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孫進山2004年cpa會計輔導筆記
第 一 章 總 論
第一節 會計概述
會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信息有助于有關各方(外部)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據以作出經濟決策、進行宏觀經濟管理。
(二)會計信息有助于考核(主要是投資人)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
(三)會計信息有助于企業內部管理當局(內部管理者)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第二節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它規范了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可以是獨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經營活動);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某一單位或企業中的一個特定的部分(如企業的分公司、企業設立的事業部);可以是單一企業,也可以是由幾個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團。
2、持續經營:
歷史成本、折舊都是建立在持續經營基礎上的。因為假設持續經營,企業才可以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固定資產才可以按照預計使用年限來計提折舊。
如果判斷企業不能持續經營,就應當改變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
3、會計分期:
由于有了會計期間,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由于有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才產生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產生了預收、預付、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方法。
4、貨幣計量:
我國企業一般應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如果以某種外幣作為記帳本位幣,但應提供以人民幣反映的報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報表時應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這部分應注意的內容有:
(1)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就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2)只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進行正常的會計處理。 采用歷史成本計價、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業是持續經營的;
(3)由于會計分期,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遞延、預提、待攤這樣的會計方法。
(4)貨幣計量以幣值穩定為條件,惡性通貨膨脹對貨幣計量這一假設造成嚴重影響。為了彌補貨幣計量的局限性,要求企業采用一些非貨幣性指標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
第三節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1、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①、客觀性原則:會計核算要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②、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核算,會計指標口徑一致,橫向之間相互可比。
③、一貫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變更條件:一是有關法規發生變化要求企業變更會計政策,二是變更之后能夠使所提供的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更為可靠、更為相關。
④、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⑤、及時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⑥、明晰性原則:是要求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應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①、權責發生制原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的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作為本期收入或費用;凡不屬于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即使款項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當的期收入或費用。
收付實現制是以實際收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或費用的依據。
目前,我國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②、配比原則:同一會計期間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
配比原則包含兩層含義:因果配比和時間配比。權責發生制原則與配比有關,它是為配比準備條件的,以便配比結果正確。
③、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除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一律不得自行調整資產帳面余額。
資產發生減值的,可按規定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以符合會計穩健原則要求。
④、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凡只使一個會計期間(或一個營業期間)受益的,作為收益性支出;使幾個會計期間(或幾個營業期間)受益的,作為資本性支出。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
①、謹慎原則: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可提八項準備,但不得設置密秘準備。濫用謹慎性原則,應視為重大會計差錯進行更正和披露(采用追溯調整處理)。
②、重要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應當區別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會計事項應單獨核算、單獨反映;不重要的會計事項,可適當簡化處理。比如其他業務在利潤表的簡化披露;零星的關聯方交易,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較小或沒有影響的,可以不披露;合并會計報表中對固定資產轉為商品的業務可以不作抵銷。
③、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能僅根據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
比如投資影響、售后回購、售后回租、關聯關系的判斷、合并報表范圍的判斷。
應重點關注以下原則:
A、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要求企業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如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銷售商品的售后回購,關聯方關系的判斷標準等都與實質重于形式有關。
B、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隨意改變。該原則是企業會計政策在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在下述兩種情況下,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政策,一是有關法規發生變化,要求企業變更會計政策,二是改變會計政策后能夠更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C、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該原則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按照國家同一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核算。可比性原則是以客觀性原則為基礎的。不能為了追求可比性,過分強調使用統一的會計處理方法,而使會計核算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
D、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是指將與當期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當期的損益,將與當期以及以后多個期間的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資產的價值。對給定的支出,應能夠判斷是收益性支出還是資本性支出。
E、謹慎性原則
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以不抬高資產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本書很多地方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都是基于謹慎原則,如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或跌價準備等。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置秘密準備,如本年全額計提壞賬準備計入當期損益,下一年收回應收賬款時作為收益就屬于一個典型的設置秘密準備的例子。
F、重要性原則
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的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第四節 會計要素
這部分內容應關注資產和收入的定義。
一、資產
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資產的定義中非常強調“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不符合資產定義的內容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如原有的“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項目和“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項目已不復存在。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一方面是遵循謹慎性原則,另一方面也是與資產的定義有關。
資產的三個特征,缺一不可:
①、直接或間接地帶來經濟利益
②、企業所擁有、或企業所控制的
③、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
二、收入
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在收入的定義中,強調的是“日常活動”,如出售無形資產就不屬于日常活動,取得的收入不能在“其他業務收入”賬戶中反映,按制度規定,出售無形資產影響的損益在營業外收支中反映。
待續。。。。每日一章
會計
【孫進山cpa會計輔導筆記】相關文章:
走進山莊作文09-06
進山300字作文04-30
《孫雙金與情智教育》讀書筆記05-01
CPA檢查標尺確定05-03
孫翊04-29
推進山區農地流轉的對策思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