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又稱新生兒硬腫癥,指新生兒期內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及水腫,主要由受寒引起,表現為低體溫,重者可發生多器官功能受損,
臨床醫師《兒科》輔導之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癥
。寒冷季節、出生1周內新生兒、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兆多見,常有保暖或喂養不當史,或嚴重感染、窒息史。1 .新生兒體溫調節與皮下脂肪組成特點新生兒因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造成其體溫調節功能不足}新生兒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血流豐富,易于失熱,體內能量貯存少,產熱不足;產熱方式又以棕色脂肪組織的化學產熱為主,但其代償能力有限,早產兒儲存少,代償產熱能力更差,缺乏寒戰等物理產熱方式,因此,新生兒,尤以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和小于胎齡兒更易發生低體溫。
新生兒皮下脂肪組織的含量以熔點高的飽和船肪酸多于不飽和脂肪酸,當受到寒冷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下降時皮脂容易發生硬化,出現硬腫癥。2.寒冷損傷新生兒在寒冷環境下或保溫不當而失熱增加,產熱又不敷失熱時,新生兒的體溫隨之下降,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出現肢端發冷和微循環障礙,繼之引起心功能低下,導致缺氧,進一步引起各種能量代謝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時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
電腦資料
《臨床醫師《兒科》輔導之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癥》(http://salifelink.com)。3.其他新生兒感染(肺炎、敗血癥及化膿性腦膜炎等)、早產、顱內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癥等也易引起嬰兒體溫調節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低體溫和硬腫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治療1.復溫是治療新生兒低體溫的關鍵。輕度(肛溫>30℃)患兒可立即置入30℃的暖箱內,調節箱溫于30—340C,力爭使患兒6~12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重度患兒(34℃),使患兒體溫在12~24小時恢復正常,并保持暖箱在適中溫度。基層單位可采用熱水袋、熱炕、電熱毯包裹,有條件者亦可采用恒溫水浴、遠紅外線搶救臺等方法復溫。復溫中應觀察肛溫及暖箱溫度變化,監呼吸、心率、血壓及血氣等。
2.熱量和液體補充供給充足熱量是復溫及維持正常體溫的關鍵。開始每天熱量按每日50kcal/kg(210kJ/kg),迅速增至每日100~120kcal/kg (419~502kJ/kg),經口喂養、部分或完全靜脈營養。液量按lml/kcat給予。重癥患兒應嚴格限制輸液量及速度。有明顯心、腎功能減退時,輸液量一般控制在每日60~80ml/kg,速度不宜過快。3.控制感染根據血培養和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
4.糾正器官功能紊亂糾正代謝紊亂,防治多臟器功能衰竭,改善微循環障礙。肺出血者應早期氣管內插管正壓通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