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徽歙縣古城 -資料
歙縣位于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游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
安徽歙縣古城
。歙縣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后來的規模。南宋末方臘起義和元末農民戰爭后,都經過大修。現存城墻約1500米,以及西門月城。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跡。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縣城在府城東側,城墻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倭寇犯境之后。城墻沿山脊構筑,現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古跡有古紫陽書院、文廟等。府城和縣城內現存明清牌坊16座。
斗山街,系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因側靠斗山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墻,墻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巷內著名的建筑有:葉氏貞節門,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愛幼的女性;楊家大院,建于清中期,為官宦宅第;許家廳,建于清初,屬私塾建筑;黃氏孝烈門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為未婚夫殉節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開間,有精制的隔屏、窗欄;潘婉香宅,建于民國初年,三進串聯,布局上形象地體現了“三世同堂”的觀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國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現書香門第氣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巖石中鑿出的深井,水質異常清冽。
方士載宅(徽州明清建筑歷史陳列館),位于許國石坊南側,為大學士許國的閣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許國相府”。建于明萬歷初。閣老府為一大建筑群,門外有石獅、牌坊,內有大廳、花園、藏書樓等。此為書房。它的木架制作是典型的明代樣式:樓下較矮,房間臨天井開窗,方格窗扇,裝有帶望柱、凈瓶荷葉的窗欄;樓上較高敞,柱端、梁頭都雕有生動的卷云、奔浪,脊桁下的墊木雕成花帶。椽上鋪望磚,再蓋瓦。臨天井通間用方格窗扇。因為明朝人把樓上當作主要生活場所,所以注重樓上的裝飾,
資料
《安徽歙縣古城》(http://salifelink.com)。經過專家考證、介紹,該宅已聞名國內外。觀博物館將它用作“徽州明清建筑歷史陳列館”,陳列明、清兩代徽派建筑上的磚、木、石雕構件,其中的八仙斜撐木雕,刀法細膩、人物逼真,為世所罕見。這些雕刻構件是研究中國明、清建筑歷史和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于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當時歙縣人許國(1527— 1596)官居次輔(相當于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準立坊顯榮。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極為華麗。八個柱子用梁枋相聯,上部沖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獅,就使結構安穩固實。柱子和橫仿細刻團花錦紋和祥云仙鶴,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題圖案。這些圖案乃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和許國的功名成就的寫照。如南面的龍表示對王權的尊重,西面的飛鯉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三報(豹)喜(鵲)”表示許國連升三級等。坊上的大字,是大書畫家董其昌寫的,其中“上臺元老”表示許國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官,并用天上的“上臺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筑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譙樓,位于許國石坊西側,又名陽和門,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樓高三層,大梁架于高臺上,下為門闕,街道從中穿過。高約13米,寬11米余,深11.5米。建樓的起因,是出于一種風水觀念。在這之前,城內經常鬧火災。紹興二年,一次大火燒掉大半個州城,連州衙都化為灰燼。風水先生究其原因,一說是衙門擺錯了方向,于是封掉原先的大門南譙樓,另建這東譙樓,并把南譙樓上的報時設備移到這東譙樓內。一直到明朝弘治年間,相繼來了兩位不信“謬說”的知府,一位叫彭澤,一位叫何欲,才又把南譙樓下的大門打開,封掉這東譙樓下的門道。但作為古建筑,卻保留了下來。現在這樣式,是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時留下的。
【安徽歙縣古城 -資料】相關文章:
安徽池州資料12-19
安徽珠園 -資料03-13
安徽萬佛塔 -資料12-15
安徽南屏 -資料06-01
安徽圣泉寺 -資料04-17
安徽皇藏峪資料08-03
紅河州石屏古城資料03-16
安徽滁州天長博物館資料06-05
安徽義門清真寺 -資料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