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稱為七夕,民間乞巧當然應該就在此夕。可是,在民俗史上卻有過七月初六入夜乞巧的事,而且時間延續多年,地域廣及南北。宋太宗把它看作一件大事,竟至下詔令更定,仍以初七為七夕。
這個問題,曾引起古人注意。清初王士禎《香祖筆記》在敘明上述詔令后說,名七夕而用六,不知起于何時。博贍如王士禎?,還是只能存疑,而所表示的疑問,又顯然沿承南宋洪邁《容齋三筆》:太平興國三年七月,詔七夕嘉辰,著于令甲。今之習俗多用六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且名為七夕而用六,不知何時以然。王士禎也說是太平興國年間下詔,而非如另一說所稱宋太宗淳化年間;他的疑問表述為不知起于何時,與洪邁不知何時以(已)然語亦不異,可見他所依據的就是《容齋三筆》。
其實,明代沈德符對七夕用六的起始及相關問題有過說明了,只是王士禎并未見到或雖見而不曾注意,晚清俞樾《茶香室續鈔》是稱引了的:明沈德符《野獲編》云:江南李煜以七夕生,至期,其弟從益自潤州赴賀,乃先一日乞巧,江浙間俱化之,遂以成俗。直至宋淳化間,始詔更定仍為七夕。然則七夕之用六夕,自南唐始。末句為俞氏按語。南唐國主李煜(937-978)生于七夕,他在繼位后,王室人員和群臣于此日賀壽,其弟李從益居潤州(今鎮江),因賀生辰須于初七日到國都江寧(今南京),就提前一天乞巧,江南、浙江民間便也照著早一天乞巧,不多幾年竟代替舊俗成為新俗。這種情形似乎還由南而北影響到中南地區,李煜失國(975年)、歸為臣虜以后仍然如此,以至宋太宗為之不安,要用政治方式干預,名義上是要恢復舊制,進行正俗,實際上自然是為了消除李煜生辰導致民間變俗的影響。
事情并未到此為止。李煜降宋之初,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盡管有羞辱之意,但宋太祖知道他并無政治能量,并不想殺害他,只把他當作翰林學士看待,而在燭影搖紅下兄終弟及繼位為帝的宋太宗卻對他不放心,總是提防著他,下詔更定七夕于前,又賜藥暗害于后。李煜在東京(今開封)過臣虜生活,時時以淚洗面,又在所填詞里寫了故國之思,宋太宗因此忌恨,也不管李煜只是寫情而非立誓,仍必欲置之死地。相傳他借李煜生辰時機(當是公元978年)賜牽機藥,服后即死。生于七夕的人當然不少,死于七夕的也是代不乏人,但是生日即是死期,這個概率極小;李煜以生日受賜牽機藥,縱然不想服也不行。他之死豈是偶然,這個傳說的可信程度應當認為很高。
李煜死于978年,亦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太宗下詔正俗更定七夕,應在此年七月初,若遲至淳化(990-994)年間,則其耐心恐怕等不到這么久吧。
[關于七夕節習俗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