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盤使用時的常見故障
1.為自己的舊機器升級,掛上了新的大硬盤,而且主板卻不認:
由于在較早的主板上存在著8.4GB容量的限制,而現在硬盤的容量已經大大超過了這個界限,
硬盤常見故障維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定義了新的擴展INT 13H。新的INT 13H不使用操作系統的寄存器傳遞硬盤的尋址參數,它使用存儲在操作系統內存里的地址包。地址包里保存的是64位的LBA地址,如果硬盤支持 LBA尋址,就把低28位直接傳遞給ATA,如果不支持,操作系統就先把LBA地址轉換為CHS地址,再傳遞給ATA接口。通過這種方式,能實現在ATA總線基礎上CHS尋址最大的容量是136.9GB。因此。要正常使用大容量的硬盤,要從軟、硬兩方面來解決。先給出三種解決方法,供您參考:。1) 升級主板或者BIOS:
新的主板BIOS對磁盤讀寫中斷INT 13H進行了擴展,一般主板升級BIOS后即可支持8.4GB以上的硬盤。此外還可以使用BIOS擴展卡(它對大容量硬盤提供了正確的LBA尋址支持)。
。2)利用硬盤自帶的DM分區軟件進行分區:
使用特殊的驅動程序(一般是硬盤自帶的分區軟件DM),也提供了INT 13H的擴展功能。從而在不動主板的情況下支持大硬盤。一般的來說,軟件能有效的轉換大容量硬盤的各種參數,在BIOS啟動后,操作系統啟動前會自動加載,達到全容量使用硬盤的目的。
3)使用WIN98或以上的操作系統,硬盤格式采用FAT32,并進行合理分區。
2.加新硬盤以后,系統無法啟動:
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是由于你的WINDOWS原來不是裝在C盤而是其他盤符上的。而加裝了多個硬盤以后,在原來的硬盤存在多分區的情況下,會引起盤符的交錯,導致原硬盤的盤符發生變化。WINDOWS在啟動時找不到安裝時默認的相關系統文件的位置,自然是無法正確啟動。在多分區的情況下,硬盤的分區基本上是這樣的:原來的C盤還是被認為是C盤,而第二塊硬盤的主分區會被認為是D盤,然后,第一塊硬盤的其他硬盤從E盤開始算起,接著,是第二塊硬盤的其他分區。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是當接上第二塊硬盤的時候,對其進行重新分區,刪除其的主DOS分區,只分擴展區,這樣,盤符也不會交錯了。
3.BIOS檢測不的硬盤,或在自檢時出現"HDD Controller Failure"字樣:
如果是檢測不到硬盤,可能是IDE接口與硬盤連接的電纜線位連接好。當然,如果I DE連接線接頭接觸不良或出現一定的斷裂,,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如果以上的部件經過更換后問題還是沒有好轉,你就要考慮硬盤電源的問題了,是不是電源線損壞或沒有良好接觸。如果是自檢時出錯,也有可能是上述的問題。當然,如果在自檢時你的一股腦盤有周期性的嚴重噪聲,那就表明你的硬盤的機械控制部分或者傳動臂有問題了。
二、硬盤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硬盤正在讀寫時不可突然斷電
硬盤讀寫操作時,處于高速旋轉之中(目前通常為7200轉/分鐘或5400轉/分鐘),如若突然斷電,可能會導致磁頭與盤片猛烈磨擦而損壞硬盤。因此最好不要突然關機,關機時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盤指示燈是否還在閃爍,只有當硬盤指示燈停止閃爍、硬盤結束讀寫后方可關機。
2.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在潮濕、灰塵、粉粒嚴重超標的環境中使用微機時,會有更多的污染物吸附至印制電路板的表面以及主軸電機內部。潮濕環境還會使絕緣電阻等電子器件工作不穩定。因此必須保持環境衛生,減少空氣中的潮濕度和含塵量。切記:一般計算機用戶不能自行拆開硬盤蓋,否則空氣中的灰塵進入硬盤內,在磁頭進行讀、寫操作時劃傷盤片或磁頭。所以當硬盤出現故障時,切勿自行拆卸硬盤外殼,應該交送專業廠家修理。
3.注意硬盤防震
硬盤是一種高精設備,工作時磁頭在盤片表面的浮動高度只有幾微米。當硬盤處于讀寫狀態時,一旦發生較大的震動,就可能造成磁頭與盤片的撞擊,導致損壞。所以不要搬動運行中的微機。在硬盤的安裝、拆卸過程中應多加小心,硬盤移動、運輸時嚴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綿包裝保護一下,盡量減少震動。
4.注意控制環境溫度
使用硬盤時應注意防高溫、防潮、防電磁干擾。硬盤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熱量,使用中存在散熱問題。溫度以20~25℃為宜,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晶體振蕩器的時鐘主頻發生改變。溫度還會造成硬盤電路元件失靈,磁介質也會因熱脹效應而造成記錄錯誤;溫度過低,空氣中的水分會被凝結在集成電路元件上,造成短路。濕度過高時,電子元件表面可能會吸附一層水膜,氧化、腐蝕電子線路,以致接觸不良,甚至短路,還會使磁介質的磁力發生變化,造成數據的讀寫錯誤。濕度過低,容易積累大量的因機器轉動而產生的靜電荷,這些靜電會燒壞CMOS電路,吸附灰塵而損壞磁頭、劃傷磁盤片。機房內的濕度以45~65%為宜。注意使空氣保持干燥或經常給系統加電,靠自身發熱將機內水汽蒸發掉。另外,盡量不要使硬盤靠近強磁場,如音箱、喇叭、電機、電臺、手機等,以免硬盤所記錄的數據因磁化而損壞。
5.養成使用與整理硬盤的好習慣
根目錄一般存放系統文件和子目錄,盡量少存放其它文件。要經常運行Windows的磁盤碎片整理程序對硬盤進行整理。注意經常刪"垃圾站"與"\WINDOWS\TEMP"目錄中的臨時文件。
6.防止計算機病毒對硬盤的破壞
硬盤是計算機病毒攻擊的重點目標,應注意利用最新的殺毒軟件對病毒進行防范。并注意對重要的數據進行保護和經常性的備份。
7.硬盤的拿法
硬盤拿在手上時別磕碰,這只是要求之一;另一個忌諱是"靜電"。氣候干燥時極易產生靜電,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小心用手觸摸硬盤背面的電路板,則"靜電"就有可能會傷害到硬盤上的電子元件,導致無法正常運行。正確姿勢應該是以手抓住硬盤兩側,并避免與其背面的電路板直接接觸。此外,有些廠商(如Seagate)會在其硬盤外部包上一層護膜,此護膜除具備防震功能外,更把電路板保護于其中,如此使用者在拿取硬盤時就可以少一些顧忌了。
常見故障一:系統不認硬盤
系統從硬盤無法啟動,從A盤啟動也無法進入C盤,使用CMOS中的自動監測功能也無法發現硬盤的存在。這種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電纜或IDE端口上,硬盤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過重新插接硬盤電纜或者改換IDE口及電纜等進行替換試驗,就會很快發現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盤也不被接受,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硬盤上的主從跳線,如果一條IDE硬盤線上接兩個硬盤設備,就要分清楚主從關系。
常見故障二:硬盤無法讀寫或不能辨認
這種故障一般是由于CMOS設置故障引起的。CMOS中的硬盤類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盤的正常使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盤的類型。當硬盤類型錯誤時,有時干脆無法啟動系統,有時能夠啟動,但會發生讀寫錯誤。比如CMOS中的硬盤類型小于實際的硬盤容量,則硬盤后面的扇區將無法讀寫,如果是多分區狀態則個別分區將丟失。還有一個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邏輯參數類型,硬盤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裝了數據,而又在CMOS中改為其它的模式,則會發生硬盤的讀寫錯誤故障,因為其映射關系已經改變,將無法讀取原來的正確硬盤位置,
電腦資料
《硬盤常見故障維修》(http://salifelink.com)。常見故障三:系統無法啟動
造成這種故障通常是基于以下四種原因:
1. 主引導程序損壞
2. 分區表損壞
3. 分區有效位錯誤
4. DOS引導文件損壞
其中,DOS引導文件損壞最簡單,用啟動盤引導后,向系統傳輸一個引導文件就可以了。主引導程序損壞和分區有效位損壞一般也可以用FDISK/MBR強制覆寫解決。分區表損壞就比較麻煩了,因為無法識別分區,系統會把硬盤作為一個未分區的裸盤處理,因此造成一些軟件無法工作。不過有個簡單的方法――使用Windows 2000。找個裝有Windows 2000的系統,把受損的硬盤掛上去,開機后,由于Windows 2000為了保證系統硬件的穩定性會對新接上去的硬盤進行掃描。Windows 2000的硬盤掃描程序CHKDSK對于因各種原因損壞的硬盤都有很好的修復能力,掃描完了基本上也修復了硬盤。
分區表損壞還有一種形式,這里我姑且稱之為“分區映射”,具體的表現是出現一個和活動分區一樣的分區。一樣包括文件結構,內容,分區容量。假如在任意區對分區內容作了變動,都會在另一處體現出來,好像是映射的影子一樣。我曾遇上過,6.4G的硬盤變成8.4G(映射了2G的C區)。這種問題特別尷尬,這問題不影響使用,不修復的話也不會有事,但要修復時,NORTON的DISKDOCTOR和PQMAGIC卻都變成了睜眼瞎,對分區總容量和硬盤實際大小不一致視而不見,滿口沒問題的敷衍你。對付這問題,只有GHOST覆蓋和用NORTON的拯救盤恢復分區表。
常見故障四:硬盤出現壞道
這是個令人震驚,人見人怕的詞。近來IBM口碑也因此江河日下。當你用系統Windows 系統自帶的磁盤掃描程序SCANDISK掃描硬盤的時候,系統提示說硬盤可能有壞道,隨后閃過一片恐怖的藍色,一個個小黃方塊慢慢的伸展開,然后,在某個方塊上被標上一個“B”……
其實,這些壞道大多是邏輯壞道,是可以修復的。根本用不著送修(據說廠商之所以開發自檢工具就是因為受不了返修的硬盤中的一半根本就是好的這一“殘酷的”事實)。
那么,當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
一旦用“SCANDISK”掃描硬盤時如果程序提示有了壞道,首先我們應該重新使用各品牌硬盤自己的自檢程序進行完全掃描。注意,別選快速掃描,因為它只能查出大約90%的問題。為了讓自己放心,在這多花些時間是值得的。
如果檢查的結果是“成功修復”,那可以確定是邏輯壞道,可以拍拍胸脯喘口氣了;假如不是,那就沒有什么修復的可能了,如果你的硬盤還在保質期,那趕快那去更換吧。
由于邏輯壞道只是將簇號作了標記,以后不再分配給文件使用。如果是邏輯壞道,只要將硬盤重新格式化就可以了。但為了防止格式化可能的丟棄現象(因為簇號上已經作了標記表明是壞簇,格式化程序可能沒有檢查就接受了這個“現實”,于是丟棄該簇),最好還是重分區,使用如IBM DM之類的軟件還是相當快的,或者GHOST覆蓋也可以,只是這兩個方案都多多少少會損失些數據。
常見故障五:硬盤容量與標稱值明顯不符
一般來說,硬盤格式化后容量會小于標稱值,但此差距絕不會超過20%,如果兩者差距很大,則應該在開機時進入BIOS設置。在其中根據你的硬盤作合理設置。如果還不行,則說明可能是你的主板不支持大容量硬盤,此時可以嘗試下載最新的主板BIOS并進行刷新來解決。此種故障多在大容量硬盤與較老的主板搭配時出現。另外,由于突然斷電等原因使BIOS設置產生混亂也可能導致這種故障的發生。
常見故障六:無論使用什么設備都不能正常引導系統
這種故障一般是由于硬盤被病毒的“邏輯鎖”鎖住造成的,“硬盤邏輯鎖”是一種很常見的惡作劇手段。中了邏輯鎖之后,無論使用什么設備都不能正常引導系統,甚至是軟盤、光驅、掛雙硬盤都一樣沒有任何作用。
“邏輯鎖”的上鎖原理:計算機在引導DOS系統時將會搜索所有邏輯盤的順序,當DOS被引導時,首先要去找主引導扇區的分區表信息,然后查找各擴展分區的邏輯盤。“邏輯鎖”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導分區記錄,將擴展分區的第一個邏輯盤指向自己,使得DOS在啟動時查找到第一個邏輯盤后,查找下個邏輯盤總是找到自己,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死循環。
給“邏輯鎖”解鎖比較容易的方法是“熱拔插”硬盤電源。就是在當系統啟動時,先不給被鎖的硬盤加電,啟動完成后再給硬盤“熱插”上電源線,這樣系統就可以正?刂朴脖P了。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方法,為了降低危險程度,碰到“邏輯鎖”后,大家最好依照下面幾種比較簡單和安全的方法處理。
1. 首先準備一張啟動盤,然后在其他正常的機器上使用二進制編輯工具(推薦UltraEdit)修改軟盤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記住先將該文件的屬性改為正常),具體是在這個文件里面搜索第一個“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為任何其他數值即可。用這張修改過的系統軟盤你就可以順利地帶著被鎖的硬盤啟動了。不過這時由于該硬盤正常的分區表已經被破壞,你無法用“Fdisk”來刪除和修改分區,這時你可以用Diskman等軟件恢復或重建分區即可。
2. 因為DM是不依賴于主板BIOS來識別硬盤的硬盤工具,就算在主板BIOS中將硬盤設為“NONE”,DM也可識別硬盤并進行分區和格式化等操作,所以我們也可以利用DM軟件為硬盤解鎖。
首先將DM拷到一張系統盤上,接上被鎖硬盤后開機,按“Del”鍵進入BIOS設置,將所有IDE接口設為“NONE”并保存后退出,然后用軟盤啟動系統,系統即可“帶鎖”啟動,因為此時系統根本就等于沒有硬盤。啟動后運行DM,你會發現DM可以識別出硬盤,選中該硬盤進行分區格式化就可以了。這種方法簡單方便,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硬盤上的數據保不住了.
常見故障七:開機時硬盤無法自舉,系統不認硬盤
這種故障往往是最令人感到可怕的。產生這種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硬盤主引導扇區數據被破壞,表現為硬盤主引導標志或分區標志丟失。這種故障的罪魁禍首往往是病毒,它將錯誤的數據覆蓋到了主引導扇區中。市面上一些常見的殺毒軟件都提供了修復硬盤的功能,大家不妨一試。但若手邊無此類工具盤,則可嘗試將全0數據寫入主引導扇區,然后重新分區和格式化,其方法如下:用一張干凈的DOS啟動盤啟動計算機,進入A:\后輸入以下命令(括號內為注釋):
A:\DEBUG(進入DEBUG程序)
-F 100 3FF0(將數據區的內容清為0)
。瑼 400(增加下面的命令)
MOV AX,0301
MOV BX,0100
MOV CX,0001
MOV DX,0080
INT 13
INT 03
。璆=400(執行對磁盤進行操作的命令)
。璔(退DEBUG程序)
用這種方法一般能使你的硬盤復活,但由于要重新分區和格式化,里面的數據可就難保了。以上是硬盤在日常使用中的一些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果硬盤的故障相當嚴重并不能用上述的一些方法處理時,則很可能是機械故障。由于硬盤的結構相當復雜,所以不建議用戶自己拆卸,而應求助于專業人員予以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