的珍貴,學會關心人、愛他人,讓孩子從小擁有一份愛的情感,讓愛在孩子心田發芽。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兒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期,對愛的感受最自然、最豐富。我們要通過教育把孩子培養成為懂得愛、珍惜愛、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2]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相關文章: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勤儉意識?02-03
如何培養讓孩子從小學會愛父母?05-02
如何從小培養寶寶的環保意識?05-02
孩子的理財意識要從小培養05-02
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05-02
教育筆記從小培養孩子合作(精選15篇)05-07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03-12
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05-02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04-30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精神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