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哲學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學、社會學和思維意識的概括和總結,對人類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啟發和指導的作用。那么關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哲學理念論文怎么寫呢?歡迎閱讀!
唯物主義強調思想應源于生產實踐,指導并高于生產實踐。而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更為人性、合理、科學和系統的設計方法,使之滿足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和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立足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實際情況,從本質上體現生態、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等現代設計理念。
哲學的本質特點是思考深層問題,其思維方法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主動地把握事物的變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城市公共空間是圍繞人這一主體,依托自然環境,以社會經濟和社會活動為基礎,有序運轉的一個整體。設計的實用性和目的性決定了它的客觀內容,要求設計不僅要進行充分的實地勘察、調研和分析等實質性工作,還務必遵循客觀規律,建立嚴謹、科學、理性的設計系統。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最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空間其他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使之有機融合,既要充分實現空間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傳承和未來發展的能動性,還要體現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眾的審美,以實現人與城市空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諧這一最終設計追求。
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對事物的認識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基本法則和意圖理念是必定要通過種種客觀存在的形式來實現的,要使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內容,就應該從更為理性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正確運用哲學觀點能引導我們跳出以往設計過度強調設計感和藝術性的感性思維模式。這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應用來進行分析和探討。
哲學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是對立與統一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構成本質。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其認為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是各要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對立面之間的斗爭產生動力,從而推動事物的發展,也就是說矛盾的根本即對立統一。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從對立中把握統一、從統一中把握對立的思維方法,從而解決問題,使事物間的矛盾良性發展。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公共空間的功能性與藝術性之間的矛盾、公共空間新的規劃與舊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時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地方性與城市發展的開放性之間的矛盾等問題是設計規劃的構成本質,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設計工作的時候,對這些本質問題和矛盾,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滿足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整體要求,保護地方特色和文化傳承,建立更為科學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環境。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將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類社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建設藝術,其中體現的物質實體和精神表達、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內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現形式、設計形式法則中的自然美與秩序美等,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我們需要從這些對立的差異面中尋找它們的聯系和契合點,進行有效的利用,從而化解矛盾,使之從對立走向統一,達到“和”的境界。運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統一性和斗爭性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規律,在設計中針對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勢利導,去制造矛盾和對立的抑揚關系,使設計更具突破性和創造性,達到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矛盾要點與最終的統一目標也會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矛盾和統一,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個性和共性共存的辯證統一關系。就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而言,功能與形式上的統一是普遍的設計原理,而每個具體的設計實踐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設計中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依據不同城市的客觀環境與設計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構思和規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同文化的頻繁交流,使城市開放性發展的需求日趨迫切,也對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提出了更為多元化、國際化的要求。而太過迅速和急切的發展,直接導致出現了大量不顧實際的客觀條件、功能需要和經濟能力的設計,盲目攀比、模仿甚至抄襲的作品比比皆是,“教條化”與“程式化”設計泛濫。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往往作為“面子”工程出現,設計形式單一、重復,缺乏自身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底蘊,甚至超出公共空間的功能和需求限度,從而造成各種資源的無謂浪費。這些都是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深入研究地方的環境特點、人文特色以及實際需求,設計沒有針對性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統一。這要求我們在設計實踐中抓住重心,有主有次,主次結合,不僅要具備較強邏輯分析能力,還要有科學系統的設計發展觀。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所包含的內容和信息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如此繁雜而龐大的設計工程必須進行有序的排列組織,確定設計的主要思路和目的,對信息進行有效的歸納整合,圍繞主導思想提取可用元素,否則必將導致設計主題在傳達上的模糊,也必然會出現由于設計元素的雜亂無章而導致的視覺混亂。而我國在城市設計方面,設計師單純追求形式構圖,對人的行為心理和行為需要不進行深入研究,對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不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僅為觀賞不為參與的設計也普遍存在。還有一些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整體觀念缺失,使建筑與外空間規劃各自為政、互不關照,主次顛倒;過分強調建筑單體的表現力,把設計重點放在建筑或者構筑物的外在形式上,忽略公共空間本身的存在意義,使空間淪為實體的附屬品,導致其使用功能不明確,空間主題與設計目的出現偏差。
針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出現的這些問題,許多專家學者和設計師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著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圖尋找最有效,也最貼合我國國情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和實際矛盾。綜合眾多的觀點和看法,普遍認為只有從分析不同地區的特殊性入手,明確公共空間的具體定位和規模,強調空間的個性化和內涵的體現,才能推動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良性發展,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民,實現人性化設計。加強對環境生態、人的心理及行為模式的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具體城市的綜合情況,才能確立一個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研究框架,同時建立一個完整系統的信息資料庫,也具有非常積極的社會意義。
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主體。唯物辯證法強調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現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互間都會存在不同的關聯,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全面的觀點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反對孤立、片面或以偏概全的觀點和思維方法,深入認識和把握事物本質間的必然聯系。在中國,設計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命題,力在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它實際上反映的就是人與自然最本質的關聯。當然,現在提倡的“人性化設計”,具有更廣泛和深刻的內涵,即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各種需求以及與人相關的不同要素,將人放在更為重要的地位上。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型的應用學科,強調實用性和社會效應,它涉及的學科包括自然環境、科學技術、歷史人文、藝術設計、政治經濟、建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廣泛領域,由此不難看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不僅承載著巨大的信息量還具有強大的包容性。隨著網絡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更是時刻感覺到世界是一種“關系的存在”,正如某些宣傳詞所強調的“溝通無處不在”。因此,設計師一定要有全局觀,不能僅僅局限在某個局部看問題,而應將設計看作人與世界建立起來的某種關系而對其進行整體上的把握,“中西結合”、“古為今用”這些觀點所體現的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結合,而是思想領域的交流與聯系。設計是從使用目的與形式表現的統一中取得自身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那些忽視根本單純追求形式表現的做法,是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完美的設計不是刻意的標新立異,強調所謂的藝術性,而是把人與環境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交融,混然一體。
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構成形式上來分析,城市空間建設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細節之間,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設計師應從設計作品的內部與外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諸多聯系中綜合地把握設計對象,這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就會像高度統一的生物體那樣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具有物質性和具體形式的客觀活動。只有我們正確地理論聯系實踐,將客觀實際與社會發展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綜合評價、合理規劃,才能夠真正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追求使民眾對公共空間(下轉256頁)( 上接211頁)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與評價標準;而經濟與對外交流的發展,也使更多的城市規劃將公共空間列為設計重點,視其為展示城市文明與經濟技術的窗口。尤其是近些年,為配合城市的擴張和發展,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拆、改、建,市民廣場、開放型公園作為服務民眾的城市配套設施也大量出現,作為空間的使用者,民眾考慮更多的是這些公共空間使用起來是否便利、配套的服務設施是否完善等實際問題,他們往往對使用功能和城市文化有更為切實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公共空間設計提出的想法和建議也更具實用和參考價值,這些都是用實踐經驗和使用經驗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因此,公共空間設計應該更加重視人們的實際體驗,尊重民眾的意向,結合專家的分析和意見,總結經驗,用先進的設計理念作為指導,建立合理有效的設計體系,針對我們現在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現狀,進行經濟合理、具有前瞻預見的創造性設計是極其重要的。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進行公共空間設計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既要體現城市的發展規劃,又要符合大眾的需要和審美。通過廣泛調研,集思廣益,就理論聯系實際而言具有很多優點:首先不僅能調動民眾的參與意識,體現城市規劃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還能確立更為實際的設計標準和目標,增加公共空間的親和力。其次,可以減少設計規劃中的失誤和遺漏,讓設計決策更加全面具體。再次,還可以給大眾提供一個合理合法的文化交流平臺,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才能,為設計與規劃部門提供更多的合理化建議和創意,使空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
要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必須從客觀條件與實際使用出發,真正深入到實踐中去,才能使設計工作更加系統完善、可操作性更強,從而創造出獨具魅力、耐人尋味的空間作品。
四是用發展的觀點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中國古代的《周易》和現代物理學都把變化看成自然界最為本質的現象!吨芤住返摹耙住弊,其基本含義就是改變,也就是發展的運動。唯物辯證法也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動態聯系,聯系和相互作用又是產生和推動運動的原因。生產和創新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各個時期的設計與審美需求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因而設計的內在精神與表現形式是沒有固定模式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針對不同的人群,它的形態總是變化發展的。對傳統元素和形式語言的簡單模仿并不能創造出真正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學會用發展的思維方法去發現不同文化中蘊涵著的智慧與情感,這些都是生動的、具有感染力的,是設計產生生命力的根源。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創意靈感來源于有準備的頭腦和活躍的思想,結合的知識點越多,聯系就越多,設計的創意點與發展空間也就越多。因此,單一的思維模式不僅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不適于設計這種創造性工作。設計思維要求將客觀和主觀、理性和感性、分析和歸納、抽象和具體、邏輯和創新等用辯證的方式方法進行綜合運用,總結起來就是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指導空間設計,而發展的觀點在實際的設計應用中也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待。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一定要從一個長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既要考慮城市經濟發展、面積擴張、人口增長、功能需求的復合性、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等客觀情況的發展,又要考慮傳統文化的延續、民俗的傳承和藝術表現、審美觀點的變化等意識形態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創新和發展中,對“度”的把握和認知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度”指的是“適當”、“適宜”的意思,不僅表現為比例、尺度、結構、色彩與材料使用的適度,更重要的是要強調文化取向與價值取向的適度。城市公共空間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公共的,而非個人或極少數人的,大眾是否認可是評價公共空間設計合格與否的最基本的標準。“度”的改變往往是由量變而引發的質變。儒家思想的“中庸”是對“度”的一個很好詮釋,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寫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過猶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諦。道家學說的“物極必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實際上也是強調發展的適度與合理,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可以具體理解為功能種類的適度,規模大小的適宜,形式的變化和沖突適于大眾的審美認同等,要求設計既要符合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又要適應城市的經濟文化現狀以及長期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哲學觀點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全面、深刻的,它總能引發人們對事物的深度思索。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本身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表象的、視覺的東西是設計的感觀表達,也是一種思想和情感的抒發,但這種感性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事實上設計的藝術形式必須依賴全面的分析和數據的整合,才能得以完美的實現。哲學觀點的深刻,能有效地指導和促使人們進行理性的深度思考,從而建立科學系統的設計規劃體系,以縝密的邏輯思維來完成最終的空間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哲學理念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