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句式,
幾種重要的文言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一、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用“是”聯系判斷句中的兩部分,文言文則不用這種形式來表示判斷。一般的說,它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煞尾來幫助判斷,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只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形成“...也”格式,如:夫戰,勇氣也。
(3)只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謂語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語后面既沒有“者”字也沒有“也”字來幫助判斷,只是一個名詞性的短語,如:劉備,天下梟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斷句是在謂語之前用一個否定副詞“非”,用來否定整個謂語,如:人非圣賢,孰能無惑?
(6)在謂語前用“乃”、“即”、“則”、“必”、“皆”、“悉”等副詞來加強肯定語氣,表示判斷,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為”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判斷,如:在藥則未為良時。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有兩種關系,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的主動著,或稱施事者;另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著,或稱受事者。常見的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在謂語動詞之后,用介詞“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前面的主語具有被動性,“于”相當于“被”,如:而君幸于趙王。
(2)在謂語動詞之前,用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主語具有被動性質,“為”相當于“被”,如:吾屬今為之虜矣。
(3)在謂語動詞前用助詞“見”,構成“見+動詞”格式,或“見...于...”格式,表示被動,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吾長見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動的標志,意念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如;兵敗地削,亡其六郡。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⑷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⑴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⑵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動詞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備考資料
《幾種重要的文言句式》(http://salifelink.com)。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四、省略句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況比現代漢語更多,更復雜。如:永州之野產野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皆死。
五、思路導析及小結
翻譯題的考查是每年高考必考項目之一。翻譯的重點是常見的文言實詞,翻譯的過程中會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
高考《考試說明》在古代文閱讀方面,對“句子”理解提出兩條要求:
一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是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漢語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譯中考查。
今后高考,一方面不會設題直接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會在翻譯句子或理解詞語題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著眼于理解和運用,即考查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理解和辨別與現代漢語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譯句子和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誤的判斷的形式出現的。
要做好文言文翻譯,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1、譯文的標準是“信”、“達”、“雅”。對我們同學來說,主要是“信”、“達”二字。所謂的“信”,就是忠實于...原文,不誤解、不漏掉、不增譯。“達”就是無.語病,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
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就是從詞語到結構的直接對譯。“意譯”就是著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應注意以下幾點:
1、借助典范例句,分類記憶。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漢語賓語前置的定義特點及其規律后,只要記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適”、“古之人不余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厭之有”,就可以去套類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斷。
2、照現代漢語,比較辨別。如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經常運用成語,熟語里,如“唯利是圖”的賓語前置,“弱肉強食”的被動句式;但大多數特殊句式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經不再使用,那么,我們應著眼于二者之間不的不同點,看文言文的這一語句現代漢語怎么說,從而確定它屬于哪一種句式或用法。
3、足語境語感,揣摩把握。著眼于對文意的理解,培養語感,在整體語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點,有助于防止錯誤解讀,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尤其是確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詞類活用,更要依賴具體的語境來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將伐顓臾》中的“既來之,則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會受到現代漢語的影響而誤解為“既然來了,就安下心來”,但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來看,結合上文“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進行揣摩,則可推斷“來”和“安”是使動用法,分別相當于“使...前來歸順”和“使...安定生活”。
4、勤于實踐。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對”“換”“留”“刪”“補”“調”。“對”就是對譯,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成以該詞為詞素的現代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那些沒有共同夠詞成分的詞,如“師”替換成“軍隊”。“留”就是保留不譯,文言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典章制度等以及現代漢語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詞語,就可以這樣處理。“刪”是刪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詞如發語詞、音節助詞以及某些連詞,今天無對等的詞進行翻譯,而且刪后又不影響表達的準確通順,便可刪略。“補”就是補充譯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語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調”是調換語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裝句順過來,以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可以編為如下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