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打扎實后,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大量做題,數學不這樣是不會有質的飛躍的. 我做一本書喜歡做好詳細的計劃,當然做計劃也是有技巧的,而不是像一些朋友給自己籠統的定計劃:每天完成一章,
考研數學145分得主經驗談:復習策略和時間安排
。因為每一章的內容多少和難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就會出現某一章一會就做完了,另外一章卻做了一天也沒結束,這樣還容易打亂你其他科目的復習計劃,畢竟考研不是只考數學。我是這樣做計劃的:比如第一章,感覺一下這章對于自己而言的難度,一共有多少頁,自己計劃幾天完成,然后定好每天完成多少頁,計劃要定的稍微寬裕一天,以防出現突然有事,或者這章難度超出預料。不要覺得這費時間,一本書定個詳細的計劃一個小時足夠了吧,而一個詳細的計劃會讓自己效率提高很多。一般情況下,經典的書目做一遍肯定是不行的,第一遍就是挨著一道一道做(這里我一定提醒下大家,千萬不能眼高手低,只看不做,這句話大家一定聽過很多遍了,我只是想再提醒下那些依然只是喜歡看題的朋友們,趕緊動手,否則等你考試的時候你會非常難受。),不會的,會做做錯的,經典題目……都要做好不同的標記,把自己得到的東西體會寫在旁邊,建議用個紅筆。第二遍就不是全部都做了,因為好些題目你已經很熟練了,再做一遍也不會有什么提高,第二遍最重要的是你第一遍做過標記的,這遍你依然要做好標記,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遍把你認為對自己來說重要的題目總結到一個錯題本上,不要覺得這樣浪費時間,認為在書上都做了標記,以后看書就行。到了后期根本沒那么多時間翻書,一般都是看自己的錯題本。如果做第三遍,就做第二遍做過后你認為有必要再做的題目。第二三遍花的時間會遠小于第一遍的。當然了所花的時間取決于第一輪復習時你的基礎是否牢固,是否扎實。
關于時間安排,我只想說說順序問題,至于具體的哪本書幾月做,每個人情況都不同,因人而異,不過我覺得我這里安排的有點亂,不過大家可以大致參考下,
備考資料
《考研數學145分得主經驗談:復習策略和時間安排》(http://salifelink.com)。在大三下學期六月份之前,我一直學習的是課本,那本線代輔導講義也學過了。然后進入六月,大概還有十多天就期末考試了,趕緊突擊準備考試,數學就放下了,六月下旬考完試,大約七月十號左右返校正式開始復習先做完660題;七月下旬開始復習全書,然后八月下旬結束,中間因為有奧運會特別興奮,耽誤了幾天。然后是那本焦點概念,九月初做完后,覺得有點累,和一個研友一起去秦皇島北戴河那里玩了三天,然后回來作復習全書第二遍,大約九月底結束。十月開始作姚孟臣的概率講義,一個禮拜結束,然后第二遍。緊接著開始復習全書第三遍和660題第二遍,十月下旬開始做真題,開始一天一套,后來一天兩套,十一月初結束,然后研究了幾天解題過程。結束后開始做400題,基本上一天一套,結束后做第二遍并作了總結,大概就進入十二月了。這時我開始回歸課本,高數部分還認真看課本例題,定理證明等等,真是認真看了一遍,但后來覺得時間不夠,現代和概率就只看了筆記(這也就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為什么要總結筆記的一個原因)。期間穿插著做了合工大最后五套,并將我自己易錯的點,復雜公式,易錯公式,常用結論等等總結了幾頁紙,當然了,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我平時做題積累的,比較分散,最后總結在了一起,然后就不斷看這些東西。考前前一天晚上,我這幾張紙認真看了一遍,考試當天早晨在貿大吃飯時又迅速瀏覽了一遍,之后喝了通紅牛就自信的走入考場了!有些書的第二三遍我自己也不記得具體時間了,只是記得一般都用不了幾天,因為不是全看,很快。我再給大家捋一下:
六月前:差不多時間都學習了課本
七月初-十月中旬:作各種經典書目
十月下旬-十一月初:真題
十一月中-十二月初:模擬400題
十二月中-考前:回歸課本,做點模擬練練手
整體上就是這樣的,至于細節大家沒必要都照搬,因為我覺得我做那幾本經典書目時時間安排也一般,不過整體上安排就是這樣,尤其是最后一個月,一定要回歸原點,我想大家原來的老師也給你們強調過吧。
我覺得自己的做題速度都是在這幾個階段練出來的,不過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扎實的基礎。
145分是綜合各種因素在一起的結果,所以我的歷程中所做的工作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可能是不必要的,所以大家不需要每個細節都去模仿,而是要抓住幾個原則:重基礎,多做題。至于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學習過程中的那些細節你可以借鑒,但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做一些安排,因為每個人條件都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
我所做的一切是結合別人的經驗自己摸索出來的,大家應該明白我想說什么了:結合自己,抓住原則,安排策略!
最后祝朋友們明年的數學也能考到14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