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何以變“韓醫”?
“中醫”何以變“韓醫”?作者:伍振
我們的文化保護意識為什么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為什么只有別人“捷足先登”的時候才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呢?
2006年10月7日天津今晚報報道:韓國在已成功將類同于中國端午節的“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又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盡管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有些迥異——中秋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少有些重視傳統文化的況味,卻仍容易讓人聯想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帶給中國人的遺憾。我們的文化保護意識為什么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為什么只有別人“捷足先登”的時候才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呢?
其實,遇到危機的,又何止是傳統文化。當大批國內年輕人迷戀于《大長今》里的韓國傳統飲食與服飾時,我們分明感到“細無聲”的文化侵略。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場景:某次聯歡上,我們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排成一個“56”的字樣。我努力地去尋找漢族,一開始發現一個穿旗袍的女孩,以為她是代表了漢族,后來才發現不是。那個在中間穿著哈韓運動衫的男孩才代表了漢族。
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怎樣保護好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呢?
在韓國經濟崛起的同時,文化同樣崛起,這與韓國民眾和政府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是分不開的。韓國人文物保護的熱情讓家大業大的中國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在韓國,一處不起眼的小陶窯遺址,一段亂石砌成的古墻,一座小廟,都可能是國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財產”,被鄭重其事大興土木地建館保護。許多到韓國旅游的中國人,按著導游圖興沖沖地趕到那些所謂的“重要文物遺址”,看到的往往不過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塊大石頭,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韓國人卻對此津津樂道。緊貼首爾德壽宮墻原來是一條繁忙的馬路,另一側是政府機關和寫字樓群。為了保護這小小的宮殿,首爾人拆了大樓,改了馬路,把原地變成了一片綠地。行駛在首爾街頭,你經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黃金地段傲然矗立著一座古老城門或一間古廟,高樓大廈對它退避三舍,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繞其道。在文化與商業面前,文化巍然獨尊。
相對于文物遺跡的保護,韓國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得更出色。到韓國去旅游,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許不是文物古跡,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覽。在首爾,你會看到眾多的民俗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全面展示了韓國的衣、食、住、行,農業、手工業、娛樂、婚喪、祭祀等各種民俗場景和實物。此外,還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館、絲綢刺繡博物館、韓國錢幣博物館、農業博物館、泡菜博物館、甕器民俗博物館等等,凡是韓國人獨有的東西,幾乎都有博物館。在這些博物館中,不僅有實物陳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實際的演示。比如,在景福宮,每天上午和下午,你會看到開關宮門的儀式,一切都按照古代儀范進行,從服裝到器具,都相當考究,完全不同于我們國內搞的那些亂糟糟的仿古儀式。
韓國一年四季都舉行各種各樣的節慶活動。這些節慶活動大體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間代代相傳的村俗,類似中國鄉間的扭秧歌、賽龍舟之類。這些在中國社會早已萎縮甚至消失的民間節慶活動,在韓國開展得熱火朝天,規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發組織的。過春節時穿上民族服裝——韓服,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并給家中的長輩拜年,聆聽長輩的祝福之言。新年的早上要吃傳統的年糕湯,并進行傳統的游藝項目——擲四,放風箏、轉陀螺、跳跳板等。家里的活動結束后,大家就去祖先的墓地。全家人在墳墓前向先人鞠兩次躬,然后男人們要除草、修墓……在端午節時都身穿韓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為禮物贈給友人以祈愿夏天不會中暑,婦女們用菖蒲液洗頭,玩兒蕩秋千,男人舉行摔跤比賽。在韓國,傳統節日是全民族的盛大節日,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傳統的人文氣氛的日子。而在中國,清明節本來是一個與農業播種有關的節日,現在通常的過法是給亡靈“燒紙錢”;端午節起源也很高雅,現在也不過是吃粽子,甚至都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中秋節同樣從一個祖先慶賀豐收的節日,“淪落”為只是吃月餅……
另外,韓國民族傳統教育同樣讓中國人汗顏。一位中國游客在韓國慶州一個地處僻遠的私人陶窯博物館看到,許多年輕的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從遠處趕來,耐心認真地給孩子講解館里的韓國文物。那種諄諄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韓國普通民眾對于民族歷史的自覺關切以及對下一代進行文化啟蒙的主動意識,這位中國游客回國后,大為感慨。其實這樣的情形,在韓國隨處可見。然而,這樣的情形,在中國能夠見到嗎?去年國慶,我有幸到偉大的醫圣、中醫藥學家、《本草綱目》編撰者李時珍故里——湖北蘄州,到李時珍紀念館瞻仰,盡管這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是黃金周,卻是門可羅雀,里面的展品布滿灰塵。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李時珍是誰,難怪韓國要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
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的確值得我國政府和民眾深思: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怎樣保護好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呢?
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深厚底氣, 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申遺”是讓國際社會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國內繼續發揚好我們的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別國申遺“韓醫”是搶奪中國的文化遺產,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韓國人告訴我們,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深厚底氣,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一個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無法感受、挖掘、發揚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永遠無法是站立的狀態。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涵蓋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在其中,不要再將等到別人搶的時候才著急了。當然,“申遺”,是對傳統文化的肯定與延續,“申遺”千萬不要僅僅成為一種應景之舉。如果中國不主動地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有人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算是中國人創造的第五大文明,中國人早期在國外謀生全部都是開中餐館。但如果我們不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占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中國的中藥不僅是藥物也是一種文化,如果我們不重視,也許又被韓國搶先了。
中華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淳厚清新的民風、典雅古樸的民俗,造就了色彩濃烈、豐富厚重的民俗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藝術瑰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開“中秋節”之外,我們還有“端午節”“清明節”等民俗節日,我們還有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東巴祭文、《格薩爾王》、江永女書、皮影戲、民間剪紙等太多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搶救和保護。
我們為什么不能多普查自己的民間文藝資源,繼續打造和世界各地不同的、在國際上獨特的中華文化符號,做大做強中華的文化產業?比如現在昆曲和古琴兩項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與昆曲和古琴相關的一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做大做強不僅指文化產業,同時也指文化事業。
另外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中國人,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傳統節日保護方面,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我們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獨特的紀念風格,不賦予新時期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傳統節日需要經營,需要打造,需要與時尚的文化結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需要政府和民間的投入、引導;需要與精神力量結合起來,需要賦予新鮮的內容。正是由于我們太被動,沒有很好經營,才被別人申報成文化“遺產”。我們是否來個“中國節”總動員?我們應該要把我們自己中國目前最豐富的文化資源,包裝成讓世界所有的消費者都認可的一種商品,對于我們,就是應把中國的歡樂灑向世界!
當然,我們在開發創造文化產業時,最忌諱一邊在拼命搶救文化遺產,一邊在破壞民間的文化遺產。文化為社會和諧服務,不但要讓文化成為社會和諧的動力,而且還要實現文化內部的和諧。
一個民族的文明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色”。
讓我們盡自己的一份力多關注、挽留、傳承、發揚一點傳統文化吧,否則,不僅僅是中國“端午節”變韓國的“端午祭”、“中醫”變“韓醫”了。不要再讓我們的后輩重復我們的喟嘆:我們自己的文化呢?
【“中醫”何以變“韓醫”?】相關文章:
2022年中醫醫院工作計劃04-06
2011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報名時間04-27
何以解惑?04-30
酬韓庶子,酬韓庶子張籍,酬韓庶子的意思,酬韓庶子賞析 -詩詞大全03-13
近20年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研究回顧04-30
2009—2010學年南陽醫專中醫系《杏林雜志》工作計劃04-25
蔬菜變、變、變05-02
送韓絳歸淮南寄韓綽先輩,送韓絳歸淮南寄韓綽先輩趙嘏,送韓絳歸淮南寄韓綽先輩的意思,送韓絳歸淮南寄韓綽先輩賞析 -詩詞大全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