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作文分析與備考建議
廣東高考作文依然是話題作文。考生對這種已考了九年的作文題型很熟悉。今年的作文話題《傳遞》,既單一又熟悉,考生對話題的理解不會有困難,不會有歧義。作文題題干的提示語簡潔明了,第一、二分句提示了“傳遞”的作用;第三分句提示了可“傳遞”的內容。有了這些提示,考生就不會無話可說了。所以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審題難度低。
這道沒有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一方面體現了“平穩過渡”的意圖,因為今年廣東高考進行了三方面改革。其一是全面實現了廣東自主命題;其二是首屆使用實驗教材的學生參加高考;其三是廣東重新恢復原始分錄取。因此,這一屆考生面臨著“過渡”的三大重任,“平穩”是意料中的事。另一方面體現了今年新推出的作文題考查目的。今年作文評分標準增加了考查說明,特引述如下:
本題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 對自然、社會和生活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及其創新性思維。
2. 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的能力。
3. 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能力。
4. 調動知識積累和社會閱歷積累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
這四條考查,不但對高考作文的評價作出了指引,對考生寫作的綜合素質評價也作出了闡釋。高考作文降低審題難度,其評價的焦點就自然落實在以上這四方面了。因此,今年廣東高考作文評分,強調和注重對這四條考查目的的落實,強調透過文章考查考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和發展潛質。
關于“傳遞”話題的理解。我們認為,“傳遞”的本義是指由一方交給另一方。“傳遞”可引伸為傳授、傳播、傳承、傳送、傳達、傳告……考生從本義或引伸義去展開話題,都應視為“在話題范圍之內”。
關于對“傳遞”話題的把握。我們認為:從“傳遞”的含義看,可以寫“傳”,也可以寫“遞”;從“傳遞”的內容看,可以是具體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感情;還可以是介于具體與抽象之間的技藝、武藝、經驗等;從“傳遞”的次數看,可以傳一次,也可以傳N次;從“傳遞”的關系看,可以寫傳和接;也可以只寫傳不寫接;還可以只寫接不寫傳;從“傳遞”發生的原因看,可以寫主觀傳遞;也可以寫客觀傳遞;從“傳遞”的方向看,可以單向地由上往下傳、由前往后傳、由左往右傳,等等;從話題的角度看,寫為什么要“傳遞”;(包括“傳遞”的好處、“傳遞”的目的、“傳遞”的原因)也可以寫怎樣“傳遞”;還可以寫誰在“傳遞”;或者寫“傳遞”什么……
面對沒有審題難度的話題,考生的應試作文情況,總體上是離題的極少,但好文章也不多。暴露出來的普遍問題,是對話題的認識欠深刻豐富,寫作基本功不扎實。具體的分析如下:
問題一:缺少真情實感,“傳”的意義蒼白。
沒有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使考生隨便拿什么來傳都可以。傳什么不成問題之后,“傳”的意義就成為文章質量的關鍵。可以說,無聊的毫無意義地“傳遞”的文章是幾乎沒有的,但大部分的文章對“傳遞”意義的表達是欠具體感人的,所以文章內容的檔次拉不開距離。例如,有些文章過于矯情,簡單地賦予傳遞物“深情”與“大意”,如“西湖傳遞了深深中國情”,“月,成為了傳遞民族感情的使者,并且升華為愛國之情”,“客家的土圍樓,傳遞了中華大一統和團結的偉大精神”,這些故作深刻的認識,反而暴露了考生的虛情假意。另外,有些文章對“傳遞”的認識雖正確但空洞。例如,有篇文章表達了“書籍的傳遞,有利于薪火相傳,越燒越旺”的灼見,但文內卻寫不出書籍怎樣傳遞出“薪火”,通過書籍傳遞的“薪火”怎樣越燒越旺。缺乏具體內容的感嘆,同樣使正確的認識變得蒼白。又例如,有篇寫包粽子的記敘文,編寫了外婆熱情包粽子,孫子卻打通了叫意大利薄餅外賣的電話。這故事僅僅表達了粽子將要失傳的意思,但粽子為什么失傳?粽子為什么不能失傳?失傳寓示了什么?文章賦予粽子傳遞的意義就不豐富,未能發人深省。考生對話題理解粗淺,這是個普遍問題,是制約文章上不了一類卷的“瓶頸”問題。這問題的存在,與備考的浮躁有直接關系。考生“對自然、社會和生活觀察與思考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才能逐步提高。但人們在備考時,急功近利,不愿意在這種長期才能形成的能力培養上“耗”時,導致高考作文內容上的“蒼白”。
問題二:寫作基本功不扎實。
不少考生連最基本的先構思再動筆的寫作習慣都沒有養成,很多人是邊寫邊想,導致全文布局沒有章法,詳略不當,無用的廢話充斥篇幅。還有考生不知道文章中心思想為何物,不知道中心思想在寫作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導致文章圍繞話題東拉西扯,沒有中心思想或中心思想不突出。不少考生以寫夠了800字為完成寫作任務,而不知道怎樣才算寫好了。更普遍的寫作問題是,文章毛坯化。語言粗糙,書寫潦草,內容空洞,缺情少義。歸根結底,就是不懂得好好地表達。這是大量的二類卷上不了一類卷的主要原因。
寫作基本功是需要花時間指導和訓練的。這猶如畫畫、唱歌、跳舞……同樣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才能進入表達;有了得心應手的表達本領,才能進入創作;創作水平高了,才有可能創新。而有較長一段時間,作文教學不教寫作基本功,成天叫喊“創新思維”訓練,導致學生寫記敘文不懂敘述手法;寫議論文不懂論證手法;寫散文不懂抒情手法。運用語言時不懂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區別,地方語言與規范漢語言的區別,修辭是思想的藝術包裝,說話還得講究語境,等等。這些基本功的缺失,必然導致文章毛坯化。
有些人在作文備考過程中,只重視審題的訓練,而其他寫作基本功的訓練,則忽視了;或沒有時間練了;或基礎太差來不及練了;或嫌太費時太費工而放棄不練了。今年的高考作文取消了審題難度,考生審題的基本功派不上用場了,寫作基本功就成了競爭的關鍵點,寫作基本功普遍不扎實的問題就暴露得更為突出了。
高考作文備考提出兩點建議:
其一,建議繼續抓新材料作文的應試訓練。所謂新材料作文,是指有別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話題作文以前,就有材料作文這種題型了。新材料作文,雖然與舊材料作文一樣,都提供材料;但新材料作文會提供N個可選擇的角度,不限定文體。這樣的新材料作文,不但不同于舊材料作文,而且保留了話題作文的優點,讓考生有更多的自由,有更適合發揮自己寫作個性的選擇空間。如2007年上海春季招生作文題,就是新材料作文題,它給考生提供了三個角度——地方、事情、朋友。這三個角度是沒有優劣之分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切入,只要寫得好,都可能切題,都可能得高分。題干中只限定“不要寫成詩歌”,其余的文體是不限的。
新材料作文的應試訓練,關鍵處有兩個:
(一)全面理解材料。新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不同之處,就在于新材料作文的應試必須與材料緊密結合。所以,全面理解材料,是寫好新材料作文重要的起步。例如對上海的作文題,不仔細閱讀和理解,就不知道材料對提供的三個角度都作出了限定。選“地方”角度的,所寫的“地方”,必須是“來過又離去”的那個“地方”,千萬別寫“夢游”的“地方”,別寫“神往”的“地方”,別寫讀過的“地方”。假如寫“事情”,所寫的“事”必須是“經歷又忘記”的“事”;如果寫“朋友”,必須是“相識又分離”的“朋友”。另外,材料中最后一句話,初讀不知其意,仔細地琢磨,方能領悟到這是作文要求的重要提示。提示什么呢?這里提示了作文必須寫出你又想起那“地方”或那“事情”或那“朋友”的原因;同時,也必須寫出“歲月輕輕送來”了什么“未曾有過”的“感悟”。
新材料作文一般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就需要訓練考生“全面理解材料”的能力了。在訓練中,應注意學“全面理解材料”與“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的片面把握,避免因顧及“全面理解”而面面俱到;同時,也要避免因“選擇一個側目” “一個角度”而不能準確地“全面理解材料”,老師筆記《2007年高考作文分析與2008年高考作文備考建議》。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寫法。
新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不同之處,在于話題作文可以漠視材料,甚至完全撇開材料只就話題作文,但新材料作文必須回應材料。所以,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寫法是:貼緊材料寫起,聯系實際寫開去。當然,這只是一般性的原則,具體文章會有具體的個性化寫法,不必強求千篇一律,千萬別又搞出一種新材料作文的套路來。
其二,抓好應試作文寫作過程的各項基本功。
考生在考場上完成一篇應試作文,一般的寫作過程是:審題→構思→表達→修改。
知道這個寫作過程的好處,首先是好讓學生有把握地寫。不少考生對自己怎完成一篇應試作文的操作過程糊里糊涂,每次作文都好像在碰運氣,完全沒把握地寫。因此,考生有時是第一步和第二步并著走,邊審題邊構思,一心二用,導致審題有誤,構思紊亂;有時則是第二步與第三步并著走,邊寫邊想,導致思路飄忽,若即若離;有時則第一、二、三步并著走,拿起筆就亂寫一氣;有時不知不覺分了四步走,走對了卻無知覺。所以,大部分考生認為,作文發揮無定數,最沒把握是作文。這種無把握的作文心態往往導致作文應試信心不足。
知道寫作過程的好處,其次最好讓考生明白怎樣才能寫出高分的應試作文。考場上的高分作文,不是碰運氣“碰”到的,而是靠扎扎實實的基本功寫出來的。想在考場上寫出高分作文,就得有四項基本功:審題——對題意的理解能全面準確。構思——對題意的轉換能準確自然。表達——對題意的把握能始終清晰。修改——對題意的表達能反復推敲。
知道考場作文得高分需這四項基本功后,就知道備戰高考作文該做什么了。建議就按高考作文寫作過程的這四個步驟開展訓練。
1. 審題訓練。訓練要達到的目標是——對題意的理解能全面準確。
分析考生對題意理解不能全面準確的原因,主要不是閱讀理解的智力水平不夠,而是非智力因素影響造成的。比如,讀材料的時間太短,怕作文時間不夠,所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審題,粗枝大葉的結果可想而知。又比如,讀材料時心猿意馬,注意力不在理解材料上,而是在關注背好的材料和文章怎樣與題意套聯。結果被先入為主的心理暗示左右,理解歪了還蠻有理由地自認為“正確”,就導致“安樂死”。又比如,一邊讀材料一邊就急于構思自己的應試文章,一心二用,也是導致讀錯材料的非智力因素。
所以,審題的訓練,首先是自覺排除非智力因素干擾的訓練,養成良好的閱讀材料的習慣。所謂好的閱讀材料習慣,是指冷靜、客觀、全面理解材料。冷靜是指控制好閱讀的心情,別著急,沉得住氣,靜心地花五分鐘反復琢磨材料。所謂客觀,就是盡量排除“先入為主”的干擾,盡可能地對材料進行客觀理解。所謂全面,是就材料的整體意思去把握材料,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先有全面理解,然后才選角度。
另外,審題訓練,還要注意培養找提示語的能力和方法。材料中的提示語,有些是明示,如上面的上海題,有文字作明示:“閱讀下面提示……”2005年的廣東題,對“紀念”的含義、方式、內容、意義、主體等一一作出明示。另一類是暗示,如2006年廣東題,沒有提示語言,但寓言中對話題作了多方面提示。抓住題干中的提示語,對準確理解材料很有幫助。
審題訓練的內容和方法很多,這里不可能一一而述。總之,一定要明確審題訓練的目標,訓練達到目標為止。這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起步,這第一項基本功不扎實,一起步就摔跤或走歪了,高分就無望了。
2. 構思的訓練。訓練要達到的目的是——對題意的轉換能準確自然。
構思的訓練,首先是培養構思的習慣。高考作文一般不能寫草稿,這種一落筆就是定稿的文章,更需要想好了再寫。要把邊寫邊想的壞習慣改掉。
構思的任務是,把題意轉換成一篇切題的應試文。這“轉換”是構思的基本功。依據題意,你在“轉換”時,要想出合適的題材和切題的“思想”。文章主要“寫什么”,這是“中心”,這“中心”想表達“什么意圖”,這是“思想”。動筆前必須想清楚全文的“中心”和“思想”,然后把這個中心思想句子寫下來。只是大概地想想是不行的,因為這時的想法還模糊不清晰。寫中心思想句的過程,就是逼迫思路成熟的臨界時刻。能把中心思想句子寫出來了,說明構思定型了,寫起來思路就不飄忽了,可把握了。中心思想句子寫出來以后,還得反復推敲,“中心”切題了嗎?“思想”切題了嗎?對“中心”和“思想”都有切題的把握了,還需要對文章的布局作個大概都謀劃,打算怎么開頭,中間分幾段,詳略在何處,需要作考慮。這樣,構思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具有了構思的能力,每次“轉換”都能切題,這構思的基本功,就是你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致勝法寶了。
3. 表達的訓練。訓練要達到的目標是——對題意的把握能始終清晰。
表達階段的任務是將構思定型的中心思想通過文字外化為一篇應試文章。
表達訓練主要是掌握圍繞“思想”寫“中心”的寫作方法。可分別訓練記敘文圍繞“思想”寫“中心”的基本方法;抒情文圍繞“思想”寫“中心”的基本方法;議論文圍繞“思想”寫“中心”的基本方法。讓應試文字字句句都得分,避免離題的“垃圾”文字出現在文章里,就能得高分了。
具有了圍繞“思想”寫“中心”的基本功后,還可以進一步訓練突出中心思想的各種藝術手法,如語言的藝術、修辭的藝術、過渡照應的藝術、畫龍點睛的藝術,等等。
4. 修改的訓練。訓練要達到的目標是——對題意的表達能反復推敲。
平時要養成修改的習慣,要有修改的能力。如果平時修改的能力強,文章水平自然高,那么,高考作文雖不經修改,也能寫出不是毛坯的文章來。
以上分述了高考作文四項基本功的訓練。建議訓練先分四個單項進行,再進行全文整體訓練。有分有合,可能更為奏效。通過單項訓練,讓每一步驟的基本功都練扎實了,這就能讓考生更清晰地掌握寫好高考作文的步驟和方法,寫起來一步一步走得更穩當。同時,通過分合訓練,讓考生知道自己影響得分的寫作問題在哪,讓考生能自主地針對個人問題進行個性化的強化訓練,這就更奏效了。
[高考作文分析與備考建議]
【高考作文分析與備考建議】相關文章:
中考備考建議10-22
高考數學備考建議08-05
CPA 備考小建議10-28
高考作文備考素材精華本09-23
小升初面試英語備考的建議10-15
各省語文高考備考建議10-11
浙江高考作文全面分析解讀06-07
提備考三點建議06-02
高三語文復習備考建議09-25
經濟法基礎學習備考建議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