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時間:2024-07-29 14:34:59 雪桃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精選2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精選24篇)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學過去。 而且最后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為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著自己,還關照著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為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

  讀著這本語言清秀的書,文字進入腦海,帶進心門的卻是蘇東坡向我翩翩走來。

  不錯,正如作者所說:“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心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筆下的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我欣賞這樣的他,樂觀豁達,而在他的詩詞中也不難看出這一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詩中沒有把流水比擬成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是讓我們體會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價值觀。

  我也景仰那個志存高遠的你,讓我不覺你是不爭不搶文弱的詩人,而是讓我在你身上學到了一種精神。“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這樣的豪言,激勵著我,是我有了更高遠的目標。這話恰如,“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志向與承諾,這樣的精神激勵著我奮發圖強……

  而令我更對你有更深一層認識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你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吧!你有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時帶給我不同的感覺。而我最喜歡的是你的愛國熱情與面對逆境更加自強的意志!而這些特質恰從你的'詩詞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你那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為何讓我感到一絲憂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偉業了嗎,還是擔心當時的國家?你那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與“會挽雕弓如滿玉,西北望,射天狼。”讓我察覺你的愛國熱情與想要報國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東去,浪淘盡。”都讓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獨一無二的你。因為你那與眾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無數人心靈深處。在藝術歷史茫茫的進程中,你的豐碑鐫刻著你追尋的目標。這些亦是我所喜之處。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3

  蘇軾,眾所周知是我國古代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我對蘇東坡最初的印象在那首寄托著思鄉之情的《水調歌頭·中秋》,后來了解到的是蘇軾坎坷的人生,不禁對在詩詞歌賦中,時而柔情似水,時而肆意灑脫、慷慨激昂的蘇東坡有了好奇之心,于是我便打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

  在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時,我不會感受到一般傳記的枯燥乏味,因為林語堂先生寫的傳記風格很幽默,讀起來不會有種讀歷史偉人的文化厚重感,反而多了些人間的煙火氣息,仿佛在談笑間就將一件件事情如流水般緩緩道來,讓人的心情隨著蘇東坡人生的起伏不斷地變化,這是尋常傳記很難達到的一點。

  蘇軾的人生坎坷,命運多舛。他曾是一個青年才俊,年少時文采就名揚天下,二十歲時就應試得中成為了進士,深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推崇,年輕的他在朝為官時也有過執拗,不吐不快的時候,但他始終潔身自好,從政官場但卻不精于自謀,在當時波云詭譎的朝廷黨爭之下,蘇東坡始終堅持內心、不改初衷。

  在現在看來蘇東坡是那個時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代表人物,但在這本人物傳記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不被那么“神化”的蘇東坡,真實地感覺到了一個放任風流而又富有生機的人存在。他不會因為貶謫而墮落頹靡,反而會有種隨遇而安的'灑脫。就好像一個顛沛流離卻又逍遙自在的樂天派,一個縱情山水的旅行者,一個有著思鄉之情的游子......當然他還是那個會寫文章的蘇軾。

  與其說蘇軾被一次次地貶謫,不如說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機遇,而且這些機遇都是蘇軾自己所創造的,不知是性格使然還是情勢如此,被貶謫期間的蘇軾不僅沒有消沉,反而創作出了許多流傳至今文學經典,也許蘇軾在政治方面留有遺憾,但在文學方面說他是登峰造極也不為過,也難怪蘇軾會在臨終前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其實蘇軾也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他的生命里也會有未知飄渺的前途,與親友聚散分離的現實,困惑無奈的生活......但他能讓世世代代人銘記的原因是無論他面對了多大的困境,他也會在困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種活法。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4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后,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的名字叫蘇軾,東坡是他的號,字子瞻,他是北宋時期一位大詩人、大詞人、大文學家。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過的“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蘇東坡寫的一首關于廬山的很有名的詩。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么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與蘇軾人格高尚相映襯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屬不同的范疇。東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對人間貼自肺腑的愛,在于他于任何處境都能以達觀心態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風趣,在于他能與各階層人民真誠相交,在于他因言獲罪多次卻始終不曾停筆,在于他種種魅力。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被貶、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出的一切憂憂愁愁與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的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間,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么。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5

  一部人物傳記,一部文學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讀《蘇東坡傳》,悟東坡。——題記

  我們對蘇東坡的認識,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閑雅如《記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歡他是從讀《蘇東坡傳》開始的,從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樣“高水平”,蘇東坡是一個和誰都玩得來的人,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但從不失那一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也轉瞬即逝。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巨大的精神財富。因為知愛、懂愛,更因為有愛,我認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人。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因為這種精神貫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對浩然之氣有這樣深切的感受,。從他在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都表現著他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場中,有諸多身不由己,但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像一股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污濁之氣。

  林語堂在序言中說過:“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若讓我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從前我們眼中的蘇軾都有曠達可愛的特點,但我從他的文章里除了讀到這些,還有讀到了苦澀。這種苦澀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澀。人生是那么漫長,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蘇東坡比很開。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我們的印象,是瀟灑出塵的、是安靜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處于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時,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氣魄。

  黃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滅的回憶。因為小人的陷害讓他從從朝廷命官到一個芝麻小官,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臟水向黃州走去,他讓那些丑態盡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啞口無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層次的哲思表現自我人生,他在對待殘酷人生現實與挫折時達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為人生不如意而輕易否定自己,自暴自棄、自怨自艾、游戲人生。無論自己是世間哪顆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我認為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所在。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他:“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我認為“一蓑風雨任平生”是蘇東坡生命的真實寫照,蘇東坡堅執的性格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我敬仰蘇東坡,雖然我并不能完全讀懂他的詩,我喜歡蘇東坡,雖然我并不能完全讀懂他的人,我對他會永遠懷有無比的尊重和喜愛。

  林語堂說過“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在這本書中,我們所感受的不僅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傳遞給我們的生命的取向和定義。讀《蘇東坡傳》,悟東坡。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6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借這雨,借這月,思此東坡。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他豁達灑脫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讓我覺得灑脫的蘇軾也有著別樣的溫柔。當翻開書頁,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浮現眼前,我才知道我對他知之甚淺。

  對蘇軾最初的'了解是他的特點之一——愛吃。他走哪都不忘吃,是一個資深的“吃貨”。別人被貶謫,會郁郁寡歡,他倒好,一首《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讓人覺得他忘卻了憂傷。又路汝州“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試想,盤坐蒲團上,面前擺著清茶翠筍,春風拂面,與友人談笑風生,于是,我迷失在這閑情雅致的如詩如畫里。蘇軾被貶,吃到美食便心情好些,誰讓吃是他喜愛的事呢?我內心了然:失意在所難免,當你心中仍有所愛,還有風景,這些坎坷就不是什么大事了,誰會因為難過就跟自己喜歡的東西過不去呢?煩惱且放一旁,別人笑我醉心于吃,可吃又何妨?正所謂“自笑平生為口忙”。

  古代學子最渴求的便是登科入仕。蘇軾在二十幾歲中了進士,深受歐陽修賞識,前途一片光明。但上天總喜歡開玩笑,蘇軾本應順利的人生,在“烏臺詩案”后終止,自此命運多舛。他會一蹶不振嗎?當然不會,他大筆一揮,信手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千古風流人物都被大浪淘盡,何妨自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還是那個善于自愈的詩人,還是那個自得其樂的歌者。直抒胸臆的樂觀是樂觀,苦中尋樂也是樂觀,喜與悲的交加才會使人生更加圓滿。

  他是一縷清風,告訴我熱愛生活,生活處處有風景;他是一朵流云,告訴我行走在路上總會有挫折,但要樂觀迎接,累的時候可以偶爾看一看相伴的月。

  合上書頁,我對蘇軾的印象不再僅僅是個吃貨,更多的是他的樂觀豁達,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懷念?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7

  蘇東坡是比較遙遠的,但并不是他對于現代人而言就沒有意義。蘇東坡他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學財富,他將人生的意義,對生命樂觀豁達的態度寫進了他的詩里,給他的詩注入了生命,與其說現在我們不斷的去讀他的詩祈求獲得一些靈感,不如說我們在渴望獲得他那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21歲進京應試,所做文章得到歐陽修賞識,名動京師,少年得志。如果他趨炎附勢,如果他只是為了做官。如果他只是為了得到皇帝的寵幸,他是不會被我們記住的,因反對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他自請出京,他走的是瀟灑極了,可是朝廷是政治家們的朝廷,他只是一個詩人卻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怎么會想到新法的官員對他的記恨呢!烏臺詩案這一巨大的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欲致他于死地而后快,幸好有眾多好友的幫助及宋朝不殺士大夫的傳統,他才幸免于難!即使新黨們這么對他,而他卻把那些迫害過他的名字寫在了沙灘山。讀過蘇東坡的人都知道,宋哲宗即位時,司馬光被重用,蘇東坡隨機東山再起,守舊派對于新黨的攻擊,他是看不下去的,所以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因政見不合蘇東坡又得到了守舊派的攻擊,想來蘇東坡是不怕攻擊與迫害的,因為他肚子里裝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你方唱罷我登臺,新舊大臣輪番執政。他總被召回朝廷,又總因政見不合被貶往他鄉,只因他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詩是蘇東坡的一部分,假如沒有詩,蘇東坡怕是經不住這幾遭磨難的'。朝堂上的不如意,并沒有讓他消沉,他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意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多么豪邁的語言!生活中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升官也比不上此時的豪邁。不如與青天共飲一杯酒吧!此時的詩成為了他與青天共飲的一個媒介。“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此時的蘇東坡只是一個孤獨抽泣的老人,即使他在堅強,他也會流淚。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蘇東坡寶刀未老,他依舊精神抖擻,依舊有迎接風雨的勇氣,他以詩明志。

  不知道是朝堂上的一連串的打擊成就了他,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成就了他,或許源于他那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他寄情于山水,經過一連串的貶出,倒是游覽了大江南北。正如他所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此時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需吹走那些消極的思想,走進自然,去經歷“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了。”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8

  一蓑煙雨任平生,人間有味是清歡。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

  在林語堂的筆下,蘇東坡不是高不可攀的文章宗師,不是遙不可及的豪放詞派鼻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官,而是一個穿著短衣短褂、樂觀開朗的老頭兒。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一路走來,臟軟的黃泥路上回蕩著他爽朗的笑聲。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論詩詞文賦,蘇東坡是才子中的才子。“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的詩情畫意,非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現其生活上復雜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如此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說到中秋,沒有人不想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悼亡詞中,沒有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更讓人動容的;寫三國,也許只有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能和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相媲美。他以一己之力,讓宋詞可以與唐詩相提并論,他也改變了詞只能淺吟輕唱的歷史,開創了豪放派的一片沃土。

  論入仕從政,他曾一舉成名,壯志凌云,身居清要,名動九州;他也曾鋃鐺入獄,一貶再貶,窮困潦倒。他說過:“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一句話,道明了他對于在朝做官的態度。他是多朝執政者所倚重的大臣,在民生方面也頗有實績。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他幾經貶謫卻從未喪失信心的豁達。每被貶謫到一個地方,他都盡己所能去融入當地環境,融入當地百姓之中,于苦悶的生活中自己找樂趣,并自得其樂。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保持著一顆幽默的內心。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永遠保持一顆樂觀豁達的心,“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所以,無論貶到哪里,東坡都以笑呵呵的態度去面對失意的人生,盡己所能地造福當地百姓。

  論生活情趣,蘇東坡更是無人能及。他跟道家,佛家都打得火熱。煉丹、瑜伽、植樹、種田、釀酒,都是他人生的樂趣。閑來無事,東坡也愛書法繪畫,他為中國書法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的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同時,我們所熟知的蘇東坡也是一位造詣頗深的美食家。雖然古時有“君子遠庖廚”的說法,但他卻毫不在意。他所自創的東坡肉和東坡肘子已流傳千年,至今仍是中外美食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的菜肴。蘇東坡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真是數不勝數。

  季羨林曾評價東坡道:“中國古代贊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他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宋八大家之一。論畫,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造豪放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東坡是感悟人生飛鴻雪泥的放曠吟者,是穿越十年生死迷茫的癡情才子,是舉杯痛飲起舞清影的孤獨詩人。他如一杯清茶,細細品味便讓人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9

  《蘇東坡傳》就像一位老人,講述了蘇軾的一生。 《蘇東坡傳》就像一杯香茗,細細品味著蘇軾的品格。 《蘇東坡傳》猶如汪洋大海,蘊含著蘇軾的命運。

  提到蘇東坡,幾乎所有人都會脫口而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 蘇東坡名滿天下,人盡皆知。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一生,使一個個性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蘇東坡的性格非常鮮明。 蘇夫人評價,他的性格直率直率,甚至有時暴躁暴躁,形容得非常貼切。 因為這個性格,蘇東坡似乎對待很多人都是真心誠意的,也正是因為這份真誠,他才成為當時社會上的名人。

  蘇東坡忠于職守,令人感動。 他所管理的地方,無不安寧祥和。 他曾為陜西人民祈雨。 他是個能言善辯的天才,也正是這一點,他為百姓祈雨。 他還為百姓驅鬼斗魔。 他幾乎一生都在為百姓治理水旱。 也算是真正盡到了一個家長官的職責。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形容蘇東坡:蘇東坡是天性難改的樂觀主義者,富有同情心的道德家,百姓的好朋友,散文家,新派畫家,大書法家,釀酒實驗家。 ,工程師,反虛偽者,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秘書,酒鬼,慈悲判官,政治固執者,月下行者,詩人,天生愛開玩笑。 這些話足以概括蘇東坡的一切。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0

  在孩提時候就知道蘇東坡,不過,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復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復制,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復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專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讀完后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跡,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后人吧。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1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后,我才發覺,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心悅誠服。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恒久那么光芒耀眼的緣由之一。

  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觀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行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行醫。”由此可見,他很注意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好玩,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蘇東坡后來歸隱于田園了,他起先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一般的農夫,真正起先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寵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蘇東坡的別出心裁。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正大、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絢麗的矗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2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干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后只得跑到樓道借著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后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蕩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進取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注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堅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應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能夠看出,天才能夠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歡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于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于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著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資料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最終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可是癮--書也許能夠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3

  說起蘇東坡,人們會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統稱為“蘇辛”。然而,這位大文豪,著實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領軍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蘇東坡不是這樣的,他的詞,特別是他在被貶黃州期間的作品,全都清新脫俗。如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還有一些凄迷之感,實在是無法讓人與豪放聯想,相反,頗有一些婉約派的感覺。

  蘇東坡也會對一些生活小事很為迷戀。比如他在黃州時就創造了東坡肉,并把其來歷和做法記入《食豬肉詩》中。他發明的東坡肉也是我的最愛,實在是好吃,肥而不膩。

  東坡先生是一個一心為民卻不得志的官員。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總能為當地做一些實事,備受當地人民愛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職,總會卷入政治漩渦,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幾番下來,幾乎不是貶官就是流放。

  蘇東坡,他是一個真實的人,并不是圣賢,因為做圣賢太累,而他天性活潑,是不可能天天嚴肅的。

  蘇東波,千百年過去了,仍然被人們景仰,并將繼續被后世景仰。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4

  我一直崇拜蘇東坡,他的才能、豁達、豪爽都讓我贊嘆不已。在過去,我一直以為飽受苦難的他可能會對這不公的命運充滿憤恨和不甘,而最近讀完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卻發現他是幸福的,并且這份幸福體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前提。周國平先生說:“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寧靜的靈魂,你就是快樂,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蘇東坡強壯的身體,充沛的精力,令他一生有足夠的精力游山玩水,領略大自然賜予他的快樂。盡管他仕途坎坷多舛,但他健康的身體使他能承受輾轉的顛簸、生活的艱辛。他61歲的時候被流放到條件惡劣的海南,在那里三年“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冬無炭,夏無寒泉”。在宋朝,因不堪折磨死在流放的路上或流放之地的官員不少,但他挺過去了,并在這段艱苦的時光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他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寫道: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竹杖芒鞋輕勝馬。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身體硬朗,不怕雨淋,能享受雨中的樂趣。因此,健康的身體是他幸福的前提。

  內心的安詳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種感覺,只要內心安詳,就可以收獲幸福。蘇東坡是與生俱來的樂天派,深諳生活的樂趣,善于發現、制造和享受平凡中的快樂,并且永葆內心的安詳和喜悅。盡管他歷盡坎坷、飽受磨難,但他總是那么寬容豁達,那么安詳平和,笑對憂患,瀟灑生活。當官時,他能在山上樹下的竹椅上酣然入夢;被捕在獄中,他能鼻息如雷;被貶到黃州時,他能“草為茵塊為枕”,酣睡到天黑,直到好心人把他叫醒才回家。他總結了“賞心樂事十六件”,他認為,幸福是湖畔散步,幸福是登樓看山,幸福是午后安眠,幸福是院內花開。這就是他偉大的思想、偉大的心靈,是他幸福的源泉。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保障。小時候,家境富裕,家風敦厚,使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茁壯成長。他與弟弟蘇轍感情非常好,一生患難與共,書信不斷,互勉互助。成家后,兩家人的關系也特別密切,總是尋找機會相聚在一起。兄弟離別時總是那么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深厚的手足情是他這個偉大詩人畢生歌詠的題材。美滿的婚姻給他提供了溫馨的港灣。他有兩個妻子(王弗去世后,娶王閏之),夫妻恩愛,感情深切,給予他極大的慰藉。侍妾王朝云是他的紅顏知己,生活上為他提供無微不至的關照,精神上給予他無窮無盡的支持。他有三個兒子,都十分孝順,陪他顛沛流離,四海為家。他晚年被貶到海南的三年,小兒子蘇過將家室留在惠州,自己一個人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照顧他的起居,充當他的秘書。無價的親情,溫馨的家庭,給予他無窮的關愛和支持,使他跨過一個個坎坷、度過一個個難關。這,也是一種幸福。

  深厚的友誼是幸福的明燈。蘇東坡一生有很多親密的好朋友,有文人學者、和尚道士、高官平民等。正如他所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能和各種各樣的人成為好朋友。不論他平步青云,還是身處逆境,總有朋友相伴,使他的生活從不寂寞。當他被貶、身處困境時,朋友不斷給他物資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例如,他被貶到惠州時,杭州僧人參寥、常州的錢世雄,不斷派人給他帶去禮品、藥物、書信以示探望;道士陸惟謙不辭兩千里之遙,特意去看望他;道教奇人吳復古還去和他同住數月,促膝長談。他被貶到海南時,吳復古也去和他住了幾個月,為他帶去外面的信息,和他分析時事政局等。深厚的友誼是幸福的明燈,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路。

  出眾的才華是幸福的助力。蘇東坡是千古奇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四大書法家之一、中國南派畫始祖之一。他懂建筑,黃樓、蘇堤、雪堂等是他的佳作。他懂醫學,能為百姓看病、開藥方。他還樂于告訴百姓藥草的功效和如何研制藥粉治病。例如他分享如何把蒼耳制成白粉末,內服使皮膚柔滑如玉。他善烹飪,能釀酒,樂于分享“東坡肉”、“東坡湯”、“東坡豆腐”、“東坡肘子”等美食的做法,與平民百姓一起享用美食。他還研究佛教、瑜伽、養生術等。這些愛好、能力,使他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享受他的快樂與幸福。有一次,一個賣扇子的人因賣不出扇子,無法還借款,被告到衙門。蘇東坡了解了來龍去脈后,在賣扇人的一捆扇子上作畫,扇子立刻被搶購一空,皆大歡喜,完美結案。他的絕代才華使他能快速完成各種工作,有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好友,品嘗美酒佳肴(對于蘇東坡來說,有酒有菜就是美酒佳肴),欣賞大自然的美妙。他出眾的才華使很多人崇拜他,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使他有真誠的追隨者、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他們的陪伴、相助。蘇門六學士以氣節相許,互勉互勵,終身追隨他。他的出眾才華使他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深得百姓的愛戴。他每到一個地方為官、游玩或是不經意間經過,都能受到官員、百姓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因此,他出眾的才華是他幸福人生的助力。

  雖然蘇東坡飽歷生活的磨難,但我從《蘇東坡傳》的字里行間,從他的詩詞散文中讀到了他的幸福,使我更加崇拜敬佩他。這本書值得我們好好研讀,既能了解蘇東坡的一生,又能學習他流芳百世的詩詞歌賦,更能學習他千古不朽的人生哲學。讓我們在書中感悟他生活的幸福、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從而使我們自己的內心更強大、生活更幸福!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5

  因為喜歡一首詞,喜歡上了蘇東坡,因為喜歡,所以想去了解。遇到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很是驚喜,我有幸去領略蘇東坡這位大詩人的風采。

  這部書以時間為序,記敘了蘇東坡跌宕起伏的一生,講述了他是如何用豁達而善良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的美好,在逆境之中探尋生活的樂趣。

  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從1071年以后,他如同政治風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都不會在一個地方安安靜靜度過三年以上的時光。

  提到蘇軾曾經停留的過的地方,不得不提杭州。熙寧四年(1071)七月,35歲的蘇軾攜家眷,離開京都,前往杭州上任。“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若是沒去過杭州的人,定會對這座城心馳神往,蘇東坡和杭州有著淵源。蘇東坡曾居住于杭州,歌詠杭州。蘇東坡出生于四川眉州的眉山鎮,而杭州則像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他初到杭州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也許是杭州山水的美麗浸潤了他的心神,給之以創作的靈感,亦可能是杭州山水的靈氣增益了詩人的才氣。在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期,無權多為地方人建設,然而身為詩人,當地人對他非常喜愛。

  十八年后,元祐四年(1089)七月,蘇東坡到達杭州,兼任太守。此時的蘇東坡是工程師,是實干派。他撥公款兩千緡,自捐黃金五十兩,在杭州建立了一家公立醫院。他疏通運河,解決交通問題,他更換輸水管,從六個小水庫供給杭州用水。他治理西湖,清除西湖的水草和淤泥,將淤泥用來建筑湖上的長堤。兩條長堤橫臥湖面,一是白居易建筑的白堤,一是蘇軾建筑的蘇堤。在湖中小島上,蘇東坡興建的“三潭印月”。這些為西湖的美增加了神韻。

  在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蘇東坡離開京都,前往黃州。在元豐四年(1081),蘇東坡開始在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摘取了文人的方巾,改穿農人的'短褂子。”他此時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在這時期,他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

  蘇東坡這樣一位曠世奇才,無論用什么樣的語言去贊美它,都不全面,不精準。他的精神猶如天上的明星,熠熠奪目,照亮夜空,照亮你我的人生。

  他有趣。盡管他在仕途上歷經坎坷,屢遭迫害。但他能隨遇而安,把生活過的有趣,快樂。哲宗紹圣元年(1049)四月,蘇東坡被貶謫到廣東高山大庾嶺以南,來到惠州半年,就適應了這里的水土。有這樣一個說法,說他曾寫了兩行詩,描寫他一邊在春風中酣暢地午睡,一邊聽房后寺院的鐘聲。當時掌權的宰相看到那兩句詩,看到蘇東坡過得蠻舒服,于是頒發了新的貶謫命令。明明是身處逆境,可是他將日子過的有滋有味,舒服愜意。

  詩人蘇東坡是愛酒的,酒給他的生活帶來情趣,他在飲酒之后創作了不朽詩篇,無論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字字,一句句,都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里。在靜謐的夜晚,酒后的詩人生發無限感慨,寫出流傳千古的名句,引發多少讀者的共鳴。蘇東坡不但是酒的鑒賞家和實驗者,他還自己造酒喝。他在定州短短一個時期,他曾試做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他造了桂酒。他并非造酒的專家,在做酒方面,是外行中的內行。

  他悲天憫人。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被貶蠻荒之地。他都把百姓的疾苦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并不惜一切代價去解決百姓的困難。他為百姓免于水災,建筑堤壩建筑“黃樓”;他為解決百姓看病問題,建立醫院;他為解決百姓飲水問題,興建水庫......

  一部《蘇東坡傳》,并不能完全讀懂讀透。對于蘇東坡這樣一個天才,對他的了解也只是滄海一粟。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會浸潤我們的心靈。經歷風雨時去讀“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苦惱時時去聽一聽“江上之清風”,去看一看“山間之明月”,從他的詩詞中感悟蘇東坡思想的快樂,心靈的喜悅,探尋生活的樂趣。他就是文曲星下凡,他的光芒照耀著炎黃子孫的路,指引著我們向著光明前行。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6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怎樣的人能寫出這般豁達之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又是什么樣的男子能在午夜夢醒這般悼念亡妻?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個老頭有點狂。這個人一定不只是課本上一小段人物簡介里的蘇軾,這個人也一定掀起很多波瀾不驚的青春,否則怎會在而立之年一提起他就都有了話題。

  在看完陸毅主演的連續劇《蘇東坡》后,一個青春帥氣,性格直爽的大暖男形象幾乎差點就代替了那些年想象中的他。但是看到劇中這樣的一個情節,讓我有些質疑。在王弗不幸因病逝世后的第三年,他按鄉俗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

  劇中的王閏之似乎有些不像進士之女,更像是個斤斤計較的平常婦人,以致蘇軾因一件小事罵了句“好一個糟糠之婦”,就這句話讓我開始對這部電視劇產生了疑惑,越往后看越覺得劇中的蘇軾越不像他,越想棄劇,似乎覺得電視劇把他描述得太過刻板,太過一本正經,但秉著有始有終的原則還是看完了劇。

  心里的這些疑惑似乎在腦海封存,但是對蘇軾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內心還是留著很多空白。在翻完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云》后,他的那本《蘇東坡傳》讓我愛不釋手。

  在描寫蘇軾和王弗的婚后生活,林語堂先生這樣寫道:

  結發之妻王弗與蘇軾琴瑟相和僅十年有一,春天,蘇東坡和王弗放風箏,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夏天,蘇東坡和王弗去賞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蘇東坡和王弗去拾楓葉,夫妻同心,其愛濃濃;冬天,蘇東坡和王弗去看梅花,兩情依依,其景美美。

  讀到這,覺得這樣的神仙愛情真的是要羨煞死旁人,怪不得有東坡迷曾說“來生嫁給蘇東坡,哪怕歷盡千年的情劫。”

  愛的有多深,結局就有多虐,而后的喪妻讓他心情跌入低谷,三年守喪期后,一個年僅六歲的兒子,和一個不得不娶的`新娘,是繼續沉淪下去還是繼續悲痛。王閏之的一聲聲姐夫更是讓他羞愧難當。王閏之對姐夫的滿滿的崇拜讓她心甘情愿的為之付出,面對這樣的女子。蘇軾終究選擇接受和王閏之好好生活,而王閏之也陪伴蘇軾度過“烏臺詩案”這段最難熬的日子和被貶黃州后的最艱苦的生活。元佑八年,46歲的王閏之在陪伴蘇軾25年之后染病去世。蘇軾悲傷至極,寫道“嗚呼!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試問這樣的深情厚誼怎會出現電視劇中的好一個糟糠之妻之類的話語呢?

  即使蘇軾是犀利的,也不該是這種市井風格。氣度不凡的青年才俊在任何時代都是會成為時代的楷模,受人追捧,顯然蘇東坡是有能力讓男女老少皆為之著迷的男子。

  蘇軾任鳳翔簽判期間,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知府宋選十分敬重,蘇軾也能自由地施展抱負,政績不俗便得了個“蘇賢良”的名號。直到宋知府變成陳知府,一上任就對蘇軾百般刁難,連蘇賢良的這個名號也不允許別人再喊了。陳知府的屢次挑釁和侮辱讓蘇軾火冒三丈,終于是沒有摟住火。

  陳知府在府衙后院將外院的一土坡移至墻內建成一臺,請簽判官蘇軾做記。《凌虛臺記》—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在場的官員無不為他捏了把汗。而陳知府卻稱之為傳世佳作,并要一字不改地刻于石碑,豎于凌虛臺下。后來才知陳希亮與蘇軾祖父有交情在先,今故意刁難于他,就是讓他明白官場就是官場,官場中無有才能與文章之別,唯有官職大小。宦海,無風三尺浪,有風浪千尺。

  蘇軾面對這位年邁的老人的教導,羞愧難當,對他也多了分敬意。然而老人的話,蘇軾確實沒有聽進去多少,后來的“群烏未可辯雌雄”,更有在《湖州謝上表中》寫到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不與當朝新貴合作的態度,表達了自己對王安石變法極其不滿。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讓蘇軾差點命喪黃泉,讓蘇軾又一次體會到了官場險惡,但這也側面反映了蘇軾作為文壇領袖對輿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在一頁頁的閱讀中,越來越發現這個文采飛揚,全能人才蘇東坡是多么的讓人著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愛國愛民,他的不屈不撓,他的熱愛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細細品讀。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7

  今天,當我們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不過相比這些,更為讓人難忘的應屬他的詩,以及我們從他身上感受到的屬于他的人格魅力。

  讀一本書,就是要將其讀透。讀《蘇東坡傳》,也就是要讀透蘇東坡這個人,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閱讀第一本的人物傳記,也是我首次真正意義上認識蘇東坡,在閱讀它之前,對蘇東坡,最熟知的莫過于他的《水調歌頭》了,我們只是通過字里行間的揣摩,來想象蘇東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蘇東坡就是一個大文豪,也許還帶著些許的高傲。現在閱讀《蘇東坡傳》,才算是開始真正認識他,了解他。

  當別人問我們:蘇東坡為何成功?也許我們只能干巴巴地應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實,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須先從心出發,從細節上發掘。在讀了《蘇東坡傳》的前三章后,我才對蘇東坡其人有了淺薄的認識,然后我才發現他與我想象的蘇東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個好學之人,在幼年之時,便想要成為范滂一樣的人,可見從幼年起,蘇東坡心里就埋下了好學的種子,在長大以后,綻放出來,這好學之中更是帶有勤奮,在他聞名遐邇之時,卻沒有飄飄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誦漢書,由此可見他的謙與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見他在抄漢書,卻只抄一個字,很是疑惑,隨即才知道蘇東坡背誦漢書,只靠一字便可背誦出數百字,由此可見,蘇東坡除了謙虛勤奮好學之外,更是懂得學習方法的人。他還是一個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傾盆而下,狂風卷地而來之時,仍若閑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風中吟詩,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紛紛狼狽地在風雨中四處逃竄,尋找遮雨之處,他瀟灑而又不失禮節,能迎風面雨,無論風多大,雨多猛。任憑晴空萬里,光芒萬丈,又或是陰云密布,電閃雷鳴,他,始終是那個他,不論遭遇如何,他總能“一蓑煙雨任平生”,無論前方是禍還是福,“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著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千古哀詞,不可謂不凄美。也許蘇東坡還有許許多多我未曾了解的事,未曾認識的性格,但至少現在看來,蘇東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飄忽然之人。蘇東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處在于,他生在宋朝這個公認的重文輕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個崇尚好學之風,辯論之理的地方,有一個如此好的家庭環境,讓他有了舞筆揮毫的機會與無限可能;必然之處在于,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間,幾乎經歷了所有人加起來可能經歷的一切,才能讓他有深厚的'心靈積累。蘇東坡的一生讓我們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誰又能說沒有什么是必然的呢?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二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

  蘇東坡的一生起起落落,這就像是我們每個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寫照。他得意之時不驕不躁,失意之后不喪失斗志還對生活充滿熱愛與情趣,如清風般吹過,然后流芳百世。他的這種生活態度不正是我們今天所缺失的嗎?正如書中所寫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蘇東坡充當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個讀蘇東坡的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蘇東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們悲嘆他命運的不公的同時,更加欣賞和崇拜的還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讀了《蘇東坡傳》之后,真有一種見到蘇東坡本人的感覺,這也說明了只有在閱讀之中,才能有更深層的交流。今天的我們不應只是欣賞他的作品,更應該感受他的人格與靈魂。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8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并沒有發現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于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周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后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里行間濃烈的發散著。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里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后,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沖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對于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后,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火線。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即使這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也沒有律。可這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于蘇軾的評價結束我想說的話。 “每每讀到有關東坡的文字,心是凈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時的石,后世的玉。”

  成語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如:《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又如: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盡可不言而喻了。——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第一回

  成語挖空心思:比喻費盡心思,想盡一切辦法。如: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六回:“今此賊挖空心思,用到如許密計,圖我安如泰山之鄆城。”又如:例如問《十三經》是什么,文天祥是那朝人,全用不著自己來挖空心思做,一做,倒糟糕。——魯迅《花邊文學·考場三丑》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19

  在孩提時候就明白蘇東坡,可是,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后。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后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所以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所以得罪了當權的'群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群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到達目的。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著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巨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我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可是過眼煙云,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異常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歡樂。能夠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0

  今天,我看了《蘇東坡傳》這本書。

  我很佩服蘇東坡,因為他有一顆真真正正的心。因為蘇東坡的性格:喜歡笑,又有正義感。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在他的一篇篇文章中,也曾經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僧人帶著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去看望他家的親。這時親正在睡覺,他們正在看電視。一位年輕的女孩子看見了,就問:“媽媽,你怎么了?”年輕人說:“我老了,也沒事了。”可是,年輕人并沒有這樣,他還是問了一聲:“媽媽,我的.孩子怎么了?”老太太聽了,就趕緊跑出去看老人。可是,這位年輕的女孩就是這位年輕人的孩子。年輕的母親見到這位年輕的女孩后,就說:“我老了,也沒事了。”年輕的母親聽了,就去找了一位年輕的醫生,醫生說:“這位年輕人的孩子就是蘇東坡的孩子——蘇東坡。”

  我非常佩服這位文學大師。他能寫出這么精彩的小說,真是不可思議,也是他寫的最好的小說。

  這本書真實地記錄了蘇東坡一生所經過的事,他的一生很坎坷,也很成功。他也是一位偉人,我非常敬佩他。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1

  一次又一次地走近東坡,一次又一次的被其吸引,沉醉,著迷。

  書本的魅力是難以言喻的,盡管在校期間觀看過東坡的紀錄片,但我還是對于這本《蘇東坡傳》愛不釋手。喜歡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東坡的愛,喜歡再這樣離東坡更近一些。

  很小的時候就總的聽人哼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什么都不懂的年紀,只是覺得:真是好聽……到了初中,開始要求背誦這首《水調歌頭》的時候,才初初知道了蘇軾,因為小小的時后背的只是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詩句。到了這個時候,才算真的了解了些許蘇軾。

  不知道是怎樣一個人,可以既是“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又是“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只有東坡了。無奈那句“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是個天才,獨得歐陽修的賞識,那時的他,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王安石變法卻將東坡拖入深淵,想要憑著滿肚子的才情去爭上一爭,并坦言自己如不抨擊時弊便“如蠅在口,比吐之為快”,如此東坡,還是愛的,這般剛直性格。如不知,寫一吐為快,便遭來了“烏臺詩案”,遭來了往后的`漂泊。

  東坡這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初是被貶黃州,從當初的春風得意,到如今的潦倒落魄,東坡憑著他的樂觀,親自入田耕地,自建雪堂,作為吟詩作賦之所。甚至坐在村頭與村夫歡談。這樣的東坡,如何不愛!時有落寞,便是想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但第二日還是在家呼呼大睡。東坡啊東坡,為何如此可愛?

  不似常人,自然,東坡并非常人,他每到一處,畢竟造福一處,不說東坡肉,就是從其在旅居武昌時上表向太守請求禁止民間殺嬰的野蠻風俗,到于杭州治理西湖,成就了著名的“蘇堤春曉”、“三潭印月”,再到他在儋州建立學校,傳播儒教。

  還記得讀《江城子》時的震撼,是的,是震撼,嘆東坡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令人肝腸寸斷;又有羨,羨那句“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懂我”;之于弟弟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其兄弟情深,可見一斑。

  豁達是東坡,淡泊是東坡,可愛是東坡,真性情亦是懂破,如何能不愛東坡?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2

  蘇軾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順當,引人欽慕,后半生卻一直于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烏臺詩案“中,僅因為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奸人所指入獄,接著被貶官黃州。這是蘇軾第一次遭遇不順,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一時定是失落郁悶的,但他是個樂天派,他向官府申請了五十畝荒地,帶領全家耕種,這塊地是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土坡,蘇軾管這塊地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而“窮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豬肉,也因他發明了“東坡肉”而流傳千古。

  后來,他又被貶謫到惠州、儋州。在艱苦的環境里,東坡的筆并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并且利用自己自身的優勢,盡全力造福當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復任之時,因舟車勞頓于北歸途中去世。

  我背的蘇軾的第一首詞便是《定風波》。莫金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在沒有蓑衣的雨中將竹杖芒鞋,寫出了勝于金鎧寶騎的氣概!我對他最早的認知是美食家,現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樂觀豁達、幽默率真,永遠對生活抱有希望。

  蘇東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3

  蘇東坡雖已逝數百年之久,名字只是記憶。但所留下的,卻是他那心靈的喜悅,精神的不朽,至今也是仍熠熠生輝,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這一生,榮耀至極,同時又顛沛流離,但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正如孔夫子曾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蘇東坡一生中交友繁多,且可為真誠之友兩肋插刀,他對真心待他的人回以最真摯的感謝。而蘇東坡的交友之道,也正是他不朽精神的體現之一。蘇東坡的朋友,不論貴賤皆宜平等相待,同時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隱士、不識字的農婦、酒館主人。他的至交是侍僧,或是比他更貧窮的人。他雖喜愛著高等宦官至高無上的榮耀,但當他混跡于人群之中并無人認識他時,他最為快樂。

  蘇東坡正是一重情重義之人,他在妻子離去后百天懷念亡妻時悲痛欲絕的寫下了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在遠離故鄉懷念弟弟時下筆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交友的真性情流芳百世,同時他的愛國之情也是被后世所傳頌的。在王安石主張變法后,蘇東坡曾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表達自己的.政治哲學,同時表現了他的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的精神,直至所有的大臣高官都已去職,一切情勢都呈現不利時,他仍盡其所能地求皇帝改變主意,即使后被所陷害仍無畏無懼,只為無愧于天下。

  蘇東坡曾引用孟子之言:“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蘇軾也因此引用而被指“大不敬”而獲罪。一代臣子,必先忠君愛國,蘇軾雖慘遭貶謫,卻心系天下,無愧于朝廷與君王,舍身為國遠調邊疆。

  蘇東坡愛國愛民,為杭州、廣州興修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并且創出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他全力從事于救濟饑荒,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性格鮮明,性格飽滿,可愛可敬,一生榮耀,一生流離,擁有著世間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此書也是值得一閱的著名傳記。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 24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千百首蘇軾的詩詞中,能夠代表詩人個性的名句很多,然我獨愛這一句,也許這也和我的不顧一切的性格略有相似吧。

  閉目冥思,好像已經身處東坡先生的那場突如其來的陣雨,滿身濕透,看著滿山的翠綠,不由開懷大笑。同行者皆覺狼狽,唯獨先生在享受這場雨帶來的快樂。

  學生時代就喜歡蘇東坡,因為他的詩詞,豪放、大氣、恢弘,總讓人吟來欲罷不能,偶爾作文中還會引用一二,可是這次讀完讀蘇東坡讓我更認識到他是一位善良的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我想善良的人才會覺得世上的人都善良吧,這句話如果是我們現在的人說出來會讓人笑點大牙吧,在這亂糟糟的江湖上,有多少人相信人性的單純和善良?

  在王安石變法那么動蕩的年代,朝中大儒紛紛遭到貶謫,或者辭官回家養老,就連歐陽修和司馬光也無一例外,聰明人可能選擇明哲保身的比較多吧,而蘇東坡把他路上所見所聞都直言不諱地告訴了朝廷,他總是想自己之所想,言自己之所言,寧可得罪權貴,也要保一方百姓的安寧,這就是蘇東坡讓人佩服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這句話詼諧生動地概括了蘇東坡的仕途生涯。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因為被貶謫而傷了元氣,每到一處,總能縱情山水,享受美好時光。

  他在密州打獵,在黃州沙湖道中遇雨,在杭州泛舟西湖,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在海南自己燒炭制墨,所有這些都是在他遭貶謫以后做的.,似乎看來還是逍遙自在的。可是我們知道在黃州他很拮據,把每個月的錢按天數分好,每天的花銷雷打不動,如若不然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了。即便如此,他還是樂觀的生活,研制出了東坡肉這一流傳近千年的美食。

  恍惚間若看見一老者,身穿布衣,腳蹬木屐,穿梭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之間。雖胸懷大志不能實現,但無時無刻不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造福當地百姓。

  有錢人不吃的豬肉他研制成了東坡肉,為了解決人們終日插秧的勞苦發明了插秧機,為了解決水患修建蘇堤,看見青苗法對人民的迫害而在自己轄區內拒不執行該法而遭到攻擊。

  只要他認為是正直的,對的事情就會堅持,弟弟自由勸他,要謹言慎行,可是他卻說,“我一發現什么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里找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就這樣的性格,怎能不被人陷害、詬病。也就是這樣的性格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模范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雖然一生坎坷,可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出有任何的抱怨、憤怒、懈怠,他依舊積極的生活,我想這是讀完《蘇東坡傳》以后我最大的心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我們要堂堂正正,問心無愧地面對自己、面對家人、面對朋友、面對所有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每一個人。大愛蘇東坡。

【蘇東坡傳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通用33篇)11-03

蘇東坡傳讀后感(精選20篇)03-06

蘇東坡傳讀后感800字5篇05-28

蘇東坡傳讀后感400字(通用22篇)10-17

甄嬛傳影評11-17

水滸傳讀后感600字06-19

水滸傳每章讀后感(精選35篇)07-31

水滸傳讀后感作文(精選5篇)06-21

名人傳貝多芬的故事03-20

水滸傳每章節讀后感(精選25篇)07-12